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外部環境因素分析及主要對策論文
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外部環境因素分析及主要對策論文
近年來,我國國民 經濟 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連續出現兩位數增長的業績,特別是在世界經濟出現極大波動的情況下,我國國民經濟仍然取得了健康、持續、快速 發展 的成就,給我國農村勞力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農村勞動力就業人數達到6.6億多,佔農村勞動力就業人口的87%。但是也必須看到,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外部環境依然存在著政策封鎖、勞動力市場體系不健全,國際勞務輸出環境不理想等諸多不利因素。為此,政府決策者或參謀者應重視和考慮這些因素帶來的影響,並採取有力措施,為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創造寬鬆的外部環境。
1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外部環境因素分析
目前農村勞動力就業處於十分困難的時期,不但農業內部有困難,其他備業也面臨著各自的實際困難,因此,各級領導幹部必須重視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領導者應堅持密切聯絡群眾,提煉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出的新經驗,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行動上改變作風,不斷開創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新局面。當前不利於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是:
1.1政策環境因素
(1)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是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必要保證,也是激勵農村勞動力脫貧致富、充分就業的一個決定性因素。近幾年來,國家採取了促進農民增收、緩和勞動力就業壓力的農業產業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小城鎮、西部大開發和戶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大大調動了農民從事各類經濟活動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緩和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緊張局面。但是,還存在許多農民進城的歧視性政策和限制措施。因此,政府應透過稅收政策調整、鼓勵部分家庭成員貿在農村。例如,政府可以家庭為單位按家庭人均收入為免稅額和比例稅制的基礎,徵收所得稅,並減免撫養負擔比較重的人的所得稅。對於正在領取保險退休金仍在就業的,要採取徵收徵罰性所得稅的辦法,以騰出更多的就業崗位給更多的正需要就業的勞動人口。
(2)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創造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新的大容量密集載體。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為拉動經濟增長、安排就業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國家發行國債數千億元,加大了農林水利、 交通 通訊、城市基礎設施、城市電網改造,改變國家直屬儲備糧庫和經濟適用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而且為長遠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為農村勞動力就業創造了新的大容量載體。
(3)地方政府的封閉政策,導致農村勞動力難以進入城市正規就業。目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阻礙主要來自各大、中城市對農民進城採取了各種歧視性政策。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相繼出臺了限定外地勞動力進城就業數量的政策,而且對進城農村勞動力進入的行業也作出了規定。對本地勞動力採取保護“壁壘”。如長沙等一些中小城市也相繼推出保護本地勞動力就業的政策,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和就業進行限制性管理,不斷增多就業的辦證收費名目,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成本和求職風險。
1.2農村勞動力市場體系環境
我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全國100家勞動力市場基本完成 科學 化、規範化、 現代 化的試點任務,取得了積極成果。主要表現在:現代資訊 網路 初具規模,在就業服務中發揮了極大作用;資訊收集和釋出工作全面加強,較好地滿足了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需要;就業服務功能不斷拓展;初步建立了一支從中央到地方的勞動力市場法規體系,勞動力市場秩序明顯好轉,所有這一切,為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逐步建立市場導向就業機制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在編制完成的《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人口、就業和社會保障重點專項規劃》提出,我國將透過改革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創新,在有條件的省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逐步推行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這極大地拓寬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獲得資訊的渠道,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正常有序的流動,加快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步伐。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力市場競爭就業機制完全形成還需要時日,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以及政府部門之間就業政策的不協調,不配套從而導致市場分割現象仍然嚴重,給農村勞動力就業帶來了一定的阻礙。為了給農村勞動力就業提供更多的資訊指導,不至於盲目流動,由臨時性向穩定性、由單個性向整體性發展,應主要解決的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開放問題,目前一切限制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鄉就業的政策都不利於勞動力市場的開放,入世後更是如此。二是平等競爭問題。農村勞動力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較,農村勞動力失去了平等競爭的機會,同工不同酬現象嚴重; 企業 與勞動者之間的雙向選擇受到破壞,勞動力價格的低廉也破壞了等價交換原則。三是定位問題。政府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要隨便干預勞動力市場,政府應該積極運用宏觀經濟政策,促進農村勞動力正常就業。
1.3中小企業環境
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是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途徑。中小企業由於其自身特點而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途徑。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中小企業數量多,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大;二是中小企業對就業人員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適合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現狀;三是中小企業就業制度靈活,適合農村農忙農閒的特點;四是中小企業分佈廣,城鄉分佈合理,適合農村勞動力的生活習慣。就目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情況來看,75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在中小企業就業。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中小企業將更多地進入到第三產業,因第三產業具有分散、規模小、勞動密集、資本就業彈性大等特點,對勞動力的'吸收仍具有相當大的空間,估計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從事第三產業的中小企業還能容納16000萬勞動力。除此之外,中小企業進入的其他領域還包括為大中型企業配套的勞動密集的敏感的第二產業以及農副產品加 工業 。從長遠來看,第二產業仍然要吸納大量勞動力。根據過去的情況預測,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第二產業還可以吸納大約6000萬勞動力。這樣,由於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科技含量提高,使得新增加的需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就能大量地被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吸收,從而成為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途徑。
我國已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由於國際社會 經濟 交流的增多、雙方貿易的增長、產業結構調整的升級,給我國 農村 勞動力就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但是也要看到,無論是經濟發達國家還是發展 中國 家都存在著大量的失業人員。國際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競爭加劇,造成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國外轉移困難。其主要原因:一是保護主義加強,限制措施增多,勞務價格越來越低;二是工程成交條件苛刻,標價普遍壓得很低,對外工程專案只能達到保本水平,吸納勞動力能力減弱;三是普通勞動需求明顯下降,技術勞務居於主要地位;四是非法移民的數量大大增加;五是隨著勞務輸入國產業結構調整,國際勞務市場對外籍勞務人員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就使得我國大量的素質較低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很難輸出到國外。另外,從世界範圍來看,勞動力在國內各類市場的流動基本上是自由的,但對勞動力的國際流動,各國都有一定的行政干預措施以保護本國利益因此,把我國豐富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引向國際勞務市場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方式。
2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主要對策
2.1消除政策環境的障礙,創造寬鬆的外部環境
農村勞動力無論是外出還是在本地就業,無論是進入鄉鎮企業還是自我創業都需要較為寬鬆的政策環境。但是由於戶籍制度、土地流轉制度、流動人口收費制度以及地方政策制定的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因此,迫切需要給農村勞動力以寬鬆的環境。一方面,要制定有利於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的農業改革政策。如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農村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土地股份化,“四荒地”使用權租賃等。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於農村非農化的產業政策。以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為重點,結合農業產業化、城鎮化、 工業 化。透過制定政策,改革農村投融資體制。引導有一技之長的外出務工人員積極迴歸創業。同時,注重培育農村新的投資熱點和經濟增長點,從多方面為創業人員構建安居樂業的環境。
2.2消除空間轉移的障礙,拓寬勞動力就業空間
勞動力轉移從空間地域上一般表現為省內、省外和國外。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勞動力一般向東南沿海和大中城市轉移。由於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力素質提升很快,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素質要求明顯提高,致使其他地區素質不高的農村勞動力向該地區轉移就比較困難。同時,近些年來,由於宏觀經濟緊縮,大中城市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更深層次,國有企業自身狀況的不理想,導致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城鎮失業率上升,原本城市人口不願乾的髒、累、差的工作,願意幹的城裡人增多起來,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日趨狹小。因此,拓寬勞動力就業的空間,要從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服務的 網路 化。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在勞動力輸出人口密集地設立勞動力服務聯絡點,在外地設立勞動辦事處,加強橫向聯絡,開展勞動力資訊交流。二是輸出基地化。輸出地與輸入地之間要在政策、企業和勞動力管理部門之間建立良好的協作關係。每年定期輸送各類勞動力,形成若干個勞務基地。三是培訓層次化。隨著就業形勢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對各類勞動力進行培訓。以適合不同層次的就業需要。既要有勞務輸出的崗位培訓,也要有農業勞動力的技能培訓、素質培訓,還要有出國人員培訓等。四是組織多元化。目前,外出務工人員多是自發性的,由當地勞務部門有組織輸出的比重不到10%,主要以親幫親、友幫友形式,以地緣與血緣關係為紐帶。這種形式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力量分散,轉移空間有限。這樣就需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的聯合,形成合力。為此,要建立勞務中介、職業介紹機構,形成由政府、學校、個人等多元化組織結構,保障在“有業可就”的前提下,擴大輸出規模,推進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2.3消除產業轉移的障礙,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帶來新的壓力。農村勞動力由於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低,勞動力素質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之間帶來新的矛盾。這樣,主要從事以手工操作為主、技能較低的傳統產業的農村勞動者在結構調整與升級中嚴重受阻。因此,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積極倡導和扶持農業產業化,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牽頭作用。龍頭企業經濟實力強弱和牽動能力的大小,直接決定著產業化經營的規模和成效。發揮龍頭企業輻射作用,能達到“創一個龍頭、牽一群產業、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從而消化農村就業。如湖南隆平高科的金健米業、亞華種業、正虹飼料、海利化工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和涉農企業,在提高農民收入,擴大農民就業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制度變遷為發展動力,組織創新為發展載體,科技創新為發展依託,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就必須要使農業生產者能得到準確、全面、及時的市場資訊,必須要有一種機制和組織體系來使農民有效地利用實用技術,要透過制度變遷探尋生產者以最低的成本、最快捷的方式與市場對接的途徑,使相當一部分農民能順利地完成產業結構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