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的大學思修論文

誠信的大學思修論文

  誠信的大學思修論文篇一

  一、誠信對社會的影響

  1、誠信對企業的影響

  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很多高校的高材生紛紛走出校園進入企業集團,投簡歷方面就體現誠信的意義。在2011年3月,在北京中關村招聘會上,參展單位的招聘工作人員接受採訪時表示:“在當今資訊化、網路化時代,資訊不對稱給企業帶來了極大不便和風險,而學生使用誠信檔案、誠信簡歷求職是對企業負責任的重要體現,更容易獲得企業的信任,成功就業的機會更大。”學生誠信檔案、誠信簡歷等誠信產品的出現是勞動力市場健康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客觀需要。它不僅打消了企業招人疑慮,減少了企業招人的工作量和成本,使企業用人更安全、可靠和放心,還為企業提供比較全面的學生評價參考依據,十分有利於企業進行人力資源規劃和配置。

  2、誠信對商業的影響

  網上購物,這是社會進步的產物。用過淘寶或阿里巴巴在網上購物的人都知道,信用是賣家的交易記錄。裡面體現了買家對賣家所售東西以及服務質量物流速度的評價。你可以參考別人對商品或者賣家服務質量的好壞來決定你是否要在這家網店買東西。信用越高。好評越多,證明賣家的服務和東西的質量越好。在淘寶有關制度上,有的賣家的誠信度達到了一定高度,淘寶官方將會給予獎勵,就是有一個圖示“誠信店”。有了這樣的稱號,這生意一定會比以前更好。誠信賣東西是間接對他人的一種負責,買家也會對賣家的誠信而感到開心。誠信給商業帶來了利益,給生活帶來了快樂。

  二、誠信的重要性

  1、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誠信是個人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和品格。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的品德和素質,不僅難以形成內在統一的完備的自我,而且很難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取得成功。程顥程頤指出:“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誠”不僅是德、善的基礎和根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信”是一個人形象和聲譽的標誌,也是人所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道德品質。孔子說:“信則人任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於中而必信於外。一個人心有誠意,口則必有信語;心有誠意口有信語而身則必有誠信之行為。誠信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保障,也是個人修德達善的內在要求。缺失誠信,就會使自我陷入非常難堪的境地,個人也難於對自己的生命存在做出肯定性的判斷和評價。同時,缺失誠信,不僅自己欺騙自己,而且也必然欺騙別人,這種自欺欺人既毀壞了健全的自我,也破壞了人際關係。因此,誠信是個人立身之本,處世之寶。個人講求道德修養和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培育理想人格,要求以誠心誠意和信實堅定的方式來進行自我陶冶和自我改造。中國古代思想家強調“正心誠意”和“反身而誠”在個人道德修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修德的關鍵是有一顆誠心和一份誠意。誠意所達到的程度決定修德所能達到的高度,正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所以,中國人特別強調“做本色人,說誠心話,幹真實事”。

  2、誠信是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立業之本。誠信作為一項普遍適用的道德原則和規範,是建立行業之間、單位之間良性互動關係的道德槓桿。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規範。誠實守信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必須而且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它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物件、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係。企業事業單位的活動都是人的活動,為了發展就不能不講求誠信。因為發展既蘊涵著組織本身實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強與提升,又蘊涵著組織與組織、組織與外部以及組織內部各要素之間關係的最佳化與完善。無論是組織本身實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強與提升,還是組織內外關係的最佳化與完善,本質上都需要誠信並且離不開誠信。誠信不僅產生效益和物化的社會財富,而且產生和諧和精神化的社會財富。在市場經濟社會,“顧客就是上帝”,市場是鐵面無私的審判官。企業如果背叛上帝,不誠實經營,一味走歪門斜道,其結果必然是被市場所淘汰。誠信是塑造企業形象和贏得企業信譽的基石,是競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砝碼,是現代企業的命根子。

  誠信的大學思修論文篇二

  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教育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導致近年來本應是“學術聖殿”的高校校園內失信現象層出不窮。高校作為培養高精尖人才的搖籃,其學術誠信氛圍對於人才培養也關重要的;高校還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陣地,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其誠信狀況也將直接影響我國未來事業的發展建設。因此深入瞭解分析高校中的誠信狀況很有必要。本文著重於分析當代高校中的學術誠信問題,並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

  誠信是全人類所認同的道德規範,誠實守信是道德修養的具體表現。由於改革開放後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道德適應相對滯後,社會各領域都出現了不小的誠信缺失問題。社會上功利主義盛行,“注水”的數字政績、假新聞、科技信用危機等不良現象都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縮影,其學習學術風氣也受到來自社會的影響,而這些不良衝擊很可能造成遠超大家想象的後果。

  大學生社會閱歷淺,道德評判能力不強,對於社會上的種種不良影響感到困惑,容易受到社會各種思潮和現象的影響;同時,我國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體制也很不完善,沒有完整系統的大學生道德誠信引導和監督體系..….這種種因素導致了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缺失,學術誠信意識不強。如今,大學生作業抄襲現象已司空見慣,論文剽竊也層出不窮,在實驗中不遵從客觀事實、擅改資料以滿足個人利益的惡性事件也時常發生…….這樣的現狀不能不令人擔憂。如今的大學生不久後就將走向社會,成為科研教學方面的主力軍,而缺乏必要的學術道德和學術誠信,必將嚴重影響我國科學教育未來的發展。

  然而,誠信意識缺失不僅僅發生在大學生上,近年來,知名院士教授涉嫌論文、設計抄襲的事件也層出不窮。如前些年的“浙大賀海波論文事件”,浙大副教授賀海波涉及的9篇論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竊、抄襲原博士導師實驗資料,以及一稿兩投、部分圖表資料張冠李戴、重複發表、擅署他人名字、捏造知名專家幫助修改英語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還有湖北工業大學教授石元伍抄襲學生設計獲有國際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紅點獎”,浙大經院副院長汪煒博士論文抄襲門,雲南中醫學院院長李慶生院士“過度引用”他人論文2800字等等。

  正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所說的:“高校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生活環境”,而老師教授的言傳身教在建設良好生活學習氛圍中無疑佔有很高的地位。倘若作為教理育人的一線導師教授都“帶頭”抄襲剽竊,我們又怎能期望所培養出的大學生“一塵不染”,中國的未來又何談光明與希望呢?

  又如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所言:“學校之中,惟以德成事”,“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可見道德教化實乃學校教育的重心,而在道德教化中,誠信教育又居主體地位。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也需要繼承和發揚重視誠信和誠信教育的優良傳統。所以我想,加快建立高校學術道德規範與誠信監督體系是十分迫切的。

  為什麼隨著物質條件的日益改善,學術道德缺日益淪喪呢?毫無疑問,其鬆散、漏洞百出的學術監督體系難辭其咎。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就是現在制度所規定的犯罪成本不足以讓大家謹慎小心,從而放棄違反誠信的可能。監督學術違信的工作難度重重,很多人學術違信後未能被及時發現,學術違信的風險不足以讓大家戰勝違信所帶來的豐厚收益的誘惑。如《當代大學生失信懲戒制度研究》中所說,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人作為“理性人”和“經濟人”的結合體,道德規範或法律所設計的守信收益大於失信收益,並且有在未來獲得某種收益的可能性時,他就會在日常行為中關注自己的誠信表現4。所以我們應該完善高校失信懲戒制度(包括學生和老師),加大懲戒力度,並大力鼓勵和倡導守信行為。這樣才能構建一個更好的高校學術誠信氛圍,引導更多的人才走向成功。

  誠然,在如今這樣一個知識資訊快速膨脹的世界上,要杜絕學術抄襲剽竊、學術造假等問題是不可能的,而打擊學術違信的任務也十分艱鉅,監督工作的'開展面臨很大挑戰。但另一方面,廣闊便捷的資訊流通也為我們的監督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我們可以採用學術公開讓群眾也能廣泛地參與到甄別鑑定隊伍中來,還可以建立學術資料庫,對學術成果進行資料比對等等。倘若我們能從大學高校抓起,效仿某些發達國家的體系,加大監查力度,為每一個人(包括學生和老師)建立起道德誠信檔案,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開始建立公民“個人資信制度”,並且開始推出個人“信用身份證”,建立個人電子信用檔案5,把每個人的違信行為單獨記錄在案,並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標準。這樣我想學術抄襲剽竊、學術造假等現象會有較好的改善。因此,建立更加嚴格合理的高校學術道德監督體系迫在眉睫。

  當然,僅僅靠嚴格的學術道德監督是不夠的,我們大學生自己也需要樹立良好的學術誠信意識,首先在平時的學習考試上就要持誠信的態度。從西南大學“我國當代大學生誠信現狀、發展制約因素及失信行為發生根源研究”課題組2007年對全國66所高校同學的調查資料可以看出:

  對平時作業,4%以上同學“完全抄襲”,而“完全自己做”的僅佔21%~39%(年級不同),一半以上是“自己做一些,抄一些”。對於論文,相當部分同學選擇網上下載或乾脆請人代寫,尤其是大三、大四中,比例高達25.8%和25.1%。而在情況稍好的做實驗和做社會調查中,也有一半左右的同學選擇了“象徵性地做,然後編結論”。而在最能考驗學生誠信的作弊問題上,儘管各高校都制定了嚴格的監考制度,不僅對考場紀律有嚴格規定,而且對監考老師的職責也有嚴格的考核,但學生的作弊方式還是層出不窮,無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勝防,成為各高校十分頭疼的。由此可以看出,現代大學生的學術誠信意識還相當薄弱,誠信教育亟待發展。

  正所謂“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之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誠信也成為每個人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無形資本。恪守誠信是每個人應當有的生存和發展理念之一。誠信的人必將受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從而享有做人的尊嚴和發展事業服務社會的機遇。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骨幹和高精尖人才的搖籃,更應該樹立以誠信為本的觀念,進一步加強管理,加快完善誠信監督體系,杜絕種種學術不誠信現象的發生。從學校管理、教師形象上做起,以學校的誠信、教師的誠信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學生自己也需要提升學術誠信意識,在日常的學習、研究中恪守誠信,加強自身修養,“言必信、行必果”自覺接受老師和其他學生的監督,牢固樹立起“有信用者榮,無信用者恥”、“存信譽就是存錢”的社會道德觀。誠信應該成為大學生的一種行為習慣或生活方式,成為一種信念,成為人格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期望中國的高校中能做出一批又一批的國家棟梁、社會精英;只有這樣,我國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建設才能更加順利。

  參考資料:

  [1]《當代大學生誠信論》黃蓉生

  [2]《我國大學生道德誠信制度建設初探》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喬林麗、韋金紅

  [3]《浙江大學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回顧》—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4]《誠信與社會發展》廖進、趙東榮

  [5]《當代大學生失信懲戒制度研究》曾慶洪

  [6]《淺談大學生誠信問題》共青團委

  [7]《當代大學生誠信問題》百度文庫

  [8]《關於大學生誠信問題的思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