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翻譯中若干因素之辨證關係與翻譯教學的論文(通用6篇)
論翻譯中若干因素之辨證關係與翻譯教學的論文(通用6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翻譯中若干因素之辨證關係與翻譯教學的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翻譯中若干因素之辨證關係與翻譯教學的論文 篇1
摘要:辯證唯物主義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在物理教學中如何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是我們物理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本文主要探討在高職物理教學中,如何根據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探討物理規律之間的相互轉化。
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物理規律;轉化
物理教學如何把教材的科學內容和思想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在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闡述物理現象和規律的同時,有計劃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有目的地培養辯證思維方法和能力,並使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觀點的建立、辯證思維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寓於系統知識傳授之中,而不是附加於知識內容之外。這不僅對學生正確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識是卓有成效的,且對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領會科學方法論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物理學中有很多的辯證唯物思想,我們在教學中有計劃地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有目的地培養辯證思維方法和能力,並使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觀點的建立、辯證思維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寓於系統知識傳授之中,而不是附加於知識內容之外。這不僅對學生正確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識是卓有成效的,且對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領會科學方法論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下面談談高職物理與唯物主義的辨證變化規律。
一、物理規律之間相互轉化
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不是絕對、孤立、一成不變的,在物理學中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導體和絕緣體(電介質)這對矛盾的東西並不是絕對的。在通常情況下很好的絕緣體,隨著條件的變化,絕緣體裡的一部分被束縛著的電荷,可以變成能夠自由移動的電荷,於是它的導電能力也就隨之增強,甚至變成導體;譬如,玻璃在通常情況下是很好的絕緣體,而當燒得紅熱的時候就成了導體;又如干燥和低溫的空氣是很好的絕緣體,而高溫的空氣和潮溼的空氣也會變化成導體。
基本粒子的相互轉化也是事物之間相互轉化的很好例證:絕大多數基本粒子都是不穩定的,在很短時間內就發生衰變,並且能夠相互轉化。
電和磁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也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典型例子。譬如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這表明在電荷定向移動這個條件下電與磁共存,並且電向磁方面轉化;而在另一條件下,磁也向電方面轉化—電磁感應現象: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閉合電路中就產生感生電流。又如,電磁震盪能夠產生電磁波。根據麥克斯韋電磁理論,任何變化的電場都要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振盪電場在周圍空間產生同樣頻率的振盪磁場;同樣,任何變化的磁場都要在周圍空間產生電場,振盪磁場在周圍空間產生同樣頻率的振盪電場。可見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是相互聯絡著的(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形成一個不可分離的統一體,這就是電磁場。當電路中發生電磁振盪時,振盪電路的電場和磁場的改變是不均勻的,在周圍空間裡產生了振盪磁場和振盪電場,並且是交替產生、由近及遠地向外傳播。這就是說,電磁場並不侷限於某個區域,而是要由發生的區域向周圍空間傳播開去。電磁場由發生的區域向遠處傳播就是電磁波。
自然界一切形式的運動在能量的概念上可以得到統一的觀點而全部聯絡起來。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普遍規律,它被廣泛地利用來分析研究各種自然現象,而成為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這一定律的知識鏈條式地貫串整個物理教材,生動地揭示了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辯證規律。例如,在只有重力和彈力做功的條件下,動能和勢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互相轉化,而總的機械能守恆。又如,在其它力做功的條件下,機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轉化。大量的實驗事實證明,任何形式的能轉化為別種形式能時(例如機械能跟內能互相轉化時,或電能和內能互相轉化時……)總的能量都是守恆的。由於每種形式的能都是跟物質的某種形式的運動相對應的,因此,能的不斷相互轉化表明了物質的運動不斷地由一種運動形式轉化為其它運動形式。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包括能量轉化和守恆兩個方面。能的轉化說明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相聯絡並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的;能量守恆是從量的方面指出物質從一種運動形式轉化為另一種運動形式時能量既不會創生,也不會消滅。
二、物理規律的主要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
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的區別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而是相對的,可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互相轉化。例如,在分析“直流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和“直流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時,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直流電機裡電磁感應現象和磁場對電流(包括感生電流)的作用是相互依存並又相制約的,是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在直流發電機裡,當動力使電樞在磁場中轉動時,一方面,穿過電樞線圈的磁通量發生變化,線圈中產生感生電流;另一方面,與此同時,磁場對感生電流的作用,又阻礙電樞的轉動(一般稱為發電機的電動機效應)。這表明了感生電流對產生它的原因是有阻礙作用的。為了克服這種阻礙作用,使電樞勻速轉動就需要用發動機(例如蒸汽輪機、水輪機等)帶動發電機工作(供給它機械能),動力克服磁場對感生電流的作用力作機械功的過程,就是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這正是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在發電機裡的具體反映。所以說發電機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把機械能轉變成電能的一種機器。在直流發電機裡,電磁感應現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磁場對電流(感生電流)的作用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而在直流電動機裡,給電樞(在磁場中)通直流電時,一方面,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的力矩使電樞在磁場中轉動;另一方面,與此同時,電樞在磁場中轉動的過程又產生電磁感應現象,出現反電動勢,阻礙電流通入電樞(一般稱為電動機的發電機效應)。所以說直流電動機是利用磁場對電流作用的原理把電能轉變成機械能的一種機器。在直流電動機裡,磁場對電流的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電磁感應現象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事實上,直流發電機和直流電動機是可逆性的機器。這就是說,在直流電機裡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當用發動機帶動直流電機的電樞轉動時,這一電機成為一個發動機,在這種情況下,電磁感應現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磁場對電流(感生電流)的作用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這時機械能轉變成電能;而當通直流電於這一電機時,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轉化為磁場對電場作用,而成為直流電動機,同時電磁感應現象則轉化為矛盾的非主要方面,這時電能轉變成機械能,這樣引導學生弄清了直流電機在什麼條件下,哪一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他們就能深刻領會到電樞裡所產生的感生電動勢在發電機裡是產生感生電流的原因(作用為電源),而在電動機裡則為反電動勢;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的力矩在電動機裡是動力矩,而在發電機裡則是阻力矩。抓住了上述關鍵性問題,學生就能具體弄清發電機和電動機在工作時能量之間各是怎樣轉化的,從而才能具體地、深刻地理解發電機和電動機的工作原理。
教學實踐表明,對物理現象的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知道得越多,理解得就越深刻、越能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這也是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鄭西光.《談電磁轉換的機理及過程》.高職物理.2003,(7).
[2]張思建.《物理教學中優秀思維品質的培養》.物理教學.2002,(11).
[3]馬鳳翔.《後現代視野下物理教學的新探索》.物理通報.2006,(7).
論翻譯中若干因素之辨證關係與翻譯教學的論文 篇2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也不斷增長。人們在物質產品需求得到較好的滿足後,就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文化產品消費上。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的消費需求在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進而分析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空間發展和時代發展對消費需求的反作用,最後提出了我國如何發展文化產業以更好的拉動消費需求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需求;文化產業;辯證關係
一、研究背景及提出問題
20世紀之前,我國的文化產業尚處於萌芽階段,文化產品並不豐富,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這兩類文藝作品的界限也非常分明,高層次文藝作品的消費多集中於少數富裕的精英階層。2000年之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物質產品的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文化產業也亟待發展。2011年,我國提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方針,由此文化產業在中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並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要求。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11年的13479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7235億元,增長了102%,文化體育娛樂業從業人員從2011年的125.64萬人增加到2015年的145.90萬人,公共財政的教育支出從2011年的9518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1.7792億元,這為“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在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不斷深化,文化產業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使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創新創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在2016年全國文化產業工作會議上,文化部長雒樹剛就做好“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工作提出要求,明確指出未來發展文化產業的方向是爭取各項政策和資金向文化產業傾斜,推動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相協調。從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來看,消費需求一般佔總需求的三分之二,對總需求起決定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這兩架馬車拉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僅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力度明顯不足,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擴大內需以拉動經濟增長,並且將消費這架馬車放在首位,期望將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拉動型經濟轉為需求拉動型經濟。新興的、飛速發展的文化產業可以刺激消費需求,消費需求的增長也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那麼,我國居民消費需求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相互作用是怎樣的?如何使消費需求增長和文化產業發展更好的相互促進?這是政府部門、企業和學者都關心的問題。
二、消費需求對文化產業的影響
消費需求對文化產業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消費需求總量的變化對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消費結構的升級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
1、消費需求總量對文化產業的影響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也隨之提高,從而消費需求總量也在逐步增加。1995年,我國人均居民消費支出為2330元,2015年為19308元,增長了8.29倍。199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3613.8億元,2015年為300930.8億元,增長了12.74倍。消費需求總量的增長也包含了文化產品消費需求的增加。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對勞動者能力要求不斷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精神層面修養的提高和文化知識的積累,對文化產品的需求規模急劇擴大。2004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340億元,2015年文化產業產值為27235億元,十年增長了715.4%,增長速度遠超GDP增速和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速。但是,文化產業在我國還是新興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並且受到相關法律法規、機制不完善等原因限制,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相對不足,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急劇增漲的文化消費需求,這一矛盾時刻刺激著文化產業發展的神經,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2、消費需求結構對文化產業的影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消費總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消費需求結構也逐漸升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用於食品和衣物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佔比明顯降低,而用於娛樂、交通、教育等服務產品的消費支出數額大幅上升。恩格爾係數衡量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從恩格爾係數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根據最近18年的資料,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從1995年的50.1%下降到2015年的29.7%,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從1995年的58.6%下降到2015年為33%,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結構顯著提升。人民變得更富裕了,就不再僅僅滿足於解決溫飽問題,而更注重提高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質。2015年,城鎮居民用於教育文化娛樂的人均支出佔總人均消費支出的11.1%,農村居民用於教育文化娛樂的人均支出佔總人均消費支出的10.5%。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在滿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後,更高層次的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實現自我的需求就會增加,這樣,人們的消費需求就逐漸從物質產品轉移到文化產品上。有需求就有生產動力,我國消費結構的升級極大促進了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三、文化產業對消費需求的影響
文化產業生產部門與一般生產部門不同,它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能夠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進而對人們的消費需求產生作用力。下文將從我國文化產業的空間發展和時代發展這兩個角度,分別研究文化產業對消費需求的影響。
1、文化產業空間發展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我國文化產業的空間發展呈現不均衡狀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主要位於東南沿海地區。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該地區經濟相對發達,文化產業的發展也較快,已經出現了文化產業的空間集聚現象:常州恐龍園、春秋淹城、嬉戲谷、蘇州樂園、蕪湖方特、上海迪士尼等一系列著名的文化娛樂園都彙集於此,集聚效應下的文化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出水平都遠高於非集聚區。經濟學家薩伊提出“有效供給可以創造需求”,這些設施先進、充滿創意的文化產業園區不僅使當地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大大增加,在便利的航空、高鐵和高速公路的交通運輸條件下,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也紛紛前來遊玩,進而拉動了當地旅遊業、餐飲業、運輸業、金融業等相關行業消費需求的增長。由此可見,文化產業集聚區由於來自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的雙重消費需求,所以該地區的消費需求增長也快於其他地區。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空間上的集聚會引起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需求增加,要素的報酬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該地區人們收入水平也隨之提高。凱恩斯指出:收入是消費的前提,收入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消費能力的高低,並直接影響居民消費信心、消費慾望和消費潛能。因此,文化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帶來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的同時,也提高了該地區的有效消費需求,並促使該地區的消費結構升級。綜上,我國文化產業的空間發展不均衡,也使消費需求表現出更明顯的區域差異。
2、文化產業時代發展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我國文化產業在不同時代的發展環境、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也不同,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也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文化產品集中於上層社會,屬於一種精英文化,普及性較低。當時,國家大力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於發展第三產業的計劃較少。介於當時計劃經濟體制和階級鬥爭的政治路線,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的確定並不是以社會大眾的消費需求為指導的,更多的是為了滿足國家的政策需要。1978年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文化產業從為國家政策服務逐步過渡到為滿足社會大眾需求服務,文化產業的規模顯著擴大,文化產業的利益分配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各種變革也為文化產業吸引了更多的勞動力和資本要素的投入。從而,文化產業初步發展為消費需求提供了文化產品的消費空間,並促使消費需求結構升級。進入21世紀後,我國文化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方面,各種文化消費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消費需求不足、消費層次較低的問題,如現在人們熱衷文化旅遊活動,帶動了相關的交通運輸、餐飲行業的需求,填補了消費空位、極大地刺激了消費需求的增加、進而拉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當今社會的文化產業發展除了帶來經濟效益,還在強化國家和民族意識、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等各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對於提升居民的消費信心非常有利,也間接的促進了消費需求的增加。“十三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將逐漸發展成具有較強引領性的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相關行業的發展,並且透過各個產品市場、服務市場、要素市場連線了國民經濟各個產業的發展和我國的總體消費需求。文化產業為農業和製造業提供了精神核心、提升了品牌價值;農業和製造業的發展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載體和傳播基礎。例如,我國的電子產品製造業發展迅速,智慧手機、電腦、數字電視作為文化資訊傳播的媒介,使人們非常便利的獲取各種文化資訊,大量的文化創意流入社會大眾群體,可以很好的引導社會消費需求的增加;而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也促使消費者購買更先進的電子產品,從而拉動了更多的消費需求。
四、發展文化產業以更好的拉動消費需求的政策建議
1、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我國文化產業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等,還有一些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地方性法規,但是我國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還沒有系統化,缺乏一個完整的具有統領性和戰略方向性的“文化產業法”。現在,我國文化產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現象十分嚴重,極大的阻礙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慢於人們文化消費需求增長速度,國內充斥大量的外國文化產品,而且文化產品價格居高不下,這不利於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社會上有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期望投入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可是遇到問題卻無專門的法律法規可循,找不到適當的部門為他們排憂解難,這讓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因此,我國文化產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燃眉。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拉動消費需求增長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屬於典型的二元結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均衡,各種政策向城市傾斜過重。統籌城鄉文化發展,使城鄉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才能更好的拉動消費需求的增長。首先,確立一個文化產業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型文化消費目標。由於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低於城市,農村的貧困人口較多,農村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長期不足,文化產業消費水平整體偏低。我國政府可以在國家財政中設立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加大文化產業向農村傾斜的力度,調整財政支農的結構。其次,對農村文化產業結構進行最佳化升級,使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符合農村文化消費需求的方向。透過對農村人民的文化消費需求的準確認知,有針對性地提供文化產品,從而消除農村文化產業消費需求的缺口,改變農村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態,最終實現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的目的,以更好的拉動消費需求的增長。
3、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人才,為文化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文化產業對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有較高要求,我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人才培養機制還未完善,文化產業的高素質人才儲備不足。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高素質人才,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提高文化產業人才的質量和數量,培育出素質高、能力強且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國家要增加人才教育的財政性支出,完善人才教育的基礎設施;第二,相關機構制定出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對文化產業熱門行業的稀缺人才的培養;第三,文化產業各行業部門也要實行恰當的人才激勵機制,既要鼓勵普通文化從業人員繼續學習,又要提高文化產業高質素人才不斷創新的積極性。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文化產業已成為許多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也是世界市場中的重點產業。目前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顯著高於我國,發達國家文化人才的素質也較高,因此我們要在完善本國文化產業人才培育機制的同時,加強對國外優秀才人的引進,增強內、外人才的互動性和流通性,使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兼具民族傳統性和國際先進性,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4、推動文化消費以提高消費需求總量和層次我們要透過鼓勵創新、創業,提高文化新產品的質量、增加文化新產品的數量,展現出各種文化產品的獨特魅力;並透過打造文化產業的知名品牌來提高文化產品競爭力,推動文化消費的增加。文化消費的增加可以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力量,進而可以提升我國的人力資本水平和居民的消費信心。一方面,透過文化產品消費對人民群眾進行間接的教育和引導,例如針對近來的各種環境和資源問題,文化消費中的低碳消費理念可以推進我國新型消費結構的建立;文化產品中對於支援“中國品牌”、把愛國情懷落實到小事、實事上的價值觀的引導,也將促使人們對“中國製造”產生更多的需求,進而幫助中國企業走出經濟困境。另一方面,文化產品消費也可以提升居民消費層次,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經濟學家尹世傑就提出“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文化消費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工作能力,使人們願意並且能夠消費更多、更高層次的商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劉曉紅:擴大農村居民文化消費需求與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思辨[J].中國出版,2013(3).
[2]趙星、劉軍輝、馬驥:我國文化產業集聚的動力機制分析———基於空間經濟學TP模型的方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4).
[3]顧江、陳廣、賀達:人口結構與社會網路對城市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
[4]李嘉珊、鄭湫璐:從需求驅動看中國文化產業成為新經濟增長點[J].國際貿易,2009(5).
論翻譯中若干因素之辨證關係與翻譯教學的論文 篇3
摘 要: 我國當代科學家自主創新的豐富案例,為碩士研究生《自然辯證法》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獨特的教育資源,對融合研究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創新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提高科研創新的方法論方面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 自主創新 《自然辯證法》課程 案例應用
《自然辯證法》課程是高校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研究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一般規律、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課程。2012年高教版教材《自然辯證法概論》的編寫,增加了“創新型國家”這一內容,旨在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推動科學技術的創新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針對這一內容,除了採取傳統授課方法外,更適宜採取案例教學法。從學習理論看,案例就是庫恩所稱的“範例”,具有情境性、具體性、易遷移的特點。因此,從課程目標和定位看,《自然辯證法》課程在這部分內容的案例應選取與科學研究相關的典型範例,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創設引人入勝、新奇不解的學習情境,起到觸類旁通的功效。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程序中出現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在該內容的教學設計上,我國科學家的自主創新案例有助於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自主創新的內涵
同志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幾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1]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自主創新能力較強。自主創新的實質是透過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獨特核心技術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的過程,其成果一般體現為新的科學發現,以及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產品、品牌等[2]從廣義上講,基於本土科技知識進行創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成果,都可視為自主創新的範疇。本文所探討的科技自主創新案例主要聚焦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當代自主創新,即我國科學家在繼承傳統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利用傳統的科學技術資源和方法,解決了現代科技問題,並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作出獨特的原創貢獻的案例。
二、我國科學家自主創新案例應用的可能性
案例教學以案例的收集為出發點。中國具有豐富的傳統科技資源,幾千年的科技傳統形成了獨特的體系、思想與方法,並在許多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世界科技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李約瑟的鴻篇鉅製《中國科學技術史》,洋洋灑灑七大卷三十四分冊,對中國古代科技的整理研究挖掘歷經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未全部出版完成,便是中國古代科技資源極其豐富深厚的一個明證。李約瑟對此感慨道:“隨著時間的流逝,證明這是一個絕對的金礦。古代和中古時代的中國科學成就,一再表明足以使人眼花繚亂。”[3]面對這座“金礦”,一些當代中國科學家的自主創新已經有力地顯示了傳統科學在當代的巨大價值,這些資源至少透過以下兩種型別為案例教學提供了可能。
1.傳統科學思想方法解決現代科學問題的案例。這方面最為典型的案例是數學家吳文俊的自主創新工作。吳文俊在深刻領域與繼承中國傳統數學的基礎上,融合西方數學和當代計算機技術,一舉解決了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的問題,開啟了具有濃郁中國特色和強烈時代氣息的新的研究領域――數學機械化,並被廣泛運用於智慧計算機、機器人學、計算機圖形學、工程設計等多個不同領域[4],在國際上形成了自動推理與方程求解的“中國學派”[5],為此,他在2000年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此外,還有翁文波提出的包括可攻度性方法和干支法等資訊預測理論與方法在天災預測中的運用,任振球特大自然災害觸發機理研究及預測,徐欽琦提出陰陽大年生物進化論[6]等,這些豐富的科學文化遺產已然成為當代中國重要的科學原創力,為《自然辯證法》課程提供了豐富案例。
2.利用傳統科學史料研究現代科學問題的案例。這方面的典型案例不甚列舉。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利用歷史文獻資料收集冰川進退、湖泊凍結、動植物分佈等資料,採用數學方法加以分析,發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對氣候波動提出令人信服的觀點,這種氣象學歷史研究方法開創一種重要的研究正規化,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科學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天文學方面,席澤宗發表的《古新星新表》,充分利用了中國古代在天象觀測資料方面完備、持續和準確的巨大優越性,考訂了從殷代到公元1700年間的90次新星和超新星爆發紀錄,使之成為這方面空前完備的權威資料,為超新星這一天文學的重大課題的研究開創了新局面[7]。近幾十年來,利用中國古代的天象紀錄研究超新星遺蹟、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太陽黑子活動的週期、哈雷彗星的軌道演變等許多問題,也逐漸成為熱門課題,如英、美、日、韓等國都有人在研究[8]。另外,在李四光、竺可楨的編制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彙編》,勢必在當前的地震科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科學家自主創新案例應用的教育意義
《自然辯證法》課程作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課程,除了使學生梳理正確的自然觀、科技觀、方法論之外,還應充分發揮其在傳統與現代、西方與中國、科學與人文等方面的溝通作用,這是新版教材將“樹立科學技術戰略觀和科學技術創新觀”納入教學目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中國科學家在當代自主創新的案例教學,課程目標將以更具現實性和啟發性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把以上幾方面的溝通作用較為集中地凸顯出來,有利於體現《自然辯證法》課程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科學功能、歷史功能。同時,透過對“科技自主創新”的案例教學,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以小見大的效果,其意義頗為深遠。
1.融合研究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教育。自2010年8月教育部出臺《研究生思想政治課新課程試點工作方案》後,《自然辯證法》課程由原先理工類碩士生必修課調整為不分學科、專業均可學習的選修課,同時課時也有所調整。在新的課改方案下,課程面對的是人文類和理工類的研究生,根據該課程的本身特點和學生的培養目標,《自然辯證法》課程應搭建起科學與人文的橋樑,“通識”教育的內涵更加凸顯。碩士研究生是高素質的人才,應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素養,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為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提供了無比豐富的精神資源。我國科學家自主創新的案例涉及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古代及現代的科學思想,具有融合科學素養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功能,對培養全面發展的研究生具有重要意義。 2.引導研究生樹立自主創新意識。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加快,科技競爭日益成為國家間競爭的焦點,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作為我國研究生培養體制的課程,《自然辯證法》課程面對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關注中國背景下現代化建設中的科學技術自主創新問題,有助於使學生對科學技術的中國道路形成自覺思考,增強使命感和自覺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我國近些年的自然科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獲獎的科學家個人或科研團隊,並透過他們解讀當前科學發展的新特點和動向,學習他們在研究時的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不僅貼近研究生的科研實際,還可幫助他們樹立科學技術戰略觀和科學技術創新觀,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3.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吳文俊、竺可楨、席澤宗等老一輩科學家對傳統科學的創新案例,不僅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仍具有巨大價值,還在國際科學界為中國科學贏得了尊重,對研究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為有源頭活水來”,透過現實的科技創新案例,使學生認識到借鑑中國傳統的研究方法,有助於解決現代的科學問題,使他們重新認識我國的科技資源,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繼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使命感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在課程中,以案例為切入點帶動整個教學,透過生動的講解,再配合圖片再現、影片觀看、分組討論等方式充實課堂,可以達到良好效果。中央電視臺十套《大家》欄目推出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特別節目《榮耀中華》,便是一個很好的影片素材。
4.提高科研創新的方法論自覺。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新的時代需要我們認真發掘中國傳統科學的資源。在分析案例後,要進行必要的方法論總結和提升,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和方法論自覺。例如吳文俊案例的方法論在於突破西方中心論下的科學觀,以歷史主義恢復古代數學的規範,但同時又不拘於本土知識傳統,而是在此基礎上,以西方數學為觀照,以當代科技發展為創造性轉化的發酵劑,融會中西,貫穿古今,為中華科學的復興開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透過案例的方法論解讀,有利於學生樹立起自主創新的意識和方法論自覺,在現實的研究工作中結合自己的專業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又有利於在當代的科技中對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形成文化自覺,保持開放的姿態,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提高適應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能力,為文化強國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奠定良好的思想準備與基礎。
四、注意問題
案例教學重在分析。案例教學絕不是一些典型案例的簡單羅列,也不是簡單地播放和觀看錄影。錄影、圖片、文字、討論等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啟示,教師應進行必要的引導與深化。因此,案例教學應在案例的分析上下工夫,真正做到深入解讀,而不流於形式,起到“解剖麻雀”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對吳文俊的案例進行分析時,必須圍繞三點展開分析和討論:一是在傳統科學文化的教育內容上,應在與西方數學比較的前提下,講清楚中國傳統數演算法化、機械化的特點與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的問題;二是在自主創新方法論上,講清楚吳文俊使用的歷史主義原則對古代數學的研究、以西方數學作為優秀文化資源和以計算機技術作為創新轉化手段的自覺性;三是在意義闡發上,講清楚吳文俊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和當代啟發。只有凸顯這幾點,案例教學在上述幾方面的教育功能才能很好地體現,才能真正發揮案例教學舉一反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M].人民出版社,2006:6.
[2]郭貴春主編.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06.
[3]潘吉星主編.李約瑟文集――李約瑟博士有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論文和演講集(1944-1984)[M].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2.
[4]張維.不斷創新的著名數學家――吳文俊[J].自然雜誌,2007(4).
[5]吳文達.吳文俊的數學機械化理論及方法[J].中國科學院院刊,1991(1).
[6]李世.科技創新與中西文化互補之我見――六個典型例項的思考[J].中國工程科學,2005(4).
[7]李正風.中國科學家學術思想的傳承與創新:概念、特徵與方法[J].南京社會科學,2012(4).
[8]席澤宗.科學史十問[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8:5.
論翻譯中若干因素之辨證關係與翻譯教學的論文 篇4
摘要:辯證思維是一種建立在感性基礎上的理性思維方式,對學生辯證看待問題與解決問題至關重要。本文探討了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首先闡述了辯證思維的含義及其培養意義,然後從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和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兩個方面,對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進行分析,有效的改善了初中地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辯證思維;地理教學;主體性;
一、引言
中學地理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在地理教學活動中,要根據地理這門學科的特點來提升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初中生只有有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才能夠主動投入地理學習中,獲取到更多的地理知識。對於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地理課堂是主要的教學陣地,作為地理教師,需要時刻以教材作為依託,選擇科學的地理教學手段,制定好教學目標,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鍛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意義
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十分重要,辯證思維能力是根據辨證關係來開展的思維模式,也是辨證法的重要表現,是人類抽象思維的一個高階發展階段,這不是一種感性的思維,而是抽象和具體的有機統一,學生如果有良好的辨證思維,就可以把握好各類事物的本質及其關係。研究顯示,人類的辨證思維主要出現在7~11歲,在年齡的增長下,辨證思維能力也不斷的提升,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如果可以把握好這個關鍵時期,對於學生日後的成長將是非常有益的。對於地理教學來說,辯證思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識,形成地理聯想與分辨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地理學習。
三、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辨證思
維能力的實踐探討初中地理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還需要從發展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入手,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競爭與合作能力,突出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自主學習與探究中獲得更大的成長。第一,注重發展非智力因素。從初中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他們正處於一個重要的學習過渡階段,剛剛度過小學輕鬆的學習階段後,學習任務陡增,學習壓力越來越大,這讓很多同學感到壓力重重,初中地理這門學科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的教學上,並添加了一些人文地理的內容,對於剛剛接觸地理知識的學生而言,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為了深刻的落實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選擇,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此外,在很多同學看來,地理是一門“副科”,在學習上不重視,給地理教學活動帶來了一系列的困難,為此,在初中階段,教師必須要抓好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在課堂上營造出和諧的人際關係,在教與學之間搭建起橋樑,讓學生可以在融洽的氛圍中接受知識的薰陶,同時,這樣的教學模式還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創造性,避免人際衝突,營造出良好的教學局面。第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地理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夠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活動中提出,任何教育活動都要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注重自我教育和自我培養。因此,初中地理教學活動需要突出“學”的核心思維,將傳統的被動學習模式轉化為主動學習模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此外,要培養學生的辨證地位能力,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可以透過預習和思維訓練兩個方式進行培養:首先,讓學生帶著目的去預習,在預習之前,實現給學生布置好任務,提出預習問題,同時,預習的形式應該要多種多樣,教師要適當的抽出時間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幫助他們糾正不正確的預習方式;對於容易掌握的問題,在學生完成預習後,可以鼓勵他們自己進行講解與表演。此外,課堂思維訓練也是提升學生辨證思維能力的有效渠道,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難度適中、導向正確的問題,用這樣的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開動腦筋,自己動腦來解決問題。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填圖和讀圖訓練,在必要情況下,進行圖文轉換,提升思維模式的直觀性,這也是鍛鍊學生地理思維的有效方式。第三,培養創造性思維。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如果學生可以擁有創造性思維,就可以在新的角度考慮問題,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課堂上,可以應用頭腦風暴法,在講解關於氣候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係時,可以做出這樣的假設:“同學們,如果我們國家的地勢為西低東高,那麼將會給農業生產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提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們立馬七嘴八舌的開始進行討論,這個討論的過程就是學生的思維碰撞過程,對於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非常有益。此外,在教學活動中,還可以應用形象思維和感性材料來鍛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講解海陸因素與氣溫之間的關係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大家都遊過泳,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夏天游泳的時候,腳踩在水裡和踩在沙子上有什麼差別呢?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不同?”,利用這種形象直觀的材料來引導學生思考就可以將一個個的難題迎刃而解。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地理辨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地理教學的核心,關注和培養這種能力應成為地理教學的最終目標。辯證思維帶給學生太多的好處,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益。因此,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不僅對地理教學活動有益,也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而達成目標應有更多的維度和途徑,這需要在教學工作中不懈地探索,才能真正實現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趙宏霞.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辨證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D].南京師範大學,2011(04).
[2]李明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邏輯思維能力[J].亞太教育,2015(07).
[3]李詠莉,試論初中地理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學週刊,2014(02)
論翻譯中若干因素之辨證關係與翻譯教學的論文 篇5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問題逐步凸顯出來,不僅阻礙了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實施,也降低了小學教學質量,影響著師生關係的和諧發展。因此,學校管理者必須要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實際師資情況及時做出調整,開展行之有效的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為小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小學生健康快樂地學習和成長。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生;教育教學;有效性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對小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探討的熱門話題,只有做好小學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夠真正地為小學生提供發展的平臺,全方位地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要形成一套學校獨特的教育教學辦法,建立健全獎懲機制,運用科學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加強全面管理。因此,學校管理者需要首先打破一種思維定勢,提升教師的思想認識問題,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夠領悟到“只有把學校的教學質量提升,學校才有發展的空間”。本文筆者旨在研究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希望為我國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進一步開展提供思路。
一、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現狀不容樂觀,限制學生創新發展
當前,小學課堂教學現狀不容樂觀,許多小學教師認為只要學生在課堂上不出現事故,不影響課堂教學秩序就行,至於能不能認真學習或者能不能學會都不重要。正是因為這些教師的錯誤觀念,導致了小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效率下降,對課堂學習失去興趣。有的小學教師因循守舊,教學觀念落後,對新課程改革的認識不徹底,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而忽視了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也使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慾望受到限制。有的小學教師只關注小學生的考試成績,根據成績對小學生進行優劣生的劃分,在課堂上只關注優等生的學習狀況,對於劣等生則不管不問,這樣的做法造成了小學生兩極分化,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困擾。甚至還有的小學教師嚴格規定好課堂流程,完全按照提前設計好的教學方案進行教學,小學生有新的想法和疑問也不敢舉手提問,課堂又回到了“教師為主”的時代,使小學生的個性受到壓制。
(二)過分注重行為管理,教師之間缺乏互動
在一些小學校園裡,管理者過分注重行為管理,樹立了明確的學校、教研組、教師之間垂直管理關係,規定了下級必須要服從上級的安排,這種嚴格的上下級關係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管理效果,反而造成了學校間資訊溝通的障礙,使教師教學效率下降,工作中出現不適應的情況。有的小學規定出現問題的時候,教師要第一時間向學校管理者反應,等待學校管理者做出明確的答覆,這樣的方法禁錮了教師的思維,教師只是簡單的把問題反應給上級,而不是積極的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案,使教師的責任感下降。學校管理者沒有定期開展各項教師文化交流活動,對於集體備課、教材二次開發、校本教研、教師培訓等工作漠不關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
(三)量化管理脫離實際,校園制度有待完善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小學量化管理越來越受到學校管理者的重視,一些學校積極推行量化管理,希望能夠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有的學校管理者對量化管理的理解不全面,將不能量化管理的工作也進行量化管理,將不需要量化管理的工作也進行量化管理,結果導致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出現問題,比如學校會硬性要求教師每學年發表的論文數量,規定教師開展公開課的次數,等等。與此同時,小學校園的管理制度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目前很多小學沒有明確的校園管理制度,有的小學即使有管理制度也沒有認真的執行,當校園裡出現問題的時候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而且小學班主任也沒有向小學生滲透學校規章制度以及日常行為規範等,小學生在內心裡沒有認識到校園制度的重要性,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小學必須要積極尋找癥結的根源,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深層次的剖析,找出應對的策略。
二、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師管理意識,加強與學生的交流
在新時期,提升教師的管理意識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中堅力量,不僅能夠教授小學生科學文化知識,還可以幫助小學生建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小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生活提供幫助。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和心理狀態,注重傾聽小學生的心聲,並且幫助小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同時,要求班主任教師在每週的班會上要做好小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定期找一些學生進行談心,或者組織班級集體活動,以提升小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使小學生樂於參與到集體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小學教師還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最佳化教學思想,大膽創新,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學面向全體小學生,積極提升教學水平,爭取讓每個小學生都能夠有所進步。
(二)狠抓教學常規工作,構建良好校風學風
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光靠目標和口號還是不夠的,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做好教學常規工作。只有常規工作都有序開展,整體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才會良性運轉。我校秉承“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和“教書育人”的宗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備課方面,積極推行科學合理的集體備課制度,號召各學科教師集思廣益,發揮集體的力量,探究更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案,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方面,鼓勵教師開展互聽、互評活動,骨幹教師多帶動青年教師,給青年教師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意見,從而整體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考試方面,學校要不斷規範考試流程,嚴格考試紀律,提倡小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考風和學風,讓小學生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下進行考試;作業方面,小學教師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根據小學生的不同水平佈置差異化的作業。
(三)加強師生德育教育,積極推行依法治校
德育教育是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工作,是提升校園文化的基礎。學校管理者必須要加強對師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定期聘請德育專家到校開展德育知識講座,與師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幫助師生解答一些常見的問題。還可以充分發揮學校的資源優勢,利用校廣播站和宣傳欄,向師生宣傳德育知識,力求全校師生都能夠提升認識,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育人的目標,只要從宏觀上保證教學管理與德育的有機融合,才能夠突出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還要積極推行依法治校,制定明確的校園管理制度,加強小學校園的安全管理工作,減少校園暴力和校園霸凌事件的發展,普及法律知識,讓小學生知法、守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對於小學生的茁壯成長和學校的長遠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管理者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小學教育教學的規範化管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利用現代化資訊科技開展各類教學活動,努力做到知識、能力和情感的協調發展。同時,管理者還應該制定明確的考核制度,端正考核思想,促進小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保證學校各項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運轉。
論翻譯中若干因素之辨證關係與翻譯教學的論文 篇6
摘 要:在中職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巧妙運用合作小組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教師要組建中職生物合作小組,並強化小組合作指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同時,教師要把握教材重、難點,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關鍵詞:中職生物;合作小組;運用
在中職生物教學過中,教師要巧妙根據中職生的特點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強化對學生在合作小組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還要精選適合合作小組學習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確保高效運用合作小組進行中職生物教學,讓學生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提升中職生物學習能力以及生物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
一、組建中職生物合作小組,並強化小組合作指導
1.組建中職生物合作學習小組
毋庸置疑,中職生在進行生物學習的時候,對於生物學習的興趣是不同的,學習生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首先教師要考查本班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考查每一個學生喜歡生物知識的程度,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根據同組異質的原則按照每組四到六人組建合作小組,同時教師選擇合作學習能力強、組織能力強、對生物學習感興趣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負責組織學生在教師佈置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組織組內合作學習。
2.強化小組合作指導,讓每一個學生真正進入到小組合作狀態
目前的生物課堂中,儘管有些教師也運用合作小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合作小組成了學生的“自由市場”,學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甚至說一些與課堂無關的話。因此,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要強化指導,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一盤散沙,而是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合作交流中來,能夠在組內探究以及合作中真正提高自己。因為組內討論人數比全班集體討論人數精簡,這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小組中發言,都能夠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因此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發現自己的問題。當然,也能夠讓學生在其他同學肯定的目光中尋找到自信,因此更加喜歡學習生物。教師要指導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運用合作學習方法,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學會傾聽和交流。
二、在合作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1.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創新
中職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透過對中職生物的學習,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在中職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學習不斷強化自己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創新中發展,在合作中創新。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職《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涉及一些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生物學實驗操作技能的生物實驗,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之前,
就要告訴學生合作探究的目標。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熟記本組內的合作學習目標,還要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層次的學生不同的探究目標。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在探究中創新思維,樂於在生物實驗的過程中,養成質疑、求實、創新以及用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2.教師要善於把握合作時機,使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在創新中發展
學生在進行生物學習的過程中,一些創新思維可以說是轉瞬即逝的。作為中職生物教師,也要具備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能夠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要在熟悉掌握生物體結構和功能、區域性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科學觀的基礎上對任何創新的思維勇於把握。對於學生提出的創新觀念,教師要組織學生深入合作探究,形成成型的創新思維,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把握教材重點難點,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1.中職生物教師要把握教材重點難點
教師在教學之前,要透過教研組的集體備課瞭解並掌握每一個教學單元以及每一堂生物課的教學重點以及教學難點。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適合本班的導學案。在導學案上,教師要明確哪一部分的教學內容以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哪一部分的教學內容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就可以完成。教師要精選適合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而不是動輒就合作,徒然浪費了課堂的時間,卻不能確保高效課堂的實現。
2.課上教師要組織學生恰當運用小組合作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精選適合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教學內容進行合作學習,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準確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如,在《細胞中的無機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精選適合合作學習的內容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辯論,在這個過程中澄清概念不清的地方,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教師在學生進行合作的時候,要運用平等的狀態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恰當地調控。
總之,在中職生物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恰當地運用合作小組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生物合作學習能力,而且能夠讓班內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積極思考,主動探究,提升自身的生物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劍芳.提高討論學習有效性的幾種策略[J].成功:教育.
[2]黃曉俠.淺談“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下的小組合作活動[J].成才之路.
[3]張玉華.在研討中充盈在反思中昇華[J].教育教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