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和有效性論文(通用8篇)
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和有效性論文(通用8篇)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應多開展自主探究式實驗,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提高實驗的有效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和有效性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和有效性論文 篇1
摘要: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生物學科的教學效果。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物教師要積極改進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有效教學的意義,探討了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
引言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透過實驗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並掌握生物概念,學習生物知識和實驗技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1.教學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透過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在情感上,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學生是否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指標。教學的有效性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從時間上來說,學生的發展有當前發展和終身發展。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須是既能促進學生的當前發展,又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良好的影響。有效的教學活動最後沉澱下來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精神。
2.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1合理安排和組織實驗,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根據學生求趣、求新、求知、求動、求異等心理特點,生物教師要精心組織和設計實驗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如:觀察根尖和根毛的結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分別觀察它們的外形及細胞的特點,同時將課文知識點穿插其中。在學生把實踐聯絡到理論後,教師要求學生進一步仔細觀察,以發現各部分之間的聯絡:生長點受根冠保護,但同時又為根冠和伸長區不斷地提供新細胞;伸長區的下部會漸漸混同於生長點,其上部會趨向於根毛區。
2.2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
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才能感受實驗的全過程,並透過多種感官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思維活動。因此,學生實驗產生的效果要比觀察實驗好很多。教師應該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在生物教學中,儘可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演示實驗變為學生實驗。如學習“蝗蟲”一節前,教師先給學生布置一個有趣的小實驗,每個同學回家後捉兩隻蝗蟲,把一隻蝗蟲的頭浸到水中,另一隻蝗蟲的腹部浸到水中,然後仔細觀察,看看兩隻蝗蟲的不同反應,比較一下哪隻蝗蟲先死,並思考其中的原因。這個實驗讓全體學生都成為實驗的體驗者,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就會很深刻。
2.3做好自主探究式實驗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應多開展自主探究式實驗,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提高實驗的有效性。學生平時透過觀察,會提出不少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儘量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試驗操作。如學習單細胞生物時,在觀察完草履蟲後,可以讓學生進行草履蟲應激性的探究實驗。學生可以更進一步進行探究,用糖、醋、冰、茶等多種材料來試驗,探究草履蟲對不同刺激所作出的反應。
2.4及時分析、歸納實驗結論
生物實驗教學結束後,根據實驗現象和記錄情況,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實驗結論。如果結論與之前的假設不一致,那麼,首先由學生本組分析探究實驗過程,看看有無操作不當的地方,或是考慮不周之處,甚至可重複幾次實驗。若得出的結論仍與假設不相符,那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重新思考,找出問題所在,再設計新的實驗方案,在探究過程中得出結論,培養學生一定要相信科學,尊重事實,使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如:“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時,測定的是花生米所含能量,結果各組之間的差異較大,有的學生就想是不是實驗過程中出了問題呢?對自己操作完成的實驗沒有信心,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分析實驗到底是不是存在問題,如果實驗不存在問題,不管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只要是自己實際做的就要敢於力爭,堅持自己的見解,實事求是。
2.5及時有效的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手段。教學反思其實就是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和結束後,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回顧、思考、梳理、查錯、改進的行為。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成長和專業發展的核心要素。生物學這門學科,涉及面比較廣,知識點也比較零散,只有把知識系統化才容易理解並記憶,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以使教學經驗理論化、系統化,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結語:
實驗教學是初中生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圍繞新課改理念,切實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才能最終提高生物教學的質量。
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和有效性論文 篇2
要想身體健康,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因為人之所以能夠維持生命、工作、思維,都依靠食物中的營養供應。
未來的健康
有專家說:未來的健康,靠藥物不是最理想的出路,而飲食對健康起絕對性作用。這話很有道理,俗話說“病從口入”,也就是說人在吃東西上如果不注意科學,吃錯了也會導致疾病。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如何吃出健康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件大事。
據統計,一個人一年的平均飲食消費量達1噸之多,如果膳食安排不合理,就會每天都損害健康,日久天長,自然帶來百病叢生的後果。營養可以影響你的思想、行為和感受,也與你的心理與生理狀態有關。總之,營養狀態的好壞和正確與否將決定你生命的價值和個人的成就,同樣也與整個民族的健康素質緊密相聯。
以前我每次去食堂吃飯選菜時,都是跟著感覺走,喜歡吃的呢差不多每餐必點,不喜歡的呢就從來沒碰過。這樣一來,發現一個月下來我吃的不過就那單調的幾種菜,一半以上的菜基本沒吃過。上了健康這門課後,我開始平衡我吃的食物了,想均衡下自己的營養,不管是自己喜歡的還是不喜歡吃的,只要是對身體有益的我都吃,我開始注意多吃葉子菜和水果,儘量追求食物多元化。
科學的飲食習慣,可以使人們遠離疾病,身體更加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同學對飲食的重要性不瞭解,所以產生了很多飲食誤區:如每天三餐的食物單一化;暴飲暴食;只吃肉,卻不吃蔬菜水果;吃飯時沒有做到細嚼慢嚥;吃燒焦了的一些食物;吃飯時過量飲酒等等這些對我們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有規律的每日三餐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中國人傳統的膳食習慣,每日進餐分為三次,並且有“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說法,這也是把人體一日內需要的熱能和營養素合理地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區的好方法。早餐一般佔全天熱能的30%,午餐佔全天熱能的40%,晚餐佔全天熱能的30%,以適應人體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切忌幾餐不吃,或者暴飲暴食。因為人吃進去的食物,必須經過胃的加工和消化,變成與胃酸混合的食糜,再經過小腸的膽汁、胰液、腸液的化學作用,把不能吸收的大分子蛋白質分解為可以吸收的氨基酸;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分解為葡萄糖,然後透過腸壁,進入血液迴圈,把營養物質輸送到各組織細胞,被身體利用,並且上述每個階段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為了對自己身體健康負責,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身心健康。
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和有效性論文 篇3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譯,而英文"clone"則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
在大陸譯為“無性繁殖”在臺灣與港澳一般意譯為複製或轉殖或群殖。中文也有更加確切的詞表達克隆,“無性繁殖”、“無性系化”以及“純系化”。克隆是指生物體透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織後代的過程。
科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物繁殖的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其本身的含義是無性繁殖,即由同一個祖先細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純細胞系,該細胞系中每個細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克隆也可以理解為複製、複製,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複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是來自同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同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但克隆與無性繁殖是不同的。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只由一個生物體產生後代的生殖方式,常見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扦插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也叫無性繁殖。綿羊、猴子和牛等動物沒有人工操作是不能進行無性繁殖的。克隆羊多利也是克隆的產物。關於克隆的設想,中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當然是神話,但用今天的科學名詞來講就是孫悟空能迅速的克隆自己。從理論上講,猴子毛含有的蛋白質是指導該部分毛髮合成的DNA的部分表達(與其內含子和外顯子有關),可以進行逆轉錄,也就是可以克隆,但是事實上,我們的技術沒有先進到這樣的'地步。
另外一種克隆方法是提取兩個或多個人的基因細胞進行組合形成胚胎,出生後的克隆人將有提供基因的幾個人的特徵.
由於克隆技術是無性生殖所以它並不是根據基因重組、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等原理而發明的技術。
基本過程
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利用微電流刺激等使兩者融合為一體,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髮育到一定程度後,再被植入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便可產下與提供細胞者基因相同的動物。這一過程中如果對供體細胞進行基因改造,那麼無性繁殖的動物後代基因就會發生相同的變化。
克隆技術的成功,被人們稱為“歷史性的事件,科學的創舉”。有人甚至認為,克隆技術可以同當年原子彈的問世相提並論。
如果克隆技術被用於“複製”像希特勒之類的戰爭狂人,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呢?即使是用於“複製”普通的人,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果把克隆技術應用於畜牧業生產,將會使優良牲畜品種的培育與繁殖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若將克隆技術用於基因治療的研究,就極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頑疾。克隆技術猶如原子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劍柄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應該採取聯合行動,避免“克隆人”的出現,使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社會。
近年來重要成果
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克隆研究熱潮,隨後,有關克隆動物的報道接連不斷。1997年3月,即“多利”誕生後近1個月的時間裡,美國、中國臺灣和澳大利亞科學家分別發表了他們成功克隆猴子、豬和牛的訊息。不過,他們都是採用胚胎細胞進行克隆,其意義不能與“多利”相比。同年7月,羅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佈用基因改造過的胎兒成纖維細胞克隆出世界上第一頭帶有人類基因的轉基因綿羊“波莉”(Polly)。這一成果顯示了克隆技術在培育轉基因動物方面的巨大應用價值。1998年7月,美國夏威夷大學Wakayama等報道,由小鼠卵丘細胞克隆了27只成活小鼠,其中7只是由克隆小鼠再次克隆的後代,這是繼“多利”以後的第二批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後代。此外,Wakayama等人採用了與“多利”不同的、新的、相對簡單的且成功率較高的克隆技術,這一技術以該大學所在地而命名為“檀香山技術”。
此後,美國、法國、荷蘭和韓國等國科學家也相繼報道了體細胞克隆牛成功的訊息;日本科學家的研究熱情尤為驚人,1998年7月至1999年4月,東京農業大學、近畿大學、家畜改良事業團、地方(石川縣、大分縣和鹿兒島縣等)家畜試驗場以及民間企業(如日本最大的奶商品公司雪印乳業等)紛紛報道了,他們採用牛耳部、臀部肌肉、卵丘細胞以及初乳中提取的乳腺細胞克隆牛的成果。至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6種類型細胞——胎兒成纖維細胞、乳腺細胞、卵丘細胞、輸卵管/子宮上皮細胞、肌肉細胞和耳部皮膚細胞的體細胞克隆後代成功誕生。2000年6月,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利用成年山羊體細胞克隆出兩隻“克隆羊”,但其中一隻因呼吸系統發育不良而早夭。據介紹,所採用的克隆技術為該研究組自己研究所得,與克隆“多利”的技術完全不同,這表明中國科學家也掌握了體細胞克隆的尖端技術。
在不同種間進行細胞核移植實驗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1998年1月,美國威斯康星一麥迪遜大學的科學家們以牛的卵子為受體,成功克隆出豬、牛、羊、鼠和獼猴五種哺乳動物的胚胎,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某個物種的未受精卵可以同取自多種動物的成熟細胞核相結合。雖然這些胚胎都流產了,但它對異種克隆的可能性作了有益的嘗試。1999年,美國科學家用牛卵子克隆出珍稀動物盤羊的胚胎;中國科學家也用兔卵子克隆了大熊貓的早期胚胎,這些成果說明克隆技術有可能成為保護和拯救瀕危動物的一條新途徑。
克隆技術可以用來生產“克隆人”,可以用來“複製”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對人類來說,克隆技術是悲是喜,是禍是福?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分為二的。
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和有效性論文 篇4
實施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在於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一定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使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感得到發展。
那麼,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一、樹立學生主體地位觀。
家質是人的品格特徵的深層內蘊,它的基本特徵是人的內在的主體性。根據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學生素質的形成必須透過學生主體內部積極性的調動,經過個性的內化才能實現。主動性與被動性的區別,正是素質教育的水分嶺。
堅持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原則,就是要把學生當做可以與教師平等對話和交往的生命體。在教育中,要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和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與此同時,教師的角色也要從知識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活動的導演者、學生能力的教練者。
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使“要我學”發展為“我要學”,從而確立生物教學中的學生主體地位。
二、探索“自主學習”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1.創設問題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根據中師生髮育特徵—好奇心強、喜歡探索這一特點,積極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如:讓學生透過自學課本發現和提出問題;根據學生在討論、操作中發現引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引出相關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自主認真讀書、積極思維、深入探索,實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培養學生多方面自主發展。
在課堂基本知識全面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多佈置幾類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一來這樣可以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順利完成自己所能完成難度的學習,二來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獲得自主提高、發展的機會,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特長。如:A類作業—不限方式、內容的作業,可以透過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找出間題,按自己理fff做答。B類作業—選做類作業,指那些具有一定探索性或研究性的作業。C類作業—有指定性的常規書面作業,但要“少而精”。
如:在學完“根的吸收作用”一節後,我佈置以下幾類作業:A類作業:閱讀學校閱覽室現有的《花卉栽培》、《會跳舞的草》等等,找出問題自己作答。B類作業:動手栽培蘿蔔、菠菜等易成活植物,觀察研究“植物的根如何吸收、運輸水份的”以及“二者吸收無機鹽的成份有何不同?”。一C類作業:根吸收水份和無機鹽的原理、過程分別是什麼?有何聯’系?。這樣一來,不僅激勵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其動手能力,更大地調動其積極性,得到多方面的自主性發展。
三、建立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樹立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信心。
建立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的重點在於教師以自己的真誠去喚起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體驗到,教師是尊重他們的,並對他們的潛能、他們解決間題的能力充滿信心,於是學生就會去掉畏怯之心,作出積極的反應,盡力不辜負老師對他們的信任,主動積極地回答問題。師生之間這種彼此信賴、彼此尊重的情感很自然就會使課堂氣氛寬鬆和諧,為學生主體參與學習樹立了信心,創造了條件。
四、運用期望和激勵的心理效應,促進學生主動尋求發展。
一個學生被看成什麼樣,被說成什麼樣,被怎樣對待,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會變成學生的現實,這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在教學中我也曾有過這樣的體驗。譬如:在教學過程中,無論課堂上作答或是批改作業時,對一些智力一般的學生時常給予表揚、鼓勵,結果,這些學生不僅在學習上突飛猛進,作業日益千淨整齊且力求完美,很快成為班上的先進,並且經常搶答間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對於一些屬於“冥頑”的學生,時常給予關懷,發現其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結果,在生物學這門課上不再出現逃課、不交作業的不良習慣。這些體驗讓我深深感動“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才能使學生樂於學習”。要想讓學生自主尋求新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才能、靈氣,就應該讓學生經常得到激勵,樹立其自信心,才能揚起其好勝心和求知慾的風帆,踏上自主學習的探索之路。
總之,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自覺地運用學生主體觀念改進自身的教學觀念,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學生的主動學習、自我發展開拓道路。
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和有效性論文 篇5
一、初中生物教學模式的弊端
1.教師沒有充分接受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體制改革,要求生物教師在課堂上增設更多的實驗操作環節,鼓勵學生大膽動手實踐,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然而,受到舊式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初中生物教師還沒有做到領會新課程體系的改革精神,沒有掌握以實驗操作為核心的教學方法,仍舊沿用著單方講授的方法來教學。這就容易人為分離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也不利於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講解“細胞內部的結構”一課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利用顯微鏡等設施,來觀察洋蔥等物質的表皮細胞,這樣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關於“細胞”的生動形象。如果教師為了節約課堂時間,不讓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只是單純講解細胞的構成,那麼就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師生之間欠缺有效溝通
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被限制在課堂提問和回答問題上。除此之外,師生之間沒有更深層次的溝通。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就很難及時瞭解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惑,也就做不到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例如,在學習“自然界中的生物鏈”一課時,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疑問:生物鏈是沒有盡頭的嗎?自然界中的細菌也能參加到生物鏈中去嗎?如果教師不注意傾聽學生的疑問,那麼課堂效果就會打折扣,學生也就很難真正理解生物鏈的含義。
二、初中生物教學模式的改革措施
1.教師要認真備課,準備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案
教師要熟練掌握生物教學重點,以課程改革的目標為指向,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實際需求,設計出形式豐富、內涵多樣的教學計劃。例如,在講授“生物圈內部生物的相互作用”一課之前,教師可以搜尋一些與自然界生物圈相關的圖片和影片資料,在上課時為學生放映。這樣既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2.充分重視生物實驗環節,切實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將多種授課方式融合起來,帶領學生進行多樣的實驗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在動手和觀察的過程中深化理解。教師不要將自己的授課行為限定在書本的範圍內,而是要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例如,要想讓學生透徹理解植物的內部組織,教師就要指導學生親自觀察某些植物的表皮組織、營養組織等。如果教師只是為學生提供掛圖,或者讓學生觀看教科書上的圖片,那麼學生就難以對植物的組織形成深刻印象。
3.運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
學生只有在對所學知識非常感興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進一步探求知識。因此,教師要在瞭解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需求的基礎上,從多種角度出發,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樂趣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卸掉思想包袱,輕鬆探索生物知識。教師可以適當在課堂上設定一些小組討論和其他互動環節,使學生能夠自由發表對知識點的看法,鼓勵學生質疑書本知識,並倡導自主學習的精神。例如,生態平衡一節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關係緊密。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有關生態平衡的例項,使得學生體會到生物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從而產生學習生物知識的強烈興趣。初中課程體系改革,客觀上要求教師將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求精神,並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初中生物教學,一項系統性和靈活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具有特殊的培養目標。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生物實驗的開展,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求知的能力。最佳化初中生物教學的設計方案,有助於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使學生在生物課堂上充滿熱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識。
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和有效性論文 篇6
一、直觀教學能抓住學生好奇心理,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來源於對事物的好奇,它是學生力求接觸和認識某事物的意思傾向,是學習動機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成分。就初中學生年齡特點來說,好奇這一心理表現得十分突出,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教學中,要重視直觀教學,讓好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就能收到好效果。例如在講授“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這一內容時,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實驗這一直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仔細觀察浸在鹽水中的蘿蔔條軟縮了,而泡在清水中的蘿蔔條更加硬挺了。這樣直觀教學就把用肉眼看不到的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現象,透過蘿蔔條形狀的變化直觀的顯現出來。又如講授“原生動物”時,用“草履蟲”的模型進行直觀教學,讓學生直接看到所顯示的生物特點。由於它比真正的草履蟲要大出幾萬倍,像倒轉的草鞋底,它的纖毛、口溝,內部的大核、小核、收集管和伸縮炮等都顯示得十分清楚,學生直觀可感,覺得生物趣味無窮,學習興趣大增。
二、直觀教學能使抽象為具體,有效地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不滿足於觀察學習獲得的感受,不斷渴求親身體驗,是學生最直接的學習興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主動參與,併產生熱情。正因為直觀教學,使得他們渴求知識的慾望更加強烈,從而主動地進行學習的積極性得以提高。例如講授“葉的形態”時,把課前準備好的形態各異的實物葉片發給學生。學生透過觀察,很快就接受和理解葉的形態知識,並能比較出各種葉序的區別,總結出葉的排列方式。講“減數分裂”時,可以透過幻燈片進行直觀教學,把“同源染色體”的交叉互換及染色體的動態變化演示給學生。這樣的直觀教學,學生在課堂裡面就能深刻地理解生物學抽象的知識,覺得容易學,從而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
三、直觀教學能化複雜為簡單,強化學習的動力
對知識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直觀教學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激發自覺學習的動力,並主動了解知識的其然及其所以然。在教學中,教師的動作、手勢、形象語言等表述性的直觀化(可能語言高潔,生動形象,語調的高低急緩、語速的快慢、停頓,再配之以簡明的動作手勢),都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增強學習動力。如講授神經系統有關“神經元”的內容時,教師伸出整個手臂、掌心面向學生,五指張開,表示一個神經元。手指為短而分支多的樹突,手臂為長而分枝少的軸突,手掌則為神經元的細胞體,再用粉筆在掌心上畫一白點表示神經元的細胞核,這樣直觀而教,把複雜的內容簡單化了,形象而生動,意趣盎然,學生的自覺意識不斷增強,學習產生了動力。在講“細胞的有絲分裂”時。透過語言的直觀和形象教學,把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共同特點歸納成:“前期一變絲一現,核膜核仁看不見;中期形態最易辯,且有細絲兩端牽;一分為二兩極排,末期絲失膜仁現。”講“菊科植物的特徵”時,可以比擬成:“菊科植物有個頭,頸部總苞像個瘤;花部互數手推手,結的果實像瘦猴。”這樣直觀教學,把複雜的內容簡單化了,學生記憶得到強化、牢而不忘,興趣大增,充滿了想學習生物知識的動力。
四、直觀教學能變枯燥為生動,培養學生學習的創造能力
學生學習,往往不滿足於對知識簡單的瞭解,而常常會產生一種創造的衝動,他們渴求將已知的知識與規律加以應用,創造出符合規律。生物知識,本來就有著比較枯燥的一面,抽象難以深刻理解、複雜難以區別清楚,如果不借助直觀教學,學生的創造能力就難以培養。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直觀教學,變枯燥的課堂為生動活潑的課堂,把枯燥的知識著上味與色,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講述“植物界的進化”時,透過《植物界的進化》錄影片,直觀而生動地把古往今來的地殼變化和不同地質年代地球上的植物,展現在學生眼前,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的慾望。又如學習了“遺傳基本規律”之後,可以讓學生去觀察自己的家庭成員的某些遺傳性狀(如有無耳垂、能否捲舌、是否色盲),要求他們在自己調查的基礎上分析有關性狀的遺傳關係。這樣把知識學習與觀察生活及調查結合起來,直觀而有趣,充滿著探索性,不斷地養成實踐能力。多年的教學實踐說明,生物教學中堅持使用各種直觀教學手段,能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調動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直觀教學也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五、總結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只要我們緊扣教材,抓住重難點,因勢利導,結合實際,恰當而靈活地使用直觀教學,就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取得優異的成績。
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和有效性論文 篇7
一、資訊科技在初中生物教學當中的應用
(一)資訊科技在生物教學當中的作用
資訊科技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教育手段,應用於生物的課堂教學當中,對生物教學的開展進行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不再侷限於傳統教學當中的書本教學,而是利用計算機網路以及多媒體,以更加形象生動的方式將知識呈現出來。生物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學科,包含著豐富多彩的自然生物,這就需要讓學生對生物知識有更直觀的感受。資訊科技的應用,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資訊科技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將抽象化的生物知識具象的表現出來。例如只有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的細胞、細菌、微生物等,僅從個人的實驗觀察,得不到相對準確的結論。第三,增加生物實驗的教學效果。資訊科技手段可以將微觀抽象的生物現象具體化,可以對實驗當中產生的現象進行準確而具體的分析,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加強了學生對於實驗的理解,使生物實驗在教學活動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因此,資訊科技對初中生物教學活動的進行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資訊科技與生物教學的整合應用
由於資訊科技在生物教學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資訊科技開始廣泛應用在初中生物教學當中。在課堂教學當中,利用資訊科技手段來收集和下載與課堂教學相關的資料,作為生物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豐富了生物教學素材,有效地拓展了書本之外的生物知識。然後,在課堂教學當中,對資訊科技手段合理地進行利用,突出體現生物教學內容,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了生物課堂教學的效果,將資訊科技的作用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開展生物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的參與進來,利用網路、多媒體等資訊科技手段進行相關生物知識的探究。教師佈置相應的生物實踐任務,並予以學生相應的指導,實踐過程由學生自主進行。在進行傳染病的研究時,圍繞生物課本內容,合理利用網路資源進行資料的採集,透過多種途徑瞭解引起傳染病的原因、傳播途徑以及有效地預防治療辦法。將資訊科技融入到教學實踐當中,使學生對於教學內容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透過實踐活動有效地拓展了生物知識,實現了資訊科技與生物教學的有效整合,有利於初中生物教學的進行。
二、加強資訊科技與初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整合
將資訊科技與初中生物教學進行有效地整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生物教學的高效進行,但仍然有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相互整合並不代表完全利用資訊科技進行生物教學,而是在生物教學中合理地進行利用資訊科技。其目的是輔助生物教學的開展,而不是完全依賴資訊科技手段進行教學活動。對於可以直觀感受到的生物現象,例如在進行植物的光合作用課程內容教學時,就可以在課堂實驗以及課外實踐當中,讓學生自主地對植物光合作用現象進行觀察,近距離體驗,根據實驗當中的實際需要,對於其中發生的微觀現象,可以應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進行補充。其次,在生物教學當中合理應用資訊科技,結合當前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對生物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也需要加強專業素質,能夠有效地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資訊科技與初中生物教學的整合,不能一味的追求生物教學的進度,向學生傳輸更多的生物知識,往往會欲速則不達,使資訊科技教學成為了一種傳統教學工具,反而失去了資訊科技教學應有的效果。教師合理利用資訊科技,有效地進行教學引導,使學生加強自主學習,實現了資訊科技與生物教學方法的有效整合。第三,資訊科技並不是萬能的,因此要加強資訊科技與初中生物教學的整合,需要與初中生物教學的具體內容緊密聯絡在一起,圍繞著教學內容,合理應用資訊科技,對生物教學的每個環節進行串聯,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述細胞分裂和血液流動等比較抽象性的內容時,就可以採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形象表達。而在介紹人體骨骼結構、器官構造的內容時,實體模型就能夠形象地展現出來。另外,應用資訊科技採集教學資料,需要進行必要的篩選,選擇與教學內容符合的資訊,以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實現資訊科技與生物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
三、結論
在計算機網路和多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資訊科技的應用,教育自然也不例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進行,初中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深入。生物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學科,與科技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將現代化的資訊科技應用於初中生物教學當中,並進行有效地整合,極大地加快了初中生物教學和改革,對初中生物教學活動的展開有著重要的意義。
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和有效性論文 篇8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第一,“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實施使得所有學生透過參與小組活動而參與到了課堂中,因此可以普遍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使學生透過參與課堂活動而對教學內容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對生物學科有了更為深厚的興趣。第二,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透過互幫互助互補來學習知識,不僅改善了自己同其他組員的關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的和睦共處。第三,合作學習是基於學生之間進行合作的學習活動,每一個學生都不是孤軍作戰,而是與他人一起完成,因此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合作精神。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瞭解了合作學習的幾點重要性,我們需要在教學中更加關注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力地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策略。那麼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1.合理分組,合理搭配組員
對於合作小組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其實不是合作,而是分組,是組建學習小組之前的分配組員工作。如果小組分組不科學,一個組內都是學困生,或者都是學優生,或者一個組內學生性格不合,經常發生口角,那麼便是失敗的分組,也就註定了是失敗的合作學習。因此,教師在劃分學習小組的時候,要科學合理地分組,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如學習成績、性格特徵等)進行分組,確定每個組都有學習好的和學習一般的,都有男生有女生,有沉默的有活潑的,這樣就可以保證在小組合作的時候學生是具有合作能力與組間競爭條件的。
2.注重課上合作指導
初中生物課堂中經常會有一些討論活動或者是實驗活動、比賽活動等,在佈置合作任務之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才能使合作學習保障實效性。例如,本人在學生進行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實驗,組織小組討論為什麼要用黑色塑膠袋裝蔬菜時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
(1)小組內曾經出現了幾種看法?
(2)小組一致認同哪種看法?
(3)評價自己對本小組討論的貢獻。透過這些問題,不僅促進學生間產生更多的交流與合作,而且也使學生逐步認識到自己錯了不要羞於承認,而要善於從別人的意見中受到啟發而產生新的見解。有的問題由於思考角度不同,觀點不一致時可以先保留意見,或找機會與其他組的同學進行交流,或找老師尋求幫助。
3.開展課下合作
生物課不同於其他學科,因為其他學科可能在課下沒有合作探究的任務,只需要學生課上合作完成即可,但是生物是一門變化莫測的學科,它具有實驗性,很多實驗是我們課上不方便做的,因此教師會將小組合作延伸到課外,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利用課餘的時間來學習更多、更深廣的知識。那麼在這個時間段,教師是否依然需要引導學生合作?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學習“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這一內容時,課堂上各小組完成整個探究方案的設計及實驗,而對於實驗現象的觀察則需要課外一週時間觀察。至於深入探究“光、土壤對種子萌發有沒有影響?”則需要更長的時間。為了讓各小組的合作富有成效,教師對小組合作的分工進行了指導,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們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並對現狀問題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
4.注重合作的評價與反思
合作學習越來越將教師解放出來,使學生居於學習的漩渦中,而教師則是冷眼旁邊,僅做指導。其實,學生就是教學的中心,就應該是課堂的主人,合作形式的學生主體性凸顯則印證了這一點。但是需要注意,教師的“放手”不是毫無原則的,也不是完全放手,因為合作是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共享的過程,學生心智尚不成熟,無法對合作學習負責,因此還需要教師在學生的小組合作之餘進行總結與評價,同時也要總結小組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並帶領學生反思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以免在下次的合作中依然出現類似的問題。
三、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注重學生主體性與合作性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越來越受到了各科教師的青睞。的確,小組合作學習十分適合基礎教育階段的任何一門學科,尤其是初中生物。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合作學習也不是萬能的,不是無所不包、無往不利的,重要還在於我們的認識與運用。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更為深入地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更為徹底地瞭解初中生物教材內容,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合理地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