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環境觀點與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馬克思主義環境觀點與生態文明建設論文
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認識為我們建立生態文明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指導,我們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馬克思主義環境觀點與生態文明建設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摘要: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既要堅持經濟發展又要兼顧環境保護。為了深入研究,我們有必要從理論上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和國家建設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包含了深刻的環境保護理論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設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應該包含生態文明的構建,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環境觀點 生態文明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較快增長,GDP已由1978年的3645.2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568845億元。截至2013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伴隨經濟高速發展的是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2013年人民群眾議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今天爆表了嗎”。生態環境惡化勢頭明顯,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一項重大問題。
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既要堅持經濟發展又要兼顧環境保護。為了深入研究,我們有必要從理論上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和國家建設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包含了深刻的環境保護理論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設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應該包含生態文明的構建,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二、理論概述
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蘊藏著豐富的對人與自然關係重要性的理解和認識,對我們有很強的理論啟發意義。是我們做好生態文明建立的重要理論支撐。
(一)人與自然是密切相聯、相互制約的
馬克思說:“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這就說明人與自然本身就是一體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珍惜寶貴的自然資源。恩格斯也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說明人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界,人類的活動必須受到自然的限制、遵守自然規律。應該說人類是從自然中誕生的,是歷經了上萬年的進化而產生的,應該與自然融為一體,中國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正是對人與自然密切聯絡的樸素觀點。
(二)敬畏自然、與自然和睦相處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並且靠自然界生存,所以人類必須尊重自然,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來創造人類的歷史,而不能隨心所欲、肆意妄為,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由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需要對自然進行改造,更好地實現它的價值,也應該合理、科學地利用。恩格斯也有關於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觀點:“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這就說明作為具有理性的高階動物,人類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保護自然環境。人類應該從長遠角度去看待自然環境,不斷的為自然環境加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種群的延續。
(三)人對於自然界的能動作用
馬克思十分強調人對於自然的能動作用:“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恩格斯也說;“只有人才辦得到給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記,因為他們不僅遷移動植物,而且也改變了他們的居住地的面貌、氣候,甚至還改變了動植物本身。”馬克思強調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但是意識有能動的反作用。只有人類才能充分發現自然規律,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的物質交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同時,恩格斯還批判了自然條件決定論:“自然主義的歷史觀是片面的,它認為只是自然界作用於人,只是自然條件到處在決定人的歷史發展,它忘記了人也反作用於自然界,改變自然界,為自己創造新的生存條件。”馬克思科學地、辨證地闡明瞭人類發展與自然界的關係,人類既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又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三、經濟視角下構建生態文明
(一)建立綠色GDP考核制度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政策,同時對地方官員的考核也主要是根據當地GDP的增長情況。這樣的考核模式在當時具有很強的進步意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結果。但是,歷經35年的發展,單純考核傳統GDP已很難滿足實際需求,更造成了政府層面對於環境保護的消極態度。為了更好地發揮政府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構建上的重要作用,應該構建綠色GDP考核制度。
謂綠色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考慮了自然資源與環境因素影響之後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即從現行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其計算結果可稱之為“綠色GDP”綠色GDP核算的基本思路是將資源和環境獨立出來,建立資源和環境賬戶,作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補充,在此基礎上對現行GDP進行扣減和調整,從而得出綠色GDP。簡單地說,綠色GDP=傳統GDP -資源環境損害+環保部門新創造價值。對綠色GDP的實際測算,目前集中在對資源環境損失的測算上。可以說,綠色GDP這個經濟發展衡量指標,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淨正效應。綠色GDP佔GDP的比重越高,就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越低,反之亦然。可見,綠色GDP不僅能反映經濟增長水平,而且能夠體現經濟增長與自然保護和諧統一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表達和反映可持續發展觀的'思想和要求。透過綠色GDP核算有利於真實衡量和評價經濟增長活動的現實效果,克服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傾向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根本上改變GDP唯上的政績觀,增強公眾的環境資源保護意識。可以說,綠色GDP核算概念的提出,找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效利用資源的結合點,實行綠色GDP核算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與此同時,要把綠色GDP這一科學的概念轉化為實際操作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這緣於綠色GDP核算面臨的兩大挑戰:一是對資源耗減和環境汙染造成的損失進行量化困難;二是綠色GDP對資源耗費的估價沒有標準,不同的人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所以有一個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問題。但是由於綠色GDP所具有的優越性,開展綠色GDP核算肯定是一個發展方向。
(二)產業升級、結構轉型是根本保障
當前的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期,要克服即將到來的“劉易斯拐點”所引發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負面影響,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障礙,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從“高投入、高耗能、高汙染和低產出”的棕色經濟向“低投入、低耗能、低汙染和高產出”的綠色經濟轉變。真正踐行“綠色經濟”戰略,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宏偉目標。
以浙江省為例,2014年伊始省政府就做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決定,其實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倒逼”機制的體現。表明了浙江省政府將經濟發展的重點從“數量”轉移到“質量”上來,把 “環境”迴歸到“民生”的本質上來。“五水共治”最重要的還是要從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出發,“騰籠換鳥”實現經濟發展結構的綠色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當前應該重點建設一批具有節能環保特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產業促環保、以環保倒逼產業升級,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新路子來。
(三)環境保護稅制改革
環境保護稅制體系是指在稅收體系中與環境資源利用和保護有關的各種稅種、稅目和稅收政策的總稱,旨在實現特定的環境政策目標,籌集環境保護資金,調節納稅人的環境保護行為。環境保護稅是一種庇古稅,其核心精神就在於“誰汙染,誰治理”。
透過對汙染行為附加環境保護稅使汙染行為的成本變高,使得企業放棄採取汙染環境的行為。因為環境汙染問題具有外部性,具有負的外部性的行為會使得供給大於合理的供給,也就是說,汙染的供給大於合理的汙染供給。環保稅的目的就是讓那些汙染的企業承受自身汙染所帶來外部性的成本,這樣企業的生產成本升高,汙染必然會下降。
我國現行稅制,沒有設定專門的環境保護稅種,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內容大多散見於各稅種之中。其中涉及環保的內容主要有下列幾個方而:一是有關企業“三廢”的稅收減免。包括免除、先徵後返增值稅及減免徵企業所得稅;是節能、治汙等環保技術和環保投資的所得稅減免;三是限制汙染產品和汙染專案的消費稅、車船使用稅稅收調節;四是開徵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佔用稅,促進自然資源有效利用;五是開徵城市維護建設稅為城鎮環保建設籌集資金。
四、結束語
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認識為我們建立生態文明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指導,我們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政府部門要建立綠色GDP考核制度,引導產業結構升級,改革環境保護稅制,為構建生態文明提供強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高敏雪.綠色GDP的認識誤區及其辨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3):57.
[2]吳曉青.關於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若干建議[J].環境保護,2008,(3):23.
[3]王玉慶.科學發展觀與生態環境保護[J].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報,2005,(6):3.
[4]吳曉青.加快發展綠色經濟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產業,201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