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資產管理影響公司論文
中小企業資產管理影響公司論文
資產管理業務是指資產管理人根據資產管理合同約定的方式、條件、要求及限制,對客戶資產進行經營運作,為客戶提供證券、基金及其他金融產品,並收取費用的行為。中小企業資產管理影響公司論文,我們來看看。
1.關於保證保險合同的性質
最高人民法院在其《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保險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的:保證保險合同具有擔保合同的性質。法院審理保證保險合同糾紛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時,適用保險法,保險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擔保法。由於上述司法解釋稿尚在徵求意見階段,還沒有被賦予法律效力,姑且可以看作是一種學術觀點。2004年,保監會發布《關於規範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保監[2004]7號),規定“嚴禁將車貸險業務辦成擔保業務”。因此,就保險、法律的理論學術界和保險實務界來說,意見分歧很大。
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法院和法官認為保證保險雖然有某些擔保的屬性,但還是應該歸為保險。其主要的、核心的理由是:雖然保證保險某種程度上具有保障合同債權實現的功能,但是,界定民事法律行為法律性質的依據應當是該行為本身而不是行為的目的或者功能。無論銀行是否與保險公司簽訂了保險合作協議,特定的保證保險關係的成立,還是必須以借款人就特定的汽車消費貸款向保險公司投保並簽訂保險合同為前提。保險關係更加符合合同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
應該指出的是,保證保險作為未經保監會核定的業務,其經營是違法的,其違法利益不應當得到法律的特別保護。因此在法律意義上有關保證保險的合同均應屬於無效合同,對此保險公司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但這一觀點若被採納,其影響範圍將會很大,實踐中是否可行尚難預料。
2.保險單與業務合作協議之間的效力優先的問題
關於合作協議與保險條款的關係,鑑於實踐中保險合同訂立在合作協議之後,故銀行接受與合作協議不一致的保險合同,則應視為銀行和保險公司在特定保證保險關係中達成了以保險合同約定變更合作協議相應約定的默示協議。但如果銀行和保險公司在合作協議中已明確約定保險合同和合作協議約定相沖突時以合作協議約定為準的除外。
3.保證保險合同的效力
《保險合同》與《借款合同》系兩個相互獨立的合同和法律關係,相互之間不應當理解為主從合同關係。因此,法院對借款合同和保險合同之間的效力問題產生了分歧。我們認為,保證保險的保險標的是投保人(借款人)基於借款合同對銀行應負的還款義務,如果借款合同無效,保險合同的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就失去了保險利益,根據《保險法》第12條的規定,保險合同也應當歸於無效。
保證保險合同的保險標的是投保人的依據合法有效的借款合同應當履行的還款義務,即合法的債務。投保人可能因非法借款(騙貸)或不當得利(借款合同未生效,使其喪失取得貸款的法律依據)使其對保險標的喪失保險利益,因為保險利益是受法律承認或保護的非法騙貸和不當得利均不應受到法律承認和保護。
4.資產管理公司能否把借款人、擔保人、保險公司作為共同被告
對於將借款人與擔保人作為共同被告的問題是不存在爭議的,而能否將保險公司作為共同被告則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實踐中多數法院認為,保證保險合同和相關消費貸款合同是互相獨立的,彼此並無主從關聯。故除確有助於便利訴訟、解決糾紛的個案外,不宜將兩類不同的法律關係合併處理。關於這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其保險法司法解釋徵求意見稿中,也提出了同樣的意見。
本所認為,對於債權人來說,僅就單筆貸款而言,貸款合同中約定了借款人的投保義務,而保險合同中保險事故的發生則是借款人未及時履行借款合同,兩個合同相互依存,將借款人、擔保人以及保險公司列為共同被告,並不違反一案一訴的原則,況且,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並無所謂的“一案一訴”的.訴訟原則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採取分別訴訟的途徑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若單獨起訴保險合同糾紛,由於保險合同一般會對違約金、罰息等內容約定免除賠償責任,因此,即使銀行勝訴,債權仍無法完全實現。
其次,若單獨起訴借款人,儘管可以保證在訴訟結果上的完全勝訴,但保證保險作為對債權的保障措施則失去其實際的意義,對債權的切實保障不足。
再次,若將借款關係和保險合同糾紛分別訴訟,人為地加大了債權人實現債權的時間和成本。
5.保險公司的抗辯權可能對資產管理公司造成影響
雖然資產管理公司取代了銀行的地位,但是保險公司相關的抗辯權是依然存在的。
(1)保險公司的先訴抗辯權問題
實踐中,銀行不起訴債務人及經銷商,僅起訴保險公司的案件比較多。其起訴的依據為銀行、經銷商、保險公司簽訂的關於合作開展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的“三方協議”以及保險公司向債務人出具的保險單。突出的問題是,為查清基礎合同的履行情況,保險人能否主張先訴抗辯權,要求追加債務人及擔保人參加訴訟。
現有案件中出現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車輛消費貸款保證保險合同條款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的約定:“被保險人索賠時應先行處分抵(質)押物或向擔保人追償以抵減欠款,抵減欠款後不足的部分,由保險人按本保險合同規定責任賠償。”保險公司往往據此享有先訴抗辯權。如果銀行未向其他擔保人追償前,單獨起訴保險公司,法院應當以銀行尚不能就不保險合同行使債的請求權為由,裁定駁回銀行的起訴。如果銀行將債權人、經銷商、保險公司一併提起訴訟時,法院可判決保險公司對處分物的擔保或向擔保人追償後不足的部分承擔保證保險責任。
有法院對以上問題持相反的意見,因為,保證保險合同並不從屬於借款合同,也不是對借款合同的保證擔保1,因此,不存在銀行主張保險債權前,必須先起訴借款人或先處分抵押物問題。這在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個二審判決中得到了確認。
(2)保險人基於保險單的背面條款的抗辯權
保單背面條款屬於有效的合同條款,對保險單上載明的當事人各方具有拘束力。但是,銀行作為被保險人,並非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而只是關係人。因此,保險單的背面條款並不能當然地對被保險人產生效力。因此人民法院不能單純依據保險單的背面條款而免除保險公司的賠償責任,而要結合其他相關的協議加以考察。
(3)保險人因投保人故意製造保險事故而產生的抗辯權
根據《保險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和第六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若保險公司有證據證明投保人存在故意的,將極有可能免除保險責任。這種風險對資產管理公司而言是存在的。
(4)關於貸款詐騙對保險的影響
目前,只要有證據證明借款人在貸款和投保時所提供的部分檔案虛假,保險公司為達到免賠的目的就會採取刑事報案的形式要求公安機關介入。但是,根據目前個人貸款的程式規定,許多貸款和投保所需的檔案形式過於格式化,對於許多具備還款能力的當事人來說是無法取得的,因此提供部分虛假檔案不能等同於“具有詐騙的犯罪故意”。
在法律上,確定當事人的行為是否構成貸款詐騙犯罪,應當考察當事人在辦理貸款和投保時在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而不應僅依據公安機關是否立案、人民法院是否製作調查筆錄進行判定。對此,公安機關應當採取慎重的態度,應當避免輕易介入經濟糾紛,防止他人以此逃避法律責任的承擔。
參考文獻:
[1]王全弟主編,《債法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C],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陳貴民,《民商審判案例與實務》[M],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
[4]陸永隸主編,《金融貸款擔保案例評析》[M],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5]吳志攀主編,《金融法律典型案例解析》[C]第二輯,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韓良主編,《貸款擔保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C],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中山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廣東天勝律師事務所高階合夥人。
1參見王全弟主編的《債法概論》115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參見《合同法》第41、42、43條,學者對此的相關理解可參見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181頁,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九條: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受讓有抵押擔保的債權後,可以依法取得對債權的抵押權,原抵押登記繼續有效。
2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相關案例見北京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案[2001]1024號。轉自陳貴民《民商審判案例與實務》308頁,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
3參見北京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案[2002]4110號。轉自陳貴民《民商審判案例與實務》314頁,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另一個相關案例可參見陸永隸主編《金融貸款擔保案例評析》第4頁,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保險利益與保險責任的關係參見吳志攀主編《金融法律典型案例解析》第二輯246頁,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9月版。
1而一般的保證合同中的保證人是有先訴抗辯權的,參見韓良主編《貸款擔保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40頁,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