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論文(通用6篇)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論文(通用6篇)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可以培養出融康復、醫療、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康復治療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論文,歡迎閱讀參考!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論文 篇1

  摘 要:由於近年來我國在教育體制、醫療衛生制度以及產業結構等方面的調整與改革,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課程設定也需要做出相應的改革與創新。透過深入學習高職高專課程設定的理論,掌握目前康復課程設定的現狀,並在廣泛調查市場需求和崗位能力需求的基礎上,明確康復專科畢業生的就業需求,才能夠探索出適用於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課程設定。

  關鍵詞:康復醫學論文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專業設定管理辦法》,我院於2010年在原有的臨床醫學專業、護理專業基礎上,申請增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順利透過省教育廳、衛生廳專家組的評審,成功申辦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努力探索本專業建設思路。

  我們擬透過3~5年的努力,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形成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完善康復治療技術實訓中心的基本條件,提高專業教學團隊教學水平,達到同類院校先進水平。

  一是制定科學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深入行業開展社會調研,並與行業一線專業深入交流,明確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透過三年教學,培養具備必需的醫學理論基礎及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知識,具有必要的社會人文知識,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團隊意識,熟練掌握康復治療技術技能,能用任臨床PT師、OT師、言語治療師、傳統康復治療師等崗位工作的高技能康復治療技術人才。

  二是實施“校院一體,雙證並舉”的人才培養模式。

  與學院附屬醫院、康復治療機構合作開發課程,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形成“校內教、學、做一體化――臨床見習――頂崗實習”前後貫通的技能培養模式。透過雙證書制度的制定與落實,實現技能考核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接軌。要求學生畢業時除獲得畢業證外,還要取得保健按摩師(二級)證。將課程標準與職業技能鑑定、職業資格考試有機結合,將職業技能鑑定及職業資格考試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

  三是建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圍繞康復功能評定、制訂康復訓練計劃及實施康復訓練三大專業核心能力開設康復療法評定學、運動療法技術學、臨床作業學、言語治療學、傳統康復治療學、理療學等專業核心課程,確保康復治療技術技能的培養。

  四是推行以康復治療技術崗位工作任務為引領的專案導向教學法。

  秉承高職教育以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宗旨的辦學理念,突出早期接觸臨床,實現課堂教學與臨床見習相結合,校內模擬訓練與真實崗位學習交替,教學做一體化,切實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五是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根據培養實踐型、技能操作型康復治療人才的目標要求,本專業配置了設施先進齊備的康復治療實訓中心,內設PT實驗室、OT實驗室、ST實驗室、康復評定室、針灸實驗室、推拿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主要實驗裝置有平行槓、站立訓練器、電動站立床、多功能升降床、牽引床、訓練階梯、各種上下肢關節訓練器、肌力訓練器、磨砂板、輪椅、助行器、PT床等。充分滿足康復治療專業的實踐教學需要。在原有中醫一個實訓室和一個老年康復中心的基礎上,投入資金100萬元擴建康復治療技術實訓中心,並與學院附屬醫院資源共享,使其滿足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需要的同時還具備社會培訓、技能鑑定及康復治療服務功能。現與襄陽周邊多家二級甲等以上綜合醫院和康復治療中心有長期協作聯絡,充分滿足了本專業學生的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的要求。

  六是加強“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

  透過引進有豐富教學及臨床經驗的人才、選派現有教師外出進修、每年從專業對口的本科以上畢業生中招聘人才等方法,增加專業教師的數量,提高專業教師的素質。透過學歷學習、導師制度、集體備課、學術活動、講課比賽、技能操作比賽、臨床實踐、社群衛生服務、實驗實習管理及編寫教材和講義等途徑,幫助教師及時獲得康復專業的新技術、新資訊,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教學水平提高青年教師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我們打算培養1名專業帶頭人,主持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建設,培養4名骨幹教師,負責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所有專業教師均要求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和康復治療相關執業資格證,聘請校外康復治療技術專家為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和兼職教師,指導專業建設,傳授專業前沿知識與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七是加強專業思想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讓學生認清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就業前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我們的學生知道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序的加快,生產安全事故、交通事故不斷增多,加之人口老齡化、環境汙染、自然災害等社會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廣大民眾致殘的機率和風險不同程度升高,我國因功能障礙需要康復醫學介入的患者越來越多。相信這樣的專業思想的灌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使命感,讓學生愛上學習,愛上康復治療專業,推動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生動活潑發展。

  一個專業從無到有,要辦出自己的特色任重道遠,我們將從以上幾個方面著手,不斷加強學習,積極探索,以提高師資力量為核心,銳意進取,努力開創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建設新局面。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論文 篇2

  一、教材體系改革

  深入綜合醫院康復科、康復專科醫院、養老康復機構、社群康復中心以及殘疾人康復機構等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熱門單位進行深入的調研和職業分析,瞭解從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崗位,臨床所需的、必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以及其素質要求,然後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根據專業培養目標進行課程體系的調整,制定出符合實際需求的課程標準。按照臨床實際工作崗位職責要求以及必備的素質、知識和能力結構,修訂專業教學和實訓計劃,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型康復治療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

  在基礎技能課程的教學中,根據崗位職業能力需要有側重,以物理療法(PT)、作業療法(OT),以及康復評定技術為主,兼顧言語療法(ST)、心理、認知治療和傳統康復療法的知識結構,以培養一專多能的專業應用型康復治療技術人才。重點改革有關臨床技能方面的教材,本專業的臨床課程主要含疾病診斷、疾病治療、康復和護理四個方面,一般都是三至四本教材,教材內容銜接性比較差,診斷、鑑別診斷等方面的內容重複,臨床治療與康復治療相關性不強,治療和護理脫節。針對這種不足,對教材結構體系進行全面的整合,以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以疾病單元為中心和縱線,以診斷、治療、康復和護理為主線和橫線。例如,對於腦卒中這個臨床常見疾病的康復,可以分定義、診斷、鑑別診斷、臨床治療、康復評定、康復治療、康復護理等七個部分進行講述。

  二、教材內容改革

  基於明確的培養目標和準確的專業定位,修訂課程教學標準,改革教學內容,堅持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確定康復治療專業的核心能力,如功能評定技術、康復治療技術和臨床應用能力。圍繞核心能力確定4 ~ 5 門核心課程,並在課程內容和標準修訂中嚴格把握“三基五性”,即“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實用性”,並以“必需、實用、夠用”為原則,強調教材的實用性。通識教育課注重以培養通用素質為目的,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堅持立德樹人,適當減少和壓縮理論課,在康復治療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專業技能課教學內容圍繞康復和養老需求。以及崗位能力的設定,加大實踐和操作技能教學的比重,可請臨床一線康復工作者和康復治療專業課的教師共同參與課程計劃的研討和標準的設計,完成相關專業課程的標準制訂。根據臨床康復治療專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以調整主要專業課程和實訓課程的學時數,從而確保康復治療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

  結合中國國情和老年社會到來的實際需求,突出中醫康復和養老康復的特色,這是發展我國康復醫學的優勢所在。因此,在康復治療的教學過程中,加大中醫傳統康復療法教學力度,注重中醫針灸、推拿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在既能掌握現代康復治療技術的同時,又能掌握中醫的傳統康復技術,體現一專多能人才優勢,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根據臨床教學情況和畢業實習單位對學生的反饋意見,需要對康復專業課程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增加臨床實用的評定方法和先進的治療方法教學內容,減少一些純理論及落後的技術內容。修改後的課程標準在學時分配上,臨床實踐或技能操作課程與理論課程之比,應接近或大於1 ∶ 1,教學內容緊密圍繞臨床專業崗位能力需求。

  借鑑和學習德國“專案教學法”的原則組編校本教材。一是編寫專業核心課實訓指導教材,由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組織教學單位、行業(醫院)共同編寫,採用單元模組形式,根據專業大綱要求和實際需求,每一單元模組由學生實訓手冊、教師指導書、考核習題冊、臨床實踐和學習任務指導書、教學媒體等部分組成。二是重新調整理論教學內容,以臨床實用和貼近崗位工作為導向,注重吸收新技術、新標準、新規範、力求體例新穎、結構編排合理,按照教學目標及說明、問題引入、內容陳述、實踐操作、總結概括、作業練習等順序展開;大量採用結構圖、資料表等,以求可讀性,增強直觀性。

  在實踐教學內容上,除了對學生進行康復專業的技術和能力培養外,同時應當注重加強人文關懷精神的教育,加強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不僅要求學生透過在綜合醫院、高階康復機構的實踐掌握最前沿的現代康復理念和方法技術,更應要求學生透過在基層社群康復中心、養老康復機構和殘疾康復機構的實踐樹立關心基層老百姓、關心老年人、殘疾人和弱勢群體的基本職業素養和良好的人文情懷,解決這些群體身體上康復問題的同時解除其心理上的創傷,最終使其融入社會。

  三、教學方法改革職業教育

  改革的實踐證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是職業教育的最有效教學方式,這是一種既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又充分體現學生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雙主體模式是介於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之間,有利於把“教師為中心”和“學生為中心”的兩者長處發揮出來,從而消除和避免兩者的'消極因素。充分利用一體化實訓室,結合專案化校本教材,以康復問題為任務驅動,深入推進教中學、學中做,基礎技能操作課在模擬模擬實訓室進行教學,專業核心課和技能課在醫院、康復中心、養老機構等實訓基地進行情景教學。

  根據模組化課程體系開展模組化教學,即圍繞康復臨床工作崗位能力要求以及知識技能來安排課程與教學。根據康復行業機構及醫院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的整體要求,將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全部課程分為通識教育、醫學基礎、專業基礎、康復評定技術、康復治療技術、臨床康復技術、康復護理等七個課程模組。整個教學活動過程既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的同時,又突出職業能力為本位的高等職業教育特徵,同時加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課程模組實行分段教學:通識教育及職業素養貫穿三學年;醫學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一般在第一學年內完成,同時安排學生在第一學年寒、暑假共進行兩個月的社會實踐,寒假一般要求學生調查本縣、市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基本情況及康復患者的需求,並寫出完整的調查報告,暑假在社群康復機構進行教學見習;第二學年完成康復評定技術、康復治療技術和康復護理等相關課程的教學,第四學期的每隔一週安排學生到綜合醫院康復科或養老康復中心進行教學見習兩天;最後一年安排學生到康復中心或綜合醫院康復科、養老康復機構、康復保健機構進行畢業實習。

  改進成績評定方法,以理論教學為主的通識教育、基礎課以理論考試和專案設計考場方式為主,專業課和以技能為主的課程堅持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同時進行,並且有康復一線工作者參與技能考核。畢業實習階段,在每個實習機構和科室都必須進行理論和實踐考試,合格後方可以出科。在學生完成為期一年的臨床畢業實習後,最終將學生的畢業考試設計為實踐操作考核和理論考試兩部分。實踐操作考核一般以技能比賽的形式進行,每個畢業生都應參加,分為預賽和決賽兩個階段,進行內容為康復評定、物理療法、作業療法和中醫傳統康復療法等,常用的康復技能操作考核,然後評出各類操作技術考核的優秀者,這樣既讓每個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展示和考核,又鍛鍊了他們的綜合素養,為畢業後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總之,職業教育的教材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需要為學生和老師而編寫的教學資料,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關鍵載體,也是學生汲取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的主要源泉。對於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來說,教材應該有其自身的特點,因為教材的質量和使用載體,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畢業生的質量。教材是學校保障教學質量的一個基本條件,它與師資力量、儀器裝置共同構成了高等職業教育的三大基石。此外,教材還是實施教學活動、推進教學改革、培育學生專業能力的基本依據,對學生適應未來的臨床工作崗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的教材建設和課程的設定作為職業教育活動賴以開展的基本前提,一直以來都是近代職業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的重要內涵,高等職業教育教材的建設歷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職業教育教學理念以及職業課程體系的發展過程。建設一套符合應用型康復治療技術人才培養要求的教材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辦法和關鍵途徑。根據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的教學理念,開發與之配套的教材,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僅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有積極意義,而且可以促進相關專業教材的改革,以及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論文 篇3

  一、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改革策略

  (一)設定基於專業課需求的基礎醫學課程

  基礎課程設定應基於專業課需求,把握好“適度夠用”的原則,並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進行系統化建設。當前,首先應使基礎醫學課程的門數基本一致,課時差別縮小。人體解剖學90-100個課時、組織胚胎學10-20個課時、生理學55-65個課時、病理學40-50個課時、藥理學20-30個課時、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30-40個課時、遺傳學20-30個課時、生物化學20-30個課時,其中人體解剖學的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兩大系統知識的課時可以佔其總課時的60%以上。由於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是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最重要的基礎知識,故應安排較多的課時,同時,可將其他的基礎醫學知識有機整合,緩解知識量多和課時有限的矛盾。例如,整合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知識,構建《正常人體結構》課程;整合生理學、生物化學知識,構建《正常人體功能》;整合病原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及病理學學科知識,以疾病為主線,從疾病內外病因、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和轉歸進行組織、序化,形成《疾病學基礎》課程。又由於我國目前康復醫療的主要範疇是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兩大系統,故在上述課程基礎上可以增加整合課程《運動解剖生理學》和《神經解剖生理學》,強化兩大系統疾病的基礎知識,為後續《運動治療技術》、《作業治療技術》等專業核心課程做好鋪墊。

  (二)最佳化教學內容,編寫適用教材

  基礎課教學內容的選取不僅要將目光投向專業課的需求,還應轉向職業能力和執業資格考試。基礎課教學內容安排應深入專業及崗位一線調研,以開放視角動態分析需求,注重知識的基礎性和專業實用性,最終形成規範的《課程教學大綱》或《課程教學標準》等教學檔案。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和教學的基本工具,直接關係到教學質量。高職高專教材不應是本科教材的簡單壓縮,也不應是中專教材的簡單擴充。高職院校教材應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確定新體例,將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寫入教材中。同時,以應用為目的,加強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體現先進性和開放性,編寫符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特色教材,保障課程教學的有效實施。高職院校教師編寫的《疾病學基礎》為學生理解臨床康復常見疾病的病因病理過程,觀察患者病情,做好康復治療中的功能評估、制定康復治療計劃並實施計劃等工作任務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根據專業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基礎課的教學過程應注重知識與技能並重、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的融通。在基礎醫學課教學中,應採取綜合的教學方法,在講授基礎知識時儘可能密切聯絡專業知識,體現基礎知識的實用性。基礎醫學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有利於基礎知識的實際運用,並使其與專業知識之間密切聯絡。課前,教師給出臨床康復常見病,例如,“高血壓性腦出血”、“體操運動員桑蘭賽場上不慎出現了高位截癱”、“學生踢球時不慎出現膝關節損傷”等,請學生查詢病例相關資料,上課時針對病例中的損傷部位,講解正常結構、功能,進一步分析可能出現的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需用哪類藥物治療。這樣,便找到了與專業課的契合點和切入點,順利地把專業知識融於基礎課教學之中。基礎課教學還應該加強實踐教學,推行“教、學、做”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例如,增加正常人體結構課程實驗學時,使實驗學時與理論學時比例達到1:1;學習運動系統時每組一套骨骼標本邊教邊學,還透過指導學生製作人體骨關節和肌肉韌帶標本認識其結構與功能;正常人體功能課程則開設製備蛙類神經肌肉標本,透過電刺激神經來觀察刺激強度和頻率對肌肉收縮的影響,為後期《康復評定技術》、《運動治療技術》和《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打下紮實的基礎。此外,教師在實施上述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課堂資訊量,節省時間、空間,加強立體教學效果,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情景或情境教學則有利於調動高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為密切聯絡專業知識提供了平臺。

  二、總結

  綜上所述,當前高職院校基礎課程設定必須解決好基礎課與基礎課之間的交叉與銜接問題,必須解決好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有效對接問題,這是基礎課生命力所在。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論文 篇4

  [摘要]職業素養是職場人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具備的綜合素質,而第二課堂是學生提升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本研究以高職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學生為主體,結合第二課堂自主性、實踐性、激勵性和自主教育等特點以及高職院校學生專業技能不足、適應能力差、敬業意識不強等現狀,提出專業技能訓練與第二課堂融合、服務教育與第二課堂融合以及企業活動與第二課堂融合等措施。

  [關鍵詞]康復治療;第二課堂;職業素養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轉向“大眾化”,就業市場供需雙方矛盾日益加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目前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我國高等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其中高職院校學生在整個就業學生人群中總體處於劣勢群體。根據對用人單位的瞭解,目前他們普遍認為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是由於學生職業素養普遍欠缺造成的。因此,要想緩解或者根本上解決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必須首先要提高其職業素養。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提高和更加多元化,同時我國人口眾多,醫院患者眾多,醫院醫生數量不足,醫生工作壓力大。近些年來我國醫患糾紛不斷,一方面是由以上兩方面原因綜合造成的,而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國內很多醫院醫生職業素養不高的現狀。康復治療作為一個相對比較特殊的專業,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而國內很多高校過多重視理論教學層面,造成該專業學生僅僅停留在理論範疇,動手能力極差,綜合職業素養較低,嚴重不利於學生就業,即使就業,也無法立刻上崗,容易產生醫患糾紛。因此,本研究聚焦高職院校康復治療專業學生,探究第二課堂對其職業素養的影響,旨在透過提高高職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學生職業素養,進而促進其就業,減少我國醫患糾紛的發生。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職業素養透過對國內外文獻研究發現,目前學者針對職業素養的界定包括兩種:一類是對職業素養進行具體化界定。支援這一觀點的以裘燕南、陸剛蘭為代表,其中裘燕南(2007)認為職業素養是職場人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具備的綜合素質,並且將職業素養劃分為專業知識、良好的職業習慣、職業道德、社會適應能力、社交能力、自學能力等。另一類是對職業素養進行概括化界定。支援這一觀點的以譚懿、陳再兵等為代表。陳再兵(2008)提出職業素養主要由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構成。其中職業道德指的是職業義務、職業行為上的道德準則;職業行為習慣主要包含服從服務、合作、進取以及謙虛等內容。譚懿(2008)認為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以及職業意識是職業素養相對較為基礎的部分,而職業技能是職業生涯發展的表象內容。綜上所述,雖然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職業素養的界定的側重點或者角度不同,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究其根本,整體的趨勢是無差的,雖然具體的名稱不同,但是其內涵基本一致。

  (二)第二課堂透過整理現有研究,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第二課堂”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首先學者針對“第二課堂”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嚴毛新(2006)提出第二課堂是指在第一課堂以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部分學者針對第二課堂與學生職業素養的關係進行了探究,其中張朝登等(2011)對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學生第二課堂以及職業素養進行了詳細瞭解,透過研究提出學生第二課堂活動是強化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並就如何加強第二課堂和職業素養二者融合提出了建議對策。胡淑紅(2006)透過研究提出,第二課堂具有可操作性強,實踐性高的特點,因此為學生創造了提高動手操作的環境,在整個過程中,極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全方位的培養學生的能力。綜上所述,目前學者針對第二課堂以及職業素養進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是高職院校康復治療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第二課堂對該群體職業素養的影響研究相對匱乏,而如何提高康復治療學生職業素養又是十分的重要,故本研究深度探討第二課堂對康復治療學生職業素養的影響。

  二、第二課堂特點

  (一)自主性我們傳統的課堂又稱第一課堂,多是以教室對學生的單方面講授為主,學生與教師互動交流的機會並不多,在一定程度上由於學生缺乏自主性而不利於提高學生創造性。相比第一課堂,第二課堂進行過程中,多以團隊為形式,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等多角度交流,從而不同需求的學生都可以透過第二課堂得到滿足,第二課堂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彌補了第一課堂單向講授的不足,學生作為第二課堂的主體,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自主性,從而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

  (二)實踐性傳統的第一課堂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並且主要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不具備學生實操的條件。而第二課堂在這方面與第一課堂形成互補,第二課堂注重學生的實踐,理論聯絡實際,將第一課堂所學理論知識透過實踐進行理解與掌握。另外,學生可以參加各類社會活動,對自身人際關係、社會經驗等素質會有相應的鍛鍊。學生可以透過第二天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有利於促進學生就業問題。

  (三)激勵性第二課堂注重實踐性,同樣專業背景的同學聚在一起,一些協作共同完成實踐任務,取得好成績不僅體現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也體現了學生的自身能力和價值,這些對於學生來講會產生巨大的激勵性,使其在未來會繼續不斷努力。另外,第二課堂也是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同學聚在一起的機會,他們密切配合,具有較高的團隊凝聚力,對於學生是一個較大的激勵作用,有助於培養他們團隊協作的精神。

  (四)自我教育我國高等教育第一課堂主要採用“一對多”的形式,教師進行單方面講授為主,教師是第一課堂的主體,不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而是一直停留在被動學習上,嚴重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第二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參與到第二課堂中,根據自身興趣,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和檢驗,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現狀

  (一)專業技能不足目前國內高校的人才培養幾乎均是以第一課堂教學為主,偏重於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而對於學生實踐能力關注較少。本研究經過多方面瞭解發現,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康復治療學生畢業上崗之後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專業能力不足,動手能力差。不同於其他專業的是,康復治療專業要求學生能夠快速上崗,幫助需要康復治療的患者儘快康復,而事實上高職院校康復治療專業學生上崗之後需要較長時間的“跟師”,才能符合崗位要求。造成這類現象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我國高職院校教育不重視第二課堂教育,學生缺乏實踐動手學習而造成的。

  (二)適應能力差從學生階段到社會人階段轉變是每一位學生必然要經歷的過程,由於學校和社會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實現順利角色轉換,需要靠自身的認識和行動,但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使得很多學生一時間無法適應。一直以來,我國幾乎所有醫院每天的接診量都遠超國外標準,醫生的工作壓力較大。而高職院校康復治療專業學生畢業上崗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而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就會造成無法適應工作環境。一些學生由於和領導、同事缺乏及時的溝通,壓力無法及時排解,長時間會造成嚴重不良後果。

  (三)敬業意識不強所有的用人單位無論是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均非常重視員工的敬業精神。而調查顯示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學生的敬業意識相對較差,主要表現就是工作不認真、有惰性,離職率高等現象。其中高職院校康復治療專業學生畢業之後進入崗位,一方面工作壓力相對較大,另一方面每天面臨的患者人群中年老者居多,工作內容相對枯燥,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這些學生厭煩等消極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排解,會導致消極怠工、離職等現象,總體來說,敬業意識不強。

  四、加強第二課堂與康復治療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深度融合

  (一)專業技能訓練與第二課堂融合第一課堂主要側重於理論知識的傳授,往往會造成學生動手能力弱,理論與實踐不平衡的結果。與第一課堂相比,第二課堂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專業技能。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康復治療學生明顯處於理論知識相對豐富,而實踐能力相對較弱的現狀,因此,急需透過第二課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第二課堂應該多組織與專業相關的訓練或者比賽,學生透過這類形式達到對第一課堂所學知識的實踐。而第二課堂的具體內容設定,應該針對不同專業的需求而有所差異,針對康復治療專業的學生,應適當多邀請一些知名的康復治療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學生進行康復治療操作,或者開展相關的康復治療技能比賽,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

  (二)服務教育與第二課堂融合醫院作為服務機構,需要醫務工作者具有較強的服務意識,醫院應以服務患者為宗旨。一方面這一代90後大多屬於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溺愛,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另一方面,目前國內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壓力較大,因此會造成一些年輕的醫生一時不適應工作環境,無法盡心盡力為患者服務,導致學生敬業度不高,離職率升高。為改善此類現象,高職院校應該注重康復治療學生的服務教育,學校應定期組織師生去就近的養老院、社群等進行義工服務。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

  (三)企業活動與第二課堂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種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促進學生就業的有效方法,企業根據自身需求定期對所需專業學生進行綜合培養,並定向解決就業。高職院校應該針對本校康復治療專業學生,積極與醫院開展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在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同時,傳達醫院的核心文化、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敬業意識、合作意識、服務意識等。定向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使學生提前熟悉工作崗位,提高專業技能。這一做法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畢業之後由於種種不適應而導致離職等不良後果,根本上緩解學生的就業難問題。

  參考文獻:

  [1]裘燕南.創設豐富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職業素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10-12.

  [2]陳再兵.智障學生職業素養調查與教育對策研究[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08(2):22-25.

  [3]譚懿.在實習實訓場所推行/6S0管理模式大力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J].科技資訊,2008(12):166.

  [4]嚴毛新.我國高校第二課堂活動的現狀及對策[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1):81-85.

  [5]張朝登,許碧琴.學生第二課堂活動與職業素養融合初探[J].現代交際,2011(4):172-174.

  [6]胡淑紅.潤物細無聲的第二課堂教育———職業教育學生管理方法探討[J].科技資訊(學術研究),2006(10):103-104.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論文 篇5

  康復醫學被稱為“第三藥”(臨床醫學是第一藥,預防醫學是第二藥)。在現代醫療體系中,預防、醫療和康復已聯絡在一起形成統一的身體。康復醫學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殘疾人為主要服務物件。近百年來,現代康復醫學蓬勃發展。它的發展是人類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

  關鍵詞:康復醫學、腦卒中、小兒腦癱、康復治療、器械訓練

  1、學科起源和認識:

  起源:康復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20世紀中期出現的一個新的概念。它是一門以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設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也就是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評估、治療、訓練和處理的醫學學科。體育療法是現代康復醫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

  認識:康復醫學是醫學一個新分支的學科,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包括電、光、熱、聲、機械裝置和主動活動)以診斷、治療和預防殘疾和疾病(包括疼痛),研究使病、傷、殘者

  在體格上、精神上、社會上、職業上得到康復,消除或減輕功能障礙,幫助他們發揮殘留功能,恢復其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迴歸社會。康復醫學是由理療學,物理醫學逐漸發展形成一門新學科。

  康復醫學主要面向慢性病人及傷殘者,強調功能上的康復,而且是強調體功能康復,使病人不但在身體上,而且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康復。它的著眼點不僅在於儲存傷殘者的生命,而且還要儘量恢復其功能,提高生活素質,重返社會,過有意義的生活。

  2、康復案例:

  2.1、腦卒中病人的康復治療:隨著醫學水平的迅速提高,中風搶救成功率也隨之提高,從而降低了病死率,但腦卒中的殘疾率卻有所增加,因此,早期進行康復治療有利於訓練病人達到最大限度的功能獨立、心理應對,有利於對社會的再適應,防止繼續殘疾,並利用殘留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1、肢體被動運動:主要是為了預防關節活動受限,另外可能有促進肢體血液迴圈和增強感覺輸入的作用。先從健側開始,然後參照健側關節活動範圍活動患側。一般按從肢體近端到遠端的順序進行,動作要輕柔緩慢。重點進行肩關節外旋、外展和屈曲,肘關節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髖關節外展和伸展,膝關節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兩次,以後每天做3遍。病人意識清醒後儘早開始做自助被動運動。

  2、體位變換:主要時預防褥瘡和肺部感染。另外,由於仰臥位強化伸肌優勢,健側臥位強化患側屈肌優勢,患側臥位強化患側伸肌優勢,不斷變換體位可使肢體的伸屈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痙攣模式出現。一般1—2h變換體位一次。體位變換包括被動、主動向健側和患側反射,主動、被動向健側和患側橫向移動。

  3、神經促進技術:可酌情選用Bobath技術、Brunnstrom的技術、Rood技術和PNF技術中的一些方法以誘發粗大運動、抑制異常運動。

  4、功能性電刺激與生物反饋療法:對防止肌肉萎縮、維持關節活動度、促進正常運動模式形成都有一定的康復治療效果,可酌情應用。

  5、床到輪椅(或椅)轉移和站立訓練均可酌情進行。

  6、言語治療:有言語障礙者應進行評估和治療。

  7、心理治療:由於發病後時間較短,一般一時不能接受現實,所以常有否認、拒絕、恐懼、焦慮、抑鬱等多種心理障礙。首先評定病人現在的心理障礙,再根據病員心理障礙進行心理治療,必要時,可加用適當藥物配合治療等。

  2.2、小兒腦癱病人的康復治療:小兒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簡稱腦癱,是一種嚴重危害小兒健康的疾患。其主要危險因素先後以胎兒發育遲緩、早產、低出生體重、出生窒息等為主。由於小兒的大腦在不斷地成熟和分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因此,如能對腦性癱瘓的兒童進行早期康復,即爭取在出生後6—9個月的階段內採取康復治療措施,不僅能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改善異常姿勢和運動,抑制異常反射,並且可以防止肌腱攣縮和骨關節畸形等合併症,從而降低致殘率。

  1、藥物治療 目的是改變患兒的生理異常,促進腦發育,減輕殘疾程度,改善功能或預防殘疾發生,一般以學齡前兒童為主。

  2、物理療法 可配合採用水療(水中運動療法)、電療、生物反饋療法等。

  3、中醫療法 中醫、針灸對腦癱的康復具有一定的療效,應充分發掘並利用。

  4、手術療法 透過改善患兒的解剖異常來消除其功能障礙。

  5、康復護理 為鞏固患兒的治療和訓練效果、提高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脫穿衣褲鞋襪、刷牙洗漱、獨自進食、大小便處理)、防止併發症等。

  6、運動療法 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是神經發育學的治療,常用英國Bobath方法以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糾正異常姿勢,提高其身體移動的能力。

  7、作業療法 常使用功能性作業療法和兒童作業療法,目的是改善患兒上肢的活動能力和手部運動的靈巧性等,提高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

  8、語言治療 對語言發育遲滯和有運動性構音障礙的患兒進行語言訓練,提高患兒的語言能力和交往能力。

  9、矯形器等輔助器具的應用 採用特殊裝置或人工方法幫助患兒改善肢體功能或替代已受損的功能。

  10、文體療法 根據小兒活潑好嬉戲的特性,透過遊戲、體育比賽等形式調動患兒的情緒和主動性來提高其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以促進患兒全身心的功能改善。

  11、音樂療法 利用音樂對患兒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影響來訓練和矯正患兒的生理缺陷,緩解和調節患兒的情緒,改善患兒的精神生活

  3、感受和建議:

  經過上半年的短暫研究,我意識到,疾病的康復不僅需要良好的臨床治療,康復訓練後的治療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對疾病的後遺症更是如此。臨床醫生在掌握臨床治療方法的同時,也應熟悉康復醫學知識,為病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上半年的學習一直很開心,但因為時間少了一點,學不完相關內容的系統,只是略讀了一下內容,帶著一些遺憾,就這些感覺的基礎上。

  建議我們以後可以多補充一點時間,我們可以以具體操作的形式進行教學,模仿康復治療的相關方法,說明注意事項。那會更形象更容易記住。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論文 篇6

  [摘要]中醫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形式。它不僅與健康和健康密切相關,而且涉及哲學領域,如成功的道路和人類的道路。然而.大多數時候,中醫學的思想主要是醫療的範疇,而忽略了中醫的廣泛輻射及其與法律、文化、生活的關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型別的大學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高等院校也逐步提高,對大學生的要求已不侷限於某一學科和理論本身,還提高了質量和同等重要的精神。如果中醫的大學教育理念,不僅能使學生獲得對中醫理論帶來的健康知識,使身體更加健康,也包括在人類知識的內涵的理解,實踐中醫理論,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論述了中醫學的概念、大學生的重要性以及中醫藥融入大學教育的可行性。

  [關鍵詞]中醫學;大學教育;教育教學;可行性

  1中醫的概念

  若想對中醫的概念做較為透徹的瞭解,首先要避免對中醫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誤區。很多人可能認為中醫就是用中國傳統手法醫病救人,只屬於醫術的範疇。其實,醫病僅僅是中醫領域中一個非常微小的部分,中醫的理念遠超過治病養生的範疇,囊括了為人、修身、成功等哲學文化範疇。中醫即中和之道,行事為人符合規律。其本質是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醫是唯一將理論與實踐聯絡得如此完美的中華文化,其餘如哲學、文學、音樂、繪畫等,對人的生存皆無實用價值,即使是裡面真有實用價值的部分也被中醫所吸納。中華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醫則是包容體現之大成者。說到中醫,就必須要提及“中醫人”這個概念。中醫人是將中醫的理論與實踐展示給人們的群體,是中醫之踐行者,是中醫之守護人。中醫作為自然調控的手段,中醫人已不再是單獨的治病救人,其承擔的更多的是天地對生命的宏觀調控職責。中醫治病講究“平治於權衡”,而聖人治世講究“平天下”,二者極其相似,都是體現天地間宏觀調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中醫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狀態,解病人之危,;中醫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們不斷超越自我極限,用生命闡釋著對中醫理解。真正的中醫人其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可以達到人的最高體現,而且其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協調。當代大學生若掌握一定的中醫知識,必然對其窺視生命之真諦有巨大的帶動力。

  2中醫理念對大學生的重要性

  中醫的重要性可以概括為三點:中醫是為人之道、中醫是成功之道、中醫是健康之道。身體和心靈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體和心靈二者的關係是互為影響,互相效力,透過一種合宜方式,二者將會共同促使一個人的身心達到一種平衡健康的狀態。中醫就是這個促進身心達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醫之道並真正活出來,融匯在每日的生活中,將會從本質上扭轉一個人原本可能混亂迷茫的生活狀態,朝向積極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中醫是健康之道

  對身體中醫養生是指透過未病先治的理念,透過一些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盡終其天年的目的。中醫養生其實很簡單,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與日常生活無關的事,養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探討的是飲食方面。因為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飲食的原則: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糾人體之偏。中醫治病是用藥性之偏來糾正人體之偏,所以中醫養生主張用食物之偏來糾正人體之偏。第二要順應四時。按照《黃帝內經》說,順四時,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第三要調暢情志。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其兩面性,既能利於人,又能害與人,同樣人的情緒變化有利有弊。情志養生即指透過有目的地激發某種情志變化,可選擇性地矯正太過情志所造成的氣機紊亂,使即將破壞的身體機能恢復正常,以防患於未然。比方說怒傷肝,喜傷心,恐傷腎,思傷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樣的個性,就是過悲,悲傷肺,以至於她也是死於肺癆的。第四要起居有常。這是養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訴我們要依照正確的生活方式來生活才能延年益壽。向學生普及中醫學與健康養生有關的知識,有利於促進學生在當下時代各種不良環境、生活習慣及社會潮流的影響下,樹立中醫養生觀念,落實到自身的點滴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帶動學生從身體到心靈的健康素養的提升。

  2.2中醫是為人之道何謂“養心”?

  中醫中的《黃帝內經》認為是“恬淡虛無”,即保持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長壽之道。德者養心“積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醫認為德高者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可見,道德修養不僅是品質的要求,而且也是養生的手段。仁者養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具體可以概括為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個人如果能達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寬鬆,而不是懊惱、憤恨和作奸犯科後的恐懼,因此,“仁者壽”。善良者能獲得內心的溫暖,緩解內心的焦慮,故而少疾,惡意者終日在算計與被算計之中,氣機逆亂,陰陽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壽。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樣,保持高貴的天性,卻甘願將姿態放低,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哲理養心哲理養生,主要是要掌握對立統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哲理養生是高層次的保健養生,與德、仁相輔相成,異曲同工,只有在實踐中反覆磨鍊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質、氣質修養、文化水平、經驗閱歷的集中表現。大學生掌握一定的中醫理念,能夠促使他們正確地待人待己,熱愛學習,講究生活質量,這不僅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也是養生防病的前提。

  3將中醫學理念納入大學教育教學中的可行性

  大學可以從專業設定和教師培養方面將中醫學納入大學教育教學中。在專業設定方面,可先將有關中醫的精華及基礎知識有關的書籍作為選修課程納入大學教學專業設定當中。給予中醫知識一定的學時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試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和班級老師進行培訓和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到中醫這門學科不是一門可有可無的選修課程,而是一門和必修課幾乎等同的重要課程。在教師培養方面,教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透過中醫知識上獲得學術、身心甚至生命層的改變,首先應從教師入手,對教師隊伍進行中醫學術知識的培訓。這個培訓不應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與教學相結合,貫穿於每一個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中。這樣一方面有利於使教師對中醫知識有一個不斷積累和融會貫通的過程,從而為教學質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學習中醫,對教師本身的身心靈也帶來了福音,使教師能夠將所學的做人之道行出來,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此外,由於中醫作為一門課程,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說都同樣新穎。這大大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都懂、學生都不懂而只能跟著班級老師走的節奏,拉近了學生和班級老師之間的距離。

  不斷學習的過程也是培養教師謙卑受教、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心態,在學生面前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隨時和學生交流學習的心得。

  4結論

  中醫人是真正的智者,不能把握病人的生活狀態,解決病人的危險。中醫人是真正的明人,他不斷超越自己的極限,用生命詮釋中醫的認識。真正的中國醫生可以達到最高的社會和個人價值,他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可以高度協調。當代大學生如果對中醫有一定的瞭解,必然會窺視人生的真諦,有著巨大的動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