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在套子裡的人論文
裝在套子裡的人論文
導語: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裝在套子裡的人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裝在套子裡的人》主題新解
時勢造英雄,時勢也造佳作。一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必當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心聲,是這個時代千姿百態的社會風俗畫和人文風景線,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情感結晶。解讀文學文字,探究文字主題,通常會用社會歷史批評的方法,從歷史背景入手去挖掘文字主題思想,尤其是對於《裝在套子裡的人》這類打著深刻歷史烙印的小說。
《裝在套子裡的人》寫於十九世紀末,當時的俄羅斯正處於沙皇專制統治極度黑暗的時期。一方面,以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首的專制統治者對人民進行殘暴統治,整個沙皇俄國就是各民族人民的監獄;另一方面,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俄羅斯人民對於這種暴力統治毫無還手之力,只一味苟且服從。作為進步知識分子的契訶夫,在日記中這樣寫到:“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我們俄羅斯這樣,人們受到權威的如此壓制,俄羅斯人受到世世代代的奴性的貶損,害怕自由……我們被奴顏婢膝和虛偽折磨得太慘了。”(《文學教師》)
正是出於對俄羅斯前途和命運的憂慮,曾經做過醫生的契訶夫拿起手中的筆,以敏銳的目光解剖了庸碌的生活層面,對當時的俄國社會作出了精確的心理診斷,[1]寫出了《裝在套子裡的人》這一充滿辛辣諷刺、蘊含憂鬱情懷的名篇佳作。
一、諷刺中的憂鬱之情
《裝在套子裡的人》借中學教師布林金同獸醫伊凡·伊凡尼奇的談話,塑造了一位典型環境孕育出的典型人物——別里科夫。“套中人”別里科夫不僅把自己個人的外表、言語、思想和行為等各方面都裝在套子裡,甚至要求整個學校、整座城市都匍匐在這種低氣壓的套子下苟延殘喘。全城人民,甚至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過屠格涅夫和謝德林的陶冶”的“我們這些教師”,對於這種束縛自由思想、自由行為、自由意志的套子也無動於衷,只遷就讓步。所以,面對這樣令人痛心疾首的社會現實,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就不可能僅僅只是對別里科夫這類沙皇專制制度的“衛道士”的簡單諷刺了,而必然充斥著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深深的焦慮和憂鬱之情!
首先,別里科夫是中學的希臘文教師,現實生活讓他感到六神不安、害怕恐懼,為了同世人隔絕,不受外界影響,他總是給自己包上一層外殼,給自己製造一個所謂安全的套子:“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穿著暖和的棉大衣”,(本文引文皆出自汝龍翻譯的《契訶夫短篇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他的雨傘、懷錶、削鉛筆的小刀等一切東西都裝在套子裡,就連“他的臉也好像裝在套子裡,因為他老是把它藏在豎起的衣領裡”。他眼睛上戴著黑眼鏡,耳朵裡塞上棉花,坐馬車時也要叫車伕馬上把車篷支起來。這還只是他身體外觀的套子,“他的思想也極力藏在一個套子裡”,“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規定著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而對一切沒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包藏著懷疑,感到害怕,一個勁兒地說“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別里科夫的恐懼像毒瘤一樣一點一點地蔓延,傳染給他周圍的每一個人:“在教務會議上,他那[本文來自於www。jyQkw。cOm]種慎重、多疑、純粹的套子式的論調,簡直壓得我們透不出氣。”
然而,最可怕的是,這一切在所有人看來都成了習慣,成了再自然不過的事情。[2]雖然“我們這些教師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受過屠格涅夫和謝德林的陶冶”的人,並且內心可能也時常充斥著對自由的嚮往,如當看到柯瓦連科和華連卡騎腳踏車嬉戲玩鬧時,對於別里科夫的責問,布林金卻說“讓他們儘管騎腳踏車,快快活活地玩一陣”。但對於別里科夫整整十五年的荒唐轄制,卻只是一再忍讓妥協,“憑他那種唉聲嘆氣,那種垂頭喪氣,和他那蒼白的小臉上的眼鏡”就把我們這些知識分子降服了。整個學校、整座城市都被他這種變態情緒所挾持著:“全城的人戰戰兢兢的生活了十五年,”太太們在週末不敢辦家庭晚會,教士們不敢吃葷、打牌,人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不敢賙濟窮人、不敢教人唸書寫字……”在這座城市,所有人都變得謹小慎微,一切正常人的生活,包括娛樂和善良的好事都被扼制了,每個人都蜷縮在自己的套子裡苟且偷生。
從這個層面講,“我們教師們”與別里科夫之間不是絕對對立的關係,而是相對對立的。雖然別里科夫十多年來一直壓抑著布林金等人的自由,文中也多次提及“我們教師們”害怕、討厭別里科夫,“埋葬別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是“從墓園回去的時候,我們都露出憂鬱和謙虛的臉相;誰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正是“我們教師們”這群知識分子與別里科夫這類“衛道士”是相對對立關係,才使作者契訶夫內心感到莫大的沉重和憂慮。
其實,在契訶夫自我感覺中,也許他和比爾金等人一樣,同樣作為社會知識分子,嚮往自由但又無法擺脫現實的束縛和禁錮;明白別里科夫這類“套中人”對自己的壓制,但也無可奈何,無能為力,而只能消極地期盼著、等待著,或許有一天別里科夫死掉了,這種令人窒息的日子也就過去了。從這個角度看,作者對自己和廣大人民沒有能力擺脫束縛和禁錮產生了無盡的憂鬱。
在埋葬了別里科夫之後,作者借比爾金之口發問:“雖然埋葬了別里科夫,可是這種裝在套子裡的人,卻還有許多,將來也不知還有多少呢!”別里科夫的這類套子是如此頑固,不但人物到死不能改變,而且套子造成全城死氣沉沉的氣氛也沒有因他的死亡而改變。一個別里科夫死了,將來還會有多少套中人啊![3]這也正是使契訶夫感到一種廣大無邊的憂鬱之根源所在!
二、絕望中的淡淡光亮
俄國的希望和前途在哪裡?整個人類的希望和前途在哪裡?“我們這些教師們”不知道答案,甚至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契訶夫到底不是一個極端絕望的作家,一個對人類前途抱著虛無主義的作家,所以即使在這個瀰漫著廣大憂鬱的小說中,也透露出他對生活、對人類前途的一點微茫希望和一絲淡淡亮光——那就是設定了柯瓦連科、華連卡這兩個完全與“套中人”絕緣的人物。他們的出現如同一塊石子,把死水一樣沉悶的生活掀起了一絲絲漣漪。
柯瓦連科是新來的一位史地課教師,他和他的姐姐不是俄國人,而是來自當時沙皇俄國的殖民地烏克蘭。他們不是生活在專制主義的傳統中,而是生活在大自然裡,在他們的身上保留了人類熱愛自由、活潑開朗的天性。
首先來看華連卡,小說是這樣描寫她的:
“三十歲上下,個子高挑,身材勻稱,黑黑的眉毛,紅紅的臉蛋,一句話,她簡直不能說是姑娘,而是蜜餞水果,活潑極了,談笑風生,老是唱小俄羅斯的抒情歌曲,動不動就發出一連串響亮的笑聲:哈哈哈!……初次結識她是在校長命名日的宴會上,在那些死板板的、沉悶得要命的、把赴命名日宴會也當做例行公事的`教師中間,我們突然看見一個新的阿佛洛狄忒從浪花裡鑽出來了:她走來走去,雙手叉腰,又笑又唱,翩翩起舞。……她帶著感情歌唱《風在吹》,隨後又唱一支抒情歌曲,接著再唱一曲,大家都被她迷住了,甚至包括別里科夫。”
一個熱情、活潑,對一切成規毫無顧忌,帶著生命的激情與活力的女性使人眼前一亮,她像希臘神話中的愛神一樣從浪花裡鑽出來,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但又感染著身邊的所有人。她與別里科夫是兩個完全屬於不同世界的人,但是她對別里科夫的愛卻是無比純真的。在別里科夫的葬禮上“小俄羅斯女人不是哭就是笑,介於二者之間的情緒是沒有的。”這是情感的真實流露,更是對別里科夫的死發自內心的哀悼。
再看柯瓦連科,他是一個充滿自由精神的男性知識分子,他本能地憎恨專制統治,更憎恨像別里科夫這類專制主義的奴才。[5]在小說原文中可見,他毫不避諱的說這所學校“空氣汙濁,能把人活活逼死……這裡不是科學的殿堂,而是城市警察局”,一語中的指出別里科夫是一個“毒蜘蛛”、“告密者”,公然反抗別里科夫的脅迫和壓制。對於他姐姐華連卡的婚事,他明確地說“這不關我的事……我不喜歡干涉別人的事。”這正是對專制統治的無情反駁,對自由民主的大聲宣告。
華連卡的真誠愛心和柯瓦連科的獨立精神,就像是一把鉗子的兩個鉗,把別里科夫這類能夠轄制整個城市、整個俄羅斯幾乎所有人的專制統治者以及專制統治者的“鷹犬”、“衛道士”緊緊地鉗制住。這正表明作者的立意:俄羅斯還是有希望的,人類還是有希望的,因為像柯瓦連科和華連卡這樣的人還存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的主題,一方面是揭露沙皇政府對自由的壓制、對人權的踐踏、對民眾的專制,並且強有力控訴了別里科夫這類反動政府的衛道士;但在另一方面,也無可否認地流露出作者對當時俄羅斯整個社會生存狀態的深切憂慮[本文來自於www。JyqKW。cOm]之情。對這一主題的理解,也正符合在契訶夫晚期創作中對庸俗環境下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黑暗過後到底還是會有黎明的亮光,所以作者依然抱著一絲渺茫的希望,在小說中發出響亮的吶喊:“不,再也不能這樣生活下去了!”這無疑昭示著人類對自由意志、自由精神的渴望是不可扼殺的!
參考文獻:
[1]鍾振奮。《世界短篇小說名著鑑賞辭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2]趙桂蓮。新講臺:學者教授講析新版中學語文名著[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3]孫紹振。掙不脫精神“套子”的悲喜劇——《裝在套子裡的人》的主題和副主題[J]。語文建設,2014(06)。
[4]錢理群等。解讀語文[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向季慧,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