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人生的宴酸甜苦辣鹹妙不過親嘗勵志
這場人生的宴酸甜苦辣鹹妙不過親嘗勵志
1
他畢業幾年了。
每天在外面曬得泛油光,騎著自己的小電驢,帶著客戶滿城跑。
他發現,自己絕少有節假日,總是在加班到週末,熬夜所換來的,不過一句“算了,算了吧”。
他曾設想,先入行,再紮根,讀個在職研究生,三五年內當公司高管。可年近三十,同齡的發小都早已有房有車有存款,而他呢,依然窮酸樣兒。
懷孕的妻,微薄的工資,留不住的城市。一個人養一家子,沒有詩,更遑論遠方。
她單身很久了。
愛情裡,她是怯懦的小獸,總在對方靠近之時,嚇得落荒而逃。
“我臉太圓腿太粗了,他不會喜歡那樣的我。”在她眼裡,身材是通行證,顏值是易耗品。而她無法面對相貌平平的事實,捶胸嘆氣。
變瘦,變美,變閒,變有錢…這類全能幻想,就像自帶柔光的濾鏡,晃得她睜不開眼。
只可惜,生活有太多求而不得。也許是父母之命,也許是經濟阻力,也許是戀人期許,把你捆縛在原地。
不是每個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2
社交網路上,“焦慮”是個萬能詞。短短兩字,儼然成為爆款熱文的'母題,收割流量的利器。
《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別人都月入五萬了,你還在混吃等死》…此類套路文,大多相似。所有個例均能包裝成典型,所有好壞都可放大偽飾。
心慌,性急,腦子懶。
於是朋友圈一有動靜,你刷遍微博追熱點,加入罵戰和狂歡;於是室友找到好工作,你生怕落下一大截,慌忙買書要考研…
二三十歲的你我,唯恐一切來不及。窺探著別人的近況,卻很少去思考:我是不是內耗太大?方式有誤?價值觀過度單一化?
想起幾年前,我特迷班上某個學霸。考試前,為了模仿他,我像打了雞血似的。晚上背書到12點,5點爬起做數學。每天只睡幾小時。
結果一個月過去了,成績沒見上進,哈欠卻從不消停。本來挺機靈的娃,每天恍恍惚惚懵到極點,眼瞅著熬成小傻瓜。
現在回想,那時的我,就像在斜坡溜冰。全程肌肉緊繃,憋得臉色發青;而身邊人呢,一個個恣意隨性,從身旁飛速掠過。
考試失利,表白被拒,訴求無門…當想要的和所擁有的落差甚大,要麼速成,要麼洩氣。
就這樣,世界慌了我,而我亂了心。
3
但,你我本來就是普通人啊。
拔尖的,天賦高的,含金湯勺的,被菩薩摸了頭的,只有那麼一小撮。沒活成想象中的樣子,是常態。
怕只怕,你一廂情願地寄居在“全能幻想”裡,妄想用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換來最佳的反饋和認同。
電影《比海更深》中,男主良多就是個矛盾體。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他自詡大器晚成。想當作家,卻倒騰不出作品;想妻兒在旁,早已離婚多年;想買房子,常年賴在母親家。
除了耍酒瘋,只好一遍遍自問:“我的人生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為什麼總是事與願違?”
對良多來說,他沒活成想要的樣子。除了客觀的牽制,環境的羈絆;更多的是,主觀的退避,自我的疏懶。
這也像極了,失意之時,你我的怨訴:
明明發毒誓晚上11點前睡覺,卻在半夜兩三點打遊戲刷熱點看八卦;
明明立下flag每天跑步五公里,一回家卻滑進被窩,夜宵零食不離手…
時間是賊也是匪。
你快忘了,“認同感”不是憑空給的——是靠天賦、耐性、執行力,經歷漫長、迂迴的反轉,一點一點,換來的。
真正的改變,從來不露聲色。
4
相比之下,良多的媽媽淑子,是我更喜歡的人設。
生活窘困,她省錢為讓外孫女學習花滑;晚年蝸居,她仍每週去聽音樂會;嚮往過精英,憐憫過底層,她始終明白,如何真正與自己和解。
淑子的生活觀就像烹飪。
一開始掰玉米粒,無從下手,散落滿地。直到製成噴香誘人的濃湯羹,才發現原有的耐心,早已超值。
哪怕做菜麻煩了點,賣相也不光鮮。但這場人生的宴,酸甜苦辣鹹,妙不過親嘗。
至於“是否活成XX的樣子”,還重要麼?
當你沉心學習,工作,生活,運動,提煉純度更高的自己——
就會知道該做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所有迂迴與輾轉,會予你真實。
最終,生活還是難免苟且,理想還是可能蒙塵。
但就像淑子說的:“人生其實很簡單。你總是愛追逐虛妄的理想,執著於逝去的無法實現的東西。過好每一天就行啦。”
水遠山長,來日可期。你怕什麼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