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勵志故事:王永慶賣米

成功人士勵志故事:王永慶賣米

  勵志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奮志,集中心思致力於某種事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功人士勵志故事:王永慶賣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王永慶賣米

  如今王永慶的中國臺塑集團擁有1500多家子公司,資產超過百億美元,他和中國香港的李嘉誠、馬來西亞的陳必新一樣,被稱為世界最著名的華人鉅商,可是卻有許多人不知道王永慶的成功是靠著200元錢的大米生意開始的。小編整理了王永慶賣米故事,歡迎欣賞與借鑑。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在臺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裡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麼開啟銷路呢?王永慶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句古訓:“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錢,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剛開始,王永慶曾揹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開啟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開啟突破口。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後,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起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賣。一時間,小鎮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專案等於是一項創舉。

  一天晚上,天下著傾盆大雨,王永慶忙完店裡的活計,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剛睡著,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開門一看,原來是嘉義火車站對面一家客棧的廚師。廚師說客棧來了幾位客人,還沒吃飯,剛巧廚房沒米了,請王永慶幫忙送一斗米過去。當時,賣米的利潤極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賺一分錢。從心情上來說,王永慶不願冒著這麼大的雨賺這一分錢,但為了維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話沒說,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條麻袋當雨具,將米送到客棧。回來時,全身都溼透了。

  王永慶送米,並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裡。如果米缸裡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乾淨,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家裡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裡。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要打聽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這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米送過去。

  不過,由於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閒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並不急於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一撥兒一撥兒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裡,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裡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不要以為創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造。

  企業家王永慶的創業感悟

  2006年,王永慶年滿九十歲。這一年,這個意志力驚人的世紀老人,突然決定隱身臺後並交棒於下一代。世人警覺到,一個屬於經營之神的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朝代在逐漸落下句點。留給世人的是一個龐大的石化王國和一段讓人說不完道不盡的富豪傳奇。

  由於事業上的傑出成就,因此每當人們談到"王永慶"三個字,腦海中浮現的是企業鉅子的傳奇形象,聯想到的首先是"財富"與"企業經營管理"之間的問題。人們把焦點集中在他的"致富"和"成功之道"上,"王永慶"三個字,似乎除了名詞之外,也是形容詞,和白手起家、勤奮堅毅、合理化經營管理結下不解之緣。

  在企業家的角色上,王永慶無疑散發著鑽石的光芒,王永慶三個字是華人世界裡永遠無法忽略的名字。這耀眼的形象,人們已經太熟悉了,在這光圈之外,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王永慶。

  事實上,王永慶和平常人一樣,一生中都要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一天都是24小時,在這24小時裡,他除了是扮演領導數萬名員工的企業經營者,坐鎮指揮海內外各龐大的事業機構外,生活的另一面,他也扮演家長、兒子、父親、丈夫、兄長、祖父、外公的角色。

  "我們中國人是比較艱苦出身的,比較有能力,像牛一樣,有角啊!"把自己喻為牛的他一向追求"止於至善",總是要求自己:要做就要做最頂尖的。做領導者,就要做個成功的領導者;做主管,就要做個優秀的主管;做兒子,就要做最孝順的兒子;做父親,就要做一個盡職的父親。

  王永慶身上折射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透過勤勞簡樸,頑強拼搏而白手起家的一代中國人的傑出代表。

  一勤天下無難事。凌晨2點半的臺北夜深人靜,敦化北路底的臺塑大樓十三樓,一盞燈緩緩亮起。一位九十歲的老人,起床辦公,他是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52年如一日。

  王永慶每天晚上10點睡覺,2點半起床辦公,每週工作100多小時,每天寧靜的臺塑大樓總會傳來沉穩而緩慢的腳步聲,出現一個頎長的身影,脊背挺直。無數個相似的寂靜深夜裡,包括全球最大的石化園區雲林麥寮六輕、中國最大民營火力電廠華陽電業漳州電廠,寧波大乙烯計劃都是由這個房間思索出來。

  王永慶常說:"要常常警惕自己,稍一鬆懈就導致衰退,經常要有富不三代的警覺。""一勤天下無難事"。王永慶的這句話貫穿了他整個奮鬥的人生。

  眾所周知,王永慶是一位真正的白手起家者,1917年1月18日他出生在臺北縣一個俗稱"情人谷"的偏僻地方,父母以種茶為生,家境十分困難,每日三餐以番薯充飢。

  王家雖然窮困,但父親深感文盲之苦,故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王永慶7歲時,就被父親送到新店國民小學就讀。學校在離家10公里外,王永慶必須一大早起床,到附近的水井提水,把家中的大水缸裝滿後才步行上學。放學後,還經常要肩扛一袋50斤重的飼料返家養豬。在王永慶9歲那年,父親病倒在床,一家的生計全靠母親王詹樣種菜、種番薯、養豬來維持。於是,上小學三年級的王永慶開始半工半讀,為鄰居看牛,每月賺取5毛錢來貼補家用。他上小學用的書包是一條粗布巾做的口袋,穿的衣服是補丁加補丁,整天赤著腳,幾乎沒有穿過一雙鞋。而小學期間,對書本不感興趣的王永慶,從來沒有下過苦功讀書,所以成績總列在班裡的最後10名。

  常言道: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年幼的王永慶很理解父母的處境,為了分擔家庭生活的壓力,15歲的王永慶小學畢業後便無奈輟學。由於在家鄉找不到工作,在徵得父母同意後,經叔叔王水源的介紹,到嘉義的一家米店當小工。當時,白花花的大米是王永慶夢寐以求之物,為此他格外珍惜這份工作,除認認真真做工外,還細心觀察老闆經營米店的訣竅,為今後自行創業做準備。

  王永慶曾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幼時無力進一步學習,長大後必須做工謀生,也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像我這樣一個身無專長的人,只有吃苦耐勞才能補其不足。我還常常想,由於生活的煎熬,我才產生了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賜福。"因此,吃苦耐勞是王永慶成功的殺手鐧。

  凡事勤儉凡事合理化。王永慶個人生活儉樸最為媒體津津樂道的要數他喝咖啡的過程。他曾在接受記者專訪前,把奶精倒入咖啡時,還把奶球放在咖啡中涮了三次,確定奶精全部溶入咖啡。等到送客時,還把剩下的咖啡一口喝完。儉樸的個性顯露無遺。

  臺塑集團歷經半個多世紀,王永慶仍不改他節儉的個性。他認為,凡事講求"合理化",東西物盡其用,發揮到極致,就是合理化,事情做到最好,止於至善,也是合理化。王永慶的名片夾是臺塑自行研發的"撕不破"珠光紙,接觸過王永慶的人都知道,他發名片很有節度,會特別注意一人發一張,絕不浪費,就如他喝咖啡一定涮一涮奶精的勤儉。這數十年的堅持,相對於部分企業的奢華作風,特別發人深思。

  王永慶的生活非常儉樸,他對穿著的要求是大方整潔,從不計較衣服的新舊及款式。每回坐飛機一定是經濟艙。他生平最喜歡收藏名人字畫,然後就是聽戲,並常年堅持慢跑鍛鍊。他在臺塑頂樓開闢了一個菜園,母親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己種的菜。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還要粘在整塊上繼續使用;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條毛巾用了27年。據說,就連他過去在麥寮用餐時,當問到一顆滷蛋竟賣新臺幣10元時,他直覺認為賣得太貴了。王永慶企業經營講求合理化,個人生活細節處處顯示他對合理的執著。

  女兒王雪紅曾向媒體透露,以前他們兄弟姐妹幾個在美國生活也不富裕,因為父親供給學費、生活費都算得很精準,就像管理手下企業般,總是給得"剛剛好",不讓他們有一絲享受奢侈的機會,此外,和兒女聯絡都是寫信,從不打電話,"因為覺得打電話太貴了"。王雪紅的母親廖嬌也在一次採訪中證實了,兒女還必須回信報告花了哪些錢,連買支牙膏也得寫上去!

  王永慶同時也是一個很低調的人,幾乎不接受個人專訪。在他眼裡,一個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把個人的經歷告訴大家。在這個紛亂的時代,他堅守著自己的行為方式,堅守著一個傳統的產業。他的子女似乎也沒有感覺到他們的父親是個富豪。也因此,王永慶曾被評為全球十大"最摳門"富豪之首。

  “經營之神”王永慶

  王永慶15歲賣米開始創業、如今苦心經營的“臺塑集團”已成為臺灣最大的企業,並進入世界石油化工行業“50強”之列。數十年來,王永慶下功夫培養子女和部下,建立完善的企業制度,並培養他們“點點滴滴、追根究底、止於至善”的工作作風。他把他的經營理念,變成了他的團隊共同的價值觀和做事方式,成為臺塑成功與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從而創造了臺塑企業令人敬佩的輝煌業績。

  王永慶在經營過程中時刻保持危機意識。他的危機意識並不是在企業形成規模時才有的,當初,他還在米店當學徒時,就意識到自己說不上哪天會失業。於是,他有意識地暗中學習米店老闆的經營技巧,半年後帶著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和兩個弟弟南下嘉義,開始為米店奔波。米店開業了,但是沒有進來買米的人。王永慶經過認真地觀察發現,米店一般都有固定的客戶群,而顧客也很少換米店買米,這可能是長期買米的人們已經形成了的習慣。針對這種情況,王永慶決定三兄弟主動出擊,見有人從門前經過就主動打招呼,這樣如果是買米的,就會被吸引過來。但是遠遠沒有達到目的,每天賣出去的米仍舊少得可憐。顧客為什麼會到別的米店去買米?帶著這些問題,王永慶繼續認真觀察,他發現顧客總是走進離家近的那一家米店,哪怕差兩步,顧客也不願多走,而是就近買了回家,這難道僅僅是因為習慣嗎?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米與眾不同呢?王永慶看到,每家米店賣的米都有許多沙礫和稻皮,他決定把米的成分提純,從提高米的質量入手吸引顧客。不久他們挑揀過的米開始走俏,三兄弟不得不晚上加班才能供上白天賣。但把米的質量提高了,米的分量卻減少了,這部分損失要怎樣彌補回來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銷售量。為了增加銷售量,王永慶決定送米上門。這同時,他做了一些細心的統計,比如這家幾口人,大概每天的用米量是多少,要多長時間送一次米,要送多少,他一一列在本子上。他還細心地為顧客擦洗米缸,記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面,陳米放在上面,同時瞭解這家人做什麼工作,一般什麼時候會有錢還債,把顧客們發工資的日期一一記錄下來,在他們發了工資後的一兩天之內去討米債。正是這樣一種注重細節和危機意識讓他想出各種辦法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使米店不斷髮展壯大。後來,他又開碾米廠,辦磚廠,做木材生意,直至做塑膠生意,其間無不滲透著危機意識和危機管理。王永慶認為,建立系統的合理制度有助於規避危機。而系統的合理制度是從一項項合理的要求轉變而來的,需要從細節開始、從基礎做起,這就是管理的`重點所在。

  王永慶1958年成立了南亞塑膠公司,做二次加工,生產膠布與膠皮,設法協助臺塑銷售PVC(聚氯乙烯)粉。當時公司準備生產一種塑膠椅子,為了研究該方案的市場可行性,他要求技術部按照設計標準制造一把椅子樣品。椅子製造出來的當天,王永慶通知有關人員開會討論。設計人員對椅子的成本作了詳細的介紹,最後得出椅子的成本費是550元。王永慶坐在那裡仔細地聽著設計人員的報告,又不時地看那椅子幾眼。最後,他點了點頭,說,椅子的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設計人員見總裁對椅子很滿意,就興奮地說道:“這種椅子所用原料便宜,到了市場上售價可達到千元以上,利潤是非常可觀的。”王永慶忽然對設計人員說道:“那麼我來問你幾個問題。第一,這椅墊裡的PVC泡棉一公斤56元錢,有沒有其他可以替代的材料?效果和泡棉差不多或者更好一點,價格更合理嗎?”設計人員想不到王永慶會有這麼一問,不知道該說什麼,愣愣地看著王永慶。“好吧,這種PVC泡棉是用什麼做的?”王永慶為了解除他的尷尬,就問到了設計人員的專長上來。“用廢料,一公斤40元。”設計人員答道。王永慶點頭,又朝眾人問道:“如果生產上了軌道,需要用到大量的這種廢料,你們有把握保證充足的來源嗎?”眾人不敢確定,都一言不發地坐在那裡。王永慶見他們沒有回答,接著問道:“南亞收回來的塑膠廢料一公斤多少錢呢?”“20元。”有人回答。“那麼成本一公斤只能算20元,不能算40元。”然後,王永慶又詢問了許多具體生產情況,比如使塑膠發泡的發泡機用什麼樣的、什麼技術、原料多少、工資多少等問題。最後,王永慶說:“這樣一大堆的工作沒有人做的話,是絕對不行的。經營管理,成本分析,不靠追根究底怎麼成呢?分析到最後一點,我們臺塑就靠這一點吃飯。”

  “從事企業首先要有節儉的精神,這便是根。經營管理講究成本,不節儉,物料就會浪費,當主管的要有這種認識,才會提高警覺,避免人、事、物的不合理。”王永慶如是說。除了企業,他的生活點點滴滴無不滲透著難能可貴的節儉精神。他喝咖啡時會先將奶精開啟,將奶精倒入咖啡杯中,再用小湯匙舀一點咖啡放入奶精盒中,輕輕地涮一涮,再倒回杯中。糖包也是先撕開一角,倒入一半,將剩下的遞給鄰座,順便交代他不必再撕開新的糖包了。有次,與客人在一起,等到送客時,還起身把剩下的咖啡一口喝完。王永慶招待客人時,也很少在外面的餐廳請客,大多選在臺塑的招待所裡,因為這樣可以節約不少開銷。而且用的是中菜西吃的方法,既衛生,又避免浪費。如果客人拿的菜太多吃不完的話,就會被要求打包帶回去。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

  最令外界稱道的是,出身貧寒的王永慶在生意逐漸發達之後,不改勤儉本性,生活依然十分儉樸。據說,有一次王永慶的小舅子從香港帶了兩條領帶,要送給王永慶當禮物,一條領帶的實際價格是1200元臺幣(約合人民幣300元)。小舅子怕被王永慶罵,於是把價錢少報了一個零,謊稱一條領帶只要120元(約合人民幣30元)。沒想到隔天一早,王永慶還是把小舅子叫進辦公室質問,“南亞生產的領帶一條才40元,為什麼要從香港買一條120元的?”足足花了半小時指責小舅子浪費。

  王永慶具有很強的思維聯想能力,經常透過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悟出獨到的經營理念和技巧。在辦磚廠時,由於戰爭帶來的饑荒,農戶們給鵝吃的食物所剩無幾。他就用稻皮等配製的飼料餵養四處收購來的瘦鵝。飢餓讓它們見到食物後暴飲暴食,幾乎不停地吃,消化完後馬上重新進食,短短兩個月鵝的體重增加了好幾倍。瘦鵝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人在失意的時候千萬不能倒下去,要像瘦鵝一樣努力鍛鍊自己的忍耐力,只要堅持下去,終有一天會茁壯成長的。正是這種信念支撐著他走出辦磚廠時那段四面楚歌的困境。王永慶除了拿瘦鵝比喻自己之外,還將之比喻於企業,認為企業也是如此。他曾經在一次管理層會議上問他的下屬,賣冰淇淋、汽水、冷飲的,應該什麼時候做最好。有人立刻介面:“當然是夏天。”“應該在冬天做最好”王永慶說,“在冬天,購買者少,必須用心賣力推銷,並且嚴格控制成本,節省費用,加強服務。剛開始可能顧客不多,但這樣一點一滴建立基礎,夏天到了,發展的機會來了,力量便一下子壯大起來。冬天都可以維持下來,夏天即使有競爭者也不怕了。”

  企業要發展,就必須讓企業全體員工有壓力感,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發揮出員工的最大潛能。因此,他後來創造的“壓力管理”可謂是精闢獨到。臺塑的壓力無處不在,“午餐彙報”就是最好的例證。王永慶每天中午都在公司裡吃便飯,用餐後便在會議室裡召見各事業單位的主管,聽取他們的報告,然後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細微的問題逼問他們。主管人員為應付這個“午餐彙報”,每週工作時間不少於70小時,他們必須對自己所管轄部門的大事小事瞭然於胸,對出現的問題作過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夠過關。正是透過不斷地給員工施加壓力、創造環境,王永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王永慶認為:“經營理念是空的,只是理論而已。企業若不能培養人才,只談理念毫無用處,而理念首重工作品質,這就仰賴優秀的人才。”因此,他不僅善於培養人才,而且慷慨獎勵人才、敢於重用人才。王永慶私下發給幹部的獎金稱為“另一包”(因為是公開獎金之外的獎金)。“另一包”又分兩種:一種是臺塑內部通稱的黑包;另一種是給特殊有功人員的槓上開包。1986年黑包發放的情況是:課長、專員級新臺幣10萬—20萬;處長高專級20萬一30萬;經理級100萬。同時給予特殊有功人員200萬—400萬的槓上開包。業績突出的經理們每年薪水加紅利可達四五百萬元,少的也有七八十萬元。此外還設有成果獎金。對於一般職員,則採取“創造利潤,分享員工”的做法。員工們都知道自己的努力會有收穫的,這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在王永慶的好搭檔趙廷箴離開臺塑後,王永慶彷彿失去了左右手,一時間愁雲滿臉。當時的臺灣社會名流向王永慶推薦丁瑞鉠,丁瑞鉠出生在臺灣鹿港的一個名門望族。在日本侵佔臺灣時期,曾赴日本商科大學攻讀,成為臺北高商開校以來第一位考取該校的學生。他畢業後,被臺灣煤礦業鉅子顏國年相中,並將女兒顏梅許配給他。1958年,他被大同公司董事長林延生聘為協理,進入大同董事局,由此,丁瑞鉠春風得意。

  當王永慶聽到丁瑞鉠的名字時,眼前一亮,求才之心頓起,立刻前去拜訪丁瑞鉠。然而,無論他提多優厚的條件,都無法讓丁瑞鉠動心。王永慶只好悻悻而回,找到了陳逢源求助。在陳逢源的點撥之下,王永慶更是來了勁頭,說道:“我就不相信請不動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於是再度前去見丁瑞鉠,這一次,他改變了策略,不提及金錢、待遇等問題,而是和丁瑞鉠聊起了臺灣的工業前景,聊自己發展臺塑的計劃和設想,同時也表達出對人才的渴求之情。兩人高談闊論,不知不覺已經天黑,王永慶告辭出來,心中已經有了把握。數天之後,王永慶又拜訪了丁瑞鉠。還是談了半天與目的無關的事情,最後才轉到了希望丁瑞鉠能到臺塑幫忙的事情上來。丁瑞鉠搖頭說:“我才疏學淺,現在年紀又大了,只能在庭院裡養養花了,還能有什麼作為呢?”王永慶誠懇地答道:“丁先生的學識我是很仰慕的,如果能得到丁先生的幫助,那是我之福,是臺塑之福啊。”丁瑞鉠搖頭笑道:“您也知道我這大半生都和煤炭打交道,塑膠我是一點都不懂,恐怕是成事不足啊。”王永慶答道:“丁先生此言差矣。想當年你以一商科學生投身到煤炭行業,後來又轉戰到家電行業,何嘗不是從零開始的?況且,我請先生到臺塑不是當技術人員,而是當管理人員。”王永慶終於以誠意感動了丁瑞鉠,他最終答應進入臺塑。

  丁瑞鉠的加入對於王永慶和臺塑來講是進入了一個新里程。丁瑞鉠後來憑著與“生產力中心”深厚的淵源,解決了令王永慶傷透腦筋的資金問題。1957年前後,美國銀行界數次派員到臺灣洽談放貸事宜。由於是試探性的接洽,所以外界並不知曉。但資訊靈通的“生產力中心”早已知道了。該中心董事長金開英出於好意,向丁瑞鉠透露了這一資訊。丁瑞鉠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獲取資金的極好機會,立刻前去與美方人士接洽,使臺塑關係企業開創了臺灣民營企業直接向美國銀行取得長期低息貸款的先河,臺塑資金不足的狀況得到很好的解決。丁瑞鉠一走馬上任就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令王永慶對他青睞有加。1971年,王永慶考慮到丁老先生已是83歲高齡的老人,又捨不得他離開臺塑,就安排他可以隨時來臺塑進行指導,但不需要每天都來。王永慶能夠讓丁瑞鉠這位長輩發揮所長,足見他敢用人才的膽識和善用人才的不凡遠見。

  王永慶,美國東部時間2008年10月15日早晨在美國病逝。縱觀他的人生軌跡,一條貫穿他一生的主線:勤勞——節儉——堅韌——追根究底——道德高尚——態度認真。這些品質融入了他的經營理念中、貫穿於創業和發展的每個階段,使他從一個鄉村少年成為享譽世界的“經營之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