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的勵志小故事(通用5篇)
名人成功的勵志小故事(通用5篇)
故事是人類對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為,透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著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著社會性格的形成。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名人成功的勵志小故事(通用5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名人成功的勵志小故事 篇1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裡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儘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乾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鍊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名人成功的勵志小故事 篇2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儘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划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裡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裡塞滿了火藥,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佈,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錶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透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名人成功的勵志小故事 篇3
愛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發明大王,他的發明有一千多項,像電燈、留聲機、電影機等都是他發明的。
然而童年的`愛迪生因為家中貧窮,只上過幾年學,他十二歲便到火車上去賣報了。不能去學校讀書,他就自學。他非常熱愛學習,一邊賣報一邊看書看報,抓緊時間學習和做實驗。
愛迪生的父親平時對家裡人要求很嚴格,他規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點半前必須關燈睡覺。可是,愛迪生賣完報紙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點了,這樣他回家後就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實驗了,這可怎麼班呢?這對於喜歡自己學習、摸索的愛迪生來說,簡直是難以忍受。於是他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能讓爸爸支援自己做實驗。
一天,愛迪生用銅線在樹上架起了電線,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裡,並把當天賣剩下的報紙和一臺電報機留在朋友家。晚上會到家後,他爸爸要看報紙,愛迪生說今天的報紙賣完了。起先他的爸爸並沒有非常可惜。愛迪生為了引起爸爸的興趣,就開始說起今天報紙的內容如何新鮮有趣,沒有看真是非常可惜。愛迪生的爸爸聽到他講得如此繪生繪色,真的非常想看。於是他問愛迪生還能不能想辦法找一份來。愛迪生說,他的朋友佳麗還有一份,他可以用電報把報紙的內容傳過來。這個時候愛迪生的爸爸想看報紙的癮上來了,於是就痛快地答應了他。
愛迪生的爸爸看到兒子自制的土電報機還真能用,心裡非常高興。心想,這孩子也不簡單!從此以後,他就再也不阻止愛迪生晚上道電報實驗了。後來愛迪生經過艱苦地努力,終於成了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
名人成功的勵志小故事 篇4
從孩提時代起,本格·蘭德就喜愛拳擊運動,23歲時,他參加全國拳擊大賽,並且贏得亞軍。第二年再試一次,仍然是相同的名次。本格·蘭德沮喪不已,幾乎想要放棄,他去諮詢一位資深教練。
那位教練問他:“你在拳王領獎臺站過多少次?”本格·蘭德說:“我一次也沒站過。”
“我指的不是現實上而是想象中。”
“可能有十幾次吧。”
“太少了,問題就出在這裡,你應該至少在拳王領獎臺站上1000次。”
“想象能有這麼大的作用嗎?”
“有。世上的每件事情,都是被想象複製出來的。它能夠引爆神秘的靈魂的力量,既能啟動災難,也能召引成功。想象中,你在拳王領獎臺上站了1000次之後,定有一人在現實中應邀站在你身邊。有了他,你絕不會輸。”
“這人是誰?”
“命運。”
本格·蘭德於是觀看了上百卷拳擊比賽錄影帶和頒獎錄影帶,包括國內的、國際的等等。在腦海裡,他無數次被裁判在決賽後舉起手臂,無數次撫摸拳王金腰帶,無數次站上領獎臺接受如潮的掌聲與喝彩。在頻頻展現的輝煌畫面中,他修改了失敗記憶,將自己描繪成豪情萬丈的英雄。起初,是這一畫面進入他的腦中,後來,是他進入這一畫面。
當他覺得自己已是當之無愧的拳王時,果然就在全國拳擊大賽中成了拳王。
對手們說:“本格·蘭德的眼神裡有種令人生畏的意志,和他對壘中總有一種抑制不住的絕望。
裁判說:“他的每個出擊都果斷有力,每個抵抗都胸有成竹,像電腦程式準確流暢。他看金腰帶的眼神就跟看自己身上的腰帶一樣。”
一位記者問本格·蘭德,當他走上頒獎臺,向臺下和電視機前數以百萬計的觀眾揮手致意時,會不會緊張?本格·蘭德回答:“不會,我一點都不緊張。因為,這是我第1001次站在這個冠軍領獎臺了。”
名人成功的勵志小故事 篇5
1988年,高中畢業後,他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家裡窮得叮噹響,還拉了不少饑荒,父親讓他跟著村裡的瓦匠學點手藝,不然將來找媳婦都是大難題。
瓦匠算個技術活,想學藝,必須先從小工幹起。那時候農村修房蓋屋,都是鄉親們互相幫忙,沒工錢,只管飯。為了能早點摸到瓦刀,三里五鄉無論誰家蓋房子都能看到他賣力的身影。搬磚、和泥、運沙石,什麼活累他就挑什麼活幹。
過了兩年,帶隊的叔叔感覺他是個踏實勤快的孩子,就開始讓他學瓦工。瓦工左手拿磚,右手揮刀,砍磚、抹灰、砌牆,左右開弓看起來很瀟灑,但他一動手才知道,這個活兒比搬磚和泥都累,不但耗體力更考眼力,一天要把幾千塊磚、上千斤水泥均勻地抹好,還要沿著鉛墜壘起來不能有絲毫偏差。
在師傅熟練的手下,那些磚頭彷彿聽話計程車兵,佇列筆直,而他壘的磚卻參差不齊。為什麼自己沒別人壘得好呢?功夫還不到家。
傍晚收工後人們都回家休息了,他自己掏錢買來1000塊磚,在家門口繼續練習砌牆。牆體砌好了,進行測量,記下偏差,推倒了再砌,每天兩三次。鄰居們吃過晚飯沒事都湊過來看熱鬧,剛開始還誇他有恆心,可他天天如此,就成了人們的笑柄。瓦工就那麼點技術含量,這麼較真,真是一根筋。
冷言冷語他全當耳旁風,每天收工後依然專心致志地練習,砌牆、推倒、再砌,週而復始。春去秋來,那面牆被推倒了5000多次,堅硬的紅磚最後都磨成了圓角的,他的雙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最終,他總結出了一個經驗:人依牆斜站,左腳在前,離牆約15釐米,右腳在後,距牆約30到40釐米,這個姿勢省力,而且高效。
上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和村裡的鄉親到濟南打工,在無數個建築工地上,他像一粒灰塵,微不足道,每天重複機械的砌牆工作。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即使沒有監理巡視也做得一絲不苟,他砌牆的水平日臻完美。漸漸地,他出眾的技術折服了所有的工友,包工頭把他砌的牆當做樣板牆,自然,他的工資也比其他瓦工的要高一些。他並不滿足這點成績,他不想只做一個幹活麻利的工人,沒讀過大學的他,很仰慕那些能“看圖紙”的技術員。
每天收工後,工友們都在帳篷裡打撲克或出去逛街消遣,他則在昏暗的燈光下看書,別人叫他一起玩,他也無動於衷。他閱讀的是《砌築工藝》《建築分項施工工藝標準手冊》等枯燥的專業書籍,工友們都不理解,咱們這些泥腿子把牆砌好多賺錢就行了,看書有啥用?幹瓦工還有啥大出息?他微微一笑,只管窩在自己的鋪位上看書做筆記。在工地上一年到頭,只要有活,工人就得幹到天黑,想學習太難了,但10多年的時間裡,他一直堅持看書。透過學習,他看懂了設計圖,有時技術員還要向他請教。
平時,愛動腦筋的他看到牆角下散落著很多掉下來的水泥漿,很是浪費,就琢磨在每塊磚上如何抹水泥才能減少浪費。於是,他發明了“提刀灰與自然擠漿結合工藝法”,既節省材料,又提高了磚塊之間的灰漿飽滿度,在工地上被廣泛應用。儘管如此,他還是茫茫民工中毫不起眼的一個,在大學生遍地走的時代,一個農民工能有什麼機會呢?
2005年,他正在濟南的一處工地上忙得滿頭大汗,工地負責人告訴他隊裡推薦他去參加市裡舉辦的技能大賽。由於經驗不足,這次比賽他獲得了第二名。在隨後的全省職業技能大賽中,他砌築的2米高的牆體,垂直平整度誤差不超過3毫米,獲全省第一名。
儘管在業內有了小小的名氣,但他自知理論知識匱乏,便更加孜孜以求。收工後亂哄哄的工地上,他依然全神貫注,把啃天書般的專業理論作為樂趣,直到把厚厚的建築技術手冊背得滾瓜爛熟。
2006年,建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聯合舉辦了一場全國規模的建築業職業技能大賽,理論和技能測試同時舉行。他作為代表山東參賽的選手之一,與從全國100多萬名建築工人中選拔出來的幾十名頂尖高手同臺競技。工友們都不擔心他的動手能力,大家最擔心的是他的理論測試,畢竟他不是科班出身,又沒受過系統的專業培訓,而對手中不乏技術院校的講師,結果,他的理論成績排名第一。
2010年,他獲得了“國務院特殊津貼”,成為山東省建築行業200多萬一線建築工人中唯一享有這項殊榮的人,他就是出生在汶上縣的農民工吳林。
如今的吳林,擁有“全國技術能手”、“山東省首席技師”、“齊魯第一刀”等諸多榮譽。他也從農民工轉變成了技術、管理人員,帶出了83個達到技師水平的徒弟。同時,憑藉自己在業內豎起的牌子,拉起了一支上百人的施工隊伍,擁有了自己的一片紅火事業。
24年裡,吳林不斷給自己豎起一面面牆,又不斷推倒,向自我挑戰,他用勤奮與不懈的努力,跨越了人生中一道道圍牆,站在了人生的新高度。英雄不問出處,只要你有把一面牆推倒5000次重新再來的決心與勇氣,終有一天也會築起自己事業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