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家長感想

開學第一課家長感想

  作為家長的你有沒有陪孩子看過《開學第一課》的節目呢?接下來是小編整理的開學第一課家長感想,歡迎檢視,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開學第一課家長感想【1】

  昨晚與兒子觀看了央視一套綜合頻道的《開學第一課》節目。節目分為“孝”“禮”“愛”三個篇章,以“強”作為尾聲,以嘉賓演講、人物故事、文藝表演和互動遊戲等貫穿融入了整個節目。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這句話,讓我們明白了家庭教育及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很重要的。就如“童話大王”劉淵潔講述他與兒子的故事一樣,比如把好吃的先讓給父母,儘量陪伴父母,為父母洗一次腳,你做到了,孩子的在旁邊也就看到了,以後他也會這樣孝順你,所以一些事情務必從此刻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其中最令我們感動的就是“搖滾爸爸”秦勇十年前,毅然退出舞臺,只為陪伴患有重度感統失調症的兒子大珍珠,他們攜手克服困難,相互陪伴,一齊長大的故事,給我們都上了一堂充滿“愛”的課,不僅僅僅只是表達了父母之愛,更是教會孩子愛自己、愛生活、愛生命。個性是他兒子竟然與他哥們之稱,關係是如此融洽,可想想我們和孩子之間簡直像玩“貓和老鼠”的遊戲,值行我們學習啊……

  透過觀看《開學第一課》,我覺得我們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做一名有職責與使命感、傳播愛的使者,做孩子的指南針和好榜樣。

  開學第一課家長感想【2】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圍繞著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而展開,圍繞著孝,愛,禮,強四個方面給孩子們構建了一個生動而充滿趣味的課堂。不管是鄭淵潔所講述的身教勝過言傳,或是秦勇用愛陪伴孩子度過疾病的艱難歲月,又或者是容祖兒受到的家風教育,我們都不難看出,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始終是最重要的一環。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從家長身上學習而來。就像鄭淵潔所說,他將新買的電視機送給了爸爸,孩子便也學著將捨不得吃的大蝦孝敬給他。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也有職責為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一切都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透過我們的身體力行去向孩子傳達正面的資訊,教會孩子如何孝順老人,如何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行善戒》裡曾說到,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這也同時告訴我們,對待孩子,僅僅有愛並不夠。盲目的溺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從秦勇的故事裡我們能看到,真正的父愛,是為了孩子健康的成長,哪怕再難,也要進行魔鬼訓練;不論吃多少苦,也不能放下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孩子患上了感統失調症,秦勇本能夠選取讓孩子平穩的長大,也許只要好好活著,也許只是能開口說話。但他並沒有放下對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多於常人百倍的時間和精力,也要教會孩子騎腳踏車。哪怕孩子和自己每一天都經歷著失望與痛苦,也一向堅持著。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大珍珠慢慢的長大,與正常孩子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愛不僅僅僅是包容,更是在經歷了種種痛苦和失望之後,也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堅持。

  開學第一課家長感想【3】

  昨天和孩子一起看了中央電視臺為全國少年兒童舉辦的“開學第一課”節目,很受感動和鼓舞。看著身邊的孩子,感受著自己的少年時期,在夢想這個話題上我想法頗多。

  我的青少年成長時期是80-90年代,那個時期,父母的時間幾乎都是忙碌,每週只有一個週末用來休息。孩子們的時間相對很是寬裕,下午很早就下了課,作業也在半個小時內就可以做完,其餘的時間就是我們的了。除了晚飯,可以一直在居住的大院裡玩到晚上10點,直到父母扯著嗓子喊我們回家,也許還要挨訓。

  那個時期,社會環境非常好,但物質很匱乏,資訊和知識僅停留在學校和廣播,或者連環畫小人書的範圍,電視對於家庭來說還是很遙遠的事情。因此我們的課餘興趣和活動,多集中在由孩子們自發組織的娛樂活動上,通常都是男孩子一堆、女孩子一堆,各玩各的,當然也不排除假小子或小尾巴的混入。整個青少年時期是愉快而充滿回憶的,當然這是國家上幾代人的奮鬥所賜予我們的幸福的一部分。

  這個時期,我們的夢想就是天天快樂,很少有個體發現新的興趣,需要單獨深入追尋。個人的簡單創造和開發也與集體活動牢牢關聯,比如開發一種新的集體遊戲,或動手能力強的為大家提供製作諸如彈弓、火柴鏈子槍、捕魚網、捕蟬等工具的開發和製作。

  打架是比我們大一些的孩子們事情,那個時候,有個高自己幾年級的親哥或表哥的,別管給不給自己撐腰,在同齡孩子裡是很牛的事情,因為感覺腰桿可以硬一些。對於打架,我們這個階段的孩子既懼怕又無奈,每天有這麼多快樂,去打架是不是有些犯傻,這就是我那個時期的想法。

  當然,那個時期的朋友圈裡也有一些異類,並且是我很敬重和詫異的異類。在我們都在上小學的時期,滿院子玩和跑的時候,他竟然可以和另一個同齡小夥伴,跨出大院子的活動範圍(我們的大院子在河北),結伴去青島旅遊,而且不需要父母陪同。同樣是他,可以從訂閱的天文雜誌提供的資訊上,自己郵購玻璃鏡片和牛皮紙,自己動手做出了天文望遠鏡,讓我看到了院子上方天空的另一番景象。這個哥們甚至還有自己製作土火箭的歷史。在他高中時期,迷上了電子和武俠,結果耽誤了高考,成了職高生,之後謀於生計,當了一名工人,現在則是一名高階技師,在企業深受重視。我對他的敬重和崇拜,在於他高於同齡人的視野和敢於自學、敢於追尋的精神。他的快樂一定是我們中最多的,並且他的快樂可以延續至今,仍然滋潤著他的業餘生活。而我們的快樂,則隨著青少年時期的離去,更換了若干種載體,成為了被社會公眾娛樂形式牽著跑的一份子。

  隨著懵懵懂懂的擇校和專業學習,我的人生也進入了成人的階段。在擇業這點上,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和我一樣茫然,擇業只是根據當地就業狀況來選擇的。限於時代的特徵和地域資訊,我和我身邊的人,腦袋裡不可能對物質世界的發展有清晰的理解,因此,夢想成分多是集體性的和大眾化的。個人的能動性在擇業這個事關夢想方向的關鍵環節上並沒有被髮掘出來,這是時代特徵。

  隨著就業和有了家庭、孩子,注意力被一層層分離出去,時間也被一塊塊割離開來,忙碌也成了我生活的主調。但隨著對職業、對生活、對世界認識的加深,以及個人經濟能力的提高,我發覺自由度獲得了伸展,隱約可以去做一些青少年時期想做而沒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了,但身體健康狀況和曾經阻斷的追尋和學習,以及對社會服務供給能力的懷疑讓我覺得個人夢想過於脫離現實。即使這樣,追逐快樂,追逐興趣,追逐真知、依然不會停止,因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樂趣肯定在那裡,這是我們這代人的一個特徵。

  前面這些都是鋪墊,說的是我們那個時期的孩子的成長特徵。70年代出生的孩子,和現在以及今後出生的孩子有不同,也有很多根本的相同。相同的是我們都很快樂,對70年代中期以前事情很少給予關注,成長期是國家穩定發展,國力高速提升的時期,我們基本都接受了現代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我們都很快樂。但我希望我的後代和我應該有不同,我希望我的後代像我前面崇拜的那個兒時夥伴一樣,及早發現身邊的世界是如此樂趣,及早參與自己的人生旅程,及早體現出開發創造力,及早從中獲得昇華的.樂趣。可別像我們這代人,到了擇業時,還不知道什麼是擇業,未來的規劃是張白紙,成年了,還在等快樂找自己。

  國家的夢想和個人的夢想能合在一起,對國家和個人來說都是幸事。這點應該學習西方強國,在機械時代和電子時代,西方強國的國民參與度必然是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國家資金主持的尖端專案和企業資金關注的商業專案只是高階體現、極端發展,百姓自籌資金玩的興趣科技才是基礎,正是這個基礎提供了環境引導和源源不斷的潛力人才。

  我在想,那些個國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參與進來,老百姓敢玩飛機、玩輪船、玩火箭,玩汽車,玩的是五花八門,什麼科技含量的都敢參與,甚至有的玩的很專業,而西方科技似乎就是建立在這些興趣科技的基礎之上的,不斷有人提出新的指標,不斷有人參與解決問題。他們這些專業知識都是從哪裡得來的呢,他們怎麼就敢想敢幹呢?我的理解是,除了民眾生活富足,有充裕的資金搞這些,更可能是他們的書店裡專業的書籍要豐富的多吧,社會力量參與的也到位吧,也許在那些個國家一個普通勞動者或者一個少年,在看到一些東西,有了一些想法後,首先在書店應該能找到自己想了解和可操作實施的資料,在市場產品上也應該能得到部分支援,甚至其基礎教育可以保證其設計出草圖,再透過社會服務力量輔助製出成品來實現自己的想法。

  如果千萬個腦袋都能這樣獲得快樂,這樣的國家怎麼能不強大呢。我覺得,外部科技強國的強,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主要是其國民參與程度決定的,這個指標絕對和國家對各領域專業知識的群眾普及深度和市場的開放程度是有關的。一個擇業後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成人和一個青少年時期就能參與世界生產發展史的人的創造力肯定是不一樣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