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瞭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對孩子感同身受

不瞭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對孩子感同身受

  現代家長,特別容易吼孩子,儘管,他們相當清楚,這種教育孩子的辦法是不對的,可還是禁不住“脾氣如洪水般,說來就來”。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火氣是否被我們所控制,而是在於它們從哪裡來。

  1.不瞭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對孩子感同身受。

  2.不能將孩子與自己徹底分割開來。無法正視,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針對這兩種成因,我們逐一分析、解決。

  案例一:

  唐谷谷是個六歲的小男孩,由於兩年前被查處了弱視,家長只能配合醫生給孩子戴上了矯正眼鏡。可相比較與其他的小孩,唐谷谷的眼鏡丟的次數更多,父母起先還給孩子講道理,後來乾脆暴跳如雷,甚至惡語相向。

  結果,醫生從專業的角度給孩子進行了引導,才知道,原來孩子的弱視鏡片不同於近視鏡片,它們的形狀是中間突出,而四周凹陷的。於是,鏡片中間部分很容易被磨花,孩子的視覺感受降低,孩子自然就不喜歡佩戴眼鏡嘍。他又無法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這種感受,自然就想出了“歪主意”。

  找到了原因就有了解決的辦法。

  到了這時,唐谷谷的父母開始慚愧、自責。其實,這就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孩子而造成的誤會,從而脾氣發作。可是我們不是心理醫生,也不具備某些專業,實在無法做到了解孩子啊!

  解決方案:

  彆著急,對於不瞭解自己孩子的家長,這裡建議可以透過讓孩子自己畫一張自畫像的方式來走進孩子。從“畫”這面鏡子中,我們可以窺探出孩子的情感,甚至可以察覺到兒童的.自我特徵,當然這些僅僅是一個瞭解孩子的手段,絕不是給孩子貼上什麼標籤。

  中國古人很有智慧的認為“知己知彼,百勝不殆”。當你瞭解到了孩子的心理特徵,在結合正確的科學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對他“感同身受”。

  案例二:

  小宋已經31歲,可他既不工作也不結婚。媽媽很著急,找到心理工作室詢問自己的孩子該怎麼辦。透過和小宋的深入暢談,發現,原來他的存在並非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媽媽。在他的意識裡,他並非是他本人,他不過是媽媽的兒子。

  再來和小宋的媽媽聊天,從她的字裡行間裡,完全聽不出她對孩子的放手,或許她帶兒子,就好像她放的風箏,就算兒子研究生都畢業了,可以飛的很高了,可她還是要用愛這根“繩子”將兒子牢牢攥在自己的手裡。

  解決方案:

  記得,1919年,魯迅先生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其中就有這樣的一句話“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並多次強調,教育孩子應該有三個步驟即“理解”“指導”“解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