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教學
有哪些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教學
生活情景:她不能畫得比我好
淼淼和芬芬拿著各自務的長頸鹿給老師看,芬芬說:“老師,如果您說她畫得比我的好,我就不跟她好了!”老師誇她們畫得都好,但是,在後來的一次幼兒繪畫比賽中,淼淼得了一等獎,芬芬得了二等獎,芬芬把證書往地上一摔,忿忿地說:“我要把她的畫撕了!”
錯誤引導:
爸爸一點也不客氣:"那樣做只能說明你沒本事,畫畫越來越不認真了,下次恐怕連三等獎也得不上"
淼淼本來就沒你畫得好,可老師喜歡淼淼的畫,不過在媽媽心裡,你的畫才是一等獎。
應該說這住爸爸的話給芬芬的自信打了折扣,而媽媽潛在的妒忌心理和帶有感情色彩的評價,只能助長孩子的盲目自大,兩種說法都會讓淼淼的嫉妒步步升級。
正確引導:
孩子的嫉妒有明顯的`外露性,有時還具有攻擊性、破壞性。儘管芬芬沒有真的去撕淼淼的畫,但他心中的妒火已經燒得很旺了。“熄火”要“對症下藥”―?
把她的畫拿來和自己的比一比,看看好在哪兒,學一學,甚至請淼淼當“小老師”。鼓勵芬芬反覆練習,下次比賽她們就有可能雙雙得一等獎,告訴孩子:客觀地評價自己、取長補短,是縮短你們之間距離的最好辦法
任何時候都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實際能力去同別人相比,絕不是在口頭上佔上風。
淼淼得了一等獎,成績是自己的也是班裡的,我們應該為她、為班裡高興。
芬芬畫畫不如淼淼,彈鋼琴可比淼淼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孩子事事都拔尖很難,能把鋼琴彈好就已經很棒了,孩子能從父母的肯定中看到自身的潛力、提升自信心。
生活情景:用巧克力換你的小貼畫
早上去幼兒園前,毛毛把一袋巧克力塞進小書包,昨天玲玲答應她:一塊巧克力可以換三個機器貓的小貼畫。毛毛算計著,六塊巧克力就能換一整張。可是,當毛毛拿出巧克力時,玲玲變卦了:你的巧克力不夠大,十塊才能換一張,毛毛很不情願,可她太喜歡它們了,這筆“買賣”最終成交!
晚上,玲玲把自己的這點“小聰明”講點媽媽聽……
錯誤引導:
虧你想得出來,一張貼畫換來你五天的巧克力(媽媽允許玲玲一天只能吃兩塊巧克力)!毛毛真傻
媽媽的本意是不贊成這種做法,她認為兩個孩子的交換是不平等的,對毛毛不公平。但媽媽說話的方式讓玲玲誤以為自己很棒、很愛動腦筋。另外,孩子的行為只是出於喜歡對方的物品,頭腦中沒有價值和價格的概念,而媽媽的話強化了這一點,玲玲隱約意識到:以後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像毛毛那麼傻。
正確引導:
孩子之間換點小東西、“各取所愛”,未嘗不可。但如果攙雜進精明和算計的成份、斤斤計較,就失去了童真的樂趣。
給孩子講講“一諾千金”的故事,告訴她們:玲玲的臨時改變主張與出爾反爾沒什麼兩樣,其結果是她可以一次兩次地“佔便宜”,但絕不會長久,她最終輸掉的是友情。
對小朋友,付出了不一定就得有收穫,毛毛喜歡玲玲的小貼畫,不妨給她幾個,而不必以物易物,在這方面,父母慷慨待人是最好的表率,比如,主動把好東西拿出來與朋友分享,或樂於把自己心愛的物品送給朋友。
在孩子熟悉的人群中、在電影、電視、童話、故事等文藝作品中尋找慷慨的榜樣,便於孩子們的行為有章有循。
分享遊戲、下棋等活動,也能幫助孩子大氣和大度起來。
如果你為災區捐錢捐物,一定別忘了帶孩子參加,並鼓勵他們拿出自己的玩具或食物送給貧困家庭的孩子,在一次次的給予中,斤斤計較將離他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