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的行孝形式
中國古代人的行孝形式
瞭解古代中國的行孝形式。其實,如今簡化了的日常生活,都可以從中找到根源。以此,我們也好繼續拋棄那些粗鄙的,而珍視或重拾那些美好的。
孝敬長輩
髮膚受之父母
《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割肉毀身有損生命的尊嚴,對自身的珍愛,正是孝的表現之一。這樣的理念,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慶賀壽誕
古人五十歲之後開始做壽,四十九歲之前,叫做生日。
男虛女實,是計算壽歲的方式。做壽儀式有的放在生日這天,有的則放在生日的前一天,叫做暖壽。
假如父母生日相同,或者父母與祖父母生日相同或者在同一個月,則合併起來做壽。
兩個人同時做壽,叫做雙壽;三個人同時做壽,叫做合慶聯親。做壽還有許多說法,七十七歲叫喜壽,八十八歲叫做米壽;而一百零八歲叫做茶壽。
尊稱
令尊、尊公、尊大人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令堂、太君是對對方父母的尊稱。
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自己岳父岳母尊稱為泰山、泰水。
向老人問年齡要用“高齡”。長輩的詢問為垂問,長輩對自己的關愛叫做垂愛。
用“先”稱謂已故的長輩,去世的父親尊稱為先父,去世的母親尊稱為先慈或先妣。
尊老
古代文獻中,老年人一般指五十到七十歲。當然,這個年齡界限,已經不適應於當下的社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們真心愛護自己的父母,當然也要把這種愛推及到所有老人的身上。
跪拜稽首
在古代,向長輩行跪拜之禮,表示尊敬。
跪拜是行孝道的禮法之一,伸腰及股(大腿)為跪,以頭著地者為拜,跪時前身往前略屈,將頭部垂下至地面為稽首。
對父母要施稽首禮和跪拜禮,跪拜禮從漢代沿襲而來,並被傳至日本、朝鮮、韓國等地。
直到現在,這些國家還是嚴格遵循這些儀式。
東向為尊
古人住的是堂室結構的'屋子,堂在前,室在後,他們之間用牆間隔,牆西邊有窗,東邊有門,出來就登堂,進門就入室。
室內,以東向為尊。在民間,東向而坐,一般為最尊貴的。而在堂中,一般是面南而坐最為尊貴。
父母坐在堂中,背部向北面朝南。而且,古代吃飯時,父子是不能同席的。
晨省昏定
子女每天要向父母行請安之禮。“省”就是探望,“定”就是要休息。
早晨父母醒了,要扶持他們下床,晚上父母睡下,要侍奉他們躺下。這是最根本的孝道禮節。
晨省昏定在《周禮》、《禮記》中規定得十分具體而細緻。
傳統節日
除重陽節外,實際上中國的許多節日都與孝有關,如春節、清明、端午等,他們承擔著團聚或者紀念的意味。
清明節實際上是一個孝節,這天祭掃先人的傳統沿襲至今;而重陽節則與父老一起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期望父母長壽。
追思之禮
“事死如生,事亡如故”,這句話是說,對去世的父母長輩,要像生前那樣盡孝。喪葬之禮是孝道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的許多儀式至今仍在沿用。漢語中,有披麻戴孝一說,孝服的不同,體現與死者的親疏以及輩分關係。
丁憂之說
居喪三年這個禮節,最早是孔子提出來的。中國古代,在朝廷裡當官的人,要請假回家服喪,這就是“丁憂”。“丁憂”期間,除了不能做官,更不能應酬,只能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守墓,素衣粗茶,不能洗澡、剃頭、刮鬍子。
而朝廷如果有特殊原因強行要求官員繼續做官的,叫做“奪情”。明張居正父親去世,但他在丁憂期間擔心朝廷被政敵控制,指使親信給自己開出了“奪情”的聖旨,遭受朝野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