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有感

讀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有感

  記得有人提出過一個疑問:如果荊軻刺秦王成功了,最後一統天下的還會是大秦嗎?我認為還是會的,因為虎狼秦師之所以能東出函谷關平定天下,靠的不僅僅是賢君良臣名將,更靠他高效的政體與靈活的社會階層,而這一切的締造者,正是商鞅,強秦之“強”正源自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從孝公始,到秦始皇嬴政,秦國經歷了七代君主,前後約130年,但商鞅定下的一些律令從未改變,不管是後來的呂不韋,還是中期的范雎,還是張儀,都未嘗試修改,後來的《秦律》也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的,可以說沒有秦始皇,秦國還是會統一天下,而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就不一定能問鼎中原了。

  本人不太懂政治,只愛看些歷史小說,前段時間讀了孫浩輝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國:黑色裂變》,雖然小說不同於史實,但還是比較真實得還原了商鞅變法這一時期的秦國政治生態,波詭雲譎的.邦國外交,勾心鬥角的既得利益者,堅韌不拔的名士,讓人身臨其境,似乎捲入了兩千多年前的這場風雲之中。

  作者把書名定為黑色裂變,我卻覺得稱其紅色裂變更合適,因為該變法雖然包含著政治,軍事,商業,農業很多方面內容,但其中最重要也是爭議最大的內容是“輕罪重刑,刑多賞少,一人犯法,連坐治罪”,對百姓來說,是殘酷甚至殘暴的,是以流血為代價的。商鞅認為,以德治國並無益處,反而會使國民懶惰,使國家貧困,秦風本就剽悍,好勇鬥狠,如同馴化暴躁的野馬,必須用霹靂手段方見成效,另外,商鞅推崇法家,罷黜儒術,在實施高壓政策的同時並沒有施教於民,崇尚暴力,未行教化,個人認為有愚民之嫌,這是歷史的侷限性,再先進的改革都未脫離封建禮制的束縛。

  雖然百姓所受的壓迫與剝削加重了,但商鞅變法卻使秦國真正強國強兵了。“秦起於夷狄”,秦部落一直以來被視為異族,偏居一隅,積貧積弱,完全不被晉、齊、燕等國放在眼裡,直到西周故都鎬京被圍,出師勤王有功才被正兒八經冊封為諸侯國,可是東周幾百年來仍未甩掉“窮國”的帽子,所謂弱國無外交,最直接的體現便是丟城失地,連函谷關都一度失手落入死對頭魏國的手裡,要不是關中平原易守難攻,國早已不國,多少代老秦人嘔心瀝血,奈何強國無法,強軍無法,找不到康莊大道,何時能一吐胸中惡氣?商鞅做到了,他廢除井田制,實現土地私有化;推進郡縣制,廢除分封制;統一度量衡,大力發展商業;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固化的社會階級,貧民子弟軍功顯赫也能封爵,也能當將軍,這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才使秦軍有了“虎狼之師”的稱號。總而言之,商鞅變法不僅在短期內全方位地提升了秦國的國力,更是為秦國的興邦富國繪製了藍圖,指明瞭道路,堪稱百年大計。

  從古至今,變法伴隨的都是既得利益者的傾軋和打擊,遠有吳起變法,近有戊戌變法,誰人能得善終?商鞅施行的新法無一不在損害貴族階級利益,搶他們的田,搶他們的隸農,搶他們的爵位,他們就會想著要你的命,我一直有個疑問,商鞅在治罪太子,割掉秦孝公弟弟鼻子的時候有沒有猶豫過,我覺得肯定會有,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不如此做,怎麼打壓保守派的囂張氣焰,變法還怎麼推行,這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今人誰還擁有,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氣節吧,所以商鞅的結局似乎早已註定,在讀到他被車裂的時候,我沒有感傷,我覺得臨刑前的他應該也不會感到後悔和憤怒,自己一生功業已遂,何憾之有,借用王陽明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秦惠文王雖然下令車裂了商鞅,卻對他的變法推崇備至,不僅沒有廢止,反而發揚光大,《商君書》也成為傳世名篇,為代代人所稱頌。據說,著名的奴隸起義領導者斯巴達克斯死前,他的朋友對他說,“終有一天,羅馬會消亡,而你的名字,斯巴達克斯,永遠代表著自由”,如果我能玩一次穿越,見到商君,我會對他說:“你的名字,代表改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