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題在家長身上
孩子的問題在家長身上
透過此次測評,市家庭教育中心負責人張婷發現,很多家長在對家庭教育的認知上都存在誤區。而這些教育方式的失當,都會透過孩子的行為習慣表現出來。
孩子太內向或太外向
原因在家長
在參加測評的孩子中,張婷發現不少孩子要麼過於外向,過於放縱;要麼過於內向,過分依賴父母。
張婷說,有一類孩子來到家庭教育中心就像到自己家裡一樣,一進門到處亂走、亂翻,非常隨便。還有一類孩子,離不了父母,必須要父母陪在旁邊,才肯配合老師做測評。但父母在旁邊,他們做測評題的效果往往會受到很大影響。如果父母出去,孩子就會非常緊張。
孩子有這樣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原因都出在家長的教育方式上。孩子過於外向隨便,是因為家長過於溺愛、放任驕縱的結果,這對孩子未來成長有害無益。孩子過於內向,則是因為家長平時對孩子的過分保護造成的。這樣的孩子往往膽子很小,由於得不到鍛鍊和成長,手眼協調能力發育會比較差。
孩子不愛學習
家長莫過分緊張
帶孩子做測評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抱怨,孩子有不愛學習的壞習慣。為了督促孩子多做題多練習,有的家長甚至會千方百計地額外給孩子買習題、留作業,恨不能用各種習題將孩子所有的課外時間全部佔用上。
張婷認為,寫作業拖拉、不愛學習,其實是人之常情。“大人做事情有時候都會產生怠惰情緒,面對課業,孩子有同樣的想法太正常了。”家長有時候容易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當做嚴重問題,一定要孩子糾正、改過。其實,這樣很容易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立,給親子之間的溝通造成障礙。
張婷建議家長們以己度人,在張口批評孩子之前,先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設身處地多替孩子想想。
粗心溜號拖拉作業
應合理分配時間
在測評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非常多。張婷說,這樣的`孩子在測評的時候往往一會要上廁所,一會要喝水,很難靜下心來做題。平時在學習中,他們經常會做題粗心、聽課走神、作業拖拉;在生活中,則常常丟三落四,忘記帶東西。
張婷解釋說,粗心與注意力有密切的關係。注意力差的孩子,透過視覺把收集到的資訊傳遞到大腦進行分析時,資訊受到干擾,就會出現錯誤、遺漏或遺失,從而表現為粗心、溜號、走神。
對於這樣的孩子,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和批評往往會適得其反。張婷建議家長們保持耐心,在日常生活多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瞭解他們主動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長短。“比如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如果第一頁沒有什麼錯誤,但到第二、三頁,錯誤開始多起來,就說明孩子主動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僅限於寫一頁作業。”
瞭解孩子主動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後,家長可以將孩子課外學習、做作業的時間分割開來,讓孩子在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裡做好一件事,中間穿插休息時間。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孩子提前上學擇校轉學
家長需三思
在測評成績不太理想的孩子中,有不少孩子都有提前入學的經歷或者就讀於競爭比較激烈的名校。
張婷說:“孩子的心智發育如果達不到一定程度,上學會覺得吃力,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是一種打擊。”安排孩子到名校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孩子性格比較外向、開朗、要強,還好一些。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在學生人數比較多、尖子生雲集、競爭異常激烈的學習環境裡,孩子學習成績跟不上,自尊心、自信心都會受挫。如果孩子是完美型性格,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那情況可能會更糟。”
因此,張婷不建議家長安排孩子提前上學,“賴歲的孩子,與其讓他們提前上學,不如讓他們比同齡孩子稍晚半年入學。”在為孩子擇校的時候,她建議家長多考慮孩子的性格,不要一味追求名校。“畢竟,選擇一個孩子感覺舒適、安心的學習環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