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1
【注音】ān rú tài shān
【典故】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解釋】形容象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用法】作謂語、賓語;形容堅固不可摧毀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堅如磐石、巋然不動
【相反詞】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擊
【同韻詞】折衝口舌之間、送佛送到西天、齊量等觀、俯仰之間、扼襟控咽、廢寢忘餐、惟適之安、鬱鬱寡歡、覆盆之冤、水光接天。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西漢諸侯吳王劉濞對漢景帝的中央政權心懷不滿,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諸侯的領地,導致劉濞聯合楚等七國諸侯以“清君側”名義舉兵反叛。吳王府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勸諫,希望改變主意能使地位比泰山還要穩固。
【成語示例】在敵人的強大攻勢下,我軍陣地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2
導讀:解釋:安穩的像泰山一樣。形容十分穩固,不可動搖。這個成語來源於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
解釋:
安穩的像泰山一樣。形容十分穩固,不可動搖。
這個成語來源於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 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歷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
後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徵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於途中。
安如泰山3
成語安如泰山出處:
《漢書·枚乘傳》載,枚乘給吳王劉濞上的.諫書中,曾說過“安於泰山”這樣的話。
枚乘,漢景帝時曾擔任吳王的“郎中”。吳王劉濞對漢景帝劉啟心懷不滿,暗中聯絡楚王、趙王等陰謀反叛。枚乘不同意劉濞的謀反,便上書勸諫。
枚乘給劉濞的諫書中,有這樣的一段:
“……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極天命之壽,敝無窮之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以為大王惑也!……”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要是能聽取忠言,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倘若--定要照您所想的那樣去做,那就“危於累卵,難於上天”;不過如能立即改變原來的主意.那就仍將“易於反拿,安於泰山”。現在您要想使您的一生,享受最大的幸福,造成很大的勢力,但是您不想容易的辦法,不用穩當的措施,卻要冒險,自找困難,這是我實在替您擔心和想不通的!
但是劉濞不聽他的勸告,他就離開劉濞,投到梁孝王劉武那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