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主任的工作經驗
老班主任的工作經驗
我認為培養孩子的自信、樂觀、友愛,關鍵是讓他們擁有一個團結、活潑、友愛、向上的集體,到處充滿了熱情與真摯。當學生處於這樣的集體中,就會體會到溫暖與熱情,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因此,組織集體活動,使孩子多接觸大自然,讓他們多看看精彩的世界,開闊眼界,心胸變得開闊些。
在活動中,孩子們不僅能有機會為集體貢獻力量,而且還能體味到友誼與合作的美妙,而會沖淡心中深藏的自卑。例如:一個簡單的接力比賽活動,學生作為一名運動員,他既要知道競爭,又要明白合作,因為只有這樣的有必勝的把握。但在比賽時,孩子還要接受一種教育,那就是勝不驕、敗不餒。
我始終認為我帶的不僅僅是一個班、一個集體更是一個家。班上每位學生都與我有一份親情、一份牽掛,愛是老師人格力量的核心。“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愛是不容易的,有時老師一個粗暴的動作,一個責備的眼神能在師生間隔起一道心靈的屏障,有時一句善意的謊言,一道信任的目光,卻能融化師生間一堵厚厚的冰牆,成績落後,不等於能力落後,沒有創造力,搗蛋調皮並非道德敗壞,我深深知道當班主任不難,可當一個好的班主任卻不容易,一個合格的班主任應集社會責任感與人間美好感情於一身,有獨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不竭的創新意識,也就是說不僅要用情,還要至深,才能無堅不摧。
教師應當努力調節和減少對學生的壓力,將其控制在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範圍內,並且儘可能經常和普遍地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建設和營造有利於學生裝心理健康的環境,是每個教育者的責任。無論是教師還是行政幹部,無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都要以自己的言行承擔相應的責任。教師能夠從學生的角度體驗和思考,即使學生的行為是明顯失當的,也要看到其行為後面的合理因素。教師在學生做出不良行為後,應當使學生感受到沒有被排斥和拒絕。教師仍然將他們當作自己的學生,仍然尊重他們的人格,仍然承認和尊重他們的尊嚴和權利,並且願意幫助他們。教師儘可能地進入學生複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分享學生的喜、怒、哀、樂,使學生相信教師能夠懂得他的孤獨、懂得他的失望,理解他們的氣憤等。
我們教學中的學生,要讓他們認為我們就是他們的朋友,縮短是師生間的距離。中學生在人際交流上具有這樣一種心理特徵:他們一方面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但同時又很少主動地去理解別人,在對待老師方面,這一心理特徵表現得尤為突出。作為老師,平時應該指導學生學會理解他人,而在處理師生關係問題上,則應該學會理解老師,其具體的做法是“心理換位”,把自己當作老師,學著用老師的觀點去分析看待問題,從老師的工作性質、工作目標出發,來理解老師這樣做的理由,這樣,許多矛盾便會被化解、消散了。
班級是學校開展教育活動,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基層組織,加強班級管理,則是班主任這項工作中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於形成具有崇高的統一目標、堅強的領導核心、正確的集體輿論、自覺的紀律和優秀的傳統的`集體,對於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有效地利用人、財、物、事件、資訊等管理要素,加強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指導和情感溝通,就能協調步伐,從而和諧、愉快地共同創造一個有凝聚力、有朝氣、有活力的班集體,實現班級管理的高效率。在班級生活中,同學間出現分岐或矛盾,在所難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導,一方面要讓學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種矛盾衝突也是難免的,涉及原則性的矛盾衝突,當然應該爭出個是非來。在非原則性的矛盾衝突發生後,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饒人,如果因為自已有理就去“據理力爭”,不願退讓,其結果必然是讓對方、更讓周圍其他人難以接受,解決矛盾衝突的過程應本著“有理也要有禮”的原則;若是在矛盾衝突中自己是無理的一方的話,那更應該主動認錯,多陪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導雙方心理換位,設身處地進行體驗和思考,這樣有助於理解對方,減少誤會。這樣,學生就會認識自身欠缺,主動與他人協作,在更高層次上恢復心理平衡。
班主任在具體工作中促使老師間、同學間心理上相互認同,情感融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認、贊同、願意接受教育者和能對教育內容認同、相信、信服。中學班集體是為了實現中學教育目標而組織起來的有紀律、又有凝聚力的一箇中學生群體。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會有利於促進班級成員德智體的良好發展。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常易產生誤解,因誤解而心生芥蒂,因誤解而離心離德,如果一個班集體人心渙散,那麼教化功能便無從談起。只有班級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援,整個班級才是一個和諧的班集體。良好的班風有利於學生達到學習上的滿足,如學懂,會用;達到情感上的滿足,如幸福,快樂;達到道德自我實現的滿足,如認可,獲得成功等。在這樣一個班集體裡,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合作,相互關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諧,積極向上,不僅有利於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從長遠的止光來看,更有利於學生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