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拼酒而不是品酒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拼酒而不是品酒

  老楊又喝醉了。

  踉踉蹌蹌地被同事小陶扶回家,一進門就紮在沙發上起不來了。媳婦兒媛媛一看襯衫上烏七八糟的戰果,就知道又沒少喝,連理都沒理老楊,自己回屋睡了。

  這不是老楊第一次喝醉酒,準確地來說,十回應酬,得有八回是這樣回家的,媛媛真的受夠了。

  為什麼每次應酬非得喝成這樣才算完?平時滴酒不沾的人,怎麼到了飯局上就變了樣兒?

  第二天一早,老楊一睜眼就聽到媳婦兒在嘮叨。

  你以為我願意喝啊,還不都是為了工作,賺錢。老楊又把說了無數遍的話重複了一回。

  這也不是老楊和媛媛的第一次爭吵。其實兩人平時很少發生口角之爭,只有在喝酒這件事上,翻來覆去地吵了很多次。

  老楊的理由永遠如上,而媛媛的回答也始終如一:不願意就別喝呀。

  今天,媛媛還額外加了一句,小陶怎麼就沒喝成你這樣。

  老楊本來就覺得心裡委屈,一聽這話瞬間就火大了。急赤白臉地掰扯說,他小子最滑頭,平時那麼愛喝酒,酒桌上卻老是自稱酒量差,先認慫。昨天才喝了我一半的量,還得讓我幫他擋酒!

  說實話,老楊打心眼裡就瞧不上小陶這樣的人。

  他覺得應酬的時候該拼酒就不能惜力,連自己這樣平時不喝酒的都拼成這樣了,小陶這種號稱平時愛酒的人卻還藏著收著,太不仗義。

  老楊甚至把小陶看作是豬一樣的隊友,因為他認為酒桌上都是事關面子的大事,該上陣的當口,臨陣退縮的就是逃兵。所以,提起來就氣得咬牙切齒。

  而老楊呢,每次都奉行著酒桌如戰場的原則,回回都卯足了勁兒衝鋒陷陣。不把自己撂在酒桌上,就覺得沒有盡職盡責。

  小陶是個愛酒之人,有事沒事就好喝兩口,碰上新奇的酒更是非得小酌幾杯才算過癮。因為酒罐子不離身,以至於酒鬼的美名早已揚聲於外。

  可是小陶有件心事,就是每逢酒局,人們總是以他愛喝酒為名,給他灌杯。

  這一次又是如此,自己不想多喝,卻慘遭圍攻。就連平時不喝酒的老楊都來替自己擋酒了,終於喝到不省人事,酒局才算告終。

  大家認定老楊喝多是小陶的責任,於是一致要求由小陶護送老楊回家。

  坐在出租車上,小陶看著旁邊鼾聲如雷的老楊,心裡又是一聲嘆息。

  淺酌算得上是享受,乾杯就已經是豬八戒吃人參果了,拼酒簡直就是糟蹋啊,和牛飲有什麼分別!

  自己不是不能喝,只是不愛如此野蠻地拼酒。自己也不是沒喝多過,但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酣暢,而不是一群人傻傻地比誰喝的多。

  可是這點堅持,卻讓小陶成為了酒桌上的另類。酒鬼,酒鬼,酒桌上的膽小鬼。小陶不止一次地聽大家這麼說過。

  千百年來,我們的文化傳承至今,人們賦予了酒太多社交和應酬的責任。

  酒桌之上,你來我往,人們總是喜歡一較高下。哪怕喝的是假茅臺,所有人也是眼都不會眨一下,端起杯來就見底。

  似乎酒量好的就是英雄,喝不了半斤的便天生殘疾;不能喝硬喝的都該叫好,能喝不喝的就是瞧不起人一樣。

  人們習慣從他人對喝酒的反應中試探對方的品性,甚至是彼此的關係。於是便催生了大量如老楊般的人,平時滴酒不沾,甚至一提起喝酒就頭疼,可是在酒桌之上,卻賣力去拼。

  到底是怎樣的動力,讓他們拿酒當命一樣來拼?

  說到底,還是因為:人們拼的根本就不是酒,而是面子。

  林志穎有一次帶著兒子到法國旅遊,恰好趕上當地的讀書節。於是為了鼓勵小小志多讀書,林志穎毫不猶豫地給孩子報了名。

  讀書節的規則是:兩週內讀書最多的孩子可以獲得一份大禮。林志穎帶著孩子到圖書館借了很多書,然後心無旁騖地開始陪讀。

  一週之後,在背書的考核中,小小志的成績果不其然地遙遙領先,林志穎更是鼓勵兒子再接再厲,勇爭第一。

  可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卻提前帶來了一份禮物,然後藉此勸說林志穎和孩子放棄本次讀書活動。

  當林志穎驚訝地問為什麼時,工作人員說,因為小小志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他的目的是爭第一名,是比其他孩子讀的書多,而不是在讀書中尋找樂趣。

  並且這給其他的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工作人員希望藉此解除其他孩子的顧慮,專心快樂地讀書。

  比較之心雖是人之常情,但過於看重就容易被確診為心理問題。可是生活中,人們都或多或少地帶著這樣的`一點病態:

  原本自己拿到兩顆糖就很滿足了,可是扭臉一看,旁邊那個手裡拿了三顆,於是立馬委屈得驚天動地;其實自己已經慘得只剩一顆糖了,但是隻要看到身邊有兩手空空的,便會瞬間知足常樂。

  酒桌之上,就是這樣的比較之心被放大而成了拼酒。每個人在意的都不是自己喝了多少,而是我比別人能喝。

  於是,酒精麻痺大腦,就忘了什麼是量力而行,適可而止,非得拼到某個人醉到極限才能罷休。

  所有人一看,終於有個出醜的了。於是心裡長舒一口氣,帶著點心滿意足,帶著點沾沾自喜,還有一點小確幸,方能踏踏實實地離開酒桌。

  不然,一定會遺憾地搖搖頭:今天沒盡興啊!

  你酒量真好啊!厲害!

  這是酒桌上最大的稱讚,亦是最深刻的虛榮。

  我猜,假如你問問他們,喜歡喝酒麼?我相信給出否定答案的人一定不在少數,就像老楊。

  可是,並沒有人在意你喜不喜歡喝酒,更沒有人在意你懂不懂酒,卻有太多人給你端起酒杯,哄你去拼。拼過了自己的,便稱一聲海量;拼不過的,就做了自己虛榮的墊腳石。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理論:外在的刺激會降低內在的動機。

  我們的世界裡,有太多功利性的外在刺激,名次、獎勵、褒獎一哄而上,將我們團團圍住。當你太過看重這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了自己的初衷,喪失掉了真正的樂趣。

  酒一旦要拼,就早已離想喝和愛喝漸行漸遠,而演變成了人們爭先進位的工具。

  其實這就好像我們的應試教育,讀書的目的變成了考個好成績,當個好學生。可是呢,有太多曾經被人稱讚的好學生,一旦走出了考場,卻一頁書也不肯看。

  再比如學樂器,很多家長讓孩子學樂器就是為了表演,聽個誇,抑或加分升學考個好學校。而這些被別人豔羨的孩子中,真正談得上熱愛音樂的同樣少之又少。當樂器不再有使用價值時,總也難逃雪藏的命運。

  假如虛榮勝過了愛好,就像是人被打了雞血。在你享受這份超額驚喜的同時,虛無的膨脹也一定會反過來作用在你身上。

  就如同宿醉後的反應,所有的難受,只有自己最懂。

  很多人說,飯桌之上,不喝酒不熱鬧,越熱鬧,顯得交情才越好。

  對,不過這說明你們之間確也沒有其他有效的聯絡方式和溝通話題。

  有一種酒桌上的尷尬,叫一個人起頭,兩個人拼酒,三五個起鬨,再來幾個看熱鬧。一輪拼罷,無話可聊,於是再起個頭,重新來過。

  看到了嗎?喝的多不過是為了掩蓋沒得可說罷了。場面的熱鬧就像是塊遮羞布,蓋住了一些人的面面相覷,還有另一些人的一拍兩散。

  在這樣的情形下,就算你們悶得再多,交情也不過是一杯的量而已。我相信,靠蠻力對瓶吹出來的朋友,永遠不如三杯兩盞,淺酌而談來得親密和可靠。

  所以,別再陷入拼酒虛妄的熱鬧吧!那樣的熱鬧只是一群人的孤獨而已。

  我是真的希望,假如我們萍水相逢,下一次再舉杯,相互一笑,道一聲隨意就好。

  有多少敬意和深情,不需要酒量來證明,它們統統都在心裡,我懂。

  假如我們交情匪淺,下一次再舉杯,最好不過是安靜地對飲。

  品品酒,聊聊那些關於酒的故事,還有在他鄉看到的人和風景。

  沒有宿醉的難過,也不必為喝多少而擔憂。不再拼酒,而是細細地品嚐。

  我猜,然後你一定能發現:

  情,不在酒裡;酒,自在情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