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錯圖筆記》讀後感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海錯圖筆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1
最近我被一本書深深吸引住了,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與其說它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是一本讀書筆記更貼切,它記載作者看清代聶璜繪製的《海錯圖》,從其文字記載和圖畫描繪,結合現代生物學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透過搜尋大量資料,鑑定畫中生物真身,整理出的筆記。
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讓我對聶璜也有較深的瞭解,我最喜歡的兩位前輩,因愛好生物走到一起,他們對海洋生物的形態、功能和用途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因為時代進步、科學發展,很多古代書籍對生物的解釋顯得很片面牽強,為走近真相,他們一直堅持探索、提出質疑、實地調研、檢驗真相。這正是我欣賞他們和喜歡這本書的原因,真相往往因為不甘現有答案、堅持尋查才越來越近。
受這本書的啟發,我在閱讀一些科普雜誌時也會多思考“為什麼”嘗試找更多的資料驗證。記得有次看到了一篇關於動物皮毛顏色的介紹,分為保護色和警戒色,這個很容易理解,像枯葉蝶是保護色、色彩斑斕的毒蛙是警戒色。文章提到老虎一身金黃色還帶有黑斑紋的皮毛,作為百獸之王和眾多動物的天敵,屬於警戒色。對於這個觀點,我當時就充滿疑問:在綠色的森林環境去捕食,這樣不是更容易暴露?我瞭解的森林哺乳動物通常都是黑或棕紅色,大自然卻給老虎金黃色這麼醒目的皮毛,卻也未對它的捕食造成影響,又是為什麼呢?
我也學著前輩們帶著問題去找答案,透過網上搜索和檢視書籍,答案出乎意料,原來最主要的原因並不在老虎,而在它的捕獵物件。老虎的目標主要是鹿、羊這類動物,它們都是紅黃色盲,一般只能辨別出兩種色彩,所以它們看到的老虎和我們看到的不一樣。被去掉紅黃色的老虎就跟周邊的環境非常接近,通常不容易被發現,極具隱蔽性。這麼一來,警戒色就不成立啦,兩位前輩說得對,現有的不一定是對的,驗證過後才知道!
在提出問題、查閱資料和得出結果的過程中,我發現了生物學習之中的樂趣——只有透過不斷的推翻原有、打破常規、質疑現在,才能夠掀開物種的神秘面紗。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2
你知道張辰亮嗎?他是一位生物學家,也是微博知名的超級科普達人,我就是他500萬粉絲當中的小小一員。今天,我要介紹的就是他寫的一本超級精彩的科普書《海錯圖筆記》。
說起海錯圖,作者聶璜是出生在咱們杭州的一名畫家,這本書是他在清朝中期,以生物愛好者身份畫的。海錯的錯,不是錯誤的意思,是種類繁多,錯綜複雜的意思。在清朝中期時,聶璜跑遍中國沿海地區,收集繪製了300多種生物,主要是無脊椎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以及不少濱海植物的形象。其中有鱉身人首的海和尚,有腹背相望的鱟,有英雄末路的石首魚,有身披火焰的鼉圖文並茂,簡直像一本海洋版的《山海經》!
但是因為知識的侷限,書中也有不靠譜之處。比如有些動物聶璜未曾親見,僅根據別人描述,外形有大失真。例如人魚,圖裡畫得是一箇中年男子,後背長了紅鰭,手上長了駢指,長了短尾巴,看起來讓人瞠目結舌。所以,《海錯圖筆記》正是張辰亮運用現代科學博物學的知識,將海錯圖的內容與現實生物來做比照考證,除偽存真的書。書分四個章節,分別是介部、鱗部、虫部、禽部。既有作者的觀察記錄,又有文獻考證,每篇還有趣味‘小贊’一首,經常看得我哈哈大笑,讀著讀著,彷彿我正和這些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戲,海洋知識的大門向我徐徐開啟。
但是當我沉醉其中時,又開始擔心這些可愛的海洋精靈們的命運了。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石首魚,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大黃魚的故事。從之前浙南地區產量達一年十萬噸,到現在一條的批發價就要4000元!環境汙染與過度捕撈使過去的.百姓家成了堂前燕。儘管科學家們為了挽救這個種群,做了無數努力,也只是泥牛入海,全無聲息。
家裡書架上林林總總的科普書幾乎都是外國人書寫的,曾經我以為中國古代是沒有科學書籍的,但海錯圖這本系統揭秘海洋生物的奇書,讓我瞭解到老祖宗們探索科學奧秘的努力。正是:
聶璜繪奇書,滄海探驪珠。光怪陸離互出沒,莫知綱目科屬種。博物亮君考海錯,南北行遍萬里路。或問能怎好?但去看此書。
《海錯圖筆記》讀後感3
在這一個學期中,我讀了許多本書但是令我最深刻的,還是這本《海錯圖筆記》。
這書名中“海錯”一詞在詞典中是指海洋生物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而這本《海錯圖筆記》是根據他的“祖師爺”——《海錯圖》編寫的。在《海錯圖》中描繪了三百多種海洋生物,而在這三百多種海洋生物中大多數都是沿海的一些小生物,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海中的植物。這本書的作者叫聶璜,他出身在明代末期的杭州,因為當時還沒有一本關於海洋生物的書籍,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畫一本圖鑑。他走遍了各個沿海城市,探索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他最後終於完成了!而這本便被他叫做《海錯圖》之後他便消失在歷史中,而《海錯圖》也不見了。到了公元1726年這本書被當時皇宮裡的太監蘇培盛帶入了宮內。雖然《海錯圖》是找到了,可是因為字跡潦草,而且句子不太好理解,所以沒有人能把它翻譯出來。百年之後,有一個人歷經千辛萬苦把它翻譯出來了,他就是著名的《博物》總編輯——“博物君”張晨亮。他把這本書命名為《海錯圖筆記》。我讀這本書時,彷彿正和書中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戲。在這本書中,海洋裡的生物應有盡有,如稀有的鱟、奇特的海腮、美味的馬鮫......它們像一個個小小的精靈一樣在我的眼前浮現出來。我徜徉在其中,好像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裡。但是當我流連其間時,又開始擔心它們的未來的生活了。因為我們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有時把汙水直接排放到海洋裡,致使許多的生物死的死、傷的傷,還有的生物完全被滅了“九族”。這還不算什麼,有好幾種生物竟然是被人類吃滅絕的,如海腮這個笨到不行的傢伙總是被人吃,結果被吃到了幾乎滅絕,當最後人們後悔莫及的時候,發現深海中還有少些海鰓。這時的人們不敢再捕捉海腮。以免它們再一次滅絕。所以,它們的未來還是生死未卜啊!
我從這本《海錯圖筆記》中學到了不少的知識,於是這扇海洋的大門從此永遠地向我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