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1

  美國聖巴巴拉城市學院名譽教授,以溝通寫作為專業。除本書外,還著有六本書,主題涵蓋商務溝通、公共演講、小團體溝通、獨斷力以及社交技巧。在寫作和教學之外,他還幫助專業和商務人士改進他們在職場中的人際溝通技巧。

  第一個重點:

  瞭解自我,認清知覺和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

  第二個重點:

  瞭解別人,懂得傾聽才能高效溝通

  第三個重點:

  瞭解衝突,採用恰當的溝通模式來處理衝突

  本書分為“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

  “看入人裡”主要探討了與溝通者有關的因素,說明了人際關係的本質,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並分析了知覺與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

  “看出人外”聚焦於溝通者之外資訊的傳送與接收,分析了語言的運用和非語言線索的特徵,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

  “看人之間”則主要討論了關係的演變過程,側重於親密關係的區辨,提出了增進溝通氛圍、處理人際衝突的各種溝通方法。

  第一個重點:瞭解自我,認清知覺和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

  第一個是“自我概念”。

  所謂自我概念是指人們對於自我的認識和評價。比如你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勇敢、正直、聰明、善良的人,也可能會給自己貼上漂亮、靦腆、膽小甚至是吃貨這樣的標籤,這些就都屬於自我概念。

  第二個影響溝通的自身因素是知覺。

  知覺就是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認識。可能你會認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客觀世界中,對事情的認識也肯定都是一樣的。但其實不是這樣,受到生理因素、文化差異、社會角色、職業角色等因素的影響,我們每個人從周圍獲取的資訊都是不同的,而且對資訊的解讀角度也不一樣,這就造成了知覺差異。

  第三個影響溝通的自身因素是情緒。

  情緒對溝通的影響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簡單的說良好的情緒會為有效溝通建立起積極的氛圍,而不良情緒或者是失控的情緒會對理性溝通產生不可彌補的傷害,甚至會造成無法溝通的結局。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2

  印象管理,就是我們使用的溝通策略會如何影響他人看待我們的方式。每個人在事實上都有幾個自我,有些是隱私的,有些是公開的。大部分人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以一種有助於建立在自己和他人眼中的理想身份的方式進行溝通。溝通者只有在面對面坐著的時候,也就是能在看到彼此表情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進行面部模仿,比如用微笑或者是表示同情的的表情來回應對方的資訊。我們大部分的行為都帶有傳送資訊給別人的目的,其實就是在做印象管理。

  我們會不由自主的進行著印象管理,目的有幾種:

  為了開始和經營關係。如果你想進一步去了解一個人時,你會自然而然的想要呈現出最棒的一面,表現的迷人、機智或者文雅等等。

  為了獲得別人的順從。為了讓熟人或陌生人合理的對待我們,比如我們會友善的和並不特別感興趣的鄰居聊天,以便在有問題時可以相互幫忙。

  為了保住別人的顏面。我們更改自己的形象有時候是為了滿足別人對我們的期待。還沒有懂得印象管理重要性的孩子可能會直接說出“你怎麼那麼胖?”這類的話,而長大一些後的我們就不會再這樣直接說出這樣的話了。

  為了探索新的自我。這也是一種提升自我的手段。比如嘗試不同風格的服裝,以便觀察這種新嘗試是否會改變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和我們思考和感覺自己的方式

  在面對面溝通的時候,人們透過舉止、外貌和配備三個方面來管理印象。舉止包括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例如有的醫生會友善的和病人交談,有的醫生則表現出冷淡的態度。交談的內容構成了溝通者的大部分舉止。非語言行為在創造印象時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一位帶著微笑和你握手的醫生和一位只會對你點下頭的醫生給人的感覺是大不同的。語言溝通適合表達想法,非語言行為能實現重複、替代、補充、強調和否定語言溝通。當語言資訊和非語言資訊出現衝突時,溝通者更傾向於依賴非語言資訊。

  外貌是人們用來塑造印象的個人化方式,有時候外貌是職業形象的一部分。比如醫生的白大褂和警察的制服。人靠衣裝馬靠鞍也是這個道理。外貌出眾的人往往能獲得更多的社會利益。

  配備是指用來影響別人如何看待我們的物理工具。汽車就是人們管理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有時候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做出選擇,有時候是為了給別人看而做出的選擇。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3

  看這本書的感覺,不像是國內見到的常規意義上的書,倒像是一篇論文。作者大量地引用了其他人的研究,可以窺見作者輸出這本書有多大的輸入。同時,本書也給出了很多具體可執行的建議,也難怪能再版14次,深受大學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了!

  一、溝通和自我

  1、自我的生物性和社會性根源

  研究發現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

  即使你的人格特質具有害羞或者攻擊傾向,你仍然可以在實際溝通的過程中進行調整或控制。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人格不僅是變化的,動態的,而且是可以被經驗塑造的。

  我一直相信,性格也可以隨著環境和閱歷改變。從小我很害羞,但媽媽一直教我,見到長輩要打招呼問好,我就一直這麼做,到後來主動打招呼並不覺得害羞了。所以我給別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熱情的,外向的。

  而在深入交談方面,從小就被要求少說多做,家裡沒有鼓勵閒聊的氛圍,因此受到的訓練較少,以至於現在和別人一聊天,老想著解決問題,而不是去傾聽,不願和人聊有的沒的,很榮幸地成了群聊終結者。

  所以,非常認可後天的訓練對改變性格,改變溝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慢慢地去做一些改變,學會愛、信任、獨立、自強、表達和分享,把這些好的東西不斷地在人生中進行一遍又一遍的重複。終有一天,會看到一個更加喜歡的自己!

  2、社會化與自我概念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得出的自我概念反映的是我們認為別人看待我們的方式。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可愛和沒能力,很可能是因為他人釋放了破壞自我的訊號。同樣,如果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承認了我們的價值。

  這些形成自我概念的原則在我們未來的生活中會持續進行,特別是來自“重要他人”(家人,某個特別的朋友,某個老師,約會過的物件)的資訊。

  此外,我們每個人還透過社會比較形成我們的自我形象,即與他人對照的方式評估自身。

  由此可見,重要他人的意見是多麼重要了,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從小是周圍人眼中的“別人家孩子”。可是在媽媽眼中,我既不會幹家務,也不會打理自己的著裝,做什麼事也都慢里斯條,做不利索。因此家裡給我的評價都是“笨手笨腳”、“書呆子”、“反應遲緩”、“不會說話”……長期下來,我在學習上很有自信,而在社交上總是缺乏自信,不敢開口跟人聊天,在動手能力上,更是深深的自我懷疑。工作以後,我也覺得有些事是自己無法勝任的。直到現在,看了一些書,有了一些實踐,我才知道,透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些方法技巧,我也是可以做到的。相信自己,沒錯!

  3、自我應驗預言和溝通

  自我應驗預言有四個步驟:

  (1)持有某種期待(對自己或別人)

  (2)表現出與期望一致的行為

  (3)期待如實發生

  (4)強化期初的期待

  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會成為自己相信的那個樣子,也就是說,我們和我們身邊的人在不斷地建構和重構著我們的自我概念

  想起畢業前的一場面試。

  (1)在準備的時候,我告訴自己:哎呀是個外企,面試都要用英語,我肯定不行的。

  (2)既然不行,那就不去吧!不準備了,免得耽誤時間

  另外一場面試:

  (1)我想進這個公司,我認為自己的條件滿足要求,希望非常大

  (2)全力以赴,準備面試,包括專業問題準備,形象準備

  (3)非常自信地參加面試和交流,收到面試透過的電話

  (4)看吧!我還是可以的。這類工作於我小CASE

  這告訴我們:

  (1)要清醒地知道2和3的關係,是2行動導致3結果的發生。而並非1的作用。

  (2)要認識到好的預言的好處。樂觀,多給自己加油打氣!

  4、自我的展現:認同管理

  我們使用的溝通策略會如何影響他人看待我們的方式?我們傳遞的很多資訊是以創造我們想要的認同為目的的。認同管理意味著選擇自己的哪幾個角色或者哪個部分加以展現。

  溝通者可以透過三種方式管理他們的認同:舉止、外貌和配備。在職業溝通中,職場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試圖傳達你很可靠的資訊,而對方並未從你的言談舉止和形象中感受到。這也是作為新人的我們時常忽略的問題。

  這三個方面可以透過這樣幾個途徑改善:

  1、禮儀學習影片

  2、健身、學習化妝、服飾搭配

  3、挑選合適的身份象徵物(手錶、汽車、佛珠等)

  二、知覺: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1、知覺檢核

  如果我們一廂情願得認定我們對事情的解釋就是事實,恐怕會產生很多嚴重的人際困境。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我們也不喜歡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原因草草下結論。

  即便你的詮釋是正確的,然而義正詞嚴、一針見血的評論很可能讓對方產生防衛。知覺檢核的技巧提供了處理這些詮釋的更好辦法。

  知覺檢核完整的程式包含三個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

  (2)列出關於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

  (3)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作澄清

  知覺檢核是幫助你正確瞭解別人的一項工具,它並不假設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確的。

  打破先入為主的思路,承認自己有時看問題並不準確全面。先客觀地描述取得對方的認同;然後給出幾種合理的詮釋;最後由對方澄清正確的詮釋是怎樣的。非常聰明的技巧,不僅得到對方的反饋,而且還保住了對方的面子和雙方的關係。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4

  評價我們和別人關係親密程度的一個方法就是看我們能和對方分享多少資訊,也就是我們在別人面前的自我坦露的程度。自我袒露是指有意的透露與自己相關資訊的過程,這些資訊通常是重要的,一般不為別人所知的。自我坦露在溝通的過程中是逐漸展開的,如果程度合適,它會起到一些良好的作用。

  宣洩。合適時機的一吐為快,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釋放,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受到雙重慰藉。

  互惠。有研究表明,一個自我坦露的行為會引起另一個自我坦露的行為。你的開誠佈公會讓他人感覺到安全,同時會引發他人感覺有義務去相應的配合你的開誠佈公。比如向一個朋友說起你工作中的一些煩心事,你的朋友在今後向你傾訴其家裡的故事時會自在一些。

  關係的建立和維持。開始一段關係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坦露。自我坦露對於維持現有的既定關係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自我坦露的品質和婚姻的滿意度有很強的關係。

  自我澄清和自我確認。我們在和別人談論自己的信念、想法、態度時,就是透過這種坦露表明自己對於所談問題的看法,尋求交談對方對自己的認同,也是自己對自己行為和信念的確認。

  社會控制。比如有的員工向老闆坦言有別的公司想要挖走自己,這樣也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當然,自我坦露涉及一定的隱私,是有風險的,需要十分的審慎。自我坦露有可能使別人對自己產生負面印象,甚至拒絕自己。因為自我坦露在一定程度上是告訴了別人自己一定程度的真實面目,而那個完全真實的自我,不一定是別人喜歡的。

  自我坦露也可能會降低關係雙方的滿意度。比如你對一個很想親近你的人說我不喜歡你的靠近時。

  那麼怎樣才是合適的自我坦露呢?首先是你要評估面對的這個人對你而言重要性有多大。有時在一段足夠深厚的關係中再分享自己特別的事情會令這段關係更加穩固。要注意自我坦露的量和方式,假如在課堂上過多的分享和討論與學習內容無關的自我資訊就是過量了。面對陌生人或者在網路上隨意坦露自己的隱私也是不明智的。“真心話大冒險”遊戲玩起來很刺激,但是有過度洩露個人隱私風險。

  要評估坦露的風險是否合理,例如在發洩自己負面情緒的時候是否合適,在工作中隨意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後的影響等。還可以想想自我坦露時和別人有沒有互惠的地方,也就是你的自我坦露會換來別人坦露的多少。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5

  人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都要相互接觸,與家人、朋友、同事、上下級間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溝通關係,不管你是性格開朗還是沉默內向都離不開溝通,可以說溝通無處不在。它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必須方式,也是人的一項最基本的需要。在生理方面,沒有溝通健康會產生重大影響,疾病率會增大。在認同方面,溝通也是自我認識的重要方法,透過對方的反應、評價等認識到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新生兒也是透過周圍人的各種表現逐漸認識自我。在社會交往中,溝通是與他人之間重要的聯結方式,是表達目的的方法。

  那麼溝通是什麼樣的呢?

  “交流式的溝通並不是我們‘對’別人做了什麼,而是我們‘跟’別人做了什麼。”

  溝通是雙方面的,各方的表現會相互影響,甚至於會決定進一步交流的方式、走向。有時候無意識的行為也會被對方接收併產生效果,而溝通又是不可逆回的,一旦進行了就不可能回到最初的狀況。這也讓我想到了,有時因一些情緒問題(當然影響情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許根本就和現在溝通的物件無關)而對對方說了一些帶情緒或是負面的'話,這很可能給對方造成傷害或負擔,而事後雖然盡為挽回,也不可能全當沒這回事,發生的事情已經留下印跡。這也說明溝通是與他人息息相關的。

  溝通很重要,但有時也不是越多越好,當雙方固執己見鑽牛角尖時,溝通往往會陷入僵局,也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太多的負向溝通只會導致更多的負向結果。”在溝透過程中自己所想表達的和對方理解的資訊很可能不是同一個意思,可能被誤解,也可能是自己表達的方式有問題。相同的話在不同的情形下效果很可能是不一樣的,溝通是變化的,不會有一模一樣的情況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要依情境而定。

  那溝通高手是什麼樣的呢?

  溝通高手擁有多樣性的行為反應。比如在面對對方的無禮時回應的方式有許多種。許多時候,面對這樣的情況自己往往找不到適合的方式,要麼是沉默、要麼是強硬回擊以保護自己,這些方式簡單,但同樣也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而高手總能挑選適當的行為。

  良好的溝通還應以對方的角度去感受事物,不斷觀察自己的行為並進行調整,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人,善於為對方著想,從而贏得了更多的良好關係。

  現在的生活還會有許多與不同文化交流的機會,跨文化間的溝通也很重要。不同文化間有許多事情觀點不一樣,在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開放的心胸。首先要有意願進行交流,然後要接納理解。自己所不認同的事情對對方來說可能是正常的,開放的心胸也是要承認差異接受不一致,這樣也能贏得更多的尊重。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6

  看到推薦這本書就放到了書單裡,第一次錯買了《溝通聖經》,第二次買對了不過一直沒有看,結果過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買了兩本書,由此可見我是多麼想看這本書。一直以來我自詡是一個還比較善於溝通的人,那麼我為什麼要買這本書呢?我最近對方法論比較痴迷,所以聽到說這本書是一本關於溝通的方法論書籍,就迫不及待的想看看。這本書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個方面論證了溝通的必要性,有效溝通的方法,影響溝通有效性的因素,但是必須清楚的是溝通不代表理解,更是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人之所以對溝通的需求格外強烈,源於人需要透過溝通來獲取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透過內在和外在,以及與參照群體的社會比較得到的。因為獲取資訊、生理因素、文化差異、社會角色多個因素會使人在知覺上有傾向,所以我們需要“知覺檢核(Perception Checking)”,方法是描述注意到的行為——列出至少兩種詮釋——請對方對詮釋做出澄清,這樣可以消除知覺傾向帶來的溝通誤會。

  認識複雜度是溝通能力的特質,複雜度越溝,溝通的效力就越強。枕頭法是一種提高認識複雜度的方法,從五個角度來分析問題:

  1、我對你錯;

  2、你對我錯;

  3、雙方都對雙方都錯;

  4、這個議題不重要;

  5、所有觀點皆有道理。

  透過五個角度的分析,可以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剖析,有助於走出誤區。

  溝通中,要努力減少無用的情緒,學會監控自己的情緒反應,注意引發情緒的事件,記錄自己的內心的想法,用建設性思考取代自我打擊,重新評估非理性信念。

  溝通使用語言儘量避免使用“你”作為開始,這樣會讓人本能的開啟自我保護的防禦心理,增加知覺傾向和誤解的機率。使用“我”更容易讓人卸下防禦心理。非語言的方法也可以起到作用,但是記住一點非語言的方法是模糊不清的,應該注意避免產生歧義。

  有效的傾聽才能有效溝通,可以不過多說話,順勢而為,也可以真誠的提出問題,或者對別人的意思進行解釋確認,還可以對他人的內心掙扎提供支援,但不表達自己的贊同或者否定的想法。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是發生在存在相互依賴關係的雙方,他們擁有共同的目標,但發現目標不一致,資源不充足的時候,所表達出來的鬥爭。這時要避免破壞式的模式,如批評、防衛、蔑視和迴避。要使用建設性方法處理衝突——合作,確認自己的需求和問題,描述需求和問題,思考對方的觀點,商量解決之道,追蹤解決方案的後效。

  在我看來,溝通首先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對事不對人,積極尋求解決之道。還是那句老話,方法是拿來用的,只有在用的過程中才能夠體會到方法的好處和如何使用才對自己有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