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幹部的述職報告範文

村幹部的述職報告範文

  基本情況:恰夏鄉切特吉也克村位於恰夏鄉以南15公里處,全村擁有耕地面積58117畝,共有393戶,1841人,人均耕地平均26.72畝。牲畜存欄3580頭(只),其中:牛430頭,羊3150只。種植500餘畝中等戶有13戶,1000畝大戶有5戶,集體機動地5002畝。年人均純收入3800元。該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農業基礎脆弱,直接影響到了當地的種植業結構和群眾收入。該村支柱產業尚不明晰,特色經濟尚未形成,基本上沿襲了以往的種植模式,常年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油菜、甜菜、打瓜等。

  一、當前制約切特吉也克村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兩年,該村農民收入進入了艱難爬坡階段。受市嘗價格雙重製約和投入的增長,打瓜等傳統產業優勢淡化,效益呈下滑趨勢,收入支柱已難以保證農民的基本收入;養殖以及特色等新型產業發展緩慢,受投入、技術、銷售、引導服務等因素的影響,增收效應不夠明顯,特色優勢未能轉化為農民的增收支柱;勞務等非農收入低而不穩,工資性收入變數大,在農民收入構成中的比例不足10%。分析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低而散、小而全的傳統農耕經營方式束縛了農民的創新發展。曾經解放農村生產力,激發農村活力的土地雙層經營制度,面對當前產業化執行、組織化運作、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其弊端日趨顯現。戶戶包地,家家種田,影響的不僅是農民素質、技能的提高,而且直接制約了農民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效益創新和就業觀念的創新。開發投入怕擔風險,離土經營怕丟地權,外出務工怕不安全,與發達地區農民相比,觀念上的差距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最大障礙。

  2、相對較高的土地佔有和收入水平弱化了農民的增收動力。切特吉也克村農民人均耕地、務農收入均高於全國、自治區平均水平,不少農戶因此滿足於守土經營,溫飽有餘,也因為溫飽有餘,因而抬升了對效益的預期心理,一般的效益已難以激發農民的創業慾望。特別是基本平等的生活狀況,不僅養成了農民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而且思想上產生惰性,弱化了他們比著富的競爭意識。目前村文化設施十分齊全(辦公桌椅、電教裝置)但都處於閒置狀態,利用率不高,其原因不是政府部門沒做工作,而是農民自己不願來參加技術培訓(包括技術人員講課、觀看電教片)這也是一個轉變思想觀念的問題,也體現了目前農村普遍存在素質偏低,自我滿足的現象。

  3、鬆散的組織運作制約了產業效益的提升。農業效益的提升,根本途經在於產業化,產業化的關鍵在於生產的組織化運作。由於土地流轉制約因素多,缺乏有效的流轉機制,造成土地難以實現規模經營,專業生產、技術指導、服務管理、統價銷售等諸多困難難以有效解決,農戶的分散經營由於利益關係鬆散而難以集中。因為農民和龍頭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分配關係尚未真正形成,因而造成合同、契約、訂單缺乏有效的履行保證,這種隨行就市的產品買賣關係造成雙方不能實現“雙贏同富”。這一點是造成有“龍頭”無基地、“龍頭”大基地小和基地不穩,新品種開發方向不明,農民利益難以保證的主要原因。

  4、增收效應顯著的勞務經濟尚未成為農民收入的支柱。與逐漸以勞務收入為收入主渠道的中東部地區相比,農民收入的相對優勢已在逐步淡化。這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市域城市產業規模小,二、三產業發展慢,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不足;二是城市就業引導、職業培訓、服務機制不盡完善,農村勞力就業技能貧乏,勞動力缺乏優勢。投資興業無資金,培訓、就業“兩張皮”,外出求職少門路,低階打工收入低,影響了農民非農就業的積極性。據問卷調查,因“三缺”(技能、資訊、門路)而不願外出務工的農村剩餘勞力佔到60%以上;三是現行體制影響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如事實上仍然存在的戶籍差別、不完善的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制度以及工資兌付不夠及時、權益不能有效保障等問題,使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存在後顧之憂;四是由於人均耕地較多,主要農時季節勞力不足,客觀上造成了外出務工經商農民的思想負擔。

  5、滯後於需求增長的服務工作影響了農業效益的不斷提升。傳統產業難以提升、新特產品生產不確定、養殖業圈舍標準高、飼養數量少等現象,反映出有關方面在為農服務上還存在指導服務與群眾意願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科技服務相對滯後。農業技術人員一線工作的力量薄弱,部分專業技術人員“不專業”,技術指導與農業生產存在脫節現象,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推廣轉化慢。二是產業資訊指導服務相對滯後。資訊傳播網路不完善,農民獲取資訊的渠道窄,產品結構調整存在“跟著別人走、跟著感覺走、跟著昨天走”的現象。三是鄉和部門對農民增收的超前性研究不夠,農民有增收的願望,缺乏充分的增收環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