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滲透統計方法。

  2、透過統計學生的生長髮育情況,使學生理解統計的意義,感受統計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3、透過對統計圖、統計表的分析,使學生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教學重點:理解統計意義,培養統計意識。

  教學準備:統計圖、統計表、統計畫冊、多媒體電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春節聯歡晚會中人們高興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說明北京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用資料才更具有說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20年前的169倍、88年的雞蛋產量是590萬噸,到20xx年時是2337萬噸……你知道這些資料是怎麼來的嗎?是專業人員經過統計得到的,你知道什麼是統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統計的初步知識。

  二、體驗過程。

  第一層:提出問題。

  (課件演示:非洲動物動態畫面)看到這些動物你想知道什麼?(板書:動物名稱只數)

  第二層:解決問題。

  請你觀察都有哪些動物?你準備先數誰?怎麼數?數完之後怎麼辦?(邊說邊寫,畫出統計表)

  第三層:概括方法。

  統計表和動態畫面各有什麼優點?回憶一下,我們是怎麼得到這個統計表的?(板書:觀察——分類——數——製表)

  三、大膽想象,誘發創造。

  _層:激發想象。

  1、除了用統計表能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外,有沒有別的辦法,能夠更直觀、更形象的表示出哪種動物多?哪種動物少?(討論、交流)

  2、利用手中的材料(白紙、格紙),把你認為_好的方法畫下來。

  第二層:比較擇優。

  把你的作品展示給大家。點評:在比較中選出最佳的方法。

  第三層:深入理解。

  確定一個小格代表幾。

  四、分析統計圖、表,深化意義。

  第一層:分析統計圖、表。

  1、爸爸、媽媽和老師關心你們的身體健康,你們的生長髮育情況,你們的身高、體重發育得是不是正常,怎麼讓在座的老師知道我們班同學的生長髮育情況呢?(調查)怎麼樣才能讓老師們看得更清楚呢?(制統計圖、表)

  2、(把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製成統計表)看著統計表,你看出什麼了?(出示該年齡的標準身高),你覺得咱們班身高發育情況怎麼樣?

  3、(把全班同學的體重情況製成條形統計圖)看著統計圖,再看標準體重,你有什麼感想?你想對你的同伴說點什麼?如果不注意,無限的發展下去,預測一下,咱們的身體將會怎樣?

  第二層:深化意義。

  我們發現了我們同學在身高、體重發育中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有是從哪看出來的?是從統計圖、表中看出來的,這就叫對統計圖、表進行分析。(板書:分析)透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五、展示統計畫冊,深化意義。

  六、小結設疑,激發興趣。

  教學評析:

  1、打破舊的教學模式。

  以往小學數學中把“統計”教學僅僅理解為統計圖、表的教學,而《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經歷、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因此,整個教學設計都從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統計過程為主線:引導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用適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用合適的圖、表展示資料,對資料作簡單的分析並對自己的分析、思考進行交流和改進。在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2、構建“自主開放”的創新教學模式。

  在觀察草原動物、對怎樣數動物的只數及直觀形象的表示動物只數的過程中;在認識、及繪製統計圖、表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想象、猜測、操作、討論等學習方法,自主探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

  3、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的實用性。

  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受到:小到自己的身高、體重;大到祖國的各行各業,處處需要統計,統計無處不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進步學習統計知識的求知慾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2

  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並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和會計算簡單的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編排從設疑引趣出發,使學生髮現小數點的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並透過新奇有趣、層層提高的練習形式讓學生掌握並靈活運用知識,為以後學習小數的乘除法作好鋪墊。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境,發現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2)能運用這一規律計算相關的小數乘除法。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探索、概括出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紐扣、紅黃藍綠色卡、練習題

  【說教法學法】

  本課以成功教學法為主,遵循導學自學、示學量學、施教施學、互教互學、用教用學、再教再學、查教查學七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充分讓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的氛圍中樂學好學。同時,我還注重在教學中滲透“遊戲學習”的理念,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快樂無比的遊戲,一場富有挑戰性的競爭,一回激盪人心的比賽。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說教學流程】

  由於本課的內容與前幾課的學習關聯不大,而且知識點較多,所以我在課前的預備時間裡給學生做了學習鋪墊的遊戲。

  課前遊戲: 1.左右訓練:向左點點頭、向右招招手、用你的左手拍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摸摸左耳……

  2.全班搶答:(整數的大小變化規律)

  (例)從285到28500的大小變化(擴大到原來的100倍)

  從16000到16的大小變化(縮小到原來的1/1000倍)……

  教學過程:

  (一)導學自學

  新課伊始,我就讓全班學生來讀一個奇怪的數,隨著課件演示:360.0→36.00→3.600→3600,學生也跟著報出不一樣的數,這就產生了一個疑問:怎麼數字沒變,大家卻報出不同的數?原來是調皮的小數點在搗亂。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起來了,內心產生要知道小數點移動會引起小數怎樣的大小變化的強烈願望,此時便可以馬上進入新課教學。

  (二)示學量學

  成功教學法強調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學習,我在上課的前一天晚上給學生布置了預習《小數點搬家》的任務,同時完成自學表。而書上的情境圖一直惹來許多爭議:快餐的價格從4元一直降到4分才使山羊餐廳從沒有顧客到客人如潮,跟現實生活不符。所以我不打算把這情境作為新課的引入,而是讓學生在預習時自己去理解、去找原因、談感受。

  (三)施教施學

  我故意以考學生的自學情況為由,讓學生在急迫修改不合理價格的心情中主動探索小數點移動所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之所以選擇巧克力和蛋糕為情境,是因為一來這些是學生平常最愛吃的零食,他們會比較清楚價格,二來這兩種食物隨著份量的大小和質量的高低而有較大的價格差異,這就正合我心意,讓學生猜出兩種價格,從而順勢探尋小數點移動兩次的規律。

  教學時,我跟學生說:剛才一個不留神,調皮的小數點又跑到商場裡搗蛋去了。看這裡,一顆巧克力糖果的價格是50.00元,大家覺得價格合理學生會說:小數點應該向左移一位,使價格變成5.00元。

  也有的學生會說:小數點向左移兩位,價格變成0.50元會有更多人買。

  就這樣,逐步引導學生探尋出小數點向左移的規律。

  同時我也板書出:從50.00到5.00,小數點向左移了一位,這個數也縮小到原來的1/10,列式為5010=5。

  當講小數點向左移兩位時,還特別要學生解釋一下,這個數縮小到原來的1/100是怎麼知道的,再來板書小結,然後乘興追擊,讓學生得出小數點向左移三位、四位等的變化規律。

  最後,用蛋糕的標價0.80元來讓學生同桌交流,自己歸納出小數點向右移的規律。總結後讓全班齊讀規律來加深記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3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 第54-55頁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引領學生在經歷問題情境的過程中發現、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在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培養觀察、比較、猜測、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體會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嚴謹與簡潔。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會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同伴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流程:

  一、由主題圖情境匯入新課。

  師:商場要進行大拍賣,王老師來到了商場,同學們看這副圖,你收集到了哪些數學資訊?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匯入:師:這麼便宜,王老師決定買2件夾克衫和2條褲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們一起來口頭列式。

  (65+45)×2 65×2+45×2 —板書

  2.猜測驗證:猜想一下,兩道算式的計算結果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有猜想就要有驗證,同學們來認真計算,看計算結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彙報:計算結果是相等的,兩個算式可以用“=”相連。來看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兩邊都有65、45和2,一個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積,另一個式子是先求積,再求和等)

  師:不知道同學們發現了沒有,(65+45)個2,不就是65個2加45個2嗎?(師比劃)

  4.師:假如老師要買的是2件短袖衫和2條褲子,老師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嘗試用兩種方法完成,完成後簡單交流)

  (32+45)×2 32×2+45×2 —板書

  師:(32+45)個2,就是32個2加45個2。(師比劃)

  5.比較類推:

  師:這兩組算式左右兩邊相等是一種巧合還是有規律呢?同學們能不能舉一些類似這樣的算式呢?(強調計算結果)

  6.表達交流:

  師: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所有具有這種規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內嗎?可以交流討論。

  小結:如果用字母a 、b 、c來表示這三個數,這樣的規律該怎麼表示?

  (a+b)×c=a×c+b×c(師比劃,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比劃)

  7.揭題: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8.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還有什麼話要說,請認真看:

  認識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著家傳助人的美德,默默的為我的祖國——數學王國貢獻著我的智慧。 有的同學還不是很認識我,告訴你們吧,我的職責範圍是: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加起來,結果不變。

  舉個例子來說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這麼認識我,你就錯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訴你,我的本事大著呢。我其實有很多的變身:

  不信,我變——9×7+8×7=(9+8)×7=56+63=119,這是我的逆應用,如果你覺得這樣說著拗口,也可以說是反過來應用,呵呵。

  我再變——

  (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為我喝彩吧! (摘自黃崇波老師的部落格,內容有修改。)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師:乘法分配律會變身,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斷正誤,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聰明”:括號中該填什麼數字才能讓計算更簡便,填上後快速計算。

  ( )×( )+78×21

  4.平湖小學三、五、六年級學生人數情況如下表。

年級三年級五年級六年級
班級數333
平均每班人數464650

  (1)三年級和五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級比五年級多多少人?

  5.自提問題,自由完成:

  一塊長方形菜地種了青菜和蘿蔔,請聰明的你根據自己收集的數學資訊自編數學問題,自由解決,如果有困難的話,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課小結

  1.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將自己的收穫寫成一篇數學筆記。

  2.課後回憶我們學過的運算律,想想他們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4

各位老師:

  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的第二部分學習內容《平移》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的: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內容件、簡析

  學生在三年級的(下冊)已經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現象。掌握了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一次的方法,這是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本節教學內容是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分別沿著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即連續平移兩次。透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圖形與變化內容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併為第三學段深入探究圖形與變化的內容打下基礎。

  教材第64頁例題是把圖形連續平移兩次,這裡我是這樣理解的:1、讓學生體會變換圖形的聞之,有時需要把它平移兩次,讓學生能夠說明白平移的方法,重點在說;2、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把例題圖沿著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各平移一次,畫出平移後的圖形,重點在畫。為學生利用有關平移的已有經驗解決提供了機會,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至於先向右還是先向下平移都是可以的,為學生探索多樣的平移方法提供了空間。

  2、教學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使學生初步瞭解圖形的平移變換,能正確判斷平移變換,掌握把簡單圖形沿著水平和豎直方向梁旭平移兩次;

  過程與方法方面: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進一步增強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使學生在認識平移的過程中增強對圖形與變換的興趣,進一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圖形的美。

  3、教學重難點。

  在方格紙上畫出連續平移後的圖形,並能說出平移的方法。

  4、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方格作業紙。

  二、說教法與學法。

  常言道:學有良方離不開教有善法,教有善法離不開學有良方。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教法上我要做到設鏡引趣,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積極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在學法上要主動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主動同桌互學、小需研討、集體交流。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充分地說,在說中理解平移的方法;讓學生儘量的畫,在畫中掌握平移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1、課件出示遊樂場場景圖:摩天輪、飛椅、旋轉木馬、滑梯、小火車等。

  2、引導學生對它們進行分類,從而揭示課題:在遊樂場中,像滑梯、小火車等沿直線運動的現象,叫做平移。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平移”。

  設計意圖:

  從學會感興趣的情境入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下哦那個生活中發現數學現象的能力,同時透過分類,加深對平移和旋轉的感知。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畫。(複習)

  (1)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小火車頭平移後的位置。

  (2)反饋交流。(指導說清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離。)

  2、設疑。

  (1)出示小火車頭的兩次平移圖。

  (2)找出與自己所畫的圖的區別。

  (3)思考:這幅圖是如何畫出來的?(重點引導學生說,尤其注意學生是否說清楚參照點或參照線段。)

  設計意圖: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絡。在這裡我合計了利用學生自畫圖和教師提供圖之間的衝突,讓學生去發現它們的區別,找出其中的變化,並重點引導學生去表達出其中的不同。關鍵說明其平移的過程,從而為下面的繼續操作提供依據。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再畫。

  (1)出示教材64頁例題第二幅圖。(即:先向下平移再向右平移)

  (2)獨立畫圖,同桌交流。

  2、同桌互檢。

  (1)利用一張空白方格紙,為你的同桌設計一道題。

  (2)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

  聯絡課本例題,讓學生把說的方法用畫體現出來,完成從會說到會畫的提升;然後設計讓同桌互出問題的環節,完成從會畫到會評的提升。層層升級,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四)、鞏固新知。

  1、完成65頁“想想做做”第一題。

  2、小組合作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題。

  設計意圖:

  第一題是讓學生說出平移的方法,檢驗學生對於平移方法的表達,提高學生用語言表達數學知識的能力;第二題練習的設計可以教給學生檢驗兩條直線是否平行,為學生檢驗兩條直線是否平行提供新的方法。

  (五)、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收穫。

  設計意圖:

  陶行知說:或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啟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所以在課的結束環節引導學生說說這節課的看法和感受,並從中提煉出學習的方法,從而為以後的學習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學習手段。

  四、說板書設計。

  平 移

  移動一次 移動兩次

  (貼小火車 (同桌互測的

  頭方格紙) 推薦圖一兩份)

  向右平移5格 (生說師寫或生寫)

  設計意圖: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其中包含一節課中的點點滴滴,全面而簡明的將所授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

  五、說課後反思。(略)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5

  一、教學內容: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例5“商的變化規律”第三個“商不變的規律”。

  二、教材分析

  “商的變化規律”在小學數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進行除法簡便運算的依據,也是今後學習小數乘除法、分數、比的基本性質等知識的基礎。教材中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技能,透過計算比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商的變化規律。這部分內容不但可以鞏固所學的計算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裴老師教學的這一課,是在學生剛剛學習了除數不變,被除數和商的變化規律和被除數不變,除數和商的變化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有了前面學習的基礎,學生在語言表述和思維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困難,學習起來比較輕鬆。

  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透過觀察、比較、探索,使學生髮現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的規律。

  2、培養學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透過觀察、比較、探討發現商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理解被除數和除數的變化同步性,商不變時,被除數和除數相同的變化情況。

  四、教學設想

  1、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自主探究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前面學習兩條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完善了三個規律,使商的變化規律更完整,也為學生今後的數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透過課堂教學的實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規律、總結規律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嘗試、交流的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交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緊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將學生知識、能力有效延伸

  本課透過研究商不變的規律,在學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數、除數、商之間存在著變化的規律基礎上,抓住學生這個知識的生長點,從單純的算式計算延伸到算式內部、算式之間的聯絡上,延伸學生的知識範圍。進而使學生透過本節課研究,經歷數學規律產生或發現的一般過程。

  3、嘗試猜測—驗證—總結結論的數學學習方法,學會辨證的分析問題

  本課使學生在平常的口算練習中,根據思考,得出一個初步的推測,這個推測是否正確,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進行嚴格的驗證,在驗證的過程中,不僅僅使學生學會從廣泛的正面舉例中證明自己的推測,還要全面的分析,從相反方面思考舉出反例,使得出的結論更加全面、正確。舉反例對學生來說是個突破,能用逆向思維分析解決問題,對於學生將來的學習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整節課就在學生不斷的猜測—驗證—總結結論中,參與了獲取知識的過程,嘗試了這種數學學習方法。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師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讓學生口算結果,後面的這道題目由於難度較大,所以學生算不出來,而教師輕易的算了出來,給學生留下懸念。

  (二)自主探索,發現規律

  1、初步發現規律

  口算一組:

  14÷2=7 560÷80=7

  140÷20=7 5600÷800=7

  280÷40=7

  觀察這組算式,

  得出:被除數乘10,2,除以2,除數也跟著變化,而商不變

  2、逐步完善,讓學生舉例驗證我們剛發現的規律

  詢問學生還有別的發現嗎?所有的數都符合這一規律嗎?

  突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0是不可以的。

  (三)反饋練習,應用規律

  這一部分分四個層次進行學習。

  1、規律的直接應用:第94頁第4題:從上到下,根據第1題的商寫出下面兩題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規律的運用增加了難度,讓學生體會到應用規律計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透過判斷哪個算式的結果與48÷12=4的商相等,說說理由的練習,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規律的理解和應用。

  ① (48÷4)÷(12÷4) ② (48×5)÷(12×5)

  ③ (48×3)÷(12÷3) ④ (48÷3)÷(12÷4)

  4、考查學生對規律的靈活掌握情況,透過900÷25的題目,讓學生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4,然後化難為易。

  在這幾個鞏固反饋中,採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側面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商不變規律”。而學生也在創設的情境中,圍繞中心問題透過觀察比較,探究規律,發現規律,表述規律,應用規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發現、抽象概括、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6

  一、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排列規律。

  2、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感受數學的價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著數學知識,初步培養學習發現規律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3、透過數學活動,初步培養學習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發現圖形迴圈排列的規律。

  二、教學策略

  設計理念:

  在變化無窮的課堂裡,到處充滿著課改的氣息,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性的灌輸,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動手、動腦,使學生主動發展。本節課我就從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出發,變教師角色由單純的指導者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情感距離,給孩子一個自主發現與創造的空間,使他們體驗成功,體驗快樂,產生不斷學習的內心需要。

  學情分析:

  鑑於學生對週期排列規律的瞭解,我充分為學生提供猜想、活動交流的機會,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在描述、思考和討論交流活動過程中充分感受圖形迴圈的規律。

  教學方法:

  對於二年級學生而言,要徹底理解圖形中的迴圈規律不是易事。因此我在教學方法的思路體現是:

  教就是為學服務的,教法應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奇、思維具體形象等特徵。

  我用遊戲教學法、直觀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教學效果。

  說學法:

  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配合現代教學手段等,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快樂地學習氛圍。

  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各抒幾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的教學理念:讓每一位孩子在我的課堂裡找到自信。

  三、教學程式

  1、遊戲激趣、回顧舊知

  回顧舊知,感受生活中的規律,便於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延續學習。

  2、遊戲激趣、引入新知

  注重創設開放的教學情景,給學生以充分的思維空間。

  新課開始,我就以學生們喜愛的小動物引入,讓學生觀察不同的排列順序,並讓學生進行排列表演,使集中精力,自然地進入學習境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利於大面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注意狀態等,使教師的授課能象磁鐵一樣吸引住學生的心魄。

  3、自主探究、發現新知

  這些圖案都是內容色彩豐富,都是同學們平時喜歡的。使學生在“玩中學”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使學生以_佳的學習心理去獲取知識,讓他們儘快進入課堂角色,成為學習的主人。出示小東家牆面、地面問題,這一活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鞏固了新知,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欣賞美的能力。使學生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發現規律,提示規律。

  4、自由設計、深化新知

  我為學生營造了大膽發揮想象,大膽創造設計的氛圍。

  我希望學生在課堂上能設計出不同的迴圈排列規律。

  反覆實踐、鞏固新知

  “趣”是人們認識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積極傾向,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慾望。

  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轉盤遊戲。設計有趣、形式多樣的活動,效果絕對是事半功倍的。

  總之,這節課是根據低年級兒童趨樂性理特點設計的,師生在和諧的教學活動中各有所得。課雖盡,味猶存。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7

  說教材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資料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為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透過正確地認讀統計圖,為今後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瞭解繪製統計圖的過程。

  2.根據折線統計圖,學生能描述,分析資料,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根據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資料的變化,學會預測問題的結果或趨勢,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4.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奧運事業的愛國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為: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學會製作折線統計圖。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說教學理念

  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匯入與例題教學,打破了傳統數學課的枯燥無味,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匯入用奧運會,畫圖用樂樂的體溫表,練習用老總選擇人員進行進修等,從而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說教法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特別是採用了課件演示描點的過程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畫圖的過程,和課件演示線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傾斜角度決定增減幅度的特點,從而突破畫圖和歸納折線統計圖的難點。

  說學法

  教學時,我透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成激趣匯入——探究新知——實踐應用——總結特徵——運用知識五塊內容,

  在激趣匯入部分:透過今年奧運會的知識進行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來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在探究新知部分:複習統計圖的各部分名稱,瞭解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把統計圖補充完整和根據變化趨勢預測下一屆奧運會中國的金牌數量。

  在實踐應用環節,我設計了樂樂的體溫統計表:讓學生製作折線統計圖,除了能讀懂圖外,還初步理解傾斜角度是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從而總結特點:

  先透過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異同點的對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從不同點來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觀察折線統計圖中線段上升——數量增加,下降——減少,傾斜角度——增減幅度,從而引出不僅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還清晰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最後,在運用環節,設計了三個練習內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並簡單分析數量的變化(股票圖、心電圖)。

  二是用江南車城兩個銷售員的的統計圖來選擇進修的名額,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三是比較兩個內容,從而來選擇哪一個內容適合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主要是為進一步進一步突出折線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

  說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板書既簡潔明瞭,又一目瞭然,體現了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這節課,我認為學生動手了,但小組合作,討論得還不夠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8

  一、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三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第三課時:“小數的性質”(課本第64-6 5頁,例1—例4)包括:

  (1)小數的性質;

  (2)小數性質的應用(六年制第八冊第四單元)。

  2.教材所處地位:本節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對小數的性質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節的難點,小數性質的應用是本節的重點。

  4.教學目標:(1)識記理解小數的性質;(2)根據需要把小數化簡或是把整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二、教法

  1.透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 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 口、動眼以及採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學法

  透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 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四、教學程式

  (一)談話法匯入新課

  在商店裡,經常把商品的標價寫成這樣的小數:手套每雙2.50元,毛巾每條3.00元。這裡的2.50元、3.00 元分別是多少錢?(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為什麼能這樣寫呢?這是小數的一個重要性質,是我們今 天要學習的內容,並板書“小數的性質”。

  (二)講授新課

  1.研究小數的性質

  (1)出示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米尺(10釐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是同一點,說 明: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板書)。

  請同學們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米);10釐米是10個1/100米,可寫成怎樣 的小數?(0.10米),100毫米是100個1/10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0米)

  板書:因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這裡應用直觀演示法,變抽象為具體。然後板書準備比較,觀察上下兩個等式,說明0.1、0.10、0.100 相等,再添上“因為”、“所以”、“=”。

  A.從左往右看,是什麼情況?(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

  B.從右往左看是什麼情況?(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C.由此,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在這裡應用了比較法,便於發現規律,揭示規律,總結性質。

  (2)為了進一步證明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較0.30和0.3的大小。(圖略)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例2。

  教師指示,學生思考:

  ①左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0份)陰影部分佔幾分之幾?(30/100)用小數怎樣表示?(0.30 )

  ②右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份)陰影部分佔幾分之幾?(3/10)用小數怎樣表示?(0.3)

  ③引導學生小結從圖上可以看出:0.30是30個1/100,也是3個1/10。0.3是3個1/10。所以得出:0.30=0.3 。

  ④由此,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師生共同小結、板書如下:

  例2:0.30=0.3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為了幫助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教師強調指出:為什麼在小數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數的大小就不變 呢?(因為這樣做,其餘的數所在數位不變,所以小數的大小也就不變。舉例說明)小數中間的零能不能去掉 ?能不能在小數中間添零?(都不能,因為這樣做,其餘的數所在數位都變了,所以小數大小也就變了。舉例 說明)整數是否具有這個性質?(沒有,理由同上第二點)

  2.小數性質的應用

  教師談話:根據這個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1)化簡小數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簡。

  提問:這樣做的根據是什麼?(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弄清題意後,學生回答,教師板 書:0.70=0.7;105.0900=105.09。透過這組練習鞏固新知,為以後小數作結果要化簡作準備。

  口答:課本“做一做”第1題。

  (2)把整數或小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教師談話:有時根據需要,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還可以在整數的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 0”,把整數寫成小數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小組討論後,2人板演,其餘學生齊練,訂正,表揚。

  0.2=0.200 4.08=4.080 3=3.00

  練習:口答課本第65頁的“做一做”第2題。

  討論小結:改寫小數時一定要注意下面三點:

  A.不改變原數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數改寫成小數時,一定要先在整數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後再添“0”。(想一想為什麼)

  3.學生仔細閱讀課本第64頁的例1、例2,記住並理解小數的性質;閱讀課本第65頁例3、例4掌握小數性質 的應用。

  五、鞏固練習

  1.練習十三第1題:下面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對口令,其餘學生當小評委 。

  第2題:把相等的數用線連起來,先在書上填好後,再提問找朋友。一個同學在第一欄裡按順序報數,其他 同學準備當朋友。

  第3題:下面的數如果末尾添“0”哪些數的大小不變,哪些數的大小變化?小組討論,提問訂正,找規律( 小數的末尾添“0”大小不變,整數的末尾添“0”大小變了)。

  第4題:化簡下面小數,採取搶答來完成。

  第5題:先填書上再口答訂正。

  2.練習十三第6題:用元作單位,把下面的錢數改寫成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2人板演,其餘學生齊練, 評價鼓勵。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9

  一、 說教材

  《認識整萬數》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數,並能正確讀、寫和比較萬以內的數的大小的基礎上,教學整萬數,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數目,認識萬級和個級的數位順序及計數單位,會讀寫整萬數。教材分為三段安排教學內容。

  第一段,教學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和“千萬”。教材透過呈現生活的例項,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會出現較大的數,引發學生求知慾,再以“10個一千是一萬”為基礎,藉助計數器,引出“十萬”“百萬”“千萬”這些計數單位。

  第二段,教學整萬數的含義及讀寫。這裡將寫數和讀數結合起來學習,讓學生體會數的實際意義。

  第三段,教學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教材介紹了我國的計數習慣,根據已有知識,給出各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讓學生聯絡讀寫的體驗,透過類比,推出萬級各數位的名稱和順序。

  教學目標:

  1、憑藉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使學生在認識個級數的基礎上,認識萬級的數,認識記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確定各數位所對應的名稱;掌握整萬數的含義和讀寫。

  2、透過操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感受大數目的意義,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

  3、感受大數目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學習大數目的興趣和認識大數目的自信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點:掌握億以內的數位順序,正確讀、寫整萬數。

  教學難點:讀整萬數,瞭解整萬數的含義,感受大數目的數值。

  二、說教法和學法

  藉助計數器,幫助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理解每個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結合多媒體,展示生活中這樣的大數目,讓學生感受整萬數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三、說設計理念

  1、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從身邊的資料出發引出大數,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去讀數,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3、藉助於直觀教具計數器撥一撥、數一數,由計數器上對計數單位的認識直接切入數位的認識,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讓學生髮現每個數級的數位的排列規律。

  4、透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比萬更大的計數單位及相關數學順序表,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三、鞏固應用、深化新知;四、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匯入時,選擇我國20xx年茶葉、甘蔗和油菜籽的總產量的有關資料,透過閱讀這些有意義的資料,既讓學生感受到大數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時也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 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

  學生對於相鄰數位間的進率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和學生一起回憶萬以內的計數單位及數位順序表。理解10個一千是一萬。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一萬一萬地數,從一萬數到十一萬,理解10個一萬是十萬;十萬十萬地數,從十萬數到一百萬,理解10個十萬是一百萬;一百萬一百萬地數,理解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透過師生共同合作、探討,認識更大的計數單位及相關順序表,充分體現了知識的一個逐步形成過程,使學生容易接受,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認識數位順序表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的經驗,完成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掌握各個計數單位所對應的數位。由計數器上對計數單位的認識直接切入數位的認識,逐步完善對數位順序表的認識,進而讓學生髮現每個數級的數位的排列規律。這樣安排可以為理解“讀萬級上的數的方法與個級相似”做準備。

  3、瞭解整萬數的含義,學習寫數、讀數。

  學生藉助計數器,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和數位順序表,在此基礎上,我又透過在計數器上撥一撥整萬數,幫助學生理解,多少萬就是多少個萬,因此需要在萬級上撥出多少,撥好後再讀一讀,寫一寫並交流讀、寫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的感悟整萬數的寫法和讀法。

  三、鞏固應用、深化新知

  整萬數究竟有多大,對學生而言比較抽象,也較難理解,透過讀寫生活中的大數目,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數的讀法和寫法,也初步體會到了整萬數究竟有多大,如:******有400000平方米相當於有40個教學樓那麼大。

  四、總結歸納、課外延伸

  引導學生進行小結,使學生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中的自我評價更能激勵學生自我發展。同時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進行課後調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整萬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學數學的目的也是為生活服務的。

  五、說板書設計

  我在設計板書時,安排了數位順序表,再根據數位順序表寫整萬數,並用紅筆突出萬級的寫法,突破寫書整個難點,也讓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目瞭然。充分體現了板書的概括性,指導性。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10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現代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選教法,注重學法;最佳化程式,突出主體。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係之後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絡,藉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後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技能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係;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發展性目標:經歷比較、最佳化的學習過程,發展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的能力。

  3、情感性目標: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激發學生興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答方法。

  二、 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 最佳化程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

  (二)在遊戲中引入;

  (三)在操作中發現;

  (四)在鞏固中深化;

  (五)在總結中提高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發思考:每天早晨揹著書包來上學,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髮現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相對、相反、同向)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呼叫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完成對新經驗意義的建構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基於此,課始創設了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情境,使學生能主動地在與情境的互動作用中學習。]

  (二)在遊戲中引入

  1、理解意義:新授課時,我以學生經常在做的兩個遊戲為主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並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遊戲1:紅綠燈——相向 遊戲2:跨步子——相對分頁標題#e#

  思考:兩個遊戲,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畫出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

  2、 聯絡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於相遇問題?

  3、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板書:兩個物體、同時、兩地、相對、相遇)

  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三)在操作中發現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在充分認識兩種運動方式後,問“你想研究哪種運動方式”,“認識了這兩種運動方式,你想透過這兩種運動方式知道什麼”。現在小組合作,我們來研究相遇問題,請你利用相遇卡擺一擺,並完成表格

  小組合作:

  (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行進,一位每次行3釐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釐米。

  (2)每行進一次把資料填入表中。

  行的次數

  紅色線段長

  蘭色線段長

  兩色線段長度和

  兩色線段距離

  (3)觀察表中的資料,研討發現了什麼?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兩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的運動規律,更好地去理解相遇問題的解題規律。:如:

  ①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直至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時,兩者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於總路程;

  ③因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時,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

  在學生不斷質疑,解疑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培養,探索求知的慾望得以激發,也使課堂上的單向資訊交流變為多向資訊交流。

  (4)藉助多媒體演示,突破難點。(多媒體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色的優勢被課堂教學廣泛使用,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相遇過程,抽象出線段圖,由直觀到抽象,即讓學生學的輕鬆,又分散的教學難點。

  2、應用規律

  例:(媒體出示)70頁,例2:兩個郵遞員同時從相距3000米的兩地相對而行。騎摩托車的速度是800米/分,騎腳踏車的速度是200米/分。經過幾分鐘兩個郵遞員相遇?

  (1)自己選擇學習方式

  A、獨立完成(鼓勵用多種解法)

  B、藉助教材(依據線段圖列式解

  C、請教同學

  (2) 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在例題的教學中,突出讓學生藉助實踐經驗解決問題。屏棄了過去的整齊劃一的教法,對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好的學生,讓他們獨立完成;對善於與人交往的學生,讓他們向同學請教;對樂於藉助教材的學生,讓他們看書,依提示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分頁標題#e#

  (四)在鞏固中深化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練習題時,我對教材做了處理,設計了一個“智力大沖浪,智奪小紅旗”的環節,力求形式多樣,條件問題開放,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第一環節:起跑線,是隻列式不計算的基本練習

  1、 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隧道。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是12米/天,乙隊的進度是14米/天。經15天打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解答)

  2、 小名和小化從相距180米的跑道上同時相對而行,小名每分鐘42米,小化每分鐘48米,兩人幾分鐘後相遇?

  第二環節:加油站:自選超市: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 比一比三道題的聯絡與區別;

  A、 兩輛汽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3小時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B、 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幾小時相遇?

  C、 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經3小時相遇,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 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380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幾千米?

  3、 客車和貨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客車每小時80千米,貨車每小時70千米,經過4小時,兩車相距10千米。A、B兩城相距多少千米?

  第三環節:凱旋門: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並編題。

  [設計開放性的練習,我考慮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你真棒”“祝賀你”隨著一聲聲讚揚,同學們肯定會一路過關斬將,站到領獎臺上。

  (四)在總結中提高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11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三課時,本單元教學方程的知識,是在四年級(下冊)“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編排的。為了使學生體會方程是擁有平衡的內在相等關係的等式,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產生學習方程的慾望,教材設定了多方面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這些具體的情境中獲取資訊,發現等量關係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述,然後嘗試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個相等關係。教材非常重視對相等關係的挖掘和描述,為後面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理解方程的含義。

  2、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係。而情感態度價值觀靠教師情感和教師的一舉一動進行滲透,一般不作為教學目標向學生展示。但由於自己教師語言少,所以滲透的不是很好。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方程的含義。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係。

  二、說學法

  先學、後教、檢測,檢測中發現錯誤,要及時更正,但在這一環節中,不是教師更正,而是學生自我進行更正,也就是“兵教兵”,所以,在檢測的時候,我先叫的是不好的學生,不好的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出現了錯誤,讓好學生去幫助,這樣,好學生又更進一步的掌握了知識,

  三、說教法

  本節課,我主要是讓學生看課本中的內容,“看圖看文——結合圖找相等關係——列方程——總結等式的特點”每一步都讓學生自主去完成,。

  四、說教學環節

  第一步: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第二步:出示自學指導,認真看課本p88的內容,看圖、看文字

  (根據下列提示:1、天平保持平衡,說明了什麼?2、x+5=10,x+5、10、”=”各表示什麼意思?3、結合圖1,從圖2、圖3中找出相等關係)

  思考:等式有什麼特點?

  第三步:先學

  1、看一看。

  (認真看課本p88的內容,看圖、看文字。)

  2、做一做。

  (請名一板演,其餘練習本完成。)

  第四步:後教。

  1、更正。

  2、討論(議一議)。

  ⑴評議對錯。

  ⑵評議板書。

  ⑶小結等式的特點?

  3、加強訓練。

  第五步:全課小結。

  第六步:當堂完成作業。

  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能力水平有限,而且有是第一次用這種模式上課,所以在課堂組織上出現很多不足,敬請各位同行能批評指正,你們認真的點評將會促進一個年輕教師長足的進步。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12

  一、說教材

  《路程、時間與速度》是九義教材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

  1、說學情分析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係,具備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了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的生活經驗,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定關係,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併為以後學習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2、說預期效果

  根據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本節課預想達成的教學效果如下:

  (1)知識目標:透過對生活材料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係。

  (2)能力目標: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係,會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情感目標:養成學生積極關注、收集、處理生活中數學資訊的習慣,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

  3說教學重、難點

  要想達成預期的效果,教學中必須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係,會運用數量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是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速度單位的表示方法。

  對個九、十歲的孩子來說,“速度”的概念比較抽象,不像路程那麼明確,不像時間那麼常見,並且速度的單位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學生們從未見過,因此,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從大量的生活例項中感知並理解速度的含義,歸納出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內在聯絡。

  二、說教學方法

  1、教法:本節課我運用了遷移法、複合的現實數學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手段。

  2、學法:教學中運用了分析綜合法、經驗歸納法以及小組合作探究法指導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達成預期效果,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再現生活情境,匯入新課。

  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學時應設法為學生創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思考的慾望。因此本節課一開始就再現了同學們都非常熟悉和喜愛的運動會場景,“今年10月,我校舉行了第八屆運動會,學校打算選出一位運動員參加省‘徑賽明星’的比賽,你會怎麼選?”同學們當然會選跑的快的運動員。由此自然地進入第二環節。

  (二)主動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觀察運動員的兩張比賽成績表,從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數學資訊?誰跑的最快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透過觀察、分析、比較、思考,從表1中得出200米徑賽中張方最快,因為他用的時間最少,而1分鐘定時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長,所以他跑的最快,從而領會“路程一定時,時間越短速度越快;時間一定時,路程越長速度越快。”在上面的兩組快慢比較中,表面上看是比較路程或時間,實質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樣讓學生透過表面看實質呢?於是我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現在學校要在這兩名運動員中選出一名參加省‘徑賽明星’的比賽,該選誰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是啊,路程、時間都不相同,又怎麼比呢?情境條件和已有知識的矛盾、衝突,點燃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發現欲,也激發了他們暢談選擇理由的願望,積極調動原有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那就是要找一個統一的標準:他們每秒鐘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應運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透過列式,計算出他們每秒鐘跑多少米。(板書: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這些數量各表示什麼?一起聽智慧老人說說吧!(智慧老人講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定義)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相關聯的量,學生原來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達,所以,我藉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當地揭示概念,多媒體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又節省了時間,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速度的單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種形式說是5米/秒,6米/秒。那麼速度單位可以寫成……(板書速度單位)透過提問:速度單位與我們學過的單位有什麼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共同組成的,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速度的含義,知道速度是單位時間內所行駛的長度,這樣就架構起行程問題中三個數量之間聯絡的橋樑。接著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速度單位呢?引導學生創造出其他的速度單位,並進行板書。接下來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速度,同學們想知道你寫的這些速度哪裡會用到嗎?讓大家讀一讀,它們分別表示人、飛機、聲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說一說、讀一讀”能讓學生聯絡生活,從大量的生活例項中感知並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速度單位的表示方法,並讓學生認識了更多的速度單位,突破難點。在學生充分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這些數分別表示什麼?根據回答進行板書。那怎樣求速度呢?在這個教學重點環節裡,我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探究,透過小組討論總結、歸納數量關係,進而得出:路程÷時間=速度,這裡圍繞“總結---歸納”二個環節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深刻領會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密切聯絡。

  為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我充分藉助現代教育技術,開始情境的延伸:(課件)用線段圖表示題中數量,能使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更只管、更形象,解答問題後,透過提問:每道算式分別表示什麼?讓學生總結歸納出路程和時間的關係式:路程÷速度=時間,速度×時間=路程,仔細觀察這三道數量關係式,它們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透過對比,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數量之間的緊密聯絡。

  (三)多元分層訓練,鞏固內化。

  在鞏固練習中,我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設計了分層訓練。第一層:基本訓練,透過練習明確,已知路程、時間、速度中的任意兩個數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數量。第二層:綜合訓練,這三道圖文結合題,透過學生觀察、分析,從紛繁複雜的條件中獲取有價值的資訊解決問題。第一題求時間,第二題求速度,提別是第三題,它的解答方法多樣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時間,還可以比速度。在練習中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事物,能讓他們積極地思考,輕鬆地練習,感受著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四)聯絡實際應用,拓展提高。

  透過前面的學與練,學生對路程、時間與速度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到底學的這些知識有什麼作用呢?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應用這些數學知識呢?

  (1)限速標誌我知道

  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標誌牌。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為什麼人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呢?

  其實光的速度比聲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

  (3)氣象臺預測颱風到達的時間

  颱風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①今年8月,颱風“泰利”在西太平洋生成,沿西北方向在我國登陸,颱風距離大陸2160千米,中心風速60米/秒,你能預測颱風到達的時間嗎?

  ②現在臺風距九江約900千米,預計24小時後到達九江,你能估計颱風的速度嗎?

  這一環節充分利用數學學科與資訊科技的整合,讓學生看到自己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增強了數學應用意識,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願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13

  一、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第一課時。教材的主要內容學習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確度量角的大小。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學生已學習過角的認識,有了一定的基礎,本節課以學生的好奇心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興趣,透過質疑、解疑過程,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透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提出: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注意貫徹啟發性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角色。 依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透過學生的自主觀察認識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單位,會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知道它的度數。

  2、透過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學會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並讀出度數。

  3、透過一系列的觀察、操作活動,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4、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動參與學習、勇於探究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量角器,並正確使用量角器。

  教學難點是: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將設計五個環節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1、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2、 合作交流,觀察研究;3、嘗試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練習,拓展延伸;5、歸納小結,昇華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簡筆畫並提問:大家從這兩幅簡筆畫中發現了什麼?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圖形是由線段、圓、角組成的,從而教師提出問題:你瞭解哪些關於角的知識?簡單的問題,促使學生動腦回憶所學過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總結,為學習新知做好準備,也為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了一次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在此環節根據小學生喜歡簡筆畫的特點,透過簡潔生動的簡筆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順利匯入新課的學習。

  (二)合作交流,觀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的組成,師問,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什麼?小組合作,比一比誰找得多?透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並親自將自己的發現透過小組的形式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並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認知和情感得到同步發展。學生認識了量角器的結構和計量單位,並觀察1度角的大小,觀察量角器的刻度,重點認識內圈和外圈。通直觀演示,使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形成1°角的表象,這樣也符合學生認識規律;接著讓學生動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幾個比較特殊的角,在此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量角器上有兩個刻度30 °、150 ° 你認為應該讀哪個才正確,為什麼? 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銳角小於90°,鈍角大於90°,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同時使這幾個特殊的角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表象;再透過學生找一找刻度線,讀一讀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數,來突破內外圈刻度容易讀錯的難點,為後一環節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嘗試量角,探求方法

  這一環節一開始,教師提出:試著量一量,邊量邊想,你們是怎樣量的?有什麼好辦法?學生帶著問題,親自動手量角,並與同學討論如何量這個角的度數;在學生開始介紹時,引導學生嚴格運用數學語言,並及時糾正,針對難點,設計兩個問題:1。量角器的邊和角的一邊對齊,正確嗎?應該怎麼辦? 2。看度數時,有兩個數,應該怎麼看?什麼時候看內圈,什麼時候看外圈? ,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深化,是發展學生記憶力、思維力的重要手段。最後,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方法,並電腦課件重現量角的過程,既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又能對一些學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釋疑。

  整個環節,學生帶著問題,透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問題,掌握量角的方法,並充分利用

  (四)趣味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必要手段。本節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

  (1)量一量,排排隊

  動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個角的度數,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這些角排排隊,不僅能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又能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

  (2)量一量,擺擺圖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個角的度數,並擺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動手剪個五角星,小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個角的度數

  整個練習環節,讓學生透過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創設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五)歸納小結,昇華認識

  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會了什麼?學生自己小結,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既能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及時給予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1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100頁的“用計算器計算”及相關練習。

  2、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計算器已經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它給人們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計算問題帶來了方便,同時為探索數學問題,揭示數學規律帶來了便利。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學生或多或少地接觸和使用了計算器。學好這部分知識可以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為今後進一步學習電子計算機打下基礎。

  本節課內容的編排突出以下三個特點:①注重計算器與生活的密切聯絡;②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③注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從學生生活經歷及學生的學情發展方面出發,我擬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①使學生初步認識計算器,瞭解計算器的計算功能。

  ②能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在計算中體會計算器的優點,激發學生使用計算器的興趣,從小培養學生運用現代資訊科技的意識。

  ③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4、教學重、難點

  為了更好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按主次輕重處理好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重點:初步瞭解計算器的計算功能,會使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難點:熟練地用計算器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生動、活潑,富有好勝的心理,並且大部分學生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課堂上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生活中,較多的學生對計算器已有所認識,因此這節課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輕鬆的學到了知識。

  三、說教法、學法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現代教育的根本目標,新的教學理念提倡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根據這一總體目標,教師要培養學生積極觀察,勤於動手操作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他們從小能博採眾長,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團隊合作精神。因此,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本節課我採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課始時多媒體課件情境引入。教師根據課件加以敘述,把學生帶到情境中去開展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既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使學生自覺進入學習佳境。

  2、動手操作,互動合作法。

  讓學生在“試一試”“想想做做”等活動中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從中體會到計算器的優點。還讓學生在“找一找”的活動中透過小組合作找出規律。這些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良好習慣和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

  3、激趣法。

  根據兒童爭強好勝的心理,本課設計了“比一比”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以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為主線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我設計了下面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師:同學們,你們逛過超市嗎?(生答)咱們今天再去逛一下金江的百惠超市,好嗎?

  2、出示收銀情境。師:這位收銀員是小麗阿姨,她每天要收上千人的購物款。你們看小明買了4支鉛筆。(出示小明拿了4支鉛筆,並標明每支2元),誰能幫小麗阿姨口算一下,小明應付多少錢?指名回答後,一位叔叔買了一部電視機2859元,一臺電冰箱2507元,一個消毒櫃628元)師問:誰又能口算出這位叔叔應付多少錢呢?(讓學生稍做思考,體會口算時的困難。)師緊接著匯入新課: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用計算器計算”(板書:用計算器計算)

  (以上匯入設計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然後用多媒體展示出生動的畫面,從而把學生帶入到生活的情境中,這樣既能吸引了學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認識、使用計算器。

  1、師:大家認識計算器嗎?你們知道計算器面板上有什麼嗎?誰來向大家介紹介紹?(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情況,適當小結:計算器面板上有顯示器和鍵盤)

  2、師: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鍵盤上各個按鍵是做什麼用的?(學生介紹後教師和學生一起重點認識:開機、關機、清除、數字、運算子號等按鍵。)

  3、師:你們知道計算器有什麼作用嗎?會使用它進行計算嗎?(

  (三)梯級練習,鞏固提高

  1、“試一試”

  765+469 3028-2965 589×76

  41600÷128 765+469-296 816÷68×27

  然後說一說:用計算器計算有什麼優點?(準確、快捷)。

  (這一活動,放手讓學生單獨練習,使他們在操作中熟悉鍵盤,在操作中養成技巧,並從中體會到計算器在計算中的優點,激發學生使用計算器的興趣,培養學生從小就有使用先進科學技術的意識。)

  2、比一比:課文第101頁的第32題

  (以比賽的形式進行操作,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防止學生情緒冷卻和學習疲勞,又達到逐步熟練使用計算器的目的)。

  3、找一找。

  ①用計算器計算下列式子。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②小組討論找出式子的規律。

  (以上題目,讓學生透過利用計算器算出得數,然後比較得數找規律填第六個式子。既能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來參與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4、聯絡生活,擴充套件延伸。

  ①回到情境引入的最後一道題(多媒體展示)

  ②師:同學們,現在請你們用計算器幫小麗阿姨算一下,買電視機、電冰箱、消毒櫃的這位叔叔應付多少錢?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明白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學好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進一步體會到計算器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也回應了開頭的引入。)

  (四)總結:這節課學了什麼?

  (這樣的總結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15

  《三角形的內角和》說課稿

  一、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三角形的內角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也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學好它有助於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係,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三角形是常見的一種圖形,在平面圖形中,三角形是最簡單的多邊形,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學生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還認識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分類等有關三角形的知識。這些都是學生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概念的基礎。我們把握好“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特徵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可以透過動手操作,獲取新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以後學習更復雜的幾何圖形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2、能力目標:①透過學生測量、撕拼、摺疊、觀察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索、發現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②能運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①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②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說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索和發現三角形內角的度數和等於180°。

  難點:透過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學生自己探索和發現三角形內角的度數和等於180°,並能應用這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因此,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直觀教學法和動手操作實驗法。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整節課我以學生為主的 “活動教學”貫穿全過程。設計有獨立活動、同桌活動及分小組活動。在具體活動中,雖然小學生的遺忘性較強,但不得不承認學生已學過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所以一開始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說,從學生說中匯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爭吵”,引出與學生要學習的內容——三角形的內角,然後設疑: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由於學生在小學學過這樣的知識,所以很輕鬆地就可以答出。所以我直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得出這樣的結論。讓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再透過測量、拼折、驗證等方式讓學生確定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匯入新課;二是自主探究,證實規律;三是應用延伸,解決問題;四是深化思維,拓展知識;五是課堂總結;六是作業佈置。下面就具體的教學環節說說我的設想。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和鼓勵。開始上課,我就大膽放手讓學生說三角形的特性、分類等有關知識,從學生說中匯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爭吵”,引出與學生要學習的內容——三角形的內角和,然後設疑: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願望和興趣。

  (二)自主探究,證實規律:

  1、理解標目:學生有了探索的願望和興趣,可是不能沒有目標的去探索,那樣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沒有結果,所以一開始我先不急於動手探索,先讓學生明白什麼是三角形的內角和。

  2、 猜想:目標明確後,我就讓學生大膽猜想,形成統一的認識,使後邊的探索和驗證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

  3、 驗證{自主探索}:學生形成統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後,我就把課堂大量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數學探究活動{既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動中,我既不像過去那樣告訴學生怎麼動手去驗證,讓學生做機械的操作員,不是隨意放開讓學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機的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從不同的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但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驗證活動,而且使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動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論證推理能力。具體過程為:量量、拼一拼、折一折――說說、議議――小結。

  4、 鞏固內化:俗話說的好:“熟能生巧”。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透過練習。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要透過一定的思考練習,課程標準提倡練習的有效性。對此,我非常注意將數學的思考融入不同層次的練習之中,很好的發揮練習的作用,如:根據普遍三角形兩個角求一個角,根據特殊的三角形求出三角形的三個角的度數{具體在練習一,第二、應用延伸練習一中都有體現},從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這些練習設計目的明確,針對性強,使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得到不斷的發展。

  5、 拓展創新: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是從簡單到複雜,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學習的知識往往是後面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要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本課最後,我給學生出了一道透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遷移就可以完成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既培養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6、說課堂總結

  採用用先讓學生歸納補充,然後教師再補充的方式進行:⑴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2)看書設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六.說教學板書

  這是一節操作課,學生要掌握的概念較少,所以整個板書我以表格為主,主要把學生大量的驗證成果展示出,讓學生親自動手後再透過觀察,一目瞭然,得出結論——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簡間但又層層涉及,形式活潑,色彩也較豐富。

  總之,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一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於落實和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