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教案(15篇)

八年級數學教案(15篇)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經歷用數格子的辦法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合情推力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

  2、探索並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數量關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說理和簡單的推理的意識及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勾股定理的由來,並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難點:勾股定理的發現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匯入課題

  出示投影1(章前的圖文p1)教師道白:介紹我國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貢獻,並結合課本p5談一談,講述我國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國家之一,介紹商高(三千多年前週期的數學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貢獻。

  出示投影2(書中的P2圖1—2)並回答:

  1、觀察圖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個小方格,即A的面積為______個單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個小方格,即A的面積為______個單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個小方格,即A的面積為______個單位。

  2、你是怎樣得出上面的結果的?在學生交流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直接發問:

  3、圖1—2中,A,B,C之間的面積之間有什麼關係?

  學生交流後形成共識,教師板書,A+B=C,接著提出圖1—1中的A.B,C的關係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書中P3圖1—4)提問:

  1、圖1—3中,A,B,C之間有什麼關係?

  2、圖1—4中,A,B,C之間有什麼關係?

  3、從圖1—1,1—2,1—3,1|—4中你發現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形成共識後,教師總結:

  以三角形兩直角邊為邊的正方形的面積和,等於以斜邊的正方形面積。

  三、議一議

  1、圖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邊長表示正方形的面積嗎?

  2、你能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度之間的關係嗎?

  在同學的交流基礎上,老師板書:

  直角三角形邊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說:如果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為a,b,斜邊為c

  那麼

  我國古代稱直角三角形的較短的直角邊為勾,較長的為股,斜邊為弦,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來。

  3、分別以5釐米和12釐米為直角邊做出一個直角三角形,並測量斜邊的長度(學生測量後回答斜邊長為13)請大家想一想(2)中的規律,對這個三角形仍然成立嗎?(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這裡的29英寸(74釐米)的電視機,指的是螢幕的長嗎?只的是螢幕的款嗎?那他指什麼呢?

  五、鞏固練習

  1、錯例辨析:

  △ABC的兩邊為3和4,求第三邊

  解:由於三角形的兩邊為3、4

  所以它的第三邊的c應滿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題,首先應具備直角三角形這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可本題△ABC並未說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沒有依據。

  (2)若告訴△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邊C也不一定是滿足,題目中併為交待C是斜邊

  綜上所述這個題目條件不足,第三邊無法求得。

  2、練習P7§1.11

  六、作業

  課本P7§1.12、3、4

八年級數學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正方形》這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二節的內容。縱觀整個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等有關知識及簡單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等平面幾何知識,並且具備有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續,又是對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進行綜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本節課的重點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質,難點是理解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之間的內在聯絡。根據大綱要求,本節課制定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質;

  2、能正確運用正方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推理、論證;

  (二)能力目標:

  1、透過本節課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探究、分析、歸納、總結等能力;

  2、發展學生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樹立科學、嚴謹、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學風;

  2、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相互討論的團隊精神;

  3、透過正方形圖形的完美性,培養學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學生分析:

  該段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特意設計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培養說理能力,讓學生們能逐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採用"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方法。

  透過學生動手,採取幾種不同的方法構造出正方形,然後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透過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正方形性質定理,最後以課堂練習加以鞏固定理,並透過一道拔高題對定義、性質理解、鞏固加以昇華。

  四、學法分析:

  本節課重點是從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分析歸納總結能力為出發點,著重指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在小組討論中透過互相學習,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五、教學程式:

  第一環節:相關知識回顧

  以提問的形式複習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定義及性質之後,引導學生髮現矩形、菱形的實質是由平行四邊形角度、邊長的變化得到的。並啟發學生考慮,若這兩種變化同時發生在平行四邊形上,則會得到什麼樣的圖形?讓學生們透過手上的學具演示以上兩種變化,從而得出結論。

  第二環節:新課講解透過學生們的發現引出課題“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義: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變化出正方形的過程,並再次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邊形的邊、角的變化演變出正方形的過程。請同學們舉手發言,歸納總結出正方形定義:一組鄰邊相等,且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再由此定義啟發學生們發現正方形的三個必要條件,並且由這三個條件透過重新組合即一組鄰邊相等與平行四邊形組成菱形再加上一個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兩個定義: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內容藉助課件演示其變化過程,進一步啟發學生髮現,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性質。

  2、正方形的性質定理1: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並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以上是對正方形定義和性質的學習,之後是進行例題講解。

  3、例題講解:求證: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把正方形分成四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此題是文字證明題,由學生們分組相互探討,共同研究此題的已知、求證部分,然後由小組派代表闡述證明過程,教師板書,在板書的過程中,請其它小組的同學提出合理化建議,使此題證明過程條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邏輯,同時強調證明格式的書寫。從而培養他們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課堂練習:第一部分採用三道有關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對角線、邊長計算的填空題,目的是對正方形性質的進一步理解,並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

  第二部分是選擇題,透過體現生活中實際問題,來提升學生所學的知識,並加以綜合練習,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數學實質是來源於生活並要服務於生活。

  5、課堂小結:此環節我是透過圖框的形式小結正方形和前階段所學特殊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絡,透過對所學幾種四邊形內在聯絡體現正方形完美的本質,渲染學生們應追求象正方形一樣方正的品質,從而要努力學習以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達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業設計:作業是教材159頁,第12、14兩小道證明題,透過此作業讓同學們進一步鞏固有關正方形的知識。

八年級數學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加深對加權平均數的理解

  2、會根據頻數分佈表求加權平均數,從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會用計算器求加權平均數的值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根據頻數分佈表求加權平均數

  2、難點:根據頻數分佈表求加權平均數

  3、難點的突破方法:

  首先應先複習組中值的定義,在七年級下教材P72中已經介紹過組中值定義。因為在根據頻數分佈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過程中要用到組中值去代替一組資料中的每個資料的值,所以有必要在這裡複習組中值定義。

  應給學生介紹為什麼可以利用組中值代替一組資料中的每個資料的值,以及這樣代替的好處、不妨舉一個例子,在一組中如果資料分佈較為均勻時,比如教材P140探究問題的表格中的第三組資料,它的範圍是41≤X≤61,共有20個數據,若分佈較為平均,41、42、43、44…60個出現1次,那麼這組資料的和為41+42+…+60=1010。而用組中值51去乘以頻數20恰好為1020≈1010,即當資料分佈較為平均時組中值恰好近似等於它的平均數。所以利用組中值X頻數去代替這組資料的和還是比較合理的,而且這樣做的好處是簡化了計算量。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種近似計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讓學生去讀統計表,體會表格的實際意義。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欄目的意圖。

  (1)、主要是想引出根據頻數分佈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的計算方法。

  (2)、加深了對“權”意義的理解:當利用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組資料中的平均值時,頻數恰好反映這組資料的輕重程度,即權。

  這個探究欄目也可以幫助學生去回憶、複習七年級下的關於頻數分佈表的一些內容,比如組、組中值及頻數在表中的具體意義。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圖。

  (1)、使學生透過思考這兩個問題過程中體會利用統計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2)、幫助學生理解表中所表達出來的資訊,培養學生分析資料的能力。

  3、P141利用計算器計算平均值

  這部分篇幅較小,與傳統教材那種詳細介紹計算器使用方法產生明顯對比。一則由於學校中學生使用計算器不同,其操作過程有差別亦不同,再者,各種計算器的使用說明書都有詳盡介紹,同時也說明在今後中考趨勢仍是不允許使用計算器。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不是利用計算器求加權平均數,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確實可以運算變得簡單。統計中一些資料較大、較多的計算也變得容易些了。

  四、課堂引入

  採用教材原有的引入問題,設計的幾個問題如下:

  (1)、請同學讀P140探究問題,依據統計表可以讀出哪些資訊

  (2)、這裡的組中值指什麼,它是怎樣確定的?

  (3)、第二組資料的頻數5指什麼呢?

  (4)、如果每組資料在本組中分佈較為均勻,比組資料的平均值和組中值有什麼關係。

  五、隨堂練習

  1、某校為了瞭解學生作課外作業所用時間的情況,對學生作課外作業所用時間進行調查,下表是該校初二某班50名學生某一天做數學課外作業所用時間的情況統計表

  所用時間t(分鐘)人數

  0

  0<≤ 6

  20

  30

  40

  50

  (1)、第二組資料的組中值是多少?

  (2)、求該班學生平均每天做數學作業所用時間

  2、某班40名學生身高情況如下圖,

  請計算該班學生平均身高

  答案1.(1).15. (2)28. 2. 165

  六、課後練習:

  1、某公司有15名員工,他們所在的部門及相應每人所創的年利潤如下表

  部門A B C D E F G

  人數1 1 2 4 2 2 5

  每人創得利潤20 5 2.5 2 1.5 1.5 1.2

  該公司每人所創年利潤的平均數是多少萬元?

  2、下表是截至到20xx年費爾茲獎得主獲獎時的年齡,根據表格中的資訊計算獲費爾茲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齡?

  年齡頻數

  28≤X<30 4

  30≤X<32 3

  32≤X<34 8

  34≤X<36 7

  36≤X<38 9

  38≤X<40 11

  40≤X<42 2

  3、為調查居民生活環境質量,環保局對所轄的50個居民區進行了噪音(單位:分貝)水平的調查,結果如下圖,求每個小區噪音的平均分貝數。

  答案:1.約2.95萬元2.約29歲3.60.54分貝

八年級數學教案4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三角形高線、中線及角平分線的概念、幾何語言表達及它們的畫法.

  2.內容解析

  本節內容概念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和重心等有關概念;需要學生動手的頻率也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的畫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幾何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性,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勇於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線及中線概念到用幾何語言精確表述,這是學生在幾何學習上的一個深入.學習了這一課,對於學生增長几何知識,運用幾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學習三角形的角、邊的延續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後繼知識一個準備.

  本節的重點是瞭解三角形的高、中線及角平分線概念的同時還要掌握它們的畫法,難點是鈍角三角形的高的畫法及不同型別的三角形高線的位置關係.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等概念;

  (2)會用工具畫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

  2.教學目標解析

  (1)經歷畫圖實踐過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等概念.

  (2)能夠熟練用幾何語言表達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的性質.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的畫法.

  (4)瞭解三角形的三條高、三條中線與三條角平分線分別相交於一點.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三角形的高線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線段,不是直線,它的一個端點是三角形的頂點,另一個端點在這個頂點的對邊或對邊所在的直線上.

  三角形的中線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線也是線段,它是一個頂點和對邊中點的連線,它的一個端點是三角形的頂點,另一個端點是這個頂點的對邊中點.

  三角形的角平分線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也是一條線段,角的頂點是一個端點,另一個端點在對邊上.而角的平分線是一條射線,即就是說三角形的角平分線與通常的角平線有一定的聯絡又有本質的區別.

八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解單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意義,理解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會進行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運算。

  能力目標:

  (1)經歷探索乘法運演算法則的過程,發展觀察、歸納、猜測、驗證等能力;

  (2)體會乘法分配律的作用與轉化思想,發展有條理的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教學重點】

  單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運算

  【教學難點】

  推測整式乘法的運演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透過對已學知識的複習引入課題(學生作答)

  1.請說出單項式與單項式相乘的法則:

  單項式與單項式相乘,把它們的係數、相同字母的冪分別相乘,對於只在一個單項式裡出現的字母,則連同它的指數作為積的一個因式。

  (係數×係數)×(同字母冪相乘)×單獨的冪

  例如:( 2a2b3c) (-3ab)

  解:原式=[2· (-3) ] · (a2·a) · (b3 · b) · c

  = -6a3b4c

  2.說出多項式2x2-3x-1的項和各項的係數項分別為:2x2、-3x、-1係數分別為:2、-3、-1

  問:如何計算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例如:2a2· (3a2 - 5b)該怎樣計算?

  這便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知探究

  已知一長方形長為(a+b+c),寬為m,則面積為:m(a+b+c)

  現將這個長方形分割為寬為m,長分別為a、b、c的三個小長方形,其面積之和為ma+mb+mc因為分割前後長方形沒變所以m(a+b+c)=ma+mb+mc

  上一等式根據什麼規律可以得到?從中可以得出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運演算法則該如何表述?(學生分組討論:前後座為一組;找個別同學作答,教師作評)

  結論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運演算法則:

  用單項式分別去乘多項式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用字母表示為:m(a+b+c)=ma+mb+mc

  運算思路:單×多

  轉化

  分配律

  單×單

  三、例題講解

  例計算:(1)(-2a2)· (3ab2– 5ab3)

  (2)(- 4x) ·(2x2+3x-1)

  解:(1)原式= (-2a2)· 3ab2+ (-2a2)·(– 5ab3) ①=-6a3b2+ 10a3b3 ②

  (2)原式=(- 4x) ·2x2+(- 4x) ·3x+(- 4x) ·(-1) ①

八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命題的組成.

  2.命題真假的判斷。

  二、能力訓練要求:

  1.使學生能夠分清命題的條件和結論,能判斷命題的真假

  2.透過舉例判定一個命題是假命題,使學生學會反面思考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1.透過反例說明假命題,使學生認識到任何事情都是正反兩方面對立統一

  2.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發展史,拓展視野,激發學習興趣

  3.透過對《原本》介紹,使學生感受數學發展史和人類文明價值

  【教學重點】準確的找出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教學難點】理解判斷一個真命題需要證明

  【教學方】探討、合作交流

  【教具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引入新課

  師:如果這個星期不下雨,我們就去郊遊,這是命題嗎?分析這句話,這個週日,我們郊遊一定能成行嗎?為什麼?

  新課:

  (1)觀察下列命題,你能發現這些命題有什麼共同結構特徵?與同伴交流。

  1.如果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對應相等,那麼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個四邊形的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那麼這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如果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麼這個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4.如果一個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那麼這個四邊形是矩形。

  5.如果一個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相互垂直,那麼這個四邊形是菱形。

  師:由此可見,每個命題都是由條件和結論兩部分組成的,條件是已知的事項,結論是由已知事項推出的事項。一般地,命題都可以寫成“如果……那麼……”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部分是條件,“那麼”引出部分是結論。

  二、例題講解:

  例1:師:下列命題的條件是什麼?結論是什麼?

  1.如果兩個角相等,那麼他們是對頂角;

  2.如果a>b,b>c,那麼a=c;

  3.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積相等。

  例題教學建議:1:其中(1)、(2)請學生直接回答,(3)、(4)、(5)請學生分成小組交流然後回答。

  2:有的命題的描述沒有用“如果……那麼……”的形式,在分析時可以擴充套件成這種形式,以分清條件和結論。

  例2:上述命題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你是怎麼知道它是不正確的?與同伴交流。

  師:正確的命題叫真命題,不正確的命題叫假命題。要說明一個命題是假命題,通常可以舉一個例子,使之具備命題的條件,卻不具備命題的結論,即反例。

  教學建議:對於反例的要求可以採取啟發式層層遞進方式給出,即:說明命題錯誤可以舉例→綜合命題(1)、(2)的兩例,兩例條件具備→例子結論不吻合→給出如何舉反例要求。

  三、思維拓展:

  拓展1.師:如何證實一個命題是真命題呢?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一下。

  教學建議:不急於解決學生怎麼證實真命題的問題,可按以下程式設計教學過程

  (1)首先給學生介紹歐幾里得的《原本》

  (2)引出概念:公理、定理,證明

  (3)啟發學生,現在如何證實一個命題的正確性

  (4)給出本套教材所選用如下6個命題作為公理

  (5)等式性質、不等式有關性質,等量代換也看作定理。

  拓展2.師:任何公理、定理是命題嗎?是真命題嗎?為什麼?

  建議:在學生回答後歸納總結:公理是經過長期實踐驗證的,不需要再進行推理論證都承認的真命題。定理是經過推理論證的真命題。

  練習書p197習題6.31

  四、問題式總結

  師:經過本節課我們在一起共同探討交流,你瞭解了有關命題的哪些知識?

  建議:可對學生進行提示性引導,如:命題的構成特點、命題是否都正確、如何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如何證實一個命題是真命題。

  作業:書p197習題6.32、3

  板書設計:

  定義與命題

  課時2

  條件

  1.命題的結構特徵

  結論

  1.假命題——可以舉反例

  2.命題真假的判別

  2.真命題——需要證明 學生活動一——

  探索命題的結構特徵

  學生觀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1)這五個命題都是用“如果……那麼……”形式敘述的

  (2)這五個命題都是由已知得到結論

  (3)這五個命題都有條件和結論

  學生活動二——

  探索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生:命題1、2如果部分是條件,那麼部分是結論;命題3如果兩個三角形兩角和其中一角對邊對應相等是條件,那麼這兩個三角形全等是結論;命題4如果是菱形是條件,那麼四條邊相等是結論;命題5如果兩三角形全等是條件,那麼面積相等是結論。

  學生活動三

  探索命題的真假——如何判斷假命題

  生:可以舉一個例子,說明命題1是不正確的,如圖:

  已知:∠AOB,∠1=∠2,∠1,∠2不是對頂角

  生:命題2,若a=10,b=8,c=5,此時a>b,b>c,但a≠c

  生:由此說明:命題1、2是不正確的

  生:命題3、4、5是正確的

  學生活動四

  探索命題的真假——如何證實一個命題是真命題

  學生交流:

  生:用我們以前學過的觀察、實驗、驗證特例等方法

  生:這些方法往往並不可靠

  生:能夠根據已知道的真命題證實呢?

  生:那已經知道的真命題又是如何證實的?

  生:那可怎麼辦呢?

  生:可透過證明的方法

  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生:命題的結構特徵:條件和結論

  生:命題有真假之分

  生:可以透過舉反例的方法判斷假命題

  生:可透過證明的方法證實真命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介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質.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領會全等三角形對應邊和對應角相等的有關概念.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質的過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確找出對應邊、對應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觀察、操作、分析能力,體會全等三角形的應用價值.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會確定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

  2.難點:掌握找對應邊、對應角的方法.

  3.關鍵:找對應邊、對應角有下面兩種方法:(1)全等三角形對應角所對的邊是對應邊,兩個對應角所夾的邊是對應邊;(2)對應邊所對的角是對應角,?兩條對應邊所夾的角是對應角.教具準備

  四張大小一樣的紙片、直尺、剪刀.

  教學方法

  採用“直觀──感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舉出形狀、大小相同的例項,加深認識.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匯入課題

  1.先在其中一張紙上畫出任意一個多邊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圖形有何特點?

  2.重新在一張紙板上畫出任意一個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圖形有何特點?

  【學生活動】動手操作、用腦思考、與同伴討論,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用剪刀剪出重疊的兩個多邊形和三角形.

  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事先在紙上畫出三角形,然後固定重疊的兩張紙,注意整個過程要細心.

  【互動交流】剪出的多邊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狀、大小相同,能夠完全重合.這樣的兩個圖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夠完全重合的兩個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師活動】在紙版上任意剪下一個三角形,要求學生手拿一個三角形,做如下運動:平移、翻折、旋轉,觀察其運動前後的三角形會全等嗎?

  【學生活動】動手操作,實踐感知,得出結論:兩個三角形全等.

  【教師活動】要求學生用字母表示出每個剪下的三角形,同時互相指出每個三角形的頂點、三個角、三條邊、每條邊的邊角、每個角的對邊.

  【學生活動】把兩個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標上字母,並任意放置,與同桌交流:(1)何時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時它們的頂點、邊、角有何特點?

  【交流討論】透過同桌交流,實驗得出下面結論:

  1.任意放置時,並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當把相同的角旋轉到一起時才能完全重合.

  2.這時它們的三個頂點、三條邊和三個內角分別重合了.

  3.完全重合說明三條邊對應相等,三個內角對應相等,?對應頂點在相對應的位置.

八年級數學教案8

  資料的波動

  教學目標:

  1、經歷資料離散程度的探索過程

  2、瞭解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能借助計算器求出相應的數值。

  教學重點:會計算某些資料的極差、標準差和方差。

  教學難點:理解資料離散程度與三個差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計算器,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投影課本P138引例。

  (透過對問題串的解決,使學生直觀地估計從甲、乙兩廠抽取的20只雞腿的平均質量,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時,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

  2、極差:是指一組資料中最大資料與最小資料的差,極差是用來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一個統計量。

  二、活動與探究

  如果丙廠也參加了競爭,從該廠抽樣調查了20只雞腿,資料如圖(投影課本159頁圖)

  問題:1、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的平均數和極差是多少?

  2、如何刻畫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與其平均數的差距?分別求出甲、丙兩廠的20只雞腿質量與對應平均數的差距。

  3、在甲、丙兩廠中,你認為哪個廠雞腿質量更符合要求?為什麼?

  (在上面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比較甲、乙兩廠被抽取雞腿質量的極差,即可得出結論。這裡增加一個丙廠,其平均質量和極差與甲廠相同,此時導致學生思想認識上的矛盾,為引出另兩個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量度標準差和方差作鋪墊。

  三、講解概念:

  方差:各個資料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記作s2

  設有一組資料:x1, x2, x3,,xn,其平均數為

  則s2= ,

  而s= 稱為該資料的標準差(既方差的算術平方根)

  從上面計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組資料的極差,方差或標準差越小,這組資料就越穩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計算器計算上述甲、丙兩廠分別抽取的20只雞腿質量的方差和標準差嗎?你認為選哪個廠的雞腿規格更好一些?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透過對此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回顧了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步驟,並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詳細步驟)

  五、鞏固練習:課本第172頁隨堂練習

  六、課堂小結:

  1、怎樣刻畫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

  2、怎樣求方差和標準差?

  七、佈置作業:習題5.5第1、2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9

  菱形

  學習目標(學習重點):

  1.經歷探索菱形的識別方法的過程,在活動中培養探究意識與合作交流的習慣;

  2.運用菱形的識別方法進行有關推理.

  補充例題:

  例1. 如圖,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線。DE∥AC交AB於E,DF∥AB交AC於F.四邊形AEDF是菱形嗎?說明你的理由.

  例2.如圖,平行四邊形ABCD的對 角線AC的垂直平分線與邊AD、BC分別交於E、F.

  四邊形AFCE是菱形嗎?說明理由.

  例3.如圖 , ABCD是矩形紙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設F、H分別是B、D落在AC上的兩點,E、G分別是摺痕CE、AG與AB、CD的交點

  (1)試說明四邊形AECG是平行四邊形;

  (2)若AB=4cm,BC=3cm,求線段EF的長;

  (3)當矩形兩邊AB、BC具備怎樣的關係時,四邊形AECG是菱形.

  課後續助:

  一、填空題

  1.如果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加上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

  2.如圖,D、E、F分別是△ABC的邊BC、CA、AB上的點,

  且DE∥BA,DF∥ CA

  (1)要使四邊形AFDE是菱形,則要增加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四邊形AFDE是矩形,則要增加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題

  1.如圖,在□ABCD中 ,若2,判斷□ABCD是矩形還是菱形?並說明理由。

  2.如圖 ,平行四邊形A BCD的兩條對角線AC,BD相交於點O,OA=4,OB=3,AB=5.

  (1) AC,BD互相垂直嗎?為什麼?

  (2) 四邊形ABCD是菱形 嗎?

  3.如圖,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線交AD於E,EF∥AB交BC於F,試問: 四 邊形ABFE是菱形嗎?請說明理由。

  4.如圖,把一張矩形的紙ABCD沿對角線BD摺疊,使點C落在點E處,BE與AD交於點F.

  ⑴求證:ABF≌

  ⑵若將摺疊的圖形恢復原狀,點F與BC邊上的點M正好重合,連線DM,試判斷四邊形BMDF的形狀,並說明理由.

八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道負整數指數冪=(a≠0,n是正整數)、

  2、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3、會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小於1的數、

  教學重點:

  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難點:

  會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小於1的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課堂知識使學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絡的,理論來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能利用事物之間的類比性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1、回憶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1)同底數的冪的乘法:am?an = am+n(m,n是正整數);

  (2)冪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數);

  (3)積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數);

  (4)同底數的冪的除法:am÷an = am?n(a≠0,m,n是正整數,m>n);

  (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數);

  2、回憶0指數冪的規定,即當a≠0時,a0 = 1、

  3、你還記得1奈米=10?9米,即1奈米=米嗎?

  4、計算當a≠0時,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數,m>n)中的m>n這個條件去掉,那麼a3÷a5 = a3?5 = a?2,於是得到a?2 =(a≠0)。

  二、總結:一般地,數學中規定:當n是正整數時,=(a≠0)(注意:適用於m、n可以是全體整數)教師啟發學生由特殊情形入手,來看這條性質是否成立、事實上,隨著指數的取值範圍由正整數推廣到全體整數,前面提到的運算性質都可推廣到整數指數冪;am?an = am+n(m,n是整數)這條性質也是成立的、

  三、科學記數法:

  我們已經知道,一些較大的數適合用科學記數法表示,有了負整數指數冪後,小於1的正數也可以用科學記數法來表示,例如:0。000012 = 1。2×10?即小於1的正數可以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為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數位數只有1位的正數,n是正整數。啟發學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12 = 1。2×10?2,0。0012 = 1。2×10?3,0。00012 = 1。2×10?4,以此發現其中的規律,從而有0。0000000012 = 1。2×10?9,即對於一個小於1的正數,如果小數點後到第一個非0數字前有8個0,用科學記數法表示這個數時,10的指數是?9,如果有m個0,則10的指數應該是?m?1。

八年級數學教案11

  創設情境

  1.什麼叫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有什麼性質?

  2.將以上的性質定理,分別用命題形式敘述出來。

  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我們研究了平行四邊形的其它性質,那麼如何來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呢?除了定義還有什麼方法?平行四邊形性質定理的逆命題是否成立?

  探究歸納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

  證明: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已知:

  求證:

  做一做:將四根細木條(其中兩條長相等,另外兩條長也相等)用小釘子釘在一起,做成一個四邊形,使等長的木條成為對邊。它是平行四邊形嗎?

  學生交流:把你做的四邊形和其他同學做的進行比較,看看是否都是平行四邊形。

  觀察發現:儘管每個人取的邊長不一樣,但只要對邊分別相等,所作的都是平行四邊形

  練習:如圖,在ABCD中,E,F,G和H分別是各邊中點.求證:四邊形EFGH為平行四邊形

八年級數學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分式的概念,瞭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求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

  3.透過類比分數研究分式的教學,培養學生運用類比轉化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透過類比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對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絡又是變化發展的辨證觀點的再認識.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分式的分母不為零.

  2.疑點及解決辦法 透過類比分數的意義,加強對分式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問題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個因式的積的問題,但若有如下問題:某同學分鐘做了60個仰臥起坐,每分鐘做多少個?可表示為,問,這是不是整式?請一位同學給它試命名,並說一說怎樣想到的?(學生有過分數的經驗,可猜想到分式)

  【新課】

  1.分式的定義

  (1)由學生分組討論分式的定義,對於“兩個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錯誤,由學生舉反例一一加以糾正,得到結論:

  用、表示兩個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學生舉幾個分式的例子.

  (3)學生小結分式的概念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數一樣,分式的分母不能為零.

  (4)問:何時分式的值為零?[以(2)中學生舉出的分式為例進行討論]

  2.有理式的分類

  請學生類比有理數的分類為有理式分類:

  例1 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1);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2);

  解:由分母得.

  ∴當時,原分式有意義.

  (3);

  解:∵恆成立,

  ∴取一切實數時,原分式都有意義.

  (4).

  解:由分母得.

  ∴當且時,原分式有意義.

  思考:若把題目要求改為:“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無意義?”該怎樣做?

  例2 當取何值時,下列分式的值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小結:若使分式的值為零,需滿足兩個條件:①分子值等於零;②分母值不等於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分式無意義.

  當時,分母.

  ∴當時,原分式值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母.

  當時,分母.

  ∴當或時,原分式值都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當時,,分式無意義.

  ∴沒有使原分式的值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為零.

  (四)總結、擴充套件

  1.分式與分數的區別.

  2.分式何時有意義?

  3.分式何時值為零?

  (五)隨堂練習

  1.填空題:

  (1)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3)當時,分式的值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佈置作業

  教材P56中A組3、4;B組(1)、(2)、(3).

  九、板書設計

  課題 例1

  1.定義例2

  2.有理式分類

八年級數學教案13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三角形中相關元素的概念、按邊分類及三角形的三邊關係.

  2.內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是認識其他圖形的基礎,在本章中,學好了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和性質,為進一步學習多邊形的相關內容打好基礎,本節主要介紹與三角形的的概念、按邊分類和三角形三邊關係,使學生對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三角形中的相關概念和三角形三邊關係.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三角形的三邊關係.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瞭解三角形中的相關概念,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對應元素.

  (2)理解並且靈活應用三角形三邊關係.

  2.教學目標解析

  (1)結合具體圖形,識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會用符號、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關元素,並會按邊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3)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一性質,並會運用這一性質來解決問題.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邊關係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學習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回憶生活中的三角形例項,結合你以前對三角形的瞭解,請你給三角形下一個定義.

  師生活動: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各小組派代表發言,針對學生下的定義,給出各種圖形反例,如下圖,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學生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設計意圖】三角形概念的獲得,要讓學生經歷其描述的過程,藉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加深學生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動態演示“首尾順次相接”這個的動畫,歸納出三角形的定義.

  師生活動:

  三角形的定義:由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補充說明:要求學生學會三角形、三角形的頂點、邊、角的概念以及幾何表達方法.

  師生活動:結合具體圖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學會由文字語言向幾何語言的過渡.

  【設計意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中相關元素的認知,並進一步熟悉幾何語言在學習中的應用.

  3.概念辨析,應用鞏固

  如圖,不重複,且不遺漏地識別所有三角形,並用符號語言表示出來.

  1.以AB為一邊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為一個內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為一個頂點的三角形有哪些?

  4.說出ΔBCD的三個角.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從概念出發進行思考,加深學生對三角形中相關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廣延伸,探究分類

  我們知道,按照三個內角的大小,可以將三角形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邊的大小關係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又應該如何分呢?小組之間同學進行交流並說說你們的想法.

  師生活動:透過討論,學生類比按角的分類方法按邊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接著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邊三角形的概念,引導學生了解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的聯絡,強化學生對三角形按邊分類的理解.

八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掌握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會求一組資料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

  2、在加權平均數中,知道權的差異對平均數的影響,並能用加權平均數解釋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現象。

  3、瞭解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差別,初步體會它們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

  4、能利和計算器求一組資料的算術平均數。

  教學重點:體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在具體情境中的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對於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歸納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與思考

  1、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及舉例。

  一般地對於n個數X1,……Xn把(X1+X2+…Xn)叫做這n個數的算術平均數,簡稱平均數。

  如某公司要招工,測試內容為數學、語文、外語三門文化課的綜合成績,滿分都為100分,且這三門課分別按25%、25%、50%的比例計入總成績,這樣計算出的成績為數學,語文、外語成績的加權平均數,25%、25%、50%分別是數學、語文、外語三項測試成績的權。

  中位數就是把一組資料按大小順序排列,處在最中間位置的數(或最中間兩個資料的平均數)叫這組資料的中位數。

  眾數就是一組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資料。

  如3,2,3,5,3,4中3是眾數。

  2、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特徵:

  (1)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都是表示一組資料“平均水平”的平均數。

  (2)平均數能充分利用資料提供的資訊,在生活中較為常用,但它容易受極端數字的影響,且計算較繁。

  (3)中位數的優點是計算簡單,受極端數字影響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數字的資訊。

  (4)眾數的可靠性較差,它不受極端資料的影響,求法簡便,當一組資料中個別資料變動較大時,適宜選擇眾數來表示這組資料的“集中趨勢”。

  3、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算術平均數是加權平均數的一種特殊情況,加權平均數包含算術平均數,當加權平均數中的權相等時,就是算術平均數。

  4、利用計算器求一組資料的平均數。

  利用科學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方法計算平均數。

  二、例題講解:

  例1,某公司銷售部有營銷人員15人,銷售部為了制定某種商品的月銷售定額,統計了這15人某月的銷售量如下:

  每人銷售件數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數 113532

  (1)求這15位營銷人員該月銷售量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

  (2)假設銷售部負責人把每位營銷員的月銷售額定為平均數,你認為是否合理,為什麼?如不合理,請你制定一個較合理的銷售定額,並說明理由。

  例2,某校規定:學生的平時作業、期中練習、期末考試三項成績分別按40%、20%、40%的比例計入學期總評成績,小亮的平時作業、期中練習、期末考試的數學成績依次為90分,92分,85分,小亮這學期的數學總評成績是多少?

  三、課堂練習:複習題A組

  四、小結:

  1、掌握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概念及計算。

  2、理解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聯絡與區別。

  五、作業:複習題B組、C組(選做)

八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確定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會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分解因式.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探索多項式各項公因式的過程,依據數學化歸思想方法進行因式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分析、類比以及化歸的思想,增進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主動積極地積累確定公因式的初步經驗,體會其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分解因式.

  難點:正確地確定多項式的最大公因式.

  關鍵:提公因式法關鍵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係數、二看字母.公因式的係數取各項係數的最大公約數;字母取各項相同的字母,並且各字母的指數取最低次冪.

  【教學過程】

  一、回顧交流,匯入新知

  【複習交流】

  下列從左到右的變形是否是因式分解,為什麼?

  (1)2x2+4=2(x2+2);

  (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

  (4)m(x+y)=mx+my;

  (5)x2-2xy+y2=(x-y)2.

  問題:

  1.多項式mn+mb中各項含有相同因式嗎?

  2.多項式4x2-x和xy2-yz-y呢?

  請將上述多項式分別寫成兩個因式的乘積的形式,並說明理由.

  【教師歸納】我們把多項式中各項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這個多項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個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那麼就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出來,從而將多項式化成兩個因式乘積形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師提問:多項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項的公因式是什麼?

  【師生共識】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確定各項的公因式再將多項式除以這個公因式得到另一個因式,找公因式一看係數、二看字母,公因式的係數取各項係數的最大公約數;字母取各項相同的字母,並且各字母的指數取最低次冪.

  三、範例學習,應用所學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分析】觀察所給多項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於是有兩種變形,(x-y)3=-(y-x)3和(x-y)2=(y-x)2,從而得到下面兩種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簡便的方法計算:

  0.84×12+12×0.6-0.44×12.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觀察並分析怎樣計算更為簡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師活動】在學生完成例3之後,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計算中的應用,提出比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麼不同?

  四、隨堂練習,鞏固深化

  課本115頁練習第1、2、3題.

  【探研時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計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課堂總結,發展潛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關鍵是找準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時應注意:(1)係數要找最大公約數;(2)字母要找各項都有的;(3)指數要找最低次冪.

  2.因式分解應注意分解徹底,也就是說,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為止.

  六、佈置作業,專題突破

  課本119頁習題14.3第1、4(1)、6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