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上冊說課稿(通用5篇)
初一歷史上冊說課稿(通用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歷史上冊說課稿(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歷史上冊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我今天說的課題是七年級歷史導言課,下面我從6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概述
歷史課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的課程,小學階段沒有系統學習過。導言課的目的在於指導學生了解什麼是歷史、為什麼要學習歷史,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今後歷史課學習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礎。
二、說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了解什麼是歷史,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 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學生透過觀看多媒體資料,結合自己體驗,討論學習歷史的意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學習導言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初步瞭解歷史的包羅永珍,增強探究歷史的慾望。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什麼是歷史,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學生只有感到學習歷史對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會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鑑於七年級學生的人生閱歷和體驗不足,學生能和教師提供的歷史素材產生共鳴是比較困難的;)
四、說教法
透過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元素或問題,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做法如下:
1、提問法——問題引領,逐漸深入
2、點撥法——促進聯想,拓展思路
3、講授法——總結提升,減少盲目
五、說學法
1、討論法——觀點碰撞,借鑑提高
2、合作法——合作學習,共同提高
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小組內討論,組內成員可以相互啟發;透過師生、生生對話,使學生在傾聽和爭辯中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培養了歷史語言的表達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分為三個板塊:
1、什麼是歷史?
2、學習歷史有什麼意義?
3、怎樣學歷史?
匯入:
向學生做自我介紹,並將姓名寫在黑板上。提問:“哪位同學知道這個“隋”字念什麼?”,“它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有什麼關係嗎?”“你的姓氏和中國歷史有關係嗎?”“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學可以試著說一說。”
這樣設計的目的,第一是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創造輕鬆的氣氛。第二是使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邊就有歷史。
(一)什麼是歷史
對於什麼是歷史這個問題,我設計了4個活動:
①第一個活動:小組大競賽,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知道圖片反映的是什麼內容,什麼事件,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知道的歷史事件多。
使用“舜耕路、舜耕山莊”的圖片,因為:第一離我們的生活很近。第二瞭解舜這位歷史名人的歷史。
後面的4組圖片,秦朝的建立、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是我國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學生不可不知道。
②第二個活動:我來講故事,讓學生講一講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使用的圖片,有文人,使者,有民族英雄,有偉大領袖。選取這些歷史名人的原因:
一是我翻看了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本,學生在小學的學習過。二是這些名人身上都有偉大的成就,高尚的品質,是學生崇拜,學習的榜樣。
③第三個活動:考古大發現,讓學生做一做考古學家,猜一猜這些都是什麼物品?有什麼用途?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使用的是這4張圖片,這4張圖片能夠反映我國青銅業、絲織業和陶瓷業的最高水平。學生可能不全認識,透過猜測、討論,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其中,三國時期的青瓷方格盒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它和我們今天的快餐盒很相似。
④第四個活動:一起去遊覽,透過做導遊,編寫導遊詞,來了解古代輝煌的建築、藝術成就。使用的這些遺址遺蹟,第一學生透過電視、書本等方式很熟悉,或者親身遊覽過。第二這些遺址能代表古代建築、雕塑的高水平,
透過這4個活動,能生動形象的感知歷史上的人、事、物。從而對歷史有了一定的認識:歷史就是人類活動的一個連續的記錄。或者說是連續的記錄了人類的活動。它有兩個特點,時間上講的是過去的一切,內容上豐富,包羅永珍。
(二)學習歷史有什麼意義
對於學習歷史的意義這個問題,我用了一組影片,兩組圖片。
一組影片:是準備了臥薪嚐膽、破釜沉舟、聞雞起舞三個歷史故事的影片錄影。讓學生各抒己見:透過這些歷史故事你學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大可分為兩類:一是知道了成語故事的由來,二是從中學到了一定的道理。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價值:增長知識、啟迪思想。
兩組圖片中其中一組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圖片,設計了一個小組內的活動:考考你,知道四大發明分別是什麼嗎?它們各有什麼用途?組內同學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因為四大發明是學生熟知的古代科技,而且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古代科技水平的發明,所以透過齊聲朗讀培根對四大發明的評價,激發學生的驕傲自豪情感,培養愛國精神。
另外一組圖片是反映近代侵華戰爭的圖片,透過活動:講述我所知道的這段歷史,讓學生講一講他對這段歷史的瞭解和認識。使用這幾幅圖片的目的是給學生視覺的震撼。透過觸目驚心的圖片和數字,能夠激起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更能讓學生感悟到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每個人都要承擔起責任,保衛祖國,振興中華。
(三)怎樣才能學好歷史課
這個部分,主要是給學生提了一些學習上的要求,關於學習歷史的方法,我認為可以在以後的課堂上一點點的滲透,所以沒有介紹。
(四)課後延伸
試著書寫自己自出生以來的歷史並加以點評、說明。在黑板報上展示出來,讓同學們互相瞭解一下大家的歷史。
提示:按時間順序,記錄下你人生中發生的大事或者對你影響大的事情,並加以說明。
初一歷史上冊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是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中的一課,是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是早期國家的產生,比較重要。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1、夏朝的興衰。
2、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3、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的分封制,為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2)培養學生分析課題的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程序、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我把現代資訊科技與本課的內容進行整合,針對初一學生的現狀,實行問題導航式教學模式。初一學生求知慾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複雜歷史現象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課以教師講述為輔助,把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定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夏商西周時期創造了光輝的文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
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學難點
西周的分封制及朝代興亡的歷史性規律。
(五)教學手段
為了生動形象直觀,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學校興趣,提高良好的課堂效果。
二、說教法
1、採用問題導航式教學法
首先根據本課課題的"興"與"亡"二字,設計了"自主先學 整理史料"的問題表格,引領學生對比分析"興"與"亡"的國君及時間,然後再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定了若干個小問題,以圖說文,讓學生在討論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對學生進行分組導學,採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辯論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有關歷史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各知識點的印象。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分析夏商西周滅亡的原因及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並充分利用自學、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影片匯入,創設情境。
多媒體展示"禪讓制到家天下"的影片,並引導學生一邊觀看影片,一邊解決如下問題: 片中的誰破壞了"公天下"的禪讓制?
取而代之的是哪種制度?
此制度結束了XX社會步入了XX社會。
在增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有目標地理解了公天下變家天下這一知識難點。 世襲制的開始,標誌著原始社會的結束,奴隸社會的開始,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二)分析課題,出示目標
1.首先分析課題涉及到幾個朝代?分別講到了朝代的興和亡?最終再讓學生了解這近一千三百年的興亡規律是什麼?
2.出示目標,學生學習目標定位。
(三)講授新課
1、整體感知 興亡線索——自主先學 整理資訊出示表格,學生自主看書五分鐘後,展示交流並標記課本。
注意:興與亡的對比及由興轉衰的過渡。
2、細化知識 君臣史事——明君暴君 道盡興亡事
(1)學生講歷史人物故事一至兩分鐘。
(2)學生再進一步看書將人與事填入相應的朝代卡中,準備三分鐘後再同位交流並且展示。
(3)學生分兩組分別對以下幾個問題思考並回答展示:
為何夏的建立標誌著國家的產生?
而炎黃堯舜統治時是部落聯盟呢?
盤庚遷都的原因有哪些呢?
將牧野之戰填入西周對嗎?
(4)分析史料,揭密分封:
透過圖象、動畫及聲音等巧妙地展示了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及作用。讓學生一邊聽,一邊看,一邊想,一邊記。多位學生在互相補充下回答完整後,標記課本並進行短時地形象記憶。接下來設定了"草擬聖旨領悟聖意"的環節,讓學生模擬周天子的身份給姜尚分封齊地,且詔書中要包含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和作用。待學生準備一分鐘後展示,最終教師展示配音的詔書,其內容如下:
為了加強對齊地的管理,現將齊地人民及土地賜於姜尚進行管治。太平之時姜尚要鎮守齊地,周室危機之時要出兵保護周室安全,此外,還要定期進京朝貢和述職。望姜尚勤政愛民,發展生產,振興齊地經濟,開拓周室疆土。
這樣做既附合了分封制的歷史背景,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最後就問學生"分封制"真能保西周太平下去嗎?它有沒有弊端呢?演示動畫,讓學生明確"諸侯勢力膨脹,威脅周室安全"的歷史事實,也為之後的春秋戰國亂悠悠埋下伏筆。
3、認識歷史,感悟昇華——歷史軌跡。
蘊藏玄機首先再次出現興亡表格,引導學生提出探尋興亡玄機的原因。之後出示了兩段自制且錄音的可以反應明君興國和暴君亡國的兩則史料。
史料如下:
湯任用賢臣伊尹,關心百姓,農民和商人各安其業,商朝很快強大起來……周文王勤於國事,重視農業生產,重用賢才姜尚,周國國力也逐漸強大起來,其子周武王經牧野之戰後,打敗沒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夏桀徵發百姓建造宮殿,終日飲酒作樂,把百姓當成坐騎,百姓恨透了他,竟想與桀同歸於盡……商紂王建造宮殿,"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來鎮壓人民,同時建立鹿臺,搶掠百姓財產,失盡民心,所以人民在牧野之戰中紛紛倒戈……周厲王暴虐無道,使人民不滿,引發國人亂動,後來還上演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一幕,至此,周王室失信於天下,終於走上了滅國的道路。
初一歷史上冊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我將分別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加以說明:
第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是北師大版教材,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而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是秦中央集權制的鞏固和延續,這為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了鋪墊作用,因此,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本課前面承接著秦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內容,後面是秦漢在民族、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這就更加印證了大一統是國家繁榮強盛的重要原因。此外,這也為以後學習唐宋元加強鞏固中央集權以至明清中央集權達至鼎盛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因此,本課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今後中考的必考內容。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① 知識目標:能夠了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頒佈“推恩令”,強化監察制度等一系列推進大一統的主要史實,透過探討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評價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歷史功績。
② 能力目標:能夠科學運用唯物史觀,較為客觀正確評價歷史人物。透過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裡,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3.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七年級歷史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① 教學重點:通過了解漢武帝為推進大一統所採取的政策措施,對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歷史功績進行評價,這是中國古代史這一學習板塊的重點。
重點依據:只有掌握漢武帝為推進大一統所採取的政策措施,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對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歷史功績進行較為客觀正確的評價。
② 難點:對秦始皇和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進行比較,恰如其分地對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進行評價。
難點依據: 理解這點較為抽象,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基礎知識,而且秦皇漢武是中國歷史大一統的象徵。
4.說教材的處理
由於學生對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而對待教學重點,我採取理論和事實相結合,做到講理論用事實來說明,講事實事例要從中引出所要說的理論,理論通俗,事實生動,而且詳略結合,對待教學難點不一定要多講,而是可以舉更多生動地事例來加以說明說透。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生能夠達到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第二,說教法
我們知道歷史是一門能夠培養學生以史鑑今,鑑往知來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時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得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基於本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以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4)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4個問題來反饋,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5)啟發式: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我在思維上下了點功夫,根據認知原理設計並嘗試了老師啟發學生自己提問自己的教學法,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獨特的思維火花。
第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想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使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可能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此外,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以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第四,說教學程式
1.匯入新課(2-3分鐘)
用投影儀打出漢武帝的人物影象或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影視片斷,指出圖中或劇中的人物就是漢武帝,簡單介紹漢武大帝生平,提問:見證鼎盛王朝,功勳卓越的漢武帝為什麼總有他無窮無盡的煩惱?使學生在明確本節課所要講述內容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當然匯入新課也可以回顧之前所學的知識提問,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氛圍,引導生積極思維。這樣設計的依據:概括了舊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知道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絡。總之,這是歷史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5分鐘)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1)漢武帝年號紀年,使學生學會識讀歷史年表。
(2)歸納總結(透過比較秦皇漢武加強中央集權措施,以達到對本課所學知識點的歸納總結)
4.板書設計 (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削弱封國勢力:推恩令
中央設立司隸校尉
強化監察制度
地方設立刺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思想文化)
5.佈置作業
各位評委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運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點,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地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效果。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初一歷史上冊說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程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重點難點、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是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中的重點課,秦漢時期的大一統促進了中國古代民族關係、對外交往的發展。漢武帝時期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往來,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為絲綢之路的開闢奠定了基礎,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係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長生了深遠影響,從世界範圍來說,它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與歐洲開闢新航路之舉齊名並重,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瞭如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定,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收集從西域傳來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瞭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的精神;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橋樑作用。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課重點是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難點:張騫出使西域。
四、說教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創設情境,分析討論,合作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組織課堂教學,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最佳化教學的的目的。
五、說學法
本課講授物件是初一學生,他們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對事物缺乏理性的認識,但他們對許多新鮮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此在教學中就要克服簡單的說教透過形象直觀的圖片、故事、影片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透過對歷史人物的分析討論變消極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探究,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電視劇《大漢天子》中與匈奴戰爭的片段,並提問質疑,匯入新課。用影片片段匯入,符合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學習,進入新課:
一、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係
首先出示戰國時期匈奴王冠圖片,讓學生了解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遊牧民族,然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第一目填寫《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係表》,並思考決定和還是戰的關鍵是什麼?(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填寫表格,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歸納能力)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材料:
皇帝們試圖透過給匈奴人貢物或聯姻的方式建立和平外交關係。但是,這兩種方法都沒有獲得長久的成功。 ——《新全球史》
透過閱讀史料讓學生了解兩種方法都沒有獲得長久的成功,所以漢武帝時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漢使者聯合西域夾擊匈奴從而過渡到第二目張騫出使西域。
二、張騫出使西域
1、首先出示《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找出陽關、玉門關、和大月氏的位置,瞭解西域的含義,然後結合課文思考張騫為什麼要出使西域。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培養學生識圖的能力)
2、播放影片《張騫出使西域》片段,瞭解張騫出使西域的大致情況。(增強教學直觀性,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3、看影片後讓學生說出張騫出使西域的具體路線,教師動態演示路線圖。
4、接著小組合作探究一下三個問題:
(1)張騫此行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2)假設你們生活在那個年代,面對這麼多的困難你會像張騫那樣做嗎?
(3)張騫的此行目的達到了嗎?(透過探究問題學習張騫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精神,同時也培養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5、最後我透過展示三則圖文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樣的成果。
材料一: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國建立了聯絡,知道了許多西域地區的山川、地形、物產、人口、風俗等,此後,漢朝與西域諸國互派使節,互通商旅。
——《秦漢,一個民族強盛的起點》
成果一:加強了漢朝和西域各國的聯絡。
材料二:秦朝的疆域和漢朝疆域圖的對比圖
透過觀察學生得出結論,西漢的疆域向西延伸了一部分,自然得出
成果二:為西域歸屬中央奠定基礎。
材料三:“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兩幅圖片
讓學生觀察兩幅圖有什麼相同之處,有什麼不同之處,從而在觀察中得出
成果三:為絲綢之路的開闢奠定了基礎。
(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透過展示三則圖文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得出答案,改變學生機械的接受知識到主動的學習知識,從而突破難點)
過渡語:魯迅先生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張騫用他的毅力、勇氣和非凡的膽識踏出了一條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交往之路,從此一條橫穿歐亞的路上通道產生了,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絲綢之路。(匯入下一目)
三、絲綢之路
首先給出絲綢之路示意圖,請學生說說這條道路得名的原因,然後自主探究並說出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隨後螢幕打出一組圖片,要求學生說出螢幕中的東西哪些是從東方傳入西方,哪些是從西方傳入東方?除過圖中的物品外,他們還知道其他哪些透過這條東西方商道交流的物品或藝術?,透過這個環節加深學生對絲綢之路起到橋樑紐帶作用的理解。然後螢幕再打出絲綢之路上出土發現的絲織品和外國貨幣兩張幻燈片,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絲綢之路確實存在而且當年是那麼的輝煌,最後透過一張設計好的幻燈片形象直觀並順理成章的得出絲綢之路是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和紐帶這個觀點。
在講完這個目錄後教師加以引伸以“古老的絲綢之路今天是否還有開發的價值?如果有怎麼開發”這個問題來達到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設計進行小結: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天山南北第一次同中原地區連成一體,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此基礎上經過西漢的努力形成了貫穿東西的交通線——絲綢之路,它的開通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橋樑。
(四)“智力闖關小結反饋”,本環節將本課的一些基礎知識製作成競賽題的形式,進行小組搶答、競賽,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做一評價。
初一歷史上冊說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華東師範大學新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 單元第7課《社會變革與商鞅變法》。
下面,我將從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一、說目標
參考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我將本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道東周、春秋、戰國等歷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基本史實。
2、透過分析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為秦朝的強大奠定了基礎,感悟順應時勢堅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確定以上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依據:
一是基於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標要求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瞭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透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二是基於對教材的認識(本節課內容在本單元乃至歷史學中的地位):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春秋戰國時期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商鞅變法為秦的日益強大和統一全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礎。
三是基於對學情的認識。七年級學生剛入初中不久,基本上能夠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對歷史學科有濃厚的求知慾。但對本學科的特點缺乏瞭解,缺少科學的學習方法,所以需要教師正確引導。
據此,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商鞅變法的內容;
由於商鞅變法是當時社會變革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表現形式,所以我將教學難點確定為商鞅變法何以順應時勢,為秦的強大奠定基礎。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應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本著啟發式的原則,透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本課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等歷史概念採用作圖法;
對本課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採用討論法、分析法;
對本課商鞅變法的影響採用探究法;
三、說學法
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最終還要落在學生身上,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設計學法必須從實情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及新課程理念,本節課簡單問題(如:東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歷史概念)採取自主學習;有難度問題如: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採取合作學習;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如:商鞅變法的影響採取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說教學過程
要使教學目標高效實現,還必須對教學環節進行最佳化設計。
第一環節匯入新課。為消除學生的緊張感,激發學生興趣,講述“數典忘祖、楚王問鼎”的故事,引入新課。這樣做的目的是吸引學生興趣,使其迅速進入情境、走進本課。
第二環節學習新課。
第一、春秋與戰國。指導學生自學東周、春秋、戰國的概念,搭建時空背景;合作探究春秋爭霸的原因及後果,講授戰國時代殘酷的兼併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變革的必要性。
第二、商鞅變法。
1、講述商鞅早年經歷,體會商鞅變法的思想來源;
2、討論:商鞅廢除了那些舊制度?採取了哪些有利於經濟和軍事發展的措施?
3、透過學習商鞅變法的實施過程,體會改革的艱難與曲折;
4、探究為何商鞅變法在各國變法中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第三環節課堂收穫(感想、體會)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在本節課主要學習完成之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更深的理解。
第五環節作業設計:作業的內容適中,旨在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學得更好。
第六環節教學反思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衷心希望各位老師提出批評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