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精選13篇)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精選13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1
一、教材
1、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36、37頁《旅遊中的數學》。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旅遊中的數學》是數學四大領域中“實踐與綜合應用”這一領域的內容。教材在學生學完“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單元之後,安排“旅遊中的數學”一課,一方面能使學生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能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的知識結構呈現為:
(1)租車,教材首先出示一幅租車情境圖,師生組成了40人的一個旅遊團,有大車和小車,老師提出問題怎樣租車最省錢?學生透過討論這一問題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2)用餐,學生透過為自己安排飲食,複習小數加減法,體會合理搭配。
(3)制訂旅遊計劃。這部分內容分兩課時完成,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解決旅遊中的數學問題。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特徵,他們對旅遊非常感興趣,而且又有一定的旅遊經驗,所以我將教材進行加工和整理。首先為學生創設去本地風景區“瀛湖”旅遊,這樣一個情境,然後在模擬情境中解決“租車、買門票”、“用餐”的費用計算問題。這樣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了數學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下節課制訂旅遊計劃作了鋪墊。
4、學習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按大綱的要求,確定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②能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日常生活(旅遊)中的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運用數學符號來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②經歷觀察、思考、運算等數學練習的過程,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③結合具體情境,學會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結合具體情境,再聯絡生活實際,深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價值。
②透過練習活動,感受數學的嚴謹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5、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多媒體課件演示、輔以啟發談話,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等方法的最佳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和現代資訊科技的輔助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2、學法:“由教材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教學策略告訴我們,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一的。教學時要注意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入學習,誘發其內在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索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本節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依次解決“租車、買門票、用餐”等問題。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程式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激趣匯入:先問學生是否喜歡旅遊,再談一談自己曾去過哪些地方?然後出示本地有名景點的圖片,並作簡單介紹,從而順其自然的匯入新課,今天我們模擬去瀛湖旅遊,來解決在旅遊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板書:旅遊中的數學。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中。透過提問,喚起學生對以前旅遊美好經歷的回憶,為後面旅遊活動作鋪墊,出示本地風景圖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參入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激起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合作探究
本環節分為三個活動來完成:活動一是租車,去瀛湖旅遊我們得先坐車,課件出示資訊“我們40人去旅遊,大車限乘18人,每輛70元;小車限乘12人,每輛60元,接著出示問題有幾種租車方案”?在學生弄清交流規則後開始小組討論,將討論結果填寫在租車方案表裡,然後,學生代表展示彙報結果,老師出示填寫好的租車方案表和學生一起小結列表方法,滲透有序列表的思想;最後出示問題,假如派你前去租車,你準備怎樣租車?為什麼?從而得到最佳方案。這樣透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出不同的租車方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小組合作的優越,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與人合作的能力;假如派你前去租車,你準備怎樣租車?給足了學生的思考空間,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活動(二)買門票。出示資訊:全天開放時間,早上8:00~下午7:00,個人票每人20元,團體票每人16元(45人及以上)人數40人,先讓學生根據這些資訊提出數學問題,主要問題有①今天開放多長時間?②怎樣買票省錢?第一個問題學生獨立解決。第二個問題透過小組合作解決。要引導學生髮現這裡我們買團票比買個人票省錢。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活動(三)用餐:旅遊完後去農家樂用餐,讓學生根據菜譜,為自己點菜,並計算花了多少錢?個別同學回答、他人評價,提出建議,引導要葷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時要節儉,不要浪費。接下來再每個組一起點菜;這一環節從單獨點菜用餐,再到小組內集體點菜,使學生體驗到與人合作的優越,對別人點菜進行評價,增強了生與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判斷能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三)實踐應用
課堂小結後,我安排了這樣兩個實踐練習:①估計去瀛湖你至少要花多少錢,為自己本次旅遊作一次費用的預算;②制完一份旅遊計劃。
本環節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預算旅遊費用培養了學生的結算意識,制訂旅遊計劃,學以至用,體現了數學的嚴謹,邏輯性。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命題的概念,能把命題改寫若p則q的形式,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數學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題的概念,若p則q形式的命題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是後續學習充要條件的基礎,這一章我們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常用邏輯用語,體會邏輯用語去表達和論證中的作用,他將成為反證法的理論依據,併為進一步學習,特別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推證能力打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命題的概念和命題的構成,能判斷給定陳述句是否為命題,能判斷命題的真假;
(2)能把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
2、過程與方法:
(1)多讓學生舉命題的例子,培養他們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命題的概念、命題的構成
(五)教學難點:
分清命題的條件、結論和判斷命題的真假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是師生多向合作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學生髮展為本,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
(2)練習鞏固法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我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由特殊到一般的劃歸方法: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去觀察、討論、探索、分析、發現、歸納、概括
(2)練習鞏固法
四、教學過程
學生探究過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語句的表述形式有什麼特點?你能判斷他們的真假嗎?
(1)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等於1800
(2)如果a,b是任意兩個正實數,那麼a+b≥2(ab)1/2;
(3)如果實數a滿足a2=9,則a=3;
(4)中學生目前的學業負擔過重;
(5)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2.討論、判斷
學生透過討論,總結: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陳述句的形式,每句話都判斷什麼事情。其中(1)(2)為真,(3)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總是可以確定真假.
教師的引導分析:所謂判斷,就是肯定一個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歸納
定義:一般地,我們把用語言、符號或式子表達的,可以判斷真假的陳述句叫做命題.其中判斷為真的語句叫做真命題,判斷為假的語句叫做假命題.
命題的定義的要點:能判斷真假的陳述句.
在數學課中,只研究數學命題,請學生舉幾個數學命題的例子.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從命題的定義,判斷學生所舉例子是否是命題,從“判斷”的角度來加深對命題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題)
(2)若整數a是素數,則a是奇數;(假命題)
(3)指數函式是增函式嗎?(不是)
(4)若空間中兩條直線不相交,則這兩條直線平行;(假命題)
(5)x>15.(不是)
讓學生思考、辨析、討論解決,且透過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判斷一個語句是不是命題,關鍵看兩點:第一是“陳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斷真假”,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均不是命題.
練習
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4)求證∏是無理數
(5)若X是實數,則X2+4X+5≥0
4.命題的構成――條件和結論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則q”的形式.在數學中,這種形式的命題是常見的.
“若p,則q”也可寫成“如果p,那麼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題的條件,q叫做命題的結論.
例2指出下列命題中的條件p和結論q;
(1)若整數a能被2整除,則a是偶數;
(2)若四邊形是菱形,則它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條件p:整數a能被2整除,結論q:整數a是偶數;
(2)條件p:四邊形是菱形,結論q: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題表面上不是“若p,則q”的形式,但可以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例如:
垂直於同一條直線的兩個平面平行.
若兩個平面垂直於同一條直線,則這兩個平面平行.
例3將下列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並判斷真假;
(1)垂直於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
(2)負數的立方是負數;
(3)對頂角相等;
解:(1)若兩條直線垂直於同一條直線,則這兩條直線平行,它是假命題。
(2)若一個數是負數,則這個數的立方是負數。它是真命題。
(3)若兩個角是對頂角,則這兩個角相等。它是真命題。
5.練習:P4:1.2.3
6.課堂小結
(1)、命題的概念
(2)、能指出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7.思考題
一,下列四個命題中,命題(1)與命題(2)(3)(4)的條件和結論之間分別有什麼系?
(1)若f(x)是正弦函式,則f(x)是週期函式;
(2)若f(x)是週期函式,則f(x)是正弦函式;
(3)若f(x)不是正弦函式,則f(x)不是週期函式;
(4)若f(x)不是週期函式,則f(x)不是正弦函式;
二,四種命題中任意兩個命題之間有關係嗎?是什麼關係?它們的真假性之間有關係嗎?是什麼關係?
8.作業 P8:習題1.1A組第1、題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遊戲”、“送信遊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10並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後,已具備瞭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於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三、設計理念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為此,我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實踐活動課。
1、課件展示——“數學樂園”全景圖。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遊戲,你們想不想參加?
2、師板書課題:數學樂園
3、用獎“數字之星”的方法激勵學生多發言、多動腦。
(二)活動1:走迷宮遊戲。
(1)複習對0~10各數的認識。
①說數字:學生說出透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的數字0~10,教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②用數字:引導學生用黑板上的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說一句話。
③找數字:啟發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娃娃”,體會數字的重要性,並邀請“數字娃娃”一塊兒做遊戲。
④排數字:啟發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點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學生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排數字卡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
(出示小黑板)教師以一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匯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著走著,突然迷路了,這怎麼辦呀?它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迷路了,怎麼辦才好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說:“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於是聰明的小白兔按媽媽的話去做,終於回家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樣走的嗎?
(3)學生獨立走迷宮——幫助小白兔找家。
讓四個學生分別在四塊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筆畫不同路線,其他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線。
(4)比比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5)找規律:教師引導學生找其中的規律,如,“從1走到2有幾種方法?”“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並作為課後的作業,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三)活動2:對口令遊戲。
1、(放快節奏鼓點音樂)師生對口令,如師說“我出3”,生答“我出5”,複習數的組成。
2、同桌互對口令,複習數的組成。
(四)活動3:送信遊戲。
學生按四人小組的位置坐好,每人從抽屜裡拿出一個反面寫有一個數字的信封,然後請學生把桌面上的得數與信封上數字相同的算術卡片放進信封。
請其中一組學生上臺演示完成,之後評價,找對的學生表揚自己。
(五)活動4:起立遊戲。
1、報數:請兩豎行學生從前往後,從後往前報數。
2、數數排第幾:讓每位同學透過數數和思考,對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3、起立拍手遊戲:教師點到從前(後)數第幾位學生,該豎行該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後讓學生練習從左數、從右數,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前後左右等空間的方向,並注意讓學生區分幾個和第幾個這兩個易混的概念。
(六)活動5:投擲遊戲。
佈置好遊戲場地,教師點幾位學生按規則向簍裡投球,共10個球,看能投進幾個。同時請一位學生當評判員,用圓片貼在黑板上表示投進球的數量,之後請其他學生當“小記者”,報道幾位學生的投球成績並進行比較。其間還讓學生說說有幾個球沒投進,並說出自己的演算法。
(七)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到“數學樂園”去逛了逛,你們開不開心?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知識,你們想不想學習更多的數學本領呢?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就一定會成為生活中的“小小數學家”。9:38:38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4
一、背景分析
(一)學習任務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形成4個角的位置和數量關係,為今後學習幾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證明幾何題提供了一個示範作用,本節對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推動作用,同時“對頂角相等”是今後證明其他命題成立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課教學重點:鄰補角和對頂角的概念及對頂角相等的性質。(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的孩子思維活躍,模仿能力強。同時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並歸納總結。但是受年齡特徵的影響,他們對知識遷移能力不強,推理能力還需進一步培養。因此本節課教學難點:寫出規範的推理過程和對對頂角相等的探索。
教法: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學法:採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相結合。
二、教學目標設計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從圖中辨別對頂角和鄰補角。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3)理解“對頂角相等”的說理過程。
2、數學思考目標
(1)經歷探究對頂角、鄰補角的位置關係的過程,建立空間觀念。
(2)透過分析具體圖形得到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問題解決目標
透過小組學習等活動經歷得出對頂角相等的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情感態度目標
透過小組討論,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樂趣,增強學習興趣;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中充滿著探索和創造。
三、課堂結構設計
教學活動流程圖
活動1:找出圖形中的相交線活動2:認識鄰補角和對頂角活動3:探究對頂角相等活動4:對頂角性質的運用活動5:鞏固練習
活動6小結和佈置作業
四、教學媒體設計
為了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我採用了直觀的教具演示和多媒體、以及黑板相結合輔助教學。
教師準備:課件、長方形紙片、剪刀、自制相交線模型。學生準備:長方形紙片、剪刀。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立交橋、棋盤。
設問:從這些圖片得出什麼幾何圖形?學生會指出:相交線。從而引出了課題:相交線。讓學生藉助已有的幾何知識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建立直觀、形象的數學模型。
(二)新課探討
1、對頂角、鄰補角的位置關係。
讓學生用已備好的剪刀剪紙片、向他們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1:一把張開的剪刀能聯想出什麼幾何圖形?說一說,剪刀剪開紙片的過程中有關角的變化?
學生觀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構造想象成兩條相交直線。在剪刀剪紙片的過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間的夾角不斷髮生變化,但是這些角之間存在著不變的位置和數量關係。
透過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幾何圖形,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問題2:任意兩條相交的直線在形成的4個角中,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角?各對角存在怎樣的位置關係?
學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組(四人為一組)為單位,透過觀察,思考,討論,並填好表格中的內容。接著我加以適當啟發引導,讓他們歸納出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以及對頂角和鄰補角的判定方法。然後讓學生依據這些判定方法找出圖中的對頂角和鄰補角。有些同學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將肯定他們探討的熱情和發言的勇氣。同時,幫助他們進行糾正。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對他們不拋棄,不放棄,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這樣,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以至解決問題,體現了新型的課改精神。
2、對頂角的大小關係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可以肯定鄰補角互補,也可以猜到對頂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為了讓學生的猜想得於肯定,在綜合了學生討論的結果後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製作),也給學生操做。
(2)讓學生透過量角器測量。
(3)讓學生把畫好的對頂角剪下來,進行翻折。
(4)引導學生根據同角的補角相等來推導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引導他們寫出推理過程後,我在黑板上板出規範的過程。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找出自己寫的和老師寫的有哪些異同點。
學生的自主學習應接受老師的指導與引導,這也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新型師生關係,即教師是合作者,引導者。透過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學生初步養成言之有據的習慣。
(三)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
學生可以透過合作性交流、思考、發表見解。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對頂角的性質,體會生活中的對頂角,讓他們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打破了他們一直誤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這一觀念。增加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例題解析
例如圖,直線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數。
引導學生先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位置關係,再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數量關係,透過具體問題再次強化對頂角的概念及性質,並培養學生的說理習慣,發展符號意識,逐步培養學生用幾何語言交流的能力。
此題難度不大,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學一起來批改。
(五)習題反饋
為了再次強化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及對頂角性質的理解,加強對本節所學知識的鞏固,實現重難點的落實。我設計瞭如下練習,對於習題,循序漸進提高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於提高,同時學生的思路得於拓展。
(六)課堂小結
1、這節課學了哪些概念和性質?
2、你還有什麼疑惑?
3、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想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是什麼?
圍繞三個問題,師生以談話交流的形式,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穫。將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進一步培養他們歸納、總結能力。
(七)佈置作業
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我佈置了必做題和選做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的空間,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反思學習過程的習慣。
六、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漸進認知規律,以啟發探究式學習為主導,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例項為情景引入課題,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增強對相交線的生活原型的認識,從而建立直觀形象的數學模型。
在教學程式設計上,強調自主學習,注重交流合作,讓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過程中進行,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鄰補角、對頂角的概念、性質,並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探究、發現和創新的能力。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5
說課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拋物線的定義,掌握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形式,及其對應的焦點、準線。
(2)能力目標:透過對拋物線概念和標準方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建立座標系的能力,由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形成學生對事物運動變化、對立、統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德育目標:透過拋物線概念和標準方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嚴密細緻的科學態度,透過提問、討論、思考等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1)拋物線的定義及焦點、準線;
(2)利用座標法求出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
(3)會根據拋物線的焦點座標,準線方程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
教學難點:(1)拋物線的四種圖形及標準方程的區分;
(2)拋物線定義及焦點、準線等知識的靈活運用。
說課方法:
啟發引導法(透過橢圓與雙曲線第二定義引出拋物線)。
依據建構主義教學原理,透過類比、歸納把新知識化歸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二次函式與拋物線方程的對比,移圖與建立適當建立座標系的方法的歸納)。
利用多媒體教學
說課過程:
一、課題引入
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提問學生:1、橢圓的第二種定義:到定點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小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是橢圓。(用課件演示)
2、雙曲線的第二種定義:到定點與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大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是雙曲線。(用課件演示)
由此引出:到定點的距離和到定直線的距離的比是等於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
是什麼?
(以問題為出發點,創設情景,提高學生求知慾)
教師用直尺、三角板和細繩演示,學生觀察所得曲線。
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講授新課
1.對拋物線的初步認識
物理中拋物線的運動軌跡;數學中二次函式的圖象;生活中拋物線的例項(圖片顯示)等。
2.拋物線的定義
3.拋物線標準方程的推導:
①學生回顧求曲線方程的步驟(建系、設點、列方程);
②若焦點F和準線的距離為這樣建立座標系?由學生思考:可能出現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1、本節課的內容:拋物線的定義,焦點、準線的意義及四種標準方程;
2、理解引數的幾何意義(焦準距)
3、利用座標法求曲線方程是座標系的適當選取。
課後作業:119頁習題8.52
設計說明:學生在初中學習二次函式時知道二次函式的圖象是一個拋物線,在物理的學習中也接觸過拋物線(物體的運動軌跡)。因而對拋物線的認識比對前面學習的兩種圓錐曲線橢圓和雙曲線更多。所以學生學起來會輕鬆。但是要注意的是,現在所學的拋物線是方程的曲線而不是函式的圖象。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橢圓和雙曲線的基礎上,利用圓錐曲線的第二定義統一進行展開的,因而對於拋物線的系統學習具有雙重的目標性。
拋物線作為點的軌跡,其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充滿了辨證法,處處是數與形之間的對照和相互轉化。而要得到拋物線的標準方程,必須建立適當的座標系,還要依賴焦點和準線的相互位置關係,這是拋物線標準方程有四種而不象橢圓和雙曲線只有兩種形式。因而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的推導也是培養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好素材。
利用圓錐曲線第二定義透過類比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和對比,啟發學生猜想與概括,利用建立座標系求出拋物線的四種標準方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教學過程,真正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對於標準方程中的引數及其幾何意義,焦點座標和準線方程與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必須讓學生掌握如何根據標準方程求、焦點座標、準線方程或根據後三者求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特別對於一些有關距離的問題,要能靈活運用拋物線的定義給予解決。
當前素質教育的主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採用學生透過探索、觀察、對比分析,自己發現結論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探索的精神。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我對教材的認識)
1、說課堂教學指導思想及課程標準:
根據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學有用的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思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動手探究問題的能力與協作精神作為指導設計本課教案。
2、說教材地位、特點、作用。
本冊書的數學問題基本都來自於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本課內容“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之後學習,這一部份內容又是後繼學習的基礎,並且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節內容共3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3、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比較的活潑,參與的意識較濃,對於解一元一次方程較為熟練;
但在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對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轉化能力——建模思想較差。
4、說教學目標:
鑑於上述原因,參照新課標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a知識目標:①能夠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具有不等關係的實際問題;
②進一步體驗不等式的解法;
b能力目標:①發展學生由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②培養學生對一類問題建立一種數學模型,類比以及分類的數學思想。
c情感目標:①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從而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資訊,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活
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②透過探索數學問題,增強學生之間的配合,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重點:①由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係列出不等式;
②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難點: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係。
二、說教法與學法指導
1、說教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實際情況,我採取了①觀察,分析討論——師生互動,②在解法探究中採取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靈活運用;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並且採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於學生討論活動的開展。
2、學法指導
學會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來解決問題,鼓勵努力克服困難;多角度認識問題,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式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交流(我把這一活動分解為4個小問題)(大約15分鐘)
2、由上面的問題出現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讓學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總結不等式的解題過程(約5分鐘)
3、鞏固解題方法,給出2個簡單的不等式,讓學生在黑板上來做(約5分鐘)
4、拓展與發展,給出問題2(第三個活動)沒有分解成小問題(指導學生先獨立,後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約12分鐘)
5、小結:讓學生談談對本節課的認識和收穫(大約3分鐘)
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識,我將作恰當的補充。
讓學生思想感情上的昇華——克服困難的品質。
四、說板書
我把問題1的解題過程分步書寫,讓學生能從中體會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的知識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五、說作業:
P1401—4,9 評價上課效果,對本課的內容鞏固,反饋作用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通分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分數基本性質的直接應用,在分數加減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所以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部分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已經初步學習了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所以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難度不大,重點讓學生講解判斷大小的理由並及時歸納總結。至於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一部分同學其實已經知道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比較,那麼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成果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來引入通分,再透過自學環節,順理成章的讓學生轉入本節的重點學習中。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將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能準確快速地比較各類分數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義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合作、交流、歸納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學難點:異分母分數的比較。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難點,我將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五、教法和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1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啟發誘導、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辯析、合作交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身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學中,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①讓學生學會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並且上臺講解,實現兵教兵。②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③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④透過觀察、分析,引導學生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總結的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我將出示3個小題的題目。
1.把六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五化成分母是24的分數。說說根據什麼性質來化的?
2.求下面兩組書的最小公倍數。 24和36
26和39 3、比較大小
7分之5和7分之3
17分之9和15分之9 說說同分母、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是什麼?
一、激趣引入,自學導航。
1.出示地球的圖片。
2 (1)這是地球,我們的家,你有什麼想說的?
(很美,要好好保護它;水的面積多還是陸地面積多;)(2)出示例4的條件:從資料(3/10和7/10)上分析陸地多還是海洋多?師:地球上的海洋比較多,所以地球又叫做水球、藍星。
師:對這兩個分數,很容易比較它們的大小,是因為它們什麼相同?除了分母相同的分數能比較它們的大小以外,還有哪些分數我們也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分子相同,分子分母都不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滲透愛護地球的環保教育,讓學生回顧舊知識:分母相同的分數是怎樣比較的,講清楚理由,這也為下面的學習打好基礎並埋下伏筆。
二、導學反饋
1.師:昨天已經讓同學們預習了課本第73頁,學生邊彙報,老師邊引導小結方法:
師:第一行的分數你是怎樣比較的?第二行呢?
2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數越大;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師:這些分數都能直接比較大小。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經掌握,這裡老師引導學生小結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也為後面引出異分母分數做好鋪墊。
2、隨堂練習P73做一做
(三)探究新知
情景匯入:豆類含有較高的蛋白質,經常有利於人體健康。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兩種————黃豆和蠶豆。
黃豆:我是豆類家族的一員,我的個頭小小的,皮膚黃黃的,我叫黃豆,我的蛋白質含量大約佔5分之2、 蠶豆:我也是豆類家族的一員,我的個頭比黃豆大很多,皮膚是棕色的,我是蠶豆。我的蛋白質含量大約佔4分之1、(1)52和4 1與上面的分數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分子、分母都不同)
(2)你會比較它們的大小嗎?課本介紹哪種方法?(板書課本的方法)課本介紹的方法叫什麼?(板書課題通分)(3)你還想到哪些方法?
學生邊彙報,老師邊板演過程,引導思考方法:(投影學生的方法)①化成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②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③化成小數比較大小④畫圖比較
3、小結:同學們想到的方法真多,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常常會用到通分的方法。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數的比較作為基礎,學生透過看書自學,能更好地明白異分母分數為什麼要通分再比較大小,同時也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審題能力。這裡的教學中還設計了:“你還想到什麼方法?”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不僅侷限在通分這種方法上,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學生質疑:在預習中你還有什麼疑問想提出來?預設學生會問以下問題:
(1)什麼叫做異分母分數?什麼叫做公分母?(2)怎樣進行通分?通分有什麼作用?
(老師有意識地板書:異分母分數
)下面我們就帶著問題深入學習通分。
設計意圖:通分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雖然預習了,但還有很多問題弄不明白,這時候應有足夠時間讓學生提出質疑。
(三)即時鞏固:課本74頁做一做
透過練習完成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
(四)反饋總結:
這節課我學會了什麼?共發言幾次?在什麼方面表現較好?給自己的表現可以打幾分?
七、作業佈置:
練習十八2 3
八、板書設計:
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大小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與傳統的教材處理不一樣,本章在學生經過觀察具體集合得到集合的補集的概念後,上升到數學內部,將"補"理解為集合間的一種"運算"。在此基礎上,經過例項,使學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間的另外兩種運算—交和並。設計的思路從具體到理論,再回到具體,螺旋上升。集合作為一種數學語言,在後續的學習中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恰當使用自然語言、圖形語言和集合語言來描述相應的數學資料。有了集合的語言,能夠更清晰的表達我們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個數學的基礎,在以後的學習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
基於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交集與並集的概念;掌握有關集合的術語和符號,並會用它們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能用Venn圖表示集合之間的關係;掌握兩個集合的交集、並集的求法。
2、經過對交集、並集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學生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經過對集合符號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符號表達本事,培養嚴謹的`學習作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並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出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作為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學法:
針對我們師範學校學生的特點,我本著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採用"五環節教學法".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下頭我重點說一說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
經過例項:學校舉辦了排球賽,08小教(2)56名同學中有12名同學參賽,之後又舉辦了田徑賽,這個班有20名同學參賽。已知兩項都參賽的有6名同學。兩項比賽中,這個班共有多少名同學沒有參加過比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思考後回答,然後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的回答到達這樣三個層次:
層次一:發現要求沒有參加比賽的人數,首先應當算出參加比賽的人數,並且明白參加比賽的人數是12+20-6,而不是12+20,因為有6人既參加排球賽又參加田徑賽。
層次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集合的觀點再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設
利用Venn圖來表示集合A,B,C.發現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層次三:引導學生髮現集合C的元素的構成與集合A,B的元素的關係。學生能夠發現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參加排球比賽又參加田徑比賽的同學構成的,更進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屬於集合A的元素又屬於集合B的元素構成的。
經過對三個層次的探究和分析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第二環節:最終抽象、歸納出交集的文字敘述的定義。
定義給出後,讓學生利用數學符號語言寫出的集合表示。充分體現使用集合語言,能夠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的一些資料。
第三環節:經過兩個例子鞏固定義。
例1是較為簡單的不用動筆,同學直介面答即可;例2是必須動筆計算的,並且還要經過數軸輔助解決,充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經過這兩個例子的解決,使學生不僅僅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體現出了數學的思想方法,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環節:最終對交集進行再認識,並利用Venn圖歸納、總結出交集的性質。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只是引導著,學生是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應當準備預案。
第五環節:經過綜合性較強的例子進一步鞏固定義和性質。
這樣的五個環節不僅僅充分研究到學生的認知規律,並且為學生和教師的進取活動供給了空間和可能。更印證了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
交集的定義、性質研究清楚之後,並集的定義、性質就順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並且學會了探究問題的方法。
交集、並集的定義、性質研究完了以後,設計"感受理解、思考運用、拓展探究"三個不一樣層次的練習題進行檢測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同時要研究到不一樣水平,不一樣興趣學生的學習需要。
小結應先由學生總結,然後教師強調兩點:一是交集與並集的區別與聯絡;二是對本節課進行科學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又要關注它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關注學生數學地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的評價,以及在過程中華表現出來的與人合作的態度,表達與交流的意識和探索精神。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數與形是數學的兩大組成部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方法,而數軸是數形結合的高度統一。數軸是新人教版數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再介紹的。透過數軸的學習可加深學生對有理數概念的理解,併為後面引出相反數、絕對值的概念,學習有理數大小比較、有理數運演算法則、平面直角座標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剛剛步入中學校門的七年級學生,此階段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慾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還是較容易出現理解侷限的問題。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A、知識技能:
1、理解數軸概念,會畫數軸。
2、知道如何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能說出數軸上表示有理數的點所表示的數,知道任何一個有理數在數軸上都有唯一的點與之對應。
B、數學思考:
1、從直觀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建立數軸概念。
2、透過數軸概念的學習,初步體會對應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C、解決問題:會利用數軸解決有關問題。
D、情感態度:透過數軸的學習,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進而初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絡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四.重點、難點(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我確定為:數軸的概念。
因為:只要數軸概念真正理解了,畫數軸、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等也就容易了。
本節課教學難點我確定為:從直觀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而建立數軸概念。
因為:七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剛開始萌芽。
教有教法,學有學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下面談談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
五.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
1、教法: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學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因為新課標和新理念認為,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更為重。基於本節課的特點:課堂教學採用了“情境—問題—觀察—思考—提高”的步驟,使學生初步體驗到數學是一個充滿著觀察、思考、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
根據教材分析和目標分析,貫徹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方法,確定本節課主要採用啟發引導探索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可探索”的環境裡,積極參與,互相討論,一步步地掌握數軸的概念,並透過練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軸概念,從而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所採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輔助教學
透過課件演示,創設情境,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總結,並派代表發言。教師耐心引導、分析、講解和提問,並及時對學生的意見進行肯定與評議,從而突出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形象。
2、學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告訴學生,學習數學不是簡單模仿、機械操練,而是探究學習、發現學習、研究學習、合作學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學準備
老師:要充分備課,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教具
學生:要認真預習,準備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學過程分析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和思維的主戰場。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舊知
透過對已知知識的回顧複習,使學生更易於接受新知識。
(二)、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為了使學生明白數與形的對應關係,初步認識數形結合的美妙之處,我設計了:
觀察溫度計的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切身體會數與形的對應關係,為學習數軸概念埋下伏筆。
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溫度計分小組討論觀察,共同發現數與形的對應關係。
接下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在一條東西方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杆。隨後我提出問題:“怎樣用數簡明地表示這些樹、電線杆與汽車站的相對位置?”(學生小組討論後再派代表回答)透過這個活動,讓學生們認識到:考慮東西方向的馬路上一些樹、電線杆與汽車站的相對位置關係,既要考慮距離,又要考慮方向,從而需要用正負數描述。
前面幾個活動之後,學生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體會,為此我讓學生:
再次觀察所畫情境圖、溫度計
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將其抽象成一條直線。
這樣,就把正數、0和負數用一條直線上點表示出來。
(三)、學習概念,解決問題
透過剛才的觀察、比較,我引出了新課:
1)學習數軸的概念
我先進行講解:
一般地,在數學中人們用畫圖的方式把數“直觀化”。通常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數,當然這條直線必須滿足以下三點要求:
(1)在直線上任取一個點表示數0,這個點叫做原點。
(2)規定直線上從原點向右(或上)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為正方向。
(3)選取適當的長度為單位長度,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個點。
再畫數軸
師生共同歸納畫數軸的步驟,要求學生獨立畫出數軸,並互相交流,老師巡堂並參與交流使學生弄清如何畫數軸。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畫數軸,交流和反思,使學生真正掌握數軸的概念。
3)在數軸上表示右邊各數:
4)指出數軸上A,B,C,D各點分別表示什麼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
下一個活動,填空:數軸上表示-2的點在原點的( )邊,距原點的距( )表示3的點在原點的( )邊,距原點的距離是( )。
透過填空,老師引導學生做出課本第12頁的歸納
設計意圖:透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歸納出數軸上的點的特徵,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從具體的數到字母表示的數)能力
課堂練習:
1)課本第12頁的練習1、2題
2)強化練習:
(1)在數軸上標出到原點的距離小於3的整數。
(2)在數軸上標出-5和+5之間的所有的整數。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鞏固數軸的概念;強化練習是為了培養學生用數軸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什麼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如何在數軸上表示有理數?
1)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
2)畫數軸的步驟:
1.畫直線;
2.在直線上取一點作為原點;
3.確定正方向,並用箭頭表示;
4.根據需要選取適當單位長度。
作業:課本第17頁習題1.2第2題;學生用書同步訓練
設計意圖:透過適量的練習有利於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對於學有餘力的同學還應該給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多做同步訓練。
八、教學設計說明
這節課,我透過五個活動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操作、觀察、引導概括,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中考考綱中規定的必考內容,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梯形會有舉一反三、以一當十的作用。
(二)課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第二課時是梯形的判定及應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和五種基本輔助線。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使學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
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悅;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分成三個層次:
1、掌握梯形的定義,認識梯形的其他相關概念;
2、熟練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
3、透過實際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輔助線作法。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靈活新增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新增輔助線,對於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為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為:努力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突破——以學生主體觀念突破教師中心、以學生主體活動突破課堂中心、以學生主體參與突破講解中心、以學生主體經驗突破書本中心、以學生主體能力發展突破考試中心。在這樣的理念下,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式: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引、動、導、探”教學法,實施“二、四、六”教學模式,即兩個探究層次、四個教學環節、六步教學程式。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為先,“知”為後。
三、學習方法:
初二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採用“做、思、問、辯、議”的五步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
四、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小黑板,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信紙
五、教學程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發
(二)活動探索、研究發現
(三)深化建構
(四)遷移運用
(五)系統概括
(六)佈置作業,拓展思維
這六步教學程式在教案中都詳細介紹了,我只把教學的主線和總的設計意圖說一說。
在前三個環節我都是以剪紙為主線: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邊形紙片剪梯形,然後是利用矩形紙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發現等腰梯形的性質,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並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昇華,藉助於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裡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裡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範學生的解題過程、並著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機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裡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蘊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說: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於啟動和啟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透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透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裡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為探究課題:
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和聯絡;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決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為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並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為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九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於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六、有四點說明:
1、板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左)梯形定義和性質;(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右)大螢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佈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後填寫。
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說的我不說,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為需要教”。
七、教學預測:
本節課內容較多尤其是輔助線的幾種作法在一課時內完成,有部分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可能會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於《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作出的教學設計,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通分和約分一樣,也是分數基本性質的應用,同時通分還是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教材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教材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為線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體現了把知識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歸納的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確的把兩個分數通分。
能力目標:在教學中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透過自主的探究,小組合作,使學生經歷分數的大小比較和通分的過程,體現了知識的遷移類推的思想。
情感目標: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思想,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通分的方法,並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達到教學內容,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學難點:運用通分的方法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新課標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遵循講練結合,引導啟發,點撥的教法。
2:學法: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學法的選擇中,體現合作交流中學,學後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小問題,“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麼呢?”然後匯入情境問題:去年六一兒童節那天,去遊樂園玩的小朋友有很多,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進”,有的玩“瘋狂老鼠”,遊樂園的管理人員做了一個統計,在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進”,有3/4的小朋友玩了“瘋狂老鼠”,同學們,請你們說一說,玩哪一項遊戲的人比較多呢?讓學生獨立思考後發表意見,明確異分母分數的比較,進而引出課題,板書課題。透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自然引出本課要探究的重點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為學生學知豐富了情趣,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伏筆。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教學例4時,先出示世界地圖,並提出問題。上學生看世界地圖觀察、判斷,然後給出條件並使學生明確,要比較陸地面積和海洋麵積的大小,只要比較這兩個分數就行了,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說方法,說結果,說理由,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方法,明確通分母分數比較的方法。在教學比較同分子分數大小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再比較一下”,然後老師提出問題,上下兩行分數相比較,有什麼不同點,怎樣比較同分子分數,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比較同分母分數、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73頁做一做,然後彙報方法結果。
2:教學例5時,在例4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麼比較大小呢,課件出示例5,提出問題,黃豆和蠶豆哪個蛋白質的含量比較高,明確只要比較2/5和1/4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就好了,接著引導學生明白這兩個分數的特點。然後小組合作交流,比較大小的方法,彙報時,有的同學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比較,有的同學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把這兩個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或同分子分數進行比較,之後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方法,並說明理由,然後明確為了便於分數相加減,所以我們來學習把異分母分數化為同分母分數,此時引導公分母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有什麼數做公分母,怎樣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最後引導學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數的方法完成例5,之後全班交流,在此基礎上,總結通分的意義,概念和方法,板書通分概念,之後在做一做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讓學生先觀察,根據分母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課堂小結。
(三)結合實踐,學以致用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首先是直觀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完成教材75頁第1題,接著鞏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頁第2、3、5題,最後是通分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完成75頁第4、6題,練習題的設計從淺到深,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總結。
(四)評價與反思
整節課,我透過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圖匯入,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認識鐘錶”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數學第二冊教學內容。鐘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下課都要按一定的時間進行,儘早讓學生了解有關時間的知識,能夠方便學生的生活。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雖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但學生對本節課所要掌握的知識並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學生已潛移默化的感知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在教學的同時,我注重對學生愛惜時間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認識鐘錶的時針和分針,學會看整時,學會兩種表示時間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透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引導學生透過所學知識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二、說教法教學
1、現代資訊科技教學法:充分利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受官參與學習。
2、情境教學法: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數學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3、實踐探索學習法:教學中我設定了許多有趣的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
4、合作學習法:整個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學生和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見解,做到了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提問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教師提問:誰來說說今天你是什麼時候起床的?
透過讓學生說自己起床的時間,教師瞭解了學生收集時間資訊的情況,學生更明確了時間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出示主題圖,教師提問:這個小朋友是什麼時候起床的?你怎麼知道的?
學生回答後,教師提示課題:是的,鬧鐘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時間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小鬧鐘,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在小組內交流。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分針12個數。在彙報觀察結果的時候學生通常會說到秒針,當學生說到秒針的時候教師應肯定學生觀察得很仔細,同時教師說明秒針走一圈才一分鐘,我們在看時間的時候通常只看時針和分針就可以了,有關秒針的知識我們以後再學習。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分針走的方向,透過觀察學生髮現時針和分針是按照從數字1到12這樣的順序走的。再讓學生沿著這個方向撥一撥鬧鐘。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2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什麼時刻?你是怎麼知道的?再出示4時、8時讓學生說說是什麼時刻,然後提問: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刻的方法嗎?小組討論看整時刻的方法,透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自己的小鬧鐘上撥出3時、6時,透過撥規定的時刻進一步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全國數學說課比賽一等獎的說課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資料是在學生學習了"事件的可能性的基礎上來學習如何預測不確定事件(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用機率預測隨機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日常生活、自然、科技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習本單元知識,無論是今後繼續深造(高中學習機率的乘法定理)還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十分必要的。機率的概念比較抽象,機率的定義學生較難理解。
在教材的處理上,採取小單元教學,本節課安排讓學生了解求隨機事件機率的兩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比較系統地理解機率的意義及求機率的方法,為下頭學習求比較複雜的情景的機率打下基礎。
2、重點與難點。
重點:對機率意義的理解,經過多次重複實驗,用頻率預測機率的方法,以及用列舉法求機率的方法。
難點:對機率意義的理解和用列舉法求機率過程中在各種可能性相同條件下某一事件可能發生的總數及總的結果數的分析。
二、目的分析:
知識與技能:掌握用頻率預測機率和用列舉法求機率方法。
過程與方法: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觀察試驗和統計的結果,進而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瞭解並感受機率的定義的過程,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觀察客觀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客觀世界,以數學的語言描述客觀世界。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歸納、確認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性與創造性,感受量變與質變的對立統一規律,同時為機率的精準、新穎、獨特的思維方法所震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增強對數學價值觀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經歷知識(機率定義計算公式)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並能應用數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有序組織學生活動,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體現"教"為"學"服務這一宗旨。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引導學生探究
精心設計問題一,學生經過對問題一的探究,一方面複習前面學過的"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的知識,為學好本節資料理清知識障礙,二是讓學生明確為什麼要學習機率(如何預測隨機事件可能性發生大小)。引導學生對問題二的探究與觀察實驗資料,使學生了解機率這一重要概念的實際背景,感受並相信隨機事件的發生中存在著統計規律性,感受數學規律的真實的發現過程。
2、歸納概括
學生從試驗中得到的統計數字及機率呈現穩定在某一數值附近這一規律,讓學生明確機率定義的由來。
引導學生重新對問題一和問題二的探究,分析某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在全部可能發生結果中所佔比例,得到用列舉法求機率的公式,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維,邏輯分析,既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本事,又讓學生明確用列舉法求機率這一簡便快捷方法的合理性。
3、舉例應用
⑴引導學生對教材書例題、問題一、問題二中問題的進一步分析與探究,讓學生掌握用列舉法求機率的方法。
⑵引導學生對練習中的問題思考與探究,鞏固對機率公式的應用及加深對機率意義的理解。
4、深化發展
⑴設定3個小題目,引導學生歸納、分析、總結,加深對知識與方法的理解,並學會靈活運用。
⑵讓學生設計活動資料,對知識進行昇華和拓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