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認識說課稿(15篇)

圓的認識說課稿(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圓的認識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的認識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圓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行後所要認識的小學階段的又一種圖形。學生認識圓應把握它的特點,藉助多媒體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蘊涵的美學特徵,本課教學針對的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初步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邏輯推理的能力,特別是結合多媒體教學使這成為現實。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多媒體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平臺。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在知識目標方面,使學生認識圓的個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和畫圓的方法,在技能目標方面,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熟練掌握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標方面,我透過生動畫面,圖象,演示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圓的存在與作用,感受其神奇與蘊涵的美學價值。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目標設定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透過多媒體演示及動手操作認識圓的圓心、半徑及直徑,掌握圓的特徵,教學難點:掌握圓的特徵,能熟練的畫圓。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課的目標設定和重點難點特制定教法:以學定教,綜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學法是順學而導,互助學習如師生互動學習法等。

  四、教學流程

  首先我透過傳統節日中秋節引入圓形的概念,又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創設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隨時都有圓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圓的神奇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的匯入到新課之中.然後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的圓形紙片上動手摺一折,確定多條摺痕都交於一點,這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選擇其中一條摺痕,沿摺痕畫下來,分析這條摺痕的特點,得到透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從圓心向圓上畫一條線段,給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時我會播放課件:在同一個圓裡:你能畫多少條半徑?量一量這些半徑都相等嗎?你能畫多少條直徑?量一量這些直徑都相等嗎?直徑和半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實際動手畫一畫,量一量發現圓內的所有直徑都相等,有無數條,半徑也都想等,有無數條,計算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同時用多媒體以旋轉兩條半徑得到一條直徑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分析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推匯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再次,我會在認識了圓的圓心、半徑、直徑的基礎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準確又方便地畫出一個圓呢?先認識圓規,然後自學圓的畫法並分組嘗試畫圓,一半的學生畫半徑是2cm的圓,另一半的學生畫直徑是4cm的圓,接下來我會讓學生談談畫圓的基本步驟及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徑4cm也就是半徑2cm。最後播放課件圓規畫圓的過程得到鞏固。

  最後,我根據以上所學的內容,為學生準備了兩大習題,來加深所學的知識。一塊是判斷題和選擇題,鞏固對圓的圓心、半徑及直徑的認識。另一塊是運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如車輪為什麼是圓的?理論聯絡實際,做到學有所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

  本課設計把多媒體下的探索學習和認識活動整合,讓學生在發現中研究,在研究中創造,使發現與創造成為數學課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在坐的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指教,謝謝各位評委!

圓的認識說課稿2

  九江市港城學校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多邊形和圓的初步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內容解析——教學目標設定——學生學情分析——教學策略分析——教學過程——創新拓展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內容解析

  本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五節內容,是一節平面圖形識別課。在此之前學生在小學已認識了許多平面圖形,加之本書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的學習,這為本節課的所學知識奠定了基礎,並且本節課為今後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的推導以及圓等知識也起著鋪墊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設定

  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認知規律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

  2、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多邊形、正多邊形、圓、扇形。

  3、能根據扇形和圓的關係求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及扇形的面積。

  4、在豐富的活動中發展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和表達能力。

  重點: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多邊形、正多邊形、圓和扇形。

  難點:探索分割平面圖形的一些規律,感受圖形世界的豐富多彩,養成把數學應用於生活實際問題的習慣。

  三、學生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徵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小學階段結合生活中的例項對多邊形、圓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但是對多邊形、圓的概念缺乏較為系統的、深刻的、抽象化的理解。而七年級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使用數學語言、符號表達思維物件和思維結果的能力還未達到一定的水平,事實上,這些也是我們希望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得到發展的方面。因此我們選擇的教學素材是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和小學已有的數學知識經驗,而設計的學習活動則指

  向促進學生在相關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發展。

  四、教學策略分析

  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採用誘導式教學方法,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團結協作、大膽猜想並動手操作,以觀察、實驗、整理、分析、歸納、猜想為主,形象的背景下進行教學設計。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數學又來源於生活,首先以各種實際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圖形為背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透過三角形,長方形這些熟悉的圖形,向學生介紹了多邊形的定義及特徵。而由多邊形可分割為三角形這一內容,瞭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為以後的三角形學習埋下伏筆。透過學生對圖形構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引導學生探索平面圖形的一個感性認識過程。

  五、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的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進行了如下設計:

  ①創設情境

  ②動手操作

  ③應用新知

  ④創新拓展

  ⑤回顧思考

  其具體內容與分析如下:

  一、創設情境

  師生活動:請學生觀看圖片(窗格、北京奧運場館鳥巢、蜂巢、車輪、硬幣、光碟、扇子等),思考這些有趣的圖形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在學生得出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圓等的基礎上,提問學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徵?從而得出多邊形的概念;接著就圖中的圓,逐步得出弧、扇形和圓心角的概念。

  設計目的: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開頭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及動手動腦的慾望,激發學生思維,這也說明數學學習的內容都是現實的、有趣的,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此外,將“扇形的認識”內容前置,與其它圖形的識別合為一體,再進行計數問題的研究,這樣層次可能更分明,符合由淺入深、先易後難、先感性後理性的認知規律。

  活動預期:在學生說出圖中隱含的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圓等圖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現從圖片中抽取出這些圖形的動畫過程,提高學生的興趣;在學生得出相應圖形後,可以提問請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或圖片中蘊含這些圖形,讓學生主動從生活中尋找新的概念的現實背景,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動手操作

  師生活動:1、從一個多邊形的同一個頂點出發,分別連線這個頂點與其餘各頂點,可以把這

  個多邊形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呢?

  2、觀察下圖中的多邊形,它們的邊、角有什麼特點?與同學進行交流。

  設計目的: 學生參與動手活動,觀察討論,發表不同意見。在活動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讓學生領悟做任何事情都要勤于思考、善於發現規律。活動2讓學生在透過測量、比較的前提下,得出正多邊形的概念。

  活動預期:圖形的分解,應該說相對而言比較簡單,但這部分內容在後續學習中具有很多運用,如三角形的內角和、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的推導等,因此,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學會這種歸納的思維方法。

  三、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1、將一個圓分割成三個扇形,它們的圓心角的度數比為1:2:3,求這三個扇形的圓心角的度數。

  2、畫一個半徑是2㎝的圓,並在其中畫一個圓心角為60°的扇形,你會計算這個扇形的面積嗎?與同伴進行交流。

  設計目的: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四、創新拓展

  幻燈片顯示――我能行:以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為構件,儘可能多地構思出獨特且有意義的圖形,並寫出一兩句貼切、詼諧的解說詞。

  如:小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教師活動:①限制條件必須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

  ②巡視、觀察學生做的情況;

  ③利用展臺展示學生的作品;

  ④點評學生作品,和學生一道把解說詞設計的更貼切、更詼諧。

  學生活動:①學生自己自由設計創作圖案;②欣賞同伴作品。

  五、回顧思考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圓的認識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學生在學習了直線圖形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新知識曲線圖形。圓的認識是曲線圖形的起始課,透過對圓的研究,不僅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還為今後學習圓錐、圓柱乃至中學的球體打下好的基礎。基於我對這節課內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a、認識圓的特徵,初步學會畫圓,發展空間觀念

  b、在認識圓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從中培養探究意識、發現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悅。

  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維的樂趣。

  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徵能夠使用圓規熟練地畫圓。

  教學難點:自主、合作探究出圓的特徵。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教法: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的原則,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透過學生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整堂課,“發現與分享”成為主旋律,而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創造與分享的過程得以自然建構與生成。

  2、學法: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

  基於上述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並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二、說教學過程:

  (一)尋寶中創造“圓”

  教師活動: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尋寶活動情境,小明得到這樣一張紙條——“寶物距離小明左腳3米。”同學們你們桌上有一張白紙,上面有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代表小明的左腳,你能幫助小明找到寶物嗎?用1釐米表示1米,請在紙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學生活動:學生們透過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認為可能的一點或者幾點,再透過彙報交流,教師用課件依次出示學生找到的2個點、3個點……甚至更多的點,直到把找到的點連成一個圓。(板書:①是什麼?)教師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過程,讓學生在思考與嘗試中初步感知寶物的範圍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腳為圓心,3米為半徑的圓上。

  二、對比中初識“圓”。

  教師提問:為什麼寶物可能在的位置就一定是個圓呢?(板書:②為什麼?)出示課件:這些圖形的中心到各頂點的距離也是3米,難道這些圖形不是寶物可能在的位置嗎?

  學生活動:讓學生利用“對比”的研究方法發現:正多邊形只是中心到頂點的距離相等,而到各邊上的距離並不相等;而圓是中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從而是學生體會理解圓的概念就是:“圓是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教師引出《墨經》中的“圓,一中同長也”,一中即圓心,同長即半徑。墨子的發現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學生感悟到的是:中國語言文字是高度凝練與概括的,進而體驗到民族自豪感。

  三、畫圓中感受“圓”。

  教師活動: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要求

  1、每人畫一個圓,大小相同,想一想你們是怎樣畫出大小相同的圓的?

  2、每人再畫一個圓,大小各不相同的圓。你們有是怎樣畫出來的?(板書:③怎樣做?)

  學生活動:提出的問題後,自然引發學生思考,透過小組內的實踐研究,再實踐再研究,得出結論:應如何畫圓,認識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透過小組合作總結的經驗,教師繼續提問:剛才我們研究完了怎樣畫圓——我們是不是又應該思考“為什麼這樣做”呢?(板書:④為何這樣做?)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實踐的感受,再一次體會:因為確定了圓心,確定了長度,所以畫出曲線上的所有點和圓心的距離都一樣長,這就符合了圓的特點——“圓,一中同長也。”符合圓的特點,當然就是一個圓了。

  設計目的:將圓的特徵與畫圓的方法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畫圓中感受圓的特徵,利用圓的特徵指導畫圓,突破了以往教學中,畫圓和圓的特徵相分離的教學方法。

  四、應用中解讀“圓”。

  教師活動:(出示籃球場畫面)籃球場的中間為什麼要做成一個圓呢?

  學生活動:學生透過前面環節的時間研究,可以順利的解決這個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師活動:再想想,怎樣畫這個大圓呢?

  學生活動:讓學生在畫圓的經歷中體驗到不同現象背後的本質是一樣的,讓學生體驗到認識事物“特徵”的價值,這樣的設計可以把經驗、直觀與抽象有機的結合起來了,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不斷修正自己知識體系的建構。

  五、再次尋寶突破“圓”。

  教師活動:孩子們,我要告訴你們,科學家們還喜歡追問這個問題:“一定這樣嗎?”(板書:⑤一定這樣嗎?)請看——“寶物距離你左腳3米”,寶物一定在左腳為圓心、半徑是3米的圓上嗎?

  學生活動:這是對學生剛剛建構的知識體系的一個衝擊。他們會茫然不知所措,此時(老師出示半個西瓜的圖片),學生就會恍然大悟

  教師活動:教師總結:圓是一中同長的,球也是一中同長的。不過,在一個平面內,“一中同長”的就是圓,不是球。

  板書設計說明:小學數學,從做題意義上來講,很簡單;但是從奠基意義上說,卻很不簡單。讓學生從一個《圓的認識》的學習過程中,看到數學學科研究方法以及它的魅力。

  說課結束!

圓的認識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 11 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圓;

  2 、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圓內直徑和半徑的關係;

  3 、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學生透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它們認識周圍事物的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教學難點:半徑、直徑、及其關係,圓的正確畫法。

  二、說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說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 匯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匯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匯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例項

  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

  ③剪出圓形紙片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為什麼?

  當學生透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裡,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學生懂得: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

  B: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啟迪學生的思維。

  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裡,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裡,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學生透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群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 2 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 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學生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學生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 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 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 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學生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脫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裡?

  經學生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學生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圓的認識說課稿5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圓的認識》。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93頁-94頁的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麵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透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因此,透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教材透過圓的直徑和半徑以及它們的長度之間的關係,使學生認識圓的特徵。在此基礎上,使學生了解畫圓的步驟和掌握畫圓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能夠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與價值觀:透過學習,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活動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重點:認識圓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徵,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二 、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討論、觀察發現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髮現和掌握圓的特徵。

  三 、說學法

  這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觀察發現,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四 、說教學準備

  1.圓形實物、直尺,圓規,圓形紙片等。

  2.多媒體課件。

  五 、說教學程式

  這一節課,我們安排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尋找圓,欣賞圓。第二部分,感知圓,認識圓。第三部分,學畫圓,探究圓。第四部分,鞏固圓,拓展圓。

  (一)尋找圓、欣賞圓。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節課,我們五年級數學組確定不需要任何花俏的東西來導課,只是讓學生透過黑板、課件或桌面上的學具片等看到圓,直奔課題——圓。接著老師藉助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的 “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最美”這句話,帶學生一起走進圓的世界(課堂),這樣導課直接、簡單、有效。

  (二)感知圓、認識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我們根據這一理念,設計了一個摸圓遊戲,透過摸一摸,看一看,分一分,說一說,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回憶起我們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又能幫助學生從感官上體驗圓和其它平面圖形的區別,圓摸上去是彎彎的,學生對圓有了初步感知。接下來老師讓學生對這些平面圖形分類,要求分成兩類,學生也很容易把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歸為一類,把圓單獨歸為一類,再問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分,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對圓和其它平面圖形進行比較,透過對比,學生能清楚地看到,第一類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線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三)學畫圓、探究圓。

  實踐是認知的來源,孩子們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手是意識的培養者,是智慧的創造者。所以,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動手操作(畫圓),自主學習(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1)我們先讓學生說說畫圓的方法,然後介紹圓規,讓學生第一次利用圓規嘗試畫圓,學生在畫圓時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就從問題入手,明確畫圓的每一個步驟,定點(固定針尖)---定距(兩腳叉開)----旋轉一週(成圓),

  (2)由教師直觀演示畫圓,學生掌握圓規的使用方法後,安排學生第二次自由畫圓。

  (3)自學圓的各部分名稱

  這部分內容是讓學生透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再透過交流反饋來及時檢查自學的效果。最後老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畫出的圓裡標出圓心,畫一條半徑和一條直徑,並分別用字母O 、r、 d表示。

  (4)實踐出真知。在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後,安排了一定練習來檢驗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判斷半徑,認識直徑。

  第一幅的線段,兩端都不和圓心、圓上相連,第二幅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內。第三幅圖,一端在圓心,另一端在圓外。第四幅圖是半徑。學生在這四幅圖的判斷過程中,認識圓內、圓外、圓上的點,進一步明確半徑的意義,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圓上有無數個點,圓的半徑也有無數條。

  2.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在探究圓內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係,以四人小組合作形式,透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的方法來探究:

  (1)在同一個圓裡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2)在同一個圓裡,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3)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有什麼關係?

  (4)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設計意圖:在實物畫圓時,讓學生說出畫圓的辦法,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現方法的多樣化。從實物畫圓到用圓規畫圓這一過程,讓學生感受用圓規畫圓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最佳化。在學習圓各部分的名稱時,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可以透過自學、交流、操作等活動,自主建構起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圓的特徵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意識。

  (四)鞏固圓、拓展圓。

  我們安排了三個環節,第一,練習。第二,總結。第三,拓展。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練習後老師讓學生說收穫、提疑問。

  學生回顧總結之後,出示了生活中美麗的圓讓學生欣賞。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前後呼應,透過回顧總結,對知識進行梳理,有助於學生逐步形成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同時將“圓”再次迴歸生活,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六、說練習設計

  及時的反饋練習,可以鞏固新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計練習,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有機結合,設計了三組練習。

  七、說板書設計

  圓

  圓心 位置

  半徑(直徑)大小

  (同一圓內) r=d/2 d=2r (無數條,長度相等)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的深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這節課我們設計的意圖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學習過程的主動性,積極性。

  本節課我們的教學理念是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們自己去完成;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開創。

  我的說課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聆聽。

圓的認識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第 11 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孩子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孩子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孩子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二、說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孩子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孩子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孩子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孩子,刺激孩子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孩子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孩子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孩子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說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 匯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匯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匯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孩子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例項 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 ③剪出圓形紙片

  小孩子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孩子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孩子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為什麼?

  當孩子透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裡,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孩子懂得: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B:組織孩子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留給孩子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啟迪孩子的思維。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裡,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孩子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裡,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孩子透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群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孩子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 2 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 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孩子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孩子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 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 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 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孩子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孩子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孩子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脫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孩子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孩子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孩子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裡?

  經孩子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孩子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孩子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孩子的印象。

圓的認識說課稿7

  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圓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後所要認識的小學階段的最後一種圖形。學生認識圓應把握它的特點,藉助多媒體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蘊涵的美學特徵與文化積澱。本課教學針對的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初步具有處理資訊和網路上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是結合遠端多媒體教學使這成為現實。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遠端多媒體教育網路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平臺。

  一、理念設想: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數學教學應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及知識經驗上。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及方法經驗,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彰顯美學價值,讓學生感受到圓與人們的生活、建築、人文藝術和實際應用等息息相關。

  二、目標設定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和畫圓的方法。

  2技能目標: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熟練掌握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生動畫面、影象、演示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圓的存在與作用,感受其神奇與蘊含的美學價值。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目標設定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即透過多媒體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在於掌握圓的特徵,能熟練地畫圓。

  三、教法、學法根據本課的目標設定和重難點特制定

  1教法:以學定教、合作探究如情景陶冶法等。

  2學法:順學而導、互助學習如師生互動學習法等。

  四、教學流程

  (一)情景匯入

  透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創設情景,展現大自然中隨時都有圓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圓的神奇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匯入到新課之中。(課件展示,宇宙星際、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體如鮮花等)

  (二)探究新知

  1、創作圓:學生在準備好的紙上作圓,方法工具不限。同時教師課件演示一兩種作圓的.過程方法,以啟迪學生。)

  2、學生完成後我會提問:

  (1)你是用怎樣的方法畫的?在學生作答間我會適時做出科學的評語“固定的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r表示。透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課件圓的畫面及各部分的名稱展示)

  (2)同時根據課件圖片請學生分析圓上、圓內、圓外和圓心各指什麼?我再適時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3、學生探索

  (1)此時我會播放課件--以半徑旋轉並標有直徑的圓,請學生觀察分析並且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會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等。

  (2)我再結合課件圖片總結:圓的半徑在旋轉中,與圓的直徑重合時,半徑只有直徑的一半,由此得出:r=d/2d=2r給答對的學生給予獎勵、以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課件展示兩個分別以半徑和直徑旋轉的圓)

  (3)接下來我會再問“那圓有多少條半徑和直徑呢?為什麼?學生自己看著旋轉的圓自己總結,我適時做出評述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直徑也有無數條、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

  4、知識延伸

  (1)我會向學生提問:剛才同學們畫圓時都用到了些什麼工具和方法啊?和大家交流借鑑一下經驗好嗎?學生:學生會說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再課件播放(可能會用到的工具如硬幣、線、筆、圓規等)。

  (2)此時我會裝作很著急的樣子向學生問:老師想畫一個直徑8釐米的圓可不可以用一塊錢的硬幣哦?為什麼啊?生:學生會從大小不符合等方面來說明不行。此時我又會說那我要是想畫一個半徑6釐米的圓又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啊?生:可能會比較為難(我再適時從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匯出學生說出用圓規畫)

  (3)接下來我再小結得出畫大小不同的圓我們通常用圓規來畫--並播放課件圓規確定半徑的方法以及圓規畫圓的方法的重複過程(並得出結論用圓規畫圓可以畫出大小不同的圓、也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圓,再次論證得出半徑越大,圓就越大。半徑越小、圓就越小)

  (三)知識反饋

  1、請同學們用圓規畫出一個半徑5釐米的圓並用字母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畫好之後相互檢查以鞏固剛才所學的方法。

  2、測試、學生舉手回答並說出理由(課件展示)

  A.圖(1)中直徑是(),半徑是()

  B.圓規兩腳分開距離是4釐米,畫出的圓直徑是()

  C.圖(2)中長方形的長是(),寬是()

  3、解釋生活中的圓的相關運用如:

  (1)車輪為什麼是圓的?

  (2)飛標標靶的靶圈為什麼是圓的?我會適時引導加以鞏固。

  (四)知識拓展

  1史料連線,有關圓的知識、名言、名句以及網頁連結等,透過課件展示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蘊涵的歷史與文化積澱、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激情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課件展示)

  2圓與生活(課件展示圓與人們的生活如鮮花、日落、小橋流水、雄壯美麗的建築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體現有圓的應用的物體等等,使本課知識得以拓展,學以致用,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返回到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直徑半徑無數條r=d/2d=2r

  結束語

  本課設計把網路環境下的探索學習和認知活動相整合,讓學生在發現中研究、在研究中再創造,使發現與創造成為數學課堂的主旋律。

圓的認識說課稿8

  1、 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第十一冊最後一單元第一教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它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後一種平面圖形。本節課主要內容有: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畫圓的步驟和方法。根據課標和教材內容,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等圓和同圓中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教學難點:畫圓的步驟和方法。教學目標:(1)、進一步認識圓,知道並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瞭解圓的特徵,理解直徑和半徑的關係,學會用圓規畫圓。(2)在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在發現,在創造的過程。從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發現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3)讓學生從欣賞中體驗圓的美。總的來說,透過讓學生對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感知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區別和聯絡。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看,使學生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了基礎。

  2、說教法:

  本節課,我重點引導學生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使學生從操作中理解半徑、直徑、圓心以及等到圓中半徑與直徑的關係。其次,課堂中我讓學生從操作中去發現,去理解圓的特徵。在畫圓時,我運用直觀演示法,給學生演示怎樣畫圓。使學生看得清楚直觀。另外,課堂中我藉助多媒體的作用,使學生能直觀的感知圓的特徵。

  3、說學法:

  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有:動手操作法、同桌交流互動法、對比法、歸納法。透過動手操作,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透過同桌合作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從對比中使學生感知到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區別。課堂中,教師始終引導學生歸納半徑、直徑、圓心等概念,從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4、說程式:

  在本節課上,師生先一起玩“甩小球”,讓學生觀察小球運動的軌跡,從中引出“圓”。接著師生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共同欣賞生活中的圓。(古代人們在發明指南針之前,發明了指方向的羅盤。古代的圓形建築、奧運會吉祥物、圓桌、水波紋、碟片、車輪、圓形項鍊墜。)從欣賞中讓學生體驗圓的美。接著教師讓學生透過觀察、觸控對比以前學的平面圖形與圓的區別,使學生從對比中感知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後我重點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瞭解圓內、圓外、圓上以及圓的特徵,並明確同圓等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係。認識了圓的特徵後,我及時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接下來,我問學生:“這麼美的圓,你們想畫嗎?”然後很自然的引入怎樣畫圓,我首先給學生介紹了畫圓工具——圓規,接著講畫圓步驟,並給學生示範畫圓,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最後讓學生共同討論畫圓的方法還有哪些?從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最後練習題的設計,不僅使學生鞏固了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還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學完本課,我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並佈置作業(1、用圓拼圖案;2、車輪為什麼要設計成圓形?),這樣的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又使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體現出數學的實用價值。

圓的認識說課稿9

  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十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教學時,讓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說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法上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學生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學法上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嘗試的讓學生嘗試,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學生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說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組織學生髮現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心、圓的半徑、直徑及相互關係;能用圓規等工具進行畫圓。

  2、利用學生動手操作和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使學生經歷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的發現過程,並在探索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及圓心、半徑、直徑和相互之間的關係過程中,培養學生挖掘經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

  3、在具體的圓的認識活動中,使學生體悟探索發現和問題解決的快樂,進一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圓的價值,感受圓之美。

  說教學重點

  發現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認識和了解圓的圓心、半徑、直徑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瞭解圓的製作方法,並能用圓規畫指導大小的圓。

  說教學難點

  正確、合理和靈活地根據圓的半徑與直徑畫圓,並能根據圓的特徵、特性和特質,解決有關圓的實際問題。

  說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動中學習新知本節課選擇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透過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等多種活動,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學生主動參與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體現了“再發現”樂趣。

  2、聯絡生活,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如: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圓形的,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練習的設計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層次性外,更注重創新性和實踐性。讓學生欣賞生活中圓,並自己動手創造性地設計一些由圓構成的美麗圖案,使學生掌握畫圓技能的同時,養成創新知識,增添審美情趣。

  3、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輔助數學,有其直觀、形象又生動的特點,有效的使用要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地,突破數學難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圖文並茂,使學生獲取知識方面達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說設計思路

  新《數學課程標準》在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我在設計時注重我讓學生在觀察、畫圖、測量和實驗等活動中感受圓形物體的美,發現圓的一些基本特徵,並能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探索和應用應用意識。

  說教學準備

  課前收集圓片和含有圓的物體,以及圓規、課件等作圖工具,組織學生採集圓的有關資訊,自制圓等。

  說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匯入新課

  演示動畫,複習舊知,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感知圓,使學生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教師有意分類,匯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匯入新課。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學生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二)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1、自主探索畫圓的方法,讓學生嘗試畫圓。

  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碰到困難時,教師給予適度指導。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2、認識圓的半徑與直徑,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認識圓心、半徑、直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學生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認識圓的各部分,知道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係是本課的重點,也是繼續學習圓的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透過畫一畫,比一比,折一等活動,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在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條數有多少?長度怎樣?同一個圓裡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如何?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知識。引出:同圓或等圓時也存在同樣的關係。這樣的安排力爭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群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之後,再用課件清晰演示這些知識點,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綜合練習啟智培能

  新授完畢,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脫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練習的層次由淺入深。我設計了有利於強化概念的基本題,和有利於拓展思維的動腦筋題。學生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四)走進圓的世界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

  數學文化應多方面滲透,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有著豐厚的歷史沉澱,是先哲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數學的博大與精深有待我們引領學生透過學習去感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有待我們帶領學生去領略。因此,在課的最後我選擇了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圓形物體、圓形建築,以及運動現象,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圓的認識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設計理念

  地位學情: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一冊圓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後所要認識的小學階段的最後一種圖形。學生認識圓應握它的特點,藉助多媒體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蘊涵的美學特徵與文化積澱。本課教學針對的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初步具有處理資訊和網路上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是結合遠端多媒體教學使這成為現實。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遠端多媒體教育網路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平臺。

  理念設想: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數學教學應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及知識經驗上。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及方法經驗,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彰顯美學價值,讓學生感受到圓與人們的生活、建築、人文藝術和實際應用等息息相關。

  (二)、目標設定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和畫圓的方法。

  2、技能目標: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熟練掌握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生動畫面、影象、演示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圓的存在與作用,感受其神奇與蘊含的美學價值。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目標設定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即透過多媒體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教學難點在於掌握圓的特徵,能熟練地畫圓。

  (三)、教法、學法

  根據本課的目標設定和重難點特制定

  1、教法:以學定教、合作探究如情景陶冶法等。

  2、學法:順學而導、互助學習如師生互動學習法等。

  二、教學流程

  (一)、情景匯入

  透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創設情景,展現大自然中隨時都有圓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圓的神奇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匯入到新課之中。(課件展示,宇宙星際、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體如鮮花等)

  (二)、探究新知

  1、創作圓:

  學生在準備好的紙上作圓,方法工具不限。同時教師課件演示一兩種作圓的過程方法,以啟迪學生。)

  2、學生完成後我會提問:

  (1)你是用怎樣的方法畫的?在學生作答間我會適時做出科學的評語固定的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

  r表示。透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課件圓的畫面及各部分的名稱展示)

  (2)同時根據課件圖片請學生分析圓上、圓內、圓外和圓心各指什麼?我再適時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3、學生探索

  (1)此時我會播放課件--以半徑旋轉並標有直徑的圓,請學生觀察分析並且提問你發現什麼?學生會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等。

  (2)我再結合課件圖片總結:圓的半徑在旋轉中,與圓的直徑重合時,半徑只有直徑的一半,由此得出:r=d/2d=2r

  給答對的學生給予獎勵、以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課件展示兩個分別以半徑和直徑旋轉的圓)

  (3)接下來我會再問那圓有多少條半徑和直徑呢?為什麼?學生自己看著旋轉的圓自己總結,我適時做出評述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直徑也有無數條、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

  4、知識延伸

  (1)我會向學生提問:剛才同學們畫圓時都用到些什麼工具和方法啊?和大家交流借鑑一下經驗好嗎?學生:學生會說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再課件播放(可能會用到的工具如硬幣、線、筆、圓規等)。

  (2)此時我會裝作很著急的樣子向學生問:老師想畫一個直徑8釐米的圓可不可以用一塊錢的硬幣?為什麼啊?生:學生會從大小不符合等方面來說明不行。此時我又會說那我要是想畫一個半徑6釐米的圓又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啊?生:可能會比較為難(我再適時從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匯出學生說出用圓規畫)

  (3)接下來我再小結得出畫大小不同的圓我們通常用圓規來畫並播放課件圓規確定半徑的方法以及圓規畫圓的方法的重複過程(並得出結論用圓規畫圓可以畫出大小不同的圓、也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圓,再次論證得出半徑越大,圓越大。半徑越小、圓越小)

  (三)、知識反饋

  1、請同學們用圓規畫出一個半徑5釐米的圓並用字母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畫好之後相互檢查以鞏固剛才所學的方法。

  2、解釋生活中的圓的相關運用如:

  (1)車輪為什麼是圓的?

  (2)飛標標靶的靶圈為什麼是圓的?我會適時引導加以鞏固。

  (四)、知識拓展

  1、史料連線:有關圓的知識、名言、名句以及網頁連結等,透過課件展示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蘊涵的歷史與文化積澱、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激情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課件展示)

  2、圓與生活:(課件展示圓與人們的生活如鮮花、日落、小橋流水、雄壯美麗的建築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體現有圓的應用的物體等等,使本課知識得以拓展,學以致用,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返回到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三、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無數條r=d/2d=2r

  直徑半徑

圓的認識說課稿11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內容是認識圓的特徵和學會畫圓。這部分知識是小學最後一個平面圖形的教學,是在前五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的,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以及為下學期學習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做好準備,起到橋樑的作用。

  【學情分析】:

  本班有57名學生,大多數學生對圖形教學非常感興趣。,敢於動腦、動手。但是有部分學生,特別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形成不愛動腦筋的習慣,針對這些情況我實行小組合作式教學。

  【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及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初步擬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 認識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 學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 使學生能正確地、比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目標定位後,我結合學情分析確定了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認識圓的特徵。

  2、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紙片,直尺、圓規。

  【教法運用】:

  依據教材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本節課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透過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去建構新知,儘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操作、觀察、交流、質疑、概括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反思,實現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教學過程】:

  基於上述設想,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為了增強課堂的凝聚力,複習引入的時候我就動用了課件,出示了一組圖形,讓學生直觀感受,從中找出與眾不同的圖形,找出“圓”。再讓學生說出區別於其他圖形的理由:圓不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而其他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接下來我又用圓形鐘面、硬幣等實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圓”,激發學生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從而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學習圓的特徵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 認識圓心。請學生們拿出課前已備好的圓形紙片,引導他們按不同的方向對摺手中紙片,看看能發現什麼。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再在全班交流彙報。老師在大家的眾多發現中,突出肯定“許多摺痕都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並不失時機的告訴學生這個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點上“點”,用“O”表示出來。之後在“圓周上、圓外、圓中心、圓中任意地方”點一“點”,讓學生辨誤,強化對“圓心”的認識,瞭解“圓上”的概念,為學習半徑和直徑做好準備。

  (2) 認識半徑。請學生在自己的圓周上任意定幾個點,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圓心到圓上這任意一點的距離,請同學報出測量結果,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容易的就能發現“同一個圓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老師再用課件演示,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這個圓的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從而揭示半徑的概念。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徑來。引導學生探究:在同一個圓裡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從而掌握“在同一圓裡可以畫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這一基本知識。

  (3) 認識直徑。引導學生觀察手中圓形紙片,動手描一描這些摺痕,透過實踐活動,感知直徑的特點,並讓學生練習畫直徑。讓成功者告訴其他學生“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用字母d表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並感染其他學生。隨之老師用課件揭示直徑的概念,讓學生也在圓上表示出來,並透過比一比在單位時間內畫直徑,看誰畫的多?量一量你又能發現什麼?透過畫、量、想等心智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直徑有無數條且長度都相等。最後請學生觀看課件,並讓學生探索出在同一個圓裡,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這樣透過半扶半放的教學,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在學完半徑、直徑、圓心的概念後我安排了兩個小練習,目的是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運用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學習圓的畫法

  (1)、瞭解畫圓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畫圓的工具很多,這裡著重介紹圓規。圓規有兩個腳,它的一腳有針尖,另一腳裝有鉛筆或粉筆,針尖一腳固定在一點上,右手握圓規,左手按住紙,不要用力過大,另一腳旋轉畫圓,教師邊講邊示範。

  (2)、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步驟

  第一步: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即半徑)。

  第二步:把有針尖的一隻腳固定在選好的一點(即圓心)上。

  第三步:把裝有鉛筆尖的一隻腳旋轉一週,圓就畫好了。

  (3)、練習畫圓

  1、學生自己隨意畫圓。

  2、學生動手按指定的半徑與直徑自己畫圓。

  四、拓展延伸,強化理解。

  學習了半徑、直徑、圓心,透過辨析比較,深化對概念的理解。結合半徑、直徑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設計兩個層次的練習:

  (1) 判斷題與填空練習,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題。

  設計這組練習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評價反思】: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教師既是這堂課的設計者、引導著、也是這堂課的參與者,而讓學生成為這堂課的主人,讓他們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堂課中,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靈活把握,適時點燃學生求新知的慾望,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這堂課中,我遵循數學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的原則,給學生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走進生活,辦他們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圓的認識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這節教材的內容有:畫圓的步驟和方法,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徵。教材透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透過圓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絡,再引導學生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同時掌握圓的基本特徵。再引導學生藉助“圓規”方式畫,再次感受圓的特徵,並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這樣的編排,學生對於圓的相關概念及特徵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師的明確指引和調控之下,學生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不夠,而與此同時,學生對於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也無從感受、體驗。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旨在加強操作、研討等數學活動,透過小組學習這種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實踐、探索,逐步形成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教學儘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嘗試成功的愉悅。另一方面,又藉助媒體,將自然、社會、歷史、數學等各個領域中的“圓”有效整合進本課教學,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教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知道同一圓內直徑、半徑的特徵,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裡直徑和半徑的關係,並能根據這種關係求圓的直徑或半徑。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1.知道圓各部分名稱與關係

  2.學會畫圓

  教學難點:畫出規定條件的圓

  三、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2.學法。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了: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透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接著我會出示多媒體課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接著,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第一組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第二組就是剛認識的圓,透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組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線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1.找圓心、認識半徑、直徑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開啟,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透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讓學生自學畫圓的方法,透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1)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2) 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3)旋轉畫圓。接著我會示範一次畫圓的方法,強調畫好後要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

  3.利用特徵,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處處充滿數學。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現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價值。

圓的認識說課稿13

  一 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圓的 認識”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圓形物體,在低年級也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是都是直觀的表象認識,這節課將更深入的去認識圓。

  二 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 使學生們認識圓,知道圓各個部分的名稱。

  2 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 經歷圓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們透過直觀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圓心,半徑與圓的位置,圓的大小的關係。

  三 教法學法

  設計具體有現實意義的情景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著痕跡地將學生們帶入圓的研究之中。六年級的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已經有了較大發展,本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們透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思考、討論歸納等活動,自主探索,深入地認識圓,瞭解圓。

  四 教學過程

  1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透過小明家距離學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體位置這一貼近生活的例項,引導學生們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實際上是在以學校為中心,300米為半徑的一個圓上,讓學生們感知圓心,半徑,圓是有無數個點組成,從而揭示本課的學習任務——圓的認識。

  2 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透過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和發現,摺痕都交於一點,即圓心。所有摺痕都經過圓心,引出半徑直徑的感念,並且得出半徑和直徑都有無數條。

  再透過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討論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從而得出同圓或等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

  3歸納小結,提升認識

  (1)設計在一個圓內找半徑直徑的練習,加強學生們對半徑直徑概念的理解:直徑和半徑都是經過圓心的線段,半徑的兩個端點一個是圓心,一點在圓上,直徑是經過圓心,兩個端點在圓上。

  (2)歸納小結本節課中學生們對圓的認識,並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長”的說法,讓學生們思考。透過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對比,讓學生們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長”就是對圓的特徵的最好詮釋。

圓的認識說課稿14

  一、教材說明:

  1.教學內容:第六冊P:81~87

  2.教材簡析: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透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3.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裡直徑與半徑的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形體特徵的興趣和意識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滲透知識來源於實踐,學習目的在於應用的思想。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5.教學難點:用圓規畫圓。

  6.教學關鍵: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圓規,多進行實際操作練習。

  二、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透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並利用多媒體將知識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並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學習新的平面圖形“圓”,已經學習過哪些平面圖形?(多媒體演示)

  (二)學習新課

  1.透過多媒體演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大小不等的圓,使學生地直觀上認識圓。

  2.揭示圓的形成

  1)演示:出示一根細繩,繩子的一端繫著一個小球,把繩子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用力甩動小球,使小球靠著黑板面形成圓形。

  2)然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圓的形成過程:直觀、動態地滲透“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軌跡。”

  3)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後,問:小球被甩動時,為什麼不跑到別的地方去,卻能形成一個首尾相接的曲線,也就是圓呢?

  (揭示:正是因為小球一端固定在一點上,拉直的繩子長度也沒有改變,這樣甩動小球,也就形成了圓。)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在實際操作甩動小球時所形成圓軌跡的不穩定性,透過多媒體的演示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從而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而且滲透了“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軌跡”這樣一個圓的概念,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圓打下了基礎。

  3.學習圓規畫圓

  根據剛才甩動小球形成圓的道理,我們就可以先確定畫圓工具圓規的兩腳距離,然後,把其中的一腳固定,另一腳旋轉,這樣就可以畫出一個圓來。

  1)學生嘗試畫圓。

  2)多媒體演示圓規畫圓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是不是圓規的一腳固定,一腳旋轉。

  3)引導學生說出畫圓的體會並討論。

  A、畫圓的步驟:定長、定點、旋轉。(板書:定長、定點、旋轉)

  B、畫圓時要注意什麼?(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動)

  4)教師示範畫圓(用圓規畫出黑板上小球被甩動時形成的圓)

  設計意圖:學生實際在畫圓時,會出現把圓規一端固定,本子旋轉來畫圓。我聽取了學生的方法後,首先肯定了學生的畫法有新意,然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於他的畫法有什麼意見?馬上就有學生起來質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畫一個圓,也把黑板旋轉一週嗎?”這時我就利用多媒體將畫圓的方法直觀、動態地展示出來,並加上聲、光、形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能質疑說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透過質疑問難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養成主動探究的鑽研精神,隨著學生經常反問老師,學生的求知慾望會更加強烈,

  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4.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1)問:老師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有沒有改變?(沒有)也就是畫圓時,定長始終不變,如果要在圓內畫出一條線段來表示定長,應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呢?(從畫圓時固定的一點畫到任意一點)

  2)討論理解圓上任意一點的含義,讓學生指一指(指圓上任意一點),再比一比(比圓上一點,圓內一點和圓外一點)。

  3)教師畫出一條表示定長的線段後,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4)討論:看書P:82知道了什麼叫直徑?如果要在黑板上的這個圓裡畫出一條直徑,直尺應該怎樣擺?(讓一學生做多種擺放)選其中一種,教師畫出直徑。

  5)啟發:剛才我們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板書:圓心(O),半徑(r),直徑(d))。如果把這三張卡片貼在黑板上,你認為在定點、定長的後面應該放什麼?為什麼?(板書:位置、大小)

  6)討論學生所畫圓的大小和位置,揭示: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這樣的設計,主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觀察思考、自由討論、發現創新、抽象概括、揭示規律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經過實踐的操作、檢驗,真正體會到了自己獲取知識、發現創新的樂趣。

  5.學習圓的特徵

  1)讓學生在圓內畫出三條半徑和三條直徑

  思考:還能畫嗎?得出圓內有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板書:無數條)

  2)量一量畫出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引導發現在同一個圓裡,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並用字母表示半徑與直徑的關係d=2r

  這樣的設計,透過畫一畫、量一量,目的是讓學生儘可能多地發現圓的特徵,從而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和掌握了這些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課件的演示加深了學生對圓內半徑、直徑有無數條以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有一個形象的感知,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僅使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發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6.小結所學知識、引導質疑。

  (三)鞏固練習(多媒體演示)

  該練習運用多媒體主要加強練習的密度,透過練習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

  1.在圓內的線段中,分別找出各圓的半徑和直徑。

  312323121

  2.判斷題。(對的劃“√”錯的劃“×”。)

  1)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半徑的長度。()

  2)兩端都在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3)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4)半徑2釐米的圓比直徑3釐米的圓大。()

  3.發散練習。在下圖中(下圖依次出現)看到了什麼條件,你能想到什麼?

  6釐米40米15毫米24分米4釐米

  4.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明為什麼車輪要做成圓的?如車輪做成長方形或橢圓的坐在車上的感覺怎樣?

  這一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就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徵,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重要的是透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五、板書設計

  圓定點圓心(O)位置定長半徑(r)大小直徑(d)(無數條)

圓的認識說課稿1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直線圖形的基本特徵,並對圓有了直觀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三個知識點:一是圓心、半徑、直徑的認識;二是用圓規畫圓的方法;三是圓的基本特徵的認識。從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圓這樣的曲線圖形,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空間圖形”的學習經驗,而且能夠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這部分知識也是後面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小學生的抽象能力還比較弱,對圓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具體的物體的面上,“物”和“圖”分辨不清,導致他們對“圓上”和“圓內”分辨不清,這樣就必然影響到他們對半徑的正確認識。因此,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圓心、半徑,既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我打算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活動中感受並發現圓的有關特徵,知道什麼是圓心、半徑和直徑。正確掌握使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2、在這一過程中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四、教學策略。

  為此,本節課我將重點採取以下策略:一是,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的策略。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引導從中找圓,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藉助多媒體幫助學生從實物圖中抽象出圓,再引導學生回到生活中找圓豐富表象;二是,以畫圓為主線認識特徵的策略。第一用課前準備好的學具畫圓,初步感受特徵;第二用圓規畫圓,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第三任意畫圓,透過折一折、比一比發現圓的基本特徵。三是,自主探究的策略。引導學生在明確問題的基礎上獨立思考、討論交流,自主地認識圓的基本特徵。

  五、教學過程:

  (一)、揭題提問,引入新課

  課堂伊始,首先進行啟發談話: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這種圖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圓,關於圓你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提出:什麼是圓?圓和以前學過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明確學習目標,激發探究的興趣。

  (二)、自主探索,認識圓的特徵

  1,初步感知圓的特徵。

  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四幅圓形實物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指出這些物體中的圓,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適時地利用多媒體把圓從實物圖中抽象出來,同時告訴學生,這些圖形都是圓。然後引導學生到生活中找圓,問學生:你在哪些地方還看到過圓?透過觀察交流,豐富學生關於圓的表象,為進一步認識圓打下基礎。

  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事先準備的圖釘、線、圓形硬片等學具自己動手畫圓。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畫圓的。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將重點關注利用圖釘和線畫圓的方法,並著力引導學生把這種畫法說清楚。因為這種畫法是對圓心、半徑的形象感知的過程,為他們認識圓心與半徑提供經驗。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提問:圓和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發現:以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都是線段圍成的圖形,而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2,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首先借助四幅連續的圖片,引導學生學習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放手讓學生獨立的用圓規畫圓。然後,老師用圓規畫圓並告訴學生針尖固定的一點是圓心,通常用O表示;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通常用r 表示;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是直徑,通常用d 表示。

  3,認識圓的基本特徵。

  在畫圓感知特徵的基礎上,出示例3,引導學生根據題目的要求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解決問題。老師透過巡視瞭解情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及時提出問題:根據(1)你能發現什麼?組織班內交流。

  本環節的設計力求以畫為主線,引導學生經歷認識圓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充分感知,提高操作、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等數學能力,發展數學思維。

  (三)、應用練習,鞏固拓展

  設計有層次、有針對性的練習,鞏固拓展有關圓的知識。練一練第1題,讓學生指出各圓的半徑和直徑,並量出它們的長度,意在鞏固基本特徵。第2題鞏固畫圓方法,進步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

  練習十七第一題進步認識半徑和直徑的關係。第二題感受圓的大小與半徑有關。第三題進一步體會圓心確定位置,半徑確定大小。這些練習都應該在學生獨立解答的基礎上,組織交流,引導點撥,提高練習的效率。

  (四)、總結反思,梳理知識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及收穫進行總結反思,幫助他們建立起科學的知識系統,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他們自覺建構知識的良好習慣。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圓的認識一節的教學設計堅持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理念為指導,以發展學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為核心,以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為主線,著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圓的特徵,努力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和諧發展,預期應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中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評委專家批評指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