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變色的報春花說課稿
會變色的報春花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會變色的報春花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教材分析:
《會變色的報春花》讓我們伴隨著第一朵紅色報春花的綻放,看到了充滿奇思妙想的小達爾文。在文章的字裡行間都透露一種理念,那就是要學會擁有自己的思想,學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這也是本單元的主旨。
初見課文時,一看題目,就感覺這是一篇吸引人的小故事。細細品讀之後發現文章語言樸實、對話較多,從人物的對話行為中體現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點。第一部分寫到了小達爾文想讓花變顏色,但是爸爸不贊同。第二部分寫到了小達爾文給爸爸送上了第一朵紅色的報春花。最後點到了達爾文長大後成為了有名的生物學家。這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好奇是知識的萌芽”,有了好奇才有學習的動力。
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達爾文是怎樣讓報春花變成紅色的,說一說自己的奇思妙想。
3、感受小達爾文的敢想、敢說、敢做,並從中受到啟迪,學習善於發現,勇於探索的精神。這也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
三年級的學生處於轉型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已不滿足於簡單的說教,會表現出一種強烈要求獨立和擺脫成人控制的慾望,什麼事情都想親自試一試。
所以在教學時,我採取看圖猜謎激起學生興趣,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在這節課,我和學生一起閱讀、學習、對話,激起學生真實的思維歷程,啟發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探求真知,以此突破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過程分析:
圍繞以上教學分析,我設計如下課堂結構:猜謎激趣——質疑導向——整體感知——探究體驗——拓展延伸。
(一)猜謎激趣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課堂匯入是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而以趣激學是學習的有效手段。一上課,我先展示一幅美麗的報春花圖畫。
“同學們,你們見過報春花嗎?誰能說一說,你見過的報春花是什麼顏色的?”
孩子們興趣盎然,紛紛發言。
這時,我指出:“你們見過的報春花和老師展示的一樣,是黃、白兩種顏色的。可是,你們見過這樣的報春花嗎?”我把紙片揭去,露出紅色的報春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會變色的報春花》。”
板書課題。
(二)質疑導向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文章題目發人深省,因此,我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可能會提出:是誰讓報春花改變了顏色?報春花究竟變成了什麼顏色?為什麼會變色呢?它是怎樣變色的呀?這也正是課文要了解的相關內容,學生在讀課文時也更有目的的去讀。這一環節,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多向思維的方法。
(三)整體感知
有了這麼多問題,孩子們都迫不及待的要走進課文,看一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我馬上為他們播放課件,展現故事,並提出要求:就讓我們帶著心中的疑問一同走進故事中去看一看吧。
看完之後,請孩子們談一談,都知道了什麼。
帶著問題看故事,培養了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請學生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四)探究體驗
這時,我適時引出中心議題: 小達爾文到底是個怎樣的孩子呢?怎麼會想到將報春花變色呢。使教學進入探究體驗階段。
“帶著這些問題,請同學們靜靜地默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來,並在旁邊寫上批註。然後輕輕地讀一讀,細細地品一品。”採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勾畫相關句子,把學習的自主權和樂趣還給學生。而在書上做批註,又培養了孩子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合作學習必須以充分的自主為前提,因此在學生都已畫出語句並有了感悟之後,我要求他們與同桌合作,交換看法,這樣不但加深拓寬了個人的理解,而且還藉機培養了說和聽的能力。
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後,感受會是多種多樣的。這時,我就作為一個參與者,引導者,和孩子一起研讀文字,感悟精神。
小達爾文能從報春花單調的顏色上產生美好的想法,並勇於實踐,敢於探索,感悟這種精神並從中受到啟迪,應當是這節課的重難點。我從兩方面突破。
1、抓文字,悟重點。
文章語言樸實,對話較多,從人物的對話行為中體現人物的形象,是本文的特點。
比如出示這幾個句子。
小達爾文的父親十分喜愛花草。他精心整理著柔軟的花枝,拔掉剛剛冒尖的雜草。小達爾文跟在身邊,問這問那。
“爸爸,報春花就只有黃的和白的兩種嗎?”
“對。”爸爸的回答很簡單,也很肯定。
“要是紅的、黃的、藍的、白的、黑的都有該有多好哇!”
“能,我看準能!”小達爾文像是滿有把握,他跑到花棚裡拿來一把噴水壺,“爸爸,辦法就在這裡,要它開紅花,就澆紅水;要它開藍花,就澆藍水……”
我緊緊抓住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描寫,引導學生:
爸爸在整理花草的時候,小達爾文在做些什麼?他為什麼會問這問那?
小達爾文希望花是什麼樣子的呢?
爸爸這麼喜愛花草,為什麼都沒有這樣的疑問呢?
在爸爸的否定中,小達爾文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
透過這一系列的追問,孩子們感受到正是由於小達爾文動腦筋,大膽想象,才能從別人視為平常的事情中發現問題,正由於他的勇於實踐,這才有了紅色報春花的誕生。我在孩子們的回答中,一一板書。
小 敢想 善於發現
達
敢說 勇於實踐
爾
敢做 敢於創新
文
在這一環節中,我還十分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比如強調句子中的感嘆號和問號的作用,指名讀一讀。透過學生反覆誦讀,使他們體會小達爾文在有新想法時的激動心情。並採用教師範讀、同桌互讀、配樂分角色朗讀等形式,讓孩子們深切體會小達爾文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
2、抓體驗,悟難點。
在合作探究中,我著重引導學生讀第九自然段,並讓學生結合自身進行現身說法,使教學進入第五個階段-----學習昇華,教學時,我從以下方面引導:
爸爸制止小達爾文“花怎麼能改變顏色呢!小孩子敢想敢說不是壞事,但也不能為所欲為,更不能亂來。"
聽到這樣的話,小達爾文是怎樣做的?
生活中,你聽到過這樣的話嗎?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提出過“生活教育”的理論。其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他指出,教育要以生活為源,要用生活來教育。
因此,我在這個環節上給足學生時間,調動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暢所欲言。在談到自己的想法遭到家長的反對與不理解時,問道“當時,你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如果學生也像達爾文一樣,不甘心,勇於實踐,我會馬上追問“事成之後,你是什麼樣的心情?當時,你感覺自己棒不棒?”這樣,那些沒有親自實踐的學生,會為自己的放棄而懊悔。
我還特別注意自己的評價,及時中肯。對敢想、敢做、勇於實踐的孩子及時給予肯定與稱讚。對那些沒有沒有堅持,進行嘗試的同學,流露惋惜之情後及時鼓勵,提出希望。
(五)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本節課後,我有針對性地留下拓展作業,1、你有哪些奇思妙想,能動手操作的,回家要實踐一下,看看花究竟能不能改變顏色。2、課下閱讀達爾文的其他小故事,寫一寫“我眼中的達爾文。”
這樣,就使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延伸,不斷擴大了語文學習的視
野。
在第三課時中,舉辦奇思妙想展示會,把作業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會變色的報春花》告訴我: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不讓他們揹著沉沉的包袱前行,使他們學得愉快而有興趣,這應該是教育追求的目標,鼓勵他們敢想敢做才是真正的課堂,真正的教育。
板書設計:
會變色的報春花
達 敢想 善於發現
爾 敢說 勇於實踐
文 敢做 敢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