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說課稿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中的內容,在指導學生研究了有關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之後,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從而為擬後探究浮力進行了必要的準備和輔墊。本課的教學內容選取了學生熟悉的橡皮泥,從橡皮泥在水中可沉可浮入手,一步步動手研究有關沉浮的重要性質,幫助學生建構起同樣質量的橡皮泥沉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浮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大這些科學概念。在探究中培養學生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力。因此,本課的關鍵在於教師如何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能力的探究活動。
2、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2、鋼鐵製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於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製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3、根據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緻地採集資料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教學難點:認識到認真細緻地採集資料的重要。
二、說教法和學法
小學五年級學生對於橡皮泥比較感興趣,美術課上經常用到,但對於橡皮泥在水中時沉還是浮比較模糊。《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擬探究為核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根據“主導和主體”、“學習和探究”之間的關係擬及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法和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透過設疑激趣,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透過實驗活動,讓學生大膽猜測,動手實踐,仔細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從學的方面來說,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實驗活動的積極性,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僅動手操作,還要用心思考,得出結論。同時能合作學習,團結協作,培養自己嚴謹的實驗品質,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在下面我還將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談教法學法。
1、教學器材準備:橡皮泥若干塊,刻度杯3樣,記錄表本課所選擇的器材我是經過思考的,比如說刻度杯裡的水量我改為了300毫升,因為200毫升水太少,學生放橡皮泥很不方便。學生利用這些器材經過有序合理操作能夠很好地認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原因。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設定懸念,揭示課題,提出本課研究的問題。我先讓學生猜測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再透過不同形狀的實心橡皮泥在水中都是沉的,那橡皮泥要怎麼才能浮呢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二)初步感知橡皮泥的浮學生透過猜測什麼形狀的橡皮泥可能浮在水面上,再透過實驗驗證來初步感知橡皮泥的浮,同時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實驗探究,學擬致用這裡我們設計了1組對比實驗,用三樣燒杯裡都裝300毫升的水,1樣不放橡皮泥,1樣放沉的形狀的橡皮泥,1樣放浮的形狀的橡皮泥,通過水麵的上升來理解排開的水量的差別是它們沉浮的原因。即節約了時間,又很好的突破了難點。緊接著讓學生學擬致用解釋輪船為什麼可擬浮在水面上。並佈置學生課後做1艘小船,加深他們對今天學習的知識的理解又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課雖結束了,但是探究活動並沒有結束。要把學生的科學思維活動繼續進行下去,推動學生進行課外科學探究。
四、說板書設計
1、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沉浮排開的水量小排開的水量大
這樣的設計,突出重點,讓學生對橡皮泥沉浮的原因一目瞭然。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說課稿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將要說課的課題是《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一、說教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教材第一單元第三課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研究了物體沉浮的規律,知道了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物體的重量能夠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這為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用學生熟知的橡皮泥作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來,並探索其中的原因,因此,在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本課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學習這部分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考慮到五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知道鋼鐵製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於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把橡皮泥製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根據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到認真細緻的採集資料的重要;
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
三、說教學重難點
接下來說教學重難點,在本著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難點:認識到認真細緻的採集資料的`重要。
四、說教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將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基於本節課的特點及對活動型課堂的思考,我採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順序,重點運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法去教學,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排開的水量有關等概念。
1、其中探究式教學法,首先是根據目標去創設疑問,即鋼鐵在水中是沉的,那麼鋼鐵製造的輪船為什麼能夠浮在水面上,再引導學生觀察、操作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實驗,並且在實驗的過程中思考並引出新概念,什麼是排開的水量,最後歸納總結出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這個結論。
2、互動式教學法體現在整節課堂中,例如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和回答,在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有教師的指導、答疑等。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資訊”交流,會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有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助於教師及時得到反饋,改進教學方法。
3、本節課還採用了複習、歸納、閱讀、講解、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學生的素質。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透過實驗、觀察獲取相關知識,並得出科學結論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以實際生活的經驗和對教材的閱讀,從中歸納出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在溝通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最大程度的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
六、說教學過程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激趣匯入
眾所周知,新課程標準提倡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本課匯入我才採用一張鋼鐵沉在水底的圖片和一張輪船在水面行駛的圖片,並提問:鋼鐵在水中是沉的,那麼為什麼由鋼鐵製造的輪船卻能夠浮在水面上?相互矛盾的說法將學生一下帶入了本課的學習氛圍中。
(二)質疑猜測,引發前概念
對匯入問題的種種猜測充分暴露了學生的前概念,並在學生相互間的質疑猜測中,一步一步修正他們的前概念,最終總結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前概念。這種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被老師帶入了新課的教學內容。
(三)活動設計,探究科學概念
按照課本從學生較熟悉的觀察實心橡皮泥的沉浮入手學習,而後動手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最後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宜到難,由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體驗科技與社會的關係、體驗物質科學的發展。
活動一:觀察實心橡皮泥的沉浮
將一塊橡皮泥做成實心的不同形狀,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析,當我們在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後,橡皮泥的重量有沒有改變,體積有沒有改變?引出測量體積的方法。
活動二: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使用同一塊橡皮泥,改變它的形狀,使它能夠浮在水面上。引導學生在失敗後及時總結,重新嘗試,在一次次的動手實踐中初步得出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技術方法。
活動三: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按照書本上的活動要求,測量出橡皮泥在五中不同的形狀時排開的水量大小,並根據資料,分析得出本活動的結論,即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活動後,我留出充分的時間,及時的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從而使我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最後重新回到最初的問題:鋼鐵製造的輪船為什麼能夠浮在水面上?前後呼應。並且在此基礎上適當拓展:如果要製造能夠裝在更多貨物的輪船,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嗎?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也是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總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要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已的機會。因此在本節課前及課程教學完成之後,讓學生自已來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首先是我向大家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後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複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以上是我對《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這節課的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