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達慕之歌說課稿
那達慕之歌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那達慕之歌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那達慕之歌說課稿1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那達慕之歌》,本課選自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音樂上冊三單元。
首先說一下本節課我的設計理念:本課主要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重視音樂情感體驗,鼓勵音樂表現為基本理念,培養學生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那達慕之歌》2/4拍是一首充滿了歡樂氣氛的歌曲學唱課。表現了蒙古那達慕歡騰熱烈的場面,透過歌曲學唱初步瞭解蒙古族的節日活動,初步熟悉蒙古族風情的民族音樂。
2、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那達慕之歌》
(2)用聲勢教學,為歌曲伴奏
3、教學目標:(1)演唱歌曲時吐字清楚,能唱出感情、唱出氣勢。
(2)瞭解蒙古族的節日“那達慕”。
(3)能為結束句設計不同的力度變化。
4教學重、難點:(1)相關文化的滲透以及情感的啟發。
(2)吐字清楚,有感情的演唱歌
二、說教法:
本課我綜合使用創設情景及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中的聲勢教學與多媒體課件結合,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使之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之間不斷進行思維交流與心靈溝通的過程。
三、說學法:
1、體驗感知法:透過騎馬、跳舞等活動來內蒙古草原的寬廣、美麗。
2、自主探究式學習法:透過對歌曲的理解,選擇最適合體現歌曲的演唱方法,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與表現力。
四、說流程:
1、組織教學:(1)師生互相有感情的問好。
(2)小小律動是讓學生們坐直、坐正坐好上課,我覺得比較新穎,孩子們也比較喜歡。
2、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出示課件放音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及有關內蒙
古草原文化及“那達慕”的圖片,以及我穿著蒙古族的服裝授課。
設計意圖:在視覺、聽覺上給學生帶去蒙古族的風情,讓學生
感覺自己進入了大草原。
(2)透過看圖片讓學生交流有關那達慕的資訊,教師總結全面給學生講解有關那達慕的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主動探究,瞭解“那達慕”。
3、初步學唱歌曲
(1)初聽歌曲,讓學生做騎馬動作,奔向那達慕。
設計意圖:讓學生生動形象的進入“那達慕之歌”。
(2)再聽歌曲,讓學生傳遞哈達,傳遞他們的祝福
設計意圖:再次熟悉歌曲,透過傳哈達、傳遞學生之間的感情及祝福。
(3)教師範唱,讓學生聽,感受歌曲的情緒。
(4)讓學生輕聲哼唱一遍,感知旋律。
(5)分句唱樂譜,鞏固學生對歌曲的旋律掌握。
(6)按節奏讀歌詞。
(7)聽旋律讓學生加入歌詞。
(8)完整演唱歌曲。
4、(1)用拍手,模仿馬蹄聲為歌曲伴奏。
(2)用跺腳,模仿打鼓聲為歌曲伴奏。
設計意圖:聲勢引導,學生很容易接受。
5、為歌曲結束句設計力度
(1)由p-f表示氣氛越來越熱烈。
(2)由f-p表示換了的人群漸漸散去。
(3)f-p-f表示回聲的效果。
設計意圖: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後彙報表演,讓學生親自實踐自己設計的結果,加深體驗。
6、伴音樂跳起筷子舞
設計意圖:筷子舞本身就是蒙古族的舞蹈,讓學生既學會了唱歌,同時也學會了筷子舞,讓學生在歡樂優美的舞蹈中體會“那達慕”的熱烈和歡騰。
7、讓學生在花朵上寫上一句祝福草原的話語,之後貼在草
原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要愛我的家鄉,熱愛保護我們的草原。
聽音樂走出教室
8、結束本課
那達慕之歌說課稿2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那麼怎樣給學生創設一種積極參與的情境,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滿懷興趣呢?我收集了“一望無際的草原,奔騰的駿馬,白色的蒙古包,聖神的敖包…….”及優美的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緊緊抓住學生把他們帶進草原,引入蒙古盛大的節日那達慕大會,觀看騎馬,摔跤,射箭等活動。單從這兩首歌曲看,一首優美深遠。一首熱烈歡快,這一起一伏的兩種聲勢承接種種叩擊著學生的心靈,他們也很自然的投入到這場盛會中,學生觀看了圖片也明白了那達慕就是蒙古族人民舉行的 射箭,賽馬,摔跤,文藝表演等娛樂,商貿活動,再深入歌詞學生可能對“馬頭琴”“好來寶”不太理解,我出示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學生就很容易解決這個難題了。
如果只聽聽音樂,說說感受,唱唱歌,那只是對音樂作品作表面的,淺顯的學習。停留於淺表的層面上沒有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不能充分發揮學生音樂想象力,學生迸發不出潛在的創造思維火把,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隨畫面初聽音樂,感知旋律,從音樂作品自身的角度設計了“筷自舞”“騎馬”等活動,“筷子舞”“騎馬”本身就是蒙古族的傳統節目,加上我 讓學生隨著《那達慕之歌》的 音樂節奏進行的 活動。學生進一步熟悉了歌曲的節奏並從中體驗了那達慕熱烈歡騰的場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音樂理解力,想象力,表現力,再循序漸進的進入旋律的小節分析比較,我們發現第一.二.三小節是完全相同的,音樂中叫完全重複。第一樂句55 23和第二樂句11 56連續出現了三次,透過比較試唱發現他們並不對稱,但有平衡感,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對這首歌曲有了直觀的主體的領悟,在學唱歌曲時學生將音樂作品表現的非常成功,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淺表層面透入到質裡內欄,激活了學生對思維,張揚了個性,培養了學生音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指出,聲勢教學是以人的身體作為樂器進行節奏訓練的一種簡單有趣的方式“筷子舞”騎馬“這兩種活動應用了拍手,拍腿,跺腳等聲勢進行引導,學生很容易就接受了。為歌曲的結束句設計力度是本節課的難點也是教學重點,我把聲勢教學法也參與到力度的設計活動中:(1)從弱到強,(2)從強到弱,採用聲勢動作引導學生聽它的情緒,感知它的速度,體驗它的兩種不同的力度所表現出來的內容是不同的。從弱到強表現出來的 是越來越近,氣氛越來越熱烈……我一組學生學越來越強的 馬蹄聲,另一組學生表現漸強的旋律試唱;從強到弱表現出馬兒越跑越遠,人群散去,我讓一組學生表演馬兒跑遠,另一組表現漸弱的旋律。這種簡單的身體動作和音樂融為一體,學生內心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審美愉悅感,參與音樂快樂。
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形式的學習,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表現學習的效果會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