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通用15篇)

精選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通用15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二.目標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

  難點:表示法的恰當選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透過例項,瞭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

  (2)知道常用數集及其專用記號;

  (3)瞭解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

  (4)會用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學物件;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從集合例項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徵的過程,感知集合的含義.

  (2)讓學生歸納整理本節所學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集合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學生透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教學手段:在教學中使用投影儀來輔助教學.

  四.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首先提出問題:

  (1)介紹自己的家庭、原來就讀的學校、現在的班級。

  (2)問題:像"家庭"、"學校"、"班級"等,有什麼共同特徵?

  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活動給予評價.

  2.活動:

  (1)列舉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例項的共同特徵

  由此引出這節要學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作好鋪墊

  (二)研探新知,建構概念

  1.教師利用多媒體裝置向學生投影出下面7個例項:

  (1)1-20以內的所有質數;

  (2)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3)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xxxx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橋;

  (6)到一個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的點;

  (7)國興中學xxxx年9月入學的高一學生的全體.

  2.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7個例項的共同特徵是什麼?

  3.每個小組選出--位同學發表本組的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7個例項的特徵,並給出集合的含義。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物件的全體稱為集合(簡稱為集).集合中的每個物件叫作這個集合的元素。

  4.教師指出:集合常用大寫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寫字母...表示。

  設計意圖:透過例項讓學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樂於求索的精神。

  (三)質疑答辯,發展思維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麼特點?並注意個別輔導,解答學生疑難.使學生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只要構成兩個集合的元素是一樣的,我們就稱這兩個集合相等.

  2.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判斷以下元素的全體是否組成集合,並說明理由:

  (1)大於3小於11的偶數;

  (2)我國的小河流.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建解.

  3.讓學生自己舉出一些能夠構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並說明理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

  4.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高一(3)班全體學生組成的集合,用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學,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學,那麼與集合A分別有什麼關係?由此引導學生得出元素與集合的關係有兩種:屬於和不屬於。

  如果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屬於集合A,記作。

  如果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不屬於集合A,記作。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組成的集合,則中國.日本與集合A的關係分別是什麼?請用數學符號分別表示。

  (3)讓學生完成教材第6頁練習第1題.

  5.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數集擴充過程,然後閱讀教材中的相交內容,寫出常用數集的記號.並讓學生完成習題1.1A組第1題.

  6.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並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要表示一個集合共有幾種方式?

  (2)試比較自然語言。列舉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時,各自有什麼特點?適用的物件是什麼?

  (3)如何根據問題選擇適當的集合表示法?

  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缺點和體會它們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物件。

  設計意圖: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缺點,從而突破難點。

  (四)鞏固深化,反饋矯正

  教師投影學習:

  (1)用自然語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舉法表示集合

  (3)試選擇適當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頁練習第2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新知,體會三種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物件

  (五)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小結: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了解或體會下例問題: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內容?

  2.你認為學習集合有什麼意義?

  3.選擇集合的表示法時應注意些什麼?

  設計意圖:透過回顧,對概念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回顧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種表示方式。

  作業:

  1.課後書面作業:第13頁習題1.1A組第4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係有多少種?如何表示?類似地集合與集合間的關係又有多少種呢?如何表示?請同學們透過預習教材.

  五.板書分析

  PPT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定義例1

  集合xxxxxxx

  xxxxxxxxxxxxxx

  元素xxxxxxx

  xxxxxxx例2

  元素與集合的關係xxxxxxx

  xxxxxxxxxxxxxx

  作業xxxxxxxxxxxxxx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說課活動。這對我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鍛鍊的機會,感謝各位老師在百忙之中來此予以指導。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對我的說課內容提出寶貴意見。

  我說課的內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學,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數學第一冊下,教學內容為第96頁至98頁第五章第一節。本校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學生基礎相對較好。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四個方面來彙報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數學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著深刻的幾何背景,是解決幾何問題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後,全等和平行(平移),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轉化為向量的加(減)法,數乘向量,數量積運算(運算率),從而把圖形的基本性質轉化為向量的運算體系。向量是溝通代數,幾何與三角函式的一種工具,有著極其豐富的實際背景,在數學和物理學科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學生了解了物理學中的有關力,位移等向量的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向量的深入學習。為學習向量的知識體系奠定了知識和方法基礎。

  (2)教學結構的調整

  課本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一課時,首先從小船航行的距離和方向兩個要素出發,抽象出向量的概念,並重點說明了向量與數量的區別。然後介紹了向量的幾何表示,向量的長度,零向量,單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同時深化其認知過程和探究過程。在教學中我將教學的順序做如下的調整:將本節教學中認知過程的教學內容適當集中,以突出這節課的主題;例題,習題部分主要由學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獨立完成。

  (3)重點,難點,關鍵

  由於本節課是本章內容的第一節課,是學生學習本章的基礎。為了本章後面知識的學習,首先必須掌握向量的概念,要抓住向量的本質:大小與方向。所以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幾何表示是這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是為高一後半學期學生設計的,儘管此時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但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多數學生對向量的認識還比較單一,僅僅考慮其大小,忽略其方向,這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我認為向量概念也是這節課的難點。而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多用複雜的幾何圖形中相等的有向線段讓學生進行辨認,加深對向量的理解。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新大綱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合理需要,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向量,零向量,單位向量,共線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會用字母表示向量,能讀寫已知圖中的向量。會根據圖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線,相等。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發現規律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共同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說教學方法的選擇

  Ⅰ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突出以下兩點:

  (1)由教材的特點確立類比思維為教學的主線。

  從教材內容看平面向量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與物理學中的有向線段,向量的概念類似。因此在教學中運用類比作為思維的主線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絡以及發生與發展的過程。

  (2)由學生的特點確立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

  通常學生對於概念課學起來很枯燥,不感興趣,因此要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希望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認可,要多表揚,多肯定來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基礎較好,思維較為活躍,對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也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將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探索活動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Ⅱ教學手段

  本節課中,除使用常規的教學手段外,我還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儀和計算機來輔助教學。多媒體投影為師生的交流和討論提供了平臺;計算機演示的作圖過程則有助於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更易於對概念的理解和難點的突破。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Ⅰ知識引入階段———提出學習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1)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數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並掌握數學。

  由生活中具體的向量的例項引入:大海中船隻的航線,中國象棋中”馬”,”象”的走法等。這些符合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觀察歸納——形成概念

  由例項得出有向線段的概念,有向線段的三個要素:起點,方向,長度。明確知道了有向線段的起點,方向和長度,它的終點就唯一確定。再有目的的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本課新的知識點:向量的概念及其幾何表示。

  (3)討論研究——深化概念

  在得到概念後進行歸納,深化,之後向學生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①向量的要素是什麼?

  ②向量之間能否比較大小?

  ③向量與數量的區別是什麼?

  同時指出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研究和學習的主題。

  Ⅱ知識探索階段———探索平面向量的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

  (1)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也即共線向量,並且規定0與任一向量平行.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規定零向量與零向量相等.平行向量不一定相等,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即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條件。

  (2)即時訓練—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透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識。

  [練習1]判斷下列命題是否正確,若不正確,請簡述理由.

  ①向量與是共線向量,則A、B、C、D四點必在一直線上;

  ②單位向量都相等;

  ③任一向量與它的相反向量不相等;

  ④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的充要條件是=;

  ⑤模為0是一個向量方向不確定的充要條件;

  ⑥共線的向量,若起點不同,則終點一定不同.

  [練習2]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

  A.a與b共線,b與c共線,則a與c也共線

  B.任意兩個相等的非零向量的始點與終點是一平行四邊形的四頂點

  C.向量a與b不共線,則a與b都是非零向量

  D.有相同起點的兩個非零向量不平行

  Ⅲ知識應用階段————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的初步應用

  在本階段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是課本上一道典型的例題:在一個複雜圖形中觀察,辨認平行,相等的有向線段。選用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探索活動,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對難點的突破。

  例如圖所示,設O是正六邊形ABCDEF的中心,分別寫出圖中與向量相等的向量。(同時思考:向量與相等麼?向量與相等麼?)

  具體教學安排如下:

  (1)分析解決問題

  先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相等的概念。抓住相等向量概念的實質:兩個向量只有當它們的模相等,同時方向又相同時,才能稱它們相等。進而進行正確的辨認,直至最終解決問題。

  (2)歸納解題方法

  主要引導學生歸納以下兩個問題:①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它只與零向量相等;②兩個向量只要它們的模相等,方向相同就是相等向量。一個向量只要不改變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任意平行移動的,既向量是自由的。

  Ⅳ學習,小結階段———歸納知識方法,佈置課後作業

  本階段透過學習小結進行課堂教學的反饋,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知識,技能,方法的一般規律,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具體的教學安排如下:

  (1)知識,方法小結在知識層面上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提醒學生要抓住向量的本質:大小與方向,對它們進行類比,加深對每個概念的理解。

  在方法層面上我將帶領學生回顧探索過程中用到的思維方法和數學方法如:

  類比,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進行強調。

  (2)佈置課後作業

  閱讀教材96至97頁內容,整理課堂筆記,習題5.1第1,2,3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條件語句》,內容選自於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為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演算法的概念、程式框圖與演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這一節課主要的內容為條件語句表示方法、結構以及用法。條件語句與程式圖中的條件結構相對應,它是五種基本演算法語句中的一種,。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更加了解演算法語句,並能用更全面的眼光看待前面學過的語句,併為以後的學習作好必要的準備。本節課對學生演算法語言能力、有條理的思考與清晰地表達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綜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條件語句的表示方法、結構和用法;用條件語句表示演算法。

  難點:理解條件語句的表示方法、結構和用法。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正確理解條件語句的概念,並掌握其結構。

  ⑵會應用條件語句編寫程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透過例項,發展對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與步驟進行分析的能力。

  ⑵透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設計算法、設計框圖、編寫程式以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發展應用演算法的能力。

  ⑶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條件語句,感受演算法的重要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⑴能透過具體例項,感受和體會演算法思想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的意義,進一步體會演算法思想的重要性,體驗演算法的有效性,增進對數學的瞭解,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增強學習數學的樂趣。

  ⑵透過感受和認識現代資訊科技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和威力,形成自覺地將數學理論和現代資訊科技結合的思想。

  ⑶在編寫程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紮實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根據本節內容邏輯性強,學生不易理解的特點,本節教學採用啟發式教學,輔以觀察法、發現法、練習法、講解法。採用這種方法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能力不是很強,只能透過對例項的認真領會及一定的練習才能掌握本節知識。

  2.教學手段:運用計算機、圖形計算器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約4分鐘)

  首先,我要求學生們編寫程式,輸入一元二次方程的係數,輸出它的實數根。這樣可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因為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據我們之前所學的三種演算法語句是無法解決的,這樣就引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2.探究新知(約8分鐘)

  為了引入概念,我首先給出了一個基本的應用條件語句能夠解決的例題:

  例1 編寫一個程式,求實數x的絕對值。

  整個過程由師生共同分析完成。老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研究例題中的兩個程式,既要讓學生們看到已知的三種語句,更要注意到未知的語句,即條件語句。總結上述例題的程式可得出條件語句的兩種一般格式,接下來由師生共同對這兩種格式進行研究.

  3.知識應用(約15分鐘)

  此環節有兩個例題

  例2 編寫程式,寫出輸入兩個數a和b,將較大的數打印出來

  例3 編寫程式,使任意輸入的3個整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輸出。

  先把解決問題的思路用程式框圖表示出來,然後再根據程式框圖給出的演算法步驟,逐步把演算法用對應的程式語句表達出來。(程式框圖先由學生討論,再統一,然後利用圖形計算器演示,學生會驚喜的發現:自己也是個程式設計高手了!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4.練習鞏固(約4分鐘)

  課本第30頁第3題

  練習可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在練習中發現問題,使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

  5.課堂小結(約5分鐘)

  條件語句的步驟、結構及功能。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

  6.佈置作業

  課本練習第3、4題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對作業實施分層設定,分必做和選做,利於拓展學生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7.板書設計

  1.2.2條件語句

  1、條件語句的一般格式

  (1)IF-THEN-ELSE語句

  格式: 框圖:

  (2)IF-THEN語句

  格式: 框圖:

  2、小結

  (1)

  (2)

  (3)

  2、例1 引例

  例2 例4

  例3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李長杉,來自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一中學。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圍繞本節課"教什麼?"、"怎樣教?"以及"為什麼這樣教?"三個問題,從教材內容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課堂意外預案等幾個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說明。

  一、教材內容分析:

  1.本節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講,本節課內容的地位體現在它的基礎性,作用體現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延續和深化,對已學習過的集合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與後面的函式、數列、三角函式、線形規劃、直線與圓錐曲線以及導數等內容密切相關。許多問題的解決都會藉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個高中數學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體現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學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高考考試大綱說明、新課程標準精神、高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狀況和學生心理認知特徵,我確定了四個層面的教學目標。第一層面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知識目標:熟練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正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第二層面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與等價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運算和作圖能力。第三層面是德育目標,透過對解不等式過程中等與不等對立統一關係的認識,向學生逐步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第四層面是情感目標,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本節課是在複習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後,利用二次函式的圖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學生能夠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並利用其關係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關鍵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式三者的關係。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數學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學科,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解題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會學習、樂於學習,感受數學學科的人文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為了更好地體現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係和"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緊緊圍繞教師組織——啟發引導,學生探究——交流發現,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我設計了①創設情景——引入新課,②交流探究——發現規律,③啟發引導——形成結論,④練習小結——深化鞏固,⑤思維拓展——提高能力,五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教學環節,在教學中注意關注整個過程和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

  三、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長期以來,學生對學習數學缺乏興趣,甚至失去信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師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對學習的情感體驗,教學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信心,感受學習的樂趣。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我以學生熟悉的畫一次函式圖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為背景知識切入,設定一個練習題組,一方面讓學生總結複習已有知識,為後面學習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礎,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問題中首先獲得解題成功的快樂體驗,然後以20xx年江蘇省的一道高考試題為引子,引入本節課的新授內容。對於本題,引導學生,利用上面解練習題組1的方法,畫出二次函式圖象來解答。二次函式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本題又給出了函式圖象上許多點,相信學生畫出圖象應該不成問題,只要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不難得到正確答案。以高考試題為背景引入新課,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抓住學生眼球,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高考題就在我們的課本中,就在我們平常的練習中。

  2.探究交流——發現規律。從特殊到一般是我們發現問題、尋求規律、揭示問題本質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課本例題1、2編為練習題組(一),交由學生用上面解高考題的方法——圖象法去解,學生由於熟知二次函式圖象,求解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注意對比兩題的異同,組織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討論,探討第(2)題能不能先把二次項係數化正以後再建構函式畫圖求解。然後達成共識,如果二次項係數為負數時,先做等價轉化,把二次項係數化為正數再解,課本19頁例3、例4作為題組(二),繼續讓學生用上面的圖象法,由學生自己求解,這時我及時提示學生注意這兩題與題組(一)中兩題的不同(例1、例2對應方程都有兩個不等實根,例3對應方程有兩相等實根,例4對應方程無實根)。兩個題組的練習之後,可以尋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規律。

  3.啟發引導——形成結論。前面兩個題組的四個小題,基本涵蓋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種情況,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將特殊、具體題目的結論做一般化總結,與學生一起就 △>0,△<0,△=0 c="">0或ax2+bx+c<0 a="">0)的解的情況應該水到渠成。至此,學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須①將二次項係數化為正數,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③根據①後的二次不等式的符號寫出解集即可,必要時也可以結合圖象寫解集。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種解法(可稱為"三步曲"法)。

  4.訓練小結——鞏固深化。為了鞏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兩種解法,接下來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完成課本21頁練習1-4題。本環節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黑板上書寫解題過程,之後師生共同糾正問題,規範解題過程的書寫。

  5.延伸拓寬——提高能力。課堂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分類推進,分層教學的原則。為此,我又設計了一個提高練習題組,共有三道備選題目,以供程度較好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題能力,取得更進一步的提高。

  四、課堂意外預案: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更多的關注學生自主探究、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評性。在課堂上學生往往會提出讓老師感到"意外"的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對"課堂意外預案"的探索和思考,備課時儘量設想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到有備無患,以免在課堂中學生提出讓自己出乎意料的問題,使自己陷入被動尷尬境地。結合以往經驗,在本節課,我提出兩個"意外預案"。

  1.學生在做課本練習1(x+2)(x-3)>0 時,可能會問到轉化為不等式組{ 或{ 求解對不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想法非常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這與下節簡單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關,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種解法——等價轉化法,不在本節課之列。

  2.根據以往的經驗,在解(x-1)(x+2)>1一類的不等式的時候,由於受方程(x+1)(x+2)=0 可轉化為x-1=0或x+2=0求解的影響,有可能會出現將不等式轉化為不等式組{ 來求解的錯誤做法,教師要關注學生,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糾正,指出上面的轉化不是等價轉化。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資料是在學生學習了"事件的可能性的基礎上來學習如何預測不確定事件(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用機率預測隨機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日常生活、自然、科技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習本單元知識,無論是今後繼續深造(高中學習機率的乘法定理)還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十分必要的。機率的概念比較抽象,機率的定義學生較難理解。

  在教材的處理上,採取小單元教學,本節課安排讓學生了解求隨機事件機率的兩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比較系統地理解機率的意義及求機率的方法,為下頭學習求比較複雜的情景的機率打下基礎。

  2、重點與難點。

  重點:對機率意義的理解,經過多次重複實驗,用頻率預測機率的方法,以及用列舉法求機率的方法。

  難點:對機率意義的理解和用列舉法求機率過程中在各種可能性相同條件下某一事件可能發生的總數及總的結果數的分析。

  二、目的分析:

  知識與技能:掌握用頻率預測機率和用列舉法求機率方法。

  過程與方法: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觀察試驗和統計的結果,進而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瞭解並感受機率的定義的過程,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觀察客觀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客觀世界,以數學的語言描述客觀世界。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歸納、確認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性與創造性,感受量變與質變的對立統一規律,同時為機率的精準、新穎、獨特的思維方法所震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增強對數學價值觀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經歷知識(機率定義計算公式)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並能應用數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有序組織學生活動,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體現"教"為"學"服務這一宗旨。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引導學生探究

  精心設計問題一,學生經過對問題一的探究,一方面複習前面學過的"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的知識,為學好本節資料理清知識障礙,二是讓學生明確為什麼要學習機率(如何預測隨機事件可能性發生大小)。引導學生對問題二的探究與觀察實驗資料,使學生了解機率這一重要概念的實際背景,感受並相信隨機事件的發生中存在著統計規律性,感受數學規律的真實的發現過程。

  2、歸納概括

  學生從試驗中得到的統計數字及機率呈現穩定在某一數值附近這一規律,讓學生明確機率定義的由來。

  引導學生重新對問題一和問題二的探究,分析某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在全部可能發生結果中所佔比例,得到用列舉法求機率的公式,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維,邏輯分析,既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本事,又讓學生明確用列舉法求機率這一簡便快捷方法的合理性。

  3、舉例應用

  ⑴引導學生對教材書例題、問題一、問題二中問題的進一步分析與探究,讓學生掌握用列舉法求機率的方法。

  ⑵引導學生對練習中的問題思考與探究,鞏固對機率公式的應用及加深對機率意義的理解。

  4、深化發展

  ⑴設定3個小題目,引導學生歸納、分析、總結,加深對知識與方法的理解,並學會靈活運用。

  ⑵讓學生設計活動資料,對知識進行昇華和拓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期望是機率論和數理統計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反映隨機變數取值分佈的特徵數,學習期望將為今後學習機率統計知識做鋪墊。同時,它在市場預測,經濟統計,風險與決策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為今後學習數學及相關學科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離散型隨機變數期望的概念及其實際含義。

  難點:離散型隨機變數期望的實際應用。

  [理論依據]本課是一節概念新授課,而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把對離散性隨機變數期望的概念的教學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此外,學生初次應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也較為困難,故把其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透過例項,讓學生理解離散型隨機變數期望的概念,瞭解其實際含義。

  會計算簡單的離散型隨機變數的期望,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概念的建構這一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等合情推理能力。

  透過實際應用,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能力和學以致用的數學應用意識。

  [情感與態度目標]

  透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培養其嚴謹治學的態度。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其積極探索的精神,從而實現自我的價值。

  三、教法選擇

  引導發現法

  四、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五、教學的基本流程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從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數列這一章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後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2.從學生認知角度看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內容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形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積極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同,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於q=1這一特殊情況,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後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3.學情分析

  教學物件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於年齡的原因,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此片面、不嚴謹.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公式的推導、公式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靈活運用.

  公式推導所使用的“錯位相減法”是高中數學數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蘊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所以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並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能初步應用公式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透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最佳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滲透事物之間等價轉化和理論聯絡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說過程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儘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為讚賞,對他說: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後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後,國王大吃一驚.為什麼呢?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故事內容緊扣本節課的主題與重點.

  此時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引導學生寫出麥粒總數.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動手算了起來,他們想到用計算器依次算出各項的值,然後再求和.這時我對他們的這種思路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捨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做所謂的“無用功”,急急忙忙地丟擲“錯位相減法”,這樣做有悖學生的認知規律:求和就想到相加,這是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事,教師為什麼不相加而馬上相減呢?在整個教學關鍵處學生難以轉過彎來,因而在教學中應捨得花時間營造知識形成過程的氛圍,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同時,形成繁難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迫使學生急於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2.師生互動,探究問題

  在肯定他們的思路後,我接著問:1,2,22,…,263是什麼數列?有何特徵?應歸結為什麼數學問題呢?

  探討1:,記為(1)式,注意觀察每一項的特徵,有何聯絡?(學生會發現,後一項都是前一項的2倍)

  探討2:如果我們把每一項都乘以2,就變成了它的後一項,(1)式兩邊同乘以2則有,記為(2)式。比較(1)(2)兩式,你有什麼發現?

  設計意圖: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比較,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推導關鍵是變“加”為“減”,在教師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但在學生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教學中應著力在這兒做文章,從而抓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

  經過比較、研究,學生髮現:(1)、(2)兩式有許多相同的項,把兩式相減,相同的項就消去了,得到:.老師指出:這就是錯位相減法,並要求學生縱觀全過程,反思:為什麼(1)式兩邊要同乘以2呢?

  設計意圖:經過繁難的計算之苦後,突然發現上述解法,不禁驚呼:真是太簡潔了!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類比聯想,解決問題

  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一般化,這裡,讓學生自主完成,並喊一名學生上黑板,然後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讓學生自己探究公式,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成就感。

  對不對?這裡的q能不能等於1?等比數列中的公比能不能為1?q=1時是什麼數列?此時sn=?(這裡引導學生對q進行分類討論,得出公式,同時為後面的例題教學打下基礎。)

  再次追問:結合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設計意圖:透過反問精講,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使學生由簡單地模仿和接受,變為對知識的主動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類比和綜合的能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儘管時間有時比較少,甚至僅僅幾句話,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4.討論交流,延伸拓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xx》是 中數學教材第 冊第 章第 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 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 中,佔據 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透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資訊,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透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 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 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 應著重採用 的教學方法。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影象訊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透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3. 學情分析:(說學法)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 ,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 知識 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 教學程式及設想:

  (1)由 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例項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式:

  (一)課堂結構:複習提問,匯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佈置作業等五部分

  高中數學集合教學反思

  集合這章內容,教學參考書上安排的課時為五課時,我們的導學案也是安排五課時,實際教學時,由於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估計不足,第一課時的導學案用了兩課時才完成。集合這一章的特點是概念不多,但這章所涉及到的內容很廣,學生學習本章內容時,不僅要理解本章的概念,還要理解與本章內容相關聯的其他內容,這些內容有初中學習過的內容、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相關知識,再加上高中學習方法與初中不同,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學生感覺學起來比較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實際教學時,首先要求學生準確理解概念,如:集合的元素具有三個性質: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集合的關係、運算等都是從元素的角度定義的,所以解集合問題時,教會學生對元素的性質進行分析,反覆訓練,讓學生透過例項體會這三個性質。

  第二,掌握相關的符號語言、venn圖,正確使用列舉法、描述法表示集合,特別要注意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時,集合中的元素是什麼,這是一個教學難點。第二個難點是集合的運算—交集和並集。突破難點充分運用數形結合思想,集合間的關係和運算,以數形結合思想為指導,藉助圖形思考,可以使各集合間的關係直觀明瞭,使抽象的集合運算建立在直觀的基礎上,使解題思路清晰明朗,直觀簡捷,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第三,指導學生理解並掌握自然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這三種語言,靈活準確地進行語言轉換,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集合問題涉及到的其他內容,遇到了講透,不拓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匯入與例題教學,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課堂中力求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小學階段主要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考慮到扇形統計圖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為必學內容安排在本單元。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透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扇形統計圖的實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

  1、聯絡生活情境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的資訊。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和交流中體會扇形統計圖反映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

  1、能讀懂扇形統計圖,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並能從中獲取有效資訊。

  2、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1、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得有用資訊,並做出合理推斷。

  2、能根據統計圖和資料進行資料變化趨勢的分析。

  二、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統計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的。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知道他們的特點,並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透過新舊知識對比,自然生成新知識點。

  三、設計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課力爭做到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將課堂設定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獲取資訊、分析資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構建。

  2、運用探究法。探究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思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獲取資訊併合作交流。

  四、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透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說教學程式

  本課分成創設情境,感知特點——分析資料,理解特徵——嘗試製圖,看圖分析——實踐應用,全課總結四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複習舊知

  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統計方法?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

  2、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新知識教學分二步教學:第一步整體感知,看懂統計圖,理解特徵,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進一步瞭解統計圖的特徵。

  第二步實踐應用環節。在教學中,精心地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絡。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是讓學生運用到剛才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並鞏固剛才所學的知識,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同時,讓學生感悟由於資料變化帶來的啟示,並能合理地進行推理與判斷

  三、課堂總結

  四、佈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蘇教版第二章《函式概念和基本初等函式Ⅰ》2.1.3函式簡單性質的第一課時,該課時主要學習增函式、減函式的定義,以及應用定義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

  函式的性質是研究函式的基石,函式的單調性是首先研究的一個性質.透過對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領會函式單調性的概念、掌握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步驟,並能運用單調性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透過上述活動,加深對函式本質的認識.函式的單調性既是學生學過的函式概念的延續和拓展,又是後續研究指數函式、對數函式、三角函式的單調性的基礎.此外在比較數的大小、函式的定性分析以及相關的數學綜合問題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它是整個高中數學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核心知識之一.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本節教學過程中還滲透了探索發現、數形結合、歸納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函式單調性的概念,掌握判別函式單調性

  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從實際生活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函式單調性的概念,應用圖象和單調性的定義解決函式單調性問題,讓學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功能、符號功能和工具功能,培養學生直覺觀察、探索發現、科學論證的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

  4、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函式單調性的概念;

  (2)運用函式單調性的定義判斷一些函式的單調性。

  教學難點

  (1)函式單調性的知識形成;

  (2)利用函式圖象、單調性的定義判斷和證明函式的單調性。

  二、教法分析與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一節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課,因此,教法上要注意:

  1、透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了學生求知慾,調動了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運用定義解題的過程中,緊扣定義中的關鍵語句,透過學生的主體參與,逐個完成對各個難點的突破,以獲得各類問題的解決.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體現在設問、講評和規範書寫等方面,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併成功地完成書面表達.

  4、採用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大教學容量和直觀性。

  在學法上:

  1、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啟迪思維,並透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一個飛躍。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與函式概念的第3節函式的基本性質的第2小節。

  奇偶性是函式的一條重要性質,教材從學生熟悉的 及入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注重資訊科技的應用,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函式的奇偶性。從知識結構看,它既是函式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後續研究指數函式、對數函式、冪函式、三角函式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認知基礎看,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並且有了一定數量的簡單函式的儲備。同時,剛剛學習了函式單調性,已經積累了研究函式的基本方法與初步經驗。

  從學生的思維發展看,高一學生思維能力正在由形象經驗型向抽象理論型轉變,能夠用假設、推理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3、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判斷一些簡單函式的奇偶性。

  2、能運用函式奇偶性的代數特徵和幾何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奇偶性概念的形成過程,提高觀察抽象能力以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自主探索,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感受數學的對稱美。

  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函式奇偶性的概念和幾何意義。

  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雖然函式奇偶性這一節知識點並不是很難理解,但知識點掌握不全面的學生容易出現下面的錯誤。他們往往流於表面形式,只根據奇偶性的定義檢驗成立即可,而忽視了考慮函式定義域的問題。因此,在介紹奇、偶函式的定義時,一定要揭示定義的隱含條件,從正反兩方面講清定義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式的奇偶性概念設計為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講解,還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題,來加強本節課重點問題的講解。

  難點: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

  由於,學生看待問題還是靜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較薄弱,這對建構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設計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採用以引導發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類比法為輔。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2、學法

  讓學生在觀察一歸納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

  三、教學過程

  具體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共分六個環節:設疑匯入、觀圖激趣;指導觀察、形成概念;學生探索、領會定義;知識應用,鞏固提高;總結反饋;分層作業,學以致用。下面我對這六個環節進行說明。

  (一)設疑匯入、觀圖激趣

  由於本節內容相對獨立,專題性較強,所以我採用了開門見山匯入方式,直接點明要學的內容,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定向,達到開始就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的效果。

  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對稱美。再讓學生觀察幾個特殊函式圖象。透過讓學生觀察圖片匯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習新知識作好鋪墊。

  (二)指導觀察、形成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共設計了2個探究活動。

  探究1 、2 數學中對稱的形式也很多,這節課我們就以函式和=︱x︱以及和為例展開探究。這個探究主要是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實現的,由於有圖片的鋪墊,絕大多數學生很快就說出函式圖象關於Y軸(原點)對稱。接著學生填表,從數值角度研究圖象的這種特徵,體現在自變數與函式值之間有何規律? 引導學生先把它們具體化,再用數學符號表示。藉助課件演示(令 比較 得出等式 , 再令 ,得到 ) 讓學生髮現兩個函式的對稱性反應到函式值上具有的特性, ()然後透過解析式給出嚴格證明,進一步說明這個特性對定義域內任意一個 都成立。 最後給出偶函式(奇函式)定義(板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對圖形規律的感性認識,轉化成數量的規律性,從而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切實經歷了一次從特殊歸納出一般的過程體驗。

  (三) 學生探索、領會定義

  探究3 下列函式圖象具有奇偶性嗎?

  設計意圖:深化對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強調:函式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條件是--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四)知識應用,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4道題

  例1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選例1的第(1)及(3)小題板書來示範解題步驟,其他小題讓學生在下面完成。

  例1設計意圖是歸納出判斷奇偶性的步驟:

  (1) 先求定義域,看是否關於原點對稱;

  (2) 再判斷f(-x)=-f(x) 還是 f(-x)=f(x)。

  例2 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例3 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例2、3設計意圖是探究一個函式奇偶性的可能情況有幾種型別?

  例4(1)判斷函式的奇偶性。

  (2)如圖給出函式圖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據函式的奇偶性畫出它在y軸左邊的圖象嗎?

  例4設計意圖加強函式奇偶性的幾何意義的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重點關注了學生的推理過程的表述。透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函式的奇偶性認識、理解和應用都能提升很大一個高度,達到當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五)總結反饋

  在以上課堂實錄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學法中的互動模式,問題貫穿於探究過程的始終,切實體現了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法的特色。

  在本節課的最後對知識點進行了簡單回顧,並引導學生總結出本節課應積累的解題經驗。知識在於積累,而學習數學更在於知識的應用經驗的積累。所以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增強錯誤的預見能力是提高數學綜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

  (六)分層作業,學以致用

  必做題:課本第36頁練習第1-2題。

  選做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A組第6題。

  思考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B組第3題。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人差異,加強作業的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分層作業,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進一步達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指數函式》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指數函式》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函式”的第六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指數》一節內容之後編排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指數和函式的概念等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對數、對數函式尤其是利用互為反函式的圖象間的關係來研究對數函式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又因為《指數函式》是進入高中以後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系統研究的函式,對高中階段研究對數函式、三角函式等完整的函式知識,初步培養函式的應用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指數函式》不僅是本章《函式》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中學段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數函式》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絡,尤其體現在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測算等方面,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內容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式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透過初中學段的學習和高中對集合、函式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式和圖象的關係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對正比例函式、反比例函式、一次函式,二次函式等最簡單的函式概念和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初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式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式。

  技能維度:學生對採用“描點法”描繪函式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為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一定的體會,已初步瞭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鑑於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①掌握指數函式的概念;②掌握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③能初步利用指數函式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①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②透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能力③領會數學科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5)教學難點:指數函式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係。

  突破難點的關鍵:尋找新知生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設計

  由於《指數函式》這節課的特殊地位,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達到不僅使學生初步理解並能簡單應用指數函式的知識,更期望能引領學生掌握研究初等函式圖象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今後研究其它的函式做好準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我根據自己對“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將二者結合起來,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景.按照指數函式的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給出兩個例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而這兩個例子又恰好為研究指數函式中底數大於1和底數大於0小於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強化“指數函式”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式的定義,並向學生指出指數函式的形式特點,請學生思考對於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麼問題出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於底數a範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為研究指數函式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

  3.突出圖象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形始終使我們需要藉助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離形時少直觀,形離數時難入微”,而在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更是直接由圖象觀察得出性質,因此圖象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數學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絡.數學的本質是來源於生活,服務於實踐。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例題的講解和課外知識的拓展部分,都介紹了與指數函式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力圖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基礎學科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習完“指數”的概念和運算後編排的,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再現原有認知結構。在引入兩個生活例項後,請學生回憶有關指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再現原有認知結構,為理解指數函式的概念做好準備。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藉助圖象研究指數函式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獲得發展。在生活例項的課堂匯入、指數函式的性質研究、例題與訓練、課內小節等教學環節中都安排了學生的討論、分組、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變被動的接受和記憶知識為在合作學習的樂趣中主動地建構新知識的框架和體系,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

  4.注意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在概念、圖象、性質、應用、拓展的過程中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層層遞進,讓學生感到有挑戰、有收穫,跳一跳,夠得著,不同難度的題目設計將盡可能照顧到課堂學生的個體差異。

  四、程式設計

  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著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啟發學生逐步發現和認識指數函式的圖象和性質。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教師活動:①用電腦展示兩個例項,第一個是計算機價格下降問題,第二個是生物中細胞分裂的例子,②將學生按奇數列、偶數列分組。

  學生活動:①分別寫出計算機價格y與經過月份x的關係式和細胞個數y與分裂次數x的關係式,並互相交流;②回憶指數的概念;③歸納指數函式的概念;④分析出對指數函式底數討論的必要性以及分類的方法。

  設計意圖:透過生活例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掃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識障礙,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2.啟發誘導、探求新知

  教師活動:①給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式並要求學生畫它們的圖象②在準備好的小黑板上規範地畫出這兩個指數函式的圖象③板書指數函式的性質。

  學生活動:①畫出兩個簡單的指數函式圖象②交流、討論③歸納出研究函式性質涉及的方面④總結出指數函式的性質。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作簡單的指數函式的圖象對深刻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學生完成基本作圖之後,教師再利用課前已列表、建立座標系的小黑板展示準確的作圖方法,達到進一步規範學生的作圖習慣的目的,然後藉助“函式作圖器”用多媒體將指數函式的圖象推廣到一般情況,學生就會很自然的透過觀察圖象總結出指數函式的性質,同時對於底數的討論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3.鞏固新知、反饋回授

  教師活動:①板書例1②板書例2第一問③介紹有關考古的拓展知識。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1、從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數列這一章中的一個重要資料,它不僅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並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後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2、從學生認知角度看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資料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構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進取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一樣,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於q=1這一特殊情景,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後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3、學情分析

  教學物件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必須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邏輯思維本事也初步構成,但由於年齡的原因,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所以片面、不嚴謹。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公式的推導、公式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靈活運用。

  公式推導所使用的“錯位相減法”是高中數學數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蘊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所以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並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能初步應用公式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本事和逆向思維的本事。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經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最佳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滲透事物之間等價轉化和理論聯絡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說過程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儘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構成與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為讚賞,對他說:我能夠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後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後,國王大吃一驚。為什麼呢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進取性。故事資料緊扣本節課的主題與重點。

  此時我問:同學們,你們明白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引導學生寫出麥粒總數。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動手算了起來,他們想到用計算器依次算出各項的值,然後再求和。這時我對他們的這種思路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捨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做所謂的“無用功”,急急忙忙地丟擲“錯位相減法”,這樣做有悖學生的認知規律:求和就想到相加,這是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事,教師為什麼不相加而立刻相減呢在整個教學關鍵處學生難以轉過彎來,因而在教學中應捨得花時間營造知識構成過程的氛圍,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同時,構成繁難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迫使學生急於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2、師生互動,探究問題

  在肯定他們的思路後,我之後問:1,2,22,…,263是什麼數列有何特徵應歸結為什麼數學問題呢

  探討1:記為(1)式,注意觀察每一項的特徵,有何聯絡(學生會發現,後一項都是前一項的2倍)

  探討2:如果我們把每一項都乘以2,就變成了它的後一項,(1)式兩邊同乘以2則有,記為(2)式。比較(1)(2)兩式,你有什麼發現

  設計意圖: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比較,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推導關鍵是變“加”為“減”,在教師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但在學生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教學中應著力在這兒做文章,從而抓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本事的良好契機。

  經過比較、研究,學生髮現:(1)、(2)兩式有許多相同的項,把兩式相減,相同的項就消去了,得到:教師指出:這就是錯位相減法,並要求學生縱觀全過程,反思:為什麼(1)式兩邊要同乘以2呢

  設計意圖:經過繁難的計算之苦後,突然發現上述解法,不禁驚呼:真是太簡潔了!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類比聯想,解決問題

  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一般化,裡,讓學生自主完成,並喊一名學生上黑板,然後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讓學生自我探究公式,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成就感。

  對不對那裡的q能不能等於1等比數列中的公比能不能為1q=1時是什麼數列此時sn=(那裡引導學生對q進行分類討論,得出公式,同時為後面的例題教學打下基礎。)

  再次追問:結合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設計意圖:經過反問精講,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使學生由簡單地模仿和理解,變為對知識的主動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類比和綜合的本事。這一環節十分重要,儘管時間有時比較少,甚至僅僅幾句話,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4、討論交流,延伸拓展

  (略)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4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圓錐曲線的定義反映了圓錐曲線的本質屬性,它是無數次實踐後的高度抽象.恰當地利用定義解題,許多時候能以簡馭繁.因此,在學習了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及標準方程、幾何性質後,再一次強調定義,學會利用圓錐曲線定義來熟練的解題”。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強,思維活躍,但計算能力較差,推理能力較弱,使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略顯不足。

  三、設計思想

  由於這部分知識較為抽象,如果離開感性認識,容易使學生陷入困境,降低學習熱情.在教學時,藉助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教學,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發現、獲取新知,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目標

  1.深刻理解並熟練掌握圓錐曲線的定義,能靈活應用定義解決問題;熟練掌握焦點座標、頂點座標、焦距、離心率、準線方程、漸近線、焦半徑等概念和求法;能結合平面幾何的基本知識求解圓錐曲線的方程。

  2.透過對練習,強化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對問題的不斷引申,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學習解題的一般方法。

  3.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

  2.利用圓錐曲線的定義求“最值”

  3.“定義法”求軌跡方程

  教學難點:

  巧用圓錐曲線定義解題

  六、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思路】

  (一)開門見山,提出問題

  一上課,我就直截了當地給出——

  例題1:(1) 已知A(-2,0), B(2,0)動點M滿足|MA|+|MB|=2,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線段 (D)不存在

  (2)已知動點 M(x,y)滿足(x1)2(y2)2|3x4y|,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拋物線 (D)兩條相交直線

  【設計意圖】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義方式,是學習和研究數學的一個必備條件,而透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學生們對圓錐曲線的定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是否能真正掌握它們的本質,是我本節課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

  為了加深學生對圓錐曲線定義理解,我以圓錐曲線的定義的運用為主線,精心準備了兩道練習題。

  【學情預設】

  估計多數學生能夠很快回答出正確答案,但是部分學生對於圓錐曲線的定義可能並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學生們回答後,我將要求學生接著說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選項的話,條件要怎麼改?這對於已學完圓錐曲線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但問題(2)就可能讓學生們費一番周折—— 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利用變形來解決問題,那麼我就可以循著他的思路,先對原等式做變形:(x1)2(y2)25這樣,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結果。如若不然,我將啟發他們從等式兩端的式子|3x4y|5入手,考慮透過適當的變形,轉化為學生們熟知的兩個距離公式。

  在對學生們的解答做出判斷後,我將把問題引申為:該雙曲線的中心座標是 ,實軸長為 ,焦距為 。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義、解決問題

  例2 (1)已知動圓A過定圓B:x2y26x70的圓心,且與定圓C:xy6x910 相內切,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2)在(1)的條件下,給定點P(-2,2), 求|PA|

  七、教學反思

  1.本課將藉助於“XXX”,將使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成為可能,使原來令人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數學理論變得形象,生動且通俗易懂,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節省了板演的時間,從而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自悟、自練、自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充分顯示出“多媒體課件”與探究合作式教學理念的有機結合的教學優勢。

  2.利用兩個例題及其引申,透過一題多變,層層深入的探索,以及對猜測結果的檢測研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學會一個問題的求解到掌握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把握這類問題的解法;將學生容易混淆的兩類求“最值問題”併為一道題,方便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雖然從表面上看,我這一堂課的教學容量不大,但事實上,學生們的思維運動量並不會小。

  總之,如何更好地選擇符合學生具體情況,滿足教學目標的例題與練習、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節奏仍是我今後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而要能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己首先必須更新觀念——在教學中適度使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有參與教學實踐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發起求知的慾望,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於不知不覺中改善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5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周婷婷,來自湖南科技大學。我說課的題目是《演算法的概念》,內容選自於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為兩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為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五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現代社會是一個資訊科技發展很快的社會,演算法進入高中數學正是反映了時代的需要,它是當今社會必備的基礎知識,演算法的學習是使用計算機處理問題前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它可以讓學生們知道如何利用現代技術解決問題。又由於演算法的具體實現上可以和資訊科技相結合。因此,演算法的學習十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和實踐能力。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演算法的定義,體會演算法思想,能夠用自然語言描述演算法難點:把自然語言轉化為演算法語言。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瞭解演算法的含義,體會演算法的思想;能夠用自然語言描述解決具體問題的演算法;理解正確的演算法應滿足的要求。

  2.能力目標:讓學生感悟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由具體到抽象,再有抽象到具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對計算機的演算法語言有一個基本的瞭解,明確演算法的要求,認識到計算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有力工具,進一步提高探索、認識世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分析

  採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法,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論證、邏輯思維能力。

  四、學情分析

  演算法這部分的使用性很強,與日常生活聯絡緊密,雖然是新引入的章節,但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五、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我首先向學生們展示章頭圖,介紹圖中的後景是取自宋朝數學家朱世傑的數學作品《四元玉鑑》,告訴學生們章頭圖正是體現了中國古代數學與現代計算機科學的聯絡,它們的基礎都是"演算法".

  「設計意圖」是為了充分挖掘章頭圖的教學價值,體現

  1)演算法概念的由來;

  2)我們將要學習的演算法與計算機有關;

  3)展示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

  4)激發學生學習演算法的興趣。從而順其自然的過渡到本節課要討論的話題。(約4分鐘)

  2.引入新課:在這一環節我首先和學生們一起回顧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並引導他們歸納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求解步驟,從而讓學生經歷演算法分析的基本過程,培養思維的條理性,引導學生關注更具一般性解法,形成解法向演算法過渡的準備,為建立演算法概念打下基礎。緊接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複習回顧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步驟,引導學生分析解題過程的結構,寫出求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演算法,並把它編成程式,讓學生輸入資料,體驗計算機直接給出方程組的解。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演算法是用來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從而提高學生對演算法的普遍適用性的認識,為建立演算法的概念做好鋪墊。

  之後,我就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到底什麼是演算法?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演算法的涵義?這裡讓學生們根據剛剛的探索交流、思考並回答,然後老師進行歸納,得出演算法的基本概念,並幫助學生認識演算法的概念,指出有窮性,確定性,可行性。這樣可以讓學生們真正參與到演算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來,體會演算法思想。(約8分鐘)

  3.例題講解:在這一環節我安排了兩道例題,以幫助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演算法的基本概念,並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中去,而不只是單純的對數學思想的領悟。

  這兩道例題均選自課本的例1和例2。

  例1是讓我們設定一個程式以判斷一個數是否為質數。質數是我們之前已經學習的內容,為了能更順利地完成解題過程,這裡有必要引導學生們回顧一下質數應滿足的條件,然後再根據這個來探索解題步驟。透過例1讓學生認識到求解結構中存在"重複".為匯出一般問題的演算法創造條件,也為學習演算法的自然語言表示提供前提。告訴學生們本演算法就是用自然語言的形式描述的。並且設計算法一定要做到以下要求:

  (1)寫出的演算法必須能解決一類問題,並且能夠重複使用。

  (2)要使演算法儘量簡單、步驟儘量少。

  (3)要保證演算法正確,且計算機能夠執行。

  在例1的基礎上我們繼續研究例2,例2是要求我們設計一個利用二分法來求解方程的近似根的程式。我們首先要對演算法作分析,回顧用二分法求解方程近似根的過程,然後設計出解題步驟。二分法是演算法中的經典問題,具有明顯的順序和可操作的特點。因此透過例2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演算法的邏輯結構,領會演算法的思想,體會演算法的的特徵。同時也可以鞏固用自然語言描述演算法,提高用自然語言描述演算法的表達水平。另外,藉助例題加強學生對演算法概念的理解,體會演算法具有程式性、有限性、構造性、精確性、指向性的特點,演算法以問題為載體,泛泛而談沒有意義。(約20分鐘)

  4.課堂小結:

  (1)演算法的概念和演算法的基本特徵

  (2)演算法的描述方法,演算法可以用自然語言描述。

  (3)能利用演算法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並能寫出一此簡單問題的演算法課堂小結是一堂課內容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學生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整體的認識。(約6分鐘)

  5.佈置作業:課本練習1、2題

  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對作業實施分層設定,分必做和選做,利於拓展學生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