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精選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說課: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衛華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高中數學(必修

  3)第三章機率的第二節古典概型的第一課時,是在

  隨機事件的機率之後,幾何概型之前,尚未學習排列組合的情況下教學的。古典概型是一種特殊的數學模型,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機率模型,在機率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學好古典概型可以為其它機率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有利於理解機率的概念,有利於計算一些事件的機率,有利於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重點: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隨機事件的機率;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即尚未學習排列組合,以及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制定了教學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試驗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個古典概型中某隨機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二)根據新課程標準,並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以及人格、情感、價值觀的具體要求制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機率計算公式(2)會用列舉法計算一些隨機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數及事件發生的機率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機率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讓學生了解隨機現象與機率的意義,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以科學的態度評價身邊的一些隨機現象。適當地增加學生合作學習交流的機會,儘量地讓學生自己舉出生活和學習中與古典概型有關的例項。使得學生在體會機率意義的同時,感受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實事求是地科學態度和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三)教學方法: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透過模擬試驗讓學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徵,觀

  察類比各個試驗,歸納總結出古典概型的機率計算公式,體現了化歸的重要思想,掌握列舉法,學會運用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思想解決機率的計算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在課前,教師佈置任務,以數學小組為單位,完成下面兩個模擬試驗:試驗一: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分別記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2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試驗二: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骰子,分別記錄“1點”、“2點”、“3點”、“4點”、“5點”和“6點”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6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科代表彙總。

  教師最後彙總方法、結果和感受,並提出問題:1.用模擬試驗的方法來求某一隨機事件的機率好不好?為什麼?2.根據以前的學習,上述兩個模擬試驗的每個結果之間都有什麼特點?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學生觀察對比得出兩個模擬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給出基本事件的概念,並對相關特點加以說明,加深新概念的理解。我們把上述試驗中的隨機事件稱為基本事件,它是試驗的每一個可能結果。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兩個特點:(1)任何兩個基本事件是互斥的;(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給出例題1,讓學生自行解決,從而進一步理解基本事件,然後讓學生先觀察對比,找出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共同特點,再概括總結得到的結論,(1)試驗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個(有限性);(2)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我們將具有這兩個特點的機率模型稱為古典機率概型,簡稱

  古典概型。

  三、觀察分析推導公式:教師提出問題: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現的機率是多少?隨機事件出現的機率如何計算?引導學生類比分析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機率,先透過用機率加法公式求出隨機事件的機率,再對比機率

  結果,發現其中的聯絡。實驗一中,出現正面朝上的機率與反面朝上的機率相等,即

  1“出現正面朝上”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試驗二中,出現各個點的機率相等,即

  P(“出現正面朝上”)==

  2基本事件的總數3“出現偶數點”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根據上述兩則模擬試驗,可以概括總結出,古典

  P(“出現偶數點”)==

  6基本事件的總數

  概型計算任何事件的

  的理解,教師提問: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機率公式時,應該注意什麼?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應該注意,(1)要判斷該機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

  (2)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

  四、例題分析推廣應用:透過例題2及3,鞏固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明確決機率的計算問題的關鍵是:先要判斷該機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適時利用列表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等思想方法,既能形象直觀地列出基本事件的總數,又能做到列舉的不重不漏。

  五、總結概括加深理解:學生小結歸納,不足的地方老師補充說明。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並把學過的相關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便於記憶和應用,也進一步昇華了這節課所要表達的本質思想,讓學生的認知更上一層。

  (五)佈置作業P123練習1、2題(六)板書設計

  3.2.13.2.1古典概型古典概型試驗一試驗二基本事件

  古典概型機率

  計算公式

  例3列表

  例1樹狀圖古典概型

  例2

  以上是我對《古典概型概型》這節課的理解和處理方法,歡迎各位專家朋友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教案: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學校謝衛華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一.內容和內容分析

  “函式的奇偶性”是人教版數學必修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函式的一個性質—函式的奇偶性,學習奇函式和偶函式的概念.奇偶性是函式的一條重要性質,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兩個特殊函式入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函式的奇偶性.從知識結構看,它既是函式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為後續研究指數函式、對數函式、冪函式、三角函式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函式奇偶性的概念及判定。

  二.目標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從形和數兩個方面進行引導,使學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學會利用定義判斷

  簡單函式的奇偶性。

  (2)能力目標:透過設定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同時滲透數形結合和由特殊

  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在學生感受數學美的同時,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樂於求索的精神。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匯入有點慢,講的有點細,導致時間上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感覺還是自己講的太多,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支援條件分析

  用了多媒體,使用ppt,使得奇偶性函式概念的探究過程更形象更直觀,是學生理解更深刻。

  五.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式是:

  1.設疑匯入、觀圖激趣:

  使用幻燈片展示圖片蝴蝶、雪花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從而引入對稱在函式中的體現。

  2.指導觀察、形成概念:

  作出函式y=x的圖象,並觀察這兩個函式圖象的對稱性如何?

  藉助課件演示,讓學生分別計算f(1),f(-1),f(2),f(-2),學生很快會得到f(-1)=f(1),f(-2)=f(2),進而提出在定義域內是否對所有的x,都有類似的情況?藉助課件演示,學生會得出結論,f(-x)=f(x),從而引導學生先把它們具體化,再用數學符號表示。根據以上特點,請學生用完整的語言敘述定義,同時給出板書:

  函式f(x)的定義域為A,且關於原點對稱,如果有f(-x)=f(x),則稱f(x)為偶函式,類比探究2

  偶函式的過程,得到奇函式的概念,又透過具體的例子說明了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是研究奇偶性的前提。

  3.學生探索、發展思維。

  接著透過學案上的例一,總結函式奇偶性的判斷方法及步驟:

  (1)求出函式的定義域,並判斷是否關於原點對稱

  (2)驗證f(-x)=f(x)或f(-x)=-f(x)

  (3)得出結論

  由學生小結判斷奇偶性的步驟之後,提出新的問題:函式按奇偶性如何分類?既奇又偶的函式是不是隻有一個?試舉例說明。

  4.佈置作業:

  六.目標檢測設計

  學案上的題型主要包括奇偶性函式的判斷及應用

  七.教學反思:(從兩方面)

  1.思成功

  一:是透過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呈現背景,透過問題的探究和自主學習來獲取相關概念,實現了 “教學邏輯”與“學習邏輯”的連通、“知識邏輯”與“認知邏輯”的連通;二:是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探究過程,學生在疑惑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大部分學生積極性高漲,透過看別人怎樣觀察,

  聽別人怎樣介紹,也學到了知識.

  2.思不足

  學生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注意學生的活動,由單一的問答式轉化為多方位的考察,以採用

  學生板演或者把學生練習投影到螢幕上讓全班學生糾正等方式,更好的考察學生掌握情況。

  語言組織:

  在講授過程中還要注意到說話語速,語言組織等講授技巧,應該用平緩的語氣講授,語言描述要簡練易懂,不能拖泥帶水。

  教學環節(的完整):

  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到教學環節設計,我們的教學過程有複習引入、講授新課、例題講解、學生練習、課時小結、佈置作業等幾個重要的環節,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來得及小結造成教學設計不完善。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些環節。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以後的教學反思,還有很多地方做的還不完善,我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這些錯誤,以便更好的適應教學,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識上的延伸和發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識的運用與鞏固,也為下一章函式的定義域和值域教學作鋪墊,起著鏈條的作用。同時,這部分內容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式知識的內在聯絡和相互轉化,蘊含著歸納、轉化、數形結合等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創新意識。

  (二)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分2課時學習。本課時透過二次函式的圖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透過複習“三個一次”的關係,即一次函式與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關係;以舊帶新尋找“三個二次”的`關係,即二次函式與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關係;採用“畫、看、說、用”的思維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數學中的和諧美,體驗成功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理解“三個二次”的關係;掌握看圖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標——透過看圖象找解集,培養學生“從形到數”的轉化能力,“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三、重難點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數學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決許多數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這個重點。關鍵在於理解並掌握利用二次函式的圖象確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圖象法,其本質就是要能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認識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與函式圖象上對應點的橫座標的內在聯絡。由於初中沒有專門研究過這類問題,高一學生比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難點確定為:“三個二次”的關係。要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歸納“三個一次”的關係作鋪墊。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

  (一)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主要是教給學生“動手畫、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善提煉、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這樣做增加了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了教學的主體;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新“得”,“練”有新“獲”,學生也才會逐步感受到數學的美,會產生一種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只有這樣做,課堂教學才富有時代特色,才能適應素質教育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絡,在實際情景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景中。

  本節課採用“誘思引探教學法”。把問題作為出發點,指導學生“畫、看、說、用”。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課堂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理論聯絡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透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興趣,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一)創設情景,引出“三個一次”的關係

  本節課開始,先讓學生解一元二次方程x2-x-6=0,如果我把“=”改成“>”則變成一元二次不等式x2-x-6>0讓學生解,學生肯定感到很突然。但是“思維往往是從驚奇和疑問開始”,這樣直奔主題,目的在於構造懸念,啟用學生的思維興趣。

  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請同學們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

  ①2x-7=0;②2x-7>0;③2x-7<0

  學生回答,我板書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本節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義及一些基本特徵。二是掌握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1)透過例項,瞭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係以及理解“屬

  於”關係;

  (2)能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2、能力目標

  (1)能夠把一句話一個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

  (2)準確理解集合與及集合內的元素之間的關係。

  3、情感目標

  透過本節的把實際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來,從而培養數學敏感性,了 解到數學於生活中。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集合的基本概念與表示方法;

  難點 運用集合的兩種常用表示方法———列舉法與描述法,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

  四、教學方法

  (1)本課將採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分層教學,這樣可顧及到全體學生,達到優生得到培養,後進生也有所收穫的效果;

  (2)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五、學習方法

  (1)主動學習法:舉出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

  教師層層深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 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

  優扶差,滿足不同。”

  六、教學思路

  具體的思路如下

  複習的引入:講一些集合的相關數學及相關數學家的經歷故事!這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數學史從何使學生對數學更加感興趣,有助於上課的效率!因為時間關係這裡我就不說相關數學史咯。

  一、 引入課題

  軍訓前學校通知:8月15日8點,高一年段在體育館集合進行軍訓動員;試問這個通知的物件是全體的高一學生還是個別學生?

  在這裡,集合是我們常用的一個詞語,我們感興趣的是問題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物件的總體,而不是個別的物件,為此,我們將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物件的總體。

  二、 正體部分

  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下列問題: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麼?

  (4)如何給集合分類?

  (一)集合的有關概念

  (1)物件:我們可以感覺到的客觀存在以及我們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號,

  都可以稱作物件.

  (2)集合:把一些能夠確定的不同的物件看成一個整體,就說這個整體是由

  這些物件的全體構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個物件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課本P3的思考題,並再列舉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

  對學生的例子予以討論、點評,進而講解下面的問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1)屬於: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於A,記作a∈A。(舉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 a∈A

  (2)不屬於: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於A,記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舉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們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確定性:給定一個集合,任何物件是不是這個集合的元素是確定的了.

  (2)互異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無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沒有固定的順序.

  4、集合分類

  根據集合所含元素個屬不同,可把集合分為如下幾類: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無窮個元素的集合叫做無限集

  注:應區分?,{?},{0},0等符號的含義

  5、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

  (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

  (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

  (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

  (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

  注:(1)自然數集包括數0.

  (2)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或N+,Q、Z、R等其它數集內排

  除0的集,也這樣表示,例如,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們可以用自然語言來描述一個集合,但這將給我們帶來很多不便,除此之外還常用列舉法和描述法來表示集合。

  (1) 列舉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課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說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無序性,所以用列舉法表示集合時不必考慮元素的順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屬性描述出來,寫在大括號{}內。 具體方法:在大括號內先寫上表示這個集合元素的一般符號及取值(或變化)範圍,再畫一條豎線,在豎線後寫出這個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徵。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課本例2)

  說明:(課本P5最後一段)

  思考3:(課本P6思考) 強調:描述法表示集合應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與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誤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數},即代表整數集Z。

  辨析:這裡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寫{全體整數}。下列寫法{實數集},{R}也是錯誤的。

  說明:列舉法與描述法各有優點,應該根據具體問題確定採用哪種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較多或有無限個元素時,不宜採用列舉法。

  (三)課堂練習(課本P6練習)

  三、 歸納小結與作業

  本節課從例項入手,非常自然貼切地引出集合與集合的概念,並且結合例項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後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舉法、描述法。

  書面作業:習題1.1,第1- 4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對數函式》。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章學習是在學生完成函式的第一階段學習(初中)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階段的函式學習。而對數函式作為這一階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式之一,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指數函式及對數的內容,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對數函式”這節教材,是在沒有學習反函式的基礎上研究的指數函式和對數函式的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係。同時對數函式作為常用數學模型在解決社會生活中的例項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的學習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參加生產和實際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

  二、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根據《對數函式》在教材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情分析,本節課教學應實現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體會函式是描述變數之間的依賴關係的重要數學模型;

  (2)、理解對數函式的概念、掌握對數函式的影象和性質;

  (3)、由實際問題出發,培養學生探索知識和抽象概括知識等方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探尋變數和變數的對應關係,透過歸納、抽象、概括,自主建構對數函式的概念;體驗結合舊知識探索新知識,研究新問題的快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對數函式函式影象和性質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不斷超越的創新品質。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中,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1、重點:對數函式的概念、影象和性質;在教學中只有突出這個重點,才能使教材脈絡分明,才能有利於學生聯絡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2、 難點:底數a對對數函式的影象和性質的影響。

  [關鍵]對數函式與指數函式的類比教學。

  由指數函式的影象過渡到對數函式的影象,透過類比分析達到深刻地瞭解對數函式的影象及其性質是掌握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關鍵,在教學中一定要使學生的思考緊緊圍繞影象,數形結合,加強直觀教學,使學生能形成以影象為根本,以性質為主體的知識網路,同時在立體的講解中,重視加強題組的設計和變形,使教學真正體現出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特點,從而突破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

  2、採用“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3、體現“對比聯絡”、“數形結合”及“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4、投影儀演示法。

  在整個過程中,應以學生看,學生想,學生議,學生練為主體,教師在學生仔細觀察、類比、想象的基礎上透過問題串的形式加以引導點撥,與指數函式性質對照,歸納,整理,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自覺地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絡,使新學知識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

  1、對照比較學習法:學習對數函式,處處與指數函式相對照;

  2、探究式學習法:學生透過分析、探索,得出對數函式的定義;

  3、自主性學習法:透過實驗畫出函式影象、觀察影象自得其性質;

  4、反饋練習法: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某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個數y是分裂次數x的函式y=2x,因此,知道x的值(輸入值是分裂次數)就能求出y的值(輸出值為細胞的個數),這樣就建立了一個細胞個數和分裂次數x之間的函式關係式。

  問題一:這是一個怎樣的函式模型型別呢?

  設計意圖

  複習指數函式

  問題二:現在我們來研究相反的問題,如果知道了細胞的個數y,如何求分裂的次數x呢?這將會是我們研究的哪類問題?

  設計意圖

  為了引出對數函式

  問題三:在關係式x=log2y每輸入一個細胞的個數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個分裂次數x的值呢?

  設計意圖

  (1)、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函式;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對數函式的概念。

  2、引導探究,建構概念。

  (1)、對數函式的概念:

  同樣,在前面提到的發射性物質,經過的時間x年與物質剩餘量y的關係式為y=0.84x,我們也可以把它改成對數式x=log0.84y,其中x年夜可以看作物質剩餘量y的函式,可見這樣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的。

  設計意圖

  前面的問題情景的底數為2,而這個問題情景的底數是0.84,我認為這個情景並不是多餘的,其實它暗示了對數函式的底數與指數函式的底數一樣有兩類。

  但是在習慣上,我們用x表示自變數,用y表示函式值。

  問題一:你能把以上兩個函式表示出來嗎?

  問題二:你能得到此類函式的一般式嗎?

  設計意圖

  體現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問題三:在y=logax中,a有什麼限制條件嗎?請結合指數式給以解釋。

  問題四:你能根據指數函式的定義給出對數函式的定義嗎?

  問題五:x=logay與y=ax中的x,y的相同之處是什麼?不同之處是什麼?

  設計意圖

  前四個問題是為了引匯出對數函式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個問題還是不夠的,學生最容易忽略或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函式的定義域,所以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對數函式的定義域。

  (2)、對數函式的影象與性質

  問題:有了研究指數函式的經歷,你覺得下面該學習什麼內容了?

  設計意圖

  提示學生進行類比學習

  合作探究1:藉助計算器在同一直角座標系中畫出下列兩組函式的影象,並觀察各族函式影象,探求他們之間的關係。

  y=2x;y=log2x y=( )x,y=log x

  合作探究2:當a>0,a≠ 1,函式y=ax與y=logax影象之間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

  在這兒體現“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畫的兩組函式的影象,對照指數函式的性質,總結歸納對數函式的性質。

  設計意圖

  學生討論並交流各自的而發現成果,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適時歸納總結,並板書對數函式的性質)。問題1:對數函式y=logax( a>0,a≠1,)是否具有奇偶性,為什麼?

  問題2:對數函式y=logax( a>0,a≠1,),當a>1時,x取何值,y>0,x取何值,y<0,當0

  問題3:對數式logab的值的符號與a,b的取值之間有何關係?

  知識拓展:函式y=ax稱為y=logax的反函式,反之,也成立,一般地,如果函式y=f(x)存在反函式,那麼它的反函式記作y=f-1(x)。

  3、自我嘗試,初步應用。

  例1:求下列函式的定義域

  y=log0.2(4-x)(該題主要考查對函式y=logax的定義域(0,+∞)這一限制條件,根據函式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對應的不等式。)

  例2:利用對數函式的性質,比較下列各組數中兩個數的大小:

  (1)、㏒2 3.4,log2 3.8;

  (2)、log0.5 1.8,log0.5 2.1;

  (3)、log7 5,log6 7

  (在這兒要求學生透過回顧指數函式的有關性質比較大小的步驟和方法,完成完成前兩題,最後一題可以透過教師的適當點撥完成解答,最後進行歸納總結比較數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logm 4

  設計意圖

  該題不僅運用了對數函式的影象和性質,還培養了學生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

  4、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透過學生的主體性參與,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的再次深化。

  採用課後習題1,2,3.

  5、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

  (1)、小結:

  ①對數函式的概念

  ②對數函式的影象和性質

  ③利用對數函式的性質比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2)、反思

  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①、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②、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③、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透過作業設定,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課後習題A 1,2,3;

  選做題:課後習題B 1,2,3;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課堂的內容和方法,體現課堂程序,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關係:能指導教師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透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程序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了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透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本節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練掌握求動點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

  2、體會數學實驗的直觀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畫板的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創新能力。

  2、體會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強化類比、聯想的方法,領會方程、數形結合等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動點軌跡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

  2、樹立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激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類比、聯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條件下的軌跡

  教學難點:圖形、文字、符號三種語言之間的過渡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觀察發現、啟發引導、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幫助學生最佳化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組織和澄清,並能清楚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維。

  【教學手段】利用網路教室,四人一機,多媒體教學手段。透過上述教學手段,一方面:再現知識產生的過程,透過多媒體動態演示,突破學生在舊知和新知形成過程中的障礙(靜態到動態);另一方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模式】重點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模式“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