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化學說課稿模板(精選11篇)

關於高中化學說課稿模板(精選11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上海市二期課改新教材高二化學的第一章第一節《應用廣泛的金屬材料——鋼鐵》的第一課時,它是初中化學金屬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本節內容意在於加強對金屬通識的瞭解,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學生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熟悉金屬活動性順序及氧化還原理論等相關知識。

  2.能力水平:學生具備一定的聯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設計思想

  透過閱讀有關資訊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建構對金屬的認識,感悟金屬材料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金屬的共性,推知金屬鍵的存在。

  2.瞭解金屬冶煉和使用的歷史,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3.瞭解我國的金屬資源和冶煉現狀,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教學難點:金屬鍵為何能決定金屬的共性。

  五、教法、學法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生疑

  上課伊始我利用一段影片創設情境,這段影片展示了形狀記憶合金的神奇功能,激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結合學生對金屬已有的認識及教材資料庫中的內容“金屬之最”設立有獎競猜,展示金屬的特性及其對應的用途,接著創設一個問題情境:

  盧瑟福當年為何選擇金箔做ɑ粒子散射實驗?

  金箔的厚度僅為10-7m,卻是由幾百個金原子堆積而成的,盧瑟福選擇金箔正是利用了金出色的延展性。這個問題使學生更進一步感受到物質的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係。

  (2)提煉概括,科學定義

  金屬個性有所不同,它們會不會有共性呢?引導學生回顧金屬的共性,並請學生根據金屬的共性進行提煉概括,嘗試給金屬下個定義。活動之後同學們很想知道自己下的定義是否科學?到哪裡尋找最權威的金屬定義呢?學生馬上想到上網查閱,此時教師指出網上資源雖很豐富,但其科學性有待甄別,同時指出獲得科學定義的最佳途徑之一是查閱辭海。

  (3)質疑探究,追本溯源

  金屬為何有共性呢?為了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提出兩個問題作為認知鋪墊。

  1.離子化合物為何具有共性?——離子鍵

  2.金屬為何都具有導電性?——自由電子

  第一個問題能使學生意識到金屬的共性與其結構密切相關,第二個問題能夠順利引出構成金屬的微粒,從而進一步探究微粒間的相互作用——金屬鍵。由於金屬鍵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用動畫演示給金屬通電或加熱時,金屬內部自由電子的運動情況,以及金屬受到外力作用時金屬原子是如何移動的,透過形象的動畫從微觀角度解釋了金屬具有共性的的原因,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理解了金屬的微觀結構與性質的關係,形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4)回眸歷史,直面發展

  傅鷹教授曾說過:“科學給我們以知識,而歷史卻能給我們智慧。”為了使學生感悟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我將金屬的發現和冶煉史呈現給學生。

  根據所呈現的資訊請學生思考:為什麼金屬的冶煉有這樣的先後順序?

  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金屬活動性順序。

  2.金屬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態。

  3.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的熔點。

  4.金屬單質的還原性、金屬陽離子的氧化性。

  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知識,還能使學生對金屬的冶煉原理有初步的理解。為了加強學生對人類使用金屬歷程的感性認識,設計了兩個問題:

  1為什麼古詩中有這樣的描述:十年鑄一劍,而今天不僅有了不鏽鋼,還有適合各種需要的特種鋼?

  2為什麼一百多年前,鋁曾經是比金子還要昂貴的皇室專用品,而今天卻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

  這兩個問題能夠使學生體會到冶煉技術的發展使得金屬的應用更加廣泛,特別是合金的使用使金屬的用途達到前所未有的廣泛程度。本節課引入部分看到的神奇的天線就是用一種鈦合金製成的。

  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對金屬性質的認識更加深入,它們的用途也更加廣泛。例如稀土金屬,每過3-5年就會發現稀土的一種新用途,平均每4項高新技術發明中就有1項與稀土有關。

  鄧小平曾經引以為傲地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正是說明了我國的稀土資源非常豐富。

  中國稀土以佔全球約30%的儲量,承擔了全球95%的生產供應量。今年我國的稀土出口政策調整觸動了美國的神經,美國認為中國掌握了他們高科技武器的命門。西方國家大量購買我國的稀土卻對我國封鎖稀土應用技術,由於缺乏這方面的技術,中國只能出口稀土礦,再以高價進口深加工稀土產品。

  透過以上討論,學生能夠體會到保護稀土資源和提高冶煉技術的重要性,真切地感受到提高國家的競爭力要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加深理解我國的國情和現狀,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課後思考

  最後,我將“金屬交易”作為素材引入課堂,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生活中化學問題。

  展示最近從金屬交易網上查到的一張表格,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金屬價格差異很大,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金屬價格上如此大的差異呢?

  從今天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學生會從含量和冶煉成本兩方面考慮。

  但作為全方面或更深層次角度考慮,市場因素、政治因素、運輸成本等都能影響金屬的價格。於是我設計了兩個思考題:

  1、影響金屬價格的因素很多,除含量和冶煉成本以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金屬的價格?可從市場因素、政治因素、運輸成本等方面考慮。

  2、金屬礦物的儲量雖然還在不斷地增加,但金屬礦物最終還是會被用盡。請你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提到積極尋找替代材料,我舉例本屆上海世博會多數場館都使用新型環保材料,就給我們做了示範。)

  七、教學反思

  由於我設計這堂課時先對學生了解金屬的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於是在這節課中對學生掌握情況較好的部分,例如金屬的物理化學性質中的共性部分定位在鞏固、複習和應用,透過以舊引新,使看似零碎的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對學生理解有困難、思路模糊之處,例如金屬鍵為何能決定金屬的共性,金屬使用的先後順序與哪些因素有關等進行重點分析,學生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感悟到了金屬材料對人類發展的意義。同時緊密聯絡實際,結合社會熱點,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放在金屬和非金屬的之後構成氧化還原與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間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氧化—還原原理對本節課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本節課在初中的基礎上,對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質作進一步的認識。作為三大強酸之一的硫酸,從性質上來說,不但具有酸的通性,還具有自己的特性,這就讓學生在已往知識的基礎上對酸的性質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同時也深刻的體會到了普遍性與特殊性間的關係。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濃硫酸的強氧化性為接下來HNo3性質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本節課的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3、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的難點是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4、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複習已知的硫酸的性質;掌握濃硫酸的強氧化性。

  (2)能力目標:分為以下三點:

  ①、透過濃硫酸性質的探究實驗,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理論問題實驗探究,實驗現象迴歸理論的良好化學學習習慣。

  ③、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掌握濃硫酸和稀硫酸性質的差異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幫助學生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並從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原有認知情況:對酸的通性比較瞭解,瞭解濃硫酸的脫水性和稀釋的方法。但在課堂上對濃硫酸的化學性質無接觸。

  2、學生認知特點:對物質的性質停留在表面的識記,未養成透過實驗、邏輯思維分析物質性質的習慣。

  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學習中做過幾個探究實驗,有一定的經驗。

  三、教法和學法:

  1、教法設計: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為此,我採用了學生實驗探究為主、老師引導為輔的教學模式,分為創設問題提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歸納結論五個階段,進行開放式教學,在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等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和主動探索意識,順著學生的思路走,以激發學生主題性學習的興趣,開拓思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和探索新知,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學法指導:讓學生透過思考提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獲得新知,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發展新知,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培養實事求是、勇於探索的獨創精神。

  四、教學設計:

  1、時事新聞匯出問題:

  ①播放宜昌硫酸洩露事故新聞

  ②觀看錄象後提出問題:

  A、為什麼現場煙霧騰騰?

  B、為什麼濃硫酸會造成人員傷亡?

  C、為什麼濃硫酸會造成空氣汙染?現場刺鼻的氣味是由什麼物質引起的?

  D、為什麼消防隊員要用水稀釋濃硫酸?

  2、解決問題複習性質

  ①解決問題A並複習濃硫酸的稀釋方法。

  ②解決問題B並複習濃硫酸的吸水性和脫水性。

  過渡: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個問題,濃硫酸為什麼會造成空氣汙染呢?

  3、進行假設展開探究

  ①探究實驗

  A、目的:濃硫酸洩漏造成空氣汙染的原因。

  B、硬體:燒杯、試管、試管夾、酒精燈、濃硫酸、PH試紙、品紅試紙、鐵釘、銅片、氧化銅、水泥路面碎塊。

  C、由學生進行假設,邊假設邊討論驗證假設的方案:

  (A)濃硫酸是一種揮發性酸,揮發出硫酸氣體。

  (B)硫酸和路面上覆雜的物質發生反應產生了一種。

  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該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可能是:

  講解:可見濃度的變化,有時也會引起性質的變化。

  過渡:那有的同學可能有疑問了,既然濃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強。那為什麼稀硫酸常溫下可以和鐵發生反應,而濃硫酸和鐵在常溫下混合卻沒有明顯現象呢?

  5、引出問題繼續探究

  ①目的:濃硫酸和鐵釘混合後無明顯現象的原因;

  ②歸納的出鈍化,及濃硫酸的儲存和運輸。

  6、總結性質引出用途

  ①總結濃硫酸的性質,引導學生回答問題D;

  ②性質決定用途,透過性質的複習引出濃硫酸的多種用途,並用投影展示濃硫酸的用途。

  7、思考鞏固

  ①演示蔗糖和濃硫酸的反應;

  ②問下面幾個問題:

  A、蔗糖和濃硫酸的反應體現了濃硫酸的什麼性質?

  B、為什麼反應中蔗糖的體積會膨脹?

  C、請設計實驗驗證蔗糖和濃硫酸反應後的產物(裝置圖以及涉及的反應方程式)?

  8、佈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硫酸

  一、濃硫酸的性質

  1、溶於水放熱;

  2、吸水性可用作乾燥劑;

  3、脫水性按2:1奪取有機物中的H、o使有機物碳化;

  4、氧化性。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化學選修二《化學反應熱的計算》。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本章透過化學能與熱能轉化規律的研究幫助學生認識熱化學原理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瞭解化學在解決能源危機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節約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實際意義。

  在必修化學2中,學生初步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知識,對於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係、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章是在此基礎上的擴充套件與提高。引入了焓變的概念,使學生認識到在化學反應中能量的釋放或吸收是以發生變化的物質為基礎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質為主。而能量的多少則是以反應物和產物的物質的量為基礎。把對於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的定性分析變成了定量分析。解決了各種熱效應的測量和計算的問題。在這一節裡,我們將進一步討論在特定條件下,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以熱效應表現時的“質”“能”關係,這既是理論聯絡實際方面的重要內容,對於學生進一步認識化學反應規律和特點也具有重要意義。

  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重點,因為熱化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反應熱效應的計算。反應熱的計算對於燃料燃燒和反應條件的控制、熱工和化工裝置的設計都具有重要意義。

  (2)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反應途徑與反應體系。

  2、 理解蓋斯定律的涵義,能用蓋斯定律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3、能利用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從途徑角度、能量守恆角度分析和論證蓋斯定律,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透過熱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和蓋斯定律的有關計算,培養計算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透過對蓋斯定律的發現過程及其應用的學習,感受化學科學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同時養成深入細緻的思考習慣。

  2、透過加強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3)學習重難點

  1、蓋斯定律的涵義和根據蓋斯定律進行反應熱的計算。

  2、根據熱化學方程式進行反應熱的計算。

  (4)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二 、說教法

  a、類比法-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途徑角度理解蓋斯定律。

  b、推理法-從能量守恆角度理解蓋斯定律。

  c、言語傳遞法—適時引導。

  d.實踐訓練法—例題分析、當堂訓練。

  教學中還要注意的問題:

  1、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反應熱、燃燒熱、蓋斯定律等理論概念,熟悉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重視概念和熱化學方程式的應用。

  2、進行有關燃燒熱計算時,要強調以1mol純物質為標準,因此須注意熱化學方程式中物質的化學計量數和反應的△H相對應(物質的化學計量數出現分數形式)。同時還要注意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等之間的換算關係,但還要強調是以1mol純物質完全燃作標準來進行的。

  3、有關反應熱的計算與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聯絡很緊密,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4、可以適當補充一些不同型別的習題,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如以煤、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成分

  發生燃燒的反應為例,不僅鞏固、落實了知識和計算能力,還能透過計算的結果說明這些物質燃燒時,其△H的數值都很大,進一步認識煤、石油、天然氣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喚起學生資源利用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

  5、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 1)明確解題模式:審題→分析→求解

  (2)有關熱化學方程式及有關單位書寫正確。

  (3)計算準確

  (4)反思解題關鍵處(燃燒熱的標準、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及錯誤易發處

  三、 說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透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說服力。教學時,我注意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因此學法指導使課堂教學進入素質教育領域的重要方面,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本節課進行以下學法指導:

  1、自主學習能力。

  2、實驗探究能力。

  3、運用化學知識能力。

  四、 教學過程

  環節一 知識鋪墊: 與舊知識“燃燒熱”相銜接,減少學生的陌生感,且為學生設計測定“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H2O(g)==H2O(l) △H2=-44kJ/mol。那麼,H2的燃燒熱△H應該是多少?做好知識與理解的鋪墊 複習燃燒熱的概念及其計算,從舊知出發能把學生的認知情緒激發起來,併為新知的掌握做鋪墊。

  環節二 創設情景 如何測出這個反應的反應熱:C(s)+1/2O2(g)==CO(g) ΔH1=?

  引入新課

  思考並回答:

  ①能直接測出嗎?如何測?

  ②若不能直接測出,怎麼辦?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習興趣

  環節三 蓋斯定律的引出 分析教材中的插圖1-9,在進行類比,得出蓋斯定律,並從能量守恆角度加以理解,培養閱讀自學能力和自我檢查的意識。

  環節四 蓋斯定律 適當練習,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透過練習,

  的應用 加深對概念本身的理解蓋斯定律和加強概念的應用。

  檢測學習效果,鞏固所學知識

  環節五 小結蓋斯定律、作業、 歸納小結 、突出重點 ,促使學生的知識條理化 、系統化。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 化學反應熱的計算

  一 蓋斯定律

  1.蓋斯定律的內容:

  ΔH3=ΔH1+ΔH2

  2.蓋斯定律的應用:

  可計算出難以直接測定的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如反應慢、副反應多等

  二 化學反應熱的計算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章教材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的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在高中階段學生對氧化還原的認識是一個分階段、螺旋上升的過程:

  水平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特徵,氧化劑和還原劑、氧化性和還原性等基本概念;能夠分析哪些化學反應屬於氧化還原反應,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說出哪些物質具有氧化性或還原性,初步瞭解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瞭解化合價與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的關係。

  水平2:在Na、Al、Fe、Cl、N、S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學習中,學會研究物質氧化性或還原性的思路方法,初步體會到物質的氧化性或還原性存在強弱關係,如Cl2與Fe3+的氧化性強弱等;學生初步應用電子轉移守恆進行一些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如濃、稀硝酸與金屬銅的反應配平;學生能夠書寫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水平3:在週期表週期律的學習中,學生對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的強弱建立規律性認識,如同週期和同主族元素得失電子能力的比較,並能夠從物質結構(原子結構)的角度預測分析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並對比強弱關係。

  水平4:在電化學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達到電子轉移的定量水平,對物質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的認識有進一步提高。在這裡可以讓學生掌握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

  水平5:高三複習,達到應用氧化還原反應解決分析綜合實際問題的能力。如綜合應用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進行定量計算、物質製備、能量轉化、實驗設計等綜合問題,甚至還要跟其他相關的知識聯絡共同解決問題。

  可見本節內容在高中化學學習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透過對本節教材的學習,為以後學習氧化還原反應規律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夠利用化合價升降,判斷反應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

  2 能從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氧化劑、還原劑及被氧化、被還原的概念;

  3能列舉中學階段常用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4能夠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現象進行解釋說明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日常生活現象的分析,初步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廣泛存在於生活中;透過知識內容類比,學會判斷電子轉移和化合價升降的關係。

  2透過參與探究活動,領悟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特徵,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勇於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材料對比方法獲取資訊,培養學生對資訊進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並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體驗探究過程,體驗知識生成的愉悅感。

  本節內容的重點

  用化合價升降的觀點以及電子轉移的觀點來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本節內容的難點

  1用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觀點以及電子轉移的觀點來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2會用“雙線橋”來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三、學情分析

  1學生剛進入高中不久有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心理狀態活躍,易於調動

  2 學生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已初步瞭解原子結構的組成,並能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原子結構及離子結構

  3 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初步形成了簡單的分類思想,經過離子反應的學習對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形態理解的比較清楚

  四、教學方法及策略

  1概念教學通常是老師講授為主,平鋪直敘,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沉悶,學生興趣不高。為打破這種局面筆者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以探究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產生原因,主動建構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2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氯化鈉、氯化氫入手,讓學生從微粒的角度分析反應前後元素的形態是否發生了改變,引出氧化還原反應中原子狀態的變換,從而認清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的原因。

  3利用課本插圖及動畫模擬作為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變化的原因,突破難點。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大家是否注意過一個現象:削了皮的蘋果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後,蘋果表面變成褐色;但市售的蘋果汁不變色,為什麼呢?(展示市售蘋果汁的成分,提示其中的維生素C起到了防止蘋果汁變色的作用)

  提示:在空氣中蘋果中的Fe2+被氧化成Fe3+而使蘋果變色,蘋果汁中加的Vc將Fe3+還原為Fe2+而防止變色。這裡面涉及到我們這節課的重點——氧化還原反應。

  【板書設計】§2-3氧化還原反應

  【探究活動一】請學生寫出可以製取NaCl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並分析各反應中的化合價如何變化。

  學生有的寫出來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有的寫出了鈉與氯氣的反應……

  學生完成後,引導學生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將這些化學反應分類: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和無化合價變化的反應。我們就將有化合價變化的化學反應叫做氧化還原反應。

  重點分析鈉和氯氣反應中化合價的變化。

  【探究活動二】請大家閱讀課本36頁,圖2-11,用自己的話描述氯化鈉形成過程中微粒的變化,分析形成氯化鈉的過程中化合價變化的原因,並歸納化合價與電子得失的關係。

  【透過討論讓學生初步感知化合價變化與電子得失的關係,由於鈉和氯原子間電子的得失而使兩元素分別顯示+1、—1】

  【活動三】若參加反應的物質中的元素都不容易得失電子化合價變化又是如何產生的?請大家看課本37頁第一段,然後觀看動畫氯化氫形成的過程及電子對的形成和偏移情況。

  【小結】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到電子(或電子對偏向)的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該物質即為氧化劑;失去電子(或電對偏離)的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該物質為還原劑。

  【小結】有電子轉移的(得失或者偏移)的反應即為氧化還原反應。電子的轉移決定了了化合價的升降。

  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有化合價的變化

  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有電子轉移(得失或電子對的偏移)

  【活動四,回扣情景】削了皮的蘋果在空氣中放置顏色變為褐色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加入Vc起到了什麼作用?

  【我們如何用電子轉移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六 板書設計

  §2-3 氧化還原反應

  一、氧化還原反應

  特徵:有化合價變化

  本質: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初中學習溶液導電性、酸鹼鹽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高中學習電解質溶液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知識體系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標準的另一種形式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原理基礎,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必備的重點知識和能力。掌握好這一內容,既鞏固了初中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選修四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進而使學習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

  ⒉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①透過對溶液導電性的分析,從宏觀、微觀、符號三個水平上建立對電離的認識。

  ②初步瞭解電解質的概念;能從電離的角度認識酸、鹼、鹽的本質;學會常見酸、鹼、鹽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③認識電解質在溶液中反應的本質。

  ⑵過程與方法

  ①化學概念是化學基礎知識的核心,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情景,運用有效手段,讓學生體驗、探究概念的形成及發展過程。

  ③化學原理反映著化學現象及事實的本質,有嚴密的邏輯性,引領或啟發學生透過邏輯思維過程的一種探究方式而發現或總結出原理,從本質上認識、掌握原理。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科思想是學科的靈魂,學生具備了相應的學科思想,就會從本質上獲得學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從而就會具備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的動力。

  ⒊教學重難點

  1.從宏觀、微觀、符號三個水平上建立對電離的認識。

  2.認識電解質之間的反應本質

  二、學情學法分析

  初中化學已經瞭解了氯化鈉溶液可以導電,蔗糖溶液不導電,但是對於溶液導電的本質以及還有哪些物質能導電並不是很清楚,本課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設計實驗和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自主實驗、積極思考和相互討論中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教法

  創設情景,使電解質等概念的教學過程化,離子反應等原理的教學邏輯化。整堂課圍繞在對溶液導電的研究中,教學方法是實踐法、發現法。

  四、教學程式

  我們學校從今年開始實行小班化,採用"兩先兩後---先學後教、先練後講"的教學模式。教學中充分落實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本節內容,在特定的背景中學生領悟到溶液在導電,拓寬了視野的同時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溶液中什麼樣的溶質可導電?為什麼導電?整堂課由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物質導電的本質、導電的條件、探究電解質在溶液中反應的本質,

  【創設情境】

  展示圖片,從"家用電器—簡易手電筒"的工作原理,引導同學獲得資訊。重點落實到探討導電的液體物質是什麼。

  【問題匯入】

  準備12種試劑和一套自己設計的簡易測定物質導電性的裝置,學生以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測定13次以上物質的導電性的實驗。(目的:若簡單的思維條件下,只能做12次,13次實驗操作,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教師主導的切入點:不同的溶劑下物質導電性的變化或者溶液相互反應後的導電性的變化。)

  【設計方案】

  學生的探究設計

  要求:以一定的依據進行分類,每一類選擇一種物質測定導電性,然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本組所能解決

  的問題。(目的:

  ①如果學生設計的實驗都進行測定在時間上是不允許的

  ②培養學生在物質分類的

  基礎上對分類有更深的理解

  ③為學習酸鹼鹽定義做準備)

  流程:學生自我思考,設計方案;小組交流,互相補充,達成共識;小組彙報。(目的: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小組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這個過程也實現了科學探究的理性化,即在一定的目的下完成實驗的探究)

  二、教師的探究設計

  用導電裝置測定CuSO4溶液的導電性,然後逐滴加入Ba(OH)2溶液,讓學生觀察導電裝置中燈泡的變化和溶液中的現象。(目的:在學生的認知水平達不到探究的目的時,發揮教師的輔助作用,給學生們一個探究的切入點。)

  【實驗探究】

  學生六人一組進行分組實驗。

  ⑴連線測定導電性的簡易裝置。

  ⑵測定所選試劑的導電性。

  【課堂紀實】

  一、學生的探究設計:

  學生能夠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得到的兩種結果是:

  潛意識的根據組成分類——選擇的試劑有:酸、鹼、鹽、有機物的溶液;

  解決的問題:什麼物質可以導電。

  潛意識的根據物質狀態分類——選擇的試劑有:蒸餾水、固體、溶液;

  解決的問題:導電的原理、條件

  這些與預期的相同,在第二種分類的情況彙報時,有的組認為應該測定蒸餾水的導電性,為此學生之

  間展開了討論,並達成了共識,水是使物質電離的條件。但是學生沒有認識到乙醇也可以做溶劑,教師在此給予引導,不但突破了對分散劑認知的侷限性,並凸顯了水在電離中的作用,還為學習離子反應做了準備。

  落實知識點: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從微觀、符號水平上認識電離;從本質上認識酸、鹼、鹽。(書寫板書)

  二、教師的探究設計:

  學生的方案中有設計溶液相互反應後體系導電性變化的實驗,但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大多數的學生因為繁瑣沒有做,少數同學做了也沒有達到實驗目的(選擇的試劑不同)。所以我課堂演示了這個"高難度"的實驗(方案是學生設計的,只是選擇了能達到探究目的的試劑,還要提示學生控制試劑的用量)。

  落實知識點:認識離子反應、掌握離子反應的本質(書寫板書)

  【拓展應用】

  手電筒中的溶液是電解質的溶液(目的:扣題,解決了創設情景中的問題,也為電解質理論中電化學知識打下基礎)

  初中所學的化學反應中那些是離子反應?進行分類?(目的:尋找學生學習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宏觀的表現為生成沉澱、氣體和水)

  用化學語言表示出離子反應的本質。(目的:促進學生在學習了電離方程式後會用微粒觀分析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為下一課時學習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打下基礎)

  【教學反思】

  科學探究的最終目的是達成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高中化學教學模式的演變過程我們是親身經歷者。從講授、灌輸到一定層面上的注重形式的探究,再到包含各種探究要素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認為是一節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教學環節在應用中關注本質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形成提出問題的氛圍,進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得出結論——交流結果。從課堂的教學效果看,基本上達成了教學目標。但教學過程中,我也深刻體會到有的學生提不出問題(小組學習的優勢此時體現),有的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方法如控制變數法缺乏感悟(想不到測水的導電性),有很多同學對做實驗的目的性不清楚,所以我感受到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是不可能僅僅依靠一種形式化的探究步驟來實現的,必須堅持在教學的點點滴滴中,必須堅持在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中,還需處理好考試與教學的關係,在探究教學下,有的教師會感受到教學時間不夠,知識點強化所需要的時間不夠,如何解決?我的體會是:學生能自己悟到理解的並在小組交流中表達出來的不要再重複,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關注知識點的落實,關注典型問題的解決。

  每堂課都要做到有效的教學設計,它在考驗著教師的教學理念,它在考驗著教師的教學功底,它在考驗著教師的職業素養,它關係到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讓我們共同來實踐吧。

  【板書設計】

  第二節離子反應

  第二節離子反應

  一、酸、鹼、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

  1.從電離認識化合物 3.從電離認識酸、鹼、鹽

  電解質 酸

  非電解質 鹼

  鹽

  2.電離的表達 4.從電離認識化學反應

  電離方程式 離子反應:

  離子反應的本質: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課標分析

  透過實驗探究溫度、濃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認識其一般規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義及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透過催化劑實際應用的事例,認識其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化學反應原理》教材的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是對必修部分與此相關內容學習的延伸與深化,也是後續學習化學平衡及移動知識的基礎。在學習該單元之前,學生透過《化學2》(必修)的學習,已經定性的認識化學反應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有影響。在選修教材《化學反應原理》中,這部分內容的設定則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學生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現象產生的原因,逐步認識外界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進而從微觀角度加以解釋,從而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昇華。另外本節內容的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非常強的實用價值。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等相關理論簡單解釋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實驗探究、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學習活動體驗科學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熱點問題,樹立辯證

  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教學難點: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簡單解釋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二、說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本節課的教學,我採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應用“問題討論、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指導講解”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

  透過合理有效的學案,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

  2、情境激學

  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如列舉生活中的常見事實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3、實驗促學

  透過實驗方案設計和實驗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在探究與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4、媒體助學

  透過實驗影片、動畫演示、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生動形象。

  這些方法都立足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傳統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努力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二理科學生,經過初三和高一的學習,他們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諸如溫度、壓強、催化劑、濃度、接觸面積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積累了一些化學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基本上都養成了良好的思考、討論、探究的習慣。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重點不是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而是讓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和問題解決,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並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學法指導

  學生透過學案導學,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並做好相關的預複習工作,做到溫故知新。

  指導學生透過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探究、進行自主學習等活動,在思考、觀察、實驗及交流與合作中,自主建構知識,培養和提高化學學習能力。

  指導學生透過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實際中與本節相關的化學現象,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做到學以致用。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學會”、“會學”、“樂學”。

  四、說課堂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和完成探究實驗,並交流、歸納、總結濃度、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壓強的影響則是學生透過觀察教師補充的演示實驗得出;應用相關理論進行解釋雖然是教學難點,但由於學習要求不高,所以透過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來完成,能達到幫助學生從理論上簡單分析、認識即可。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本節課設計為這樣的學習過程:“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探究活動→自學理論依據→交流歸納總結”。

  具體的課堂教學程式如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本節課的引入可結合影片和圖片,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已經知道,化學反應有快有慢,不同的反應,反應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說:爆炸反應速度是相當快的,一幢20層的高樓,在不到10s中的時間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卻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

  為什麼不同的化學反應,反應速率會不一樣呢?決定化學反應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內因:反應物本身的性質”。

  接著指出:“反應物的性質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常常是透過改變外界條件來控制反應速率,請大家結合學過的反應或是生活實際討論有哪些外界條件會影響化學反應速率。”

  學生結合生活例項和已有知識,討論歸納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

  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這種引入方式,在上課伊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2、完成實驗探究,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透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自主完成實驗探究,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交流,主動建構知識。這也是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環節。

  (1)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實驗設計。

  如:請選擇合適的實驗用品,設計實驗,探究某一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用品:

  試管、錐形瓶、試管架、量筒、藥匙、保溫杯(內裝熱水)、氣球

  鐵片、鐵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鹽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為了保證實驗設計的合理、有效性,教師應作如下指導:

  ①如何設計實驗?

  首先要明確實驗目的,即探究什麼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反應物,知道實驗原理→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操作簡單,現象明顯,進而採用合理的實驗步驟和方法

  ②指明某一條件的改變,即進行實驗設計時,只考慮有一個條件是變數,其餘條件保持不變。

  ③學生實驗方案設計完成後,指導學生從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和方法幾方面進行交流討論。

  (2)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探究。具體實施如下:

  每組都提供一定的實驗用品,可分別完成相應的實驗,學生選擇相應實驗完成探究活動,並進行觀察、分析。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7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2)初步認識物質結構學習中的模型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瞭解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索。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三、預學設計

  在預習的基礎上對下列問題進行思考並形成自己的觀點: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2)預習"聯想與啟示",試著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的過程。那麼不同的原子(如氫原子和氧原子)有什麼差異呢?上述問題的答案要從原子的內部去尋找,這就涉及到又一個新的問題: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為題,提出你的假設。

  思考 假設:我想:原子是一個實心球。原子象一個乒乓球。 原子象一個氣球。原子是一個空心球。

  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學生對原子結構的求知慾講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圓球。但是,經過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努力,科學家們不但打開了原子的大門,而且發現小小的原子內部結構複雜,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經發現了很多種,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類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識是一部壯麗的史詩——1897年湯姆生髮現電子,說明原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核。結合聯想和啟示,播放α粒子轟擊金箔的動畫。你能試著對上述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嗎?

  交流討論:大多數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說明金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α粒子一穿而過。一小部分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生了偏轉。說明原子內部有帶正電荷的粒子存在。有極少部分粒子反彈回去,說明運動中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這說明原子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因為核很小,所以只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去。 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提問:金屬是否帶電? 構成金屬的原子是否帶電? 為什麼原子不帶電呢?

  思考回答 閱讀:P67—P68及拓展視野 多媒體演示:原子內部結構

  交流討論: 原子的結構結論: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利用模型學習物質結構總結:

  盤點收穫回憶、總結、發言形成原子的結構練習: 看螢幕,做練習 學以致用

  五、反思

  本節內容比較抽象,為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原子的構成,我主要採用了:閱讀前人的實驗現象——發現問題——分析——提出假設——驗證的方法,透過課堂的表現來看,這種方法還是可行的。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並且大多數學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設。但也看出部分學生探究意識還不夠,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充套件。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汙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汙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透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透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b、透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

  c、透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標:

  a、透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

  b、透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汙染的錄影,增強環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匯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透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絡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汙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採用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螢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透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資訊量的最佳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汙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汙染"的錄影,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最佳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透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

  (2)學習者透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透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化學選修四第四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電解原理。教材透過“電解氯化銅”的實驗展示電解原理的實質,並認識電解池的功能。“電解氯化銅”的實驗是理解電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心。透過該實驗將推匯出電解池的工作原理,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方法和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其中電解的一般規律,電極產物的判斷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材內容的重要性

  電解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本理論之一,既涉及到電化學的理論知識,又與氧化還原反應等密切相關,故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原電池,透過對電解池的學習之後,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換、電解質溶液、原電池和電解原理和有關計算等知識聯絡起來的知識網路,對培養和提高學生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規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解原理,會判斷電極產物

  2、能書寫電極反應式及總反應式,培養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惰性電極電解氯化銅的微觀模擬,探究電解原理,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陰陽離子的放電順序,判斷電極產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電解知識的學習,發現其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並提高他們辯證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勇於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

  理解電解原理和以電解CuCl2溶液為例得出惰性電極作陽極時的電解的一般規律。

  五、教學難點

  理解電解原理,非惰性電極作陽極對電解產物的判斷

  六、 教法

  透過多媒體的應用,直觀形象的展示電解的過程,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並適當進行問題探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體現“以問題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精神

  七、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透過仔細觀察、分析、比較、討論、概括、練習等學習手段,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過程,培養其探索精神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與合作精神

  八、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複習回顧——新課引入——探究活動——學習電解理論——演示模擬實驗——完善電解原理——課堂小結——學習反饋(固化能力,形成學科思想和學科能力)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意突出重點,力求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複習回顧(2分鐘)

  透過習題 複習回顧原電池相關知識進行熱身,並與本節課建立銜接

  2、創設情景,引入新課(1分鐘)

  透過名人典故引入新課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學習電解原理(20分鐘)

  [設疑]我們已經知道,金屬和電解質溶液都能導電,金屬的導電過程是物理變化,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是否與金屬的導電過程相同呢?

  探究活動1:(P79實驗4-2)

  活動彙報:

  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碳棒上有能使澱粉KI溶液變藍的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Cl2

  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碳棒上有紅色物質析出——Cu

  [設疑]CuCl2溶液在電流的作用下為什麼會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後透過多媒體演示通電前後溶液裡離子移動情況

  【小結】

  (1)、電解:電解質在溶於水或熔融狀態下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通電時

  自由離子作定向移動而在陰陽兩極引起氧化還原反應。

  (2)、電解池:將電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裝置

  (3)、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迴路

  (4)、電極名稱:陽極——與電源正極相連 陰極——與電源負極相連

  (5)、電子移動的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6)、電解本質: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就是電解質溶液的電解過程

  4、離子的放電順序

  [設疑]陰極為什不產生氫氣呢?陽極為什麼不是氧氣呢?

  透過分析講解得出結論

  【小結】溶液中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K+﹤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

  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於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離子> F-

  5、透過例題講解總結出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離子(包括水的電 離)、並分成陽離子組和陰離子組。

  (2).根據放電規律,陽離子在陰極發生還原反應,而陰離子在陽極發生氧化反應,完成電極反應式。(注意得失電子守恆)

  (3).由陰陽兩電極反應式,合併得總反應式。(弱電解質的須保持分子形式)

  小結: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6、隨堂練習(7分鐘)

  1、判斷

  (1)電解、電離均需要通電才能實現( )

  (2)電解池中電解質溶液導電過程即電解過程( )

  (3)原電池的正極和電解池的陽極均發生氧化反應( )

  2、以石墨作電極,電解下列溶液,寫出電極反應及電解總反應式。

  (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 電解池

  一、電解原理

  1、電解原理

  CuCl2 =Cu2++2Cl-

  陰極:Cu2++2e-=Cu (還原反應)

  陽極:2Cl- - 2e-=Cl2↑(氧化反應)

  總反應:CuCl2==Cu+Cl2↑

  2、電解池的形成條件:直流電源、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熔融電解質)、構成閉合迴路

  3、電極 : 陽極:與外電源正極相連,發生氧化反應(即失去電子)

  陰極:與外電源負極相連,發生還原反應(即得到電子)

  4、電解池中的電子的移動方向: 電源負極 →電解池陰極 →電解液中的陽離子(被還原)

  電解池中陰離子(被氧化)→電解池陽極 →電源正極

  二、離子放電順序

  陰極:K+﹤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陽極:

  1、陽極若是活潑電極,金屬電極本身先於任何離子放電

  2、陽極為惰性電極: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離子> F-

  三、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分電極、析溶液、判流向、斷粒子、書極式、寫方程

  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普通班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0

  一、說課指導

  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依據課改的精神,對這節課進行分析和設計

  二、說課教材與學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酚類物質是採用具體代表物的方式進行學習。授課安排為1課時。酚與醇結構相似,都含有羥基,本節內容是學生初次運用所學規律預測一類物質可能發生的反應,並透過各自代表物的性質的對比,理解醇羥基與酚羥基的區別,體會官能團與取代基之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思想,為後續的有機化學的學習提供方法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從知識層面看,在必修階段已經具備有機化學基本的類別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機物的性質。在選修5第一、二章的學習過程中對官能團決定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基團的相互影響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有待完善。

  從能力層面看,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分析簡單實驗的能力;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規律比較熟悉,因此具有性質預測的知識基礎,知道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具備進行探究活動的能力。本節課授課物件是實驗班學生,他們樂於展示自我,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容易展開。但他們自主探究的意識、合作創新的精神還有一定程度欠缺,需要老師引導和支援。

  三、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透過對教材、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分析,我制訂出本節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結構、性質及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方面

  a、透過以問題為驅動的自主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類比推測、分析解決問題和觀察的能力以及實驗綜合能力

  b、在苯酚結構與性質的理論探討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提升思維品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a、透過對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理解,讓學生體會事物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

  b、透過苯酚的用途與毒性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學會辯證的看待化學物質

  c、訓練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與人溝通、爭辯、交流的勇氣

  2、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苯酚的化學性質(酸性、苯環上的三元取代)

  (2)難點:建立官能團之間相互影響的基本觀念。

  四、說課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選擇】

  創設情景、實驗探究、理論探究

  2【教學輔助手段】

  利用實物感知、教學模具和多媒體動畫演示

  2【學法指導】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採用觀察、對比、,遷移、分析、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五、教學設計思路——以問題為中心

  1、 以結構、性質、用途為主線,展示學科特色。

  2、 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設定問題鏈,讓問題與活動來驅動教學程序,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3、透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以“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小組間互相交流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4、從小課堂到社會,透過苯酚用途與性質的結合,將知識遷移至陌生的情境,將學習延伸至社會大課堂。

  六、說課程式

  (一)、情景引入:

  【情景一】電影:戰爭

  【情景二】展示藥皂、苯酚軟膏

  我透過戰爭引出的結構式,進一步構建酚類物質的定義。並提出為什麼生石灰可以銷燬?這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酚類物質的興趣。

  再透過展示藥皂、苯酚軟膏,從生活走向化學讓學生對代表物苯酚有一個表象認識,為學生學習新課創設了饒有興味的意境。

  (二)、構建苯酚物理性質: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實驗一]苯酚的物理性質

  學生分組實驗:

  ①看、聞

  ②適量苯酚+水振盪,再加熱(留用)

  ③適量苯酚+乙醇

  [歸納]苯酚的物理性質(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膚上如何處理?)

  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透過分組實驗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根據實驗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歸納出苯酚的物理性質。

  (三)、設疑探究:

  本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給學生創設了兩個情景:

  【情景三】展示苯酚模型

  學生觀察苯酚模型結合多媒體動畫演示,分析該分子結構,並與乙醇、芳香醇等醇類結構作比較,透過結構比較,產生認知衝突:同樣含有羥基,為什麼要劃分為酚和醇兩類物質,在性質上它們會有哪些共性?苯環代替烴基,與羥基的聯手使得化學性質產生了怎樣的差異?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現行高中化學試驗修訂本第二冊第四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並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同時為學生了解各類化學電源及金屬的腐蝕和防護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很好教材。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透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並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教學大綱對原電池的原理作了C級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技能: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掌握原電池的組成條件,瞭解原電池的用途;

  能力、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透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材處理

  一、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

  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為原電池的原理和組成條件,其中原電池的原理也是本節的難點。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為了便於教和學,我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採用實驗“鋪墊”創設問題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藥”式的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索性實驗。在實驗中留有“空白”、“開發區”,如在實驗中要想驗證是否有電流產生等問題,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可用電流表、小鬧鐘、音樂卡等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領略創新成功的喜悅。同時除實驗外,還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肉眼看不見的電子運動情況,這樣可降低教學難度,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中講過:“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慾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二、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麼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透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學手段實驗探究,問題探究輔助教具:計算機、實驗儀器及藥品等無論運用哪一種媒體,都不能讓其僅起著教師講課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學生“享受”現成結論,而應使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識工具,實現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過程

  教學內容教材處理及設計的依據

  導課:

  引入一個醫學小故事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為什麼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線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課件模擬拓展

  1、啟發學生從圖4—24中歸納出原電池的用途。

  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引出課題。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建立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透過問題的設定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實質。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完成實驗、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變抽象為具體,變微觀為宏觀,以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大綱中指出“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自學,組織學生蒐集有關的資訊,閱讀有關的資料···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材僅以圖示簡要介紹了原電池的用途,讓學生課後查詢有關資料,將課堂知識延伸到課後。教材處理及設計的依據

  2、設計“水果電池”整合小結兩極在材料等方面的差別。應用課堂練習佈置作業:回家收集廢乾電池,並拆開弄清它的構造及原理。時間分配:匯入2’分組實驗25’總結5’練習13’板書設計: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從能量轉化和氧化還原兩方面概括原電池的定義、原理及組成條件,解決導課中留下的問題,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髮認識的飛躍。針對本節課的知識,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設定一些有梯度的習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一步強化。開展研究性學習。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點。

  教學效果預測透過這樣五步教學過程的分步實施,將難點建立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散,將使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也突出了重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