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說課稿模板

《歸園田居》說課稿模板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歸園田居》說課稿模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歸園田居》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歸園田居》是高中第三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根據大綱要求以及教材體例安排來說,高中語文第三四冊的閱讀部分,全部是文學作品,包括古代文學作品,現當代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意在加強文學教育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根據大綱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結合本文的特點,現制定學習目標下:

  知識目標

  (1)學習陶淵明此文的藝術手法:質樸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

  (2)抓住重點詞句,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進一步瞭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標

  瞭解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深刻體會詩人鄙棄官場,對田園生活無限熱愛欣賞之情。

  3、重點、難點、課時

  重點:

  (1)透過朗讀整體把握文意。

  (2)提煉表現陶淵明思想志趣的語句進行探究式學習。

  難點:

  欣賞作者如何以質樸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塑造高潔的品格。

  課時:

  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主要採用點撥、誦讀法教學模式,這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

  依據:本課著重去了解陶淵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透過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代面。反覆朗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重點可以適當提示,寓討論、探究式教學法於一體。以學生個體情感介入來體驗陶淵明的思想。

  三、說學法

  為便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結合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故引導學生作如下準備:

  1、充分預習: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讀課文;瞭解寫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構建。

  2、小組討論,分析評價:主要是透過重點難點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鑑吸收:透過本文的學習,用現代的觀點來評論陶淵明的思想情趣。

  四、說過程

  (一)首先,匯入新課。世稱靖節先生的陶淵明,以其“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傳為佳話,那麼當他歸隱田園後,又將是怎樣的一幅生活圖景呢?

  (播放朗誦帶)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點難點的突破做如下闡述。我教學本文的總的方法是:學生先就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小組交流,選代表發言。之後,可由學生相互提出問題,互相解答。老師作最後的補充小結。這樣由師問生及生問生,形成生與師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從而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這裡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所以,我打算從下面三步著手講解:

  第一步:思路結構

  提問:詩的題目猶如人的眉和目,所謂“眉目傳情”,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能作為題眼?

  (學生回答:歸。)從這個歸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隱含資訊?

  即以“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結構全文,學生可由此先自我尋找答案。

  第二步:語言揣摩

  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評析:起首四句,先說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衝突。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所謂“適俗韻”又是什麼呢?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內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2、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評析:這裡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不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嗎?這些描寫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

  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這是近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遠景,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近景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不是活起來了嗎?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第三步:疑難指津

  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美在哪裡?

  這裡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不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嗎?這些描寫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這是近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遠景,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近景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

  但詩人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不是活起來了嗎?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閱讀遷移(比較異同)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五、預習、作業、板書設計

  預習設計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字:熟讀課文,查詢資料瞭解陶淵明其人其事。

  2、自我選圈重點詞句。如“誤落”、“塵網”、“樊籠”等。

  3、初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透過預習使學生在課前進入陶詩所營造的氛圍,為學習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準備。

  作業設計

  1、評論陶淵明的形象。

  2、用現代的觀點看陶淵明的歸隱。

  板書設計

  官場田園

  誤落塵網自得其樂

  《歸園田居》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歸園田居》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的一首詩歌,它是陶淵明歸隱後的作品。寫的是田園之樂,實際表明的是作者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心聲。學習該詩,有助於學生了解山水田園詩的特點,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時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說學情

  學生透過小學、初中的系統學習和本冊古詩部分的集中學習,初步掌握了讀詩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詩鑑賞能力,但是還未能形成成熟的穩定的學習方式。同時,本單元學習是高中第一次接觸古代詩歌,詩歌語言上的障礙和時間上的跨度對他們來說都是學習上的困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他們設定學習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抓住重點詞句,領會詩歌真摯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透過誦讀,感悟內容;透過自主、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真確看待歸隱行為,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背誦並默寫四首詩。

  2、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難點:激發學生想象,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

  1、誦讀法;

  2、問題引導法;

  3、交流討論法;

  4、點撥法。

  學法:

  1、自主學習法——蒐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研討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說教學過程

  《歸園田居》是略讀課文,但它又是屬於高中階段學習古詩文的開始,對以後繼續學習詩歌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據此,我安排了一個課時的教學。具體步驟是:

  (一)激趣匯入

  人的一生有許多次取捨,這些取捨是否滿意不取決於他人的議論,而在於自己的心境。當一個農民,在許多朝代都會被人恥笑。但東晉的陶淵明卻辭官不做,寧可歸隱農村,做一個農民,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瞭解他的思想初衷。(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由學生完成)

  (三)誦讀感知

  1、一生朗讀,教師點評:五言詩歌斷句上有別於四言及雜言之處:二二一拍,二一二拍。

  2、聽朗讀錄音,學生校正。

  3、學生齊讀背誦。

  (四)合作探究

  圍繞“歸”字,回答四個問題:⑴從何而歸?⑵為何而歸?⑶歸向何處?⑷歸去如何?在探究這些問題時,注重圈點和朗讀。

  1、從何而歸?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因此十分痛苦。

  2、為何歸來?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

  ①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②徹底悔悟。

  ③也許是一種託詞。

  3、歸向何處?明確:歸向園田

  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五)拓展延伸:有的人說這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你有什麼看法(討論)?

  [點撥]

  學生各抒幾見,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要根據整首詩,聯絡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明確: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汙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後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在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汙濁,不能單“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

  (六)堂上總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遊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願,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

  七、說作業:

  根據本文寫一篇關於田園生活的散文,600字以上。

  八、說板書設計

  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歸園田居》說課稿3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這部分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歸園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詩四首》中的一首。屬於必讀課。本單元收錄了《三峽》、《短文兩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繪自然山水景物的優秀詩篇。透過本單元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秀美風光,理解詩人在嘈雜的社會環境中迴歸清新自然的閒適之情。透過《歸園田居其三》的學習,使學生對山水田園詩有初步的瞭解,感受田園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透過學習本詩瞭解山水田園詩的風格特徵,當是本詩的學習目標之一。

  (二)關於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情況,我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汙,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器具:多媒體投影

  四、關於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B過著悠閒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3、簡要介紹陶淵明,晉代詩人,田園詩歌的開創者。側重於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聽讀,點撥“穢”、“荷”等字的讀音,學生朗讀。

  5、理解詩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麼?

  (2)請想象“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所寫出的情景。並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前2句體現了農家生活的艱辛,後2句優美的月色描寫表現出作者不以為然,反而享受著這勞作之趣。)

  (3)末句點明主旨,“但使願無違”的“願”是什麼,陶淵明有怎樣的願望?(不願同流合汙,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

  6、總結:此詩寫田園勞作之樂,表現了詩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對歸隱生活的滿足遁世思想。用語平淡自然,樸素如口語,不見絲毫修飾,但平常中富於情趣,夜色柔和優美,意境醇美。“帶月荷鋤歸”一句,展現了一幅美麗的“月夜歸耕圖”。

  7、朗讀並背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