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數學說課稿小學合集七篇

精選數學說課稿小學合集七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小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激趣匯入——自主探究、歸納總結——小組合作、拓展規律——鞏固深化、拓展應用——課堂總結、課後延伸。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好動、喜歡動畫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新課依始,我就給孩子們講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小數點搬家(板書),利用“喜羊羊快餐店”透過價格的變化吸引顧客的情節,把學生溶入到故事中(板書:4.00元0.40元0.04元)。接著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小數點向哪邊搬家?快餐店的價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時學生都會帶著疑問與好奇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會說:小數點向左邊搬家了,快餐店價格便宜了,來的客人會越來越多了。[這一環節設計能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及寓教於樂的教學風格,讓學生在積極、輕鬆的心理狀態下一邊聽故事,一邊思考,為學習後面新的教學內容提供了很好的心理狀態和認知基礎。]

  二、自主探索、歸納發現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為了分散難點,我安排以下三個階段:觀察討論階段、歸納總結階段、實踐應用階段。

  1、觀察討論階段

  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這一環節我採取了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數之間有什麼關係?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交流、討論來進行學習。[透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互相辨析,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最終成為科學的認識。]

  學生透過交流、討論,可能會有以下答案:

  (1)從元、角、分間進率分析:

  4.00元表示4元0.40元表示4角0..04元表示4分

  4元是4角的10倍,4角是4分的10倍,4元是4分的100倍;

  反之4分是4角的十分之一,4角是4元的十分之一,4分是4元的百分之一。

  (2)從計數單位分析:4.00元是4個1,0.40元是4個十分之一,0.04元是4個百分之一。[基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透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去發現體驗獲得新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2、歸納總結階段

  結合前面的發現,我繼續引導學生觀察:小數點位置怎樣移動?小數的大小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有了前面觀察討論階段做鋪墊,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4.00 元到0.40元小數點向左移動了一位,小數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4.00元到0.04元小數點向左移動了兩位,小數就會縮小到原來的百分之一。此時學生對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就會縮小這一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也只侷限於價格上,而這時教師的引導就應該發揮作用,把學生的發現上升到一個普遍性的規律:

  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這個數就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板書);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這個數就縮小到原來的百分之一。

  接著我追問學生:如果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這個數又會怎樣變化呢?學生很自然地就會說出:縮小到原來的千分之一。如果向左移動四位、五位呢?學生都會輕鬆作答(……)[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思維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廣闊、自主、多元化的平臺,這個教學過程讓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建立正確的表象,學生不但享受到了數學的樂趣,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3、實踐應用階段

  [剛發現的規律如果不反覆操作運用,它就會很快從學生的記憶中淡化褪去,而認知規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動手做、動腦想。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兩個練習。]

  (1)淘氣的小數點總是在28.5中蹦來蹦去,你能說出下面數與28.5相比較發生了什麼變化?

  2.850.02850.285

  (2)幫小數點搬家:53.8÷1053.8÷10053.8÷1000

  (此題的第一小題學生會完成的很順利,但在計算53.8÷100時,一部分學生就會產生疑問: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數位不夠怎麼辦?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自己解決。因為在教材的情境設定中已蘊涵了這個資訊,學生會發現4.00的小數點向左移動時,0.400.04已出現了用0佔位的方法。加上學生在學習小數的讀寫法時已有了“哪個數位沒有數字可用0來佔位”的知識支撐,學生很快就會想到用0補位的方法,從而得出結論:小數點在移動時,如果位數不夠要用0補位。)[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關鍵]

  三、小組合作、拓展規律

  在這一環節,我接著小數點搬家這一話題提出一系列的啟發性問題。

  問題一:自從小數點搬了兩次家後,“喜羊羊快餐店”的客人可多了,喜羊羊著實高興了一陣。可是月底一算帳卻虧本了,為什麼呢?學生可能會說:小數點向左移動,錢越來越少了,價格便宜,當然不掙錢了。

  問題二:可做買賣也不能虧本啊,怎樣才能扭虧為盈呢?學生在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購物經驗,會馬上想到,小數點向右移,使快餐價格上升。

  問題三:熱心的小數點知道自己闖禍了,趕緊往右搬,猜一猜:小數點向右移動,原小數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有了探索小數點向左移動規律的經驗,根據學生知識遷移的特點,很容易找到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因此在本環節我就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學生很容易會總結出: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這個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這個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這個數就擴大到原來的1000倍。

  [本環節這一連串三個問題步步設疑,環環相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的類推能力得以鍛鍊。]

  在發現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後,我乘勝追機,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1)知道同學們有了新發現,淘氣的小數點又來了,你能說出下面各數與0.0493相比較發生了什麼變化?

  0.4934.9349.3

  (2)你能找到小數的家嗎?

  0.9990

  0.09×100.09×1000.09×1000

  [本環節的練習是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點右移規律的理解及鞏固小數點右移的方法。]

  四、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猜一猜:小明的身高不小心寫成了145米,猜一猜小明的正確身高是多少米?[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樣的,透過與書本、門、旗杆的對比,把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密切地聯絡起來,體現了數學的真正價值: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2、聽一則有關小數點引發飛行事故的真實事例。[透過練習,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小數點的重要性,也使學生明確了小數的實際意義及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同時,把課堂教學引伸到了社會中,體現了“小課堂、大社會”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

  五、課堂總結、課後延伸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小數點搬家,你有什麼收穫?[學生可能會從知識、情感、價值觀等等方面談自己的感受,教師都會給予充分肯定。]

  六、板書

  小數點搬家

  0.04元0.40元4.00元

  縮小到原來左移右移擴大到原來

  十分之一一位一位10倍

  百分之一兩位兩位100倍

  千分之一三位三位1000倍

  [關於板書的設計,我擯棄了課本上冗長的規律敘述,採用直觀,更簡潔,更明瞭的板書設計,既突出重點又概括全面,使學生易看易懂,記憶深刻,從而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2

  一、 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筆者認為教學中成功的關健在於:教師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

  1、從學生的思維實際出發,激發探索知識的願望,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存在差異,處於同一階段的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也存在著差異。人的智力結構是多元的,有的人善於形象思維,有的人長於計算,有的人擅長邏輯思維,這就是學生 的實際。教學要越貼近學生的實際,就越需要學生自己來探索知識,包括髮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演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演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既明於心又說於口。

  2、遇到課堂中學生分析問題或解決問題出現錯誤,特別是一些受思維定勢影響的“規律性錯誤”比如學生在處理商的小數點時受到小數加減法的影響。教師針對這種情況,是批評、簡單否定還是鼓勵大膽發言、各抒己見,然後讓學生髮現錯誤,驗證錯誤?當然應該是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想法。學生對自己的方法等於進行了一次自我否定。這樣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就比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學生透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分析或解決的問題提出質疑,自我否定,有利於學生促進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

  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數學語言分析它,用數學方法解決它,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教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為全面的體驗與理解。因此,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教學思路

  一個數除以小數”即“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的重點知識之一。本節教材的重點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時小數點的移位法則。其關鍵是根據“除數、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1、 調查分析

  在教學小數除法前一個星期,筆者對曾對班內十五位同學進行了一次簡單的調查,(調查結果見附表)筆者認為學生存在很大的教學潛能,這些潛在的“能源”就是教學的依據,教學的資源。從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學生對小數除法的基礎掌握的比較鞏固。

  (2) 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力。

  (3) 優秀學生與學習困難生對算理的理解在思維水平上有較大差異。但對豎式書寫都不規範。

  筆者認為小數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學是很不合理的,不僅浪費教學時間,而且不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小數除法,不利於知識的系統性的形成,更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因此,筆者選擇了重組教材。(把例6例7與例8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2、利用遷移,明確轉化原理

  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的算理是“商不變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後就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進行計算。為了促進遷移,明確轉化移位的原理,可設計如下環節:

  (1)、小數點移動規律的複習

  (2)、商不變規律的複習

  (3)、移位練習

  3、試做例題,掌握轉化方法

  明確轉化原理後,讓學生試算例題。在試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抽象出轉化時小數點的移位方法,最後概括總結出移位的法則。具體做法如下:

  ①.學生試做例題6例題7,並講出每個例題小數點移位的方法。

  ②.學生試做例8

  ③.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轉化時移位的方法,同時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法則。在得出計算法則後,還要注意強調:

  (1)小數點向右移動的位數取決於除數的小數位數,而不由被除數的小數位數確定。

  (2)整數除法中,兩個數相除的商不會大於被除數,而在小數除法中,當除數小於1時,商反而比被除數大。

  (3)要注意小數除法裡餘數的數值問題。對這一問題可舉例說明。如:57.4÷24,要使學生懂得餘數是2.2,而不是22。

  4、專項訓練,提高“轉化”技能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後,被除數可能出現以下情況:被除數仍是小數;被除數恰好也成整數;被除數末尾還要補“0”。針對上述情況可作專項訓練:

  ①.豎式移位練習。練習在豎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要求學生把劃去的小數點和移動後的小數點寫清楚,新點上的小數點要點清楚,做到先劃、再移、後點。這種練習小數點移位形象具體,學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橫式移位練習。練習在橫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由於“劃、移、點”只反映在頭腦裡,這就需要學生把轉化前後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瞭然。 (1)判斷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為什麼?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數變成整數,必須分別把它們擴大多少倍?小數點怎樣移動?

  1.20.670.7250.003

  2.把下面的數分別擴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15,0.5,2.07。

  3.填寫下表。

  根據上表,說說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有什麼變化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填空,並說明理由。

  (1)5628÷28=201; (2)56280÷280=( );

  (3)562800÷( )=201; (4)562.8÷2.8=( )。

  (重點強調(4)的理由。(4)式與(1)式比較,被除數、除數都縮小了10倍,所以商不變,還是201,即562.8÷2.8=5628÷28=201)

  (該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透過學生的講與練,理解其轉化原理是:當除數由小數變成整數時,除數擴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數也應擴大同樣的倍數。)

  (二)探究算理 歸納法則

  1.學習例6:

  一根鋼筋長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長的小段。可以截幾段?

  (1)學生審題列式:3.6÷0.4。

  (2)揭示課題:

  這個算式與我們以前學習的除法有什麼不同?(除數由整數變成了小數。)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個數除以小數”。(板書課題:一個數除以小數。)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們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現在除數是小數該怎樣計算呢?

  (把除數轉化成整數。)

  怎樣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呢?

  ②學生試做:

  板演學生做的結果,並由學生講解:

  解法1:把單位名稱“米”轉換成釐米來計算。

  3.6米÷0.4米=36釐米÷4釐米=9(段)。

  解法2:

  答:可以截成9段。

  講算理:(為什麼把被除數、除數分別擴大10倍?)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3

  一、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三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第三課時:“小數的性質”(課本第64-65頁,例1—例4)包括:

  (1)小數的性質;

  (2)小數性質的應用(六年制第八冊第四單元)。

  2.教材所處地位:本節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對小數的性質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節的難點,小數性質的應用是本節的重點。

  4.教學目標:

  (1)識記理解小數的性質;

  (2)根據需要把小數化簡或是把整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二、教法

  1.透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快樂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採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學法

  透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四、教學程式

  (一)談話法匯入新課

  在商店裡,經常把商品的標價寫成這樣的小數:手套每雙2.50元,毛巾每條3.00元。這裡的2.50元、3.00元分別是多少錢?(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為什麼能這樣寫呢?這是小數的一個重要性質,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並板書“小數的性質”。

  (二)講授新課

  1.研究小數的性質

  (1)出示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米尺(10釐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是同一點,說明: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板書)。

  請同學們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米);10釐米是10個1/1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米),100毫米是100個1/1000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0米)

  板書:因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這裡應用直觀演示法,變抽象為具體。然後板書準備比較,觀察上下兩個等式,說明0.1、0.10、0.100相等,再添上“因為”、“所以”、“=”。

  A.從左往右看,是什麼情況?(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

  B.從右往左看是什麼情況?(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

  C.由此,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在這裡應用了比較法,便於發現規律,揭示規律,總結性質。

  (2)為了進一步證明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較0.30和0.3的大小。(圖略)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例2。

  教師指示,學生思考:

  ①左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0份)陰影部分佔幾分之幾?(30/100)用小數怎樣表示?(0.30)

  ②右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份)陰影部分佔幾分之幾?(3/10)用小數怎樣表示?(0.3)

  ③引導學生小結從圖上可以看出:0.30是30個1/100,也是3個1/10。0.3是3個1/10。所以得出:0.30=0.3。

  ④由此,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師生共同小結、板書如下:

  例2:0.30=0.3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為了幫助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教師強調指出:為什麼在小數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數的大小就不變呢?(因為這樣做,其餘的數所在數位不變,所以小數的大小也就不變。舉例說明)小數中間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數中間添零?(都不能,因為這樣做,其餘的數所在數位都變了,所以小數大小也就變了。舉例說明)整數是否具有這個性質?(沒有,理由同上第二點)

  2.小數性質的應用

  教師談話:根據這個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1)化簡小數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簡。

  提問:這樣做的根據是什麼?(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弄清題意後,學生回答,教師板書:0.70=0.7;105.0900=105.09。透過這組練習鞏固新知,為以後小數作結果要化簡作準備。

  口答:課本“做一做”第1題。

  (2)把整數或小數改寫成指定數位的小數

  教師談話:有時根據需要,可以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還可以在整數的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上"0",把整數寫成小數的形式。

  如:2.5元=2.50元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小組討論後,2人板演,其餘學生齊練,訂正,表揚。

  0.2=0.20xx.08=4.0803=3.00

  練習:口答課本第65頁的“做一做”第2題。

  討論小結:改寫小數時一定要注意下面三點:

  A.不改變原數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數改寫成小數時,一定要先在整數個位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後再添"0"。(想一想為什麼)

  3.學生仔細閱讀課本第64頁的例1、例2,記住並理解小數的性質;閱讀課本第65頁例3、例4掌握小數性質的應用。

  五、鞏固練習

  1.練習十三第1題:下面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對口令,其餘學生當小評委。

  第2題:把相等的數用線連起來,先在書上填好後,再提問找朋友。一個同學在第一欄裡按順序報數,其他同學準備當朋友。

  第3題:下面的數如果末尾添"0"哪些數的大小不變,哪些數的大小變化?小組討論,提問訂正,找規律(小數的末尾添"0"大小不變,整數的末尾添"0"大小變了)。

  第4題:化簡下面小數,採取搶答來完成。

  第5題:先填書上再口答訂正。

  2.練習十三第6題:用元作單位,把下面的錢數改寫成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2人板演,其餘學生齊練,評價鼓勵。

  附板書設計:

  小數的性質

  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因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

  ←──────

  例2:0.30=0.3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4

  一、 說教材:

  “負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系統地認識整數、小數、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負數的引入是數系的一次擴充套件。教材透過大量的現實情境,讓學生感悟由於生活和生產的需要,用已學過的數(即正數)已經不能明確地表達意思,而產生了負數。在認識負數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感知數量的方向性和相對性。透過對0的進一步認識,感悟到0不僅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表示起點,也可以表示兩個量的分界線。

  我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瞭如下的學習目標:

  (1) 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瞭解負數,知道負數和正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 學生初步學會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量,進一步加深對負數的認識。

  (3) 通過了解古代中國認識和使用負數的情況,體會到中國古代文明對於數學發展的卓越貢獻,激發民族自豪感。

  二、 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只有透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創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教法)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精心設計環節,誘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概括交流,並讓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依據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比較、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聯絡生活中應用負數的例子,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數感。

  三、 說教學流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巧設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負數

  課前我設計一個熱身遊戲,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語言,說出一句相反的話,比如向前走2步——向後退2步,轉來了2名學生——轉走2名學生,存入300元——取出300元,運進2噸——運走2噸等等。這樣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又與所學的負數有直接聯絡,能迅速地把學生帶入到“相反”的意義中,為負數的學習做好鋪墊。緊接著,我將提出問題:數學上如何記錄意義相反的量呢?引出負數。於是動態生成學習目標:認識負數,用正負數來表示意義相反的量。引出負數後,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紹,像什麼樣的數叫正數,像什麼樣的數叫負數。當學生知道它們的概念後,進行寫出幾個正數和負數的練習,將遊戲中的數用正、負數表示,並指出正數書寫時可以省略+號,強調負數在書寫時不能省略負號。並

  讀出正數和負數。介紹有關負數的小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祖先是最早認識和使用負數的,這是多麼的了不起啊! 第二個環節:體驗內化、探求新知——認識負數

  學習完了上一個環節後,我讓學生聯絡生活,想一想生活中的負數,從每天都有的天氣預報引入課本的幾個城市某日的天氣情況,要求學生讀出這幾個城市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初步明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紹完溫度計的基本知識後,讓學生找到10攝氏度和零下10攝氏度,(課件出示)學生會在沒有給出0刻度的溫度計上輕易找到14攝氏度,但學生在找零下10攝氏度時,發現應該確定0攝氏度,加深他們對分界點0的認識。設計學生找一找這個環節,其目的有兩層意思,一、由靜態化為動態,透過小小的“找”喚起更深層次的思考,是學生明確感悟到:溫度中,0攝氏度是區分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比0攝氏度高的是用正數表示的,即正數都比0大,比0攝氏度低的用負數表示,即負數都比0小,其二、學生動手操作,增強學習興趣,即將正數、負數、0的概念有機的整合到了一個新的概念中,實現了對零的再認識,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透過對0的質疑,突破了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難點。 第三個環節:迴歸生活,拓展應用

  既然負數是在生活中發現的,那麼我們就應該“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在練習環節中,我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資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自己身邊的問題,使練習變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設計了兩種練習:

  1、 基礎練習:以書本做一做第一題為基礎,我將題型以“快速搶讀並判斷”的遊戲方式出現刺激學生的思維,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熟悉的'掌握知識。

  海拔中的正負數。因為學生對於海拔並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課件讓學生知道什麼是海平面,什麼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知道高於海平面的用正數表示,低於海平面的用負數表示。

  2、 形成性練習:存摺中的正負數。讓學生解釋存摺中的一些資訊,並加以拓展練習,提出存摺上還有多少錢這一問題,滲透正負數的運算,讓學生學到實用的數學。

  第四個環節:課堂總結、知識延伸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我相信,只要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開放、寬鬆的“舞臺”,學生就能熟練輕鬆地總結知識。

  四、 板書設計

  認識負數

  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負數<0<正數

  設計意圖:我摒棄了傳統概念教學的板書,力求用簡潔的文字將概念意思表述清楚,用形象的數字說明正負數的含義,道破了本

  節課的重難點,使學生一目瞭然,充分掌握。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5

  一、教材

  1、教學內容:

  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75的內容《分數的基本性質》。

  2、教材與前後知識間的聯絡: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為基礎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約分和通分的理論依據,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不僅在單元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學生的後繼學習也有重要影響。

  3、教材重點:

  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

  難點:自主探究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4、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經歷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類推及動手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5、過程與方法目標:

  是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完善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6、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在主動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說教學理念:

  1、以學生髮展為本,著力強化主體意識。

  2、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猜想、驗證、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三、說教法

  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等教法。

  四、說學法

  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自主發現、操作體驗、合作交流,有順序的觀察題、對比分析、概括總結。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創設情境,動手體驗、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運用“操作――發現法”、“觀察、歸納”法進行探究。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我覺得如果根據教材的安排來匯入,顯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媽媽給三個兒子分蘋果的故事。媽媽分別給三個兒子分得蘋果的1/2、2/4、4/8,分得的結果看似不公,實則相同。並讓學生作為裁判來評一評,看誰分的多,媽媽是不是偏心。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同時,我又把這一懸念暫時先放一放,等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學生就會恍然大捂。原來,三個兒子分得的蘋果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只不過是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的,其中表示的份數也不一樣,但大小卻是相等的,誰也沒有吃虧。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教學結構更加完整,前後呼應,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環節是動手體驗,形象感知。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大小相等這一概念為基礎的。因此我讓學生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代替蘋果分別折出1/2、2/4、4/8,並用彩色筆塗上顏色。這樣既幫助學生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又為學習新知識作了準備。接著讓學生觀察比較塗色部分的大小,再請學生交流,彙報實驗過程及結果,使1/2=2/4=4/8這個結論讓學生自己“做出來”,而不是老師講出來。這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索的教學理念。

  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改變學生原有的一個整數對應一個大小的習慣性思維,初步體會到分數“形變值不變”的獨特之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第三個環節是深入探究,得出規律。

  這一節環節我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既然這三個分數大小相等,那這三個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之間藏著什麼秘密呢?你們能找出它們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麼規律變化嗎?首先,讓學生自己觀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從左往右得出什麼規律,反過來從右往左又得出什麼規律。然後請學生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進行交流,有了這些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再總結出規律。最後學生們會概括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老師板書)預計學生不會把相同的數中的0除外,因此我會問同時乘和除以0也可以嗎?讓學生思考並得出0不能作為分母不能作為除數,所以0要除外,最後讓學生重新完整的敘述一遍,老師揭示課題。最後提出問題,我們剛才是藉助圖聯絡分數的意義來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個性質能不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和商不變的性質來說明呢?啟發學生用商不變的性質來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從而培養了學生遷移能力。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

  最後一個環節是鞏固新知,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是探究學習的又一個基本特徵《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教學反思。因此我精心設計了練習題。首先是題型變化豐富

  練習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填空外,我還安排了一些判斷題、口答題、填圖題、並要求學生不改變分數的大小,把分數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數的題目。題型的豐富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是練習難度的層次性。數學題目經常出現有些學生吃不了,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為此,除了基本的練習題外,我還逐步加深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分數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應該加上幾?難度的加深,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等都有了明顯提高,真正把培優補差工作落到了實處。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6

  一、說教材

  有餘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樑,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於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體寫法學生較難理解。總之,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針對這一狀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透過擺一擺,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例項,來理解“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2、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餘數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及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知道什麼是“餘數”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麼“餘數要比除數小”

  二、說教學過程

  1、激趣匯入。我主要透過遊戲“猜猜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在紙上依次畫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好後,將自己畫的個數數出來寫在張上,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畫的最後一個的顏色。)這個遊戲的設計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透過大量生活中的例項,讓學生來感受“餘數”。

  (1)讓學生來分一分桔子。6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7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後說一說,兩次分有什麼不同?學生會說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麼分都有一個剩下。這就讓學生初步感知餘數的概念,觸及到新舊知識的連線點上。

  (2)將11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設問:如果每人分2個,剩下5個,可以這樣分嗎?這時就有學生會回答,5個還能再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下2個,這時老師追問:2個還能再分嗎?學生會回答,不能分了。透過這個壞節,讓學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3)老師手中有10顆五角星,要獎勵給今天表現最好的4位同學,應該怎麼分啊?誰來幫助老師來分呢?讓多個學生上來分一分,老師對他們分的結果給予評價,讓學生更深刻地明確“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

  3、用數學方法表示。對前面分的結果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再翻開書本50頁,參照例題,來自學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豎式的寫法。教師在學生寫完後給予簡單點評並說明各部分的意義。我認為這部分學生在前面學習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自學。

  接下去透過評價性的活動,看看小動物們做對了嗎?出示三個豎式,來比較,觀察除數和餘數的關係,會發現其中一個小動物粗心大意做錯了,餘數比除數大了,還能再分。這一環節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了不能再分的才是餘數,也就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練習鞏固新知。透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學生上來板演,別的學生下面做。做完後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並可以根據學生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5、回到遊戲“猜猜看”。這時候學生有種躍躍欲試的心理,透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來想一想,老師是用什麼方法這麼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試呢?這時師生共同來探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後,讓學生來猜一猜。然後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讓學生先來說一說。教師可舉一個例子:我們班去春遊,要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7人,我們班39個小朋友要用多少條船?這一例子將數學問題引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說課堂小結

  讓學生來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餘數”的概念,並提高了自己的思維判斷能力。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林甸縣實驗小學的教師胡靜,我說課的題目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時《合格率》。

  一、說教材

  《合格率》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百分數》的第二課時,是學生在學習了小數的認識、分數的認識、百分數的認識以及熟練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與技能後進行的學習,對於鞏固百分數的意義及今後的百分數的進一步應用等有重要作用。

  教材中安排了哪種罐頭的合格率高這一情境,讓學生在求合格率的活動中體會什麼是合格率,在求合格率的過程中掌握將小數、分數化為百分數這一技能,進一步感知百分數的好處及運用百分數,並且透過學習活動讓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的關係。

  二、說學情

  百分數的意義及其便於比較的優點是上節課剛學過的知識,學生學習得比較紮實,特別是讀寫百分數,學生做得特別的好。有了這一基礎,引導學生從百分數的意義來說合格率的意義就水到渠成了;學生已經學習過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分數應用題,很容易將方法遷移應用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

  三、說目標

  根據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學情的瞭解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的必要性,能正確地將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

  2.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分析、歸納等學習方法,理解合格率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合格率,讓學生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百分率的意義及求法,能正確地將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

  教學難點:理解並歸納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探究學習法、小組合作法 討論法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流程:境引學 激情趣行中思 思中學學致用 加鞏固拓展延伸總結

  1.境引學 激情趣

 以學生們喜愛逛超市為情境,引出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你們是怎樣挑選的呢?主要注意什麼?2. 行中思 思中學

  由學生親自動筆來計算合格率,從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除法計算遷移到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也用除法計算,並將計算結果由分數或小數改寫成百分數,解決選擇哪種罐頭的問題。

  3. 學致用 加鞏固

  (1)從生活入手體會質檢員的辛苦,解決社會關注的問題。

  3月29日,記者從農業部新聞辦獲悉,目前,河南全省生豬瘦肉精排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抽檢存欄生豬31萬頭,確認瘦肉精陽性生豬134頭,檢出率為0.04%。從實際情況看,河南這次發生的瘦肉精案件是個別縣市的少數人明知禁用仍違法生產、銷售和使用引起的,屬於個案。全國生豬市場總體正常。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

  (2)利用今天學的數學知識為學校選擇成活率較高的樹種。這兩個環節,學生透過計算,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計算方法和將分數、小數寫成百分數的方法。

  (3)讓同學們舉出生活中求百分率的例項,並有針對性的計算。引導學生回顧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問題的解決過程,使學生髮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即解決問題的實質是百分數意義的應用

  4. 拓展延伸

  3.15新聞報道,體現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總結

  最後,在學生綜合應用之後搭建師生交流互動的平臺學生總結自己的收穫及學習感悟,教師總結延伸並激勵學生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體現數學的實用價值。

  六,教學反思

  在正確地將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並理解小數、分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和算理成了本課時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北師版教材的特點就是數學源於生活並應用與生活,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到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與應用價值自然成了本節課的一條主線。鑑於此原因,早幾天前我就準備了課件的精心製作,以生活中的數學為課的血脈,不斷地找資料,想方法,以使自己能以最好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狀態來發揮,同時使得學生在學習上有良好的收效。印象較深的是在課堂中應用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搜集有關百分率的問題,使其深切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課,雖然涉及了數與數的相互聯絡,並且涉及了數學方法與算理,但在從教的過程中並沒有讓我感到力不從心,這也許是我從學生那裡學到了進步的感覺。相信在從教過程中進步的點點滴滴都會深深得記錄在我教學生涯的歷程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