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天姥吟留別》說課稿(通用7篇)
《夢遊天姥吟留別》說課稿(通用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夢遊天姥吟留別》說課稿 篇1
說教學目標:
1、解古體詩的一些特點,在此基礎上把課文熟讀成誦,解李白及其詩作的相關背景。
2、賞析詩歌的巧妙構思,理解詩作的主題思想。
3、認識李白的“遊仙”之念是他對黑暗現實的消極反抗,表現他不事權貴的性格。
說教學重難點:
鑑賞“夢遊”的意境,初步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說教學方法:
誦讀法鑑賞法
說課時安排:
2課時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新鴛鴦蝴蝶夢》歌曲:“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熟悉的旋律響起,學生興趣調起,教師藉機發問,歌詞化用哪位詩人的詩?學生答,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學生齊背,“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這首詩作為古體詩的特點非常清晰,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這首詩的特點,由此明確古體詩的特點。
二、古體詩的特點: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規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篇幅一般較長,容量也較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一首古體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三、簡介李白及、寫作背景。
由以下幾句李白的詩串接介紹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十五好劍術”“五步殺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素有“一飛沖天,一鳴驚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長安三年,佔盡風光,終被賜金放還。此次辭別東魯諸君,準備南遊吳越,本文為離別前夢遊,也就是真正“南遊吳越”之前的夢遊。
四、誦讀課文
1、播放錄音或教師朗誦
強調字音、語調、情感。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誦讀提示)
3、學生齊讀課文(字音正確,有氣勢就行)
五、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指正讀法,同時理清思路,弄清詩歌大意。
問:1、題目中說是“夢遊”,詩中寫夢遊的部分是第幾段,夢遊的高潮又在哪裡?
2、“夢遊”之外的內容又是寫什麼的?
由此可以明確脈絡:
入夢緣由——夢遊歷程——仙境出現——夢醒時分——留別語
六、指導誦讀,品味鑑賞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錯使用五七言,長短多變化,強調誦讀節奏,前四句應輕讀,語氣稍帶誇張,後四句要雄渾有力,氣勢貫通。欣賞表現手法:起興、誇張、烘托,體會其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掌握本段內容:入夢緣由。
2、品讀第二段
學生齊讀第二段
誦讀指導:開頭兩句應輕讀,“飛”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應讀得輕快些,讀出作者的輕鬆愉悅歡暢之情。“千巖……驚層巔”四句應為一個小高潮,語氣厚重誇張些最好,這也是為與下一句的“平靜”形成對比,使情感顯出起伏。當然,“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一句的輕、慢、抑,就是為下文“仙境”出現蓄勢,“列缺霹靂”兩句,猶如一石擊起千層浪,極好的烘托仙境的到來。奇幻、瑰麗的仙境到來,讓人驚歎自然界的神力,語速應放慢些,儘可能誇張些,以表現詩人的無限驚喜之情。然而,當美夢化為泡影,當理想回歸現實,作者是悵然若失,長嘆不已!最後四句應放慢語速,融入深情以表現夢醒時分的悵惘之情。學生按以上指導,再讀、品第二段。
重點鑑賞仙境
要求:學生依據詩歌,透過合理想象,用現代散文的語言再現詩中意境。
參考例文:閃電劃過天際,驚雷震響長空。山巒崩塌,大地動搖。仙境的石門轟然一聲從中間開啟。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廣闊無邊,望不到邊際,在日月的光輝照耀下,金銀的亭臺樓閣發出奪目的光彩。雲中的神仙們披著彩霞作為美麗的衣裳,架著長風當作自己的寶馬,紛紛趕來,參加盛大的宴會。你看,那彈琴的是溫柔的老虎,那架車的是嫵媚的鸞鳥。仙人們濟濟一堂,歡歌笑語,其樂融融!
賞讀部分學生佳作。
3、品味第三段
當美夢頃刻間化為塵煙,所有的希望都已成為泡影,詩人是感慨萬千。人間之士長思神仙之世,或許這本身就是很荒謬的。與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時行樂!那青崖間的白鹿是我最忠實的伴侶,何不騎上它去尋訪名山大川!此生寧願與山水為伴,清白一生,快樂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汙濁的權貴!
4、整體把握全詩
《夢遊天姥吟留別》以“夢遊”為核心,從自然環境起始,到社會環境結束;以寫景始,以抒情終。
第一部分用起興、誇張、烘托的手法極言天姥之高大,隱含嚮往之情,以為夢遊的緣起。
第二部分開頭兩句和結尾的四句是由現實到夢幻,又由夢幻回到現實的連線點。中間集中渲染夢遊,又可分為兩部分,淺層次寫山景,詩人從不同的時間、角度、方位、感覺等方面有聲有色地描繪天姥山的高峻雄偉和奇特;深層次是寫仙境,“列缺霹靂”起,景色為之一變,金碧輝煌、壯麗無比的天上宮闕,雲中諸神即刻現身呈現在讀者面前。
第三部分寫夢幻破滅後的心情,畫龍點睛,揭示主旨。
七、探究思考:
本詩是一首留別詩,作者沒有用自己的天才來抒寫離愁別緒,而是極力渲染夢遊仙境的壯美,為什麼?
學生自由討論,然後發言,教師適時點撥。
李白“夢遊”是透過一個離奇變幻、自由壯偉的極樂夢境表達自己對自由樂土的嚮往和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繽紛,反襯出人間社會的極端醜惡,詩人藉此表達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憎惡。詩人認為,神仙世界虛無縹緲得難以尋覓,那就在人世間像神仙一樣縱情山水恣意遊樂吧,決不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表現詩人蔑視權貴、放達樂觀的精神。
“留別”有“留贈”之意,也有對長安三年“痛苦的留戀和凜然地作別”之意。
李白是一個集儒、道、俠於一身的詩人,儒家的積極用世,道家的消極避世、不事權貴的思想,遊俠的反抗惡勢力與豪邁飄逸的精神,在這首詩中均有體現。
八、指導背誦,深入體會李白創作的基本特色
1依據詩歌的思路,引導背誦,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特色。
(第二段為重點)
2、總結詩歌的藝術風格。
(1)想像、誇張手法的運用
(2)神話傳說的運用
(3)詞語的大膽運用
這一環節,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以上三點,然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例項,或者從以前所學的詩歌中尋找例子。這樣可以避免純粹理論的解說,理論聯絡例項,學生更容易理解、領會。
九、結束語
李白的詩歌是我國詩歌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詩是盛唐氣象的折射,是個性光輝的閃光,是橫溢才華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聲。希望大家課下選讀李白的其他詩作,用心感受這課偉大心靈的跳動!
十、作業
課後練習四
《夢遊天姥吟留別》說課稿 篇2
我說的課題為《夢遊天姥吟留別》,課型為誦讀課,內容分為說大綱和課標,說文字和位置,說思路和教法三個部分。
一、 說大綱和課標
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及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時,新課標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體驗,應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學生與文字、教師平等對話的機會,注重學生直接經驗和感受,從而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內涵,受到感染和啟迪。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其想象的瑰麗奇特、誇張的大膽離奇,特別是其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愛,若能教學得法,將不僅能 很好地貫徹大綱的思想,還能帶領同學們進行獨特的審美感受,從而提高其語文素養。
二、 說文字及位置
1、先說寫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濟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舉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躍而成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擴大聲譽。天寶元年,經友人推薦,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他以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遺憾的是,此時的唐玄宗只是把他當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寫些“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之類的粉飾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只好日日花錢買醉,以至於“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後因醉酒得罪權貴,招致排擠,被唐玄宗以“賜金放還”名義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裡,李白親眼目睹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朽,宮廷鬥爭的血腥殘酷,第二年,他借離開東魯之機,寫下這首離別詩,誠摯地向親友們表明了與宮廷生活徹底決裂的態度。
2、再說抒情特點:
詩歌是抒情的藝術,情感是詩歌的生命。和大多數寄託感情尋求解脫的詩歌一樣,《夢》的抒情結構大致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託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東魯借越人之口,寫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嶽、赤城、天台與之相比,烘托其雄偉巍峨,以抒發其對天姥的無限神往。此為“物我相對”。神奇的天姥強烈地誘惑著他,於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飛渡萬水千山,目睹淥水盪漾,耳聞清猿長鳴;於是乎,登青雲,賞山花,倚奇石,既而電閃雷鳴,烏雲四合,雲氣瀰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盡現眼前:神仙如麻,仙樂陣陣。此時,作者完全融入其中,遠離萬丈紅塵,擺脫世俗的羈絆,“人生在世不稱意”的煩惱,已隨風而散,此時的作者以與天姥融為一體,此為託夢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高潮就意味著結局,魂悸魄動之後,作者重回現實,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此為“直抒胸臆”。通讀全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夢遊為線索,借寫遊歷天姥來抒寫心志。
3、說位置
《夢》作為第三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編者意在要求學生在前一單元系統學習四言詩、騷體詩、早期五言詩並瞭解意象的基礎上,感受唐詩的意境,明瞭表現手法。故而,教學的重點難點在於把握意境,明瞭手法,結合背景理解夢境與詩歌的內在聯絡。
三、 說教學思路和方法
根據大綱、課標的要求及詩歌教學的特點,我確定採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誦讀為主,點撥為輔,同時為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具體教學流程為:
1、匯入,創設情境。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匯入應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將他們帶到特定的氛圍中。為此,我製作了一幅天姥山風景圖片,意在上課伊始,就能讓學生產生一種神遊天姥的夢幻般的感覺,同時擬就幾句導語,引用學生耳熟能詳的詩句來激發他們的詩情。
2、美讀,體會感情:詩歌的語言是形象可感的語言,因而誦讀顯得猶為重要,因為不讀就不能身臨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體會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佈局謀篇的精巧和譴辭造句的妙處。可以說誦讀是將讀者過度到詩歌王國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設計了這一環節。因是美讀,故而講究誦讀方式的多樣。先是個別朗讀,既而集體評議並在此基礎上小結本詩的誦讀要點,再分聲部朗讀,如:以女聲的清麗表現天姥的神奇美麗,以男聲的雄渾來表現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齊讀,以讀出其與權貴徹底決裂的決心;還有,老師配樂朗讀,以感染學生,激發起競背的熱情等。這樣,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獲得讀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獨特感受。
3、品讀,揣摩語言。我注意到新課標有這樣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應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也就是說欣賞是個人的活動人的說教不能代替個人的感受,不同的學生應有自己體驗,詩歌教學一貫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個性化的鑑賞內容:找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並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練習。透過這種方式來品味語言內化詩境。這樣,既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又抓住了詩歌鑑賞意境的特點。
4、研讀、明瞭手法:詩歌是抒情的藝術,情感是詩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詩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這一環節中,我採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讓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思考:本文采用什麼樣的抒情方式抒發作者的感情?這樣,他們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視權貴嚮往自由的精神。然後,再讓他們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為何又要描繪夢境?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抒情方式?同時,為了幫助他們理解文章的內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長安的音像資料,並引導他們回顧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及蘇軾的《江城子、乙卯記夢》,從而溫故知新,明瞭本文託夢言志的寫法。最後,再問,既是記夢,中國的名山大川數不勝數,為何偏要遊歷天姥?這樣引導他們歸納文中的對比、襯托的手法。這樣,設計了三個環環相扣的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讓他們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達到另一主要學習目標:明瞭手法。
5、擴讀、比較異同。投影《西上蓮花山》,比較二詩在抒情方式上的異同,設計這一題,目的在於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檢驗他們能否學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脈搏、連結高考。
6、學海導航:正如葉老所說“教,是為了不教”所以在學習中讓同學們自己總結方法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這也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另外,詩歌鑑賞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故而在這一環節中引導他們總結詩歌鑑賞的方法,從而獲舉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練習:作業佈置也應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是鞏固所學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學內容的渠道,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改寫題,選取夢遊的一個片段,把它改寫成散文;另外李白作為自屈原之後,我國文史上又一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浪漫的詩風是由他的浪漫的個性決定的。但由於時間的關係課堂教學中對這一環節涉及較少故安排這一練習以彌補不足。
除上述內容外,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重感情投入,以請激情。當代詩人海子曾說:“詩是抒情,抒情是血。”如果說“情”是詩歌的生命,那麼,“情”也是詩歌教學的生命。教學中,我們只有投入真情,設身處地的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融入詩人的情感空間,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這樣,才能帶領學生感染學生暢遊詩的海洋。
二、語文課應有語文味,詩歌教學猶應如此。在教學實踐中,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是點燃學生詩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認為,這堂課,不僅要書聲朗朗,還要詩意盎然,故應注意各個環節的過度。如學習“夢境”的內容之後,我們可以這樣小節:仙人如麻,仙樂陣陣,祥風慶雲,融融怡怡,可這畢竟只是一個夢,魂悸魄動之後,夢醒了,夢斷了,夢碎了,重回濁世的詩人不禁感慨萬千。再如,結束可以這樣小結:一代詩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廬山瀑布水一瀉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間、散發弄扁舟的仙風道骨,乘風破浪、橫渡滄海的自信灑脫將永遠激勵著我們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個無愧我心的大寫的人!
《夢遊天姥吟留別》說課稿 篇3
本節課的思路大體如下:
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詩歌鑑賞品味語言的一般方法
過程與方法:在課前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品味詩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詩人不與權貴同流合汙,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重點難點:
1、鑑賞、品味詩歌語言一般方法的引導是教學的重點。
2、對夢境深層含義的解讀是教學的難點。
課堂教學思路
一、匯入設計:這是學生上高中以來第一次接觸古代詩歌。儘量將李白的一首詩放到第二單元——“詩的唐朝”中整體考量,並強調欣賞詩歌要注意反覆誦讀,聯想想象,探究意境,體味沉澱詩中的思想情感。透過大聲吟詠,有利於學生進入今天所要營造的課堂藝術氛圍。導語儘量做到簡短精闢。
二、新課設計:特別突出兩點:(一)反覆吟誦;(二)循序漸進,進行鑑賞詩歌一般方法的指導。
首先引導學生去讀詩歌的題目。《夢遊天姥吟留別》可以提示學生以下三點:(1)“夢遊天姥”;(2)“吟”;(3)“留別”。
然後在詩題的解析中介紹背景。(1)點出“吟”是一種古詩體。(2)留別是最終目的。(3)夢遊天姥是全詩主體。
吟誦37頁這四行詩,思考作者夢遊的原因是什麼?文中哪一個關鍵詞暗示了這一點?
在前兩行,天姥山究竟有什麼特點如此吸引詩人,竟然迫不及待地要“夢遊”呢?是透過哪些詩句表現的?
在表現天姥山高峻的句子中哪幾個詞特別富有表現力,同時又各有側重。
進而明確這些非常富有表現力的詞往往是動詞,又常常算上修辭。(板書)另舉一例,加以強調。
李白乃詩仙,出語自不凡。在第二段前兩行,哪個動詞特別富有仙氣?從中可體味出詩人的心情如何?
之後由人們慣常心態入手,賞析品讀月與李白性格的關係。想象於靜夜之際,李白乘風而行,腳下波光粼粼,頭上明月朗照,何等自在!由東魯到浙東一路有月相伴、相隨、相知、相送,何其浪漫!其實由《月下獨酌》中我們可以品味出李白入骨的寂寞:“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本詩中的月亦是如此。但李白終究是李白,一個豪邁灑脫的“奇男子”“謫仙人”“偉丈夫”,縱使胸中沉鬱至極,卻絕不怨天,亦不尤人,而是一笑置之,樂觀待世。這也是李白和李白的詩生命力長存的緣由所在。
這是我們應當注意的第二種詞——名詞,往往附上情思。在詩歌中往往和詩人情感密切關聯,這種包蘊了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或事象,我們稱之為意象。可以說它們沉澱的是我們民族的文化情感,比如“柳”與離別相關,“雁”與書信相關等等。
詩人已遊興盎然,那麼他是如何寫他夢遊的整個過程的呢?這一部分讓學生自由朗讀。
到了剡溪,去登天姥山,詩人極力透過視覺、聽覺的感受暗示氣氛、心境的變化。
看“謝公宿處”、“淥水盪漾”,聽“清猿啼”;登山時,山腰觀日出,沿路賞群花,耳聞“天雞”嘹亮啼鳴:心情何如?
爾後但聞“熊咆”“龍吟”山林為之戰慄,目睹烏雲密佈,雲霧升騰,緊接著眼見電光閃閃,耳聞霹靂隆隆,山崩地搖,石門洞開:做何感想?
一面是陽光普照,精神振奮,安閒自適;一面是天色陰沉,氣氛壓抑、恐怖。
兩相對比,形成頓挫,更能強調此時此刻精神上的壓抑、困惑。視覺嗅覺,調動感覺。
轉入詩歌難點的閱讀:
“忽魂悸以魄動”之前多麼光明,日月同輝;多麼奢華,金銀為臺;多麼壯觀,群仙彙集。然而詩人竟到此戛然止筆,悸然長嗟。此時此刻,既沒有外來的驚擾,又沒有異響的驚動,是什麼使詩人魂悸?是什麼讓他動魄?是什麼讓他長嘆?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小組推舉一人代表發言,言之成理,白圓其說即可。
簡短的匯入,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對詩人所發出的感慨這一部分的閱讀。
課堂教學當是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詩無達詁。遇到疑問,句不離篇。
聯絡背景,知人論世:這段夢境的描寫可以理解為指幾年來的宮廷生活的反映。
李白費盡心力進入官場,結果賜金放還;費盡心力尋仙道,結果天上人間一樣。不難體會李白此時此刻的心情:即使進入了神仙世界,也可能因為某個緣由,而被趕下界來,最終只能“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借寄情山水來代替對人間富貴、對飛昇成仙的追求。
在夢醒時分,心——一落千丈 身——直墜深淵,再用一幅直觀的圖來描述前前後後,那就是“現實一夢幻一現實”。所有的夢都破滅了,一個“失”字中隱含了詩人多少墮入虛空的無奈的嘆息。
最後,詩人在低徊失望中吟留作別。詩人不禁發出“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感慨!感慨之餘,作者終於表露心跡:我之所以離去,去訪山尋仙,是為了遠離這裡黑暗的現實,去效法謝公,徜徉山水之樂。
最後兩句,是全詩的詩眼。“摧眉折腰”,即低頭彎腰。這把那阿諛奉迎、吹牛拍馬、送禮行賄、喪失人格尊嚴的奴顏婢膝的醜態形象化。李白能這樣做麼?他在皇帝面前尚且傲骨錚錚,更何況對那些權臣貴戚呢!夢境是理想幻滅後幽憤心理的特殊反映。之後慨嘆,乃至決絕,是詩人夢醒後的心路歷程。“古來萬事”像東流水,人生亦如此,一去不返,轉瞬即逝。詩人此時已過不惑之年,而宏圖未展,其焦慮之情和只爭朝夕的緊迫之感都寓其中。儘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滿太行,儘管心裡矛盾重重,難割難捨。但這個願意當劍俠,當酒仙,卻不願當奴才的李白最終還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掛雲帆濟滄海”去了。
三、佈置作業:
寫一篇學後記,附在隨筆本中。
除上述內容外,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注重感情投入,以激情喚起激情。“情”是詩歌的生命,“情”更是詩歌教學的生命。教學中,我們只有投入真情,設身處地的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融入詩人的情感空間,激昂處還以激昂,委婉處還以委婉,如此才能更好感染、引導學生。
其次,語文課應有語文味,詩歌教學尤應如此。在教學實踐中,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是點燃學生詩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認為,這堂課,不僅要書聲朗朗,還要詩意盎然,故特別注意各個環節的過渡。
板書設計:
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
行文思路:現實一夢境一現實
心路歷程:幻滅一慨嘆一決絕
反覆誦讀,聯想想象
找準動詞,算上修辭
找到名詞,附上情思
視覺嗅覺,調動感覺
遇到疑問,句不離篇
聯絡背景,知人論世
《夢遊天姥吟留別》說課稿 篇4
一、匯入
師:同學們對李白瞭解嗎?
生(七嘴八舌、氣氛熱烈):唐代詩人 詩仙浪漫主義詩人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師:“倚天仗劍,掛弓扶桑”這是有著莊子般超逸和孟子般英氣的神仙般的詩人李白的自我刻畫。天寶元年,李白出發了,他高唱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應召入京,然而,快樂只是短暫地駐足,翰林供奉,權貴排擠,冷酷的現實粉碎了他不切實際的“安世濟民”、“功成身退”的幻想。天寶三年,玄宗“賜金放還”,李白黯然離京。第二年,身在東魯的李白決定南遊吳越,臨行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也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加粗字幻燈展示)。
二、解題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把詩歌的標題讀一下。
生(大多數學生讀成)
師:剛才我聽到有些同學將“吟”讀成Yǐn,這個字應該讀什麼音呢?什麼意思?
生(馬上糾正): “吟” 讀yín。(但對“吟”的意思,做沉思狀)
師:“吟”是一種歌行體,白居易不就有《暮江吟》,孟郊有《遊子吟》嗎?一般與前面的內容連讀,也就是“夢遊天姥吟 / 留別”。
那麼,“夢遊天姥”講的是什麼?
生:詩歌的內容。
師:那麼,“留別”呢?
生:寫詩的動機。
師:不錯,這首詩正是詩人贈與東魯朋友的,也題作“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好,接下來大家帶著以下兩個問題一起把詩歌朗讀一遍。
①“夢遊”本詩的主體,那麼,
②這是一首留別詩,詩人向東魯諸公表明什麼心跡呢?
生:全班朗讀課文。
師:天台,“臺”念tāi。那麼,這個夢從哪裡開始又到哪裡結束呢?
生:從“我欲因之夢吳越”開始,到“忽魂悸以魄動”結束。
師:也就是說是個從內容來看,大概可分為:夢由——夢境——夢醒。(加粗字幻燈展示)
師:結合最後一段,看看哪裡點到了“留別“?詩人向東魯諸公表明什麼心跡呢?
生:“別君去兮何時還”點到了“留別”。詩人留別寄語是“且放白鹿青崖間……使我不得開心顏”。
師:“白鹿”是個怎樣的意象?請同學們關注一下注釋。(學生:隱逸、尋仙訪道)
可見,本詩實際上是借留別以言志(尋仙訪道、不事權貴)(加粗字幻燈展示)
夢遊是詩人採用的一種形式。
(我們可以推論:詩人寫這首夢遊詩是為了向東魯諸公表明不事權貴的心跡。問題是,詩人為什麼選擇夢遊詩呢?夢遊與詩人所言之志有何聯絡呢?)
四、賞析夢境
師:詩人因越人傳說天姥險峻綺麗,而起遊興,還未啟程,已先夢遊。第二段便集中寫詩人夢遊的過程,這也是詩歌最精彩的部分。接下來,老師把第二自然段朗讀一遍,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詩人遨遊於夢境之中,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你感受到了怎樣的一些畫面?能不能試著用散文化的語言把你所感受到的畫面再現出來?
師:有人說文字是生命的酒,詩歌的文字尤其如此。既然是酒,就應該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品一品這壇千年佳釀。好,哪一位同學將第一個勇敢地站起來和我們分享呢?
生1:詩人夢到自己在月夜飛渡鏡湖。我覺得畫面非常神奇。
師:你能不能具體說說哪個字讓你覺得這個畫面充滿奇幻的色彩?
生1:“飛”,一夜飛渡,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師:非常好,我們這位同學十分準確地抓住了“飛”字。那麼,這個字除了充滿神奇的效果,是否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此時的心情呀?
生:迫切。
師:很好。如果說月下鏡湖是清幽的,那麼鏡湖的月亮則給人一種十分熟悉的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什麼呢?
生:親切。
師:怎麼感覺出來的?
生:“送”。
師:是的,李白筆下的月亮總是溫情脈脈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正是詩人與月共舞,與月為友的最好寫照嗎?還有嗎?詩人還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2:詩人一路攀登,在半山腰看見了徐徐東昇的太陽,還聽到空中傳來天雞的鳴叫聲。寫出了山的高大、雄偉;並且一路上奇花異草令人眼花繚亂。
師:還有嗎?
生3:我覺得“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極有震撼力,驚心動魄。
師:這句詩中“慄”和“驚”是什麼意思?
生3:使動用法。使深林戰慄,使層巔驚懼。
師:還有哪位同學再說說看?
生4:我覺得仙人聚會的場面寫得十分神奇。
師:怎麼神奇,能不能具體說說看?比如仙人們是怎樣的一種形象?
生4:仙人們以霓虹為衣,以風為馬。(師:怎樣的形象?)飄逸脫俗的。
師:除此之外,還寫了哪些事物以見其神奇?
生4:老虎為他們鼓瑟,鸞鳥為他們駕車。而且,聚會的地方金碧輝煌。
師:還有嗎?
生:仙人到來之前,電閃雷鳴,石門訇的開啟。
師:這是一個瑰麗多姿,險怪神奇,而又變幻莫測的夢境,這是一個燦爛輝煌,自由極樂的神仙世界。(教師小結)
(1)月夜渡湖(剡溪)——溫情清幽
(2)著屐登山(山中)——壯觀絢麗、險怪神奇
(3)仙人盛會(洞內)——驚心動魄、金碧輝煌、自由和睦
(加粗字幻燈展示)
師: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對這個夢境充滿著一種什麼情感?
生:嚮往
師:不錯,正所謂“心馳神往,雖身不能至,則心嚮往之”。而我們也不由得隨著詩人的筆觸搖曳生情,起伏跌宕,並充分領略詩人李白所特有的表現手法——大膽的誇張與瑰麗的想象。(加粗字幻燈展示)
師:那麼,現在我們就不那明白:詩人為什麼選擇夢遊詩,夢遊與詩人所言之志有何聯絡了。(幻燈展示)
夢遊 (曲折)
言志 (幻燈展示)
夢醒 (直接)
五、探究思考
師:夢境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至高潮,夢境突然消失了,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夢境與現實之間有什麼聯絡呢?作者感嘆什麼呢?
生:人生如夢。
師:從哪裡看出來?
生:“世間行樂亦如此”。
師:注意那一個字?
生:“亦”。
師:如此指什麼?
生:像夢,短暫,一轉眼就消失。
師:於是詩人決定“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怎麼看待呢?
生5:詩人感嘆人生如夢,決意縱情山水之間,尋仙訪道,似乎有消極避世之嫌。但最後一句又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李白昂揚。
師:這之間矛盾嗎?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恰恰是經歷過人生周折的詩人對現實失望、憤怒的一種表現,詩人帶著對腐朽現實的憎惡與鄙視,決心到這個暢情適意的天地裡去了。可詩歌最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直接抒發了李白對當時醜惡現實的憤怒和對權貴的強烈反抗情緒,從而給全詩基調上加上了積極向上的成分,點亮了主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詩人也絕不低眉順眼奉事權貴,寧可放浪山水之間,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傲岸與高潔,這種蔑視權貴的氣魄和精神,令人吐氣,使人鼓舞。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六、總結:
師:李白就是李白,他總是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現實是醜惡的,他就在心靈裡翱翔。
七、課後作業:
師:今天的作業就請同學們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鑑賞李賀的《夢天》,並將此詩與《夢遊天姥吟留別》進行比較,分析兩詩在主題和意境上的差異。
《夢遊天姥吟留別》說課稿 篇5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意,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鑑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3.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詩人思想感情的領悟與評價。詩中“夢境”的內涵,歷來說法不一,中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師須根據學生的發言作好引導。
【教學設想】
採用“誦讀為主,啟發、討論相結合”的方法,使每一遍誦讀都有目的,每一遍誦讀都有任務;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語言魅力,在誦讀中體味詩人情感。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師:剛才大家給聽課的老師們介紹了一些亳州的名人,我們都感到亳州真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老師也給大家介紹一位名人,請大家欣賞一幅對聯(課件展示)。大家齊讀。
生齊讀:詩中無敵,酒裡稱仙,才氣公然籠一代;殿上脫靴,江頭披錦,狂名直欲佔千秋。
師:誰能告訴我這幅對聯寫的是哪位歷史人物?
生1:李白。
師:你怎麼看出來的呢?
生1:“詩中無敵”,說明他的詩歌寫得很好。“酒裡稱仙”,說明他愛喝酒。還有,貴妃捧硯,力士脫靴,這是關於李白的典故。
師:很好,我找一個同學詳細講講“殿上脫靴”的典故。
生2:李白在長安時,有一次喝得大醉,在金鑾殿上,當著皇上的面讓寵臣高力士為他脫靴,貴妃親自捧硯來請他作詩,很瀟灑,不過,也正因為這樣得罪了很多人。
師:這是一個有趣的傳說。從這個傳說中我們可以知道,李白到宮廷之後,依然不改傲岸不屈的個性。這樣一位品行高潔的詩人當然不會受到權貴們的歡迎。僅僅過了兩年,李白就遭受排擠,離開京城,他在東魯住了一段時間之後,準備南遊吳越。在和東魯的朋友告別時,李白寫下了一首詩,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板書)。我們將用誦讀的方法來學習這首詩。
第一遍誦讀:讀準字音
師:我們首先進行第一遍誦讀,這一遍誦讀的主要任務是(投影):
第一遍誦讀:讀準字音和節奏,勾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
(指定學生讀)
師:他有沒有讀的不準的音呢?
生1:“越人語天姥”,“語”應讀三聲,他讀作四聲了。
師:“語”是個多音字,可以讀四聲的。這裡為什麼不讀四聲呀?
生1:這裡是“告訴”的意思。
師:作“告訴”解應該讀幾聲?
生1:四聲。
師:那,他讀對了呀。
生1:哦,是對了。
師:對了嗎?是作“告訴”講嗎?“越人告訴天姥山”嗎?
生2:不是,應該是“越人談論天姥山”。“語”作“談論”解,讀三聲。
師:很好,請在課本上注音。還有別的錯誤嗎?
生3:“天姥連天向天橫”,“橫”他讀成四聲了,應讀三聲。當“蠻橫”解才讀四聲,這裡是“橫插”的意思。
生4:“須行即騎訪名山”,“即”應該是二聲。
師:對。還有一個字要強調一下,“惟覺時之枕蓆”的“覺”,有的教科書上注音為“jiào”,有的教科書上注音為“jué”。我們就按照現在使用的教科書讀作“jiào”吧。兩個讀音都是一個意思,就是“睡醒”。“jiào”是古音。
第二遍誦讀:讀懂文意
師:好,剛才談的是注音。有沒有不理解的字詞?
生1:“天姥連天向天橫”,山是插到天上去的,為什麼用“橫”?應該用“豎”的。
師:是嗎?誰給大家做個解釋?
生2:我感覺用“橫”更見出天姥山的壯闊和高遠。
師:是的,這裡還有押韻的考慮。
生3:“青冥浩蕩不見底”,我們一般都說大海不見底,這裡怎麼說天也不見底呢?
師:為什麼天也可以不見底?誰告訴大家?
(約等半分鐘無人舉手)
師: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想象豐富。他現在已經站在什麼角度看天了?
生4:他已經登上了天姥山,在天上俯視,所以說“不見底”。這樣說更有詩味。
師:很好。剛才大家提的問題並不是不懂字面的意思,而是對詩歌的語言感到新奇。這一特點我們在後面的學習中還會談到。
師:我們一起再把詩歌讀一遍,這一遍誦讀的任務是(投影)——
分別用兩個字概括每段內容:“夢( )、夢( )、夢( )”。
(學生齊讀)
師:誰來試一下?
生5:第一段是“夢論”,第二段是“夢遊”,第三段是“夢醒”。
(教師板書)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呢?
生6:我認為第一段應該是“夢因”。
師:大家看是“夢論”好還是“夢因”好?
生(多數):“夢因”好,這裡談的是做夢的原因,並不是議論夢。
(教師改板書為“夢因”)
生6:第二段我概括為“夢景”。
師:“夢遊”和“夢景”選哪個?
生7:我都不選,我概括為“夢境”。
(其他學生表示同意,教師服從多數,改板書為“夢境”)
師:其實第二段概括的幾個都不錯。第三段?用“夢醒”行嗎?
生8:我覺得應該是“夢感”,“夢醒”只是陳述了一個事實。
師:好,我同意,就用“夢感”吧。
(改板書為“夢感”)
第三遍誦讀:讀出心得
師:下面進行第三遍誦讀,任務是(投影)——
自由誦讀全詩,邊讀邊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學生自由誦讀)
師:找個同學說說自己喜歡的句子。
生1:我喜歡“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天台山已經很高了,對著天姥山卻要東南傾,更見出天姥山的高大。
師:“更見出天姥山的高大”,這是用了怎樣的修辭方法呢?
生1:襯托。
師:很好,大家可以記在書上。這一句還有別的修辭手法嗎?
生1:誇張。
師:對,也可以寫在書上。還有喜歡別的語句的嗎?
生2:我喜歡第二段,“熊咆龍吟殷巖泉”一直到“訇然中開”。
師:你讀一讀吧。
(生讀)
師:讀得不錯。為什麼喜歡這些語句?
生2:這幾句從優美的景色突然轉到驚心動魄的描寫,用了一些短句,氣勢磅礴,筆力千鈞,令人目不暇接。
師:用了哪些短句呢?你能不能讀出來你所說的那種磅礴的氣勢?
(學生讀“裂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師:讀得很好啊。不過老師覺得用了短句上下文反而不整齊了。我改一下,大家看是不是更好。“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裂缺霹靂丘巒摧,洞天石扉訇然開。”不是更好嗎?多整齊。
生3:我認為你改的不好(笑聲)。因為詩人把字數變了,也就是一種情境的改變,表達的情感也隨著改變了。改變句式,更能體現出詩人情感的變化。
師:分析得真好。這是首古體詩,所以句式參差多變,句子長短變化是和感情聯絡在一起的。
生4:我喜歡最後幾句。
師:你讀一讀吧。
(生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聲音很大)
師:你為什麼用這麼大的聲音讀呢?
生4:因為這一句清楚表明了作者的感情。一身傲骨,一身正氣,不為黑暗勢力所屈服,所以要讀出氣勢來。
師:“一身傲骨”,好,寫在書上。你再把這一句讀一下,讀出這種氣勢來。
(學生放情朗讀,掌聲)
師:還有沒有別的語句自己喜歡?
生5:喜歡“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作者用了豐富的想象,霓可以為衣,風可以當馬,很有意思。
師:分析得好。不過“豐富的想象”——“豐富”兩個字還不足以概括李白詩歌的特點,換兩個字試試。
生6:奇特,奇特的想象。
師:可以,寫在書上。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不再分析別的語句了。下面做一個探究活動。剛才同學們發言的時候,老師發現了一個問題:李白對自己的夢,一開始十分嚮往,“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心情多麼急切!可是,剛進入夢境,李白卻又驚醒了,“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那麼,這個夢,到底有什麼內涵呢?這個問題有難度,老師需要請教大家。
(投影:夢為心聲。關於李白的夢,歷來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李白嚮往的理想世界的象徵;一種認為是李白短暫的宮廷生活的反映。你怎麼看?)
(學生討論)
生7:我同意第一種觀點,夢是李白嚮往的理想世界。因為李白一直嚮往,一直有追求,現實中實現不了,他只能把自己的理想用夢的形式表達出來。
師:這是他的觀點,有別的看法嗎?
生8:我同意第二種觀點。這是李白宮廷生活的反映。剛開始李白十分嚮往這種夢境,這正和李白當年十分嚮往長安生活一樣,想到宮廷中一展自己的宏偉抱負;兩年後就被排擠出來,這和最後一段“古來萬事東流水”的說法是相同的。
師:有道理。哪位再補充?
生9:我也是同意第二種觀點。如果我們能結合詩人的經歷的話,就會更贊成這種觀點。“身登青雲梯”,這就讓人想到“青雲直上”這個成語。想當年李白被唐玄宗一下子提拔到御林院,……
師:是翰林院。
生9:對,提拔到翰林院,也算得上青雲直上了。後面對夢境的描述,像“霓為衣兮風為馬”那些句子,可以看做是帝王奢靡生活的反映。政治千變萬化,李白遭受了不公,被趕出朝廷,所以很快又“忽魂悸以魄動”了。從最後一段的情感也可以看出,他對這個夢最後是厭惡的,由一開始的嚮往到最後的厭惡,這和李白被排擠出宮廷後的心情一樣。當年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最終是“使我不得開心顏”,最後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重新振作起來了。
師:你知道的事很多,叫什麼名字呀?
生9:杜航宇。
師:哪個“hang”?
生9:航天的航。
師:哪個“yu”?
生9:宇宙的宇。
(笑聲,掌聲)
師:很好,杜航宇同學知道的知識很多。老師也談談自己的觀點。當然我們都不是李白,對夢境的理解也只能見仁見智,剛才同學說的都有道理。不過老師有一個問題,如果說夢是李白嚮往的理想境界,他為什麼最後會感到害怕呢?這不好解釋。所以,老師傾向於認為夢是李白短暫的宮廷生活的反映,因為李白對宮廷生活,就和對夢中的景象一樣,有著矛盾心理,他是既嚮往又厭煩。可以說,這首詩,是李白理想與現實碰撞而發出的耀眼的火花。
師:李白對宮廷生活本來是非常向往的,當他剛剛得知自己將要到皇宮去做翰林供奉的時候,他非常興奮,曾經寫下一句詩描寫當時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中哪些語句也表現了這種興奮、嚮往的心情?
生10:“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師:“一夜飛度”,心情多麼急切!李白就這樣興沖沖地趕來之後,發現這裡並不是想象中的仙境,這裡並不能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相反,這裡是燈紅酒綠,這裡是勾心鬥角,這裡讓人心驚膽戰:“熊咆……”
(生齊: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師:同學們,志向遠大、品行高潔的李白,能在這裡呆下嗎?
生齊:不能。
師:當然不能,那麼,李白怎樣做才能永遠留在朝廷?
生:需要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汙才能留在朝廷,但李白絕不會這樣做。
師:是的,李白只要稍稍低下他那高貴的頭,就可以留在朝廷。但李白雖然嚮往長安生活,他卻不會低頭。這個夢境,反映了李白一種矛盾心理。
(板書:矛盾心理)
第四遍誦讀:讀出情感
師:傲岸不屈的李白不願為名利失去人格,壓抑個性,丟掉自由!他蔑視權貴,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呼喊!李白就是李白,他憑著一根傲骨,為自己撐起了一片天空!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別》,不僅僅是一首詩,它是李白敲擊自己的錚錚傲骨發出來的金玉之音!老師本來給大家準備了名家的朗誦……
(投影:聽名家範讀,體味如何用誦讀來傳達詩歌中的情感,並嘗試有感情地背誦詩歌。)
但是講到這裡,老師突然有一種衝動,我想自己來朗誦這首詩歌,我的朗誦當然不如名家朗誦得好,也沒有準備配樂,但老師非常崇敬李白,我想用聲音表達對這位浪漫詩人的敬意。
(教師深情朗誦,掌聲)
師:謝謝!下請大家帶著感情再把詩歌讀一遍。
嘗試背誦
師:大家讀完了,請用一分鐘的時間默想一下還記得詩中的哪些句子。
師:我們嘗試背誦詩歌,背不熟的同學可以看一下課本。
(學生齊背,多數學生能夠背誦。)
師:同學們,時間過去了將近1300年,在這樣一個初春的上午,李白的這首詩又一次被我們吟誦。老師想,再過幾十年,也許我們會忘記今天這節課,會忘記今天在座的老師和同學,但是,我想,我們不會忘記李白鏗鏘有力的吶喊,不會忘記李白傲岸不屈的靈魂!也許,很多年後,當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還會想起這首詩,還會像今天一樣,大聲的吟誦這首詩!讓我們一起再背一遍最後一段,讓李白的呼告在我們心中迴響。
(學生齊讀。下課)
《夢遊天姥吟留別》說課稿 篇6
師:同學們都有過做夢的經歷,也有自己的夢想,今天讓我們一起追隨“詩仙”李白,看看卓然不群的他,會做什麼樣的夢。先請同學們告訴我,第一次看到《夢遊天姥吟留別》這個詩題的時候,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
生:李白可能在說夢裡的事情
師:還有什麼感覺?
生:我覺得是在說一些告別的事情。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因為詩題是“吟留別”,作詩說離別的事情,有點悲傷的意思。現實很殘酷。
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既然是作別,和誰告別呢?
生:東魯的朋友。
生:透過資料書我看到是從長安被撤職之後,也算是隨著自己的心情,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遊走。
師:也就是從京城被趕了出來,在東魯這個地方呆了一段時間,辭別朋友,寫了這首詩。
師:剛才這位同學給我們介紹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還有同學說既然是離別,肯定有點兒悲傷之意。還有問題嗎?
生:“天姥山”中的“姥”為什麼不讀lǎo
師:因為這裡是老婦人的意思,所以讀 mǔ。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把這首詩讀一讀,讀的時候把自己閱讀中的疑問待會提出來,我們交流。
(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
師:古人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看誰做智者,先來發問。
生:我感覺第二段和他被貶長安的.歷程有點相似,但我不知道從哪一部分開始他的感情發生了什麼變化?
師:誰能給他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生:從“列缺霹靂,丘巒崩摧”開始,他前面寫的是“迷花倚石忽已暝”,講的是對朝廷的依賴和喜歡,“忽已暝”寫的是喜歡上了朝廷。“熊咆龍吟殷”和“慄深林兮”,講的是打雷,大體就是他得罪了高力士,得罪了權貴,從“列缺霹靂”開始寫自己失寵了,從這開始就有一系列的轉變。
師:對這個問題誰還有補充?
生:他的解答我感覺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分得再細一點就更好了
生:我感覺應該是從“千巖萬轉路不定”開始轉變的,因為第一句是“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是寫被招入宮中愉快的心情,謝靈運的典故是寫他在宮中的成功經驗,到“空中聞天雞”,然後“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應該就是他對官場迷茫了。
生:他的解答比上一個更細一點,我還是比較喜歡這一個同學的解答。
師:我們一塊來把這一段理順一下,從剛開始,一直到哪個地方感覺這個景物還是比較美好的?
生齊答: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師:過渡句是哪一句?
生齊答:水澹澹兮生煙
師:剛才有位同學說,影射了他在朝廷做官的一種經歷,剛開始比較平靜,進入之後漸漸地過渡,最後陷入了一種迷局,甚至是一種很恐怖的境界。
生:“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這個“慄”和“驚”的意思是什麼?在這個句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生:“慄”是戰慄,“驚”是使動用法,使……驚的意思,在這裡的效果就是比較生動,“熊咆龍吟”,有點神叨叨的感覺
師:對,這兩個字都是使動用法。
(生齊讀)
生:“雲青青兮欲雨”中的“雨”字怎麼理解?
生:下雨了
生:“一夜飛度鏡湖月”中的“度”是通假字嗎?
生:我感覺不是,就是“度過”的意思。
生:我還有疑問,就是這首詩是什麼體裁?我看到既有六言,也有四言,到底是屬於絕句,還是律詩呢?
生:這是一首七言古詩,但是李白運用的非常靈活。
師:他覺得是一首七言古詩,全是七言的麼?
生:不是。
師:我們看一下詩題“夢遊天姥吟留別”這個吟本身就是一種文體,這個文體形式是比較自由的,長短可以結合,句式可以參差,類似於我們說的“賦”“引”這樣的文體,它不像格律詩形式那樣嚴謹,這樣靈活的句式,它有什麼表達效果?
生:我感覺更利於表達感情
師:對,抒發感情更自由一些。
生:我有疑問,開頭為什麼不直接寫天姥山,而寫瀛洲?
生:瀛洲是虛幻的一個世界,天姥山就是現實中存在的,由瀛洲引向天姥山就是由虛幻的世界引向現實的世界。
師:瀛洲是虛幻的一個世界,李白雖然喜歡神遊,但劉熙載對李白的詩有這樣一個評價:太白詩雖昇天浮雲,無所不至,然自不離本位。也就是說他雖然可以思接千載,遊歷萬仞,但畢竟還是一個很接地氣的人。所以他開頭先用虛無縹緲的瀛洲來做一個襯托,做一個鋪墊,來引出我們可以追求到的天姥山。
生:我有疑問,這首詩的題目叫做“夢遊天姥吟留別”,應該是一首離別詩,但是通篇我讀下來卻沒有感覺到李白一點點離別的愁緒,只讀到了壯美的景觀,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師:我也挺納悶的,這不是送別詩麼?怎麼沒有那種楊柳依依的送別之情呢?沒有那種“執手相看淚眼”的苦楚呢?
生:我感覺李白想出新意,完全突破了送別詩的老套,借送別表達不喜歡權貴的政治態度。
師:同桌之間相互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感覺這個問題是很有研究價值的。
(學生討論)
生:李白有自己的見解和風格,從景物描可以看出感情的變化,最後一段可以看出李白最後豁然開朗,這是李白真實的想法。我覺得我們要學習李白這種品格。
師:她的意思是:這篇文章是李白寫的,李白就可以不按套路出牌,就可以打破常規,就可以天馬行空,就可以自由馳騁,對嗎?其實,剛才那位同學說得很好,我們可以關注一下詩的最後一段。
生:最後他豁然開朗了。
師:豁然開朗,只是自己豁然開朗嗎?我還要告訴東魯的朋友們,雖然你們現在遠離京城,但是我們可以騎個小鹿,遊覽名山大川。這是不是對朋友的一種勸勉?這種勸勉沒有像《贈汪倫》那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但是這種含蓄的表達不是另一番滋味嗎?
師:剛才大家文字上的問題提得很少,我想考考你們文字上的問題。
(教師檢查學生字音、詞義)
師:找個同學讀一下這首詩。
(一生讀第一段)
師:你鼓掌鼓得最熱烈,而且心馳神往。告訴我理由?
生:他讀的好,比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他讀的抑揚頓挫。
師:那你試著抑揚頓挫得讀一下。
(一生讀)
師:哪一句他讀得很有氣勢?
生:“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師:這句讀得很好,我們一起讀一遍。
(生齊讀這一句)
(教師讀第二段)
師:我們一起讀最後一段。
(生齊讀)
師:聽得出來,大家在讀最後兩句的時候適當提高了音調,我感覺還不夠,我們試著把最後兩句再讀一遍,可以嗎?挺直腰板,抬起頭來。
(生再齊讀)
師:讀得還不夠。怎樣“開心顏”呢,我們讀完後大笑一聲行不行?
(生再讀,並開懷大笑)
師:剛才同學們笑的很開心,這首詩為什麼讓你笑得這麼開心?這首詩最打動你的是哪一點呢?
(小組討論)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一句最打動我。李白一生經歷坎坷,這句話道出了他對腐朽現實的憎恨與鄙視,決心到自由的天地中,所以後來他喊出這了高亢的絕音。怎麼能夠忍受屈辱去逢迎權貴,使我不開心呢。這句話抒發了李白對當時社會醜惡現實的憤怒和對權貴強烈的反抗。給這首詩的基調加增添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成分,也點明瞭主題。
生:我最感動的一句是:“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在這裡非常消極,有點逃避現實的感覺。
生:我覺得“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並不只是消極,在官場的周折還有一些汙穢的東西讓自己的心很累了,過去的事情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作者不再把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的那些東西放在心裡,這是一種釋然,不能說他是消極的。
生:我非常贊同剛才同學的觀點,反對消極的觀點。我最喜歡的一句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很開朗,在官場中不得意,就把自己的靈魂放縱于山水之間,有點像莊子的思想,但並不完全相同。
生:第二段寫了天姥山的壯闊,自己剛剛入朝時受到重用,對朝廷有所依賴,自己一直沉浸在這種表象的美好中,看不到一些汙穢和醜陋現象。
生: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這一句可以看出,李白像濯而不妖的青蓮,本來無意招惹權貴,但樹大招風、才高氣盛;“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耐你如何有才,也比不過宦官權貴的讒言和貴妃的悄悄話,他的“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還是難以實現。最後一段可以看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後不過是一場夢,世事是不可把握的,因此讀起來有些消極的情緒。“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心中的鬱悶之氣,這種不同流合汙的勇氣是最打動我的。
生:我覺得,李白的尋仙訪道是想逃避現實,這是消極的,但也表現了李白的可愛,這是李白最打動我的地方。“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飛度”寫出了他急切想去遊覽的心情;李白的影子真的照在湖裡了嗎?不一定;“送我至剡溪”表現了對心中世界的嚮往。因此我覺得李白很可愛。
生:剛才有同學把李白和莊子相比,我覺得他們差得很遠。試想,如果皇帝給李白官做,他還能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嗎?
(學生鼓掌)
生:我覺得沒有必要糾結這個問題,李白選擇的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你認為他是積極也好,消極也好,要有一種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所以我們要站在現代角度,你認為他是可愛的,他確實是不拘於世間的汙穢,不與官場同流合汙,你認為他是消極的,不願追求自己的夢想,去遊玩大好河山,這也是他的人生態度,我覺得最看重的是他的那種感覺。
師:我簡單總結一下同學們的意見。首先,從這首詩的風格來講,想象奇特,大膽的運用的了誇張的手法。他塑造的夢境,這就是從他頭腦中想象出來的,這就是浪漫主義詩作的兩大標誌:瑰麗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這兩者在這首詩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從詩歌的內容和感情上看,幾個同學產生了不同的一意見,誰說的有理呢?最後這位同學總結了要用辯證的手法看待問題,老師也贊成這種觀點,這就是個人的人生價值觀的不同。
師:下面請同學們用最喜歡的形式表達你的閱讀感受。
(一小組利用投影儀展示自己創作的詩歌)
師:你鼓掌最熱烈了,你認為好在哪裡?
生:人們一提到李白都稱讚他,但他說不喜歡他,談了自己的真實的感覺。如果學一首詩的話,肯定要把李白以前寫的詩都背一背不斷積累,他的好就好在把以前學的詩句都聯想起來,挺好的。
師:我覺得這個同學寫的最好的地方是把李白當成一個普通人來寫。既不那麼稱讚他,也不否定他,不遠不近,若隱若離,讓我想起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呀。
(一小組展示配畫詩)
生:李白是一個以豪邁浪漫著稱的詩人,我來解釋一下這兩句,李白初到京師時,他寫了一首《蜀道難》給賀知章看,賀知章很喜歡,解下身上所帶的金龜來換酒,與李白痛飲。我覺得李白的豪放和灑脫是我最喜歡的,所以我把這個寫了下來。
(學生鼓掌)
師:我想問一下,這幅畫是誰畫的?
生:這是我們組學美術的同學畫的,你知道嗎?這幅畫觸動我最深的是他的眼鏡,你告訴我們為什麼這麼畫?
生:畫的小
師:為什麼畫的這麼小?
生:小了聚光,聚銳氣。
(一小組展示作品)
生:這是昨天晚上一時興起,因為李白被稱為“詩仙”,所以他在我心中就是一隻仙鶴,圖中畫的鶴就是李白,下面這條河流,是他之前所棲息的生活環境——朝廷,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同僚嫉恨,在他得到了一番醒悟之後,選擇了去尋仙訪道,遊歷大唐江山,這棵樹上面畫的就是他遊歷的地方,這些山就是他遊歷的一些地點,他留下了一些名句,譬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等。
(學生鼓掌)
(一小組唱自編歌詞,自譜曲的歌《我們的李白》)
師:文學和音樂的完美結合。
生:我們給李白寫了一首小詩,“雲青青兮,夢吳越,飛度鏡湖;水澹澹兮,登青雲,御黃金印;心曳曳兮,世間樂,莫過如此;仕茫茫兮,何時還,且棄名祿。”
生:我們私下給李白頒了一個獎,這是頒獎詞,“你在月下獨酌,端起酒杯,對影成了三人。你在天姥夢遊,看海邊日出,留下綿綿不盡愁。你在桃花潭將要遠行,望見友人寫下了千古名篇,一身傲氣,驚世才華是你一派灑脫,寫盡情懷是你,最後你再月中隱去,輕輕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卻留下一整片天。”
(學生鼓掌)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上了一節很愉快的課,如果你是李白,你會這麼快樂嗎?也許會,也許不會。但不管怎樣我們能感受到就是李白那不屈的靈魂!所以,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麼挫折和困難,請記住李白說的話,什麼都不能阻止我開心顏和向前!謝謝同學們,下課!
《夢遊天姥吟留別》說課稿 篇7
一、匯入(並明確文體)
師: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曾學過李白的一首留別詩《贈汪倫》(全班齊背):“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表現了李白與汪倫的深厚情誼。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別詩。(板書課題、作者)
“吟”是樂府詩體的一種,屬古體詩,它的章節、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較自由。
二、誦讀並分析課文
(一)誦讀並分析①段
師 :齊讀①段並思考:既然題為“夢遊天姥”(在“夢遊天姥”四字下標示雙橫線), 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師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 還提到了五嶽、赤城和天台,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板書:緣由)
(二)誦讀並分析②段
師: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聽老師誦讀②段,並思考:或以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並用1—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邊分析邊板書)
月夜——剡溪清幽
白晝——山中壯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樂
師: 品味重點字詞:飛、送、殷、慄、驚等。
明確: “飛”“送”兩字先後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遊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殷”“慄”“驚”分別活用為動詞、使動、使動。
師: 請男生齊讀“洞中仙樂”部分,然後請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描繪。
參考: 電閃雷鳴,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風為駿馬,雲裡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著琴瑟啊鸞鳥駕著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也數不清,多麼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師: 自由熟讀“夢遊天姥”部分,力求背誦。
師: 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板書:夢醒) 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作者感嘆了些什麼呢?
(三)誦讀並分析③段
師: 請一位同學誦讀③段,其餘的同學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 “別君”二字照應題目“留別”(在“留別”二字下標示雙橫線)。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書: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汙濁的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我,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師: 作者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 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師: 此種理解不錯,還有沒有其他理解,允許百家爭鳴。不知同學們有沒有留意課後練習第三大題第三小題:詩人夢遊仙界,為什麼只寫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會呢?
明確: 老師可插入相關背景幫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濟世安邦的抱負,但他不屑於透過科舉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躍而成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擴大聲譽。天寶元年,經友人推薦,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已經42歲的李白以為大展抱負的機會來了,他也的確曾有過短暫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發現李隆基僅只把他當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詞人。同時李白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招致他們的排擠。甚至連玄宗也開始對他不滿,因而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為名,逐出京城。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李白親眼目睹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昏庸,宮廷生活的殘酷鬥爭。第二年,李白借離開東魯,南遊吳越之際,寫下了這首“留別”詩,誠摯地向親友們表明了自己蔑視權貴,傲岸不屈,與宮廷生活徹底絕裂的態度。
因而我們亦可以把作者的夢境理解為是對他一年前的宮廷生活的折射。從“一夜飛度鏡湖月”中我們彷彿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躍而為萬眾仰慕的卿相。而當他進入宮廷,卻發現他曾經熱切向往的上流社會原來並非那麼美好,從“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風雨欲來的描寫中,我們彷彿看到了宮廷生活的明爭暗鬥、冷酷無情和李白處境的孤危。雖然仙人們聚合的場面其樂融融,然而放浪不羈、桀驁不馴的李白卻無法與他們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寫到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詩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為上流社會的旁觀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時夢醒即表明了與這種生活的徹底絕裂。
總之,無論是把夢境理解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還是理解為作者摒棄的宮廷生活,他們所表現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三、遷移
師: 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同學們亦接觸不少李白的詩歌,請你任選一首,談一談李白詩歌的主要藝術特色,然後按自己的理解誦讀該詩。(幻燈螢幕上摘選的四首可供借鑑,亦可另行選擇。可以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先討論,然後再選派代表發言。)
幻燈出示:
秋浦歌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將進酒(節選)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討論、誦讀略)
四、返回課文
師: 經過同學們的評論和誦讀,我們明確了李白詩歌的主要藝術特色是:大膽的誇張、奇特的想象。(板書:大膽的誇張 奇特的想象)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課文,請你談一談“大膽的誇張”和“奇特的想象”具體體現在本文的哪些詩句上。(學生回答略)
師:下面請同學們放聲地自讀課文,要求透過你的朗誦、你的聲音來體現李白詩歌的特色。
(可在下課前2分鐘讓全班同學嘗試著齊聲背誦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