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後雨說課稿
飲湖上初晴後雨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飲湖上初晴後雨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飲湖上初晴後雨說課稿1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於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於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慾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於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設計理念】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3、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從與學生初次見面實際出發,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又為新課學習作好鋪墊。根據學生愛玩的心理特徵,創設情境,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容,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習熱情,實現自然過渡。
二、師生商討,激發動機,滲透學法,組織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學生學詩經驗,幫助學生歸納梳理學詩方法,科學組織劃分小組角色,營造組際競賽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組自己組,任務自己分,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保障。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實踐當中。實現了方法的鞏固,促進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師深入學習組中,及時瞭解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資訊,以便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程序或走向。
三、小組彙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彙報,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表達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透過多形式的讀書實踐,激發學生的想像,豐富學生的體驗,加深對詩句內容的感悟,
以讀促思,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受到美的薰陶。
五、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
透過小練筆《假如我能去西湖》,喚起學生的認知,提高語文素養。
飲湖上初晴後雨說課稿2
尊敬的領導、評委、老師們: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飲湖上初晴後雨》。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準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教學板書幾個方面進行解說。
一、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21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中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西湖,讚美西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學情分析
由於鄉村的學生沒見過西湖,所以教學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他們對計算機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慾。我讓他們上網查詢有關西湖的資料和圖片。為了能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我想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為學習詩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認識兩個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熟讀成誦。
3. 感悟詩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4. 學以致用,寫作訓練,培養語用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朗讀詩文,隨文識字。
2.教師範讀、引讀、帶讀,學生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開火車讀。
3.學生朗讀感悟,背誦積累。
4.結合文中的註釋,自己體會詩意,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寫一寫。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情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藉助多媒體課件展示畫面,指導學生觀察,邊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景象;透過朗讀,感知古詩的意思,解決重點。
難點:體會詩的意境美,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透過反覆吟誦,讀懂詩句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在讀背中,積累古詩,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與學法: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自學。教師示範引領、指導朗讀。
學生:自讀自悟、反覆讀,讀反覆,背誦積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難。
六、教學準備
西湖風景圖、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古詩內容和詩人的資料,蒐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七、課時安排
我用一課時完成。
八、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同學們,還記得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的一首詩《贈劉景文》嗎?誰能站起來大聲地背一遍呢?
(學生背誦交流,教師評定。)
2.誰還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
(學生回答:蘇軾。教師給與肯定、鼓勵。)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他寫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師板書課題。
引領學生讀題,解疑、點撥。
4.師簡介作者:蘇軾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下面就請同學們去讀讀蘇軾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體會作者的情懷,感受一下我國傳統文化古詩的魅力,感受古詩語言的精妙、簡約之美吧。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複習舊知的同時,很自然地進入新知的學習,找到新知和舊知的支點,達到學習的遷移。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為學習新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初讀古詩
1.要求學生自讀古詩,並隨文識字,解決字詞難題,讀通讀順。
(學生讀書,教師走進學生相機指導。)
2.出示課件:古詩文
(1)指名朗讀古詩,訓練學生朗讀,順便解決字詞難題。
(2).男女生開火車讀,小組開火車讀,訓練朗讀,指導朗讀。
(3).教師引讀,學生接讀。
(4).教師示範朗讀,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
(這樣的設計目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利用不同層次的朗讀和教師的示範朗讀,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古詩的節奏美、韻律美、意境美,從而感受詩歌的魅力。)
(三)、精讀古詩,品讀意境美,賞析佳句。
1.指名學生讀古詩文,其他同學思考:聽懂了什麼呢?這句話寫了什麼意思呢?
(學生交流,教師評點。)
2.讓學生自己結合課文註釋,自行解決詩文大意,先自己說,後和同桌交流,解決疑難。(培養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詩意,教師相機點撥。
4.訓練學生熟讀成誦(給足2分鐘時間),交流背誦訓練(達到當堂訓練、集體訓練)
這樣的環節設計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和語言概述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際能力和訓練記憶力,又達到集體訓練和當堂訓練的目的。)
(四)、美讀古詩,體會意境美、語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師再度示範讀,以有效指導朗讀。
(2)、學生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品,在品中讀,在讀中感悟詩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導學生的朗讀,增強讀的效果和能力。)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我們的大文豪、書畫家、詩人蘇軾,僅僅用了28個漢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兩種不同風格的美景描繪的淋漓盡致!這正體現了古詩的語言特點和語言的魅力——簡約精妙,同時字裡行間裡也流露出作者讚美西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也可見他的語言文字的運用和表達能力都是很強的。我們學習語言就是要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目的:課堂總結是想讓學生更加明白一節課學習的重難點,明確語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給學生內心的震撼,以此來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慾望。)
(六)、拓展昇華,學以致用。
同學們,請你們也拿起手中的筆,運用你們學過的語言,恰當地用上一些美詞美句,來描寫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兩種不同的美麗景象吧!要讓讀者一看、聽者一聽就能明白你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1.學生習作練筆。
2、交流習作,師生評定。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透過對比寫,讓學生明白對於同一種景物的描述,我們可以採用不同的寫法及表達方式,達到同構異想,找到知識的原點和支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寫作方法,積累表達方法。訓練語言的運用表達和實踐能力)
飲湖上初晴後雨說課稿3
內容與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的《古詩三首》中的兩首——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和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飲湖上初晴後雨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瀲灩晴方好, 畢竟西湖六月中,
山色空濛雨亦奇。 風光不與四時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 接天蓮葉無窮碧,
淡妝濃抹總相宜。 映日荷花別樣紅。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後抒發感受,第二首則相反,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然後寫景。兩首詩都是描寫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現詩人對西湖的熱愛與讚美。因此,定課題為《西湖組詩》。
課標要求: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薰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結合古詩這一獨特文學形式,教學中以學生誦讀為基本方法,做到以讀帶情,以讀悟情。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生字,正確讀寫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並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共六部分
一、匯入新課。由學生背誦《憶江南》《望天門山》等寫景的詩詞匯入新課,自然引也對西湖組詩的學習。由舊知過渡到新知,溫故知新,親切自然。
二、學習《飲湖上初晴後雨》
學生自讀——讀通詩句——根據註釋自學、初步理解詩意。然後師生交流,共同品讀,感悟。在品讀過程中從景和情兩方面來說。
1、在欣賞美景時,抓住“水光瀲灩”“山色空濛”兩詞,藉助畫面,及教師語言渲染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出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猶如一塊巨大的寶石,熠熠生輝。以及雨中西湖的朦朧、神秘。讓學生邊想象邊誦讀,從景中悟情。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學生帶進詩中描繪的意境之中。
2、由欣賞景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先讓學生談理解,然後教師補充“西子”與“西湖”的共同點: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頭;三是兩者都娥娜多姿、溫柔嬌美、天生麗質。近而讓學生品出詩人比擬精妙,品語言魅力,感受詩人把西湖比成中國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對西湖是多麼熱愛。並採取多種形式讀出這種感受。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依託詩文反覆品味語言,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在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韻律內涵。在讀中檢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板書:淡妝濃抹)並非是對西湖一時一景的描寫,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韻,進行的精煉概括,成了讚美西湖的巔峰之作。而學生此時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詩中對晴天、雨天的描寫上。只有學生感受西湖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這兩句詩。因此,在後面的教學中,隨著學生對西湖組詩的學習,逐步加深理解,感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魅力。
三、學習第二首。(出示詩)
西湖自古美名傳,無數文人都讚美過它,由此轉入對楊萬里的《曉出淨慈詩送林子方》的學習。
1、學生讀通詩句。
2、然後說說如果根據詩意畫一幅畫,你會用怎樣的色彩,畫成什麼樣。引導學生抓住“接天、無窮碧”想象荷葉之廣袤,視野之寬闊;抓住“映日、別樣紅”感受花之鮮豔,這是對學生進行說和想象的訓練點。比如:荷葉的描寫,由一片綠葉到一湖綠葉,直到水天相接處,藍天、碧葉、紅花相映成畫。讓學生在豐富想象中感受美,並用讀表現出來。六月西湖,碧葉紅花妝扮,濃妝豔抹,品湖之濃豔,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學習第二首,既是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四、拓展補充
古詩詞是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於課本、課堂學習的侷限。應藉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閱讀,我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及教材內容,最佳化課堂資源,擴充套件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我補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錢塘湖春行》。讓學生讀後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加深理解。
2、為全面感受西湖美,體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妙,再欣賞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書:秋、雪、冬)此時,學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陰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畫屏。(板書:皆成景、入畫屏)
五、賽詩會
舉行跨時空的賽詩會,教師語言鋪設情境,學生以不同詩人身份吟誦四首古詩,既激發學生誦讀興趣,深化對詩的感悟,又把同一題材的詩串在一起,便於記憶。
六、最後,以超市的形式出示作業,給學生選擇餘地,把課堂內容延伸到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