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教案範文(通用12篇)

《中國畫》教案範文(通用12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畫》教案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畫》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中國畫小果子是小學國畫教學課第三節,四年級兩節國畫課是指導學生認識中國畫工具,體會中國畫的筆墨趣味,熟悉中國畫基本的用筆、用墨的技巧。而此課是引導學生運用中國畫基本的用筆、用墨、用色技巧,進行簡單的造型表現。是第一堂國畫創作課。也是小學國畫學習的重要啟蒙課。學生因剛剛嘗試中國畫創作,中國畫工具的獨特性和技巧要求的熟練性都使學生初學創作的學生無所似從。如何激發學生自信,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開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力,是本課教學成功的關鍵。

  教學目標:

  1、鞏固、學習中國畫用筆、用墨、用色的基本技法。

  2、嘗試、探索中國畫小果子的表現技法。

  3、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造能力和對國畫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 大膽運用中國畫用筆、用墨、用色的方法,巧妙表現。

  教學難點:

  1、 小果子的水墨畫畫法。

  2、 小果子的組合變化及畫面構圖。

  說教法:

  本課的教法我有兩大突破:

  1、 中國畫小果子是一節典型的技法課,知識性強。多采用教師“傳”、學生“受”的 教學形式,力求技法傳授層次分明,深入淺出。該教法學生技法掌握紮實。但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產生依賴感,作品多臨摹或模仿教材或老師範畫,技法表現格式化,作品缺乏創造力。而此課教學我靈活運用嘗試教學法、發現教學法、自學法、研討法、小組學習法等,始終學生讓擔任探究者、創造者的角色,教師是學生攀登知識高峰的引路人。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都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其反對傳統教學機械地對知識做預先限定,讓學生被動地接受;主張要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基礎,同時又要給學生留下廣闊的建構空間,讓他們針對具體情境採取適當的策略。美術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創作,從而獲得美術創作的樂趣,這一步在技法型課中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最為困難的。

  讓學生親身參與活動的每個環節,並在每個環節中大顯身手,一展才能。這樣的體驗活動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動探索知識、掌握知識,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如:畫果籃常用的表現技法一般採用濃墨、幹畫法,以表現竹籃的質感。此課教學中我鼓勵學生不據一格,大膽進行不同的表現技法的探索,分組嘗試用幹、溼、濃、淡不同的筆墨方法來表現。不僅讓學生找到四年級筆墨趣味課的遊戲感,重拾自信,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作品大膽,富有表現力。

  2、 在教學步驟上我也進行了大膽嘗試。中國畫小果子的傳統畫法是先畫小果子,後畫果籃。因為國畫強調先畫主體物即小果子,後畫其他東西,以突出主體物。此課教學我大膽採用了先畫果籃,後畫小果子的繪畫步驟。因為對於初學國畫的小學生而言,構圖能力差,筆墨表現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學生用鉛筆打稿掌控不好筆墨最終效果,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而先畫果籃利於學生把握畫面的整體構圖,降低了這副畫的難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同時果籃的表現技法主要是上學期所學中國畫基本用筆、用墨技法的溫習和運用,而小果子的表現技法新、難度大。

  採用先畫果籃,後畫小果子的教學步驟,符合承前啟後,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同時美術新課程要求我們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觀念,立足於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組織教學活動,注重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內在的發展需求和美術教學相吻合,實現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的發展

  教學設計:

  一. 複習、匯入

  1、 因課時量的限制,我採用開門見山,提問匯入的方式。溫習上學期學習的中國畫用筆、用墨的方法。直接匯入課題:中國畫 小果子。

  二、引導果籃的用筆、用墨技巧

  1、 分析判斷: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學生範作《小果子》中果籃的用筆、用墨技巧。並透過Flash課件進行實時判斷。構建了一個師生平等、互動交流的平臺。

  2、 技法拓展:引導學生髮散思考是否還有其他表現技法?學生分組討論書中範圖它們的表現方法有何不同?這樣學生透過自究討論認識到水墨畫果籃或器皿的表現技法的靈活多變,可以大膽採用上學期所學的各種用筆、用墨技法來表現。

  3、 造型引導:老師出示各種造型的果籃和器皿,使學生直觀認識果籃或器皿造型的豐富性、變化性。鼓勵學生大膽設計造型獨特的果籃。

  4、 範畫總結:老師範畫一個造型別致、濃淡墨結合的果籃,強調水墨畫要點:意在筆先,下筆如神。

  5、 嘗試練習:學生分組嘗試練習,要求各組要嘗試用不同的筆墨表現方法,造型生動變化。老師巡迴輔導。

  6、 練習講評:評選出筆墨表現方法豐富、造型生動的小組。老師講評學生作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果籃太小,無法盛果子。用筆不自信修修補補等。

  三、引導小果子的墨色表現技巧:

  1、 學習畫法:課件演示小果子的畫法,讓學生體會學習。以兒歌的形式將繪畫步驟歸為四句畫:先用曙紅清水拌,筆尖顏料稍濃蘸。中鋒兩筆成果子,濃墨點臍再勾柄。使之與學生更貼近。

  2、 難點突破:學生學畫果子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填塗法”和“留白多”。針對難點我採用了老師範畫的形式。我畫了三顆果子:第一顆採用先勾線再填塗顏色的方法;第二顆果子按小果子畫法兩筆畫成,但因側鋒不夠果子中留白麵積太大:第三顆果子才按照正確的畫法完成。這樣學生透過比較直觀認識小果子的正確畫法,突破了難點。

  3、 技法拓展:老師提問除了小櫻桃外還有哪些小果子?學生回答。進而老師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課前準備的各種小果子,強調要抓住小果子的顏色和造型的特點。這時老師出示國畫顏料配色圖。讓學生思考葡萄、荔枝的顏色如何調配?荔枝的造型有什麼特點?該如何表現?學生自由發言。老師對學生回答不作評價,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找答案。

  4、 練習思考:學生分組做嘗試練習,要求每位學生畫二顆以上的小果子,一顆畫櫻桃,一顆畫其他水果。並思考有哪些方法使果子的色彩一筆之中產生色彩變化?

  5、 總結解疑:老師講評學生練習作業,學生談色彩嘗試體驗。

  老師總結使果子一筆之中產生色彩變化的方法:

  1、筆肚、筆尖的水分不同。

  2、筆尖加入少量淡墨。

  3、色彩調和變化。

  6、 組合構圖:果子的組合排列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之一。利用互動功能強大的Flash課件,我精心設計了一個拼擺遊戲。學生可以直觀認識小果子排列組合的方法。老師先選出五個大小、方向一致的荔枝整齊排列成一行,然後問學生美不美?直觀引導學生歸納分析出小果子組合要有大小、前後、疏密、高低、方向的變化。並請一位學生來重新將荔枝裝入果籃或桌子上。師生共同探討構圖方面還有什麼不完善的地方。這樣設疑——探討——實踐——歸納四個環節有效解決了構圖難點。

  四、作業練習、展評:

  1、 提出要求:老師歸納出本課的學習要點,明確指出作業要求

  2、 學生作業:老師巡迴指導,及時指導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3、 學生自評:學生作業展示,學生上臺談學習體驗,根據五點作業要求,學生自評。每個要求就是一顆星,學生自評達到了哪些作業要求,可以評出幾顆星。

  4、 老師總結:肯定學生在今天作業中能大膽表現,巧用中國畫用筆、用墨、用色的方法。並鼓勵學生在中國畫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探索,敢於創新,將中國國粹中國畫發揚光大。

  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直觀、清晰展現本課的教學設計的層次,重要的知識點、難點。而中國畫顏料配色圖不以課件的形式演示,而以掛圖的形式展示,便於學生隨時參考、運用。

  《中國畫》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民族文化國之瑰寶中國畫》出自人民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鑑賞模組第1課。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為介紹筆墨紙硯的特點,賞析不同發展階段和領域的中國畫作品,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的表現手法,使學生透過認識古代人民留下的繪畫作品,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學情分析

  只有瞭解學生,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傳到授業,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思維比較活躍,見解獨到,在學習中希望瞭解更多本質性的、美術理論方面的知識。但是容易受到已有經驗和思維的影響,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更多的採用教師引導法,鼓勵學生合理運用不同的美術鑑賞方法,聯絡生活實際、理解作品。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精心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筆墨紙硯的特點,掌握不同的表現手法,認識中國畫的藝術形式與審美特色,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

  過程與方法目標:賞析中國畫不同發展階段和領域的作品,掌握欣賞中國畫作品的方法,形成綜合審美感知體驗,促進審美活動個性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畫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體會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審美文化內涵,達成審美感情的昇華。

  四、教學重難點

  透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定,我的教學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我的教學重點是:深入理解中國畫要表達的意境,感受作品藝術內涵與審美特色。而理解中國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色則為難點。

  五、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教學目標,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講授法、展示法、情境教學法以及欣賞法,學法則為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筆墨紙硯、多媒體PPT課件等。

  七、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精心設計好的匯入,無疑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勝,使學生興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動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我將播放CCTV《水墨篇》的公益廣告,學生觀看,同時我會講述:這段影片將古代文明透過靈動的水墨與現代社會有機串聯,展現了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由此引出課題《民族文化國之瑰寶中國畫》。

  環節二:交流探討,直觀感知

  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在普通高中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將鑑賞與體驗、鑑賞與動手實踐相結合起來,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鑑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所以我將採用講授法和展示法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我國的繪畫為什麼被稱為“國畫”?你對中國畫了解多少?共同探討得出:中國畫將中國文化中的詩書畫印融會在一處,彰顯濃厚的文化底蘊,強調主觀精神與客觀世界的內外相融,自由抒發情懷,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畫的概念以及發展歷史,整體感知中國畫獨特魅力,培養學生自信心。

  基於對中國畫的整體感知,接下來我將展示文房四寶的實物,由於高中生能夠很好的知道這些工具材料,因此我主要從文房四寶的出產地和顏料上入手,引導學生了解“文房四寶”早期是以產於浙江湖州的湖筆、產於安徽涇縣的宣紙、產於安徽的徽墨、產於廣東高要的端硯最為出名,而中國顏料又分為礦物質色和植物色,取之自然,所以古人的繪畫得以保持千年不變。這個環節的設定使學生深入瞭解到中國畫工具材料筆墨紙硯的特點,豐富自身的審美情趣。

  環節三:賞析作品,形式分析

  而後,我將展示《潑墨仙人圖》,師生共同思考:潑墨仙人圖這幅作品的人物形象有什麼特點?學生思考回答,老師進行總結: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強調造型傳神。從而讓學生對中國畫形成綜合審美感知體驗。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瞭解《潑墨仙人圖》我會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這幅作品運用了哪些獨特的表現手法?還知道哪些表現手法?學生思考回答後,老師進行總結分析得出:中國畫的表現手法有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以及潑墨、潑彩技法等。引導學生體會用筆墨表現形象的方法,豐富自身內涵。最後,我會展示王冕的《墨梅圖》,引導學生觀賞,並思考:這幅作品傳達了什麼樣的情感?學生思考,教師總結得出:畫家以淡墨畫梅花,凸顯了高潔的文人情懷,同時也道出了畫家豁達的內心。而後繼續提問:畫家在畫作上題詩想要表達什麼?為什麼會出現詩文相結合的狀態?學生合作探究,相互討論,教師總結:宋元以後,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形式逐漸形成,也使得中國畫的文化氣息越發濃重,體現了古人追求文人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從而得出中國畫是透過筆墨、詩書畫印、傳神的表現手段來進行創作的。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中國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

  環節四:自主探究,總結領悟

  最後,我設定了學以致用,比較鑑賞的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故此將透過多媒體展示兩幅作品: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與《墨葡萄圖》,引導學生比較兩幅作品在題材、畫法、內容、墨色與筆法上的不同,深層次的感受兩幅作品的藝術內涵與審美特色。從而使學生了解這兩幅作品的藝術特點,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信心。

  環節五:總結評述,拓展延伸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以回顧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從國畫工具材料、表現手法、欣賞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和梳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

  最後,鼓勵學生課後選擇自己喜歡的中國古代繪畫作品,欣賞評述,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八、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中國畫》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出自人民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鑑賞模組第1課。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為介紹筆、墨、紙、硯的特點,透過賞析不同發展階段和領域的中國畫作品,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的表現手法。使學生認識到古代人民留下的璀璨藝術遺存,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學情分析

  教學必須符合學生的天性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我將學生的情況分析如下: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思維比較活躍,見解獨到,同時觀察能力與感知能力增強,在學習中希望瞭解更多本質性的、美術理論方面的知識。能夠全面深入的瞭解事物的細節,並能用較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但是並非發展的盡善盡美。因此本課在教學設計上會更多的採用教師引導,然後拋磚引玉的方式展開,鼓勵學生合理運用不同的美術鑑賞方法,聯絡生活實際理解作品。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分析以及學情的理解,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筆、墨、紙、硯的特點,掌握不同的表現手法,認識中國畫的藝術形式與審美特色,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

  過程與方法:賞析中國畫不同發展階段和領域的作品,掌握欣賞中國畫作品的方法,形成綜合審美感知體驗,促進審美活動個性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中國畫作品的欣賞與評述中,感受畫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體會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和審美文化內涵,陶冶愛國主義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達成審美情感的昇華。

  四、教學重難點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本節課的重點是:深入理解中國畫要表達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藝術內涵與審美特色。

  難點則是:如何將教材內容有機地轉化為學生的興趣,著重理解中國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色。

  五、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直觀演示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欣賞法、聯想法、交流合作討論法等。

  六、教學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筆、墨、紙、硯、多媒體、圖片等。

  七、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為此我將展示:CCTV《水墨篇》的公益廣告,學生觀看,同時我會講述:古代文明透過靈動的水墨與現代社會有機串聯,很好的詮釋了“從無形到有形,從有界到無疆”的哲學神韻,展現了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由此引出課題《民族文化國之瑰寶-中國畫》。

  環節二:交流探討,直觀感知

  (一)整體感知國畫獨特魅力

  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在普通高中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將鑑賞與體驗、鑑賞與動手實踐結合起來,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美術鑑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所以我將採用講授法與展示法將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我國的繪畫為什麼被稱為“國畫”?對中國畫了解多少?為什麼畢加索說“在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呢?學生回答,我講授:中國畫將中國文化中的詩、書、畫、印融會在一處,彰顯濃厚的文化底蘊。造型講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主觀精神與客觀世界的內外相融,自由抒發胸臆,寄託高尚的精神,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畫的概念及其發展歷史,加深對國畫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信心。

  (二)感知文房四寶

  基於對中國畫的整體感知,接下來我將繼續展示“文房四寶”的實物,引導學生運用多思維視角去思考以下問題:這些繪畫工具是畫哪類繪畫形式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國畫顏料有怎樣的特點?學生從工具特性方面思考回答,我會進行補充,引導學生了解“文房四寶”是泛指中國書法繪畫常用的工具材料,早期是以產於浙江湖州的湖筆、產於安徽涇縣(唐朝時屬宣州)的宣紙、產於安徽的徽墨、產於廣東高要端溪的端硯最為著名,而中國畫顏料又分為礦物質色與植物色,取之自然。從而引導學生深入瞭解筆、墨、紙、硯的特點,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

  環節三:賞析作品,形式分析

  (一)氣韻生動

  而後,展示《潑墨仙人圖》,師生共同賞析思考:潑墨仙人圖這幅作品的人物形象有什麼特點?學生思考回答,教師補充總結:畫面描繪了一位仙人袒胸露懷,寬衣大肚,步履蹣跚,憨態可掬,小眼醉意朦朧,彷彿看透世間一切,嘴角邊露出一絲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頑皮可愛又莫測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脫俗又滿帶幽默詼諧的形象活靈活現。讓學生感知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強調造型傳神、氣韻生動,形成綜合的審美感知體驗。

  (二)筆法與墨法

  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瞭解《潑墨仙人圖》,我會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這幅作品運用了哪些獨特的表現手段?還知道哪些表現手段加已說明。學生思考回答後,教師結合作品講解:《潑墨仙人圖》運用了沒骨的表現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的,畫面墨色淋漓,筆筆酣暢,呈現出一種新穎又獨特的面貌。除此之外中國畫的表現手段還有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以及潑墨、潑彩技法等。引導學生體會用筆墨表現形象的方法,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

  (三)詩書畫印

  最後,我會展示王冕的《墨梅圖》,引導學生觀賞,並思考:王冕的題詩抒發了什麼情感?學生思考,教師總結講述:畫家以淡墨畫梅花,不求人讚美色澤豔麗,只求把高潔的清香流滿人間的文人情懷。同時將墨梅圖襯托得高雅無比,也道出了畫家清高豁達的內心,給觀賞者以高雅的審美趣味和精神享受。而後繼續提問畫家在畫作題詩是想要表達什麼?體現出古人什麼樣的美學追求?學生合作探究,尋找答案。教師總結:宋元以後,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形式逐漸形成,也使得中國畫的文化氣息越發濃重,體現了古人追求文人畫強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從而使學生感受中國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色。

  環節四:自主探究,總結領悟

  教育家弗賴登塔說過:“學習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實現再創造”。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多媒體展示兩幅作品: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與《墨葡萄圖》,引導學生比較兩幅作品在題材、畫法、內容、墨色與筆法上的不同,深層次的感受兩幅作品的藝術內涵與審美特色。學生對比回答。

  我做最後總結:引導學生了解,《富春山居圖》畫面以水墨或淺絳作畫,淡墨幹皴,富於變化。畫家沒有過多細微描繪物象表面,而是著重把握山水的整體風貌。而《墨葡萄圖》水墨大寫意,純以水墨寫葡萄,以飽含水分的潑墨寫意法點畫葡萄枝葉。筆墨酣暢,佈局奇特,茂葉以大塊水墨點成,信筆揮灑,任乎性情,意趣橫生,風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從而使學生了解這兩幅作品的藝術特色,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信心。

  環節五:總結評述,拓展延伸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以回顧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從國畫工具材料、表現手段、賞析方法進行歸納和梳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

  最後,鼓勵學生課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中國古代繪畫作品,欣賞與評述,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中國畫》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參照大師的作品,臨摹大師的筆墨技法,仿畫一幅以蔬菜為題的中國畫。

  2、透過欣賞,使學生認識畫、書、詩、印是中國畫獨特的形式。

  三、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畫、書、詩、印是中國畫獨特的形式。

  四、教學難點:

  學習中國畫的基本筆墨技法和用水用墨的方法。

  五、教學教具:

  幻燈、圖片、毛筆、墨汁、生宣紙、調色碟。

  六、教學過程:

  一、欣賞:

  以齊白石的《白菜辣椒》為重點,指導學生欣賞水墨寫意國畫。先介紹中國畫的藝術特徵,分析筆墨技法,講解畫面佈局,然後說明在哪一部分使用中鋒、側鋒筆法,以及如何用水、用墨。欣賞時,結合上一節基本技法練習入教材分析進行。

  二、教師示範以青菜為題材作水墨畫的作畫步驟。

  (教師邊講邊示範):

  1、先想好畫什麼,畫面怎樣安排,然後用指甲輕輕刮出大體輪廓。初學者可用鉛筆、炭素鉛筆或森炭條起稿。

  2、中鋒蘸淡墨勾出菜幫,先從中間一塊著手。

  3、用大筆的筆鋒蘸淡墨後,再用筆尖蘸濃墨,以側鋒法畫出葉子,筆可在紙上略作滾動,落筆要生動,大膽肯定,注意墨團要有大小濃淡的變化。

  4、趁葉子未乾,用濃墨畫出葉脈,注意不要太溼。

  5、中鋒蘸濃墨(稍幹),較快地畫出根部,落筆時也往下按,然後向外撇出,如有些飛白效果,更為理想。

  6、在適當的地方題字和蓋印。作品完成。

  三、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可選擇大師作品中的主要物體,重新組織畫面,下筆前要先想好用筆方法:水墨應如何調合?濃的還是淡的?運筆採用鍘鋒還是中鋒?運筆方向如何確定?總之應“意在筆先”。

  練習時,教師要特意說明,練習水墨畫法,因經驗不足,往往要畫上好幾次才能畫好一幅畫,效果也不一定令人滿意,只有多練習,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四、講評:

  選擇優秀的學生作業與大師的作品比較,找出差距,明確努力方向。

  七、板書:

  中國畫——青菜

  一、複習上節課的用筆用墨及用水的基本技法。

  二、繪畫方法:

  八、後記:

  學生對運用中國畫的基本技法繪製蔬菜掌握不夠好,特別是課室的衛生沒有注意。

  《中國畫》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進一步鞏固中國畫技法,中國畫 蔬果透過學習中國畫 蔬果。

  重點難點:

  如何用筆用墨才能使畫面更具情趣中國畫 蔬果。

  教學準備:

  課件、中國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複習已學內容,強呼叫筆用墨方法.

  二:構思引導

  1:生活中常見的蔬果有哪些?打算畫幾樣?

  2:怎麼樣畫出白菜蘿蔔、西紅柿、黃瓜、梨等?

  3:怎麼樣安排畫面?中國畫 蔬果

  三:教師示範

  以白菜為例。先用課件中國畫 蔬果分析白菜的形象特徵,再講用筆用墨方法。

  中白雲筆調淡墨,墨中水分不宜多。

  先畫菜幫和菜根,勾畫線條手靈活。

  大提鬥筆濃墨浸,自上而下側鋒行,

  水分多來葉兒嫩,一筆下去深淺分。

  白幫綠葉大白菜,畫葉毛筆用大楷。

  墨色中間稍加深,浸透顏色添葉脈。

  為使畫面不單調,可新增蘿蔔、香菇等,但必須注意畫面上的蔬果有大小之分、蔬密之分、濃淡之分等。

  三:創作練習

  鼓勵學生大膽用筆用墨和用色

  四:作業講評,小結下課。

  五、教學後記

  《中國畫》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中國畫山花的表現方法畫山花。

  2.進一步提高學生學好中國傳統繪畫的興趣,中國畫山花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筆、墨的運用。中國畫山花

  教學準備:中國畫工具材料,課件中國畫山花。

  教學過程:

  一、欣賞引入(課件)板書課題中國畫山花。

  二、分析用筆用墨,學習中國畫山花的畫法

  1.開啟教材第35頁,指導學生欣賞其範作《山花》,分析山花的用筆、用墨、用色方法。

  2.構思:意在筆先,下筆不改。

  3、構圖

  三、示範山花畫法。

  1、花瓣——朱碟、側鋒;

  2、枝———淡墨、中鋒;

  3、葉———花青加淡墨、側鋒;

  4、花蕊——濃墨點

  5、葉筋——濃墨中鋒勾。

  四、指導學生創作。

  作業要求:大膽構思,大膽下筆。把花和葉組合起來,畫一副山花圖。

  五、展示總結。

  《中國畫》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畫與油畫的各自特點。

  2、感受中國畫的藝術境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中國畫與油畫的各自特點。

  教學難點:

  感受中國畫的藝術境界,掌握欣賞中國畫藝術的基本方法。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展示作品,激發興趣。)

  把已準備好的油畫作品和中國畫作品展示給學生欣賞,並讓學生們對比區分,找出這兩幅畫面中不同的地方。

  二、透過欣賞比較,瞭解油畫與中國畫的特點。

  (一)西方油畫花卉作品與中國花卉作品的比較

  1、欣賞西方油畫花卉作品

  (1)義大利卡拉瓦喬《水果籃》

  (2)北歐丟勒《野兔》

  2、欣賞中國花卉作品

  明代徐渭的兩幅作品《魚蟹圖》

  (二)西方油畫人物作品與中國人物作品的比較

  1、欣賞西方油畫人物作品

  (1)十七世紀西班牙宮廷畫家委拉斯貴支《教皇英諾森十世》

  (2)義大利卡拉瓦喬《女占卜者》

  (3)十七世紀荷蘭畫家倫勃朗《戴金盔的人》

  2、欣賞中國人物作品

  (1)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圖》

  (2)《對話的人》

  (三)油畫與中國畫的特點

  西方油畫最突出的特點是求真寫實,追求真實地表現事物的形貌色彩。

  中國畫最突出的特點是追求真實地表達人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中國畫的藝術境界

  (一)中國畫的藝術境界:追求筆墨韻味與情感思想合二為一

  1、“以形寫神”的重要理論

  2、推動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兩位關鍵人物:蘇軾和倪瓚

  (二)中國畫藝術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追求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思想情感

  1、南宋梁楷《潑墨仙人圖》

  2、南宋梁楷《布袋和尚圖》

  3、南宋鄭思肖《蘭花圖》

  四、總結延伸

  《中國畫》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透過欣賞,瞭解熱帶魚的各種形態和豐富的色彩。

  2.嘗試用手掌印、棉籤添畫的'方法表現熱帶魚,進一步瞭解宣紙的吸水性。

  3.注意不弄髒衣物,養成良好的作畫習慣。

  活動準備

  1.課件:有關熱帶魚的錄影或圖片。

  2.國畫顏料、圖畫紙、宣紙、棉籤、排筆等。

  活動過程

  1.播放熱帶魚課件,引導幼兒重點觀察熱帶魚的形狀和色彩。

  教師:你看到熱帶魚了嗎?它是什麼樣子的?身上有哪些漂亮的顏色?

  2.師幼共同討論熱帶魚的畫法。

  (1)幼兒比較圖畫紙與宣紙的不同,進一步瞭解宣紙的吸水性。

  ①教師:今天我們要用宣紙作畫。你們看看宣紙和圖畫紙有什麼不一樣?

  ②師幼共同實驗:用蘸水的排筆分別在圖畫紙和宣紙上按住不動,數5下後看變化,瞭解宣紙的吸水性特徵。

  (2)幼兒嘗試用手掌印出熱帶魚。

  ①教師邊念兒歌邊在宣紙上印出手印,並用棉籤添畫上眼睛,引起幼兒的印畫興趣。

  教師念兒歌:小手小手真能幹,顏料盤裡蘸一蘸,按一按,變出小魚真好玩!

  ②師幼共同討論:哪裡像熱帶魚的尾巴?哪裡像魚鰭?哪裡像熱帶魚的頭?

  (3)根據幼兒的意願,教師用棉籤添畫出愛跳舞的水草。

  3.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l)幼兒邊念兒歌邊印畫,教師啟發幼兒用單手印出不同方向的熱帶魚,並用棉籤添畫上眼睛。

  (2)教師巡迴指導,觀察幼兒在印畫活動中的情緒體驗。

  4.集體欣賞評價,結束活動。

  (l)教師:你最喜歡哪條小魚?你覺得它在於什麼?

  (2)教師:看一看哪些小朋友畫完後身上最乾淨?

  《中國畫》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欣賞各種花瓶的造型、色彩與花紋,大膽設計自己喜歡的花瓶。

  2、能遷移已有經驗,運用勾線法、平塗法等方法畫出花瓶。

  活動準備

  1、課件:不同造型、色彩與花紋的花瓶圖片多幅。

  2、國畫工具材料。

  活動過程

  1、教師播放課件,引導幼兒欣賞、感受各種花瓶的不同特點。

  (1)充分欣賞與表達。

  幼兒欣賞課件中多幅不同的花瓶圖片,與同伴自由交流。

  (2)、歸納花瓶的特點。

  教師:這些花瓶有哪些形狀?它們的花紋圖案是什麼樣的?

  教師:這些花瓶有方的,有圓的;有的花瓶脖子長長的,有的短短的;有的有耳朵,有的沒有;有的是瓶身上有一幅畫;有的整個花瓶都是用不同的線條裝飾的,有的是用不同的圖形來裝飾的,有的是用不同的色塊組合起來裝飾的。

  2、引導幼兒構思自己想畫的花瓶,並簡單討論畫法。

  (1)教師:如果讓你來設計一個花瓶,你想設計成什麼樣的?怎麼畫呢?(幼兒兩兩討論)

  (2)基本畫法:先用小勾線筆勾畫出花瓶的形狀輪廓,或者用中號筆的筆尖蘸濃墨來勾畫,注意水分要少。輪廓畫好以後可新增上自己喜歡的花紋或圖案。

  3、幼兒創作,集體交流、。

  教師:誰來介紹一下你設計的花瓶?為什麼要這樣設計?你是怎麼畫的?

  ●應側重於設計意圖以及有關毛筆水分的控制

  《中國畫》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學習畫樹的畫法學習,對以前學過的筆墨表現方法進行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樹幹和樹葉的基本畫法

  難點:由筆墨變化畫出不同形狀的樹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作品和教師範畫、畫繪畫工具

  教學步驟:

  一:課件欣賞揭題

  二:講解示範

  1:瞭解樹的結構

  樹是由樹根、樹幹、小枝、樹葉組成。畫理一般從上往下畫,先畫樹幹和主枝,再添畫小枝,最後畫樹葉。

  2:示範畫畫樹的畫法

  (1)課件分析用筆用墨方法

  (2)畫樹幹:畫幹宜用中鋒,以使其樹幹圓勁有力,用逆鋒又可表現老樹蒼勁的質感運筆注意頓挫轉折。

  對於不同的質的樹幹,可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表現。

  (3)畫樹葉:表現不同的樹有不同的點葉法,教師示範胡椒點、介字點、平頭點等點葉法。,點葉法不外乎圓、尖、橫、直。

  (4)提醒學生注意:樹葉的點畫,都要有墨色變化,無論哪種樹葉形,都要圍繞著主枝一團團、一組組、一叢叢來畫,要有整體感又要生動而有變化。

  三:學生練習和體驗

  不要拘泥於樹形,在宣紙上反覆用乾溼濃淡筆墨表現各種樹形。

  四:優秀作業展示,

  畫藝術源遠流長,畫樹技法多樣,今天我們學習畫樹的基本步驟和方法,以後可利用業餘時間多練習和體驗,老師相信每個同學都會有進步。

  《中國畫》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鞏固樹和山石的畫法

  2、學會將樹和山石的畫法融於畫面中,提高畫面的組織能力。

  3、感受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

  鞏固畫樹和山石的畫法

  難點:

  將樹和山石以及其他景物恰當地組織於同一畫面上。

  教學準備:

  課件、中國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請兩位同學上臺表演山石和樹木的畫法

  2、其它同學在臺下練習,然後講評表演作品,先請學生評,再由耆現點評。

  二、新授

  山石和樹木息息相關。禿山不美,山、樹同在,可顯出山的生機,也可顯出樹的秀美,同時又可顯出山的雄偉。

  1、課件欣賞範畫《白雲生處國旗飄》,分析其筆用墨和用以方法

  2、看本地山水風景錄影,引導學生拓展思路,尋找自己將要描繪的小景記憶

  3、學生思考,再談構思,教師點評。

  三、學生練習,教師行間指導

  四、展示優秀作品,學生談感受,教師小結。

  《中國畫》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識:簡單瞭解貓頭鷹的習性及形象特點,學習中國畫濃淡不同的墨色,中、側鋒不同的用筆等筆墨語言,以及畫面的聚散和貓頭鷹的畫法。

  技能:能用濃淡乾溼墨色,中鋒、側鋒用筆方法,嘗試表現寫意貓頭鷹。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探究、體驗,示範等過程,進一步瞭解中國畫的筆墨特點,體驗不同濃淡的墨色都有乾溼變化,表現寫意貓頭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驗中國畫的筆情墨趣,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感悟繪畫與生活的關係。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初步學習乾溼不同的墨色,中鋒、側鋒不同的用筆等中國水墨畫語言,表現貓頭鷹的形象特徵。

  2.教學難點

  乾溼墨色的運用。

  教學準備

  教學用具:教材、課件、生宣紙、毛筆、調色盤、墨汁、顏料。?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學生精彩兩分鐘展示:學生上前來展示自己的寫意作品。充分讓學生大膽地來展示自己的才藝。

  講授新知:

  筆墨熱身運動:

  大家拿起筆自由的在紙上畫出一些線條,隨意的加水加墨。

  找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提問你是如何畫出這種深淺變化的墨色?引導學生回答墨的乾溼、濃淡的變化。然後出示老師的示範。板書展示乾溼。

  本練習從焦濃重淡清的墨色依次進行乾溼筆的繪畫練習,一方面快速讓學生回憶濃淡墨,一方面練習幹筆的畫法。

  今天這節課,咱們就用這些變幻的墨色學習中國畫——學畫貓頭鷹(出示課題)

  貓頭鷹的分析: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貓頭鷹的短片,影片中貓頭鷹有哪些特點。

  2.引起學習興趣和簡單的知識瞭解。請一位同學說說貓頭鷹哪個特點最吸引你?感受貓頭鷹的外形特點:貓的頭,鷹的身體。眼睛長在臉上,羽毛蓬鬆,

  圓形的眼睛,三角形的嘴,橢圓形的頭部和身體,還長著一對鋒利的爪子

  3.小結:貓頭鷹是人類的好朋友,它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貓頭鷹在中國就有三十多種。一隻貓頭鷹在一個夏天就能捉近千隻老鼠,因此有“森林衛士”之稱。

  4.對貓頭鷹的結構分析,請學生集體回答身體這些部分可以概括成什麼幾何形體?三角形的頭部,橢圓的身體,羽毛蓬鬆。你會突出表現貓頭鷹的哪幾個部分?圓形的眼睛長在臉上,三角形的嘴,還長著一對鋒利的爪子。

  (三)教師示範學生感悟

  (1)剛才我們已經學習了貓頭鷹的特點及結構,接下來請看老師的演示。

  (2)引導學生理解用筆、用墨,以及水分的掌握和貓頭鷹外形的表現。

  教師在演示面部時將加入示範貓頭鷹不同的眼睛神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高興的眼神、生氣的眼神,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並且按照步驟強調幹溼筆和中鋒側峰的用法。

  (3)深度思考怎樣表現貓頭鷹的動態,怎樣畫使畫面更有情趣?

  (4)適當新增環境(樹葉、葉等),構成完整的畫面,告訴學生在畫面完成之後要給作品起個名字,再提款、蓋章後才是一幅完整的中國畫作品。

  三、欣賞書中學生作品,

  你最欣賞哪幅作品,為什麼?啟發學生創作富有趣味的貓頭鷹作品

  四、欣賞小畫家們的作品

  1.看學生作品思路影片,通過了解其它學生的創作思路,可以激發課堂中學生的想象力。

  2.張貼一些學生作品,強調背景的變化多樣,注意繪畫時的故事情節及聯想。

  五、藝術實踐體驗感受

  1.作業要求:

  (1)用寫意的技法畫一幅貓頭鷹。

  (2)注意墨色幹、溼變化和情境的創設。

  2.教師指導:學生實踐,教師巡視輔導。

  六、展示與評價

  (一)請學生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自己的進步在哪裡,還存在的問題

  自評:自己的進步和收穫

  他評:找別人的優點,交流一下各自的收穫

  七、課後拓展

  1.課件欣賞圖片:生活中哪裡還有萌萌的貓頭鷹。

  2.教師總結: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希望大家對國畫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願你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擁抱大自然熱愛我們的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