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圖的判讀說課稿2篇

地形圖的判讀說課稿2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形圖的判讀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形圖的判讀說課稿1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為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地形圖的判讀》。下面我就從教材和學情分析、教法選用、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予以說明。

  一、說教材

  1、地位及作用。

  《地形圖的判讀》是在學習了地圖三要素後遇到的最現實的問題: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勢,豐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現在一張平面地圖上。這也就涉及到本節內容中等高線知識。從而使學生具備了較系統的基礎地理知識為以後學習地形,等值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奠定基礎。本節教材內容簡略,可塑性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思維。概念多、難度大、大多數知識都是學生未接觸的,這樣安排有利於把問題充分解決。課堂上,給學生應有的思維、參與、當堂消化知識的時間和空間。

  2、學情分析:

  初一新生對新課程總是好奇的,依據其心理年齡特點,具有模仿性強,注意力在20—25分鐘集中,感性思維強的優勢。但其空間想象剛起步,學習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維和分析問題不夠精確。基於以上分析,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底和坡度陡緩;學會繪製等高線的方法;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谷、山脊等地形形態。

  (2)過程與方法:閱讀“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等高線示意,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形態示意”三圖,學生繪製等高線。

  (3)情感與態度: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培植科學探究意識和方法,培養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

  4、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等高線形態與坡度陡緩、五種山地形態的關係。

  (2)難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尤其山谷與山脊,學生易混淆。

  5、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動手操作法,問題探究法,比較法,講練結合法。

  二、說教法選用

  1、“海拔和相對高度”。在原圖上增加水深200米的某處,結合學生已學的數學有理數知識,講解負海拔。這樣就彌補了教材對海拔不完整的交代,又呼應了等深線概念。最後提問:為什麼西藏人說喜馬拉雅山的高度為4000多米,而我們卻說喜馬拉雅山的高度為8844.43米?體現了”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的理念,也體現出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等高線。繪完等高線後重疊成山地模型。用小刀削出一個斷崖(經過兩個斷面,兩個斷面就是兩條等高線),再繪製一張有陡崖的等高線地形圖。這樣直觀展現陡崖處的等高線形態,更好的理解陡崖處等高線的形態特徵。

  三、說學法讀圖分析,動手繪製等高線,對照山地模型和五種山地地形形態,比照素描圖與相應的等高線形態,比較和歸納“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線形態的特徵,問題探究,講練結合等。這些都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又是自我破解難點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課件出示中國地形圖,中國有最高的珠穆朗瑪峰(8844.43米),又有最低的吐魯番盆地(—150)米,如何把這些高低起伏的地勢、多樣的地貌地勢表現在這張地形圖中呢?設定懸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新授海拔和相對高度

  (1)學生讀圖(課件出示課本圖2.10海拔和相對高度,原圖中增加水深200米的某處)

  (2)教師講解概念:乙處海拔,甲對於乙處的相對高度,丙處的負海拔。(水深)

  (3)問題

  ①凌雲山的海拔為米;

  ②凌雲山相對於丙處的相對高度為米;

  ③為什麼西藏人說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為4000多米,而我們卻說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為8844.43米?等高線地形圖

  (1)讀圖並繪製等高線:再繪製一張有陡崖的等高線。

  (2)問題探究:等高線的特點,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陡緩的關係。

  (3)等高線上判讀五種山地形態,比較和歸納出五種等高線形態的特徵,尤其是“山谷和山脊”。

  三、課堂練習

  課件出示: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的資訊。

  四、小結與作業

  本課的知識點,做基礎訓練上的部分題目。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地形圖的判讀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地位及作用。

  《地形圖的判讀》是在學習了地圖三要素後遇到的.最現實的問題: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勢,豐富多彩的地貌完美地表現在一張平面地圖上。這也就涉及到本節內容中等高線知識。從而使學生具備了較系統的基礎地理知識為以後學習地形,等值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奠定基礎。

  本節教材內容簡略,可塑性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本節課概念多、難度大、大多數知識都是學生未接觸的,課堂上,給學生應有的思維、參與、當堂消化知識的時間和空間。

  2、學情分析:

  初一新生對新課程總是好奇的,依據其心理年齡特點,具有模仿性強,活潑好動,注意力在20—25分鐘集中,感性思維強的優勢。但其空間想象剛起步,學習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維和分析問題不夠精確。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底和坡度陡緩;瞭解繪製等高線的方法;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谷、山脊等地形形態。

  (2)過程與方法: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出遇到的地理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閱讀“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等高線示意,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形態示意”三圖;動手製作山體模型;學生繪製等高線。

  (3)情感與態度: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培植科學探究意識和方法,培養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

  4、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等高線形態與坡度陡緩、識別山體部位。

  (2)難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山谷、山脊、山峰、陡崖、鞍部等。尤其山谷與山脊,學生易混淆。估算海拔。

  5、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演示法,動手操作法,問題探究法,比較法,講練結合法。

  二、說教法選用

  1、“海拔和相對高度”。透過提問:為什麼樓房河人說西岱頂的高度為800多米?而我們卻說西岱頂的高度為1544米?從一座山為什麼有兩個不同的高度?體現了“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的理念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問題探究法)(讀圖分析法)

  2、等高線。由海拔引出等高線,透過視屏(演示法)讓學生體會等高線製作過程及原理,繪完等高線後重疊成山地模型。並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動手製作山體模型,來增強學生對等高線地形圖的認識(動手操作法)。

  3、判讀坡度的陡緩與估算海拔。

  透過(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4、識別山體部位。

  多媒體演示以及山體模型(演示),經過(講練結合法)完成目標。

  三、說學法

  讀圖分析,動手根據等高線製作山體模型,對照山地模型和五種山地地形形態,比較和歸納“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線形態的特徵,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識別坡度的陡緩,問題探究,講練結合等。這些都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又是自我破解難點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匯入: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我們家鄉著名景點西岱頂去旅遊(播放西岱頂自認風光影片)。剛才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西岱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起伏狀態呢?那麼,我們又怎樣把這高低起伏的狀態在平面圖上反應出來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課件出示想一想,七年級劉濤同學從老師那裡知道西岱頂的主峰是1544米。可是劉濤暑假和同學到西岱頂去旅遊,樓房河小學的袁寧卻告訴他,在他們那裡看到的西岱頂主峰只有800多米。這下劉濤就不明白了:同樣是一座山,為什麼有兩個不同的高度?你能不能幫助劉濤解答這個問題?設定懸疑,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海拔和相對高度

  (1)學生讀圖分析比較海拔與相對高度的不同(課件出示課本圖1。34地面高度的計算)

  (2)教師講解概念。

  (3)迴歸解決生活地理問題:西岱頂的兩個高度分別是什麼高度?

  三、等高線地形圖

  根據海拔承轉到等高線地形圖

  (1)演示等高線地形圖製作動畫,由學生總結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原理以及什麼是等高線。並由此引出等深線和等高距的概念。

  (2)動手根據等高線地形圖製作山體模型。

  (3)問題探究:

  估算海拔,講授估算海拔的方法;計算相對高度。

  透過選擇容易上山的路線認識等高線的特點,等高線的疏密與坡度陡緩的關係。

  在山體模型上指認山體部位的基礎上,利用等高線地形圖判讀五種山地形態,比較和歸納出五種等高線形態的特徵,尤其是“山谷和山脊”。

  四、課堂練習課件出示: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的資訊。

  五、小結與作業小結由學生談收穫(更容易反饋學習資訊),作業由學生自行設計(不同層次有不同要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