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 用水測量時間說課稿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 用水測量時間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 用水測量時間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用水測量時間》是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時間單元第三課。在前兩課,學生感受了時間存在及流逝,瞭解了一些時鐘發明之前的計時方法。這課也是《我的水鍾》這一課的前期準備,旨在激發興趣,奠定理論基礎。
說重點與難點:本課教學重點與難點我定位在滴漏實驗,因為這個實驗是學生理解怎樣用流水來製作成計時工具,瞭解水鐘的製作原理,即孔的大小(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對流速影響的重要基礎。
說學情:本課教學的物件是經歷了兩年多科學探究學習的五年級學生,經歷過一系列與水有關的探究活動。從三年級到五年級上冊,本套教材涉及有關水的活動多達21個。學生已經瞭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質,認識了溶解、折射等現象,知道了物體沉浮與液體的關係、水對生物的意義等。從探究技能上看,學生已學會了量筒的使用,進行過多次小組合作學習,經歷過多次控制變數的對比實驗,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說教學過程:
今天我上課的教案預設是第四次試教後的一份教案。資料中有我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教案預設,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前後兩次的預設有著很大的差別。之所以要把兩次不同的教案同時放入資料夾中,我的想法是想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磨課的過程。這兩份教案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此先謝過屠老師、郭秀中老師、王平中老師和周春建老師,謝謝你們在我磨課的過程中給予我的幫助。
今天上課我採用第四稿的預設。不是說這樣的預設有多麼的出彩,只不過這樣的預設真正地體現了“用教材教”的教學理念。下面我就來說一說這節課的預設流程。
本課我採用複習匯入,組織學生說說古人的一些計時方法,一來複習之前所學過的一些內容,二來為本課的學習拋磚引玉。當學生說到用水來計時的時候,我就出示一個古代水鐘的圖片,讓他們透過初步觀察,對水鍾是如何計時的進行猜測。這時候的猜測允許學生盡情發揮,我並不把正確的答案公佈出來。學生的猜測越多越雜,就說明學生的前概念中對水鐘的相關知識是模糊的。這樣一來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從而揭示這節課的研究主題“用水測量時間”。
在前幾次的試教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如何從認識水鍾型別過渡到滴漏實驗。3次試教過程中的過渡都不是很自然。第四稿中的設計我把教材上的`內容進行了修改。教材上是先組織學生認識洩水型水鍾和受水型水鍾,然後再進行滴漏實驗。今天我將試著先組織學生進行滴漏實驗,也就是“測量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時間”。測量完組織討論實驗資料:三次測量100毫升水為什麼時間不一樣?學生會順其自然地想到誤差造成的。那麼,如果不考慮實驗中的誤差,同一個水鍾在相同條件下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時間是一樣的,從而引出洩水型水鍾。
之後我將組織學生去比較不同小組間的實驗資料,會發現不同的小組測量100毫升水的時間會不一樣。然後帶著學生們去尋找導致水流速度不一樣的原因。學生們會很快地說出“孔的大小”。說到這,我會選擇兩個孔的大小差不多的小組進行比較,學生會發現影響水流速度的因素不是孔的大小,然後會繼續尋找原因。此時的他們可能不會想到“水位的高低”影響著水流的速度,最多可能會說到“水的多少”。此時,我安排了一個演示實驗(教材是安排測量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水流完的時間):從300毫升水中流出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時間。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得出在孔的大小相同,同樣測量流出100毫升水所需的時間不一樣的原因在於水位的高低不一樣,從而知道水鍾裡的水在流出來的時候是“先快後慢”的。然後在指導學生如果給洩水型水鍾畫上時間刻度線該怎麼畫,應該是上疏下密。
洩水型水鐘的問題解決之後,我又被丟擲新的問題:洩水型水鍾由於水流速度不均勻,在製作時難度很大,你有沒有辦法讓水鍾裡的水均勻的流下來?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尋找保持水流均勻的方法,從而認識受水型水鍾。
到這裡,可以說這節課的新授內容已經完成,最後以平時評價中所用的學分卡為獎勵,要求學生製作一個計時一分鐘的水鍾,以此激發學生的製作興趣,給他們提供一個學以致用的機會,使課堂向課外延伸成為可能,也為下一課製作水鍾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