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高一資訊科技說課稿

浙教版高一資訊科技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浙教版高一資訊科技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浙教版高一資訊科技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資訊科技第一冊第一章《資訊與資訊科技》第一節的內容,屬於教材的開卷篇。主要介紹了資訊的定義及其特徵,本節課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後續章節的學習,關係到學生對高中資訊科技課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能夠列舉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資訊,感受資訊的豐富多彩性;理解資訊的一般特徵包括普遍性、載體依附性、價值的相對性、時效性、共享性、可偽性,並能舉例說明;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透過直接觀察法獲取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過程、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資訊和資訊科技解決的問題,能透過問題分析確定資訊需求。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理解資訊科技對日常生活和學習、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激發對資訊科技強烈的求知慾,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資訊科技、參與資訊活動的態度。

  三、教學重點、難點:

  1、資訊與人類社會到底是什麼關係?

  2、資訊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四、教學方法:

  1、教法:《資訊及其特徵》這一節的教學內容,基本上是知識與概念的介紹,沒有技能方面的教學內容,讓人覺得內容抽象、乏味、枯燥。如果採用講授法進行概念的簡單闡述,學生會覺得的課堂沉悶,沒有情趣。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節課中,適當增加了學生感興趣的案例,綜合採取了講授法、小組探究法、問答法、現場試驗法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本節課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一體,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的熱情。

  2、學法:本節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教學過程:

  1、情景模擬,激情匯入

  教師活動:

  用投影顯示“某海軍陸戰隊在原始森林進行為時一個月左右的生存實驗,具體要求如下:第一,每個隊員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隨身只能帶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過二公斤;第二,隊員都是由飛機空降到半徑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帶,要求在一個月時間內從森林裡走出來。問題:“隊員帶哪三件物品合適?請三名同學自由組合成探究小組,在2分鐘內給出一個可能的答案”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然後抽選三個小組進行課堂提問。

  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問答進行分析,最後得出一個較為理想的答案:鋼刀、火石、指南針。

  經過討論分析後,學生初步得出人類要在世界上生存與發展要獲取物質、能量、資訊三大要素。對於物質跟能量學生能理解,但是對於資訊與人類的關係,學生很難就此理解較深,下面的實驗在保證了物理與能量的同時,缺乏資訊將會怎樣?

  2、循序漸進,趁熱打鐵,推出“感覺剝奪實驗”。

  教師活動:用投影顯示感覺剝奪實驗的前部分,由學生猜測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猜測感覺剝奪實驗結果。

  教師活動:由感覺剝奪實驗與原始森林生存實驗,給出結論:資訊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與基本需求。

  3、透過啟發學生講解學習與生活中接觸的資訊案例,避開資訊定義的漩渦。

  教師由雅典奧運會大家在家裡可以看雅典奧運會現場匯入資訊的普遍性,然後把資訊案例分為學校組、醫院組、交通組、天氣組、表情與心理、環境衛生與家庭文化組等6組,要求學生參加其中一個小組,進行資訊案例的總結歸納,並由小組發言,充分進行資訊共享。教師最後歸納總結:資訊無時不在,無處不有。

  4、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資訊經典案例中學習資訊的一般特徵。按照認知規律,資訊的特徵按照價值性、價值的相對性、時效性、共享性、載體的依附性、可偽性的順序進行教學。

  教師活動:用投影顯示“朝鮮戰爭與蘭德諮詢公司故事。朝鮮戰爭前,蘭德公司向美國國防部推銷一份秘密報告,其主題詞只有7個字,要價150萬美元。美國國防部認為是敲詐,不予理睬,結果"在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進行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戰爭結束之後,國防部才想起那份報告,要來一看,追悔莫急。問題:那7個字是什麼?”

  學生活動:三個學生進行回答。

  教師活動:給出答案:“中國將出兵朝鮮”。由此故事引出資訊的價值性。

  教師活動:投影顯示“電影《烈火中永生》中的一段情節。許雲峰到沙平書店後,見書店多了一張床鋪,問陳松林,知道書店新收了店員鄭克昌,又發現鄭表現異常,經常很晚才歸,當晚來電話說11點才能回店,許馬上意識到鄭氏特務,書店已經暴露,並決定立即撤離書店。陳松林意識不快,但接收決定,莆志高將信將疑,不聽忠告,結果被捕,最後叛變。提問:為什麼同樣的資訊,三個人利用的程度不一樣,結局也不一樣?”

  學生活動:充分討論,分別回答。

  教師活動:資訊只有被利用才有價值,同一個資訊,不同的使用者由於其自身素質、修養、能力以及所處的環境不同,會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推匯出資訊價值的相對性

  透過資訊的價值性及其相對性教學激發學生對資訊科技強烈的學習興趣。

  教師活動:《廈門晚報》2000—07—26報道,肖先生說,昨天上午8點多,他撥通訊息臺9816893168,鍵入准考證號和考生號後,聽到的提示音是:要查考生成績請按1,要查錄取分數線請按2。肖先生查出廈門一中畢業的女兒文科成績是603分,接著他按2鍵,聽到文科本科錄取分數線是630分。肖先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讓女兒再來撥、聽一遍,女兒聽後,泣不成聲。肖先生覺得資訊臺聲音不夠清楚,且不相信有這麼高的分數線,便讓女兒向同學打聽。其中一同學也撥了兩次資訊臺,反饋說,按資訊臺2鍵播出的是1998年的錄取分數線。肖先生再撥了幾次,才聽清播出的確是1998年的資訊,但他手頭一本高招辦出版的書中,清楚地寫明1998年文科本科錄取分數線是600分!也就是說,這是一條錯誤的過時資訊!”。要求學生小組根據此案例再舉一個發生在身邊的因為使用了過時資訊而導致事情失敗或者帶來一定損失的案例。

  學生很快講解了很多生活、學習中的案例,如“根據書面通知去參加一個活動,結果空等一小時,因為活動臨時變更地點,而最新的電話通知因沒帶手機而沒有接到”、“父親去某城市開車迷路,因為使用了舊地圖”等等。此案例不僅讓學生對資訊的時效性特徵有一個很深刻的理解,並且培養了學生科學評價資訊的態度,同時為後續章節《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的第四環節“評價資訊”打好基礎。

  學生活動:根據課本圖1—1快速獲取校運會資訊,然後回答教師問題。

  教師活動:總結資訊的時效性。

  教師活動:透過投影演示。把朝鮮戰爭與蘭德諮詢公司故事的檔案分別複製到磁碟、優盤、行動硬碟,不同目的盤給不同的學生。

  學生活動:三個學生分別開啟檔案,發現朝鮮戰爭與蘭德諮詢公司故事的內容一樣,這點跟一個蘋果讓三個人吃的結果完全不一樣,並延伸出肖伯納的“蘋果與思想論”。

  教師活動:總結資訊的共享性,並說明美國資訊產業佔國民經濟的40%,就因為資訊科技產品投入少、產出多、效益高,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資訊與物質、能量不同的特性———共享性。

  教師活動:透過影片展示臺展示事先透過A4紙打印出來的.朝鮮戰爭與蘭德諮詢公司故事,再結合剛才講解資訊的共享性時三個學生分別使用磁碟、優盤、行動硬碟承載資訊,充分說明資訊的載體依附性。並且總結:資訊是有價值的,並且具有時效性,但是任何資訊不可能獨立存在,必須依附於一定的載體。

  5、拓展訓練:教師用投影顯示諸葛亮“空城計”,請學生思考資訊還具有什麼特徵?

  學生活動:小組探究,回答問題。

  教師活動:點評答案,提出資訊的可偽性特徵。

  6、 總結歸納,佈置課外作業。

  1)P4(1);

  2)P5(2);

  3)查閱相應資料,請嘗試理解資訊的一到兩種定義;

  4)請查閱資料,舉例說明資訊的價值性、價值的相對性、時效性、可偽性特徵。

  六、教學反思:

  透過實踐,我認為它有如下幾個優勢:

  一、透過生動、有趣的案例,為學生展示了魅力無窮的資訊世界;

  二、教學過程帶領學生進行分析推理,豐富了課程內涵,體現了課改精神,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學生上完本課後,對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有一個全新的感覺,興趣非常的濃厚。

浙教版高一資訊科技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題目是《資訊與資訊科技》,它是浙教版高一《資訊科技》教材,第一章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講了資訊、資訊處理過程;認識計算機及因特網的作用。本節課內容理論知識比較強,知識點比較多,內容較散,看似簡單,每一部分只是點到為止,目的是讓學生對資訊與資訊科技有一點了解,使用學生認識到學習資訊科技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由於教材已使作用多年,有些新內容沒有,所以上課時,要注意擴充套件。

  二、說教學目標

  本章的主要內容有:

  1、知識目標:

  ⑴、理解資訊的含義。

  ⑵、掌握資訊處理過程。

  ⑶、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及計算機系統的基礎知識。

  ⑷、知道計算機和網路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影響。

  ⑸、區分資訊和資訊載體。

  三、說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1、重點:資訊的處理過程,資訊科技的基本概念,計算機系統及工作原理,因特網的地位與作用。

  2、難點:對“資訊”及“計算機工作原理”的理解,因特網的作用。

  3、突破方法:師生討論,上機操作。

  4、能力目標:

  ⑴、透過對“資訊”概念的理解及對“計算機和網路的認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學會思考。

  ⑵、透過觀察計算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⑶、透過學習資訊處理過程知識,培養學生對資訊及獲取、分析、處理、傳遞和應用資訊的意識。

  3、情感目標:

  透過學生上網,小組合作,互幫互學,培養學生團體合作,互相幫助的精神,及動手能力。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

  4、體驗目標:

  讓學生上網看一看,網路上到底有些什麼,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重要性。

  四、說學生

  高一新生的來源各團場初級中學,有部分同學,對計算機並不陌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都學過一些,對計算機有了一定認識,還有多數同學,由於受教學條件的限制,家庭環境,升學壓力的影響,對計算機瞭解真是太少了,甚至有的學生從沒見過真正的計算機,這是我親耳聽學生說的,並且其它老師也聽學生這樣說過。而高中資訊科技的第一章又都是理論內容,

  五、說教法

  對理論知識,通常的教法是教師講學生聽,然後再做練習達到鞏固的目的。對這部分內容教師如果不考慮學生情況,一直講下去,基礎好學生覺得沒意思不願聽,基礎差的學生又覺得聽不懂,怎樣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對這節課感興趣,怎樣調動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是本節課教學設計的一個難點。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安排的。

  1、第一節課就安排學生到機房上,滿足一部分學生沒見過電腦的好奇心。縮短了他們與計算機之間的距離。

  2、用前言的第一句話匯入新課,提出本節的教學大任務和小任務。體現資訊科技教學的任務驅動法。

  3、接下來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找出本節課的知識點及課本中沒有新內容,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4、教師就每一個知識點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與思考,師生再共同歸納總結。這樣各種情況的學生都會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中,發揮各自的長處。

  5、最後還有時間讓學生上網。教師點撥,小組協作完成上網,瀏覽資訊,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