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合集5篇

精選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合集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設計理念

  《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新課程提倡教師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並充分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實現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地服務於學生。

  二、說教材

  《節日禮物》,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從三個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和在實際生活中有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經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在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觀察物體的具體活動中,判斷觀察物件畫面所發生的相應變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節內容包括由低到高觀察同一物體和由遠到近觀察同一物體,學生掌握這些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推理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根據提供的情境圖,想象、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物體的範圍變化。

  (2)過程與方法:①引導學生透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體會並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合作交流能力;

  ②讓學生經歷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過程,發展學生的運動智慧、空間想象智慧;

  ③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營造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培養其積極的樂學態度;

  ②透過合作交流,養成互助合作的習慣,培養團隊協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透過觀察畫面,判斷觀察者從高到低不同的觀察位置所觀察的物件在其視覺中對應的範圍。

  教學難點:

  如何根據圖片判斷觀察位置,以及判斷所觀察的物件在其視覺中對應的範圍。

  重難點突破:

  仔細觀察、大膽猜想是判斷所觀察的物件在其視覺中對應的範圍的突破口。

  三、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以活動促發展,我採用自主體驗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透過仔細觀察、合理猜想、小組討論等活動,自主進行體驗、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我 主要採用:

  1、情境教學法

  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快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課始的故事匯入、課中新知識學習的情境創設等,把學生領入樂學的氛圍之中。

  2、操作法

  利用學生自己,讓學生動一動,說一說,動腦、動口,調動他們喜學、愛學、樂學的情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數學學習的活動中,自主進行體驗、探究。

  3、觀察討論法

  透過讓學生獨立觀察、猜想、小組討論等,體驗、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物體的範圍變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4、練習法

  葉聖陶先生說:凡能力總要在實踐中得到鍛鍊。所以,在自主體驗、探究、學習新知識後,就要透過一些有層次、生活化、形式多樣的練習,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真正內化,形成技能技巧。

  四、說教學流程

  教學是透過兩個活動完成的。

  活動一:由低到高觀察物體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首先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模擬數學情境,透過數學活動的手段,從中幫助學生真正去發現、感悟、理解、解決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數學問題,

  對於書本中的主題圖,很多學生難以理解,這時我就讓學生親身體驗。同學們,老師想考考你們的眼力,請你們從三個不同的位置觀察自己的課桌,好嗎?請看(課件)要求:①蹲著觀察;②眼睛與桌面在一條直線上觀察;③站著觀察。觀看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同學們,你所看到的物體畫面有什麼不同呢?說得對,由低到高來觀察物體,由於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體畫面的範圍也不一樣。

  這時我把書中的主題圖《節日禮物》改成練習,出示課題節日禮物,同時這時出示課件,同時讓學生思考:小狗貝貝從蹲在地上到最後爬上桌子,它觀察禮物的位置有什麼變化?觀察的物件又有什麼變化呢?這時學生就能在剛剛親身活動的基礎上看到東西的變化很快的判斷出他們觀看時所處的位置,觀察位置由低到高,觀察物件的範圍逐漸擴大。(板書低到高範圍擴大) 那麼大家在生活中你有碰到過這樣的事嗎?能舉一個例子嗎?誰來說一說,前後左右可以交流一下。你們說的都很好。透過說一說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活動二:由遠到近觀察物體的不同

  對於設計由遠到近觀看物體教學時,因為學生在課前的準備過程中透過觀察學校內的景物,使學生對於從遠到近觀察物體和從近到遠觀察物體有了感性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進行說說生活中碰到這樣的情況時,從近到遠觀察物體你發現有什麼變化呢?對,站得遠,看到的範圍大;站得近,看到的範圍小,但是清楚。(板書遠到近範圍縮小)。接著我不作較多的講解,直接進行了練習,課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樹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動態畫面。途中標出A、B兩點,再出示兩幅圖和問題: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中,哪幅是在A點處看到的,哪幅是在B點處看到的?大家先獨立完成,再將你的想法小組內說一說,進一步鞏固了遠近觀看的規律。然後再次請同學們分組從教室的.最後面、中間及講臺上這三個地點來觀察黑板,再次體驗遠、近觀察物體的不同。從而驗證了剛才交流中發現的規律。貼近了生活實際,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絡,數學確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實際應用、拓展延伸:

  1、基本練習。

  2、拓展練習。

  3、生活延伸, 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是57頁的畫面(課件顯示),同學們請先觀察然後在書上分別畫出小明站在A、B位置時所看到的樹的範圍。能完成嗎?好開始。

  (這時學生分組活動,學生有困難時,我呢作適當的巡視指導。)

  透過有層次、生活化、形式多樣的練習,不僅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還受到了為人處世的思想教育。

  五、說板書設計

  節日禮物

  觀察位置 觀察物件

  低 高 範圍擴大

  遠 近 範圍縮小

  簡練的文字起到了提綱挈領、突出重點的作用,使學生看到板書就可以一目瞭然地回顧本節所學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三課時,本單元教學方程的知識,是在四年級(下冊)“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編排的。為了使學生體會方程是擁有平衡的內在相等關係的等式,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產生學習方程的慾望,教材設定了多方面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這些具體的情境中獲取資訊,發現等量關係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述,然後嘗試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個相等關係。教材非常重視對相等關係的挖掘和描述,為後面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理解方程的含義。

  2、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係。而情感態度價值觀靠教師情感和教師的一舉一動進行滲透,一般不作為教學目標向學生展示。但由於自己教師語言少,所以滲透的不是很好。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方程的含義。能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係。

  二、說學法

  先學、後教、檢測,檢測中發現錯誤,要及時更正,但在這一環節中,不是教師更正,而是學生自我進行更正,也就是“兵教兵”,所以,在檢測的時候,我先叫的是不好的學生,不好的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出現了錯誤,讓好學生去幫助,這樣,好學生又更進一步的掌握了知識,

  三、說教法

  本節課,我主要是讓學生看課本中的內容,“看圖看文——結合圖找相等關係——列方程——總結等式的特點”每一步都讓學生自主去完成,。

  四、說教學環節

  第一步: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第二步:出示自學指導,認真看課本p88的內容,看圖、看文字

  (根據下列提示:1、天平保持平衡,說明了什麼?2、x+5=10,x+5、10、”=”各表示什麼意思?3、結合圖1,從圖2、圖3中找出相等關係)

  思考:等式有什麼特點?

  第三步:先學

  1、看一看。

  (認真看課本p88的內容,看圖、看文字。)

  2、做一做。

  (請名一板演,其餘練習本完成。)

  第四步:後教。

  1、更正。

  2、討論(議一議)。

  ⑴評議對錯。

  ⑵評議板書。

  ⑶小結等式的特點?

  3、加強訓練。

  第五步:全課小結。

  第六步:當堂完成作業。

  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能力水平有限,而且有是第一次用這種模式上課,所以在課堂組織上出現很多不足,敬請各位同行能批評指正,你們認真的點評將會促進一個年輕教師長足的進步。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三位數乘兩位數》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筆算。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有利於學生完整地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併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打好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計算教學都是從簡單到複雜螺旋上升的,最基礎的計算原理和方法支援了這樣的發展提高。本節課的教學以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為背景,透過探索卡通人物的秘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透過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動腦,動眼,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學例題時,讓學生嘗試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鼓勵學生自己算。學生已經能筆算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與三位數乘一位數相比,三位數乘兩位數需要多乘一步,並把兩次的部分積相加。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計算知識和經驗,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體會計算時的相同點,促進認知同化,完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獲得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的計算問題的體會,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說重點難點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的重點為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難點為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時的進位。

  五、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複習匯入

  1、回顧上一節所學的內容。

  2、小黑板出示口算題: 23×20= 42×30=

  3、課件接著出示估算題:

  23×19=42×29=

  23×21=42×31=

  4、筆算下面各題。

  1643 3 8 65

  ×21 ×15×4 4×34

  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同時請四位學生上臺板演,講評時請同學們說說計算步驟和要點。

  5、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最後把兩次乘的結果相加。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李叔叔從某城市乘火車去北京用了12小時,火車1小時約行145千米。該城市到北京大約有多少千米?

  2、要求學生認真審題,弄清題意,明確已知條件和問題。

  3、列式:145×12=

  4、計算過程。

  (1)估算。

  教師:請大家估一估145×12的大致範圍。

  估算一:把145看成150

  150×10得1500

  150×2得300

  1500 300=1800

  因為145<150所以結果應比1800米少一些。

  估算二:把12看成10。

  145×10=1450

  12>10,所以結果應比1450米大。

  (2)筆算。

  教師:你們已經學過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現在請你們嘗試列豎式計算145×12。

  ①學生獨立嘗試筆算,教師巡視課堂,看看他們每一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②反饋計算結果,要求學生回答:

  先算什麼?(先算145×2)

  再算什麼?(再算145×10)

  最後算什麼?(2個145與10個145的和)

  板書:145×12=__千米

  14 5

  × 1 2

  29 0

  1 45

  1 74 0

  注意什麼。(兩部分的相同數位要對齊)

  ③說一說,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與步驟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有什麼區別和聯絡。(我們發現三位數乘兩位數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它們都是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④對照自己的估算結果,算一算估算值與準確值的誤差,是否是合乎實際,以提高學生估算的真確性。

  (3)用計算器計算。讓學生用計算器算一算145×12,然後再和筆算結果對照、檢驗筆算結果是否正確。

  (4)總結: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時,先用兩位數的個位乘三位數,再用兩位數的十位乘三位數,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結果相加。

  (這一環節,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然後全班交流,進而探討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演算法。在這一過程中,我先是先是讓學生估算,再讓他們筆算,最後用計算器檢驗,這樣,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既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三)、鞏固練習

  1、課本49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完成後,可以用計算器自行檢驗。

  2、練習七第3題。

  164×32=54×145= 254×36=

  217×83=43×139= 328×25=

  提示學生:怎樣列豎式可使計算方便些?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對比的基礎上反思,明白在列豎式時,上面一行寫三位數,下面一行寫兩位數,這樣計算比較方便。同時提醒學生書寫要工整,數位要對齊,計算要仔細。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學會了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其方法就是: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積的末尾和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我相信,在我的教育教學 理念和方法的指導下,我所教出來的學生會更有知識、更有智慧、人格更健全,謝謝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商》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七冊中的內容,這是一節新授課。

  “商不變的規律”是一個新概念,被除數和除數必須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才能不變,這是一種函式思想,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這個規律不但是被除數,除數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簡便運算的根據,也是以後學習小學除法的依據,也有助於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向學生初步滲透函式的思想。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課本之前已經掌握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法則以及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這些都為本課題的學習提供了知識鋪墊和思想孕伏。

  三、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理解、掌握商不變的性質,知道在商不變的性質中“同時擴大”,“同時縮小”,“相同倍數”等詞語的含義。

  2、 技能目標:會用商不變的性質,對除法進行簡便運算。

  3、 情感目標:培養學習抽象概括能力,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並且透過課上的小組討論,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髮現並掌握商不變的性質,其中對商不變性質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

  五、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教法和學法體現以下特點:

  1、 以學生為主體:透過觀察比較、討論、分析和概括等活動,讓學生自己去總結規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既激發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 以練習為主線:透過多層次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識內化,構建完善的認識結構。

  一、說教學過程

  1、 創造情景,引起興趣

  教學開始,演示一幅自願者訓練的場面。接著匯出福娃給自願者小李等人分可樂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給他6甁讓他們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決定給他們60甁讓他們30人分,因小李太貪心,福娃最後改成給他們600甁,讓他們300人分。最後兩人都笑了。

  問題提出:誰是聰明的一笑?為什麼?

  [奧運會是一件大事,學生雖小但他們也一定關注這個國家大事。從他們關心的事匯入新課,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而且這樣也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利用此情景,讓學生動腦動手,親自發現被除數和除數變了,而商沒有變這一事實。“這是怎麼回事呢?商在什麼情況下不變呢?”這些問題自然的痛入他們的腦中,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1、 突破重點,探索新知

  1) 對6%3=60%30=600%300=2三個式子比較,分析得出被除數、除數同時乘10,商不變。分頁標題#e#

  2) 突破乘10的特例,透過對下表的觀察得出: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第四單元觀察物體“我說你搭”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我說你搭是在學生學習並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位置關係的基礎上安排的。透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而且又為以後學習有關幾何圖形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說教材重點和難點。

  1、正確辨認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2、根據空間想象能力準確把指令轉化成立體圖形。

  二、說教學目標

  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搭立體圖形的操作過程,體會必須根據立體圖形的正面、上面和側面(左面或右面)的形狀特徵,才能確定所搭的立體圖形。結合搭立體圖形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搭立體圖形某一面(如正面)的形狀,所搭的立體圖形是不唯一的。

  2、在搭立體圖形和觀察立體圖形的活動中,逐步發展空間觀念以及觀察和操作能力。

  3、讓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同學之間合作的習慣。。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四年級學生心理、認知規律等特點,本節課準備主要採用觀察法和動手法進行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說教具準備

  根據教學需要,本節課要準備的教具:多媒體、學具:每個同學準備3個正方體。

  學生在根據指令搭物體時,是透過指令想象物體可能的形狀,並根據指令進行逐個排除,最終搭出對方所描述的立體圖形。這種集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於一體的具體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還發展了他們的空間想象、合情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

  上課之初,透過提問“你們喜歡玩積木嗎?你們都用積木做過哪些遊戲?”這樣的問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

  第二層:按照指令,搭建物體。

  在第一個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笑笑的3次指令搭建物體。第一次指令發出後,學生嘗試搭立體圖形。遊戲中教師要重視對交流的組織,可以讓學生談談他們想到了什麼,並透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補充,把可能的想全。這個過程也是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的培養與建立。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小組活動,讓每名學生都有表達和操作的機會。遊戲過程中,我會進行適當的提問加以點撥,例如發令的同學怎樣發出指令有利於同伴準確搭出圖形?學生在活動中初步體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正方體位置的好處;又如,搭積木的同學如何利用指令搭出圖形?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推理在解決問題時的作用。這些都有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在此基礎上,組織同桌間的遊戲。一個學生髮出指令,另一個學生搭建立體圖形,然後互換。活動過程中,我會適時幫助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並鼓勵學生透過儘可能少的指令,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同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演示,交流的過程也就是活動經驗的提煉培養過程。

  在第二個活動中,讓學生先獨立想象,再交流第三塊積木可能的位置。交流後,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在操作驗證中積累活動經驗,同時也為下節課根據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奠定基礎。

  第三層:深化遷移,鞏固拓展。

  課後習題,這樣設計練習,不但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經歷了運用方法的過程,促使學生把知識轉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