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說課稿
《別了不列顛尼亞》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別了不列顛尼亞》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別了不列顛尼亞》說課稿1
文章記敘了香港迴歸的盛事。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在眾多香港迴歸的報道中脫穎而出,被選入語文教材。學習本文,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聞舊知的複習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聞匯聚一般訊息類文章所有的特點於一身,並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時,滲透愛國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據本文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的知識。
2、品味文章的語言。
3、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4、瞭解史實,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學生對新聞並不陌生,但是他們缺乏獨立閱讀新聞的能力,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重要資訊,體會本篇新聞的突出特點(描寫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回顧,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學難點:
自主閱讀過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將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有機融合的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我將採用提問和對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並配以多媒體圖片,滲透愛國情感教育。
由於香港迴歸是97年的事件,當時雖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學生對此體會並不深刻。因此,授課前,我會安排學生透過多渠道蒐集這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影片播放,讓學生在重溫當時迴歸畫面的同時,根據教師指導,獨立閱讀課文、主動發現問題,並透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
作為新聞單元的第一篇,首先帶領學生回顧新聞知識,明確這篇新聞的結構。由於作者按時間順序,在抓取重要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所以重點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體會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據以上分析,我將教學過程設定為以下環節:
(一)、情景匯入激發興趣在《東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榮的圖片。讓學生帶著興趣一起走進新課。
(二)、複習舊知掌握新知先提問文體知識,由於初中學習過新聞。所以在這裡簡單複習新聞定義,而《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特寫,所以重點介紹新聞特寫。
(三)、獨立閱讀掌握字詞學生獨立朗讀課文,學生讀過後,教師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詞。
(四)、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1、在排除字詞幹擾和獨立閱讀基礎上,學生找出本篇新聞的結構。
2、由於結構中,重點是主體部分,我設定兩個問題:
(1)主體部分按照什麼順序展開的描寫的?
(2)這部分寫了幾個重要場景?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行文思路。學生透過自主閱讀,容易明確:主體按時間順序描寫,共抓取了四個重要場景。
在理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我將引導學生對文中重點情景描寫進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學會抓文章的有用資訊,學習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別了不列顛尼亞》說課稿2
1、說教材
《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的第一課《短新聞兩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本單元學習的重點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新聞和報告文學貼近生活,有很強的實用性,反映了課標對學生實際能力和素質提出的要求。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時刻,將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再現在讀者面前。《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新聞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長,非常適合作為學生閱讀新聞的範本,多接觸一些有價值的新聞,可以讓學生多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2、說學情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資訊,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種媒體的新聞報道,因此學生對於新聞這種文體是熟悉的,但這種熟悉很大程度上僅限於生活中的熟悉,而並非閱讀與寫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文字閱讀的把握,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並且在此基礎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資訊。
3、說教學目的、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情的特點,根據新課標新聞與傳記鑑賞能力的要求,在教學中,我計劃重點達到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習慣,使學生能迅速、準確捕捉基本資訊,就涉及的事件和觀點作出自己的判斷。
(2)掌握新聞特寫的特點以及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從新聞的特點可以看出,本文的重點在於揣摩新聞語言簡潔、準確、委婉的特點和對細節內涵的領悟力。
從學情的特點可看出,本文的難點在於把握新聞記者客觀冷靜敘述表象背後的民族自豪感與喜悅之情。
4、說教法
教學方法有講讀法、問答法、討論法。理由是:除了講讀法外,新聞的鑑賞要透過學生的探究來實現,討論和問答是激發學生探究熱情的好辦法,為此,設計好的討論題和好的提問是我試圖上好這課的重點。
1、播放有關香港迴歸的紀錄片和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設定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
2、透過介紹香港近百年的發展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討論納粹暴行(擴充套件至南京大屠殺)對於我們人類的戕害,以及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麼樣的教訓。課外查詢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3、分別找一些香港迴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5、說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匯入。用有關香港迴歸的一些歷史圖片來匯入,邊播放ppt邊介紹這篇新聞的寫作背景。這樣既可給學生一個視覺上的.衝擊又可引出今天所要著重探討的新聞的內容。
二、跳出文字,分析體裁。我會先花一到兩分鐘的時間給學生介紹通訊、報告文學、訊息這三種新聞樣式的共同點和區別,這些共同點和區別將以表格形式在ppt上呈現,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新聞,這樣也是為這一單元后面的幾篇通訊和報告文學打好鋪墊。
三、聆聽錄音,初步感知。這個環節主要作用是讓學生熟悉文字,並且初步感受平實的語言背後的震撼力與強烈滄桑鉅變的自豪感。
四、一語破的,統領全文。題目創意是本篇新聞的一大亮點,本文語言的莊重含蓄正是從題目開始的。題目不僅凝練地概括了這篇新聞的主要資訊而且奠定了整篇新聞的感情基調。我將引導學生從句式(主謂倒裝)、歷史淵源(《別了,司徒雷登》)、虛實結合這三方面來探討題目的創意所在。
五、首段分析,蜻蜓點水。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在香港飄揚了———撤離香港的最後時刻”,透過齊讀讓同學概括出這則新聞的主要資訊:英國在香港的統治的終結。
六、仔細品讀,重點講解。給學生2分鐘時間找出2—11自然段(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的4個特寫的現實場景和有關歷史回顧的句段。一個班四個小組的學生剛剛好一個組一個特寫場景,讓同學來討論特寫場景中給他們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詞語或句子,學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日落儀式”、“雨越下越大”、“廣場上燈光漸暗”之類的詞語或句子,因為這些都是同學們自己找到的,所以他們能夠比較清楚地品讀出裡面的深刻涵義,比如,可以從“面色凝重”讀出末任港督彭定康心中的失落,由“日落儀式”聯想到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雨越下越大”、“廣場上燈光漸暗”這些都屬於氣氛的渲染等,這樣就將學習的主動權交到了學生的手上,老師此時的作用則是補充總結同學的觀點並且引導同學體會語言背後的感情。本篇新聞突出的特點是歷史與現實的對比,所以學生可能會將現實場景之間的對比忽略,比如,第三個特寫場景中“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而第一個特寫場景中則是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號角聲中降下旗杆,強烈的對比使得作者的喜悅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現實場景之間的對比性。教師在學生的觀點上再透過分析這篇新聞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個詞語“最後”和多次出現的時間,這些時間甚至精確到了秒來進一步強化這篇新聞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和隱藏於作家客觀冷靜敘述背後的自豪感。最後透過設定一個問題:“如果我僅保留現實場景描寫,而將歷史回顧即背景材料去掉,同學們覺得如何?”這個問題結合課後的練習一予以點撥,我將啟發學生思考這樣穿插描寫的價值與意義所在,此時不僅要緊密結合文字進行分析還可以透過學生們所熟悉的電影的閃回手法給予說明這樣會更有利於學生理解。
主體(2—11自然段),可分四層,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敘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
第一層(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別儀式是英國告別儀式的序幕,地點: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時間: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第二層(第4~7段):晚6時15分,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添馬艦東面廣場的告別儀式,象徵著英國長達156年統治的結束。時間:晚6時15分,儀式開始。7時45分,降旗。
第三層(第8~9段):子夜時分,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時間: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和7月1日的第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添馬艦東廣場升起五星紅旗,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香港防務。
第四層(第10~11段):0點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時間:0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小結:
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透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這篇新聞真實地再現了香港迴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3次降旗與1次升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與標誌,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徵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主體部分共有10個自然段,其中有8個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聞發生的現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的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但都有著歷史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後,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代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後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七、概括總結,深化理解。經過以上的整體分析後相信同學對這篇新聞都有了一定的瞭解,此時透過設定一個問題:“香港迴歸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可以說在1997年7月1日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都是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那麼這篇新聞為何可以在眾多新聞報道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請同學們分析這篇新聞獲獎的理由。”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再一次回顧了新聞的題目創意、現實與歷史結合的手法、語言風格的莊重含蓄、視角的新穎,以鞏固和加深理解。
八、學以致用,展示自我。新聞是實用性很強的文體結合新課標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我要佈置的作業是讓學生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寫一篇通訊報道。
6、板書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
場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別港督府,降港督旗幟。
場景二:晚6:15,添馬艦東面廣場英國舉行告別儀式。
場景三:晚7:45,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場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場景五:0:40,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離開。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它包括匯入、分析體裁、聆聽錄音、題目創意、提煉主要資訊、政權交接過程分析、概括總結和佈置作業這8個部分,重點講解的是題目創意和對主體部分的解讀,以達到我教學的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