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有關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事件的可能性的基礎上來學習如何預測不確定事件(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用機率預測隨機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日常生活、自然、科技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習本單元知識,無論是今後繼續深造(高中學習機率的乘法定理)還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十分必要的。機率的概念比較抽象,機率的定義學生較難理解。

  在教材的處理上,採取小單元教學,本節課安排讓學生了解求隨機事件機率的兩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比較系統地理解機率的意義及求機率的方法,為下面學習求比較複雜的情況的機率打下基礎。

  2、重點與難點。

  重點:對機率意義的理解,透過多次重複實驗,用頻率預測機率的方法,以及用列舉法求機率的方法。

  難點:對機率意義的理解和用列舉法求機率過程中在各種可能性相同條件下某一事件可能發生的總數及總的結果數的分析。

  二、目的分析:

  知識與技能:掌握用頻率預測機率和用列舉法求機率方法。

  過程與方法: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觀察試驗和統計的結果,進而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瞭解並感受機率的定義的過程,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觀察客觀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客觀世界,以數學的語言描述客觀世界。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歸納、確認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性與創造性,感受量變與質變的對立統一規律,同時為機率的精準、新穎、獨特的思維方法所震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增強對數學價值觀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經歷知識(機率定義計算公式)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並能應用數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有序組織學生活動,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體現“教” 為“學”服務這一宗旨。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引導學生探究

  精心設計問題一,學生透過對問題一的探究,一方面複習前面學過的“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的知識,為學好本節內容理清知識障礙,二是讓學生明確為什麼要學習機率(如何預測隨機事件可能性發生大小)。引導學生對問題二的探究與觀察實驗資料,使學生了解機率這一重要概念的實際背景,感受並相信隨機事件的發生中存在著統計規律性,感受數學規律的真實的發現過程。

  2、歸納概括

  學生從試驗中得到的統計數字及機率呈現穩定在某一數值附近這一規律,讓學生明確機率定義的由來。

  引導學生重新對問題一和問題二的探究,分析某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在全部可能發生結果中所佔比例,得到用列舉法求機率的公式,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維,邏輯分析,既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又讓學生明確用列舉法求機率這一簡便快捷方法的合理性。

  P(A)= = = (m

  3、舉例應用

  ⑴引導學生對教材書例題、問題一、問題二中問題的進一步分析與探究,讓學生掌握用列舉法求機率的方法。

  ⑵引導學生對練習中的問題思考與探究,鞏固對機率公式的應用及加深對機率意義的理解。

  深化發展

  ⑴設定3個小題目,引導學生歸納、分析、總結,加深對知識與方法的理解,並學會靈活運用。

  ⑵讓學生設計活動內容,對知識進行昇華和拓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主要研究閉區間上的連續函式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和實際應用,分兩課時,這裡是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已經會求某些函式的最值,並且已經掌握了性質:“如果f(x)是閉區間[a,b]上的連續函式,那麼f(x)在閉區間[a,b]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會求可導函式的極值之後進行學習的,學好這一節,學生將會求更多的函式的最值,運用本節知識可以解決科技、經濟、社會中的一些如何使成本最低、產量最高、效益最大等實際問題。這節課集中體現了數形結合、理論聯絡實際等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學好本節,對於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教學重點

  會求閉區間上連續開區間上可導的函式的最值。

  3、教學難點

  高三年級學生雖然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由於對求函式極值還不熟練,特別是對最佳化解題過程依據的理解會有較大的困難,所以這節課的難點是理解確定函式最值的方法。

  4、教學關鍵

  本節課突破難點的關鍵是:理解方程f′(x)=0的解,包含有指定區間內全部可能的極值點。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教材在高中數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制定本節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理解函式的最值與極值的區別和聯絡。

  (2)進一步明確閉區間[a,b]上的連續函式f(x),在[a,b]上必有最大、最小值。

  (3)掌握用導數法求上述函式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方法和步驟。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瞭解開區間內的連續函式或閉區間上的不連續函式不一定有最大、最小值。

  (2)理解閉區間上的連續函式最值存在的可能位置:極值點處或區間端點處。

  (3)會求閉區間上連續,開區間內可導的函式的最大、最小值。

  3、情感和價值目標

  (1)認識事物之間的的區別和聯絡。

  (2)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能夠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

  (3)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理性精神。

  【教法選擇】

  根據皮亞傑的建構主義認識論,知識是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而認識則是起源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本節課在幫助學生回顧肯定了閉區間上的連續函式一定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後,引導學生透過觀察閉區間內的連續函式的幾個圖象,自己歸納、總結出函式最大值、最小值存在的可能位置,進而探索出函式最大值、最小值求解的方法與步驟,並最佳化解題過程,讓學生主動地獲得知識,老師只是進行適當的引導,而不進行全部的灌輸。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節課主要選擇以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組織教學。

  【學法指導】

  對於求函式的最值,高三學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剩下的問題就是有沒有一種更一般的方法,能運用於更多更復雜函式的求最值問題?教學設計中注意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得他們能積極主動地觀察、分析、歸納,以形成認識,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大致按照“創設情境,鋪墊匯入——合作學習,探索新知——指導應用,鼓勵創新——歸納小結,反饋回授”四個環節進行組織。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所學內容為演算法案例3,主要學習如何給一組資料排序,學習作程式框圖和設計程式,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之後將能使許多複雜的問題在計算機上得到解決,減少工作量。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兩種排序法的排序步驟及計算機程式設計

  難點:排序法的計算機程式設計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資料排序的原理能使用直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給一組資料排序,進而能設計氣泡排序法的程式框圖及程式,理解數學演算法與計算機演算法的區別,理解計算機對數學的輔助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根據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的步驟,瞭解數學計算轉換為計算機計算的途徑,從而探究計算機演算法與數學演算法的區別,體會計算機對數學學習的輔助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排序法的學習,領會數學計算與計算機計算的區別,充分認識資訊科技對數學的促進。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啟發式,並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這有利於學生掌握從現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於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2.教學手段:透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學法分析

  模仿排序法中數字排序的步驟,理解計算機計算的一般步驟,領會數學計算在計算機上實施的要求。

  五、教學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大家考完試後如果要排一下成績的話,單靠人手該怎樣操作呢?如果我們用計算機裡的軟體電子表格對分數排序就非常簡單,那麼電子計算機是怎麼對資料進行排序的呢?

  透過這個問題,引出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兩種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

  二、探索新知

  這裡我先讓學生們閱讀課本P30-P31的內容,然後回答下面的問題:

  (1)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的步驟有什麼區別?

  (2)冒泡法排序中對5個數字進行排序最多需要多少趟?

  (3)在冒泡法排序對5個數字進行排序的每一趟中需要比較大小几次?

  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們作出回答,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們能夠積極思考,自主地去學習新的知識,而不只是單向的由老師向學生灌輸。

  三、知識應用

  例1 用氣泡排序法對資料7,5,3,9,1從小到大進行排序

  (根據剛剛提問所總結的方法完成解題步驟)

  練習:寫出用氣泡排序法對5個數據4,11,7,9,6排序的過程中每一趟排序的結果.

  (及時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例2 設計氣泡排序法對5個數據進行排序的程式框圖.

  (在之前所學習知識的基礎上畫出程式框圖,然後給出一個思考題)

  思考:直接插入排序法的程式框圖如何設計?可否把上述程式框圖轉化為程式?

  (之後出一個練習題,找出思考題的答案)

  練習:用直接插入排序法對例1中的資料從小到大排序,畫出程式框圖,並轉化為程式執行求出最終答案。

  (這裡可以使學生們領會數學計算與計算機計算的區別,充分認識資訊科技對數學的促進。)

  四、課堂小結:

  (1)數字排序法中的常見的兩種排序法直接插入排序法與氣泡排序法它們的排序步驟

  (2兩種排序法的計算機程式設計

  (3)注意迴圈語句的使用與演算法的迴圈次數,對演算法進行改進。

  透過小結使學生們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培養概括能力。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匯入與例題教學,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課堂中力求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小學階段主要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考慮到扇形統計圖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為必學內容安排在本單元。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透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扇形統計圖的實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

  1、聯絡生活情境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的資訊。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和交流中體會扇形統計圖反映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

  1、能讀懂扇形統計圖,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並能從中獲取有效資訊。

  2、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1、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得有用資訊,並做出合理推斷。

  2、能根據統計圖和資料進行資料變化趨勢的分析。

  二、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統計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的。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知道他們的特點,並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透過新舊知識對比,自然生成新知識點。

  三、設計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課力爭做到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將課堂設定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獲取資訊、分析資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構建。

  2、運用探究法。探究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思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獲取資訊併合作交流。

  四、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透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說教學程式

  本課分成創設情境,感知特點——分析資料,理解特徵——嘗試製圖,看圖分析——實踐應用,全課總結四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複習舊知

  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統計方法?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

  2、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新知識教學分二步教學:第一步整體感知,看懂統計圖,理解特徵,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進一步瞭解統計圖的特徵。

  第二步實踐應用環節。在教學中,精心地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絡。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是讓學生運用到剛才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並鞏固剛才所學的知識,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同時,讓學生感悟由於資料變化帶來的啟示,並能合理地進行推理與判斷

  三、課堂總結

  四、佈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內容和內容分析

  “函式的奇偶性”是人教版數學必修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函式的一個性質—函式的奇偶性,學習奇函式和偶函式的概念.奇偶性是函式的一條重要性質,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兩個特殊函式入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函式的奇偶性.從知識結構看,它既是函式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為後續研究指數函式、對數函式、冪函式、三角函式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函式奇偶性的概念及判定。

  二.目標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從形和數兩個方面進行引導,使學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學會利用定義判斷

  簡單函式的奇偶性。

  (2)能力目標:透過設定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同時滲透數形結合和由特殊

  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在學生感受數學美的同時,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樂於求索的精神。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匯入有點慢,講的有點細,導致時間上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感覺還是自己講的太多,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支援條件分析

  用了多媒體,使用ppt,使得奇偶性函式概念的探究過程更形象更直觀,是學生理解更深刻。

  五.教學過程設計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式是:

  1.設疑匯入、觀圖激趣:

  使用幻燈片展示圖片蝴蝶、雪花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從而引入對稱在函式中的體現。

  2.指導觀察、形成概念:

  作出函式y=x的圖象,並觀察這兩個函式圖象的對稱性如何?

  藉助課件演示,讓學生分別計算f(1),f(-1),f(2),f(-2),學生很快會得到f(-1)=f(1),f(-2)=f(2),進而提出在定義域內是否對所有的x,都有類似的情況?藉助課件演示,學生會得出結論,f(-x)=f(x),從而引導學生先把它們具體化,再用數學符號表示。根據以上特點,請學生用完整的語言敘述定義,同時給出板書:

  函式f(x)的定義域為A,且關於原點對稱,如果有f(-x)=f(x),則稱f(x)為偶函式,類比探究2

  偶函式的過程,得到奇函式的概念,又透過具體的例子說明了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是研究奇偶性的前提。

  3.學生探索、發展思維。

  接著透過學案上的例一,總結函式奇偶性的判斷方法及步驟:

  (1)求出函式的定義域,並判斷是否關於原點對稱

  (2)驗證f(-x)=f(x)或f(-x)=-f(x)

  (3)得出結論

  由學生小結判斷奇偶性的步驟之後,提出新的問題:函式按奇偶性如何分類?既奇又偶的函式是不是隻有一個?試舉例說明。

  4.佈置作業:

  六.目標檢測設計

  學案上的題型主要包括奇偶性函式的判斷及應用

  七.教學反思:(從兩方面)

  1.思成功

  一:是透過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呈現背景,透過問題的探究和自主學習來獲取相關概念,實現了 “教學邏輯”與“學習邏輯”的連通、“知識邏輯”與“認知邏輯”的連通;二:是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探究過程,學生在疑惑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大部分學生積極性高漲,透過看別人怎樣觀察,

  聽別人怎樣介紹,也學到了知識.

  2.思不足

  學生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應多注意學生的活動,由單一的問答式轉化為多方位的考察,以採用

  學生板演或者把學生練習投影到螢幕上讓全班學生糾正等方式,更好的考察學生掌握情況。

  語言組織:

  在講授過程中還要注意到說話語速,語言組織等講授技巧,應該用平緩的語氣講授,語言描述要簡練易懂,不能拖泥帶水。

  教學環節(的完整):

  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到教學環節設計,我們的教學過程有複習引入、講授新課、例題講解、學生練習、課時小結、佈置作業等幾個重要的環節,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來得及小結造成教學設計不完善。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些環節。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以後的教學反思,還有很多地方做的還不完善,我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這些錯誤,以便更好的適應教學,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內容教材共分兩課時進行,這是第一課時,該課時主要學習函式的單調性的的概念,依據函式圖象判斷函式的單調性和應用定義證明函式的單調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式單調性是高中數學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基礎知識點,是研究和討論初等函式有關性質的基礎。掌握本節內容不僅為今後的函式學習打下理論基礎,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函式單調性的概念和判斷某些函式單調性的方法。明確單調性是一個區域性概念。

  教學難點:領會函式單調性的實質與應用,明確單調性是一個區域性的概念。

  教學關鍵: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結構出發,講清楚概念的形成過程、

  4、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正處於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年齡階段,而且思維逐步地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並由此向邏輯思維發展,但學生思維不成熟、不嚴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個教學環節總是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從學生的認知結構來看,他們只能根據函式的圖象觀察出“隨著自變數的增大函式值增大”等變化趨勢,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函式圖象的直觀性,發揮好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由於學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統性、嚴謹性,在教學中注意加強。

  二、目標分析

  (一)知識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函式單調性的概念,掌握判斷一些簡單函式的單調性的方法;瞭解函式單調區間的概念,並能根據函式圖象說出函式的單調區間。

  2、能力目標:透過證明函式的單調性的學習,使學生體驗和理解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歸納推理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歸納能力,領會數學的歸納轉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學生的知識聯絡,增強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積極參與觀察、分析、探索等課堂教學的雙邊活動,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以此激發求知慾望。領會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去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透過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用運動變化、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方法去分析和處理問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透過函式的單調性的學習,掌握自變數和因變數的關係。透過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題的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要注重展開探索過程,充分利用好函式圖象的直觀性、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本節課採用問答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堂中只起著主導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自覺的發現新知,探究新知,並且加入激勵性的語言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2、學習方法

  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總結、歸納,自我感悟,合作交流,成為本節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四、過程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包括:問題情景,函式單調性的定義引入,增函式、減函式的定義,例題分析與鞏固練習,回顧總結和課外作業六個板塊。這裡分別就其過程和設計意圖作一一分析。

  (一)問題情景: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設計了多個生活背景問題,並就圖表和圖象所提供的資訊,提出一系列問題和學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為學習函式的單調性做好鋪墊。(祥見課件)

  新課程理念認為:情境應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本節課所創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讓學生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

  (二)函式單調性的定義引入

  1、幾何畫板動畫演示,請學生認真觀察,並回答問題:透過學生已學過的函式y=2x+4,,的圖象的動態形式形象出x、y間的變化關係,使學生對函式單調性有感性認識。,進行比較,分析其變化趨勢。並探討、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1、觀察下列函式圖象,從左向右看圖象的變化趨勢?

  問題2:你能明確說出“圖象呈上升趨勢”的意思嗎?

  透過學生的交流、探討、總結,得到單調性的“通俗定義”:

  從在某一區間內當x的值增大時,函式值y也增大,到圖象在該區間內呈上升趨勢再到如何用x與f(x)來描述上升的圖象?

  透過問題逐步向抽象的定義靠攏,將圖形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語言。幾何畫板的靈活使用,數形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圖形語言到數學符號語言的翻譯變得輕鬆。

  設計意圖:

  ①透過學生熟悉的知識引入新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猜想、歸納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由學會向會學的轉化,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②透過學生已學過的一次y=2x+4,,的圖象的動態形式形象地反映出x、y間的變化關係,使學生對函式單調性有感性認識。

  ③從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入手,探討單調性的概念,符合“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要求。

  ④從圖形、直觀認識入手,研究單調性的概念,其本身就是研究、學習數學的一種方法,符合新課程的理念。

  (三)增函式、減函式的定義

  在前面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歸納:如何使用數學語言來準確描述函式的單調性?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給出增函式的概念,同時要求學生討論概念中的關鍵詞和注意點。

  定義中的“當x1x2時,都有f(x1)

  注意:

  (1)函式的單調性也叫函式的增減性;

  (2)注意區間上所取兩點x1,x2的任意性;

  (3)函式的單調性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它是一個區域性概念。

  讓學生自已嘗試寫出減函式概念,由兩名學生板演。提出單調區間的概念。

  設計意圖:透過給出函式單調性的嚴格定義,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概念,理解函式的單調性其實也叫做函式的增減性,它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它是一個區域性概念,同時明確判定函式在某個區間上的單調性的一般步驟。這樣處

  理,同時也是讓學生感悟、體驗學習數學感念的方法,提高其個性品質。

  (四)例題分析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判別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圖象法和定義法。

  2、例2、證明函式在區間(—∞,+∞)上是減函式。

  在本題的解決過程中,要求學生對照定義進行分析,明確本題要解決什麼?定義要求是什麼?怎樣去思考?透過自己的解決,總結證明單調性問題的一般方法。

  變式一:函式f(x)=—3x+b在R上是減函式嗎?為什麼?

  變式二:函式f(x)=kx+b(k<0)在R上是減函式嗎?你能用幾種方法來判斷。

  變式三:函式f(x)=kx+b(k<0)在R上是減函式嗎?你能用幾種方法來判斷。

  錯誤:實質上並沒有證明,而是使用了所要證明的結論

  例題設計意圖: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判別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圖象法和定義法。例1是教材中例題,它的解決強化學生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題的意識,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是依託具體問題,對單調區間這一概念的再認識;要了解函式在某一區間上是否具有單調性,從圖上進行觀察是一種常用而又粗略的方法。嚴格地說,它需要根據單調函式的定義進行證明。例2是教材練習題改編,透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使用定義證明的一般步驟:任取—作差(變形)—定號—下結論,透過例2的解決是學生初步掌握運用概念進行簡單論證的基本方法,強化證題的規範性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例3是教材例2抽象出的數學問題。目的是進一步強化解題的規範性,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一些常見的變形方法。

  (五)鞏固與探究

  1、教材p36練習2,3

  2、探究:二次函式的單調性有什麼規律?

  (幾何畫板演示,學生探究)本問題作為機動題。時間不允許時,就為課後思考題。

  設計意圖:透過觀察圖象,對函式是否具有某種性質作出一種猜想,然後透過推理的辦法,證明這種猜想的正確性,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數學方法。

  透過課堂練習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進一步熟悉證明或判斷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達到鞏固,消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強化解題步驟,形成並提高解題能力。對練習的思考,讓學生學會反思、學會總結。

  (六)回顧總結

  透過師生互動,回顧本節課的概念、方法。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函式單調性的知識,同學們要切記:單調性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同時在理解定義的基礎上,要掌握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步驟,正確進行判斷和證明。

  設計意圖:透過小結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並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會一些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體會數學的和諧美。

  (七)課外作業

  1、教材p43習題1。3A組1(單調區間),2(證明單調性);

  2、判斷並證明函式在上的單調性。

  3、數學日記:談談你本節課中的收穫或者困惑,整理你認為本節課中的最重要的知識和方法。

  設計意圖:透過作業1、2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增、減函式的概念,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和解題規範化的訓練,並且以此作為學生對本結內容各專案標落實的評價。新課標要求: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作業3這種新型的作業形式是其很好的體現。

  (七)板書設計(見ppt)

  五、評價分析

  有效的概念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基礎上,,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注意了:

  第一、教要按照學的法子來教;

  第二、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和新概念間尋找“最近發展區”;

  第三、強化了重探究、重交流、重過程的課改理念。讓學生經歷“創設情境——探究概念——注重反思——拓展應用——歸納總結”的活動過程,體驗了參與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成為積極主動的建構者。

  本節課圍繞教學重點,針對教學目標,以多媒體技術為依託,展現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使學生始終處於問題探索研究狀態之中,激情引趣,並注重數學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是順應新課改要求的,是研究性教學的一次有益嘗試。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上冊)第七章《直線和圓的方程》中的第六節“曲線和方程”的第一課時,下面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曲線和方程”這節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係,為“作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闢了途徑,這正體現瞭解析幾何這門課的基本思想,對全部解析幾何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生只有透徹理解了曲線和方程的意義,才算是尋得了解析幾何學習的入門之徑。如果以為學生不真正領悟曲線和方程的關係,照樣能求出方程、照樣能計算某些難題,因而可以忽視這個基本概念的教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捨本逐題”的偏見,應該認識到這節“曲線和方程”的開頭課是解析幾何教學的“重頭戲”!

  根據以上分析,確立教學重點是:“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難點是: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瞭解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

  2、初步領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

  3、學會根據已有的情景資料找規律,進而分析、判斷、歸納結論;

  4、強化“形”與“數”一致並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標:

  1、透過直線方程的引入,加強學生對方程的解和曲線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係的認識;

  2、在形成曲線和方程的概念的教學中,學生經歷觀察、分析、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出結論,並能有條理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3、能用所學知識理解新的概念,並能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從中體會轉化化歸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維品質,發展應用意識。

  情感目標:

  1、透過概念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2、透過反例辨析和問題解決,培養合作交流、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以及勇於批判、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重難點突破

  “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這是由於本節課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學生容易對定義中為什麼要規定兩個關係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一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用方程表示直線、拋物線等實際模型,積累了感性認識的基礎,所以可用舉反例的方法來解決困惑,透過反例揭示“兩者缺一”與直覺的矛盾,從而又促使學生對概念表述的嚴密性進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義。為了強化其認識,又決定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解釋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係,並以此為工具來分析例項,這將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有助於學生通其法,知其理。

  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是本節的難點。因為學生在作業中容易犯想當然的錯誤,通常在由已知曲線建立方程的時候,不驗證方程的解為座標的點在曲線上,就斷然得出所求的是曲線方程。這種現象在高考中也屢見不鮮。為了突破難點,本節課設計了三種層次的問題,幻燈片9是概念的直接運用,幻燈片10是概念的逆向運用,幻燈片11是證明曲線的方程。透過這些例題讓學生再一次體會“二者”缺一不可。

  四、學情分析

  此前,學生已知,在建立了直角座標系後平面內的點和有序實數對之間建立了一一對應關係,已有了用方程(有時以函式式的形式出現)表示曲線的感性認識(特別是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線),現在要進一步研究平面內的曲線和含有兩個變數的方程之間的關係,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對學生有相當大的難度。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的問題是,不理解“曲線上的點的座標都是方程的解”和“以這個方程的解為座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這兩句話在揭示“曲線和方程”關係時各自所起的作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只能是初步領會,要求學生能答出曲線和方程間必須滿足兩個關係時才能稱作“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兩者缺一不可,並能藉助例項指出兩個關係的區別。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從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數列這一章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後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2.從學生認知角度看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內容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形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積極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同,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於q=1這一特殊情況,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後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3.學情分析

  教學物件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於年齡的原因,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此片面、不嚴謹.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公式的推導、公式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靈活運用.

  公式推導所使用的“錯位相減法”是高中數學數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蘊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所以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並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能初步應用公式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透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最佳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滲透事物之間等價轉化和理論聯絡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說過程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儘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為讚賞,對他說: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後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後,國王大吃一驚.為什麼呢?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故事內容緊扣本節課的主題與重點.

  此時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引導學生寫出麥粒總數.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動手算了起來,他們想到用計算器依次算出各項的值,然後再求和.這時我對他們的這種思路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捨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做所謂的“無用功”,急急忙忙地丟擲“錯位相減法”,這樣做有悖學生的認知規律:求和就想到相加,這是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事,教師為什麼不相加而馬上相減呢?在整個教學關鍵處學生難以轉過彎來,因而在教學中應捨得花時間營造知識形成過程的氛圍,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同時,形成繁難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迫使學生急於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2.師生互動,探究問題

  在肯定他們的思路後,我接著問:1,2,22,…,263是什麼數列?有何特徵?應歸結為什麼數學問題呢?

  探討1:,記為(1)式,注意觀察每一項的特徵,有何聯絡?(學生會發現,後一項都是前一項的2倍)

  探討2:如果我們把每一項都乘以2,就變成了它的後一項,(1)式兩邊同乘以2則有,記為(2)式.比較(1)(2)兩式,你有什麼發現?

  設計意圖: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比較,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推導關鍵是變“加”為“減”,在教師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但在學生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教學中應著力在這兒做文章,從而抓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

  經過比較、研究,學生髮現:(1)、(2)兩式有許多相同的項,把兩式相減,相同的項就消去了,得到:.老師指出:這就是錯位相減法,並要求學生縱觀全過程,反思:為什麼(1)式兩邊要同乘以2呢?

  設計意圖:經過繁難的計算之苦後,突然發現上述解法,不禁驚呼:真是太簡潔了!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類比聯想,解決問題

  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一般化,

  這裡,讓學生自主完成,並喊一名學生上黑板,然後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讓學生自己探究公式,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成就感.

  對不對?這裡的q能不能等於1?等比數列中的公比能不能為1?q=1時是什麼數列?此時sn=?(這裡引導學生對q進行分類討論,得出公式,同時為後面的例題教學打下基礎.)

  再次追問:結合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設計意圖:透過反問精講,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使學生由簡單地模仿和接受,變為對知識的主動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類比和綜合的能力.這一環節非常重要,儘管時間有時比較少,甚至僅僅幾句話,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4.討論交流,延伸拓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