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課時說課稿

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課時說課稿

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化學反應的限度》,選自新課標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課時。

  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本節的教學設計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及處理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三.教學目標、重難點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確定

  四.教學策略和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化學反應的限度》是化學學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識之一,也是深入認識理解化學反應特點和程序的入門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廣泛的應用。

  1.本節教材在編排上具有以下特點:

  (1)安排在 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進行探究和總結之後,為學生學習本節內容奠定了知識基礎。

  (2)透過化學史實(鍊鐵高爐尾氣之迷),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慾,為學生學習本節知識鋪設了心理橋樑

  (3)經過對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可逆反應→平衡狀態的分析推進,逐步形成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體現了學習循序漸進的原則。

  (4)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知識的實踐性。

  (5)注重知識的基礎性,沒有從原理、定義的高度予以重點討論,體現了大眾教育的思想,併為選修教材的學習留有充足的空間.

  2.教學設想:

  本節課的教學旨在由淺入深,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和實驗中抽象出有關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個由宏觀到微觀、由感性到理性、由簡單到複雜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動態平衡的觀點,讓學生理解化學反應限度的本質原因及外部特徵,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主要過程是:

  3.教材處理(基於以上設想,我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

  (1)引入學生分組實驗,透過對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的實驗設計和探究,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從而認識並相信可逆反應的存在。

  (2)透過動畫模擬,變微觀為直觀,化抽象為具體,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可逆反應本質的認識和理解。

  (3)以學生實驗為媒介,透過對溶解平衡狀態的分析討論,類比匯入化學平衡狀態和化學反應限度的學習。

  (4)將科學史話放到本節最後,為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創造機會,從而形成其對所學知識價值的認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在知識拓展部分,增加演示實驗,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本部分知識的積極性,為選修教材的深入學習埋下伏筆。

  (6)透過階梯式的習題設定,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梳理知識脈絡,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前面對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及影響因素的學習和探究為本節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

  2.本節知識理論性較強,需要學生要具有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學生在此之前缺乏類似的學習經驗和探究經歷

  三.教學三維目標、重難點及教學方法和手段

  基於以上幾方面的考慮,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可逆反應,化學平衡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限度的因素

  (2)理解化學反應限度的本質原因及外部特徵;

  (3)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能設計並完成一些化學實驗,透過實驗探究形成化學平衡的概念及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透過探究實驗認識化學平衡與反應限度,並用得到的結論去指導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提高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

  n教學重點: 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

  n教學難點: 化學反應限度的本質原因和外部特徵。

  n教學方法:科學探究(問題探究和實驗探究相結合);思考與交流。

  n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動畫模擬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導發現、探索問題

  我們知道化學反應中,反應物之間是按照化學方程式中的計量關係進行反應的,那麼,在實際反應中,反應物是否能真正按相應的計量關係完全轉化為生成物呢?

  若以CaCl2與Na2SO4的反應為例,應如何設計實驗驗證呢?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創設問題情境,啟用學生思維,並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然後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填寫表格。培養其動手能力,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並自主發現化學反應的可逆性。激起其進一步探究的意識。

  實驗步驟

  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4ml 1mol/L CaCl2溶液,然後滴加1mol/L Na2SO4溶液5~10ml

  靜置,取上層清液少許,置於另一隻試管中,向其中滴加適量1mol/L Na2CO3溶液

  實驗現象

  用離子方程式解釋

  列出你對問題的 想法

  (二)提出概念、提出新的研究題目

  那麼什麼是可逆反應呢?學生可輕而易舉地給出概念。為加深學生對可逆反應的認識和理解,變微觀為直觀,化抽象為具體,我在此處加入了動畫模擬。接著透過問題設定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內化其對可逆反應的認識。

  並以此為契機,提出新的探究題目:根據以上探究,你能否總結出可逆反應具有哪些特徵?

  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得出可逆反應的四個特徵。

  (三)問題引導 、 類比分析、合作探究

  由實驗可知Ca2+與SO42-反應是可逆的,CaSO4在生成的同時也在溶解,CaSO4的生成速率與溶解速率相等時,溶液處於何種狀態?該狀態有何特徵?

  學生透過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此條件下溶解量達到了溶解限度,CaSO4達到了沉澱溶解平衡狀態。

  此時及時提出問題:那麼化學反應中是否也同樣存在化學反應限度和平衡狀態呢?

  透過這樣的類比,由宏觀到微觀,由感性到理性,為學生營造了積極的心理氛圍和思考空間。

  接著,趁熱打鐵,以學生較熟悉的可逆反應氮氣與氫氣合成氨為例,引導學生展開問題探究:

  (1)當反應剛開始時,是反應物濃度大還是生成物的濃度大?

  (2)當反應剛開始時,是正反應速率大還是逆反應速率大?

  (3)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物濃度和生成物濃度如何變化?

  (4)隨著反應的進行,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如何變化?

  (5)反應進行到什麼時間會“停止”?

  (6)此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如何變化?

  (7)給這個狀態命名?

  (8)反應真的停止了嗎?

  透過以上8個問題的思考討論,步步推進,化學平衡狀態和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也隨著揭開層層面紗,露出廬山真面目。

  (四)提出概念、建立影象、聯絡生活

  那麼什麼是化學平衡狀態呢?你能否用時間——速率圖象表示其建立過程?

  在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完成後。

  我用大螢幕播放化學平衡狀態建立的時間——速率圖象,以加深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建立過程的理解。

  接著繼續引導:我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類似的動態平衡例項?你能舉出一些嗎?

  然後以對“水槽中的進出流水”的生活例項的分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化學平衡狀態的理解。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深入淺出,實現由微觀到宏觀、由理性到感性的迴歸。

  此時再提出:化學反應平衡狀態有哪些特徵呢?

  透過學生小組交流和師生互動得出化學平衡狀態的五個特徵。

  此時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也已水到渠成

  (五)實際應用 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科學史話”。

  並提出問題:高爐高度增加,為什麼CO的濃度、比例沒有發生變化?使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其對所學知識價值的認同,激發學習積極性。

  (六)拓展延伸

  任何可逆反應在給定條件下的程序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反應的限度不同,那麼影響化學反應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探究欲,我在此增加了演示實驗:NO2平衡混合氣在冷熱水中的顏色改變

  並在說明影響化學平衡狀態的外界條件以後,強調指出:有興趣的同學可在選修模組《化學反應原理》中深入學習。以真正實現知識的延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