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冊《加減混合》說課稿(通用3篇)

一年級上冊《加減混合》說課稿(通用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上冊《加減混合》說課稿(通用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上冊《加減混合》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加減混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

  與上一節課學習的連加、連減相同,加減混合也是由兩個計算步驟構成的一個連續的口算過程,但不同的是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既要記住第一步計算結果,又要在第二步計算時應對跟第一步不同的運算方法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掌握加減混合運算過程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現了對比性很強的兩組情境圖幫助學生學習,情境圖既有現實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觀地展示加減混合算式的計算過程和算理,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知識。但是教材是第一次出現組合型的情境圖,學生對圖中原來物體的個數很難理解,所以如何指導學生學會看這種組合型的情境圖也是本節課教學的另一重難點。

  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加法先入為主,所以學生會形成思維定勢,錯誤地認為加減混合應該要先算加法再算減法,因此改正學生的這一思維定勢,正確地掌握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掌握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1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混合算式的過程,直觀地理解加減混合算式的意義。在學習活動中,經歷觀察、比較、抽象和概括等思維過程,發展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加減混合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法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藉助多媒體,運用直觀教學、啟發談話、討論研究等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透過用眼看、動腦想、開口說,使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教學程式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擬定教學程式如下:

  1、遊戲匯入、玩中複習

  這一環節主要分複習舊知、回憶方法、引入新課三步進行,透過拼圖的遊戲讓學生口述連加連減運算過程,回憶它們的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架起了新舊知識的橋樑,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把握教學起點,找準學習最近發展區。

  2、建構新知、對比認識

  本課中,學生將首次接觸這種組合型的情境圖,而藉助中間的箭頭明確看圖順序和理解圖意對於學生來說都是很難的。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我將從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較歸納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基於教材中的兩組圖是由易到難的原則,所以教學上我將採取先放後扶的教學策略。

  教學例1時,由於組合情景圖中,原有天鵝的只數、飛來的只數和飛走的只數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學生能獨立看明白圖意,但要把圖意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所以指導學生清楚地說出圖意是本例題教學的關鍵。我將直接出示第一組主題圖,以圖中箭頭為突破口,以說為教學手段,先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幅組合圖,然後放手讓學生透過嘗試“說”來明白圖意。如果有學生在表述時能說出“原來”和“現在”這些關鍵詞,老師將馬上給予肯定,並適時利用這一課堂生成引導全班學生完整地說出圖意是“湖面上原來有4只天鵝,飛來了3只,又飛走了2只,現在湖面上還剩下多少隻天鵝?”如果沒有學生提到這兩個詞,老師也將適時點撥指導他們把“原來”和“現在”這兩個詞加進去,以幫助學生明確數量關係。

  由於學生對圖意的準確理解,這時候再讓學生列出算式並說出計算過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據學生的反饋,重點抓住第一步的得數7,說說在圖中表示什麼意思,同時明確算第二步時,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7”減去“2”,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增強對計算過程的感受。

  在這一環節,我特別重視“說”的訓練,目的是透過“說”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最佳化課堂氛圍,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在“聽與說”的過程中很自然地領會了主題圖的含義、明確數量關係、理解計算步驟,從而掌握了加減混合的算理與演算法。

  例2的教學,由於組合圖中的天鵝是先飛走一部分的,所以原來的只數不易看出,有學生會認為原來有2只,也有人會認為原來有4只,所以此處我安排學生先看圖交流討論“到底湖面上原來有幾隻天鵝?”對於學生的討論結果,老師不會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這樣的一段動畫,讓學生透過觀察明確此圖中原來的只數既包括湖面上的兩隻,也包括飛走的那兩隻,所以原來應該有4只天鵝。接下來的說圖意、提問題、說計算順序,我將交給學生自主完成。

  而在運算方法的學習上,為了解決“由於看不見第一步計算的結果而導致第二步計算受阻”的現象。我還採用“畫一畫,寫一寫”為輔助手段,引導學生畫出第一步的運算,寫出它的結果,有效解決“連續口算”這一難點,提高計算的準確性。當然,學生熟練計算後,這種輔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種思維的過程,也是一種教學的策略。所以,學習完這兩題後,我將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式,透過對比,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歸納小結:無論是先加後減還是先減後加,都是加減混合運算。在計算加減混合算式的時候,一定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3、鞏固內化、解決問題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不同層次學生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1、第一組的看圖列式和第二組的連線題是基本練習,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加減混合算式的計算方法,同時提高他們計算和表達的能力。

  2、第三組判斷題和第四組是綜合練習。其中第四組是常見的乘車問題,我先讓學生獨立看圖完成。在學生彙報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比較兩幅圖,質疑:為什麼第一幅圖中車上原來是4人,而第二幅中車上原來是6人呢?在學生討論後,我再播放這樣的一段動畫,讓學生明確圖二中那兩個人是剛下車的,也要算在原來的人數里,所以圖二中車上原來有6人。

  3、第五組靈活運用是拓展練習。

  出示一組算式,讓學生思考解決,並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練習透過逆向思維的訓練,讓學生明確加減混合最後的得數跟第一步的得數有密切的聯絡,算準第一步的得數是關鍵。

  最後,我將一題多用,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算式,結合生活實際,說出一個需要用加減混合運算來解決的生活問題。

  這樣安排練習有密度、有坡度,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總結方法、評價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內容,反思學習方法,評價學習態度。這樣的總結,不僅關注了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注重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體現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四、課堂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送給小組天鵝卡片,後邊藏著加減混合的算式,課的最後,小組成員只有算對了才能拿回去,這樣的課堂評價,不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課堂教學有序進行,還鞏固了加減混合算式的計算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五、板書設計

  以兩組情境圖為主,配以相應的算式和計算過程,對關鍵文字加以強調,儘量做到清楚明瞭,圖式結合,重點突出,對比鮮明,結合小組評比,提高學習興趣。

  整節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

  一年級上冊《加減混合》說課稿2

  本節課,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加減混合》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第28頁的例3和例4。在上一課時學生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具備了初步的計算能力進行教學的,其目的是由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然後把學到的新知識又作為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的工具,讓學生把解決問題與知識學習融合在同一過程中,形成以解決問題為線索的基本框架。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加減混合算式的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透過情境圖,讓學生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算理,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計算加減混合算式。

  教學重點:計算中的進位和退位的區分。

  四、說學情

  學生已有一位數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知識作為基礎,並且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為學生學習本節課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經驗。本班大部分學生的計算能力都很不錯,但也有個別學生計算較慢,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對於大部分學生的指導外,還特別要關注計算較慢的學生。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要經常進行口算練習。

  五、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結合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為了使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得到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輔以“情境探究”法、“觀察法”、“演示法”、“比較法”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六、說學法

  分組討論與自主探究相結合。讓學生“活”起來,是優課的一個重要特徵,面對同一個問題,學生能夠主動地去發現、探索,他們就迫不及待地想發表自己的見解,於是透過分組討論的形式,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臺。在課堂上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真正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其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創造的機會,有效促進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七、說教學過程

  本著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有所得”的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鋪墊孕伏,複習引入。這一環節先以連加、連減的計算為引子,複習上一節課所學,然後創設“小猴運桃子”這一情境,讓學生幫助老師整理相關資訊,然後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更是為本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1.豎式計算

  36+28+17=65-25-21=

  2.小猴運桃子

  猴媽媽摘了52個桃子,小猴把它們運回家,第一次運走17個,第二次運走23個。運了兩次後,還剩多少個?

  52-17-23=12(個)52-(17+23)=12(個)

  第二個環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探討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同時透過比較,找到自己喜歡的解題方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列出加減混合運算的算式,體會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及運算順序,提倡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同時也著力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演算法,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度發展,使學生面對具體情境和資料時能選用比較靈活的計算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這一理念。

  1.出示情境圖,講授例3。

  (1)出示主題圖:車上原來有67人,現在又25人下車,還有28人上車,現在車上有多少人?

  (2)學生說圖意。提醒學生看清題中的資訊。

  想一想:現在既有人下車,又有人上車,那現在車上到底有多少人?

  67-25+28=

  2.講授例4。

  (1)出示例4算式:72-(47+16)

  (2)比較:仔細觀察這個算式,看看它有什麼特點,然後想一想用什麼方法來計算。

  第三個環節:聯絡實際,靈活運用。本環節設計的練習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知識,同時將所學知識綜合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數學的工具性。

  1.筆算下面各題。

  54+18-4168-47+7663+35-17+1978-39+5553+27-9

  2.下面的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30-1

  3.學校合唱隊原有65人,有27人今年畢業了,又新加入了25人。學校合唱隊現在有多少人?

  第四個環節:課堂總結。讓學生談談本節課學會了哪些知識,不僅培養了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還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昇華。

  八、說板書:

  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明瞭。重點板書了加減混合(沒有括號)的豎式計算方法,加減混合(有括號)的豎式計算方法。整個教學設計,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生活化,展示數學的魅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目標。

  一年級上冊《加減混合》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加減混合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必須練就的基本功之一,同時也是進一步學習退位減法及有關知識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能正確進行加、減混合計算。由於學生容易將第一步計算結果忘記,導致計算結果的錯誤,所以教學難點確定為學生能將第一步算出的得數準確地記憶在頭腦裡,去順利完成第二步計算,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教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各種能力得到鍛鍊和發展。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實現: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學,學數學,用數學,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培養。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制定的三唯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說教法

  鑑於教材特點和一年級學生好動、思維依賴具體直觀形象的特點。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現代教學媒體,愉快教學等輔助教法作突破點,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善導下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後抽象概括,在一個數的基礎上先增加後減少就是先+後減的加減混合;在一個數的基礎上先減少後增加就是先後+的加減混合,使之由直觀中抽象出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方法)讓學生在輕輕鬆鬆的學習氣氛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實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的主體結合。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在動腦、動手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充分調動各種器官參與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由於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對新事物有著天生的親切感。根據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用他們喜愛的活動情景激發興趣,引入新課,一開始,課件顯示生動的畫面:美麗的風景,綠綠的草地,高大的樹木,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時來了四個小朋友在那裡載歌載舞,多快活呀!在這種情景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欣賞歌舞的同時有意無意的獲取了含著的數學資訊:有4個小朋友在唱歌跳舞。

  此時,進入教學的第二個環節。

  (二)自主探索,建構新知

  新課程標準指出:不同的人在教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數學不是記數學,背數學,而要做數學,親歷探究新知的過程,主動建構新知。因此設計了自主探索、建構新知的環節。

  1、教學例1

  在上面創設的美好情景中學生對聲情並茂的場景深深吸引,課件繼續演示,這時又有3名小朋友跑來和前面的4名小朋友一起載歌載舞,過一會兒,有兩名小朋友跳累了,回家了(走了),學生全神貫注地欣賞畫面,手、眼、口、腦多種感官盡情地發揮,認真觀察,把觀察所得敘述出來,理解圖意,並自己根據圖意提出數學問題:現在還有幾個小朋友在跳舞?然後自己讀題,自己試算(解決問題)4+3—2。在試算的過程中採用相互討論、交流的方式,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理解4+3—2這個算式的意義,明白4+3—2這個算式的意義,明白4+3—2這個算式的計算順序是先算4+3=7,再算7—2=5。在討論中更進一步的明白在計算時一定要記住第二步是幾減幾。

  課件繼續演示:第二小組的4個男生又來到了這個美麗的地方彈琴。情況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會兒走了兩個彈吉他的小男孩,又過了一會兒,三個女生聽到優美的樂曲聲,情不自禁地跑來翩翩起舞。學生由於前面情景中問題解決的經驗,能順利地理解圖意,並進行列式計算,4—2+3。先算4—2=2,再算2+3=5。明白做題時關鍵要記住第一步的得數2,否則就無法進行計算了。

  為學生創設了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給足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活動中既學得主動,又學得輕鬆。

  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所以及時進行例1例2的計算順序小結,把加減混合與連加連減聯絡起來,從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結論。是從左到右依次計算。小結後自己擺小棒,完成75頁做一做。做後集體訂正,學生在探究中解決了問題。記得有位名人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設計了質疑的小環節。

  (三)設定情景,解決問題

  學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用數學,運用學生自己學會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去體驗數學的價值,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練習題的設計有梯度、有趣味,發生的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故事,實際上就是練習題,這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所學知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再到別處去看看。走著走著,小猴擋住了去路,原來它是要大家幫忙的。那是一個美麗的池塘,有6只小鴨正在嬉戲遊玩,瞧!又來了3只。過了一會兒,又走了4只,現在池塘裡還有幾隻小鴨?

  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然後集體訂正。

  小猴怎麼還不走呢?原來它還有一道題呢!

  2、我們繼續往前走。這裡發生了什麼事情?這麼熱鬧!原來,小狗、小豬、小雞、小貓在運動會上分別獲得了四個專案的第一名,森林之王的獅子要獎勵他們每人一處房子,你能幫他們找到房子嗎?生搶答完成。

  獅子大王獎智慧星,做題,學生獨立完成。

  (四)課堂總結,延伸課堂

  在表揚學生之後:看來數學知識真重要呀,就讓我們積極開動腦筋,學好數學知識,為自己、為更多的人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