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等量代換》說課稿(通用6篇)

三年級數學《等量代換》說課稿(通用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等量代換》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數學《等量代換》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透過蹺蹺板平衡的原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以後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等量代換的理論是比較系統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這節課中只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說學生:

  由於“等量代換”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換,對還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邊引導邊讓學生在經歷中感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什麼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樣代換,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整個探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感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說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學會根據已知資訊尋找事物間的等量關係,能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問題。

  2、透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驗證等活動,能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另一個量,初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3、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4、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及應用價值;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難點:能應用等量代換的思想解決問題。

  設計理念:

  三個大的環節。一是,結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二是,創設情境,將等量代換不同型別的三種情況,融入到三個不同的情境中,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三是,圖形之間的代換,從實物過渡到圖形。

  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結合歷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換的思想。讓學生回顧我國古代非常聰明的孩子曹衝,他稱象的故事。讓學生簡要的概括曹衝稱象的過程,透過大象的質量和石頭質量相等的這個關係,引出數學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換”,由此引入新課,並激勵學生在生活中能像曹衝那樣敢於挑戰生活中類似的難題,初步讓學生感受到等量代換在解決問題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創設情境,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創設了三個不同的情境,一是動物園中小動物們的水果交換大會,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小動物們成為好朋友,高興地相約到遊樂園裡玩耍,玩的種類很多,透過過聚光燈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蹺蹺板的兩個小動物身上,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個情境,蹺蹺板遊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中午時分,小動物們戀戀不捨的離開遊樂園去餐廳去吃漢堡、薯條和可樂去了,從而引出第三個情境,快樂的餐廳。三個情境串聯了起來,讓學生在小動物們快樂的氛圍中,逐步地學習新知。

  三個情境,前水果交換大會和蹺蹺板遊戲突出了等質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而快樂的餐廳則是等價的兩個量之間的交換。在教學中側重點不同,下面做具體的說明。

  情境一:水果交換大會。三個層次,首先換的是菠蘿和蘋果,體會天平平衡時,兩個量之間相等的關係,體會只有兩個量相等才能代換,得到“1個菠蘿的質量和3個蘋果的質量相等”,形成第一個條件;第二次換的是蘋果和香蕉,得到第二個條件“1個蘋果的質量和2根香蕉的質量相等”;這兩次交換都是可以直接換的,第三次是用菠蘿換香蕉,讓學生體會到它們之間必須透過中間量“蘋果”進行代換,並要求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畫一畫、圈一圈,清楚地體現出代換的過程,彙報交流時,利用影片臺展示學生的成果,交流換水果的方法。並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強大的互動優勢,讓學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蘋果換成香蕉的過程,學生邊說邊演示,不僅形象的再現了替換的過程,而且鍛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互動交流,形象的再現,是白板賦予了課堂以生機和活力。另外,透過對比換前圖中有蘋果和換後圖形中只剩下了菠蘿和香蕉,讓學生明顯的感受到蘋果這個中間量在前後代換中所起的作用,

  總之,在換不同水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體會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同時強化了“質量相等,可以代換”的思想,而且讓學生在換的過程中想一想、畫一畫、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動作用,體會中間量的作用,逐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方法。

  情境二:蹺蹺板遊戲。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蹺蹺板,蹺蹺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質量和1只猴子的質量,然後,直接引出問題:2只熊貓要和幾隻兔子玩才能使蹺蹺板平衡?在這裡故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明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缺少條件,也就是熊貓和猴子的關係。接著教師隨著學生提出的建議,補充條件“4只小猴子的質量和1只熊貓的質量相等”,讓學生小組合作在作業紙上,用比較簡捷的方式,體現等量代換的過程,在影片展示學生做法後,仍然藉助白板讓學生演示代換的過程,清晰明瞭,並標註算式,將演示過程抽象出算式,指導今後的學習。

  總之,在蹺蹺板遊戲的過程中,一是重點突出,讓學生尋找、補充缺失的條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關係才能進行代換,體會中間量在等量代換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學生經過獨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換的全過程,從不同等量關係入手進行等量代換,展示出學生靈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重視語言表達、推理說明,透過語言,將操作逐步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為建構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系打下基礎。

  情境三:快樂的餐廳。重點是讓學生運用“推理聯想”的方法,解決等量代換的問題。當課件呈現了“4個漢堡的價錢等於8份薯條,3份薯條的價錢等於6杯可樂”兩個條件時,讓學生展開聯想,為解決下面的問題創設條件,使問題趨於簡單化,由於有聯想作為基礎,學生很快的解決了“1個漢堡,3個漢堡可以換成幾杯可樂”的問題,

  最後小結:“中間量”就像是一座橋,它溝通了兩個量之間的關係。

  第三部分:鞏固應用,提升等量代換思想的現實意義。透過圖形代換,貓,狗,雞玩蹺蹺板的遊戲,以及古人換物。設計意圖:用現代生活和古人換物的不同事例,對比出等量代換思想的重要性,體現其現實意義,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回顧總結,交流提升認識。讓學生說一說學習的收穫,明確今天所學的“等量代換”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質量,也可以是同等價錢、同等數量……,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更多的問題。

  三年級數學《等量代換》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等量代換》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的內容,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換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本課利用天平的原理,透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為以後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如何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並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一)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2.能力目標:透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例1主題圖小明、小紅分別在水果攤裡提出了什麼數學問題?接著引導學生先弄明白第1和第2個天平的含意:透過天平你知道了什麼?能否解答小紅提出的問題?透徹理解物與物的替換。

  教學難點:使學生學會運用等量代換這一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數字、圖形、符號等純數學的等量替換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平面天平圖等教具。

  學具準備:與例題相關的一些卡片:西瓜、蘋果、砝碼、數字等卡片。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本課教學以“體驗等量關係”、“感受方法的多樣性”、“運用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這三大版塊為教學主線,體現了教師的“引”到“放”直至“創”的過程。透過“師生、生生的多元互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與能力,注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具體教學策略運用如下:

  1.教學設計注意由創設情景,激發探究內需入手。整節課有一個鮮明的探究主線和層次,以問題為核心開展學習活動,激發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和求知慾。

  2.充分挖掘教材的內在因素。一是考慮到了學生初次接觸等量代換思想,在運用教材中,用“換”字入手,化解學生對等量代換的陌生感覺,同時又充滿了趣味。二是發揮教材編排作用,又靈活運用教材。

  3.教學目標的自主探索,又呈現出教師在全過程中注重設計教學活動。整個課堂教學流程體現了老師對學生引導作用,課堂上師生間、生生間的合作,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

  (二)說學法

  新課程強調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採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此,本課教學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自主合作為主,透過讓學生觀察、比較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來。

  3、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三、說教學程式:

  結合教材內容與特點,本課的教學程式設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等量代換

  課前透過師生交流對話,利用“曹衝稱象”的典故,感知等量代換,並引出課題——等量代換。(板書)

  [“曹衝稱象”這一故事,學生很熟悉,但很多學生並不知道這故事裡還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內涵。這樣做是讓學生領略古人在很多地方也進行物品之間的等量代換,從而更好地感知“等量代換”。]

  (二)進入情境,探索新知

  1.引導發現

  (1)引導學生利用稱象的方法(換一換)來解決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觀察例1主題圖:小明、小紅分別在水果攤裡提出了什麼數學問題?接著引導學生先弄明白第1和第2個天平的含意:透過天平你知道了什麼?能否解答小紅提出的問題?

  [這樣引導是為了讓學生更細地去認識、觀察天平,感知、體驗等量關係,使學生初步瞭解什麼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學習後面的“換”。為解決例2這個問題作鋪墊。]

  在解決本例題時不僅讓學生觀看多媒體,還在黑板上用圖片擺,透過操作示範及學生的操作,真正理解換一換,實實在在的換,加深學生的直觀理解。

  2.引導學生交流,彙集思想與方法

  安排同桌討論交流換一換的過程,能用語言比較流暢地表述過程。

  [設計意圖: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透過觀察思考與動手操作的活動,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得到多種多樣的想法。]

  (三)激發學生思維,解題鞏知,及時小結

  1、解決“做一做”(先引導學生觀察第1、第2個蹺蹺板,弄清圖意,再激發學生利用“換”的方法來解決:3頭牛與幾隻羊同樣重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這個題與例1總體上是同類型,目的為了鞏固,比例1提出的問題多一步,學生處理時可以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解決習題 1個菠蘿=5個橘子 3個橘子=12個大棗 1個菠蘿=?個大棗

  [這個題比上面的題難度加大了,這是個需要先化簡的等量代換,這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逆推思維,進一步滲透了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小結:結合例1和兩個鞏固題,解說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有一個起溝通橋樑作用的中間量,我們只要找到了中間量,就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明白水果與水果,動物與動物當重量相等或價格相等時可以互相替換。

  (四)拓展延伸

  觀察例2主題圖,說說圖意,請他們用換一換的辦法解釋他們的想法或思維過程。例2不再侷限於物物交換,而換成了物與數的替換,即由例1的形象到例2的表象(半抽象),為下面的圖形、數學符號或數字的等量替換做準備。從而讓學生理解等量替換這個比較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

  接著我用圖片在黑板上貼出了兩練習題,數形大變換,求出●、▲、■所代表的數

  (1)▲+■=24

  ▲=■+■+■

  ▲= ■=

  (3)▲+▲+▲+●+●=41

  ●+●+▲+▲+▲+▲+▲=59

  ▲= ●=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是比較抽象的等量代換練習,實際上是二元一次方程組的一種直觀表示方法。在黑板上貼而不是寫也不是多媒體出示,目的就是讓學生動手換一換,體會只要是在相等的條件下圖形、數字也都可以象物品那樣替換的,這樣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抽象與邏輯思維能力。我試著讓學生明白,物品與數字,圖形與圖形,圖形與數字,只要當它們存在等量關係時,都可以互相替換。讓學生體會由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字的思維過程。]

  五、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說說你在這節課上有什麼收穫?

  2、在 “等量代換”時你要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質疑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收穫,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提高自信,有利於以後更好地學習。]

  六、說板書設計

  換一換

  石頭重量=大象重量 石頭 換 大象

  1個桔子+1串葡萄=400克蘋果 換 砝碼換一換

  1個蘋果+1個桔子+1串葡萄=550克 羊 換 豬 (相等的)

  大棗 換 桔子

  ■ 換 ▲

  [這節課的板書雖簡,但能夠準確地突出這節課的重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年級數學《等量代換》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2、能力目標:在數學活動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邏輯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豐富的數學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等式之間的關係、進行等式之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導觀察,感知等量代換。

  1.運用學具,開展拼圖遊戲。

  師:小朋友們,你們玩過拼圖遊戲嗎?

  生:玩過。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動手拼一個材料中所給的長方形。請拼好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的拼法。

  (1)請你說說你是用幾個什麼圖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的?

  生1:我是用兩個梯形和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的。(請學生上來擺)

  (2)有不同的拼法嗎?

  生2:我是用六個三角形拼成的。(請學生上來擺)

  (黑板上展示兩種拼法)

  2.觀察、思考、交流,體會等量代換思想。

  師:你們剛才有各種各樣的'拼法,其實歸納起來就兩種:一種是用兩個梯形和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還有一種是用六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一個長方形=六個三角形)

  師:如果老師想把那兩個梯形替換成三角形需要幾個,請同學們動手擺一下。

  擺好的同學請把手舉起來。

  生:我用四個三角形替換了兩個梯形。

  師:有不同答案嗎?

  師:同學們真棒!看來大部分同學都對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梯形=四個三角形。

  師:我們透過替換也得出一長方形=六個三角形

  3.揭示課題。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在換的過程當中,就已經運用了一種數學思想等量代換(板書課題)

  等量代換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如說:一張十元的錢可以等值代換10張一元的錢。在同學們熟悉的故事《曹衝稱象》當中,聰明的曹衝就是用石頭的重量代換大象的重量,

  二:嘗試解決,拓寬思維,應用提高。

  師:老師剛剛得到一個訊息,今天,數學王國正在進行一場數學大擂臺,熱鬧非凡,同學們想參加嗎?

  生:想(大聲地回答)

  師:那麼你們做好準備了沒,我們馬上要出發了。

  生:好了。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第一輪的賽題,紅紅的蘋果真好吃!從這幅圖中你們得到了什麼資訊?

  生1:1個紅蘋果=2個青蘋果

  生2:2個青蘋果=6個小蘋果

  師;那讓我們求的是什麼呢?

  生:2個紅蘋果=()個小蘋果

  師:請同學們仔細算算答案是什麼呢?做好的同學在仔細思考一下這個結果是怎麼得到的。

  師:請做好的同學把手舉起來,有這麼多同學做好了,來你說,是多少。

  生1:12個。

  生2:12個。

  師: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是多少?老師請同學起來說說你是怎麼做的。

  生:有1個紅蘋果=2個青蘋果,2個青蘋果=6個小蘋果可以得出1個紅蘋果=6個小蘋果。從而得出2個紅蘋果=(12)小蘋果。

  師:看來同學們這一輪比賽結果都不錯,請看第二輪的賽題。請一個同學起來讀一下。

  生:2個紅蘋果=1個菠蘿,1個西瓜=2個菠蘿,1個西瓜=()個紅蘋果

  師:這位同學讀的很好。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是怎麼來理解這一題的。

  生1:透過反覆讀題目,我發現菠蘿既和蘋果有關係,也和西瓜有關係。

  生2:我只要求出2個菠蘿=?個紅蘋果,就能求出1個西瓜=()個紅蘋果。

  師:請同學們快點算一算。

  師:這麼快就算好了,老師請同學起來說,是多少。

  生1:4個

  生2:4個

  師:那怎麼來的呢?

  生:我根據2個紅蘋果=1個菠蘿,1個西瓜=2個菠蘿求出了 2個菠蘿=4個紅蘋果 .

  師:非常棒!做對的同學請舉手,這一輪對的同學就相對少了,同學們還有信心繼續往下賽嗎?

  全班同學大聲回答:有

  師:好,看第3輪的賽題,用那個同學願意來讀一下嗎、

  生1:= + =240,= ++ , 那麼=(),=( )

  師:請同學們動動腦筋,應該怎麼做?

  生:用三個小正方形相加去代換三角形,從而得出四個小正方形相加等於240,得出一個小正方形等於60,三角形等於180。

  師:這位同學講解的很好,你們的思考方法也和他的一樣嗎?無論你們怎麼做,同桌之間互相講一下。

  三、應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

  結課:這節課快接近尾聲了,在最後老師想講一個關於等量代換的故事。(故事內容略)

  三年級數學《等量代換》說課稿 篇4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82頁例2,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二十四的第3—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2、透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體會等量代換思想在解題中的應用。

  2、教學難點是能夠將等量代換思想靈活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當中去。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材簡析: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等量代換思想用等式的性質來體現就是等式的傳遞性:如果a=b,b=c,那麼a=c。例2利用天平的原理,透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為以後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等量代換的理論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在這裡,只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為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

  教師結合課件演示介紹曹衝稱象的故事: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然後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在這裡曹衝運用了一種重要的數學思考方法——等量代換。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用“等量代換”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一)首戰成功

  1、教學例2。教師出示例2,引導學生看圖理解題意。教師向學生說明:在本例中,我們假設每個西瓜同樣重,每個蘋果同樣重。教師明確問題:幾個蘋果與1個西瓜同樣重。教師讓學生觀察前兩個圖並思考:天平保持平衡說明什麼?使學生明白:當天平平衡時,左右兩邊的物體同樣重。提問:根據上面的分析,怎樣才能知道幾個蘋果與一個西瓜同樣重?(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討論。)對於個別學生教師適當提示:從第一個圖中知道一個西瓜重5千克,如果能知道多少個蘋果也重5千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一個西瓜和5千克砝碼同樣重,5千克砝碼和多少個蘋果同樣重呢?引導學生想出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5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5倍(即20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個西瓜和20個蘋果同樣重。]

  (二)我能行

  1、完成課本第109頁的“做一做”。(要求2頭牛和多少隻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質量關係進行等量代換。)

  2、1只雞和1只鴨,誰重一些?(圖略)(直接比較1只雞和1只鴨誰重比較困難,可以轉化為2只雞和2只鴨,或4只雞和4只鴨比較。)

  (三)題目大變臉

  1、求出△、□所代表的數。△+□=240△=□+□+□△=□=[把第一個等式中的△用□+□+□替代,就變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於180。]

  2、△+△+○=30○=△+△+△△=○=

  3、求出○、△、□所代表的數。(2)○+□=91△+□=63△+○=46○=△=□=[可以先把三個等式的左邊相加,右邊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後再利用等量代換,依次求出○、△、□的值。]

  (四)挑戰自我

  1、玩具店運來一批卡通貓,如果2個紙箱同1個木箱裝的一樣多,4個木箱同一個大箱裝的一樣多,那麼裝在16個紙箱裡的這批卡通貓要裝幾個大箱?

  2、6把斧子換1只羊,3只羊換1頭牛,3張豬皮換1碗鹽,4把斧子換7張豬皮,問:李家一頭牛換幾把斧頭?張家有4只羊換幾張豬皮?王家有7碗鹽換幾隻羊?

  3、△+△+△+□+□=41□+□+△+△+△+△+△=59△=□=

  三年級數學《等量代換》說課稿 篇5

  這節課《等量代換》是三年級下冊的一個數學廣角的內容,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的基礎。等量代換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現,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而對這些剛在形象思維過渡時期的三年級學生而言,是一個非常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因為他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

  縱觀整節課,張老師上課思路清晰,始終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穩步的提升學生的思維。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開門見山,滲透思想

  張老師從課一開始,就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平時玩的“翹翹板”中,匯入這三種小動物豬,猴,兔,他們重量的比較。在這裡,豬比猴重,猴比兔重,問:豬和兔誰重?中很自然的要去揭示,“如果沒有直接關係的2個量,要去比較的時候,必須要去找到一箇中介,利用這個中介猴的作用去求豬和兔的關係。其實要找到這個中介的過程,就是我們學習這節《等量代換》的核心。張老師從課的一開始就去滲透這種代換的思想,大大地提升了課堂的有效性。

  二、選材適宜,激發興趣

  熟話說,興趣是做好的老師。張老師在選擇素材上,選擇學生熟悉而又喜聞樂見的“蹺蹺板”樂園材料呈現給學生切入課題。在例題的選擇上,教師應本著“緣於教材高於教材”的理念設計教學,自然地選擇了“蹺蹺板”中的等量關係來探索新知,而擯棄了書本中“西瓜,砝碼,蘋果”的例題,這充分地利用從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在課堂過了15分鐘左右,學生的注意力開始渙散時,張老師及時的引出“曹衝稱象”這一內容,又重新的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抽象出“石頭和大象2個數量之間的等量代換”的內涵。

  在練習環節中,透過提問“生活中的等量代換”,如公交車換硬幣,班級星星卡等,又引起課堂的高潮,也同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透過這些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透過引導觀察、推理、表達來幫助學生感悟等量關係。也更具有開放性和挑戰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自主學習,有效課堂

  “學生經歷‘做數學、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是關鍵。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中來。”任何學習都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在新授過程中,張老師在教學一隻豬=()只兔和“一頭牛=()只羊”的過程中,提供給每一位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機會,透過讓學生畫一畫,寫一寫,算一算,讓學生自主地嘗試用“等量”的思想,自行去摸索出,必須要找的“中介”—1只猴的重量=3只兔的重量,2頭豬的重量=3只羊的重量,4頭豬的重量=6只羊的重量,然後再創造出新的等量關係,從而自主建構“等量代換”的思想。這種探究學習,最大魅力在於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從探究過程中有所體會、有所體驗,有所收穫。

  四、教學設計,尊重認知

  我認為,張老師在這節課中以: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作為教學的前提下,對課標中指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有很好的體現。

  當然人無完人,針對張老師的這節課我也提出一點小小的建議:

  在張老師出示的板書上面“豬=猴+猴;猴=兔+兔+兔”這裡,教師可以這麼簡寫,但在用語言表達的時候如果表達成:一隻豬的重量=一隻猴的重量+一隻猴的重量,一隻猴的重量=一隻兔的重量+一隻兔的重量+一隻兔的重量。這樣表達方式是否會更妥一些?

  以上是我的淺析,望各位老師提出您寶貴的建議和看法。謝謝!

  三年級數學《等量代換》說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以後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

  2.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

  3.透過數學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廣泛聯絡,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等量代換思想在解題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將等量代換思想靈活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教學教具:

  課件、三種圖形若干

  教學設計:

  一、情景匯入。

  1.觀看《曹衝稱象》的故事。提出問題:曹衝是怎麼稱象的?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3.揭示課題。

  二、探究學習。

  1.第一關

  教學例2。

  (1)課件首先演示天平秤外觀及作用。

  (2)課件講述例2,配合故事情節,引出用西瓜如何換蘋果。

  (3)小組動手操作及討論(先小組,後抽學生說想法)。

  2.第二關

  (1)課件演示動物們玩蹺蹺板遊戲過程。

  (2)小組討論:如何進行換?

  (3)彙報討論結果,教師小結。

  3.第三關

  1只雞和1只鴨,誰重一些?(教材第111頁第4題。)

  4.第四關

  換一換遊戲(教材第111頁第3題)

  三、歸納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四、機動

  算一算

  △+□=240

  △=□+□+□

  △=?

  教學反思:

  課前活動中,採用介紹的方式與同學們互相認識,並透過認識這一環節,引出一位新朋友陶陶(玩具狗)。告訴同學,陶陶喜歡和那些愛動腦筋的小朋友一起學習一起玩,如果你的表現能讓它心動,它就會跟你回家。這樣,同學們很快就可以進入學習狀態了。

  我用故事的形式匯入新課,曹衝稱象這一故事,學生在語文課本中已經學過,所以學生很熟悉,但是學生並不知道這則故事裡還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內涵。由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匯入,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既形象又具體,既有趣又奇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觀看動畫的同時很自然地進入了觀察、發現的階段,同時,較好地體現了數學內容生活化,體現了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的新理念。

  整節課有一個鮮明的探究主線和層次,透過闖關活動開展學習。從引新課主線是曹衝稱象這一故事到設計西瓜如何換蘋果,在互換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換,到學生自身認知需要激發出的價值互換,由羊、豬、牛在蹺蹺板上的互換平衡,尋求出等量代換問題的解決規律。教學全過程是以問題為核心組織開展學習活動,並把問題隱含於具體的教學目標完成之中,激發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和求知慾。

  在本次教學中,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透過演示,讓學生從直觀的貼近生活的情景圖中觀察、思考,以便更好的解決問題,整個活動內容來源於生活,從大量生活例項和學生熱愛的情景入手,來建立數學模型,讓學生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