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精選22篇)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精選22篇)

  《三角形的特性》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透過對三角形特性的學習,既可以對已有知識進行鞏固和強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打下基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希望能幫到你。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內容: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0-81頁內容,這部分內容包括三角形的定義,三角形各部分名稱,三角形的穩定性等。學生透過上冊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學習對三角形已有了直觀認識,能夠從平面圖中分辯出三角形。例題1:是有關三角形定義的教學,著重是讓學生在“畫三角形”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屬性。抽象出概念。例題2:著重於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穩定性”,在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它可以讓學對三角形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透過實驗,使用權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四)教學難點:在三角形內畫高。

  二、說教法

  (一)情境教學法。

  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學習,能激發學生興趣,啟用學生思維。為了解決問題,學生會主動探索新方法,從而將問題的解決和方法融為一體,這樣安排有利於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二)操作討論法。

  在動手操作,討論交流時學生各抒己見,這樣即啟迪學生思維,又能增強其合作意識。學生動手、動腦,在探索發現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在課堂上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

  三、說學法。

  (一)自主探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進行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親身體驗。如:畫一畫、議一議、說一說等活動發現新知、建構新知,從而掌握新知,培養合作意識和探究品質,發展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以致用,在學完新知後,我及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這樣,不僅增長學生智慧又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增強了學習數學興趣和信心。

  四、說教學程式。

  (一)聯絡生活,情境匯入

  1、出示80頁情境圖,學生觀察,發現描述三角形。

  2、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

  3、課件出示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上的三角形。

  4、匯入並板書課題。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發現三角形的特徵

  2、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1)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什麼叫三角形?

  (2)議一議:下面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

  (3)討論:哪種說法更準確?

  (4)指導閱讀80頁“三角形”定義。

  3、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三角形屋頂的房子。(問:你能測出三角形房頂的高度嗎?學生動手操作)。

  (2)你是怎麼測量的?(學生交流彙報)。

  (3)講解測量過程?(得出:三角形高、底的概念)。

  (4)出示81頁三角形(問:這是這個三角形的一組底和高嗎?你還能畫出其它的底和高嗎?學生動手操作,然後評議交流)。

  4、拓展

  在三角形ABC中,以AB為底邊的高是();以AC為底邊的高是();以BC為底邊的高是()。

  (三)實驗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問題:出示81頁插圖,問圖中哪裡有三角形?生產生活中為什麼要把這部分做成三角形呢?它具有什麼特性?

  2、實驗解疑

  (1)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三角形、四邊形學具分小組實驗,拉一拉學具會有什麼發現?

  (2)得出結論: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3)舉例說出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

  (四)鞏固運用,提高認識

  課件出示練習十四:1、2、3題

  (五)總結評價,質疑問難

  1、本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

  2、你對三角形有了哪些認識?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0-81頁的教學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及編排意圖。

  這部分內容包括三角形的定義,三角形各部分名稱,三角形的高和底,三角形的穩定性等。學生透過上冊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學習對三角形已有了直觀認識,能夠從平面圖中分辯出三角形。例題1:是有關三角形定義的教學,著重是讓學生在“畫三角形”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屬性。抽象出概念。例題2:著重於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穩定性”,在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它可以讓學對三角形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實踐能力。

  3、我的取捨。

  為了讓學生探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平行四邊形具有易變形性的奧秘,我除了讓學生動手“拉一拉”,還增設了“擺一擺”的環節,即讓每個學生都明白: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確定,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是唯一的,因而具有穩定性;而平行四邊形雖然四條邊確定,但可以擺出形狀、大小不同的圖形,因此平行四邊形不具備穩定性,而是具備容易變形性。

  這一環節將會花去比較多的時間,經過慎重思考,我決定將三角形的底和高淡化處理,放在最後一個環節出現,作為下一節課的引申。

  4、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2)透過拉一拉、擺一擺的實驗,使學生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瞭解這一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概括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

  教學難點:同上。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1、操作發現法。

  三角形的概念、特徵對於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此,我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動手擺一擺、拉一拉,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具體的圖形聯絡起來,豐富學生的表象,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掌握它的特徵。

  2、討論法。

  在動手操作,討論交流時學生各抒己見,這樣即啟迪學生思維,又能增強其合作意識。學生動手、動腦,在探索發現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在課堂上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

  (二)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學應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我們的教學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要讓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是:學會透過觀察、操作,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培養探索的能力。

  三、說教學程式

  (課前黑板上呈現一個三角形)

  (一)開門見山,引入課題

  1.師:認識它嗎?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三角形的知識。

  2.師:你認為它為什麼取名叫三角形?

  3.師:你能將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準確指認出來嗎?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畫一畫。

  師:請你用手指書空一個三角形,畫時要注意什麼?

  2.擺一擺。

  師:每根小棒相當於一條線段。用三根小棒擺一個三角形要注意什麼?

  全班學生在課桌面上獨立擺三角形,並請一學生上投影儀前擺,說一說是怎麼擺的?

  3.說一說。

  (1)師:同學們都正確地擺出了三角形,你能用簡略的話概括究竟怎樣的圖形才叫三角形嗎?

  師生共同商議,教師逐步完善板書。

  (2)課件出示完整的概念: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

  (3)師:你認為三角形的定義中哪些詞最重要?

  組織學生在討論中理解“三條線段” “圍成”。

  4.判一判。

  下面圖形中是三角形的請打√,不是三角形的請打×,並說出你的理由。(學生一起用手勢表示)

  5.師:為了表達方便,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可以記做△ABC。

  6.找一找。

  (1)師:生活中哪裡見過三角形?

  (2)課件展示圖片:電線杆、起重架、腳踏車、籃球架。

  (三)實驗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問題。

  師指著圖片問:生產、生活中為什麼要把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

  2.實驗解疑。

  (1)拉一拉。

  師:請同學們拿出預先做好的三角形、四邊形學具,分小組實驗:拉一拉學具,有什麼發現?

  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平行四邊形具有容易變形性。

  (2)擺一擺。

  A.師追問:為什麼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平行四邊形卻不具備穩定性?

  生:……

  B.師(出示先前學生擺出的三角形):這是一位同學先前擺出的三角形,現在老師如果再提供同樣的三根小棒,你們能擺出不同的三角形嗎?

  全班學生再次嘗試,在課桌面上擺三角形。

  C.集體評議,擺不出不一樣的,得出:只要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確定,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也就完全確定。

  D.師:剛才同學們透過擺,探明瞭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奧秘,能繼續分析一下平行四邊形為什麼不具備穩定性嗎?可以在腦中思考,憑空想象,也可以用四根小棒實際擺一擺。

  a.學生或獨立思考,或同桌合作用4根小棒擺不同的平行四邊形。

  b.用實物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作品。

  得出:雖然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確定,但可以擺出形狀、大小不同的圖形,因此平行四邊形不具備穩定性,而是具備容易變形性。

  (3)說一說。

  師:誰能再次用語言清晰地解釋為什麼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平行四邊形卻不具備穩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五單元的內容,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並藉助三角形來推導有關的性質。因此,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習數學平面圖形知識的起點,也為學習立體幾何、平面幾何打下基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本節課是三角形認識的第二階段。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特徵和特性,並會給三角形畫高。

  2、能力目標:學會透過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獲得的學習方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操作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在小組合作、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團結協助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徵和特性。

  教學難點:給三角形確定高和畫高。

  (四)教具準備:三角板、課件、數學用具盒、幻燈片

  (五)學具準備:三角尺、數學用具盒、圖紙。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本節課我根據“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一理念,以學生參與活動為主線,建立新型的教學結構。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讓學生自學課本,獨立探索,再讓學生操作實踐,合作交流,從而達到概念的自主建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之美。

  2、說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法,我主要採用獨立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透過動腦、動口、動手來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建立學習成就感和信心,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三、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秉著新課標的精神,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將教學思路擬定為“創設情境、誘發興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訓練,拓展延伸——質疑反思,總結評價”,努力構建探索型的和諧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師:同學們,在上課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好嗎?(同學們都拍手稱好)

  故事講完後,由壞狐狸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昨天房子被我推兩下就塌了,而今天怎麼推也推不塌呢?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深思不解的情況下,教師順水推舟地引出課題,並板書:三角形的特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義

  師:先請同學們拿出數學用具盒開啟釘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請同學們在圖本上畫一個三角形;最後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數一數、摸一摸三角板的角和邊,並說一說你對三角形的認識。師生總結三角形的定義。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用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樣一來,既打通了數學與生活間的無形屏障,又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歡松的心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問題的懸念,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這裡主要是回顧學生對三角形原有的認識,起到一個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時,教師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表揚,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B:認識三角形的特徵

  先讓學生自學書本第81頁的內容,並畫出三角形的各個部分的名稱,再請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拿出並指著自己的三角板向同伴說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C:三角形的高的畫法

  請學生自學書本第81頁的內容,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義。並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索嘗試畫高;然後,教師示範講解三角形的高的畫法;最後出示練習,讓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

  D:三角形的穩定性

  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角形,然後質疑:“這些三角形有什麼作用呢?”接著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學具,透過對比、推拉三角形與四邊形,交流對比結果並歸納出結論: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鼓勵學生學會自學,獨立思考,在同伴面前敢於發表意見,與同伴們分享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是在學生已學會了畫平行四邊形的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自學並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去獨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並透過練習,使學生對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重難點。

  這個環節是根據新課標“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理念設計的,主要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師:現在哪位同學可以回答壞狐狸提出的問題呢?

  “為什麼昨天,我推兩下房子就塌了,而今天怎麼推也推不動呢?”

  (三)深化訓練,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掛圖,讓學生去觀察並聯系實際舉例說說生活中的三角形,再說說它們的用處。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師的椅子總是搖晃不穩,誰能幫老師修理一下,怎樣才能更堅固呢?

  2:輔導學生完成練習十四的1、2

  第1題,說出下面每個三角形的名稱,並各畫出一條高。

  第2題,圍籬笆。“哪種方法更牢固,為什麼?” 一個問題,既打開了學生心中的疑惑,又達到了一個前呼後應的效果。將生活實際與一種情景聯絡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事物。

  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三角形的特性,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現“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生活化”的理念,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透過這些有序而多樣的練習,既鞏固了學生學過的知識,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有趣的數學在學生們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中顯得更有味道。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3:發揮想象,巧擺七巧板

  A:出示課件,(並播放輕鬆的音樂)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欣賞平面圖形組合圖,並觀察它們組成了什麼圖形?

  B:小組合作,擺出七巧板,讓學生髮揮他們的想象,用不同的圖形拼出一幅圖,再進行小組評比。

  (四)質疑反思,總結評價

  師:今節課你掌握了什麼?

  學生在小組內談收穫,評價得失。

  課堂總結。

  創設情景可以渲染學習的氣氛,也可以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小組合作學習既體現了團隊的精神也使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透過讓學生在組內談收穫、評得失,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理念。

  四、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精簡明瞭,突出重點,體現本課時的內在聯絡,更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的特徵和特性的認識。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4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三角形有了直觀地認識,能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它的特徵,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生活經驗,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但本班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理解三角形的意義,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

  2、經歷觀察、分析、猜想、實踐的學習過程,培養空間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掌握三角形畫高的方法。教學中,為了形象直觀的展示學習內容,我使用了多媒體、塑膠小棒、三角形硬紙板和彩色平面圖形等教具和學具。

  這節課,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

  第一環節、舊知匯入,激發興趣。

  在第一環節我分為兩個層面:

  首先我出示一組生活中圖片,讓學生找學過的平面圖形,我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將這些平面圖形貼在黑板一側,然後重點問對平行四邊形都有哪些瞭解? 我對高和特性作重點板書。

  接下來讓學生回顧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透過我提供的第二組生活中的三角形圖片,引出課題。

  這一環節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匯入,在情境中自然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達到舊知遷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邊形的複習,尤其是高和特性的複習,為新知過渡做了較好的鋪墊。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我安排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三角形意義的教學,安排了以下活動:

  1、摸三角形,觀察三角形特徵。

  2、小組交流,派代表闡述小組意見。

  3、師生共同總結三角形的意義及特徵

  多媒體演示三角形的特徵,教師介紹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義教學既是本節課重點也是難點,我安排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的活動,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學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義和特徵,透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

  第二層面:畫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學生嘗試畫高,一名學生板眼,試說方法,選擇畫高工具,然後我引導畫高的方法。此環節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

  (1)是學生畫的高和說的方法都正確,教師就可以借用他的話來說,重新演示。

  (2)是學生畫得不正確,這時可安排其他學生表述意見,教師再引導。

  接下來多媒體演示用三角板畫一條高,然後學生獨立畫出一條高。透過展示學生畫的不同底的高,師生共同總結高和底的概念,然後學生嘗試畫另外兩條高。最後透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使學生掌握在一個任意三角形內畫出三條高的方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接下來透過一組判斷練習,既鞏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高。

  這個層面中,主要是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學會高的畫法,還能領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思想,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及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第三層面:感受三角形穩定性

  首先透過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圖片,使學生產生疑問:這些物體中三角形起什麼作用?然後學生猜想。最後學生動手實踐,用老師提供的塑膠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

  整個層面透過觀察——分析——推理——驗證為主線,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獲得感性的認識,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

  第三環節、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體現數學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出示一組基礎判斷題,達到鞏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層面是實踐應用題:首先出示一個三角形狀的檯曆,使學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接著多媒體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讓學生思考如何修理。

  這個精心設計的練習,不僅幫助學生建立了正確的概念,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應用數學的能力,體會到把數學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三角形的特性》。

  我將從教材的分析與處理、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首先說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並藉助三角形來推導有關的性質。因此,三角形的內容是今後學習立體幾何、平面幾何相關知識的重要基礎。本節課是三角形認識的第二階段。

  本年段的學生已經認識了角、線段等知識,並且能夠從平面圖形中清楚地分辨出三角形,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空間知識,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可以比較抽象地認識圖形,並進行一定的探索。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對4—6年級學段的要求,即:"瞭解簡單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解決問題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體驗數學充滿探索與創造"和本節課教材內容,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徵、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概括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我確定教學重點為:理解三角形的定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徵和特性。教學難點為:在三角形內畫高。

  在呈現教學資訊和感知材料方面,我採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做可以更直觀、易懂。我還準備了三角形和多邊形的框架模具、答題卡等教具和學具,為教學的展開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體驗中學習數學"。

  根據上述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本節課我採用直觀演示、引導探索、講解示範、操作發現等方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學習活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在本節課的學法指導中,我將指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自主探究、發現數學知識。將觀察發現、操作比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貫穿於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透過動腦、動口、動手來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實現知識的有效建構。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學情特點,我設計了以下4個教學環節。

  (一)生活情境,直接引入

  先請學生觀察生活情境圖,直觀感受生活中眾多地方都要用到三角形,直接引入新課:"三角形的特性".

  【這樣由生活現象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為教學活動的展開(進一步探究新知)做好鋪墊。】

  (二)自主建構,探究特徵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內容,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共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嘗試研究,探究特徵

  先請同學們拿出數學用具盒開啟釘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請學生在圖本上畫一個三角形;最後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數一數、摸一摸三角板有幾個角和幾條邊,並說一說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師生總結三角形的定義。明確三角形的特徵: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和三個角。教師再因勢利導,幫助學生重點理解圍成的涵義。然後請學生試著總結三角形的定義,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最後講授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設計意圖:在探究三角形的概念時,圍成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了有效的突破難點,我請學生在釘子板上圍出三角形,在有效的操作活動中,學生直觀理解了圍成的含義。而且透過圍、畫、數、摸、說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使學生充分理解了三角形的含義及特點。】

  第二層次:嘗試操作,體驗畫高

  三角形高的認識及畫法,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把三角形高的知識,融入到實際問題的情境中,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層次:

  首先,用課件出示兩個人字形屋架圖,讓學生觀察,分辨哪個屋架要高一些?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對屋架的高度進行測量。教師再用課件,把兩個屋架的實物圖抽象成兩個三角形,在剛才測量屋架高度的部位畫上一條虛線,"三角形的高"就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理解得也會更為透徹。然後,讓學生自學三角形高和底的定義,在此基礎上調動已有知識經驗,自己探索畫出一條高。

  最後:要求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擺放位置,請學生繼續辨認三角形的高,豐富對高的認識。本環節學生的思維難度加大,在畫三角形的其他2條高時,很多同學會遇到困難,因此,我會充分利用資訊科技的優勢,用課件演示旁邊兩條高的畫法,引領學生思考,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讓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

  【設計意圖:本環節我充分應用資訊科技的優勢,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高,並讓學生經歷探索高的畫法過程,不僅突破了教學難點,而且讓學生驗到了學習的價值,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第三層次:實驗解疑,探索穩定特性

  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生不容易理解,我透過遊戲引入,請學生拉三角形和多邊形的框架模具。發現怎麼拉三角形的框架模具都不動,而多邊形的框架模具卻變形了。這是為什麼呢?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可能會聯想起四年級上學期學過的四邊形有易變形的特性,所以學校的電動門中間的骨架要設計成四邊形的,也由此會想到,三角形不易變形。那麼,三角形為什麼不易變形呢?隨著提問,再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這也就是三角形的穩定性:只要三角形的三邊的長度確定,那麼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完全確定了。這也是生活中有那麼多地方應用三角形的原因。最後,請學生回想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例項。讓學生體會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是順應學生的思維,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交流探究,和教師的輔助講解,完成一個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讓學生親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三)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練習是學生運用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這裡我安排了安排了三個梯度的練習,

  一是辨一辨,在圖中辨認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二是畫一畫,在所給三角形上畫高,鞏固高的畫法。

  三是用一用,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修椅子和圍籬笆的實際問題。透過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的實際價值。

  【設計意圖:透過這些有序而多樣的練習,既鞏固了學生學過的知識,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體現了"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生活化"的理念,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課堂總結,暢談收穫

  【設計意圖:請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對新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在形成知識結構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理念。】

  四、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我以學生的探究過程為主線,精簡明瞭,直觀、形象,重點突出,有益於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總之,本節課,我力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採取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概念,建構知識模型,並學以致用,真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6

  “三角形的特性”一課屬於圖形概念課,人教版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本節課要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會做三角形的高。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的矛盾,使得圖形概念教學在教學中成為一大難點。尤其是在實踐“模式”的初級階段,如何引導學生在自學中感悟?如何體現“模式”的精髓——只要學生能自己明白的絕對不教,要導在所需之處,導在關鍵之處?如何靈活地而不是刻板地運用“模式”?如何讓“模式”自然地流露於新知的教學中?

  (一)設計中,我力求在以下環節突破“模式”的侷限:

  1、引入環節,適當的加入情境。

  在以往的“模式”運用中,我們習慣於開門見山,直奔課題。但對於學生來說,對知識的渴求或是挑戰性的開課,更能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因此,在課始讓學生猜一猜我所比劃的平面圖形(三角形),並嘗試自己畫出三角形,在猜測中、在挑戰中、在簡捷的情境中,學生進入了本課的學習。

  2、自學指導,儘量多一些活動。

  “自學指導”是橋樑,它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自學指導”是柺杖,它引導著學生不斷地發現與探索;“自學指導”更是教學的靈魂,它展現著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結合本學段學生年齡的特點和所學知識,我採用“活動”與“結論”同在的方式設計了兩次自學,力求讓學生在“動”中學,邊操作邊學習,邊嘗試邊感悟,逐步形成對概念的初淺理解。並利用之後的“填一填”,將形象的活動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這樣既是對本課重難點的凸現,同時也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策略,提升了自學的效果,逐步提高自學的能力。

  3、目標的出示,隨內容依次呈現。

  在“模式”的應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直接出示目標雖然可以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學生把小黑板上那一長串的甚至是分好幾段的文字讀完之後,真正存在於學生心中的目標到底有多少?即使是教師一再精減文字,但對於一些目標較多的課來說,這樣做仍然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改變一下目標的呈現方式,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逐步展現出來,這時,學生對目標更為清晰,對是否達成了目標也更心中有數。

  因此,我的目標出示是放在課中的,在學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及特性之後,做為一個階段的小結才出示的,與此同時,提出了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三角形的底和高。(儼然一個“承上啟下”,不知這樣做是否符合“模式”,還請提出寶貴意見。)

  (二)設計中,力求體現的教學理念:

  1、整合重組教材,使教學更加趨於自然流暢。

  本課的教材編排順序是: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底和高——特性”,在設計時,我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形成概念”,同時引出各部分的名稱;再讓學生透過生活,在實驗中理解三角形穩定的特性;最後在自學指導中“自主探索,嘗試畫高”,體驗“垂直”和“對應”。

  2、以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做”中學。

  本課中設計最多的就是學生的活動,如自學指導中的“畫一畫”、“標一標”、“試一試”、“填一填”,理解特性時的“拉一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讓學生儘可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動中思考、發現,在動中感悟、體驗,在動中理解、概括。經歷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

  3、層層深入、步步逼進,提煉概括新知。

  在“三角形的定義”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然後對透過一組(四個)反例的辨析,對三角形有了更進一步認識,並在此基礎上概括“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重點理解關鍵詞“圍成”、“三條線段”,這樣教學,讓學生從圖形語言逐步地過渡到數學語言,在糾錯中提煉,在例項中解析,使學生的認識不斷地昇華。

  再如,“三角形底和高”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學嘗試畫高,由於書中只給出了最基本的銳角三角形的高的畫法,而且是最簡單的一條高,對於優生來說,他們知道的遠不止這些,因此,我在自學指導中有意的加入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嘗試畫出不同的高。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彙報交流高的畫法中,我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三角形中所畫的不同的高,在不同中尋找相同點,在不同中感受“對應”,在錯誤中辨析明理,逐步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含義。這樣教學,使得學生對概念有了更深刻地認識。

  總之,我們不能刻板地去套用“模式”,更多時候,“模式”是一種理念的影子,我們所需要的是找到、研讀到裡面所蘊涵的理念,用它指導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教學更為有效!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選自《幼兒園教育教學安排意見》小班內容,認識三角形是幼兒幾何形體教育的內容之一,幼兒的幾何形體教育使幼兒數學教育的重點內容。幼兒學習一些幾何形體的簡單知識能幫助他們對客觀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體做出辨別和區分。發展它們的空間知覺能力和初步的空間想象力從而為小學學習幾何形體做些準備。小班幼兒在他們充分獲得對圓形的感知和確認後,再讓他們認識三角形的特徵,這對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比較能力和空間概念具有重要意義。認識三角形是在認識圓形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就為比較圓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識基礎,有利於幼兒對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就是三角形的特徵。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教幼兒知道三角形的名稱和主要特徵,知道三角形由3條邊、3個角。

  2、教幼兒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進行比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

  3、發展幼兒觀察力、空間想象力,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確定目標的依據:小班上學期雖然還沒有進行數的形成教學,但在日常活動中已經滲透了許多數的概念教育,因此,透過數形結合認識三角形的特徵幼兒有一定的基礎。3歲幼兒經常會把幾何形體理解為他們所熟悉的實物,因此,教幼兒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見的實物進行比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體有利於發展幼兒對應能力。

  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三角形的特徵,幼兒認知幾何形體對圖形的知覺屬於空間知覺的範疇,從幼兒感知

  三角形的形狀到表達需要完成配對——指認——圖形的特徵,因此,三角形的特徵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三角形的特徵同時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三角形的特徵有三條邊、三個角。但是,對於還沒學過一一對應點數的幼兒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徵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知識,充分發揮教與學的互動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將採用遊戲法和啟發探索法,體現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的師生雙邊活動。

  遊戲法:在計算教學中運用遊戲法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幼兒輕鬆愉快地理解知識,因此,在本節課中,無論是新知的學習,還是複習鞏固我都採用遊戲的形式,如在課的開始,教師以遊戲的口吻介紹兩個圖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複習鞏固三角形特徵時,設計了遊戲給圖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圖、拼拼三角形使幼兒進一步鞏固了三角形的特徵,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啟發探索法:這一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依靠幼兒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啟發幼兒去探索並獲得新知。其最大的特點是激發幼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本節課認識三角形的特徵時,我採用這一方法先出示一個圓形娃娃,再出示一個三角形娃娃,啟發幼兒比較三角形和圓形的不同,在幼兒的觀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邊,透過親自數一數、試一試,讓幼兒明確有三個角的圖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點兒扎手。

  本節課採用的教具:

  ⑴圓形、三角形娃娃各一個,用於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⑵圖形拼圖一幅⑶每桌一盤各類幾何圖形及冰糕棍若干。

  選取教具的依據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特點。

  三、學法指導

  1、複習內容的確定:三角形的特徵有三條邊、三個角。幼兒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徵,就必須透過數一數來掌握,因此,3的數數的掌握直接影響到幼兒學習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將3的數數定為學習內容。採用幼兒比較喜歡的體態動作(拍手、拍肩、拍褪)進行,幼兒比較感興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

  2、引導幼兒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學習新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為了便於幼兒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徵,請幼兒透過觀察圓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樣?透過親自數一數、摸一摸來感知三角形的特徵。幼兒從觀察、判斷到表述是幼兒利用舊知獲取新知,主動學習的過程。

  3、在操作、遊戲中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在複習鞏固三角形特徵時,採取了遊戲《給圖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兒在遊戲時,就需要將頭腦中三角形的特徵的輪廓體現出來,需要幼兒將想象、圖形小棒聯絡在一起,進一步發展了幼兒的空間想象力,同時幼兒聯想生活中的實物與三角形想象的物體將圖形與實物相聯絡,從而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力。

  4、數形結合,時幼兒在掌握特徵的同時,加深幼兒對3的認識,在學習三角形特徵時讓幼兒數數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在看拼圖找三角形的遊戲中,讓幼兒數數蝴蝶的翅膀、樹身、房頂個由幾個三角形拼成,在數形結合中既鞏固

  了新知,又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四、教學程式

  為了小學過程中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我準備分以下幾個步驟完成教學任務:

  1、複習3的數數

  設計這一環節的的是為了在下步學習三角形特徵時幼兒能更好地學習掌握,能準確感知圖形特徵這一環節,採用體態動作一集體複習的形式進行。

  2、學習三角形特徵: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所在,我準備分以下幾步完成,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⑴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圓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兒每人一三角形,透過自己數一數,試一試,感知圖形特徵,並充分讓幼兒表述,得出圖形的特徵。

  ⑵引導幼兒觀察幾個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透過驗證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角,有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師小結三角形特徵,使幼兒獲得的知識完整化。

  3、複習鞏固三角形的特徵。在幼兒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徵的基礎上只有透過各種形式的練習才能得以鞏固,準備分三步完成這一環節。

  ⑴給圖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兒排除干擾從眾多幾何圖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圖拼圖找三角形:

  圖形拼圖能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透過讓幼兒觀察:

  這些拼影象什麼?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幾個三角形?

  ⑶周圍環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東西:幼兒透過自己的聯想尋找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能力,進一步鞏固了三角形的特徵。

  五、延伸活動:

  幼兒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導幼兒拼完後講一講你拼得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用了幾根冰糕棒?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8

  探究三角形這堂課其實就是重點解決三角形按角分類三種三角形的認知和探究。在實行教學方法時,我實踐探索運用了hands on的形式。借鑑杜威“做中學”的思想,我在設計課程方案時,讓學生充分動起來,讓學生在質疑,探究,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分一分,猜一猜,畫一畫活動,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

  在此我來說說我的備課設想

  (一)問題——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學”理論中有這麼一句話:“經驗和自然相互聯絡”,從而可知做中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要求創設生活情景,使生活問題(材料)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積沉,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也就是我這堂課的引入——激趣。

  課一開始我創設了情境,使數學問題生活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絡起來,這樣可使學生在數學活動的情境中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感受,去經歷,自己從而促使學生後面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問題——在探究中解決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問題是探究的起點,科學的發現始於問題,學生自行探究知識就應該從問題開始。因此,在“做中學”的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把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首要問題來探索,鼓勵他們去想,去說,去做。

  這堂課我就在探究問題中設計了四個環節

  1.表1 讓學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問題——問題產生

  2.表2學生合作辨別三角形三個角的情況——初步探究

  3.表3 學生根據表2自己的發現,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 學生自己質疑,自己動手操作實踐證明——領悟,問題解決

  (三)評價——在做中體現。

  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思考,獲得結論,最後自己給自己一個合理的評價。——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穫。

  同時在這堂課的過程中,我力求讓學生動起來,充分展現做中學。

  學生“動”起來,課堂才能活起來。而課堂“活”起來才能展現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才能顯示學生的虎虎生氣。要“活”必“動”,“動”了必“活”。

  多感觀地“動”。即嘴動,眼動,耳動,手動,腦動。

  嘴動。嘴巴是表情達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觀念,感情都要透過它來傳送。課堂上我讓學生盡情地讀,說,議,問。要創造讓學生髮問的機會,培養對問題尋根究底的精神。

  耳動。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

  眼動。學會觀察,能有順序地觀察。

  手動。課堂上,我們儘量讓學生的手動起來,讓他們主動地獨立地獲取知識,鍛鍊能力。一項研究表明:“人對知識的吸收,如果僅是聽,看,加起來只能吸收5%,如果動手的話則能達到90%以上。”所以在習題中,我設計了畫一畫的環節,讓學生分割正方形。

  腦動。也就是讓學生的充分思考。在猜一猜這個環節,我就讓學生體會到考慮問題要全面。

  以上是我的點滴感受,還望能得到在座各位專家和同行的斧政。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9

  一、引入談話

  師:孩子們,春天到來了,陽光明媚,春暖花開,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兒,那該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經來到了公園門口?仔細看看,這幅圖上有那些圖中哪些物體形狀是三角形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三角形的?

  師:既然生活中有這麼多三角形。那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書課題:認識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徵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並找出三角形的特徵

  師:三角形是我們的朋友,它為我們日常生活、建築業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看,這些實物圖和標誌牌上都有三角形,(課件出示例1的圖的三角形),請仔細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麼的共同特徵。 再說說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形(讓學生充分觀察,自己總結出特徵)歸納: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三個角。對照圖形,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說說看,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導學生得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

  2、畫三角形並理解三角形的特點

  師:請在練習本上畫一個你喜歡的三角形,畫好後,和你的同桌說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3、辨一辨並得出判斷三角形的條件

  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畫的三角形,畫得怎樣?

  師小結: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條線段,其次看這三條線段是不是圍攏了。

  (2)操作:第53頁課堂活動第1,2題,按要求在本子上畫出三角形,並相互檢查。

  (3)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練習十第1題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師: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物體的形狀都是三角形的,如:電線杆架、房架等等。為什麼要設計為三角形而不設計為其它的圖形呢?還有我們來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籬笆,誰的更好呢?

  請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麼特性呢?我們來做個實驗吧。

  (2)師:這是同樣的木條,用同樣的方法,做成的四邊形和三角形,請兩個小朋友上來拉一拉,你有什麼發現?

  生:四邊形輕輕一拉,形狀和大小都變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後,發現形狀和大小都不變。

  (3)師小結:說明三角形比較牢固,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4)舉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這個特性嗎?

  (5)師:瞭解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我想請孩子們來幫幫我。師演示可搖晃的長方形,請小朋友想一想怎樣才能把這個四邊形固定下來呢?

  四、鞏固練習

  1.練習第54頁第4題。

  五、課堂總結

  教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認識?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認識三角形》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上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角,初步認識了三角形,但對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未曾探索,本課將引導學生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理解任意二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教材給我們提供2個例子,例題1提供場景圖讓學生觀察,並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聯絡日常生活說說還在哪裡看到三角形。透過找和說喚起學生對三角形初步認識的回憶,從整體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題2讓學生任意選三根小棒圍一個三角形,在此活動基礎上我增加了讓學生找出第三邊的長度範圍,這樣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第三邊的長度是有一定範圍的,更容易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最後教材還安排"想想做做",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規律等方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習其他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積累知識經驗。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這一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以及新課標的要求"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知道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2.能判斷三條線段的長度能否組成三角形。

  過程與方法:1.在學生探索三角形三邊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

  2.在學生探索發現規律後,培養學生自主總結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鼓勵學生探索發現,培養學生小問題大鑽研的精神。

  2、在數學中很注重結論的嚴謹性,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四、 說教法學法

  在教法上採用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動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在學法指導上,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借鑑杜威"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分成5人學習小組,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猜想、質疑、驗證、探究、測量、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想一想,猜一猜,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努力營造協作互動、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將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

  五、說教學過程

  1、聯絡生活,提出問題:出示情景圖,找出圖中的三角形。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學生聯絡生活說說見到過的三角形,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絡,生活數學化。從整體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圖形讓學生認識,教師並介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讓學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條邊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學生好奇、好動,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教師要千方百計為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手腦並用,化抽象為具體,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出創新的潛能,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悅。

  第一層次是動手操作,發現問題;為每組同學準備好的4根小棒(10釐米、8釐米、5釐米、2釐米),任選其中的3根圍一圍。並設計"從中你有什麼發現?"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在更自由、更廣闊的空間中去合作、探索和發現。學生在小組的合作與探究中發現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實推翻了學生頭腦中以前的錯誤認知,激起了思維的矛盾,使學生不得不重新認識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這種重新認識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認識上的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是小組合作,探究規律;我抓住契機巧妙設疑:任意選擇三根小棒,為什麼有的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動二的要求:給你兩根小棒,一根10釐米,一根8釐米,你還能配多長的小棒和它們組成三角形?兩人合作把小棒的長度量出來,比一比誰配的小棒最短?誰配的小棒最長?課堂上,學生小組的合作交流、形成頭腦風暴,我有充分的時間去關注學生的動態生成,多方面的深入瞭解學生的情況,及時點撥。接著組織學生交流,交流時適時運用幾何畫板演示驗證。從而使學生知道第三條邊的長度是有一定範圍的,這種初步認識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認識上的第二層次,也是學生思維發展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

  第三層次是推廣驗證,得出結論。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長度,用語言敘述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把結論寫規範。重點幫助學生理解"任意"兩字,我這樣引導學生思考:剛才活動一中10釐米、8釐米、2釐米不能圍成三角形,那10釐米和8釐米的和也大於2釐米的,為什麼不能圍成三角形?你認為對於三角形三邊關係,怎樣表達更嚴密?最後學生終於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對"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學生對三角形三邊之間關係的認識得到了深化。這種深化的認識和理解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認識上的第三層次。

  3 深化認知,拓展應用。

  基礎練習 線上測試,接著實時反饋測試情況。這部分的練習鞏固了基本的知識點,強化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對組成三角形的規律的認識,掌握更好的判斷方法——較短兩條線段之和大於第三條線段,便可構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材第十三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全等三角形”的開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其它圖形的基礎之一。本章是在學過了線段、角、相交線、平行線以及三角形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七年級教材中的一些簡單的說理內容之後來學習,為學習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礎。透過本章的學習,可以豐富和加深學生對已學圖形的認識,同時為學習其它圖形知識打好基礎。

  本節教材在編排上意在透過全等圖案引入新課教學,在新課教學中又由直觀演示圖形的平移、翻折、旋轉過渡,學生容易接受。根據課程標準,確定本節課的目標為:

  1、知道什麼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對應的元素;

  2、能用符號正確地表示兩個三角形全等;

  3、能熟練地找出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並能用其解決簡單的問題要求學生會確定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及對全等三角形性質的理解;

  5、透過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對應美,激發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透過文字閱讀與圖形閱讀,構建數學知識,體驗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勇於創新,多方位審視問題的創造技巧。

  二、說教法

  本節課以閱讀法、實驗法為主,討論法、情境激學法為輔等教學方法。教師一邊用幻燈片演示講解,一邊讓學生動手、動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全等三角形”教學中要以“實驗為基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突破口。有機融合各種教法於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教學生觀察、歸納的方法

  為了適應學生的認識思維發展水平,有序的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結論,讓學生透過觀察——認識——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2、透過設疑,啟發學生思考

  根據練習情況設疑引導,重在讓學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展開學生的思維。

  三、說學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難於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教師要做到教法與指導學習的學法有機統一。透過幻燈片演示,學生用學具操作體會,最終完成學習過程,達到教學目標。

  1、看聽結合,形成表象。看教師演示,聽教師講解,形成表象。

  2、手腦結合,自主探究,學生為主體,充分使用學具,動手操作體會全等三角形。

  四、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圖案以及製作的一些圖案,引導學生讀圖,激發學生興趣,從圖中去發現有形狀與大小完全相同的圖形。然後教師安排學生自己動手隨意去做兩個形狀與大小相同的圖形,透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直觀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其次,透過閱讀法讓學生找出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後,教師隨即演示一個三角形經平移,翻折,旋轉後構成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透過教具演示讓學生體會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的概念,並以找朋友的形式指出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加強對對應元素的熟練程度。此時給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提示對應頂點,寫在對應的位置,然後再給出用全等符號表示全等三角形練習,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再給出練習判斷哪一種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正確,透過對圖形及文字語言的綜合閱讀,由此去理解“對應頂點寫在對應的位置上”的含義。再次,透過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紙板的觀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觀察對應邊、對應角有何關係,從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並透過練習來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並滲透符號語言推理。最後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學會了用全等符號表示全等三角形,會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從本課開始,將向學生重點滲透圖形變換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掌握推理論證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教材透過一個思考活動,使學生體會將一個三角形進行變換後形成的新圖形與原圖形是全等形。我將此內容進行了加深和拓展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全等三角形的相關概念,性質,能夠準確地辨認全等三角形中的對應元素,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圖形的平移,翻折,旋轉等變換的過程,體會探索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合作交流,增強團隊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全等三角形相關概念,性質及全等三角形對應元素的尋找。

  難點:能夠準確地辨認全等三角形中的對應元素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本節課主要採用探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

  教學手段: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效率。

  三,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 激情 引趣

  拼圖遊戲:

  透過動手拼圖,學生能夠發現這幾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從而得到全等形的定義。此環節的設計,利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展開數學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環節二 實踐 感悟

  活動一

  開啟你手中的材料袋,找出其中的全等形,並說明理由。要求 同桌合作完成學生親身體驗兩個圖形完全重合的過程,能夠發現①與⑩,②與⑥,⑦與⒁⑿與⒀分別能夠完全重合,而對於④與⑥,⑧與⒀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驗證,透過再次驗證,能夠發現④與⑥,⑧與⒀是分別不能完全重合。

  透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更加明確了全等形的判別條件, 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

  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全等三角形,從而引出課題。

  並透過觀察兩個三角形的變換過程,瞭解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並由教師介紹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進一步提出:這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和對應角分別存在怎樣的數量關係呢

  由此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接著由師生共同得出全等三角形性質的符號語言:

  ∵△ABC≌△DEF

  ∴ AB= DE, BC=EF, AC= DF

  ∠A=∠D, ∠B=∠E , ∠C=∠F

  此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決,使學生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動手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環節三 探究 說理

  活動二

  利用兩個全等三角形學具,先保持完全重合狀態,再使一個三角形不動,將另一個三角形進行平移,翻折 ,旋轉,探究以下圖形的形成過程。

  要求 四人為一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組中,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探究程序並給予適當點撥。

  各個小組在黑板上演示圖形的形成過程。

  有以下幾種:

  個別學生髮現第三個圖形有另一種形成過程,此時教師尊重學生的富有個性的學習表現,及時捕捉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行巧妙地引導,鼓勵,問疑,由此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與鮮活,獲得了更大的教學生成效果學生在彙報的過程中,展示不同的形成過程。接著用微機再現圖形形成的過程,並使學生了解利用兩個全等三角形學具還可以形成一些其他的圖形,拓拓寬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與作用,並從中體會到數學的美,這樣設計,學生能夠體驗和感悟圖形之間的聯絡和運動變換的過程中所體現的美,併為尋找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作好準備,接著利用這幾組圖形尋找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 並體會尋找對應元素的方法。

  學生從運動變化的角度發現:

  重合的邊是對應邊,重合的角是對應角。例:

  也會從邊,角的特點來找:

  如:全等三角形中 例:

  有公共邊的,公共邊是對應邊;

  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對應角;

  有對頂角的,對頂角是對應角。

  一對最長(短)的邊是對應邊;

  一對最大(小)的角是對應角。

  對應邊所夾的角是對應角;

  對應角所對的邊是對應邊。

  無論從哪個角度,教師都對學生的成果給與充分的肯定,為將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學生對全等三角形對應元素的方法進行分類和總結,從而得到特殊圖形尋找對應元素的方法。

  此難點的突破,力求發揮自主學習的優越性,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在生生互動氛圍中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得到發展。

  環節四 應用 拓展

  為了使學生能夠結合基本圖形,靈活地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我設計了一組不同層次的習題,力爭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ABC≌△ADC,AB和AD,BC和DC是對應邊,則______。(填數量關係)

  2、△ABC≌△EDC,B和D,A和E是對應點,則_____。(填數量關係)

  3、△ABC≌△EFD,∠ACB和∠EDF是對應角,AB與EF是對應邊,則圖中相等的邊有_______。

  學生能夠敘述發現的結論,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中體會到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性質是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的主要途徑,透過以上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抓住問題的實質,從而達到鞏固雙基,舉一反三的目的。

  環節五 體驗 收穫

  此環節採用師生互動,共同反思,總結,補充的方式進行。小結如下:

  學習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探索流程圖

  環節六 拓展 延伸

  為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理念,佈置了研究性作業,利用兩個全等三角形,進行平移,翻折,旋轉,結合得到特殊位置的圖形,嘗試尋找對應元素。

  四、教法特點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1、教法特點

  本節課採用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輔之以其它教學法,在探索新知過程中設計兩個實踐活動,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想,驗證,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已有的認知體系。

  2、預期效果分析

  在學生體會全等形的定義時,學生可能說的不夠準確,對於這些說法,教師不急於評價,而是用具有啟發性的語言進行引導,由學生相互訂正,補充得出: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在學生表述全等三角形對應元素的尋找方法時, 可能有表達的不是很準確的地方,此時由學生相互補充,完善,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考慮到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學生的要求不要過高,要充分地尊重學生,增強學生探究的慾望,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在學生彙報圖形形成的過程中, 對於複雜圖形的形成過程,學生可能有表達不準或理解有誤的地方, 此時透過生生質疑的方式加以解決,如果學生解決不了,此時我將利用微機或教具演示來消除學生的各種思維障礙。

  本節課為學生提供觀察,嘗試,探索和發現的機會,從而形成學生主動參與。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材第十三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全等三角形”的開篇,也是進一步學習其它圖形的基礎之一。透過本章的學習,可以豐富和加深學生對已學圖形的認識,同時為學習其它圖形知識打好基礎。

  本節教材在編排上意在透過全等圖案引入新課教學,在新課教學中又由直觀演示圖形的平移、翻折、旋轉過渡,學生容易接受。根據課程標準,確定本節課的目標為: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對應的元素;

  2、能用符號正確地表示兩個三角形全等;

  3、能熟練地找出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並能用其解決簡單的問題,要求學生會確定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及對全等三角形性質的理解;

  5、透過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對應美,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精神和多方位審視問題的能力與技巧。

  (二)、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質

  難點:找對應頂點、對應邊和對應角

  二、說教法

  1、引導發現法

  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創設誘人的知識情景,增加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產生自覺學習的內在動機,不斷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其潛力,促進學生的智慧發展。

  2、談話法

  在師生對話、問答的過程中,用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從而使學生在師生之間的交流、同學之間的交流中獲得知識。

  三、說學法

  1、透過接觸身邊環境中的數學資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自覺學習的內在動機,引導學生踏上自主學習之路。

  2、看聽結合,形成表象。

  3、手腦結合,自主探究。

  四、教學流程設計

  1、情景匯入

  課前展示背景為悉尼歌劇院的倒影的圖片(目的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全等三角形和歌劇院有什麼聯絡?)

  展示我國某地一幅風景圖片,透過學生對湖光山色的描繪(描繪的倒影是景緻之一),使學生的思維很快處於興奮狀態,這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們認識到全等圖形就在我們身邊,以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探求新知

  展示國旗和福娃的等圖片,提出問題(同時使學生感知,我們的祖國在體育、經濟等諸多方面都已躋身與世界強國之列,為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感到自豪、驕傲)

  3、透過觀察圖形變換讓學生感受完全重合的圖形有很多,從而得出全等形的概念。

  4、透過演示讓學生體會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並以圖形變換的形式在指出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由此去理解“對應頂點寫在對應的位置上”的含義。

  5、透過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的觀察,合作交流,從而得出找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方法。

  6、小結提高

  透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由學生自我完成知識的體系,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思想)

  7、拓展與延伸(合作交流完成探究題)

  8、板書設計

  13.1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abc≌△def

  3、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

  4、全等三角形的性質

  5、找對應元素的方法

  2007年10月18日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14

  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下面就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對單元主題的認識

  “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屬於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領域。學生透過第一學段以及四年級上冊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學習,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單元的教學是要在上述內容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我認為本冊對三角形認識的教學目標與第一學段課標中所規定的“獲得對簡單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有所不同,落實目標的策略也應有所不同,應“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三角形。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在落實“瞭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等內容的具體目標時,不僅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而且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判斷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二、單元結構分析及教學目標的定位

  下面我就以知識樹的形式,將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各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向大家做以介紹(幻燈片演示說明):這一單元包括兩個知識塊:三角形的認識和圖形的拼組。三角形的認識分為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內角和三方面內容,也是本單元的重點教學內容。三角形的特性這一內容要求學生掌握三個知識點:

  一是結合生活情境和具體的操作活動,使學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徵,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及底和高的含義,學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是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應用;

  三是創設具體的問題情景,使學生在積極的探索活動中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的分類這一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在給三角形分類的探索活動中,學會根據角和邊的特點將三角形類,能夠發現和認識這些三角形的特點並能夠辨認和區別它們。三角形內角和這部分內容主要是透過一系列的實驗、操作活動,讓學生推理歸納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在系統學習了三角形的知識後,教材安排了“圖形的拼組”內容。它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用三角形拼四邊形,目的是透過拼、擺、畫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徵及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絡與區別,感受數學的轉化思想。另一個內容是用三角形拼組圖案,目的是讓學生在圖形的拼組、設計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探索能力。

  三、教學策略的選擇

  為了突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選擇和運用了運用如下教學策略:

  (一)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中我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密的情境和動手實驗活動,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數學知識。例如:對三角形穩定性的教學,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直觀圖,讓學生聯絡生活思考:“哪兒有三角形?它們有什麼作用?”然後讓學生親自做一個實驗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不僅是認識幾何形體特徵的需要,而且有助於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對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價值。

  (二)重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取知識。

  “數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數學活動的過程”,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是在活動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給予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這主要體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他們透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抽象出幾何圖形、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對圖形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例如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三角形的內角和、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絡等,均是讓學生在操作、探索中發現、形成結論。

  (三)促進教學中的數學交流。

  教學中我重視為學生創設交流的情境,提供“數學對話”的機會,鼓勵學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如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時,出示情境圖後提出問題:“從小明家到學校有幾條路?哪條路最近呢?為什麼?”引導學生思考、交流。由於學生還未正式學習三角形邊的關係知識,因此在交流時,要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看法,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教師不要作過多的評論,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著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實驗、探究。探究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討論“第(2)、(3)組紙條為什麼擺不成三角形?”然後請學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發現,形成結論。最後用自己的發現解釋引入中的問題“為什麼小明上學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這樣的交流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不斷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

  (四)注重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徵還是圖形的特徵、性質,對於小學生來說,都比較抽象。要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小學生形象性思維之間的矛盾,就要加強教學的直觀性。而本單元三角形所具有的鮮明的直觀性為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教學時我本著切合實際,易操作而有實效的原則,利用各種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技術,使學生認識和探索圖形的過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下冊第40至43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題。

  2.教材簡析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特徵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透過學習活動,發現三角形和邊的特徵會給三角形的分類,理解並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三角形分類》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觀察、操作、比較、小組討論”等教學環節都是為了使學生能根據角的特點給三角形分類,因此這是教學重點。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特點,如何引導學生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徵,這是學生掌握本課知識的一個質的飛躍。因而,“能理解並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5.教學準備

  三角板、多媒體課件、學生用表格等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結合教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在教學中,首先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利用教材6個三角形組成的圖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出課題“三角形的分類”。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尋找三角形分類的方法,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歸類的依據,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徵,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入課題,即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做好鋪墊,也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直奔放主題。

  (二)動手操作,探討三角形分類方法

  1.根據角的特點,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把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我設計瞭如下環節:

  (1)學生先是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獨立探索分類。(事先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學袋:一張表格)

  ①學生根據表格對這個三角形進行觀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對錶格中的資料進行觀察,就能容易地進行分類。

  ②把分類的結果填在表中。

  小組交流

  學生在小組內分別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說說自己的分類依據。

  (3)展示學生代表作品,學生互評。

  (4)師小結歸納(邊把分類依據板書出來)

  (5)鼓勵學生給自己分類的三角形取個名字。

  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體驗勞動成果的喜悅心情,增強學習的信心。

  (6)引導學生對三類的三角形進行比較,得出相同點:每個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

  (三)指導完成課堂活動及練習十一第1至3題。主要目的是鞏固複習更好引領後進生掌握按角對三角形分類。

  (四)全課總結

  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體現了新課標評價的多樣性,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意在突出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有學生分類的作品展示,有教師板書的知識點。教學內容一目瞭然,也便於學生觀察、比較。

  (六)作業設計。

  目的加強鞏固,能更好的掌握本課知識點。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16

  一、說教材

  新課標把三角形的內角和作為第二學段中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課是安排在三角形的特性及分類之後進行的,它是學生以後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及解決其它實際問題的基礎。教材所呈現的內容,不但重視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安排了量一量、算一算和剪一剪、拼一拼兩個實驗操作活動,意圖使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發現並形成結論。

  二、說學情

  1、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礎知識,會用工具量角、畫角,具備了探索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與技能基礎。

  2、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我在課前瞭解到,已經有不少學生知道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但卻不知道怎樣才能得出這個結論,因此學生在這節課上的主要目標是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生情況的思考,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擬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透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讓學生推理歸納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並能應用這一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透過把三角形的內角和轉化為平角進行探究實驗,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3、透過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並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一結論。

  四、說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各類三角形、長方形、量角器、活動記錄表等。

  五、說教法

  “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知識與技能目標並不難,但我認為本節課更重要的是透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領悟轉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以及在探索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同時,在不同方法的交流中,開拓思維、提升能力。基於以上理念,本節課,我準備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猜想驗證、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並在教學過程中談話激疑,引導探究;組織討論,適時地啟發幫助。使教法和學法和諧統一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教育目標之中。

  六、說過程

  本節課,我遵循“學生主動和教師指導相統一,問題主線和活動主軸相統一”的原則,制定了以下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課伊始我利用課件動態演示一隻蝴蝶在把一條繩子圍成不同的三角形。讓學生觀察在圍的過程中,什麼變了?什麼沒變?讓學生在變與不變的觀察與對比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板書:三角形的內角和),為後面的探索奠定基礎。

  設計意圖:以問題情境為出發點,既豐富了學生的感官認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本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我有目的、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1、揭示“內角”和“內角和”的概念

  明確“內角”和“內角和”的概念是學生進一步探究內角和度數的前提,本環節首先請學生都拿出一個三角形,指一指三個內角,然後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內角和的理解,在大家交流的基礎上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三個內角的度數之和。

  2、猜測內角和

  牛頓曾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所以我放手讓學生猜測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由於絕大多數學生有課外知識的積累,不難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但猜想並不等於結論,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底是不是180度?(板書:?)還要進一步的驗證。猜想——驗證是學生探究數學的有效途徑。

  3、動手驗證,彙報交流

  (1)介紹學具筐

  由教師介紹學具筐中都有什麼學習材料。

  (2)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

  因為合作交流應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所以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打算選用什麼材料,怎樣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然後再讓學生把想法付諸實踐。此環節會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操作、發現的時間,讓學生在探索中找到證明的切入點,體驗成功。在這期間,教師走下講臺,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一起尋找驗證的方法,對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3)組內交流

  經過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每人都有了自己的驗證方法,先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驗證方法。

  (4)全班彙報交流。

  在足夠的交流之後,開始進入全班彙報展示過程,達到智慧共享的目的。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17

  一、說教材

  本節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數學第八冊的教學內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係以及部分練習。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角,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條邊、3個頂點、3個角,三角形還具有穩定性等知識,為學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做好了知識遷移基礎。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實驗和聯絡生活應用數學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習其他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積累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面積等內容打下堅實基礎。

  本課的重點是:三角形三邊關係的實驗與探究,這個關係不僅給出了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大小關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斷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的標準;熟練靈活地運用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是數學嚴謹性的一個體現,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全面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它還將在以後的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

  本節內容的難點是:利用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習和應用這個關係時,“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指的是“任何兩邊的和”都“大於第三邊”,而學生的錯誤就在於以偏概全。

  二、說目標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運用關係解決簡單的

  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

  3、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感受數學與實際的緊密聯絡,在學習中培養學生數學運用的意識以及團結協助的精神。

  三、說教法設計

  針對平面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採用創設情境法、實驗法、比較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四、說學法安排

  在學法指導上,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借鑑杜威“做中學”的思想,在設計課程方案時,將學生分成5人學習小組,同組異質:組內成員分工明確(有組長、記錄員、操作員、發言員等),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猜想、質疑、驗證、探究、測量、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想一想,猜一猜,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努力營造協作互動、自主探究、議論紛紛的課堂教學氛圍,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

  五、說教學過程

  1、實驗法初步感知

  每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幾組小棒(或者用紙條),進行操作實驗,並詳細做好記錄,填寫在統計表中。

  2、討論交流法發現規律

  A、 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條邊就能組成三角形;

  B、 最長的那條邊小於另外兩條邊的和才能組成三角形;

  C、 任意兩邊的和一定要大於第三條邊才能組成三角形;

  D、 較短的兩條邊的和大於最長的邊一定能組成三角形;

  E、 兩邊的差小於第三邊也能組成三角形;

  只要孩子們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不管正確與否,教師都給予鼓勵,並集中對以上的幾個結論進行點評,對學生的B、C、D、E的回答予以肯定,對A的回答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錯誤的原因。

  3、畫圖法驗證結論學生小組為單位進行第二層次實驗:小組內畫出3個任意

  的三角形,用尺去量出三條邊的長短,填入表格。

  4、應用規律解釋“最近”。“為什麼小明上學走中間這條路最近呢?”

  5、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A、基本練習:下列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為什麼?

  (l)8、9、15;(2)9、6、15;(3)9、6、14。單位:(釐米)

  這部分的練習鞏固了基本的知識點,強化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對組成三角形的規律的認識,掌握更好的判斷方法——較小兩條線段之和大於第三條線段,便可構成三角形;

  B、拓展練習:學校的木工師傅現有兩根木條,木條長分別是70釐米和100釐米,他要選擇第三根木條,將它們釘成一個三角形木架,你能幫助確定第三條邊最長是多少釐米?最短是多少釐米嗎?

  使學生對初步感知的結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只有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學活知識,使知識起到質的飛躍。

  C、課堂延伸:畫出一個三角形,讓學生量出三個角的度數,再讓學生量出三條邊的長度,試著讓學生尋找最長邊與最大角、最短邊與最小角的關係。

  目的是為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面對全體的情況下,促進學有餘力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的板書如下:三角形的邊角關係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18

  一、說教材

  首先其推導方法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有相通之處。同時本課也是學習梯形、組合圖形面積的'基礎,在實際生活中這部分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所以本課內容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三維目標的要求,本節課的目標確定為三個:

  1、引導學生經歷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探究過程,掌握三角形面積公式,並會用字母表示,會用公式計算三角形面積。

  2、透過探究,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學生經歷動手操作、討論、歸納等探究學習中,體驗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嚴密性和公式的確定性,進一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並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探索並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會根據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學生理解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弄清楚為什麼除以2.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由於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從具體到抽象,他們有好奇好動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情境教學法、探究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力求體現自主性教學原則。

  學法:根據本課可操作性的特點,以及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在學法指導上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配以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黑板;學具 (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任意三角形3個),剪刀一把。

  五、說教學流程

  為了能更好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五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二)合作探究,尋找方法(三)實踐應運,拓展延伸(四)歸納總結,暢談收穫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我透過創設故事情境來引入新課。課件演示:秋天來了,森林的小動物可高興了,這一天,小狗、小貓、和大公雞聚到了一起。,它們都認為自己的三角形最大,可是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同學們,你們願意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嗎?那麼"要比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較什麼呢?"學生會很輕鬆地回答"要比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較三角形的面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從而揭示課題:三角形面積計算,並板書課題。)讓學生猜測三角形的面積可能和我們學過的什麼圖形有關係?學生獨立思考後得出:可能與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關係。由此複習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及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能不能把三角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呢?此方法不僅很好的複習了舊知識,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

  (二)合作探究,尋找方法

  這一環節我安排了4個小環節:

  第一個環節合作探究奧蘇伯爾說過:只有學生親身經歷、感受的東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這裡,我沒有采用傳統"省時高效"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手中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和長方形材料小組合作想辦法解決。

  第二環節彙報交流在小組充分操作、討論、交流後,出示課件,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或者一個長方形可以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從而得出每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直角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等於直角三角形的高。並對錶現出色的小組給予表揚。

  第三環節精講,再次提出挑戰性問題:那麼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是否也有這樣的關係呢?同學們想不想親自來驗證一下?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此環節採用小組合作,自由發揮,自主探索,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最後每個小組選代表邊演示邊彙報探究結果。我出示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得出:每個銳角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每個鈍角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和學習,他們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徹,能清楚的認識到因為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從而突破難點。然後引導學生說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在學生拼擺過程中進行轉化很自然地滲透"旋轉""平移"的思想。同時我還注意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我用課件演示方法,透過演示,使學生的思維開闊了,他們會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會感到數學問題的解決,往往有多種方法和途徑。這樣學生在今後解決數學問題時,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也會逐漸增強。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僅是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這一數學知識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學習方式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間相互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學習的目的。

  第四環節質疑,在這節課的學習中你還有什麼地方不明白?在學習中你遇到了什麼困難?你是怎樣克服的?學習中你發現了什麼數學問題?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突破難點對這部分的知識理解的更加的透徹。

  (三)實踐應運,拓展延伸

  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在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之後,為了瞭解學生的掌握程度,檢驗他們能否學以致用,透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與應用達到熟練靈活掌握的目的,實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讓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下面幾組練習:

  (1)基本練習,檢測學生直接運用公式進行計算的情況,並適時進行品德教育。

  (2)綜合練習,深化對推導原理的理解,加深學生對公式特徵的認識。

  (3)拓展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緊扣課題,不但使學生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深化,而且使學生在練習中思維得以發展,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創新素質得到錘鍊。

  (四)歸納總結,暢談收穫

  回想這節課所學內容,說說自己有哪些收穫?

  這一環節主要是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談收穫談體會,及時評價,學生間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既整理了本課所學知識,又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簡單明瞭重點清晰,能讓學生一目瞭然。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19

  一、教材分析

  1、說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三角形》的第二節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與三角形有關的概念、邊、角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透過拼圖說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成立的理由,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猜測,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教學目標和要求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⑴瞭解三角形的內角

  ⑵會用平行線的性質與平角的定義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

  ⑶學會解決與求角有關的實際問題

  ⑷初步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

  3、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瞭解三角形的內角和性質,學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

  二、說教學理念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學習、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課堂教學中滲透了數學的轉化思想,數型結合思想,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三統一。

  三、說教法

  本節課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特徵和依賴直觀圖形學習數學的年齡特徵,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在教學中採用啟發式、師生互動式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特別是用三種拼圖法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結論,教師採用點撥的方法,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嘗試用多種方法來證明這個結論,使整個課堂生動有趣,極大限度地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和一題多解,一題多法的創新能力,使課本知識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四、說學法

  課堂中逐步設定疑問,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知識學習的全過程,滲透多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充足的體驗和發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趣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上課開始,我透過一個趣味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一個直角三角形裡住著三個內角,老二對老大說:“你憑什麼度數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樣大。”老大說:“這是不可能的,否則我們這個家再也圍不起來了…”。設定懸念讓學生評理說理,為三兄弟排憂解難,自然匯入三角形內角和的學習。

  (二)動手操作、初步感知

  提問: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由於學生在小學學過這樣的知識,所以很輕鬆地就可以答出。然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會提出度量拼圖的方法,然後讓每個學生畫出一個三角形,並將它的內角剪下,試著拼拼看。透過小組合作交流有幾種拼合方法。最後教師總結共有三種拼圖方法。讓學生從豐富的拼圖活動中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為下一環節“說理”證明作好準備,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同時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

  (三)實踐說明、深入新知

  教是為學服務的,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證明方法比單純教學生證明更有效。教師設問:從剛才拼角的過程中,你能說出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這個結論的正確方法嗎?⑴把你的想法與同伴交流。⑵各小組派代表展示說理方法。⑶請同學們歸納上述各種不同的方法。教師從中挑選四種方法進行講解。透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鼓勵學生傾聽他人的方法,從中獲益,增加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一題多思,一題多解的創新精神,讓學生體會數學輔助線的橋樑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初中階段一個重要數學思想―――轉化思想,為學好初中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鞏固練習、拓展新知

  透過習題鞏固三角形內角和知識,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透過討論一個三角形中最多有幾個直角、鈍角,至少有幾個銳角,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有機會分享同學的想法,培養了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拓展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知識外延。

  (五)啟發誘導、實際運用

  出示例題,並提出了兩個問題:

  1、請你結合圖形解釋一下題中的方位角有那幾個。

  2、角ACB是哪個三角形的內角?透過例題的解析,讓學生體會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滲透初中階段另一數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使學生鞏固概念加深認識,初步具備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然後讓小組交流不同的解法,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的空間。

  (六)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透過課堂練習,強化學生對這節課的掌握,為此我設計了兩道習題,第一道是開放題,這道題有助於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第二道題採取了客觀題的形式,難度中等,使學生掌握概念並能簡單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說理能力,可挑選中等成績的學生起立回答。便於瞭解學生掌握的總體情況。

  六、課堂小結

  採用用先讓學生歸納補充,然後教師再補充的方式進行:⑴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知識?⑵你有什麼收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實現師生互動。透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20

  一、 說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學好它有助於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係,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的基礎。

  二、說學情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徵和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於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也已具備了一些相應的三角形知識和技能,這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內角和的規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測量、撕拼、摺疊等方法,探索和發現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於180。知道三角形兩個角的度數,能求出第三個角的度數。能應用三角形內角和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發展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索樂趣,體會研究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學生經歷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全過程並歸納概括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

  教學難點:

  三角形內角和的探索與驗證,對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導和學生對規律的靈活應用。

  三、說教法、學法

  整個教學將體現以人為本,先放後扶的教學策略。放,不是漫無目的的放,而是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究規律的材料和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扶,則是根據學生的不同探究方法和出現的錯誤,給予恰當指導,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規律。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想,培養學生初步的思維能力。四年級學生經過第一學段以及本單元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分類,比較熟悉平角等有關知識;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能力,他們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本節課,我將重點引導學生從猜測――驗證展開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這種重要的數學思維方式。在教學中,學生透過測量、拼折、驗證等方式確定三角形內角的度數和。這樣,既培養了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又體現了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培養了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我以猜測、驗證、結論和應用四個活動環節為主線,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學習進行數學的思考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第一, 猜測。

  通過出示一個角形,讓學生說知道三角形的知識來引出三角形的內角的概念,讓學生自由猜測,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引出課題,以疑激思。

  第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學生做數學用親身體驗的方式來經歷數學,探究數學,這要求老師首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以及充裕的時間,保證學生能真正地試驗,操作和探索。

  這一環節我設計為以下三步:

  1、操作感知。

  組織學生透過算一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內角和。根據學生特點,為了節約學生上課的時間,作為預習作業,我提前讓學生在家裡自制鈍角、銳角、直角三角形,並測量出每個角的度數,寫在三角形對應的角上,也填在書上的表格裡。這時直接讓學生計算,學生彙報計算結果,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有可能大於180或小於180甚至等於180,只要相對合理(允許一點誤差)都給與肯定。這時可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強調在排除測量誤差的前提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有困惑,有疑問,而正是這些困惑激發了學生更強的探究慾望,正是這些疑問,使得合作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

  2、小組合作。

  針對探究過程中不同思維能力的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於得出結論的學生要鼓勵他們思考新的方法,對於無法下手的學生,要啟發他們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我們可以把角合起來看是多少?能用什麼方法將三個角合起來。在探究學習中,老師只是起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不斷地深入探究,儘可能用多種合理的方法,驗證結論。

  3、交流反饋,得出結論。

  學生完成探究活動之後,在有親身體驗的基礎上,我將選擇不同方法的代表,在展示平臺上展示自己的探究過程,並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我關注的不是學生最後論證的結果,而是學生思維的過程。學生可能透過:拼一拼、折一折、畫一畫的方法,驗證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並透過觀察對比各組所用的三角形,是不同型別的而且大小不同的,發現這一規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對於任意三角形都是適用。在學生探究之後,我用課件重新演示了3種方法,讓學生有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

  第三是靈活應用,拓展延伸。

  揭示規律之後,學生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就要透過解答實際問題的練習來鞏固內化。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我將練習分為以下3個層次。

  1、基礎練習。要求學生利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在三角形內已知兩個角,求第三個角。由於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侷限,我將先出示有具體圖形的題目,再出示文字敘述題。在這之間指導學生注意一題多解。

  2、提高練習。如已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一個角的度數,求另一個角的度數;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頂角或底角的度數,求底角或頂角的度數。

  3、拓展練習。針對不同思維能力的學生,我設計的思考題是要求學生應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規律,求多邊形的內角和。我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去求解多邊形的內角和,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靈活應用知識點,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這樣安排可以兼顧不同能力的學生,在保證基本教學要求的同時,儘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

  本節課透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探究互動中去,學生不僅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而體驗到探索的甘苦,領略成功的喜悅,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成長,最終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板書:

  三角形的內角和

  猜測驗證結論應用

  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21

  一、說課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節----《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

  二、教材分析:

  在這一環節我要闡述四方面的內容:

  1、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學好它有助於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係,教材呈現教學內容時,安排了一系列的實驗操作活動。讓學生透過探索,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2、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知道了三角形的概念、分類,熟悉了各角的特點,掌握了量角的方法。也可能有部分學生知道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結論。

  3、教學目標:

  A、讓學生親自動手,發現,證實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並能初步運用這一性質解決有一些實際問題。

  B、在經歷“觀察、測量、撕拼、摺疊”的驗證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

  4、教學重難點:

  經歷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一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的全過程。

  5、教學難點:

  讓學生用不同方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三、教學準備:

  在備課過程中,我閱讀了農遠光碟中多位名師的教學案例來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並收集了農遠光碟中的多媒體課件,用課件適時播放。

  四、教法分析

  為了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談談本課的教法和學法。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我採用了趣味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引導發現法、合作探究法和直觀演示法。

  五、學法分析

  在學法指導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透過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現了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流程:

  (一)猜迷激趣,複習舊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課我出示了一則謎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形狀是似座山,穩定效能堅。三竿首尾連,學問不簡單。(打一平面圖形)

  由謎底又得出了一個對三角形你們有哪些瞭解的問題,喚醒學生頭腦中有關三角形的知識,同時很自然引出對“三角形內角和”一詞的講解,為後面的探索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巧引新知(課件出示)

  (三)驗證猜想,主動探究。

  本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我有目的、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你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身邊的學具想辦法驗證你的猜想嗎?”學生思考片刻後,我出示學習提綱:

  A、先獨立思考,你想怎樣驗證?

  B、再小組合作探究,運用多種方法驗證。

  C、最後彙報,展示你的驗證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由簡單的問答式教學向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所以,先讓他們獨立思考,形成獨特的個人見解。等有了合作的需要時,再合作探究。此時的合作,學生才會有展示自己的方法的強烈慾望,才會在不同意見的相互碰撞中產生富有創意的思維火花。在足夠的討論之後,進入了彙報展示過程。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1.量角求和

  這個驗證方法應是全班同學都能想到的,因此,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小組成員在練習本上任意地畫幾個三角形進行測量並記錄。學生透過畫、量、算,最後發現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和都是180度。

  2.拼角求和

  透過討論,有的小組可能會想到把三個角撕開,再拼在一起,剛好拼成了一個平角,由於學生在以前學過平角是180度,很快就發現這三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為了讓全班學生能夠真切,清晰地看到撕拼的過程,我利用了多媒體課件進行了演示。(課件出示)課件播放後學生一目瞭然,攻克了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

  3.折角求和

  有的小組還可能想到把三個角折在一起,也剛好形成一個平角。但如何折才能夠使三個內角剛好組成平角呢?這一驗證方法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在學生展示完驗證方法後,我又讓每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再去驗證剛才的發現。最後歸納出結論: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

  (四)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數學離不開練習。本節課我把影象、動畫等引入課件,使練習的內容具有簡單的背景與情節,使學生對解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設計了四個層次的練習:有序而多樣。

  1)基本練習:讓學生透過這一習題,掌握求未知角的一般方法。

  2)實踐運用:這一習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數學能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真切體驗到學的是有價值的數學。

  3)鞏固提高:使學生了解在間接條件下求未知角的方法。

  4)拓展延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中輔助線的橋樑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一個重要數學思想―――轉化,為以後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2、你有什麼收穫?

  透過學生談這節課的收穫,對所學知識和學習方法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

  (六)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內角和

  量角撕拼折角拼圖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六、說效果預測:

  本課中,學生透過動手操作,測量、撕拼、摺疊等實驗活動,得到的不僅是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也使學生學到了怎麼由已知探究未知的思維方式與方法,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達到預想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成長!

  《三角形的特性》說課稿 篇2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教材首先引出中位線的概念,進而探索研究它的性質,最後利用性質定理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步步銜接,層層深入,形成知識的鏈條。本課內容可以為今後證明線段平行和線段倍份關係提供重要的方法和依據。可見,三角形中位線在整個知識體系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課是透過探究推理得到定理的,所以透過本課教學,對探究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及創新思維訓練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的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並掌握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性質,會利用性質解決有關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的過程,感受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絡,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對問題的探索研究,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合理論證的科學精神。

  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及其應用,這是因為:

  1、《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要求學生掌握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能運用它進行有關的論證;

  2、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所顯示的特點既有線段的位置關係又有線段的數量關係,因此對實際問題可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3、學習定理的目的在於應用,而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應用相當廣泛,它是幾何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教學難點是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推證,原因在於補充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法中,還利用了數學中的化歸思想,這正是學生的薄弱環節。

  二、說教法

  依據本書教學內容及學生知識建構的特點,尚需依賴於直觀形象的學習方法,我選用了合作探究式教學法,透過設計活動、問題序列,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探究,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主動愉快地進行創造性學習。

  同時,根據圖形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增大教學容量,透過動態的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解題思路的蒙發。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必須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他們“會學習”。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猜想法、測量法、模仿法、自主學習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引例:(幻燈片)A、B兩地被一建築物隔開不能直接到達,要測量A、B兩地的距離應如何測量?

  今天這堂課我們就要來探究其中的學問。三角形中位線

  藉助多媒體演示引例,創設懸念——如何測算被建築物隔開的A、B兩地的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二)、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1、概念教學:

  直接認識概念

  老師結合圖形演示所做線段區別是三角形的中線和中位線。

  明確:三角形中位線定義是什麼?一共幾條?引導學生自己給三角形中位線下定義,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觀察區別:三角形的中位線與三角形的中線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聯絡?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中線和中位線認識,從而培養學生對比學習的能力。

  2、自學交流:

  觀察猜想:△ABC中,D為AB中點,E為AC中點,線段DE(△中位線)與BC有什麼數量關係與位置關係?

  引導學生猜想,鼓勵學生仔細觀察,說出他們自

  己的猜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猜想。

  做一做:

  方法一(測量法)

  1、任意畫一個三角形並畫出它的一條中位線;

  2、量出中位線和第三邊的長度;

  3、你發現了什麼?

  教師給學生提供操作步驟,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測量、推理檢驗自己猜想的合理性。教師參與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學生交流,獲取資訊,瞭解學生實際,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證明。

  學生說自己的證法(實物投影儀),最後由教師藉助幻燈片演示完整的過程。

  總結定理:(幻燈片)

  三角形的中位的性質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於第三邊,並且等於它的一半。

  讓學生總結定理,(教師強調)一個題設兩個結論,(一個是位置關係,一個是數量關係,根據需要選用相應的結論)它提供了一種證明直線平行和線段數量關係的新方法,應用定理的關鍵是找出(或構造出)符合定理的基本條件,加強學生對定理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3.定理應用:(幻燈片)為了進一步鞏固定理,加深對定理用途的認識,我選擇教科書上的例題,放手發動學生自主學習。對學生的疑惑教師進行點撥。透過此題學會運用定理進行推理運算,發揮例題的示範,提高學習的效率與學生自學能力。

  4.當堂檢測

  為檢測學生對本課目標達成情況,加強對定理的應用訓練。我設計了一組有梯度的練習題其中探究1、2題是中位線定理的經典應用,鞏固定理的同時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當堂檢測題透過新增輔助線構造三角形中位線,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但有了前面的經驗,相信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能獨立完成。教師只解決學生討論探究中的疑難問題,最後達成共識,師生共同完成書寫步驟。應用定理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與能力。同時解決開頭的生活連結,呼應懸念。有機地把所學的知識技能、思維方法遷移到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的解決之中,加強對定理的理解,突出重、難點。教學時教師啟發學生怎樣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使問題得以解決。師生共同完成書寫步驟。給學生施展才智的機會。學生透過分組評論得出結論,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豁然開朗,在輕鬆愉快的教學氛圍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增強了數學來源於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的意識。多媒體的應用,無疑使這節課更加形象直觀,幫助理解,增加了課堂容量

  5、歸納小結

  讓學生自己總結並談收穫,培養歸納能力,圍繞教學目標,教師補充強調,透過小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使知識成為體系。

  6、佈置作業

  教材68頁2題 鞏固運用定理解決問題。

  7、板書:

  課題:22.3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1.定義:連線三角形兩邊中點的 定理的證明:

  線段叫三角形中位線。

  2.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平行於第

  三邊,並且等於它的一半。

  透過板書呈現教學重難點,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

  總之,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