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生活《秋天的收穫》說課稿
小學品德與生活《秋天的收穫》說課稿
一.說教材
《秋天的收穫》選自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金色的秋天”。本單元總體目標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初步瞭解季節變化的特點,人和自然的關係,知道愛惜勞動成果。進一步瞭解出行安全,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樂於幫助別人,尊敬老人。發展表現美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秋天的收穫》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主要以“收穫的季節”、“小小豐收會”兩個環節來具體介紹秋天的收穫以及人們豐收的喜悅心情。其中“收穫的季節”旨在引發孩子們去觀察自己生活的地方,秋天收穫些什麼,欣賞豐收的景象,並實際參與一些秋收活動,體驗收穫的喜悅,感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尊敬勞動者的情感。“小小豐收會”主要是引導大家蒐集當地秋天收穫的東西,舉辦豐收會,從而觀察瞭解當地秋天的主要土特產。在蒐集展品的過程中,學生又會加深對自己家鄉主要物產的認識。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特點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透過各種感觀,觀察認識幾種秋天成熟的果實。(2)能力目標:增強勞動意識和技能,發展表現美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創新的能力。(3)情感目標:觀察並參與秋天的收穫,體驗豐收的喜悅,願意與別人分享快樂。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尊敬付出勞動的人。
三.說重點、難點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由此不難看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透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幾種秋天成熟的果實,感受秋天的豐收,體驗豐收的喜悅,從而熱愛秋天,熱愛、尊敬付出勞動帶來豐收的人們,懂得珍惜勞動成果,並內化為品德,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四.說教學準備
要想很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因此,在課前我佈置學生結合看電視或隨家長去郊遊、採摘等,瞭解秋天的收穫;蒐集一些愛惜糧食的詩歌或諺語;準備一些秋季的果實和做水果拼盤的工具。我則準備了有關秋天收穫的場面,農民勞作的場面等影片資料的CAI課件。
五.說教法
制定了教學目標,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後,關鍵問題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教法和學法來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二年級兒童好動愛玩的特殊性,我預設的基本教法是:活動式、啟發式、合作探究等等。我選擇這些基本教法的理由是從課程性質和兒童特性而決定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三個基本特徵。本課程的性質強調活動,所以我設計的基本教法是注重活動、強調活動,讓兒童充分參與各種活動。而且深入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因此在各種活動中,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透過兒童的觀察、蒐集資料、討論合作、親身經歷體驗、動手操作從中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他們知道本課是生活的再現,繼而熱愛生活。這些生活知識的獲得與思想品德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感悟出來的,不是由教師硬性的傳授給他們的。新課程條件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是主體,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根據這些理念,所以我預設了上述基本教法。
六.說學法
關於學法,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在很多情況下,教法與學法是緊緊地交織在一起的。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從這三個方面體現學生的學習活動,透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觀察力等等,並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必要的具體指導。
七.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說教學過程,根據本課內容,我以組織學生活動的形式設計了以下流程:兒歌引入,分享收穫→動口動手,展示收穫→瞭解種植過程,珍惜收穫。由分享收穫而醞釀情緒,由展示收穫而抒發感情,由珍惜收穫而內化品德。現在就具體地來說一說每一項活動的設計。
活動一:兒歌引入,分享收穫。
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兒童參與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所以上課伊始,我先用一首讚美秋天的兒歌匯入:
秋天到,秋天到,農民伯伯秋收忙。收來蘋果紅,收來香蕉香,收來稻子黃,收來串串葡萄亮。秋天像個魔術師,變出果糧香又香。
這首兒歌節奏鮮明,朗朗上口,充滿童趣,用它匯入可以活躍氣氛,調動學生情趣,為“分享收穫”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時我自然而然的延續兒歌提問:“秋天這位魔術師讓你看到了什麼?你做了些什麼?”由此引入“分享收穫”的活動。一問激起千層浪,有了課前觀察的鋪墊,此時的課堂就會成為同學們自我發表的天地,同學們將自己觀察、收看或調查、訪問、親身實踐的情況和感受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樣,比如:模仿農民開著收割機賓士在豐收的田野裡,編排節目,模仿果樹和採摘者,表演採摘時的喜悅,用照片介紹自己參加採摘或去郊遊的感受,這時我再適時播放多媒體課件,在熱情洋溢的音樂聲中,課件將同學們帶入了真實的生活世界,面對此情此景,同學們情緒高漲。
活動二:動口動手,展示收穫
看著課件上的豐收景象,同學們自然地想到了抽屜裡自己準備的收穫物,於是“小小豐收會”正式拉開了帷幕。整個豐收會我把它分為幾個小活動:首先是“說一說”,請每個學生在小組內介紹自己帶來的收穫物的名稱、特點等,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於現代農業技術的發達,反季節蔬菜、水果很多,為了更好的落實認知目標“認識幾種秋天成熟的果實”,我特意安排了第二個小活動“辨一辨”,透過課件辨析哪些是秋天收穫的果實,把它請進豐收會,這種方式形象直觀、明白易懂。為了讓學生初步學習用分類的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我安排的第三個小活動是“分一分”。請學生看畫面,豐收展就要開始了,收穫物太多了,不能全堆在一起,咱們給它們分分類吧。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按自己的標準來把收穫物放到不同的地方。由於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各不相同,自然分類的標準也不盡相同:按顏色、大小、形狀、軟硬、光滑粗糙分類,總之無論他們如何分,我會充分尊重他們的意願,並選取其中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分法(比如按糧食類、水果類、乾果類、蔬菜類),用卡片標出擺放地點,讓學生先判斷自己所帶收穫物的“家”應該在哪,然後擺放在相應位置。第四個活動是“轉一轉”。讓學生們分組參觀豐收展,在展會上轉一轉,感知各種收穫物的形狀、顏色、氣味等,再次感受豐收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有一種強烈的需求,總想自己是發現者、探索者,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待體會創造的快樂。”因此我在豐收展後又安排了一個做水果拼盤的活動。小組合作,洗淨手和水果後,削皮切塊或去殼,每組做一個水果拼盤,比一比誰的拼盤有創意,水果色彩搭配得當,這一舉有三得,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其“直白”式的說教,收效甚微,不如讓學生親自去實踐,在他們品嚐著各自得意的作品時,熱愛秋天之情也將伴隨著香甜的水果味從口裡沁入到心中。
活動三:瞭解種植過程,珍惜收穫
生活在城市中的兒童,一般很難理解農民伯伯勞動的艱辛和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那麼如何徹底摒棄灌輸式教學和形式主義教學的條框,追求德育無痕。在生活的大背景下對品德教學實施無痕教育呢?教師必須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溝通,一種平等的探討,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中抓住契機,運用情境感受,強化實踐體驗,在不露痕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德行。
由於時間關係,有些小組的水果拼盤肯定沒有吃完,以此為教育契機,問問同學們沒有吃完怎麼辦,將關注點引導到“豐收果實是怎麼得來的”這個問題上,並同時出示教材中兒歌的前半部分,引發學生思考,進入活動三。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利用課件展示農民種植收穫物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這時再補充出示兒歌的後半部分,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為了及時鞏固學生剛剛生髮的情感,接著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愛惜糧食的詩歌和諺語,比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為艱” 、《鋤禾》等。最後讓整節課在《鋤禾》的朗讀聲中結束。相信此時的朗讀已不再是單純的朗讀,而是學生道德情感的抒發——熱愛勞動、尊敬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這樣既落實了德育教學內容,又突破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八、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圍繞“收穫”點明瞭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既要學會分享,又要懂得珍惜。
總之,這節課以活動為主,這些活動來源於生活,立足於生活,指導於生活,以學生為本,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之中,去感受,去體驗,去創造,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情感,內化品德。